《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_蔡跃洲

蔡跃洲、张钧南: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蔡跃洲张钧南内容提要:信息通信技术(ICT)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分为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前者是由技术进步带来ICT产品价格下降,从而实现ICT资本对其他资本的替代,支撑经济增长:后者则是ICT作为通用目的技术能渗透和应用于各产业部门,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本文依托Jorgenson及OECD的增长核算框架,对1977一2012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进行细致分解,据以分析ICT的两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ICT的替代效应体现为ICT资本对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仅为3.4%,但1990年以后呈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2010--2012年期间更是高达9.8%,接近同期TFP的贡献;(2)在ICT资本和TFP增长测算基础上进行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印证了渗透效应的存在。经济新常态下,充分发掘ICT的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有望为转变发展方式、保持中高速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源泉。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通用目的技术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增长核算一、引言1978年至2010年,中国实现了年均增长9.92%的经济奇迹。自2012年开始,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2014年正式进人“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愈发增大。为实现中共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需要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保持6.5%7%的中高速增长,但这并非易事。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以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为主要特征;几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是该模式的前提条件,甚至是根本原因(蔡,2013)。2012年末,中国大陆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下降;这也意味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劳动人口下降趋势在很长时期内将不可逆转。随着劳动力无限供给格局的彻底改变,将出现资本报酬递减,要素驱动和投资规模驱动模式将无以为继,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必须寻找新的支撑(蔡防,2012;蔡跃洲,2012)。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特有的替代效应(substitutioneffect)和渗透效应(pervasivenesseffect)有望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从供给侧和增长函数角度来看,决定增长潜力的因素可简化为要素投入(包括劳动、资本等)和全要索生产率(total factorproductivity,TFP);而ICT的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通过影响要素投人(结构)和TFP支撑经济增长。一方面,摩尔定律的存在使得ICT产品相对价格持续大幅下降,进而出现ICT产品对其他投资的大规模替代。另一方面,ICT属于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technology,GPT),具有通用性、渗透性等特点,能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领域,提高各部门要素间的协同性进而提高其TFP;而在要素*蔡跃洲,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100732,电子信箱:caiyuezhou@cass.org.en;张钧钩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邮政编码:102488,电子信箱:zhangjunnan@sina.com。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10620151001005)、国家软科学面上项日(2014GXS4B07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AZD096)资助。感谢暨名审稿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文责自负。100?1994-2016ChinaAcademic JournalElectronic 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蔡跃 洲 、 张钧 南 : 信 息 通 信 技 术 对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的 替 代效 应 与 渗透 效应 信 息通信 技术对 中 国 经济 增 长 的 替 代效应 与 渗透效应 * 蔡跃洲 张钧 南 内 容提 要 : 信 息 通 信 技 术 ( I CT )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影 响 可 分 为 替 代 效 应 和 滲 透 效 应 。 前 者 是 由 技 术 进 步 带 来 I CT 产 品 价 格 下 降 , 从 而 实 现 I CT 资 本 对 其 他 资 本 的 替 代 , 支 撑 经 济 增 长 ; 后 者 则 是 I CT 作 为 通 用 目 的 技 术 能 渗透 和 应 用 于 各 产 业 部 门 , 提高 其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 TFP ) , 进 而 间 接 促 进 经 济 增 长 。 本 文 依 托 Jorg ens on 及 OEC D 的 增 长 核 算 框 架 , 对 1 97 7 — 20 1 2 年 期 间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的 来 源 进行 细 致 分 解 , 据 以 分 析 I CT 的 两 种 效 应 。 实 证 结 果 表 明 : ( 1 ) I C T 的 替代 效 应 体 现 为 IC T 资 本 对 增 长 的 贡 献 率 , 平 均 仅 为 3 . 4 % , 但 1 9 9 0 年 以 后 呈 非 常 明 显 的 上 升 趋 势 , 20 1 0 — 2 0 1 2 年 期 间 更 是 高 达 9 . 8 % , 接 近 同 期 TFP 的 贡 献 ; ( 2 ) 在 ICT 资 本和 TFP 增 长 测 算 基 础 上 进 行 的 格 兰 杰 因 果 检 验 印 证 了 滲 透 效 应 的 存 在 。 经 济 新 常 态 下 , 充 分发 掘 I C T 的 替 代 效 应 和 渗 透 效 应 , 有 望 为 转 变 发 展 方 式 、 保 持 中 高 速 增 长 提供 新 的 动 力 源 泉 。 关键词 : 信 息 通 信 技 术 通 用 目 的 技 术 替 代 效 应 渗 透 效 应 增 长 核 算 一 、 引 言 1 97 8 年 至 2 0 1 0 年 , 中 国实 现 了 年均 增 长 9 . 9 2 % 的 经 济奇 迹 。 自 20 1 2 年 开始 , 中 国 经 济 增 速 明 显放 缓 , 20 1 4 年正式 进 入 “ 新 常 态 ” , 经 济下 行 压 力 愈 发增 大 。 为 实 现 中 共 十 八大 提 出 的 “ 2020 年 国 内 生产 总 值 和 城 乡 居 民 人 均 收 人 比 20 1 0 年 翻 一 番 ” 目 标 , 需 要 在 较 长 时 期 内 持 续 保 持 6 . 5 % — 7 % 的 中 髙 速增长 , 但这 并非 易 事 。 改革 开放 30 多年 的 持续 高速 增长 以 要素 驱动 和 投 资 规 模驱 动 为主要 特征 ; 几乎 无 限 供 给 的 劳 动 力 是 该模式 的 前提 条 件 , 甚 至是 根本 原 因 ( 蔡昉 , 20 1 3 ) 。 20 1 2 年末 , 中 国 大陆劳动年龄人 口 首次 出 现下 降 ; 这也 意 味着 “ 刘易 斯 拐点 ” 的 到 来 , 劳 动人 口 下 降趋 势在很 长时期 内 将不可 逆转 。 随着劳动力 无限 供给格局 的彻 底改变 , 将 出 现资本报 酬递减 , 要素 驱 动 和 投资 规模驱动模式将 无 以为 继 , 要保持 中 高速增长必须寻 找新 的 支撑 ( 蔡昉 , 20 1 2 ; 蔡跃 洲 , 201 2 ) 。 信 息通信 技 术 ( i nf orm at i on a nd co mmun ic at i o n t e chn ol og y , I CT ) 特 有 的 替 代 效 应 ( s ubs t it ut i o n efe ct ) 和 渗透效应 ( pe rv as i ve nes s efe ct ) 有 望为 中 国经 济增 长提 供 新 的 动力 。 从供 给侧 和 增 长 函 数 角 度 来 看 , 决定 增长 潜力 的 因 素 可简 化为 要素投 入 ( 包 括劳 动 、 资 本等 ) 和全要 素生 产率( t ot al fac t or pro duc t iv i ty , TFP ) ; 而 IC T 的替 代效应 和 渗 透效应 通过影 响要 素投 人 ( 结 构 ) 和 TFP 支撑 经 济增长 D 一 方面 , 摩 尔定 律 的存在 使得 ICT 产 品 相对 价格持 续大 幅下 降 , 进 而 出 现 I C T 产 品 对 其他 投资 的 大 规模 替代 。 另 一 方 面 , I C T 属 于通用 目 的 技术 ( g e ner al pur pos e te chn ol o gy , G PT ) , 具有通 用 性 、 渗透 性等 特点 , 能广 泛应 用于 经济社 会各 领域 , 提高 各 部 门 要 素 间 的 协 同 性 进 而提 高 其 TF P ; 而 在要 素 * 蔡跃洲 , 中 国 社会科学 院 数量 经 济 与技 术 经 济 研究 所 , 邮政 编 码 : 1 〇〇7 3 2 , 电子 信 箱 : Cai y Uez h〇u@ c a s s . or g . c n ; 张 钧南 , 中 国 社会 科学院研究 生 院 , 邮政 编码 : 1 0248 8 , 电子 信箱 : z h an gj u nn an @ s i na . c om 。 感 谢中 国 社会科学 院 创新 工 程项 目 ( 1 06201 5 1 001 0 05 ) 、 国 家 软科 学 面上项 目 ( 20 1 4 GXS4 B07 3 ) 、 国 家 社 科基 金 重 大 项 目 ( 1 2 AZ D09 6 ) 资 助 。 感 谢匿 名 审稿 人 中 肯 的 意 见 和 建议 , 文 责 自 负 。 1 00

经涛海宝2015年第12期驱动模式难以为继的背景下,增长的动力被更多地寄托于TFP增长。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便开始考察ICT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初关注焦点集中在ICT的渗透效应,即ICT作为提升TFP的重要手段所发挥的作用。然而,罗伯特·索洛1987年在《纽约时报》撰文指出:“你可以在任何领域感受到计算机时代,唯独在生产率的统计测算中不能。"此即“索洛论”(Solowparadox)。此后,诸多经济学家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检验“索洛论”。除渗透效应对TFP可能带来的提升外,全社会在推广应用ICT过程中会大量投资ICT产品,由此形成“ICT资本”和替代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似乎更为显著。在中国,ICT的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已经能够被明显感知。得益于单位性能价格的大幅下降,①近30年来ICT产品应用范围极大拓展。2010年以后,随着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ICT的影响力更是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角落。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高达7.3亿,约占总人口的53.6%;考虑到总人口中还有"0一14岁”和“65岁以上”这两个群体,移动互联技术的实际有效覆盖率应在70%以上。伴随ICT的广泛应用和渗透,全社会ICT产品投人和ICT资本积累不断增加,各种新型的业态、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不经意间生产生活模式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人们能直观地感受到效率的提高和生产率的提升。2015年,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其本质就是要借助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内的信息通信技术,发挥其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支撑中国经济增长。鉴于ICT在支撑经济增长中可能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拟在Jorgenson&Grilliches(1967)和OECD(2001)等确立的增长核算框架下,采用迪维西亚指数(Divisiaindex),对中国1978年至2012年间各年的经济增长进行分解,测度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三大因素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贡献。为考察ICT替代效应,对资本投入测算进行了细化,分解为“ICT资本”和“非ICT资本”,其中“ICT资本”又分解为“ICT硬件”和“ICT软件”;“非ICT资本”则分解为“建筑物”、“机器设备”。经过上述分解后,便可测算出ICT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即ICT的替代效应。以测算结果为基础,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ICT资本增长”与“TFP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期从实证上考察ICT能否通过提升TFP来间接支撑宏观经济增长,即ICT的渗透效应。后续章节将做如下安排: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与研究思路”,对国内外ICT、TFP及增长潜力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确定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三部分“增长核算及数据处理”,描述增长核算遵循的理论框架、基本模型,对数据处理细节进行说明并展示测算分解的结果;第四部分“替代与渗透效应分析”,对测算结果显示出的趋势特征特别是ICT替代效应的变化趋势做进一步分析,并利用测算分解数据检验ICT资本投入与TFP之间关系,进而印证ICT的渗透效应;第五部分“总结性评论”。二、文献综述与研究思路(一)ICT与经济增长的关系ICT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讨论最早出现在美国,这与美国ICT革命策源地的地位有着直接关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个人电脑为代表,ICT得到广泛应用;ICT对经济增长特别是对生产率的提升似乎是显而易见。“索洛悖论”提出后,很多美国学者着手从实证角度考察ICT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的影响。Oliner&Sichel(1994)从增长核算(growthaccounting)出发测算ICT资本对美国经济增长及劳动生产率的贡献。②利用1970一1992年期间数据,0liner&Sichel(1994)发现,①根据ExpertsExchange、维基百科等网站,2012年发布、售价约600美元的iphone5手机处理能力相当于1985年Cray-2型超级计算机的2.7倍;而后者在1990年之前一直是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计算机,造价大约为3200万美元(2010年不变价)。②增长核算秉承了索路增长分解思路,将增长分解为资本、劳动和余值等。分解过程中,有时会将总产出变换为人均产出,而人均产出正是劳动生产率,这样增长核算演变为劳动生产率分解。在增长核算楹架下,ICT对经济增长的响很容易转换为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101?1994-2016China Academic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年 第 1 2 期 驱动模 式难 以为 继 的背 景下 , 增 长 的 动力 被 更多 地寄托 于 TF P 增 长 。 早 在 20 世纪 80 年代 , 美 国 经 济学 家便开始 考察 I C T 对 经济 增 长 的 影 响 。 最初 关 注焦 点 集 中 在 I CT 的 渗 透效 应 , 即 IC T 作 为 提 升 TFP 的 重要 手段 所 发挥 的 作 用 。 然 而 , 罗 伯 特 ? 索 洛 1 9 8 7 年 在 《 纽 约 时报 》 撰文 指 出 : “ 你 可 以 在任 何 领域 感 受 到 计算 机 时 代 , 唯 独 在 生产 率 的 统计 测 算 中 不 能 。 ” 此 即 “ 索 洛悖 论 ” ( So l ow pa ra dox ) 。 此 后 , 诸 多经 济 学 家 开 展 了 大 量 实 证 研 究 检 验 “ 索 洛 悖 论” 。 除 渗透效应对 TFP 可能 带来 的 提升外 , 全社 会在推 广应 用 I C T 过程 中会大 量投 资 I C T 产 品 , 由 此形成 “ I CT 资本 ” 和 替 代效应 对 经 济增 长 的 贡 献 似乎 更 为 显 著 。 在 中 国 , I CT 的 替 代 效 应 和 渗 透 效应 已 经 能够被 明 显感 知 。 得 益于单 位性 能价 格 的 大 幅 下 降 , ①近 3 〇 年 来 I CT 产 品 应用 范 围 极 大拓展 。 201 0 年 以 后 , 随着移动互联等新 一 代信 息通信技术 的 快速发 展 , IC T 的影 响力 更是 渗透到 经 济社会各个角 落 。 20 1 4 年 , 中 国移动互 联网 用户 数高 达 7 . 3 亿 , 约 占 总 人 口 的 53 . 6 % ; 考 虑 到 总 人 口 中还有 “ 〇 — 14 岁 ” 和 “ 65 岁 以 上 ” 这两个群体 , 移 动 互联 技术 的实 际有效覆盖率应 在 7 〇% 以 上 。 伴 随 ICT 的广 泛应用 和 渗透 , 全社会 I C T 产 品投人和 I CT 资本积 累不断增 加 , 各种 新型 的业态 、 商业模式 不 断涌 现 ; 不经 意 间生产生 活模式正 在发生 前所未有 的变革 , 人们 能直观地感 受到 效 率的 提高 和 生产 率 的提 升。 201 5 年 , 国 务院 在《 政府 工作报告 》 中正 式提 出 “ 互联 网 + ” 行动 计划 , 其本 质就 是要 借助 包 括物联 网 、 大数据 、 云 计算等在 内 的 信息 通信技术 , 发挥其替 代效应 和 渗透效应 , 支撑 中 国 经济增长 。 鉴 于 IC T 在支 撑经济 增 长 中 可 能发 挥 的 重 要 作用 , 本 文拟 在 Jor ge nso n & Gril l ic he s ( 1 9 67 ) 和 O EC D ( 200 1 ) 等 确立 的 增长 核算框 架下 , 采用迪 维 西亚 指数 ( D i vi s i a ind e x ) , 对 中 国 1 9 7 8 年至 2 0 1 2 年 间 各年 的经 济增 长进行 分解 , 测 度 资本 、 劳动和 全 要素 生产 率 三大 因 素 在 中 国 经济增 长 中 的 作用 和 贡献。 为 考察 I CT 替代 效应 , 对 资本 投入测 算进 行 了 细 化 , 分解 为 “ IC T 资本 ” 和 “ 非 I CT 资本 ” , 其 中 “ I C T 资本 ” 又 分解 为 “ IC T 硬 件 ” 和 “ ICT 软 件 ” ; “ 非 I C T 资 本 ” 则 分 解 为 “ 建筑 物 ” 、 “ 机器 设 备 ” 。 经 过上 述分解 后 , 便 可测 算 出 IC T 资本 对经 济增 长 的 直接 贡 献 , 即 IC T 的 替 代效 应 。 以测 算 结 果为基 础 , 利用格 兰杰 因 果检 验分 析 “ I C T 资本 增长 ” 与 “ TFP 增长 ” 之 间 的 因 果关 系 , 以 期 从实证 上考察 I CT 能 否通 过提升 TFP 来 间 接支撑 宏观 经济 增长 , 即 I C T 的 渗 透效 应 。 后续 章 节将 做 如 下 安排 : 第 二部 分“ 文 献综述 与 研究 思 路 ” , 对 国 内 外 I CT 、 TFP 及增长 潜力 相 关 文献 进行 梳 理 和评 述 , 确定研 究 的 基本 思路 ; 第 三 部分 “ 增 长核 算 及 数 据 处理 ” , 描 述 增 长 核 算遵 循 的 理 论框 架 、 基 本 模 型 , 对 数据处 理细 节进行 说明 并 展示 测算分 解 的 结果 ; 第 四 部分“ 替 代与 渗透 效应 分 析 ” , 对 测 算 结 果显 示 出 的 趋势 特征 特别 是 IC T 替代 效 应 的 变 化 趋势 做进 一 步 分 析 , 并 利 用 测 算 分 解 数 据 检 验 ICT 资 本投人 与 TF P 之 间 关系 , 进而 印 证 I CT 的 渗透效 应 ; 第 五部分 “ 总 结 性评论 ” 。 二 、 文献综述 与 研究思 路 ( 一 ) I CT 与 经济 增长 的 关 系 IC T 与 经 济增长关 系 的 讨论 最早 出 现在 美 国 , 这与 美 国 I C T 革 命策源地 的 地 位有着 直 接关联 。 20 世纪 80 年代 末 9 0 年代初 , 以个人 电脑 为 代 表 , I C T 得 到 广 泛 应 用 ; IC T 对 经 济 增 长 特 别 是对 生 产率 的 提 升似乎 是显 而易 见。 “ 索 洛悖论 ” 提出 后 , 很 多美 国 学者 着手 从 实证 角 度 考察 1CT 对 经济 增长 和生 产率 的 影 响 。 O l in er & Si c hel ( 1 9 94 ) 从增长核算 ( g ro wth a cc ount i ng ) 出 发 测 算 IC T 资本对 美 国 经济 增长及劳 动 生产 率的 贡献 。 ② 利 用 1 们〇 — 1 9 9 2 年期 间 数 据 , O li ne r & Si che l ( 1 9 94 ) 发现 , ① 根 据 Ex perts E xc ha n ge 、 维基 百科等 网 站 , 20 1 2 年 发 布 、 售 价 约 600 美 元 的 iph< me5 手 机 处 理能力 相 当 于 1 9 8 5 年 Cmy - 2 型 超级 计算机 的 2. 7 倍 ; 而 后 者在 1 9 9 0 年 之前 一 直是 世 界上 运行 速度 最 快 的计算 机 , 造 价大 约 为 3200 万 美 元 ( 20 1 0 年 不 变 价 ) 。 ② 增 长 核算 秉 承 了 索 洛 增 长 分解思 路 , 将 增 长 分解 为 资 本 、 劳 动 和 余 值 等 。 分解 过程 中 , 有 时 会将 总 产 出 变 换 为 人均 产 出 , 而 人 均 产 出 正 是 劳 动 生 产 率 , 这 样 增 长 核算 演 变 为 劳 动 生 产 率 分解 。 在 增 长 核 算 框 架 下 , 1 CT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影 响 很 容 易 转 换 为 对 劳 动 生 产 率 的影 响 。 1 0 1

蔡跃洲、张钧南: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ICT资本对于美国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很小,主要原因是相对于经济总量ICT资本的规模太小。Stiroh(1998)利用美国1947一1991年的分产业数据,分析了计算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与Oliner&Sichel(1994)存在较大差异;在TFP方面,计算机生产部门显现出很强的增长势头,而计算机使用部门则不明显;计算机生产部门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贡献源于计算机对传统要素投人的替代。2000年前后,美国主流文献基本达成共识,认为ICT在1995-2000年期间的复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Jorgenson&Stiroh(1999)在增长核算框架下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分解表明:由于以不变质量计算的ICT服务价格快速下降,ICT对美国经济增长和复苏有着较大贡献;计算机成本和租赁价格的大幅下降引发了企业和居民支出方向的改变,出现ICT设备对其他产品的大规模替代,因此ICT产品扩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替代效应。此后,Jorgenson(2001)进一步指出,ICT的发展和应用是美国经济复苏的基础,而ICT价格下降则是核心原因。Stiroh(2002)则主张,ICT生产部门生产率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和大规模的ICT资本深化共同推动了美国生产率复苏。Oliner&Sichel(2000)也发现,ICT和计算机产品对于支撑1994年以后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05年以后,美国生产率的下降,使Stiroh(2008)对ICT能否继续推动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升产生了质疑。然而Byrneetal.(2013)则提出,尽管ICT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如1995一2004年期间,但依然为美国生产率的提升提供了持续动力;而ICT本身也仍在以较快步伐进步。除美国外,针对其他经济体也有不少相关研究。Jorgenson&Vu(2005)把研究对象拓展到全球,考察1989—2003年期间ICT投资对世界经济复苏产生的影响;其分解测算结果表明,ICT投入增长主导了各国经济增长;所有地区的ICT投资都出现增长,而发达经济体和亚洲新兴发展国家的增长更为明显。Shahiduzzaman&Alam(2014)对澳大利亚的实证分析则表明,20世纪90年代ICT资本对于澳大利亚宏观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提升和技术进步都有显著促进作用;不过近年来ICT资本对上述的作用效果明显下降。Erumban&Das(2015)、Vu(2013)对印度和新加坡进行的测算同样表明ICT投资在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亚洲生产率组织(AsianProductivityOrganization,APO)也采用增长核算框架测算了ICT资本对亚洲各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从测算结果来看,亚洲各国ICT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APO,2014)。前述Jorgenson、Stiroh、Oliner和Sichel等测算的主要是ICT对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它源于ICT生产部门自身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升带来的ICT产品价格下降。与此同时,ICT在信息产生、存储和传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增强生产过程中要素间的协同性,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应该有助于使用部门TFP提升(David&Wright,1999);而这正是ICT的渗透效应。Bresnahan&Trajtenberg(1992)的开创性研究将渗透效应看做是GPT的重要特征和一种规模报酬递增现象;渗透效应使得GPT能够影响生产率。Stiroh(2002)、Erumban&Das(2015)、Vu(2013)也注意到ICT使用部门生产率的提升及其对增长的间接作用,但没有将ICT使用部门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明确区分。近年来,随着产业和微观企业数据的日益丰富,不少研究从实证角度考察由ICT渗透性特征对经济增长和生产率提升所带来的间接影响。Ketteni(2009)利用产业层面数据,估算ICT对不同产业生产率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ICT对于生产率有着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会随时间和行业的不同而变化;在ICT渗透到不同行业的过程中,围绕新技术的应用必然会涉及生产组织结构重新调整、工人技能培训等所谓“调整成本”,调整成本的大小也会制约ICT资本作用的发挥。Fueki&Kawamoto(2009)利用1975年至2005年日本分行业数据的测算表明,生产率提升不仅存在于ICT生产部门,同样也广泛存在于ICT使用部门;由于互补性人力资本积累需要时间,ICT使用部门生产率的提升在时间上有着5—10年的滞后。Barteletal.(2007)利用阀门产业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ICT资本的应用能够缩短生产的准备时间、运行时间和检测时间,提升102?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蔡跃 洲 、 张 钧 南 : 信 息通 信 技术 对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的替 代 效应 与 渗 透 效应 ICT 资本 对于美 国经 济增 长和 劳 动生 产率 的 贡献 很 小 , 主 要 原 因 是 相对 于 经济 总 量 I CT 资本 的 规 模太小 。 S ti r〇 h ( 1 99 8 ) 利 用美 国 1 947 — 1 99 1 年 的分产 业数 据 , 分析 了计算 机 与 经 济増 长 之 间 的 关 系 , 得 出 的 结论与 〇l i ner & S ic hel ( 1 994 ) 存在 较大差 异 ; 在 TFP 方 面 , 计算机 生产 部 门 显 现 出 很 强 的增 长势 头 , 而计算 机使用部 门 则不 明显 ; 计算机 生产 部 门 对 20 世纪 80 年代美 国经济 复苏 的 重 要 贡献 源于 计算机 对传统 要素 投入 的 替 代 。 2 000 年 前后 , 美 国 主 流文献基 本 达成 共 识 , 认为 ICT 在 1 9 9 5 — 200 0 年期 间 的 复苏 中 发 挥 了 重 要作用 。 Jorge ns on & S t i n) h ( 1 9 99 ) 在增 长 核 算框 架下 对美 国 经 济增 长 的 分解 表 明 : 由 于以 不变质 量计 算 的 ICT 服务 价格 快速 下降 , ICT 对美 国 经济 增长 和 复苏 有着 较大贡献 ; 计算 机成本 和租赁 价格 的 大幅 下 降引 发 了 企业 和 居 民 支 出 方 向 的 改变 , 出 现 ICT 设 备 对其 他 产 品 的 大 规模 替代 , 因 此 I C T 产 品 扩 散 对 经 济增 长 的 贡献 主 要 来 自 替 代 效 应 。 此 后 , J〇r g e nS 〇 n ( 2 00 1 ) 进一 步 指 出 , I CT 的 发展 和 应用 是美 国 经济 复苏 的 基础 , 而 I C T 价 格下 降则 是 核心 原 因 。 S ti roh ( 2002 ) 则 主张 , I C T 生 产部 门 生产率 水平 的 大 幅 度提 升 和 大 规模 的 ICT 资 本深 化共 同 推 动 了美 国生 产率 复 苏 。 Ol i ner & Si chel ( 2000 ) 也 发现 , I C T 和 计算机 产 品对 于支 撑 1 9 94 年 以 后美 国 劳动生 产率增 长发 挥 了 重 要作 用 。 20 05 年 以 后 , 美 国 生 产 率 的 下降 , 使 S t i r〇 h ( 2008 ) 对 I CT 能 否 继 续推动 经济增 长 和 生产率 提升 产生 了 质疑 。 然而 B yr ne e t a l . ( 2 0 1 3 ) 则 提 出 , 尽 管 ICT 对 美 国 经 济增 长 的 促进作 用不 如 1 9 95 — 2〇〇4 年 期 间 , 但依 然 为美 国 生产 率的 提升 提供 了 持 续 动 力 ; 而 I CT 本 身 也仍在 以 较快步 伐进 步 。 除美 国外 , 针对其他 经济 体也 有 不 少相 关研 究 。 Jo r g ens o n & Vu ( 2 005 ) 把 研 究 对 象拓展 到 全 球 , 考察 1 9 8 9— 20 03 年期 间 I C T 投资对世 界经济复苏 产生 的 影 响 ; 其分解测 算结 果 表 明 , I C T 投 人 增 长主导 了 各国 经济增 长 ; 所 有地 区 的 ICT 投资都 出 现 增长 , 而发达经 济体 和 亚洲 新兴发 展 国 家 的 增 长更为 明 显 。 Sha hi du z zama n & Al am ( 2 01 4 ) 对澳大 利 亚 的 实 证分析 则表 明 , 20 世 纪 9 0 年 代 ICT 资 本对于 澳大利 亚宏 观经济 增长 、 劳动生 产率 提升和 技 术进步 都有 显著 促 进作 用 ; 不过 近年 来 ICT 资本对上 述 的作 用效果 明 显 下降 。 E ru mb an & D as ( 2 〇 1 5 ) 、 Vu ( 2〇 l 3 ) 对 印 度 和 新加坡 进 行 的 测 算 同样 表 明 I C T 投 资在经 济增 长 中发挥 重 要作 用 。 亚 洲 生 产率 组 织 ( As i a n Pr od uc t i vi t y O rg an iza ti o n , AP0 ) 也采用增 长 核算框架测算 了 IC T 资本对 亚洲 各 国 经 济增 长 的 贡 献 ; 从测 算 结果 来 看 , 亚洲 各 国 IC T 资 本对经 济增长 的 贡献存在较 大差异 ( AP0 , 2 0 1 4 ) 。 前述 Jorge ns on 、 St i ro h 、 O l ine r 和 S ic hel 等 测 算 的 主 要是 I CT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替 代 效应 , 它 源 于 IC T 生产 部 门 自 身技 术进步 和 生 产 率提 升带来 的 I CT 产 品 价 格下 降 。 与 此 同 时 , ICT 在 信息 产 生 、 存储 和传递 方面 发挥着重 要作 用 , 能 够增强 生产过程 中 要 素 间 的 协 同 性 , 降低 信息 不对称 带来的 市 场失 灵 , 应 该 有 助 于 使 用 部 门 TFP 提 升 ( Da vi d & Wrig ht , 1 9 9 9 ) ; 而 这 正 是 IC T 的 渗 透效 应 。 Bre sn aha n & Traj ten berg ( 1 9 9 2 ) 的 开 创性研究将 渗 透效 应 看做是 G PT 的 重要 特 征 和 一 种规 模 报 酬 递增现 象 ; 渗透效 应使得 G PT 能 够影 响 生产 率。 St i ro h ( 2〇0 2 ) 、 Emmban & D as ( 20 1 5 ) 、 V u ( 20 1 3 ) 也 注意到 I C T 使用 部门 生产 率的提 升及其 对增 长 的 间 接 作用 , 但 没 有将 I C T 使用 部 门 的 替 代效 应 与 渗 透效应 明确 区 分。 近年 来 , 随 着 产业 和 微 观企 业 数 据 的 日 益 丰 富 , 不 少 研究 从 实 证 角 度 考 察 由 I CT 渗透性 特征 对经济 增长 和生 产率 提 升所 带来 的 间 接 影 响 。 Ke tt e ni ( 200 9 ) 利 用 产业层 面 数 据 , 估 算 IC T 对不 同 产业 生产 率所产 生 的 影 响 , 结果 表 明 : I CT 对 于生 产率 有 着正 向 影 响 , 但 影 响 程 度 会 随时 间 和 行业 的 不同 而 变化 ; 在 I CT 渗 透到 不 同 行业 的 过程 中 , 围 绕新 技术 的 应用必 然会涉及 生 产 组织 结构重 新调 整 、 工人 技能 培训 等 所谓 “ 调 整 成 本 ” , 调 整 成本 的 大小 也 会制 约 I CT 资 本 作用 的 发挥 。 Fueki & Ka wa mot o ( 20 09 ) 利用 1 9 7 5 年 至 200 5 年 日 本 分行 业数据 的 测算 表明 , 生产 率提 升 不仅存在 于 ICT 生产部 门 , 同 样也 广泛存 在于 I CT 使 用部 门 ; 由 于互 补性 人力 资本 积 累 需 要 时 间 , I C T 使用部 门 生产 率的提 升在 时 间 上有 着 5 — 1 0 年 的 滞后 。 Bartel et al . ( 2007 ) 利 用 阀 门 产业 企业 微 观数据 的实证结果表明 , IC T 资本 的 应 用 能 够 缩 短生 产 的 准 备 时间 、 运 行 时 间 和 检 测 时 间 , 提升 1 0 2

经海宝2015年第12期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效率,为降低生产转换成本、实现定制化生产创造了前提条件。国内学者关于ICT与经济增长及生产率的相关研究基本都在2000年以后。北师大课题组(2001)在对ICT产业统计口径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行业规模估算角度测算了ICT对GDP增长的贡献,并结合美国ICT产业发展态势对中国ICT产业发展进行展望。姜建强等(2002)则以“索洛论”为出发点,就“索洛悸论”涉及的不同理论和解释进行了述评。徐升华和毛小兵(2004)在分析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基础上,依托索洛增长模型估算技术进步、劳动投人、资本投入对中国信息产业增长的贡献度,并测算信息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王宏伟(2009)借鉴乔根森相关定义将各产业划分为ICT生产业、ICT应用业和非ICT产业三大类,测算信息产业TFP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近来,张之光等(2012,2014)采用参数估计和向量自回归等计量工具,测度ICT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但其实证结果并不一致。除了实证测算外,周勤等(2012)还尝试着以新兴古典理论为基础,构造微观数理模型,刻画ICT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并特别强调ICT所产生的网络效应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二)增长核算及TFP指数测算增长核算是将经济增长分解为资本、劳动、全要素生产率等不同因素贡献的测算过程,至少可以追溯到1957年。Solow(1957)引人希克斯中性和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将经济增长分解为资本要素投人增长、劳动要素投人增长和索洛余值三部分。根据Solow(1957)的本意,“索洛余值”代表未被测度到的其他因素,即TFP变化;于是增长核算一开始便与TFP指数测算联系在一起。索洛余值测算为增长核算搭建起基本框架。Jorgenson(1963)将投资理论引人到上述框架中丰富了增长核算的理论基础。此后,ZviGriliches、ErwinDiewertCharlesHulten、LauritsChristensen等众多经济学家将指数理论(indexnumbertheory)、国民收人核算体系、企业理论等不断融合到增长核算框架中(Jorgenson&Griliches,1967;Hulten,1973;Diewert,1976;Christensen&Jorgenson,1973;Griliches,1994)。进人新世纪后,以指数理论和国民收人核算为基础的增长核算框架体系已经为西方学界和政策部门所普遍接受。为规范成员国统计部门的生产率测算活动,同时也提高测算结果的国际可比性,OECD(2001)专门以手册形式对生产率测算的具体方法和细节进行了详细说明。OECD(2001)基本延续和遵循了Jorgenson&Griliches(1967)、Jorgenson(1963)、Diewert(1976)等文献所共同确立的增长核算框架,利用迪维西亚指数测度不同要素投入变动情况及其对增长贡献。在中国,增长核算及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面的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李京文与乔根森、黑田昌裕共同主持了“中美日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比较研究”课题;相关的测算工作都是在Jorgenson所倡导的增长核算框架下完成的,在资本投人估算中明确区分了“资本存量”与“资本服务”(李京文等,1993;李京文和李军,1993;李京文等,1996;郑玉歆,1998)。任若恩的研究团队沿用了Jorgenson和OCED的增长核算框架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黄勇峰和任若恩等,2002;孙琳琳和任若恩,2005)。不少研究以“索洛余值”为起点开展增长核算和生产率测算工作,包括张军和施少华(2003)、郭庆旺和贾俊雪(2005)、李宾和曾志雄(2009);这些测算都将估算的资本存量直接作为“资本投人”,而未考虑“资本服务”的概念。(三)既有研究评述及本文研究思路从前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美欧学者认识到ICT影响经济增长的两种机制,即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然而,在测算和分析实践中,似乎并未对其加以明确界定和区分,甚至还存在某种程度的混淆。比如说,关于ICT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缘起于“索洛论”对ICT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质疑,但基于增长核算框架测算的主要还是ICT的替代效应。另外,有关ICT渗透效应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利用计量工具分析产业层面ICT应用对TFP增长的影响。2000年以来,中国ICT快速发展,中国学者已充分认识到ICT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对于ICT的替代效应和渗103?1994-2016ChinaAcademic JournalElectronic 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年 第 1 2 期 生 产过 程各 环节 的 效率 , 为 降低 生产 转换 成本 、 实现 定制 化 生产 创造 了 前提 条件 。 国 内 学 者关 于 ICT 与 经 济 增 长 及 生 产 率 的 相 关研 究 基 本 都 在 200 0 年 以 后 。 北 师 大 课题 组 ( 200 1 ) 在 对 IC T 产业 统计 口 径进 行 界定 的 基础 上 , 从行业规模 估算 角 度 测算 了 ICT 对 GD P 增长 的 贡 献, 并 结 合美 国 IC T 产业发 展 态 势对 中 国 I C T 产业 发 展 进行 展 望 。 姜 建 强 等 ( 200 2 ) 则 以 “ 索 洛 悖论” 为 出 发 点 , 就 “ 索 洛 悖论 ” 涉 及 的 不 同 理论和 解 释进 行 了 述 评 。 徐升 华 和 毛 小 兵 ( 2〇〇4 ) 在分 析信息产 业对经 济增长 直接效应 和 间接 效应 基 础 上 , 依 托索 洛 增 长模 型 估 算 技术 进 步 、 劳动 投 入 、 资 本投入对 中 国信息 产 业 增 长 的 贡 献 度 , 并 测 算 信 息 产 业 对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的 拉 动 作 用 。 王宏 伟 ( 2009 ) 借鉴 乔根 森相 关定 义将 各 产业划 分为 I C T 生 产业 、 I C T 应 用业 和非 I C T 产 业 三大 类 , 测 算信 息 产业 TFP 及其对经 济增 长 的 贡 献。 近来 , 张 之光等 ( 20 1 2 , 20 1 4 ) 采 用 参数估 计 和 向 量 自 回 归 等 计量工具 , 测 度 I CT 对中 国经济 的 影 响 , 但 其实 证结 果 并不 一致 。 除 了 实 证测 算 外 , 周 勤 等 ( 20 1 2 ) 还 尝试着 以新 兴古 典理 论为 基础 , 构 造微 观数理 模 型 , 刻 画 ICT 影 响 经济 增 长 的 内 在 机 制 , 并 特别 强 调 ICT 所产 生 的 网络 效应对经 济增 长 的 支撑作 用 。 ( 二 ) 增 长核 算及 TFP 指数 测算 增 长核算 是 将经 济增 长分解 为 资本 、 劳动 、 全要 素生 产 率等 不 同 因 素 贡献 的 测 算过 程 , 至 少 可 以 追溯 到 1 9 5 7 年 。 S o lo w ( 1 9 5 7 ) 引 入 希克 斯 中 性 和 规模 报 酬不 变 的 生产 函 数 , 将 经 济 增长 分解 为 资 本要 素投人增 长 、 劳 动要 素投人增 长和 索洛余 值三部分 。 根 据 S〇l 〇 w ( 1 9 5 7 ) 的 本 意 , “ 索 洛余值” 代表未 被 测 度 到 的其 他 因 素 , 即 TFP 变 化 ; 于是 增 长 核 算 一 开 始 便与 TF P 指 数 测 算 联 系 在 一 起 。 索 洛余值 测 算 为 增 长核算 搭建起基 本框 架 。 J〇 rg e nS 〇n ( 1 9 6 3 ) 将 投资 理论引 入到 上 述框 架 中 丰 富 了 增长核算 的 理论基 础 。 此后 , Zv i Gri Uc he s 、 Erwi n Di ewer t 、 Charl es H ul te n 、 Lauri t s Chris ten se n 等众多 经 济学家 将指 数理 论 ( i nde x nu mb e r t heo ry ) 、 国 民 收人 核 算体系 、 企 业 理论 等不 断 融合到 增 长核 算 框架 中 ( Jo rg ens o n & Grili c hes , 1 9 6 7 ; Hul t en , 1 9 7 3 ; Di e wer t , 1 976 ; Chri s t en se n & Jo rg e ns o n , 1 97 3 ; Gril i che s , 1 9 94 ) 。 进入 新世 纪后 , 以 指数 理论和 国 民 收 入核 算 为 基 础 的 增 长核 算 框架 体系 已 经 为 西 方学 界和 政策 部 门 所 普遍 接受 。 为 规范 成员 国 统 计部 门 的 生 产 率测算 活 动 , 同 时也 提高 测算 结 果 的 国 际可 比性 , 〇E CD ( 200 1 ) 专 门 以 手册 形式对 生产 率测算 的 具体 方法 和 细 节进 行了 详 细说 明 。 O E C D ( 2 00 1 ) 基本 延续 和 遵循 了 Jorg en s o n & Gril i c he s ( 1 96 7 ) 、Jo r g e ns on ( 1 963 ) 、 D i ew ert ( 1 97 6 ) 等文 献所共 同 确 立 的 增长 核算 框架 , 利用 迪维 西亚 指数 测度不 同要 素投 人变 动情 况及 其对增 长 贡献 。 在 中 国 , 增 长核算 及 全要素生产 率测 算方 面 的 研究 大约 始 于 2 0 世 纪 9 0 年 代 初 。 李京 文 与 乔 根森 、 黑 田 昌 裕共 同 主 持 了 “ 中 美 日 生 产率 与经 济 增 长 比 较 研究 ” 课 题 ; 相 关 的 测 算 工 作 都 是 在 Jorge ns on 所倡导 的增 长核算 框架 下 完成 的 , 在 资本 投 人 估算 中 明 确 区 分 了 “ 资本 存 量 ” 与 “ 资本 服 务 ” ( 李京 文等 , 1 9 9 3 ; 李 京 文和 李 军 , 1 9 93 ; 李 京 文 等 , 1 9 96 ; 郑 玉 歆 , 1 99 8 ) 。 任 若 恩 的 研究 团 队 沿 用 了 Jorge ns o n 和 0 CED 的增 长 核算框架做 了 大量 基础性 工作 ( 黄勇 峰和 任若恩 等 , 200 2 ; 孙 琳琳和 任若 恩 , 2005 ) 。 不少 研究 以 “ 索洛余值 ” 为 起点 开展 增长 核算 和 生 产 率测 算 工作 , 包 括 张军 和 施 少 华 ( 200 3 ) 、 郭庆 旺 和贾 俊雪 ( 2 005 ) 、 李宾 和 曾 志雄 ( 2 009 ) ; 这些 测算 都将 估算 的 资本存 量直 接作 为 “ 资 本投 入 ” , 而未 考虑 “ 资本服务 ” 的 概念 。 ( 三 ) 既有 研究 评述 及本文研究 思 路 从前 述文献 回 顾可 以 看 出 , 美 欧学 者认识到 I C T 影 响 经 济增 长 的两 种机制 , 即 替代效 应 和 渗 透 效 应 。 然而 , 在测 算 和 分析 实践 中 , 似乎并未对 其加 以 明 确 界定 和 区 分 , 甚 至还 存 在 某种 程 度 的 混 淆 。 比 如说 , 关于 I CT 与 经 济增 长关 系 的 实证研究 主要 缘 起于 “ 索 洛悖论” 对 I C T 提升 ( 全要 素 ) 生 产 率 的 质疑 , 但基 于增 长核算框 架测 算 的 主要 还是 I CT 的 替代 效应 。 另 外 , 有 关 I C T 渗 透效 应 的 实 证 研究 相对 较少 , 主要 是 利用 计量 工具分 析产 业层 面 I C T 应用 对 TF P 增 长 的 影 响 。 2000 年 以 来 , 中 国 IC T 快速发 展 , 中 国 学 者 已 充 分认识 到 I C T 对 经济增 长 的重要 作用 , 对 于 I CT 的 替 代效 应和 渗 1 03

蔡跃洲、张钩南: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透效应也有一定认识,但同样没有对其进行明确区分,采用增长核算方法测度ICT替代效应的做法也不多见。在增长核算的一些具体细节上,如“资本投人”估算,需要更加规范合理的处理方法,特别是应区分“资本存量”与“资本服务”。另外,在估算“资本服务”时如能将不同类型资本加以区分,最终结果会更加准确。ICT替代效应源于其自身技术进步,通过ICT产品价格下降和ICT资本积累加速来实现,属直接效应;而渗透效应则通过ICT产品广泛使用、提高使用部门TFP来实现,属间接效应。ICT替代效应,可以在估算“ICT资本”基础上运用增长核算方法来实现;而分析渗透效应,需要事先对TFP增长进行测算,同样可以通过增长核算实现。为此,本文拟按以下思路开展相关的实证测算工作。首先,依托乔根森和OECD(2001)的增长核算框架,估算“ICT资本存量”和“ICT资本服务”,测度“ICT资本投人”变化情况及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其次,将资本投入分为“ICT资本”和“非ICT资本”,“ICT资本”又细分为“ICT硬件”和“ICT软件”,而“非ICT资本”则细分为“建筑物”和“机器设备”;针对不同类型资本的特点设定相应的年限效率模式、退役方式等,以提高测算结果精度,据此测算出替代效应。第三,在增长核算基础上,分析“ICT资本投入增长”与“TFP增长”之间的关系,尝试着从计量角度检验ICT对经济增长的渗透效应。三、增长核算与数据处理(一)增长核算框架在社会核算体系中始终存在以下等式:qY=QY,+q2Y,+..+qmY.=PX,+PX,+*P.X,=pX其中,假定全社会有n种要素投入,m种产出;Y,9.分别表示第i种产出的数量和价格,Y、则表示(合成的)总产出数量和价格;X,、P,分别表示第j项投人的数量和价格,X、P则为(合成的)总投人数量和价格。其经济含义是,每个核算期间产出价值与投人价值相等。根据Jorgenson&Griliches(1967)、Hulten(1973)、0ECD(2001)等,引人迪维西亚指数,可得增长核算框架。将上式两边对时间求导数,并除以相应的(投入或产出)总价值可得:dq.daidq.dydqmY..dqndq.Y..dY.)/.+Z.Y(dqidt+dY..dtdY,dtdqmdt=(dp,X.dpi+dp.X.dx)dp.X..dpa+dp.X,.dx.)/E,p,x,+.+(dp'dtdt+dx.dt1/dx,dp.dt2(Xai+9)_2(Xp+P/),其中,i/,等表示相应变量对时间求导数。进一该式可简化为:Eg.YEp,X,步简化可得:Y,q+qYYY9+qY(+)=(+)+yq, Y,.g+)Z.9. Y.E,q.Yg.Xp.+p,xP,XXp.+p,X--(+多)= +)Z,p,x,p,xEpx(p+x)p+xE,p,x.iy(9+)(P))-2六+2)号+,其中w和分别代表各项产出和各于是有:-2(+)9y项要素投入的价值占总价值的份额,且满足:Zw,=Z,=1;w,≥0,u,≥0。在本式基础上,可以进YX-xi-ZwapPiY.P-ZPP一步定义迪维西亚价格和数量指数,-2,n=Z受,号=全要素生产率A从定义上可表述为总产出数量Y与总投人数量X的比值,即A=Y/X。104?1994-2016China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蔡跃 洲 、 张 钧 南 : 信 息 通 信 技术 对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的 替 代效 应 与渗透 效 应 透效应 也有 一 定认识 , 但 同样 没有 对其进 行 明 确 区分 , 采用 增长 核算方 法测 度 1 C T 替 代效应 的 做法 也不 多见 。 在增 长核算 的 一 些具 体细 节 上 , 如 “ 资本 投入 ” 估算 , 需 要更加 规范 合理 的 处 理方 法 , 特 别是应 区 分 “ 资本存量 ” 与 “ 资本 服 务 ” 。 另 外 , 在估 算 “ 资 本 服 务 ” 时 如 能 将不 同 类 型 资本 加 以 区 分 , 最 终结果会更加 准确 。 ICT 替代 效应 源于 其 自 身 技术 进步 , 通过 I CT 产 品 价 格 下 降和 I C T 资本 积 累 加速 来 实 现 , 属 直 接 效应 ; 而渗 透效 应则 通 过 ICT 产 品 广 泛 使 用 、 提 高使 用 部 门 TF P 来 实 现 , 属 间 接 效应 。 ICT 替 代 效 应 , 可 以在估算 “ IC T 资本 ” 基础 上运 用 增长 核 算方 法 来实 现 ; 而 分 析渗 透效 应 , 需 要事 先 对 TF P 增 长进 行测 算 , 同 样可 以 通过 增长 核算 实 现 。 为 此 , 本 文拟 按 以 下 思路开 展相 关的 实 证测算 工 作 。 首 先 , 依托 乔根森 和 〇E C D ( 200 1 ) 的 增 长核 算 框架 , 估 算 “ IC T 资 本 存量 ” 和 “ I CT 资本 服 务 ” , 测 度 “ IC T 资本投人 ” 变化情 况及 其对 中 国 经济 增 长 的 贡献 。 其次 , 将 资本投 人 分 为 “ I CT 资 本 ” 和 “ 非 IC T 资本 ” , “ I CT 资本 ” 又细分为 “ I C T 硬件 ” 和 “ I CT 软件 ” , 而 “ 非 IC T 资 本 ” 则 细 分 为 “ 建 筑物 ” 和 “ 机器设备” ; 针 对不 同类 型 资本 的 特点 设 定相 应 的 年 限效 率模 式 、 退 役方 式等 , 以 提高 测 算结 果精 度 , 据此 测 算 出 替代 效应 。 第 三 , 在增 长核算 基础 上 , 分 析 “ I CT 资本 投入 增 长 ” 与 “ TFP 增 长 ” 之 间 的 关 系 , 尝试着 从计量角 度 检验 I C T 对 经济增 长 的 渗透 效应 。 三 、 增 长 核算 与 数据处理 ( 一 ) 增 长 核算框 架 在 社 会核算 体 系 中始终 存在 以下 等式 : = a ^ + 9 2 y2 + . + = a z , + z2 + ? z? = pz 其 中 , 假定 全社会有 种 要素 投入 , m 种 产 出 ; r; 、 9 i 分别 表示 第 i 种产 出 的 数量 和 价 格 , F、 g 则 表 示 ( 合成 的 ) 总 产 出 数 量和 价格 ; I 、 P/ 分 别表示 第 项投 入 的数 量 和 价格 , x 、P 则 为 ( 合 成 的 ) 总 投 人数量 和 价 格 。 其 经 济 含 义 是 , 每 个 核 算 期 间 产 出 价 值 与 投 入 价 值 相 等 。 根 据 J or g e ns on & Gril ic he s ( 1 9 6 7 ) 、 Hul t en ( 1 9 7 3 ) 、 O ECD ( 2〇0 1 ) 等 , 引 人迪 维西亚 指数 , 可得 增长核算 框架 。 将 上 式两边 对 时 间 求 导数 , 并 除 以 相 应 的 ( 投 人或产 出 ) 总价值可得 : ( d q x Yl d q , d q l Yl d Y, d q m Ym d q m d q m Ym d Ym \ / ^ v _ l d p l Xl d p { d P l Xx d X t . d p n x? d p n d pn X n d X \ j y x \ d p l d t d Xx dt d p n d t d Xn dt ^ j J J 该式 可简 化 为 , 其 中 , u等表示 相 应变量 对 时 间求 导 数 。 进 一 ht i jPj Xj 步 简 化可 得 : 9 i + 9 i + _ g i I q t F; \ _ / q t F; \ S ; 以 = I , ? , ■ ^ ^ ^ + yr ) = W i l ^ + y: ) ^j P i + Pj ^j _ p a ^j P i + Pj xj _ P j xj i pj_ M = v i Pi H j Pj xj  ̄ ' L j Pj ^ Pj Xj  ̄ ' L i Pj x^ + YJ  ̄ + V 于是 有 : j + f = : ! ? ( ¥ + 导) = 參) = 含 + | , 其 中 % 和 巧 分别 代表各项 产 出 和各 项 要素投 入 的 价值 占 总 价 值 的 份额 , 且 满 足 : = 在 本 式 基础 上 , 可 以 进 一 步定 义迪维西 亚价格 和数量 指数 , 善 = 5^各 , 2># , 尤 = X #。 Y y i x Xj Q Q t P Pj 全要 素 生产 率 4 从定 义上 可表述为 总 产 出 数 量 r 与 总 投入 数量 z 的 比值 , 即 4 = y/z 。 1 04

经涛海宝2015年第12期Y.XAYXA-+-—-2m-2本式也可以根据迪维西亚指数的定义,TFP增长率可表示为:改写为以下几种形式:dln Xxdln Xj.()dyd+d4-+-2,1(c)(a) 1dtddt=dt-公式(a)、(b)、(c)正是本文测算所依据的增长核算框架。上述公式形式上与Solow(1957)增长核算公式相近;其最大优势在于引人迪维西亚指数后,利用公式中的Z,(,X/X)或(,dlnXdt)可以对不同层级的要素投人及产出进行合成和分解。(二)资本投入估算资本投人估算是增长核算最重要的环节。为测算ICT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同时也为提高测算精度,资本投人被分为四类,其中“建筑物”、“机器设备”属“非ICT资本”,而“ICT资本”则包括“ICT硬件”和“ICT软件”。为准确测算“资本投入(资本服务)”的数量和价格,每一类资本都分六个步骤开展相应的估算:(1)收集整理各类资本的“固定资本形成”数据;(2)选定合适的价格指数将“固定资本形成”数据转换为可比价;(3)根据各类资本的生产能力衰减特点,设定相应的年限效率模式;(4)设定各类资本的退役模式;(5)利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各类资本每年的生产性资本存量,即资本服务数量;(6)计算各类资本每年的用户成本,即资本服务的价格。1.固定资本形成序列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入产出表,可以收集分行业固定资本形成数据,其中,信息技术产业制造业和软件业对应的固定资本形成数据可作为ICT硬件”、“ICT软件”的资本形成数据。由于投入产出表并非每年编制,需要对缺失年份进行推算和补缺:(1)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信息技术产业制造业和软件业的固定资本形成额占其总产值的比值;(2)以投人产出表公布年份的比值为基准,采用内插和外推法估算出投人产出表未公布年份上述比值;(3)收集信息技术产业制造业和软件业的总产值数据,数据来源包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1949--2009》、2010—2013年各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4)利用总产值数据和估算的资本形成占总产值比值推算各年信息技术产业制造业和软件业的资本形成,据此整理出“ICT硬件”和“ICT软件”的资本形成序列。对于“建筑物”、“机器设备”的资本形成数据序列,则作如下处理:(1)收集各年固定资本形成数据序列,将前述整理的“ICT硬件”和“ICT软件”资本形成额从中扣除,得到“非ICT资本形成”数据序列;(2)计算每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建筑安装工程”与“设备工器具购置”的比例形成相应数据序列,以此比例序列对“非ICT资本形成”数据序列进行分拆,最终形成“建筑物资本形成”、“机器设备资本形成”两个数据序列。整理过程中,固定资本形成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一2004》与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②2.价格指数选取信息通信制造业和软件业没有现成的资本形成价格指数,我们采用统计年鉴中“按工业行业分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中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替代ICT制造业和ICT软件业固定资本形成的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为各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③对于非ICT固定资本Q-SRStLA,只包含了资本、劳动两类要素。①索洛余值的测算公式可表述为况,"Q.-STK-SiL"A,②由于分种类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最早只公布到1983年,我们以“建筑物与机器设备比值”为因变量,利用线性方法将其外推至1977年。③由于数据最早只到1986年,类似我们也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将数据序列外推至1977年。105?1994-2016China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年 第 1 2 期 根据迪 维 西亚 指数的 定 义 , TF P 增 长 率可表示 为 : 吾 = ;E 凡 。 本式也 可 以 改 写 为 以 下几种形 式 : / , A f / I N d l nA dl n Y ^ di n Z . / ^ d l n Y d l nA , ^ ci l n Z . ( a ) 了 = 亍 - :£ , 亡 ( b ) i = I - ㈦ i i 公式 U) 、 ( b ) 、 ( c ) 正是 本文 测算 所依据 的 增 长核 算框架 。 上述公式 形式上 与 Sol (m ( 1 95 7 ) 增 长 核算 公式 相 近 ; 其最大 优势在 于 引 入 迪 维西 亚指 数 后 , 利用 公式 中 的 S > ( 或 V^ l n Z/ 山 ) 可 以 对不 同 层 级 的 要 素投人及 产 出 进行 合成 和 分解 。 ① ( 二 ) 资本投 人估算 资 本投 人估算是增 长核算最 重要 的环 节 。 为 测 算 I CT 资本 对经 济增 长 的 直接效应 , 同 时 也 为 提高 测 算精 度 , 资本 投入 被分为 四 类 , 其 中 “ 建 筑 物 ” 、 “ 机器设备 ” 属 “ 非 1 CT 资 本 ” , 而 “ ICT 资本 ” 则包 括“ I CT 硬件 ” 和 “ ICT 软 件 ” 。 为 准确 测算 “ 资本 投 人( 资本 服 务 ) ” 的 数量 和 价 格 , 每 一类 资 本 都 分六 个步骤开展 相应 的估算 : ( 1 ) 收集整 理各类资 本 的 “ 固 定 资本形 成 ” 数据 ; ( 2 ) 选定 合 适 的 价 格指 数将 “ 固定 资本 形成 ” 数据转 换为可 比 价 ; ( 3 ) 根据各类 资本 的生 产能力 衰减 特 点 , 设定相 应 的 年 限效率模式 ; ( 4 ) 设定 各类资本 的 退 役模式 ; ( 5 ) 利 用永续 盘 存 法 估 算各类资 本 每 年 的 生产 性 资 本存量 , 即 资本 服务数 量 ; ( 6 ) 计算 各 类资 本每 年 的 用 户 成 本 , 即 资 本服 务 的 价格 。 1 . 固 定资 本形 成序 列 根据 国 家统计局 公布 的 投 入产 出 表 , 可 以 收集分行 业 固 定 资 本形 成 数据 , 其 中 , 信息 技术 产业 制 造业 和软件业对 应的 固 定资 本形 成数据 可作 为 “ ICT 硬件 ” 、 “ ICT 软件 ” 的 资 本形成 数据 。 由 于 投入 产 出 表并非 每年 编制 , 需要 对 缺失 年份进行 推算和 补缺 : ( 1 ) 根据 投 人 产 出 表计算信 息 技 术 产 业制 造业 和软件 业 的 固定 资本 形 成额 占 其 总 产 值的 比值 ; ( 2 ) 以 投 人 产 出 表公 布 年 份 的 比值 为 基 准 , 采 用 内 插 和外推法 估 算 出 投人产出 表未 公布年 份上 述 比值 ; ( 3 ) 收集信 息 技 术产业制 造业和 软 件业 的 总产值数 据 , 数据 来源 包括 《 中 国 电 子信 息 产业 统 计年鉴 : 1 9奶一 2〇09 》 、 2〇 1 0 — 2〇 1 3 年 各年 《 中 国 电 子信 息 产业 统计年鉴 》 ; ( 4 ) 利用 总 产 值数据 和 估算 的 资 本形 成 占 总 产 值 比 值推 算 各年 信 息 技术 产业 制造 业 和软 件业 的资 本形 成 , 据此 整理 出 “ I CT 硬 件 ” 和 “ I CT 软件” 的 资本形成 序 列 。 对于 “ 建筑 物 ” 、 “ 机器设备 ” 的 资 本形 成数据 序列 , 则 作 如下 处 理 : ( 1 ) 收 集 各 年 固 定 资本形 成 数据序 列 , 将前述整 理的 “ I CT 硬件 ” 和 “ ICT 软 件 ” 资 本形成额从 中扣 除 , 得 到 “ 非 ICT 资本形 成 ” 数 据 序列 ; ( 2 ) 计算 每年 固 定资 产投资 总额 中 “ 建 筑安装 工程 ” 与 “ 设备工 器具购 置 ” 的 比例 形成 相 应 数 据序 列 , 以 此 比例 序列 对 “ 非 I CT 资本 形 成 ” 数据序 列 进 行 分拆 , 最 终 形成 “ 建筑物 资 本 形 成 ” 、 “ 机器 设备 资本 形 成 ” 两个数据 序列 。 整 理过程 中 , 固 定 资 本形 成原 始 数 据来 源 于《 中 国 国 内 生产 总值核算 历史 资料 : 1 95 2 — 2004 》 与相关 年份 《 中 国统 计年鉴 》 。 ② 2 . 价格指 数选 取 信息通信制 造业和 软 件业 没有 现 成 的 资 本 形 成 价 格 指 数 , 我们 采用 统 计年 鉴 中 “ 按 工业 行 业 分工业 品 出 厂价 格指 数 ” 中 的 “ 通 信设备 、 计算 机及 其他 电 子 设备 制造业 ” 替代 1CT 制 造业 和 1 C T 软件业 固 定 资本 形成 的 价 格指 数 。 数 据来 源为 各年 份 的 《 中 国 统 计年 鉴 》 。 ③ 对于非 1(: 1 ' 固 定 资 本 ① 索 洛 余值的 测 算 公式 可 表 述为 沉 , = | ^ - s ff - sf f = + ? , 只 包 含 了 资 本 、 劳 动 两类 要 素 。 ② 由 于 分种类的 固 定资 产 投资数据 最 早只 公 布到 1 9 8 3 年 , 我 们 以 “ 建筑 物 与 机 器 设 备 比 值 ” 为 因 变 量 , 利 用 线 性方 法 将其 外 推 至 1 9 7 7 年 。 ③ 由 于 数 据最早 只 到 1 9 8 6 年 , 类 似 我 们 也 利 用 线性回 归 的 方法 将数据 序 列 外 推 至 1 97 7 年 。 1 0 5

蔡跃洲、张南: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形成的价格指数,2004年以前可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一2004》中的“现价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不变价固定资本形成增长率”推算。2004年以后,则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来代替。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与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3.年限一效率模式根据0ECD(2009)资本测算手册(第90页),我们采用双曲线的年限一效率模式来刻画各类资产的生产能力变化,其数学表达式为:T-ng.(hyperbolic)=T-b.n其中,T为资本的服务年限,n为当前年份,而参数b≤1则决定了函数的形状。具有双曲线年限一效率模式的资本在刚开始的年份里效率下降的较慢,但当它们接近服务年限时,效率下降会越来越快。参数b的设定同样参考0ECD(2009)手册,其中,建筑物取值0.75,机器设备、ICT制造业以及软件均取值0.5。建筑物与机器设备的服务年限设定则参考了单豪杰(2008)的做法,建筑物取38年,机器设备取16年。ICT制造业和软件业的服务年限,则参考了0ECD(2009)手册(第99页)关于日本的设定,以及Jorgenson&Stiroh(2000)中的设定,将它们的服务年限设为8年。至此,我们完成了各类资本的年限-效率模式设定。4.退役模式参考OECD(2009)手册(第114—122页),选取对数正态分布(lognormaldistribution)作为资本的退役模式。对数正态分布指的是变量的对数服从正态分布,它是右偏而非对称的,且第一年资本的退役概率为零(即函数值为1)。随着年份的增加,它会无限趋近于零,但不会等于零,所以在退役模式设定上,需要在资本到达服务年限时将其人为的设定为零。对数正态分布的函数形式为:e-(laT-μ)2/2g2FT =To/2m其中,T是资本的役龄(vintage);α和μ分别是对数正态分布函数的标准差和均值,α=/In(1+(m/s)-),μ=lnm-0.5α2,其中,m和s是对数正态分布背后的正态分布的均值和标准差。根据0ECD(2009)手册,m代表资本的平均服务年限,s的取值范围一般为【m/4,m/2],取值越大分布就越陡峭。在本文中,m取值为资本服务年限的一半,s取为m/2。5.生产性资本存量根据0ECD(2001)手册(第132页),某类特定的资本i在某一时间点1的“生产性资本存量”可以采用永续盘存法(perpetualinventorymethod,PIM)进行估算:INi,t-Kt.-ZhFwauHo其中,IN,代表t时期对第i类资本的投资支出,也就是前面收集整理的“固定资本形成”;qi是价格指数;F是资本的退役函数;hi是资本的年限一效率模式。根据本式和前续各步骤整理计算的中间结果,我们可以测算出各类资本每年的生产性资本存量,见表1。6.用户成本(usercost)为了测算出最终的资本投人,在估算出生产性资本存量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计算资本的价格,即用户成本。根据0ECD(2001)生产率测算手册(第134一135页),用户成本可以表示为:Mit=lin.(r, +di,-pi+di.Pi.)=μit,ohiFi.其中下标i、s、t分别代表资产类别、资产役龄和所处时点;μ为用户成本,9为资产价格,为资本回报率,d为资产折旧率,p为资产价格的变化。由于前面计算生产性资本存量时已经涵盖了年限-106?1994-2016China Academic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蔡跃洲 、 张 钧 南 : 信 息 通 信 技术 对 中 国 经 济 増 长 的 替 代 效应 与 渗透 效应 形成 的 价 格指 数 , 2004 年 以前 可用 《 中 国 国 内 生产 总 值核 算历史 资料 : 1 9 5 2 — 2004 》 中 的 “ 现价 固 定 资本形成 总额 ” 与 “ 不 变价 固 定资 本形成 增长 率 ” 推算 。 2 004 年 以 后 , 则 采用 固 定 资产 投 资 价格 指 数来 代替 。 数 据 来源 于《 中 国 国 内 生 产 总值 核算 历史 资料 : 1 9 5 2 — 2004 》 与 相关年 份《 中 国 统 计 年 鉴 》 。 3 . 年 限 - 效率模式 根据 O EC D ( 20 09 ) 资本测 算手 册 ( 第 90 页 ) , 我 们采 用双 曲 线 的 年 限 - 效率 模式来 刻 画 各类 资 产 的 生产 能力 变 化 , 其数学 表达式 为 : T - n g n i hyp erb o l i c ) = y . n 其中 J 为资 本 的 服务 年 限 , n 为 当 前年份 , 而参数 6 矣 1 则 决定 了 函数 的 形 状 。 具有 双 曲 线 年 限 一 效率 模式 的 资 本在 刚 开始 的年 份里 效率下 降 的 较慢 , 但 当 它们接 近服务 年 限 时 , 效 率下 降会越来越 快 。 参数 6 的 设定 同样 参考 O EC D ( 200 9 ) 手 册 , 其 中 , 建筑 物取值 0 . 7 5 , 机器设备 、 ICT 制 造 业 以 及 软件均取 值 〇 ? 5 。 建筑 物与机 器设备 的 服务年 限 设 定则 参考了 单豪杰 ( 2〇 〇8 ) 的 做 法 , 建筑 物取 3 8 年 , 机 器设备取 1 6 年 。 I C T 制 造业 和软件业 的服 务年 限 , 则 参考了 〇E CD ( 2009 ) 手 册 ( 第 99 页 ) 关 于 日 本 的 设定 , 以 及 Jorge ns on & St i r〇 h ( 2〇0〇 ) 中 的 设定 , 将 它 们 的 服 务 年 限 设为 8 年。 至此 , 我 们 完成 了 各类 资本 的年 限 - 效率模式设 定 。 4 . 退役模式 参考 OE CD ( 2009 ) 手册 ( 第 1 1 4- m 页 ) , 选 取对数正 态分布 ( l 〇 g nor ma l d is t r ib uti o n ) 作 为资 本 的退 役模 式 。 对数 正态分布 指的 是 变量 的 对数 服从 正态分 布 , 它是右偏而非 对称 的 , 且 第 一 年资 本 的退 役 概率 为零( 即 函数值为 1 ) 。 随着 年份 的 增 加 , 它会无 限 趋近 于 零 , 但不 会等 于零 , 所 以 在 退 役模式设定上 , 需要 在资 本到 达 服务 年 限 时将其人为 的 设定 为 零 。 对数 正态 分布 的 函数形式为 : F — ^ ^ - ( ln 7 , - / i ) 2/2 t r2 Ter - /2 tt 其 中 , r 是 资 本 的 役 龄 ( vi nt a g e ) ; 〇r 和 p 分 别 是 对 数 正 态 分 布 函 数 的 标 准 差 和 均 值 , 〇? = 7l n ( l + ( m/s ) ' 2 ) , /a = ln m - 0 ? 5 cr 2 , 其 中 和 s 是对数正态 分布背 后 的 正 态分 布 的 均 值 和标 准 差 。 根据 〇五(:0 ( 2009 ) 手册 , m 代 表资本 的 平 均 服 务年 限 的 取 值范 围 一 般为 [ m/4 , m/2 ] , 取 值 越 大分 布就越陡 峭 。 在 本文 中 , m 取值为 资本服 务年 限 的 一 半 , s 取为 m/2 。 5 ? 生产 性 资本存量 根 据 O EC D ( 2 〇01 ) 手册 ( 第 1 3 2 页 ) , 某类 特定 的 资 本 i 在 某 一 时间 点 t 的 “ 生 产 性 资本 存量 ” 可 以采 用永续盘存法 ( pe rpe t ual i nve nt ory me th od , PI M ) 进行 估算 : T TJ V T = 〇 其 中 , 代 表 * 时期对 第 ; 类资本 的投 资支 出 , 也就 是前面收集 整 理 的 “ 固 定 资本形 成 ” ; 是 价 格 指数 ; 是 资本 的 退 役 函数 ; A; , t 是资 本 的 年 限 - 效率模式 。 根据本 式 和 前 续各 步 骤整 理 计算 的 中 间 结果 , 我们 可 以 测 算 出 各类 资 本每年 的 生产 性资 本存 量 , 见表 u 6 ? 用 户 成 本 ( us e r c os t ) 为 了 测算 出 最终 的 资本投人 , 在估 算 出 生 产性 资本 存 量 的 基础 上 , 我 们 还需 要 计算 资 本 的 价 格 , 即 用户 成本 。 根 据 OE C D ( 200 1 ) 生产率测算 手册 ( 第 1 3 4 — 1 3 5 页 ) , 用 户 成本 可 以 表示 为 : 一 + d i t s - P i t + di l s Pi l ) = ? h Us ? F; 1 其 中下 标 i 、 s 、 t 分别 代表资 产类 别 、 资产 役 龄和所 处 时点 ; 并 为 用 户 成 本 为 资产 价 格 , 『 为资 本 回 报率 W 为资 产折旧 率 ,p 为 资产 价格 的 变化 。 由 于 前 面计算 生 产性 资本 存量 时 已 经 涵 盖 了 年 限 一 1 0 6

经济海宝:2015年第12期表 11977—2012年各类生产性资本存量测算结果单位:亿元年份建筑物机器设备ICT硬件ICT软件年份建筑物机器设备ICT硬件ICT软件197737384.003811.8057.340.381995192153.6318182.671093. 2643.8119780. 79199640798.464124.0199.12216242.9420295.491386. 8658.0619791. 2244349.044430.96124.431997239785.1323317.121602.8978.9919801. 6348346.444780.54141.211998266086.2526443.821757.34108.68198152105.225063.21147.762. 041999293588.9629771.551991.84150.29198256252.05148. 192. 502000323103.072495.045386.9133321.57209.1119833. 033276.39299.9960979. 545767.03147.352001355358.9837244.00159.133. 6820024457.13422.38198466765.246334.55393108.8341473.506016.58597.53198573577.637056.58195.864. 492003437971.1347566.4720041986232.955. 63488275.6155755.957889.04846.1881277.377818.70198790235.51252.516. 802005557085.2569931.539573. 331286.038782.4919888.172006641655.5086864.3510987.391799.1899983.249800.89286.2712138.712546. 291989297.539. 472007740568.98107896.54108109.7910258.37135916.3713266.433597.211990116228.8610753.46282.0911.492008849958.89200914564.415151.211991125791.8711476.93260.5914.73990199.04168008.1717340.417443.681992137581.2212693.98287.6619.5720101153714.55204216.8725.7220111337909.5221734.8710880.401993152189.0714490.95410.38239506.9833.831543185.965275415.4127178.4715653.231994170080.2016505.68697.422012效率模式h..与退役模式F.,此处只需计算μi..即可。资产价格与价格变化可以根据前述整理的价格指数计算;折旧率则可以根据不同资产的役龄(服务年限)利用几何折旧法倒推而得;最后,唯一需要确定的就是资本回报率。根据0ECD(2001)手册(第69页),资本回报率可以通过每年劳动报酬与资本报酬之和等于总产出这个等量关系倒推而得,即:Output, -LaborCompensation, =E,ui,, -Kf. =E,Kf..qi.a,o(r, + d..o - pi.. + di..o Pi.)其中,Output,采用国内生产总值;LaborCompensation,则用资金流量表中的“劳动者报酬”。①上式右边各项除了资本回报率,其余都已在前续测算中得到。据此,我们可以计算出每年的资本回报率,进而求得了每年各类资本的用户成本:用户成本乘以前续测算的生产性资本存量,便可求得各类资本服务的价值,即各类“资本投人”,具体结果见表2。(三)劳动投人估算根据0ECD(2001)手册(第39一49页),以劳动小时数衡量劳动投人是更为通行的做法。与此同时,为提高测算结果的精度,还应区分不同类型的劳动投人,并以不同类型劳动报酬在总劳动报酬中的份额作为权重对各类型劳动投入进行加总。于是,劳动投人的增长可表示为:dln L,P, L,dln=Z,0,=ZdtdtZ,p.L.其中,L为总劳动投入;L为不同类型的劳动投人,表现为劳动小时数;p,为第i种劳动投入的价格,表现为小时工资;为第i种劳动报酬所占的份额。我们将劳动投入按照不同的教育程度进行划①资金流量表最早只到1992年,我们仍采用线性回归将劳动者报酬占GDP份额外推至1977年,并利用它计算出缺失年份的劳动者报酬。107?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年 第 1 2 期 表 1 1 9 7 7 — 20 1 2 年 各 类 生 产 性 资 本 存 量 测 算 结 果 单 位 : 亿 元 年 份 建 筑 物 机 器 设 备 I CT 硬 件 I CT 软 件 年 份 建 筑 物 机 器 设 备 ICT 硬 件 I CT 软 件 1 97 7 3 73 84 . 00 38 1 1 . 80 5 7. 3 4 0. 3 8 1 995 1 92 1 5 3. 63 1 8 1 82 . 67 1 0 93 . 26 4 3. 8 1 1 97 8 4 079 8 . 46 4 1 2 4 . 0 1 9 9. 1 2 0. 7 9 1 996 2 1 624 2. 94 2 02 95 . 49 1 3 8 6 . 86 5 8 . 0 6 1 979 4 4349 . 04 443 0 . 96 1 24 . 43 1 . 2 2 1 997 23 9 7 85. 1 3 2 33 1 7 . 1 2 1 6 02 . 89 7 8 . 9 9 1 98 0 4 83 4 6. 44 4 78 0. 5 4 1 4 1 . 2 1 1 . 6 3 1 9 98 266 0 8 6. 2 5 26 44 3 . 82 1 7 5 7. 3 4 1 0 8 . 68 1 98 1 52 1 0 5. 2 2 506 3. 2 1 1 47 . 7 6 2 . 04 1 9 99 2 93 58 8. 9 6 29 77 L 5 5 1 99 1 . 8 4 1 50 . 29 1 9 82 56 252 . 0 5 5 38 6. 9 1 1 4 8. 1 9 2 . 5 0 20 00 3 23 1 0 3. 0 7 3 3 3 2 1 . 5 7 2495 . 0 4 2 09 . 1 1 1 9 83 60 979 . 54 5 76 7. 0 3 1 47 . 3 5 3 . 0 3 20 0 1 35 5 35 8. 9 8 37 24 4. 0 0 3 27 6. 3 9 2 99 . 99 1 9 8 4 667 65 . 24 6 334. 5 5 1 59 . 1 3 3 . 6 8 200 2 3 93 1 0 8 . 8 3 4 1 47 3. 50 4 45 7. 1 3 42 2 . 38 1 9 85 7 3 5 77 . 63 70 5 6 . 5 8 1 95 . 8 6 4 . 49 200 3 4 379 7 1 . 1 3 4 7 566 . 47 6 0 1 6. 5 8 59 7 . 5 3 1 9 86 8 1 2 77 . 3 7 7 8 1 8 . 70 232 . 95 5 . 63 2004 4 882 75 . 6 1 5 5 75 5. 95 7 88 9. 0 4 84 6. 1 8 1 9 8 7 90 235 . 5 1 87 8 2 . 4 9 252 . 5 1 6 . 8 0 200 5 5 570 85 . 2 5 69 93 1 . 5 3 9 57 3 . 3 3 1 2 86. 03 1 9 8 8 9 99 83 . 24 9 800 . 8 9 28 6 . 27 8 . 1 7 200 6 64 1 6 55 . 5 0 86 864 . 35 10 9 87. 3 9 1 79 9. 1 8 1 9 89 1 08 1 0 9. 7 9 1 0 25 8. 3 7 297 . 5 3 9 . 47 2007 74 05 68 . 9 8 1 07 89 6. 5 4 1 2 1 3 8 . 7 1 254 6. 29 1 99 0 1 1 62 2 8. 8 6 1 0 753 . 4 6 2 82 . 09 1 1 . 49 200 8 84 99 58 . 89 1 35 9 1 6. 3 7 1 3 26 6. 4 3 3 59 7. 2 1 1 9 9 1 1 257 9 1 . 8 7 1 1 47 6- 9 3 260 . 59 1 4 . 7 3 200 9 9 90 1 99 . 04 1 68 00 8. 1 7 1 4 5 64. 4 1 5 1 5 1 . 2 1 1 9 92 1 37 58 1 . 2 2 1 2 69 3. 9 8 287 . 66 1 9 . 5 7 20 1 0 1 1 5 3 7 1 4 . 5 5 204 2 1 6 . 87 1 7 3 4 0. 4 1 744 3 . 68 1 99 3 1 52 1 89 . 0 7 1 4 490 . 9 5 4 1 0 . 3 8 25 . 7 2 20 1 1 1 337 909 . 5 2 23 9 50 6. 9 8 2 1 7 3 4. 87 1 0 880 . 40 1 99 4 1 700 80 . 2 0 1 6 505 . 6 8 697 . 42 3 3 . 8 3 20 1 2 1 543 1 85 . 9 6 2 75 4 1 5 . 4 1 27 1 7 8. 4 7 1 56 53 . 2 3 效率模式 与 退 役 模式 Fi > s , 此处 只 需计算^, t , 。 即 可 。 资产 价 格与 价格 变化 可 以 根 据前述整理 的 价 格指数计算 ; 折 旧 率则 可 以 根 据不 同 资产 的役龄 ( 服务 年 限 ) 利 用 几何 折 旧 法倒 推而得 ; 最后 , 唯 一 需 要确 定 的 就是资 本 回 报率 。 根据 〇E CD ( 20 01 ) 手册 ( 第 69 页 ) , 资 本 回 报率 可 以 通过每 年 劳动 报 酬 与 资本 报酬 之和 等 于总 产 出 这个等量关系 倒推而 得 , 即 : O u tput , - La bo r Co mpe ns a t i o nt = y 少〇 , 。 ? K:, t = X L K P i t ? q i t Q ( r t + d i t 。 - P i t + d i t 、 Q P i , , 其 中 , 〇 1 ^叫采 用 国 内 生 产 总值 ; 用资 金流量 表 中 的 “ 劳 动 者报酬 ” 。 ① 上式 右 边各项除 了资本 回 报率『( 其佘都 已 在前续测 算 中 得到 。 据 此 , 我 们 可 以 计算出 每 年 的 资本 回 报 率 , 进而求得 了 每 年各类 资本 的 用 户 成 本 ; 用 户 成本 乘以前续 测算 的生产 性资本存 量 , 便可求 得各 类 资 本服务 的 价值 , 即各类 “ 资本投入 ” , 具体结 果 见表 2 。 ( 三 ) 劳 动 投人估 算 根据 OE CD ( 200 1 ) 手 册( 第 3 9 —4 9 页 ) , 以 劳 动 小 时数衡量劳 动投 人是更为通 行的 做 法。 与 此 同 时 , 为提 高测 算结 果 的 精度 , 还 应 区 分不 同 类型 的 劳 动投 入 , 并 以 不 同 类 型 劳动 报 酬 在 总 劳 动报 酬 中 的 份额 作 为权重 对 各类型 劳动投 入 进行 加 总 。 于 是 , 劳动 投人 的 增长 可表 示 为 : dl nL ^ U P i =: > ! ; . m V = dt 1 dt ‘ J^ Pi Li 其中 , i 为 总 劳动投人 为不同 类型 的劳 动投人 , 表现 为 劳 动小 时 数 ;/ 为第 i 种 劳 动投 入 的 价 格 , 表 现为 小 时工资 巧为第 £ 种 劳 动 报 酬所 占 的 份额 。 我 们 将劳 动 投 人按 照 不 同 的 教育 程 度进 行 划 ① 资 金 流量 表最早 只 到 1 9 9 2 年 , 我 们 仍 采 用 线 性 回 归 将劳动 者 报酬 占 GDP 份额 外 推 至 1 9 7 7 年 , 并 利 用 它 计算 出 缺 失 年 份 的 劳 动 者报 酬 。 1 07

蔡跃洲、张钧南: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分。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工资与劳动时间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项目与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家庭收人调查”(CHIP);全国劳动者教育程度分布数据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与Barro&Lee(2013)的世界各国教育分布数据库”。单位:亿元-2012年各类资本服务价值测算结果表21977-ICT软件建筑物机器设备ICT硬件ICT软件年份年份建筑物机器设备ICT硬件7055.68768.0630.783. 030.02199520851.781977949.45384.060. 05969.2040.576. 76199624830.098250.9319781085.35431.2449.901220.74478.6810. 440.10199727414.338639.481012.68197967, 4819801378.28534.2614.130. 16199829603.349311.141091.1496.79573.570. 23199930623.3710508.441282.7119811497.5816.710. 331556.83130.4819821645.72622.6519.59200034086.9811157.920. 492047.08187. 4319831861.65694.9323. 82200137914. 6611930.332959.6019842269.51838.2032.980.76200238973.7513594,48280.472862.001. 18200344031.0615751.773927. 60390.0719851041.5551.5519863287. 871204.9745. 521.10200458237.0415825.054441,40476.3919873817.751457.7285.562.30200566523.8418454.694950.35665.0119884827.431823,2282.492.35200676562.8326349.485827.46954. 2419895495.404.742010.20148.75200790279.9539924.287132.681496.2019906088.492212.142008162.736. 63124568.4334007.585811.351575.7519916683.583086.77167.899. 492009118429.5946394.076668.722358.627873.3619924127.83211.2514.372010136119.773593.8161629.058371.96199312647.474250.10247.4215.512011173198.1860633.898844.574427.56199417409.695178.94384.61201218. 66186036.9459350. 899705.165589.61受家庭调查的样本数限制,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假设不同资和劳动时间的数据波动较大。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及其相对工资基本保持不变。在此基础上,我们计算了调查所覆盖年份(1995、2002、2005、2006、2007、2008、2010)的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平均工作时间及相对工资平均值,并以上述平均值作为恒定值。此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的劳动者教育程度分布最早只到1996年,之前年份的数据我们用Barro&Lee(2013)数据中15岁以上人口的教育程度分布作为替代,并将中间空缺年份用内插法补全。另外,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化,我们根据Holz(2006)对1990年前的劳动人数进行了调整。劳动投人相关估算结果见表3。表31977—2012年劳动投入估算结果年份价值数量价格年份价值数量价格19771884.54203776.350.009199532087.400.116277155.13199619782121.79207708.010.01037085.80293028.760. 12719792352.63212408.880.01119970. 14341856.60291880.52198019982618.77217955.700.01244329.20297661.760.14919812803.51223705.740.013199947165.800. 157300549.0319823035.10228614.550.013200052282.40281493.340.186200119833381.81232890.720. 01557575. 70273918.470.210108?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蔡跃洲 、 张钧 南 : 信 息 通 信 技术对 中 国经 济増 长 的 替 代 效应 与渗 透 效应 分 。 不 同 教育 程 度 劳 动 者 的 工 资 与 劳 动 时 间 数据 来 源 于 中 国 人 民 大学 的 “ 中 国 综 合 社会 调 查 ( CGSS ) ” 项 目 与 北 京 师范 大学 的 “ 中 国 家庭收 人调 査 " ( CH IP ) ; 全 国 劳动 者教 育程 度分 布数据 来 源于 《 中 国 劳动 统计年 鉴》 与 Ba rr o & Le e ( 20 1 3 ) 的 “ 世界各 国教育分布 数据库 ” 。 表 2 1 9 77 — 20 1 2 年 各类 资 本 服 务 价值 测 算 结 果 单 位 : 亿元 年 份 建 筑 物 机 器 设 备 I CT 硬 件 I CT 软 件 年 份 建 筑 物 机 器 设 备 1 CT 硬 件 IC T 软 件 1 97 7 94 9 . 4 5 38 4 . 0 6 3 . 03 0 . 02 1 9 95 20 8 5 1 . 7 8 7 05 5 . 6 8 7 68 . 06 3 0 . 7 8 1 97 8 1 0 8 5 . 3 5 43 1 . 2 4 6 . 76 0 . 05 1 9 96 24 8 3 0 . 0 9 825 0 . 93 9 69 . 20 40 . 5 7 1 9 79 1 2 20 . 7 4 47 8 . 68 1 0 . 44 0. 1 0 1 9 97 2 74 1 4 . 33 8 63 9 . 4 8 1 0 1 2 . 6 8 49, 9 0 1 9 80 1 378 . 28 5 3 4 . 26 1 4 . 1 3 0. 1 6 1 99 8 2 960 3 . 34 93 1 1 . 14 1 09 1 . 1 4 6 7. 48 1 9 8 1 1 497 . 58 5 7 3 . 57 1 6 . 7 1 0. 23 1 99 9 3 06 23 . 37 1 0 50 8 . 4 4 1 28 2. 7 1 9 6. 7 9 1 9 82 1 64 5. 7 2 62 2 . 65 1 9 . 5 9 0. 3 3 200 0 3 40 8 6 . 98 1 1 1 57 . 9 2 1 55 6. 83 1 30 . 4 8 1 9 83 1 86 1 . 65 6 94 . 93 2 3. 8 2 0 . 49 2 00 1 3 79 1 4 . 66 1 1 93 0. 33 2 04 7 . 08 1 87 . 4 3 1 9 84 2 26 9. 5 1 838 . 20 32 . 9 8 0 . 76 2 00 2 389 73 . 75 1 3 594 . 4 8 295 9 . 60 2 80 . 4 7 1 985 2 86 2. 00 1 0 4 1 . 5 5 5 1 . 5 5 1 . 1 8 2 00 3 4 40 3 1 . 0 6 1 57 5 1 . 7 7 392 7 . 60 3 90 . 0 7 1 986 32 87 . 87 1 204 . 9 7 4 5 . 52 1 . 1 0 200 4 582 37 . 04 1 5 82 5. 05 444 1 . 40 4 76 . 3 9 1 987 38 1 7 . 75 1 457 . 7 2 8 5 . 56 2 . 30 200 5 66 5 23 . 84 1 845 4. 69 49 5 0 . 35 665 . 0 1 1 988 4 82 7 . 43 1 823 . 2 2 8 2 . 4 9 2 . 35 200 6 7 65 62 . 8 3 2 634 9. 48 582 7 . 46 954 . 2 4 1 989 549 5 . 40 2 0 1 0 . 2 0 1 48 . 75 4 . 74 200 7 902 79 . 9 5 39 92 4 . 28 7 1 32. 68 1 49 6. 2 0 1 990 60 88. 49 2 2 1 2 . 14 1 6 2 . 73 6 . 63 200 8 1 24 56 S. 43 34 00 7. 5 8 58 1 1 . 35 1 575 . 7 5 1 99 1 6 6 8 3. 58 3 086 . 7 7 1 6 7 . 89 9 . 49 200 9 1 1 842 9. 5 9 46 39 4 . 07 66 68 . 72 2 35 8. 62 1 992 78 7 3 . 36 4 1 27 . 8 3 2 1 1 . 25 1 4 . 3 7 20 1 0 1 36 1 1 9. 7 7 6 1 6 29 . 05 8 37 1 . 96 3 59 3. 8 1 1 993 1 26 47 . 47 4 250 . 1 0 24 7 . 42 1 5 . 5 1 20 1 1 1 7 3 1 9 8 . 1 8 60 6 33 . 89 8 844. 57 4 427 . 56 1 994 1 7409 . 69 5 1 78 . 94 3 84. 6 1 1 8 . 66 20 1 2 1 86 03 6 . 9 4 59 3 50 . 89 970 5 . 1 6 5 589 . 6 1 受 家庭调 查 的 样本数 限制 , 不 同 教育 程 度劳 动 者 工资 和 劳 动 时 间 的 数据 波动 较大 。 假 设不 同 教育 程 度 劳动 者 的 工作 时 间及其相 对工 资基本保持不 变 。 在此 基础 上 , 我 们 计算 了 调 查所覆盖 年 份 ( 1 9 9 5 、 20 02 、 2005 、 2 006 、 2007 、 20 08 、 20 1 0 ) 的 不 同 教 育程 度 劳动 者 的 平 均工作时 间及相 对 工 资 平 均值 , 并 以 上述平均值作 为恒定 值。 此 外 , 《 中 国 劳 动 统计年 鉴》 中 的 劳动 者 教 育 程 度 分布 最早 只 到 1 9 96 年 , 之前年份 的 数据我们 用 B ar ro & Lee ( 20 1 3 ) 数据 中 1 5 岁 以 上 人 口 的 教 育程度 分 布 作 为 替代 , 并 将 中 间 空 缺年 份用 内 插法 补 全。 另 外 , 由 于 统计 口 径 的 变化, 我 们 根据 H 〇l z ( 2 006 ) 对 1 9 9 0 年前 的 劳动 人数进 行了 调 整 。 劳 动 投人相 关估算结 果 见表 3 。 表 3 1 977 — 20 1 2 年 劳 动 投 入 估 算 结 果 ^  ̄  ̄  ̄ ̄ T% S ? 19 77 1 8 84 . 5 4 20 37 76 . 3 5 0 . 009 1 99 5 32 08 7 . 4 0 2 77 1 55 . 1 3 0 . 1 1 6 19 78 2 1 2 1 . 79 20 77 08 . 0 1 0 . 0 10 1 9 96 37 0 85 . 80 2 93 02 8 . 7 6 0 . 1 2 7 1 9 79 23 52 . 63 2 1 24 08 . 8 8 0 . 0 1 1 1 9 97 4 1 85 6 . 6 0 29 1 880 . 52 0 . 1 4 3 1 980 26 1 8 . 77 2 1 79 55 . 70 0 . 0 1 2 1 99 8 44 3 2 9 . 2 0 297 66 1 . 7 6 0 . 1 4 9 1 98 1 28 03 . 5 1 2 237 05 . 74 0 . 0 1 3 1 999 47 1 6 5 - 80 3 00 54 9 . 03 0 . 1 5 7 1 98 2 30 35 . 1 0 2286 1 4 . 5 5 0 . 0 1 3 2 000 52 2 8 2 . 4 0 28 1 49 3 . 3 4 0 . 18 6 1 9 8 3 33 8 1 . 8 1 23 2 890 . 7 2 0 . 0 1 5 20 0 1 57 57 5 . 7 0 27 3 9 1 8 . 4 7 0 . 2 1 0 1 08

经涛海宝 2015 年第 12 期续表3年份价值数量年份价格价值数量价格19844066, 65237978.160. 01720020. 23564524.40274200.931985243493.190. 02120035059. 7371722.30271472. 680. 26419865735. 730. 0232004248811.7080898.42276499.620. 29319876695.27254364. 870. 026200593023.51272428.670.34119888307.30259578.530. 03220060.382106210.40278324.7519890. 03520079333.21263957.12127588.90288096.190.443199010197.81267562. 120.0382008150067.19290581.190.516199111833.77269143. 870. 0442009166469. 00292043.970.57019920. 0542010190044.90265331.310. 71614696.70270490. 5819930. 0672011221458.20259793.980. 85218173.40272188.870.0922012255599.50255599.501.000199425206.00274415.51注:(1)价值表示以当年价计的劳动者报酬(单位:亿元):(2)数量表示以2012年价格和价值为基准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的劳动投入(单位:亿元):(3)价格表示以2012年为基准的价格指数。(四)增长核算结果以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产出,结合前述资本投入、劳动投入测算数据,依托公式(a)、(b)、(c)设定的增长核算框架,可对1977一2012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进行分解,结果见表4、表5。单位:%表 41978—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来源分解年份GDP建筑物机器设备ICT资本小计ICT硬件ICT软件劳动TFP非ICT资本小计197811.053.532.600.930. 100.100.001.116.3019792.510. 061. 302.597.303.350. 850. 060. 0019807. 543.512. 620. 890.001. 492.500. 040. 045.122. 972. 290. 670.001. 4919810. 020.020. 648. 673. 092. 370. 720.000. 001. 2419820. 004.333.312.520. 79198310. 320. 000.000. 001. 055. 952. 85198414.123. 951.090. 04 0. 040. 001. 228.92198512. 634. 333.081. 250. 120. 120. 001. 296. 8919868. 484.393. 181. 200. 080.080. 001.212.81198710. 964. 723.311.410. 060. 060.001. 234.953. 29198810. 694. 621. 330. 070. 070.001. 124.8819893. 983. 072. 530. 540. 040.000, 030. 92- 0. 0419903.772.922.360.560. 040.050.010. 740.153.352. 430. 9219918. 780. 050. 060.010. 325.162. 621.558. 79199213.324. 170. 090. 080. 020. 27199313.075. 203. 611. 590.260. 250. 010. 327.28199412. 295, 414. 011.400. 430. 420.010. 436. 02199510.375.314. 191. 120.580.570. 010. 523.9519969.545.394. 121. 270. 340.320. 022.900.9019978.895.113.591. 520. 210.190. 023.790. 21109?1994-2016China AcademicJournal 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 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h M & 20 1 5 年第 1 2 期 续 表 3 年 份 价 值 数 量 价 格 年 份 价 值 数 量 价 格 1 9 84 40 66 . 65 237 97 8. 1 6 0 . 0 1 7 20 02 645 24 . 40 27 42 00 . 93 0 . 235 1 9 8 5 505 9. 73 2 43 493 . 1 9 0, 02 1 200 3 7 1 7 22 . 3 0 27 1 47 2 . 68 0. 2 64 1 98 6 5 73 5. 7 3 2 48 8 1 1 . 7 0 0. 023 2004 8 08 98 . 4 2 276 49 9. 62 0. 29 3 1 987 6 69 5. 2 7 2 54 364 . 8 7 0. 0 26 2 00 5 9 30 23 . 5 1 272 42 8. 6 7 0 . 34 1 1 988 8 307. 30 25 95 78 . 5 3 0. 0 32 2 006 1 0 62 1 0. 40 278 32 4. 75 0. 3 82 1 989 9 3 3 3. 2 1 2 63 957 . 1 2 0. 0 3 5 2 00 7 1 2 75 88 . 90 28 8 09 6. 1 9 0. 4 43 1 990 1 0 1 97 . 8 1 26 75 62 . 1 2 0. 0 38 2 00 8 1 5 00 67 . 1 9 290 58 1 . 1 9 0. 5 1 6 1 9 9 1 1 1 8 33 . 7 7 26 9 1 4 3 . 8 7 0 , 0 44 2 009 1 6 64 69. 00 2 92 04 3. 9 7 0. 57 0 1 9 92 1 4 696 . 7 0 27 04 90 . 5 8 0 , 0 54 20 1 0 1 9 004 4. 90 2 65 3 3 1 . 3 1 0. 7 1 6 1 99 3 1 8 1 73 . 4 0 27 2 1 8 8 . 8 7 0 . 067 20 1 1 22 1 45 8. 20 2 59 79 3. 98 0. 85 2 1 9 94 25 20 6. 0 0 27 44 1 5 . 5 1 0. 0 92 2 0 1 2 25 5 5 99 . 50 2 55 5 9 9. 5 0 1 . 00 0 注 : ( 1 ) 价值 表 示 以 当 年 价计的 劳 动 者 报酬 ( 单位 : 亿元 ) ; ( 2 ) 数量 表 示 以 2 0 1 2 年 价 格 和 价 值 为 基 准 进 行标 准 化 处 理后 的 劳 动 投 人 ( 单位 : 亿元 ) ; ( 3 ) 价 格表示 以 20 1 2 年 为 基准 的 价格 指 数 。 ( 四 ) 增 长核算 结果 以不变 价 国 内 生产总 值作 为产 出 , 结 合前述资本投入 、 劳动投 入测 算数据 , 依 托公式 U) 、 ( b ) 、 ( c ) 设定 的 增 长 核算框 架 , 可对 1 977 — 20 1 2 年 间 中 国 经济增长 的来源进行 分解 , 结 果见 表 4 、 表 5 。 表 4 1 9 7 8 — 20 1 2 年 中 国 经 济 增 长 来 源 分 解 单 位 年 份 GD P 非 I CT 资 本 小 计 建 筑 物 机 器 设 备 1 CT 资 本 小 计 I CT 硬 件 I CT 软 件 劳 动 TF P 1 9 78 1 1 . 0 5 3 . 5 3 2. 6 0 0 . 9 3 0. 1 0 0. 1 0 0 . 0 0 1 . 1 1 6 . 3 0 1 9 79 7 . 3 0 3. 3 5 2. 5 1 0 . 8 5 0. 0 6 0. 06 0 . 0 0 1 . 3 0 2 . 59 1 980 7 , 54 3 . 5 1 2. 6 2 0 . 8 9 0. 04 0. 04 0. 00 1 . 4 9 2 . 50 1 98 1 5 . 1 2 2 . 9 7 2. 2 9 0. 6 7 0 . 0 2 0. 0 2 0 . 00 1 . 4 9 0 . 64 1 982 8 . 67 3 . 0 9 2 . 3 7 0. 7 2 0 . 0 0 0. 00 0 . 0 0 1 . 2 4 4 . 3 3 1 9 83 1 0 . 32 3 . 3 1 2. 5 2 0 . 79 0. 0 0 0. 00 0 . 0 0 1 . 0 5 5 . 9 5 1 9 84 1 4. 1 2 3. 9 5 2. 8 5 1 . 09 0 . 0 4 0 . 04 0. 0 0 1 . 2 2 8 . 92 1 9 85 1 2 . 63 4 . 33 3 . 0 8 1 . 25 0. 1 2 0. 1 2 0 . 00 1 . 2 9 6 . 8 9 1 9 86 8 . 48 4 . 3 9 3 . 1 8 1 . 2 0 0 . 0 8 0. 0 8 0 . 0 0 1 . 2 1 2 . 8 1 1 9 87 1 0 . 96 4 . 7 2 3. 3 1 1 . 4 1 0. 0 6 0. 06 0 . 0 0 1 . 23 4 . 9 5 1 9 88 1 0 . 69 4 . 6 2 3 . 2 9 1 . 3 3 0. 0 7 0. 07 0 . 0 0 1 . 1 2 4 . 8 8 1 9 8 9 3 . 98 3 . 07 2. 5 3 0 . 54 0 . 0 4 0 . 0 3 0 . 0 0 0. 9 2 - 0. 04 1 9 90 3. 77 2 . 9 2 2. 3 6 0. 5 6 - 0 . 0 4 - 0 . 05 0 . 0 1 0 . 74 0 . 1 5 1 9 9 1 8 . 78 3 . 3 5 2. 4 3 0 . 9 2 - 0 . 0 5 - 0 , 06 0 . 0 1 0 , 32 5 . 1 6 1 99 2 1 3 . 32 4 . 1 7 2. 6 2 1 . 5 5 0 . 0 9 0 . 0 8 0, 0 2 0 . 27 8 . 79 1 99 3 1 3 . 07 5 . 20 3. 6 1 1 . 5 9 0 . 2 6 0 . 25 0, 0 1 0 . 3 2 7 . 2 8 1 99 4 1 2 . 29 5 . 4 1 4 * 0 1 1 . 40 0 . 4 3 0 . 42 0. 0 1 0. 4 3 6 . 02 1 99 5 1 0 . 37 5 . 3 1 * 4. 1 9 1 . 1 2 0 . 5 8 0. 57 0. 0 1 0 . 52 3 . 9 5 1 99 6 9. 54 5 . 3 9 4 . 1 2 1 . 27 0 . 3 4 0 . 3 2 0. 0 2 2 . 9 0 0 . 90 1 99 7 8. 89 5 . 1 1 3. 5 9 1 . 52 0 . 2 1 0 . 1 9 0. 0 2 - 0 . 2 1 3 . 79 1 09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市场结构内生变迁与产能过剩治理_徐朝阳.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合并和收购:它们对高技术产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 innovationpersistence知识累积.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知识点)中英专业词汇对照表.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十章 产业组织政策.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九章 产业结构政策.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七章 市场结构.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六章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五章 产业关联分析.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四章 高技术产业发展.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三章 产业结构优化.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二章 产业结构演变.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一章 绪论.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四.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三.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二.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一.pdf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产业规制理论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regulation.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产业组织政策(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olicy).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产业结构政策(Industrial Structure Policy).ppsx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等教育陷阱_出口扩张_就业增长与个体教育决策_张川川.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_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时空契合分析_冯华.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经济增长进程中金融结构的边际效应演化分析_张成思.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轨道交通对空气污染的异质性影响_基于RDID方法的经验研究_梁若冰.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国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的决定因素_省略_融发展和不完全契约视角的实证分析_吕朝凤.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增加值视角下的中国国家价值链分工_基于改进的区域投入产出模型_黎峰.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空气污染的治理机制及其作用效果_来自地级市的经验数据_黎文靖.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行政审批对创业的影响研究_基于企业家才能的视角_张龙鹏.pdf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Principles of Accounting.pdf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各章习题)第一章 总论(参考答案).doc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各章习题)第一章 总论(题目).doc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总论(武汉理工大学:主讲教师:王怡).ppt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总论 1-4 会计假设.ppt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总论 1-2 会计对象与会计职能.ppt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总论 1-5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ppt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总论 1-3 会计方法.ppt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总论 1-1 会计的涵义.ppt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各章习题)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题目).doc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各章习题)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参考答案).doc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2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3 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