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绪论产业经济学这门课的绪论课主要讨论产业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领域、意义和方法。第一节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经济学是人们将经济分析深入到产业层次,在进行"产业分析和"产业政策"实践的探索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一)产业经济学的萌芽于微观经济分析产业经济学,特别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萌芽可追溯到著名的英国马歇尔(AlfredMarshall,1842--1924)对工业组织的论述。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创立了新古典经济学。在这部著作的第4篇,即生产要素一一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中,他研究了产业组织。他指出,组织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并提出:分工能提高效率;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能提高效率;大规模生产,也能提高效率。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继亚当·斯密(SmithAdam,1723-1790)之后,完成了西方经济学的第二次大综合,基本上还是微观经济分析。正因为微观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的这种天然联系,至今还有人将产业经济学归之于微观经济学,或称高级微观经济学,如德国的埃尔马沃夫斯岱特(E.Wolfstetter)1999出版的产业经济学著作就取名为《高级微观经济学一一产业组织理论》。微观经济分析的重要结论就是:经济个体通过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的自动调节,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不需要任何外来干预。(二)产业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分析深入到中观层次而形成的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市场失灵了:在劳动力市场,尽管工厂一再降低工人工资,大量工人也不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且依靠工会力量抵制降薪;在资本市场,银行降低利率,企业领导也不借钱不多投资。这时,微观经济学说的市场机制不灵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JohnMaynard,1883-1946)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简称《就业通论》,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宏观经济理论无疑使人们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凯恩斯的主张曾一度获得成功,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危机中的经济复苏和景气。但宏观经济学也存在着局限性。斯密的个量分析,存在市场失灵;凯恩斯宏观分析,又使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于是,经济学家在"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两个端点的连线上找出路,将手伸进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观层次一产业层次,进行产业分析,去寻找活跃市场机制和弥补缺陷的具体条件和途径。这样,就推动了产业分析理论的相继问世:出现了以产业部门之间关系结构为对象,以各产业部门间投入与产出关系为研究领域的"产业联系理论";出现了以产业分类为基础,寻求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为主线的产业结构理论;出现了以研究产业内企业间垄断竞争关系为重点,以谋求产业组织形成有效竞争态势为目标的产业组织理论;以及旨在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组织合理化为目标的产业政策理论。由此可见,产业分析的产生正是经济分析向纵深发展的必然,是经济发展条件下人们认识经济规律需要程度不断提高的必然,这一切又必然推动产业分析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上述产业分析理论的相继出现,从而导致产业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产业经济学的系统研究,是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兴起而开始的。1932年贝利(A.Berle)和米恩斯(G.Means)发表了《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一书,详尽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的垄断产业和寡头垄断产业的实际情况;1933年张伯伦(E.A.Camberlin)发表了《垒断竞争理论》一书,对在现代产业中居重要地位的寡头垄断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1939年梅森(E.Means)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及价格政策》一书,并成立了专门研究产业组织的小组,培养了一批产业组织的研究人才。1959年美国哈佛大学贝恩(Z.Bain)教授发表了《产业组织理论》一书,系统阐述了"结构-行为-绩效"模式,创立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哈佛学派。贝恩的《产业组织理论》在出版后的20多年中几乎成为所有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20世纪3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Hoffmann)对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的结构演变规律进行了探讨,40年代初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lark)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经济发展条件进行了研
第一章绪论 产业经济学这门课的绪论课主要讨论产业经济学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领 域、意义和方法。 第一节产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产业经济学是人们将经济分析深入到产业层次,在进行"产业分析"和"产业政策"实践的探索过程 中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 (一)产业经济学的萌芽于微观经济分析 产业经济学,特别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理论萌芽可追溯到著名的英国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对工业组织的论述。1890年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出版了《经 济学原理》一书,创立了新古典经济学。在这部著作的第4篇,即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和 组织中,他研究了产业组织。他指出,组织可以提高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并提出:分工能提高效 率;专门工业集中于特定的地方,能提高效率;大规模生产,也能提高效率。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继亚当·斯密(Smith Adam,1723-1790)之后,完成了西方经济学的第二次 大综合,基本上还是微观经济分析。正因为微观经济学与产业经济学的这种天然联系,至今还有人 将产业经济学归之于微观经济学,或称高级微观经济学,如德国的埃尔马 沃夫斯岱特 (E.Wolfstetter)1999出版的产业经济学著作就取名为《高级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 微观经济分析的重要结论就是:经济个体通过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的自动调节,可以实现资源 的最优配置,不需要任何外来干预。 (二)产业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分析深入到中观层次而形成的 随着经济危机的出现,市场失灵了:在劳动力市场,尽管工厂一再降低工人工资,大量工人也不 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且依靠工会力量抵制降薪;在资本市场,银行降低利率,企业领导也不借钱, 不多投资。这时,微观经济学说的市场机制不灵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 家凯恩斯(Keynes John Maynard,1883-1946)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简称《就 业通论》,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宏观经济理论无疑使人们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有了更深的认识。凯恩斯的主张曾一度获得成功,并 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危机中的经济复苏和景气。 但宏观经济学也存在着局限性。 斯密的个量分析,存在市场失灵;凯恩斯宏观分析,又使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于是,经 济学家在"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两个端点的连线上找出路,将手伸进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观层次 ——产业层次,进行产业分析,去寻找活跃市场机制和弥补缺陷的具体条件和途径。 这样,就推动了产业分析理论的相继问世:出现了以产业部门之间关系结构为对象,以各产业部门 间投入与产出关系为研究领域的"产业联系理论";出现了以产业分类为基础,寻求产业结构的演变规 律为主线的产业结构理论;出现了以研究产业内企业间垄断竞争关系为重点,以谋求产业组织形成 有效竞争态势为目标的产业组织理论;以及旨在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组织合理化为目标的产 业政策理论。 由此可见,产业分析的产生正是经济分析向纵深发展的必然,是经济发展条件下人们认识经济规 律需要程度不断提高的必然,这一切又必然推动产业分析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上述产业分析理论的 相继出现,从而导致产业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产业经济学的系统研究,是在20世纪30年代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兴起而开始的。1932年贝利 (A.Berle)和米恩斯(G.Means)发表了《现代公司与私有产权》一书,详尽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 到30年代美国的垄断产业和寡头垄断产业的实际情况;1933年张伯伦(E.A.Camberlin)发表了《垄 断竞争理论》一书,对在现代产业中居重要地位的寡头垄断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分 析。1939年梅森(E.Means)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及价格政策》一书,并成立了专门研究产业组织的 小组,培养了一批产业组织的研究人才。1959年美国哈佛大学贝恩(Z.Bain)教授发表了《产业组 织理论》一书,系统阐述了"结构-行为-绩效"模式,创立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哈佛学派。贝恩的《产 业组织理论》在出版后的20多年中几乎成为所有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 20世纪3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Hoffmann)对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的结构演变规律 进行了探讨,40年代初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Clark)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经济发展条件进行了研

究,这些研究成为产业结构理论的先导;30年代列昂惕夫(W.W.Leontief,1906--)创立了投入产出产业经济学,50年代西蒙库兹涅茨(SimonKuznets1901--1985)等人分析了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动,这些构成了现代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的规划日本产业结构的基准,赤松要提出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都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三)产业经济学是在产业政策实践的推动下而迅速发展的所谓产业政策,简单地说是指政府制定的关于产业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等方面的政策总和,它包括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政策的概念首先出现在二战后的日本。二战后的日本经济频临崩溃,如何医治战争创伤加快重建和振兴经济,迅速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是日本面临的严峻问题。日本政府官和经济界人士都认为,单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单依靠企业管理的改善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必须规划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目标,设计产业结构高度化的途径,确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通过政府一系列的相应政策、措施来确保"主导产业"的崛起,从而诱导经济按既定目标发展。20世纪40~50年代中期,将传统的基础产业,如钢铁、煤炭、电力、化肥、运输列为重点整合和发展的产业,政府制定相应的合理化计划,颁布了《钢铁和煤炭合理化施政纲要》、《企业合理化促进法》等法规,对这些产业实行倾斜发展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为以后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又将石油化工、汽车、家电和电子工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先后制定了《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等法规,对重化工业、电子工业的加快发展起极大的促进作用,使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60年代中期以后,将高级机械、电子产品和电子计算机等附加价值高的高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加以重点扶植,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在产业组织政策方面,20世纪40年代未到50年代初,制定并实施了反断法,加速日本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民主化、市场化进程,为建立市场秩序和发展市场竞争确立了基本规则。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为改变同类企业间盲目竞争、过度竞争的态势,推动规模经济的形成和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增强自由贸易新体制下本国企业的竞争力,日本政府放松反断措施,重点推行产业组织合理化的政策,鼓励企业合并与重组。这些产业政策,在振兴日本经济,实现赶超目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短短20年中,日本经济发展居然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花一、二百年才走完的路,这不能不使世人瞩目。当然,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是在对前人经济理论批判继承和对同类研究成果科学归纳、综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产业经济学也不例外。20世纪70年代之后,产业经济学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1988年泰勒尔出版了《产业组织理论》一书,对企业理论、市场理论、企业间关系等产业经济理论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本书是近十几年来国外大学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专业最权威的教科书。9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企业内部组织的分析、公共政策和产业政策问题、研究方法问题。以往的产业经济学将企业作为黑箱,研究企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90年代中期后,产业经济学开始深入到企业内部,试图通过研究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和治理机制,从根本上分析企业行为的特点,出现了"管家理论”(StewardshipTheory)、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Theory)、交易成本理论(Theoryoftradecost)、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Governance)等现代企业理论,或企业经济学。由于博奔论和激励理论引入的产业经济学,使有关公共政策的传统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的并非通常所说的"宏观调控",而是"微观规制"(Micro-Regulation)。"微观规制"政策一般包括二大类:一类是反断(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政策,另一类是规制政策。规制政策又可分为"经济性规制(主要指对企业定价、进入和退出某些产业的限制),和"社会性规制(主要指保护消费者利益和自然环境等)。“反垄断政策"侧重于保护竞争,防止垄断;“规制政策"则是允许存在垄断,同时侧重约束垄断企业的行为。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产业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那么,什么是产业呢?简单地说,"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集合。具体地说,“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这是从
究,这些研究成为产业结构理论的先导;30年代列昂惕夫(W. W. Leontief,1906-)创立了投入产出 产业经济学,50年代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1901-1985)等人分析了经济增长过程中产业 结构的变动,这些构成了现代产业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的规划日 本产业结构的基准,赤松要提出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都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产业经济学是在产业政策实践的推动下而迅速发展的 所谓产业政策,简单地说是指政府制定的关于产业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等方面的政策总和,它 包括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政策的概念首先出现在二战后的日本。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濒临崩溃,如何医治战争创伤加快重建和振兴经济,迅速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经 济水平,是日本面临的严峻问题。日本政府官僚和经济界人士都认为,单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 用,单依靠企业管理的改善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必须规划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目标,设计产业 结构高度化的途径,确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起飞的"主导产业"。 通过政府一系列的相应政策、措施来确保"主导产业"的崛起,从而诱导经济按既定目标发展。20 世纪40~50年代中期,将传统的基础产业,如钢铁、煤炭、电力、化肥、运输列为重点整合和发展的 产业,政府制定相应的合理化计划,颁布了《钢铁和煤炭合理化施政纲要》、《企业合理化促进 法》等法规,对这些产业实行倾斜发展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为以后的经济起飞奠定了基 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又将石油化工、汽车、家电和电子工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 业,先后制定了《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等法规,对重化工 业、电子工业的加快发展起极大的促进作用,使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60年代中期以后,将高 级机械、电子产品和电子计算机等附加价值高的高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加以重点扶植,促 进了日本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在产业组织政策方面,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制定并实施了反垄断法,加速日本社会政 治经济生活的民主化、市场化进程,为建立市场秩序和发展市场竞争确立了基本规则。50年代中期 到60年代,为改变同类企业间盲目竞争、过度竞争的态势,推动规模经济的形成和专业化生产的发 展,增强自由贸易新体制下本国企业的竞争力,日本政府放松反垄断措施,重点推行产业组织合理 化的政策,鼓励企业合并与重组。 这些产业政策,在振兴日本经济,实现赶超目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短短20年中,日本经济发 展居然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花一、二百年才走完的路,这不能不使世人瞩目。 当然,任何一种经济理论,都是在对前人经济理论批判继承和对同类研究成果科学归纳、综合的 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产业经济学也不例外。 20世纪70年代之后,产业经济学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1988年泰勒尔出版了《产业组 织理论》一书,对企业理论、市场理论、企业间关系等产业经济理论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这本 书是近十几年来国外大学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专业最权威的教科书。9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产业经济 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企业内部组织的分析、公共政策和产业政策问题、研究方法问题。 以往的产业经济学将企业作为黑箱,研究企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90年代中期后,产业经济学开 始深入到企业内部,试图通过研究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和治理机制,从根本上分析企业行为的特 点,出现了"管家理论"(Stewardship Theory)、委托-代理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交易 成本理论(Theory of trade cost)、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 Governance)等现代企业理论,或 企业经济学。 由于博弈论和激励理论引入的产业经济学,使有关公共政策的传统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市 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的并非通常所说的"宏观调控",而是"微观规 制"(Micro-Regulation)。"微观规制"政策一般包括二大类:一类是反垄断(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政 策,另一类是规制政策。规制政策又可分为"经济性规制"(主要指对企业定价、进入和退出某些产业 的限制),和"社会性规制"(主要指保护消费者利益和自然环境等)。"反垄断政策"侧重于保护竞 争,防止垄断;"规制政策"则是允许存在垄断,同时侧重约束垄断企业的行为。 第二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那么,什么是产业呢?简单地说,"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 的企业集合。具体地说,"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这是从

产业组织的角度来讲的,这种同类属性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讲,产业是指"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集合",这种同类属性是指"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这二个基本的同类属性,便构成了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方面。一是研究产业结构,即作为"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集合"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与产业结构紧密联系的还有产业关联和产业布局。产业关联是指最终产业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产业之间以及这些中间产品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数量结构关系;产业布局是产业在空间上的结构,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产业布局合理与否,将影响到该国家或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及经济的发展速度。二是研究产业组织,即作为"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的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这种结构决定了该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活力的发挥之间的平衡。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的研究将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产业政策是产业经济研究的落脚点。因此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从根本是上来讲可以归结为二个基本的方面,即产业组织与产业结构。1.产业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2.产业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3.产业经济学与企业管理的关系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产业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学科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经济的研究来看,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各个具体对象相对应,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一般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产业组织理论(二)产业结构理论(三)产业关联理论(四)产业布局理论(五)产业发展理论(六)产业政策研究产业经济学在上述六个领域的研究,所形成的"产业结构理论"、“关业关联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政策理论"便构成了产业经济学的主体。这四部份理论的研究领域,以及产业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如图1-1所示①。企业产业国民经济部门产业内产业细划分产业粗划分现代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产业组织的角度来讲的,这种同类属性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从产业结 构的角度来讲,产业是指"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集合",这 种同类属性是指"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 这二个基本的同类属性,便构成了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方面。一是研究产业结构,即作 为"具有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集合"的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 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式。与产业结构紧密联系的还有产业关联和产业布局。 产业关联是指最终产业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所投入的中间产品产业之间以及这些中间产品产业之 间的技术经济和数量结构关系;产业布局是产业在空间上的结构,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生产力 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产业布局合理与否,将影响到该国家或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及经 济的发展速度。 二是研究产业组织,即作为"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集合"的产业内各企 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这种结构决定了该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活力的发挥之间 的平衡。 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的研究将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产业政策是产业经济研究的落脚 点。因此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从根本是上来讲可以归结为二个基本的方面,即产业组织与产业结 构。 1.产业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2.产业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3.产业经济学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产业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其学科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从国内外学者对产业 经济的研究来看,与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各个具体对象相对应,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一般包括以下 六个方面: (一)产业组织理论 (二)产业结构理论 (三)产业关联理论 (四)产业布局理论 (五)产业发展理论 (六)产业政策研究 产业经济学在上述六个领域的研究,所形成的"产业结构理论"、"关业关联理论"、"产业组织理 论"和"产业政策理论"便构成了产业经济学的主体。这四部份理论的研究领域,以及产业经济学与微 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关系,如图1-1所示①。 企业 产业 国民经济 部门 产业内 产业细划分 产业粗划分 现代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政策理论垄断价格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国民生产总值的结构分析国民收入理论的多部门化经济政策学图1-1产业经济学研究领域示意图宏观经济学图1-1中实线箭头表示产业经济学各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虚线箭头表示有关其他经济学三、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经过学术界数十年对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政策等问题的分门别类研究,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已开始出现综合性研究,并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由于对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理解的不一致,对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研究,也必然会存在分歧,提出了产业经济学的各种学科体系框架。科对产业经济学理论形成的影响或指导。第三节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产业经济学研究既缘于经济学科的完善,对经济现实的解释和实证,也缘于产业政策实践的需要。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实践意义就在于揭示产业发展规律,为产业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为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实现国家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从而优化产业的合理布局第四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系统方法产业是一些具有某些相同特征,彼此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经济组织和活动所组成的集合或系统。它既不同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一某个单独的经济主体,所以只需着眼于个量分析即可;又不同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一经济总量,所以只需着眼于不同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即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系统,因而产业经济的研究方法首先必须着眼于系统分析的角度,既要研究组成系统的各个单元即各个单个经济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又要研究这些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是怎样通过各个层次的整合最后达到一个总体的结果。我们可以作一个比较: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利用经济个体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来研究其经济行为,而产业经济学则是通过研究分析这些经济个体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来研究整个产业的整体特征;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总量的变动规律,而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个体的相互作用怎样通过层次整合最后形成这些经济总量,以及其相互联系的变化规律,所以系统论的观点是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基本观点之一。系统方法是以一般系统论为理论基础的。一般系统论有二个重要的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和系统结构功能原理。系统整体性原,1,理有二个要点:系统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系统整体具有单个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所以研究产业经济要注意以产业整体最优为导向,而不是以组成整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政策理论 垄断价格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 国民生产总值的结构分析 国民收入理论的多部门化 经济政策学 图1-1 产业经济学研究领域示意图 宏观经济学 图1-1中实线箭头表示产业经济学各领域的主要研究对象;虚线箭头表示有关其他经济学三、产 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经过学术界数十年对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政策等问题的分门别类研究,已取得一 系列重要成果。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已开始出现综合性研究,并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 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由于对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理解的不一致,对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 系研究,也必然会存在分歧,提出了产业经济学的各种学科体系框架。 科对产业经济学理论形成的影响或指导。 第三节研究产业经济学的意义 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产业经济学研究既缘于经济学科的完善,对经济现实的解释和 实证,也缘于产业政策实践的需要。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实践意义就在于揭示产业发展规律,为产业 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 一、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为建立有效的产业组织结构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为优化产业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实现国家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从而优化产业的合理布局 第四节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系统方法 产业是一些具有某些相同特征,彼此之间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经济组织和活动所组成的集合 或系统。它既不同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某个单独的经济主体,所以只需着眼于个量分析即 可;又不同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总量,所以只需着眼于不同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即 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系统,因而产业经济的研究方法首先必须着眼于系统分析的角 度,既要研究组成系统的各个单元即各个单个经济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又要研究这些相互作用 的关系结构是怎样通过各个层次的整合最后达到一个总体的结果。我们可以作一个比较:微观经济 学的分析方法是利用经济个体在一定约束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来研究其经济行为,而 产业经济学则是通过研究分析这些经济个体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来研究整个产业的整体特征;宏观 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总量的变动规律,而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个体的相互作用怎样通过 层次整合最后形成这些经济总量,以及其相互联系的变化规律,所以系统论的观点是产业经济学研 究方法论基本观点之一。 系统方法是以一般系统论为理论基础的。一般系统论有二个重要的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和系统 结构功能原理。系统整体性原, , , 理有二个要点:系统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系统整体具有单个构成 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功能。所以研究产业经济要注意以产业整体最优为导向,而不是以组成整

个产业中的某个部门、某个行业的最优为目的;研究产业经济也不能局限于产业内部或某一国家本身,而应将产业放在整个国际经济大环境中加以分析研究。系统结构功能原理包括三个要点: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结构;结构与功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研究产业经济要强调各个产业之间以及组成产业的各个部门之间要平衡发展,而不能是某个产业或某个部门单兵突进,造成整个产业的不平衡,导致系统崩溃;研究产业经济要着眼于整个产业系统的动态过程,不能局限于某时某刻的整体产业结构最优,而应着眼于整个产业变动过程中的最优。二、自组织理论方法自组织理论方法是以自组织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自组织理论的探索系统通过自组织实现从无序到有序演化的规律的理论。自组织理论揭示出,一个系统要实现从无序到有充序的演化,必须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外界引进负摘流;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状态,存在着演化的多种可能性;存在着微小涨落和使微小涨落放大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产业恰可以看成一个开放的远离平衡系统,技术创新就是产业系统中的涨落现象,这种涨落通过产业系统中的相干作用、反馈作用协同作用等非线性相互作用而放大成巨涨落,便形成新产业,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格局。因此,运用自组织理论方法研究产业发展、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和产业组织行为等问题,必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三、系统动力学方法系统动力学是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的反馈结构关系来研究整个系统整体行为的理论。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分析系统内各部分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划出各部分的因果反馈回路,进一步划出系统动态流图,建立系统动态模型,并运用一套专用的计算机语言(DYNAMA)进行计算机仿真模拟。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的行为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与产业经济学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是一致的;系统动力学更进一步指出系统的结构是动态反馈结构从而可以用控制论的方法来研究,这又与产业经济学中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致的,所以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来研究产业经济是十分有效的。系统动力学尤其注重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反馈结构,而对变量的精确数值要求不高,故特别适合像产业经济这种许多方面难以定量的复杂系统的研究现在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用系统动力学来研究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等诸多产业经济对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四、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当然也是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经济现象"是什么”,即考察人类社会中的经济活动实际是怎样运作的,而不回答这样的运作效果是好还是坏。实证研究又分为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是通过考察实际经济运作状况,从中归纳出可能的经济运行规律,然后从一定的先验假设出发,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演绎证明这些经济规律并推演可能有的规律。经验分析则往往是用理论分析得到的经济规律考察经济运作中的实际例子,来进一步实际验证理论分析得到的经济规律并指导实际的经济管理。如产业经济研究中往往要调查统计各种经济变量的实际数值与理论规律比较,用理论规律加以解释以加深对实际产业运作规律的认识。实证分析往往要用到较多的数学工具,如现代产业经济研究往往要用到博奔论、矩阵代数等工具来研究产业组织、产业关联中的规律。规范分析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怎样的"。也就是说,在有关理论的研究分析中,其有关判断或结论的得出是以一定的经济价值标准为前提的。例如,市场充分公平的竞争、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经济效率等都是常常被作为判定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好"、"坏“的标准和依据。产业经济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好产业的发展,以带动经济发展,所以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什么是"好"的标准,以及以此标准业决定怎样运用经济规律来管理经济。显然,对于各种标准主次选择的不同会形成不同价值判断,并形成不同的学说或流派。复习思考题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哪些联系和区别?2.产业经济学主要有哪些研究领域,各领域的关系如何?3.产业经济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试举了出一、二种熟悉的方法说明其在产业经济学研究中的有效性。4.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产业经济学?②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第19页
个产业中的某个部门、某个行业的最优为目的;研究产业经济也不能局限于产业内部或某一国家本 身,而应将产业放在整个国际经济大环境中加以分析研究。系统结构功能原理包括三个要点:结构 决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结构;结构与功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研究产业经济要强调各个 产业之间以及组成产业的各个部门之间要平衡发展,而不能是某个产业或某个部门单兵突进,造成 整个产业的不平衡,导致系统崩溃;研究产业经济要着眼于整个产业系统的动态过程,不能局限于 某时某刻的整体产业结构最优,而应着眼于整个产业变动过程中的最优。 二、自组织理论方法 自组织理论方法是以自组织理论为理论基础的。自组织理论的探索系统通过自组织实现从无序到 有序演化的规律的理论。自组织理论揭示出,一个系统要实现从无序到有充序的演化,必须不断与 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外界引进负熵流;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状态,存在着演化的多种可能 性;存在着微小涨落和使微小涨落放大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机制。产业恰可以看成一个开放的远离平 衡系统,技术创新就是产业系统中的涨落现象,这种涨落通过产业系统中的相干作用、反馈作用、 协同作用等非线性相互作用而放大成巨涨落,便形成新产业,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格局。因此,运 用自组织理论方法研究产业发展、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和产业组织行为等问题,必然是一种有效的方 法。 三、系统动力学方法 系统动力学是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系统内部各变量之间的反馈结构关系来研究整个系统整体行为的 理论。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分析系统内各部分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划出各部分的因果反馈回路,进一 步划出系统动态流图,建立系统动态模型,并运用一套专用的计算机语言(DYNAMA)进行计算机 仿真模拟。系统动力学认为系统的行为是由系统的结构所决定的,与产业经济学的结构主义分析方 法是一致的;系统动力学更进一步指出系统的结构是动态反馈结构从而可以用控制论的方法来研 究,这又与产业经济学中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致的,所以用系统 动力学方法来研究产业经济是十分有效的。系统动力学尤其注重各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反馈结构, 而对变量的精确数值要求不高,故特别适合像产业经济这种许多方面难以定量的复杂系统的研究。 现在国内外已有许多学者用系统动力学来研究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等诸多产业经济对 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四、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实证分析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当然也是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经济现 象"是什么",即考察人类社会中的经济活动实际是怎样运作的,而不回答这样的运作效果是好还是 坏。实证研究又分为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是通过考察实际经济运作状况,从中归 纳出可能的经济运行规律,然后从一定的先验假设出发,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演绎证明这些经济规律 并推演可能有的规律。经验分析则往往是用理论分析得到的经济规律考察经济运作中的实际例子, 来进一步实际验证理论分析得到的经济规律并指导实际的经济管理。如产业经济研究中往往要调查 统计各种经济变量的实际数值与理论规律比较,用理论规律加以解释以加深对实际产业运作规律的 认识。实证分析往往要用到较多的数学工具,如现代产业经济研究往往要用到博弈论、矩阵代数等 工具来研究产业组织、产业关联中的规律。规范分析是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怎样的"。也就是说,在 有关理论的研究分析中,其有关判断或结论的得出是以一定的经济价值标准为前提的。例如,市场 充分公平的竞争、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经济效率等都是常常被作为判定市场结构与市场行 为"好"、"坏"的标准和依据。产业经济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好产业的发展,以带动经济发 展,所以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什么是"好"的标准,以及以此标准业决定怎样运用经济规律来管理经济。 显然,对于各种标准主次选择的不同会形成不同价值判断,并形成不同的学说或流派。 复习思考题 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2.产业经济学主要有哪些研究领域,各领域的关系如何? 3.产业经济学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试举了出一、二种熟悉的方法说明其在产业经济学研究中的 有效性。 4.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产业经济学? ①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第19页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四.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三.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二.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一.pdf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产业规制理论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regulation.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产业组织政策(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olicy).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产业结构政策(Industrial Structure Policy).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产业关联分析(Industrial Linkage Analysis).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高技术产业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布局.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产业结构优化(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ing).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产业结构演变(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vement).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 Industrial Economics(主讲:赵玉林).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会计学》课程教学课件(中文)第四章 存货.pdf
- 武汉理工大学:《会计学》课程教学课件(中文)第三章 货币资金与应收款项.pdf
- 武汉理工大学:《会计学》课程教学课件(中文)第二章 会计核算基础.pdf
- 武汉理工大学:《会计学》课程教学课件(中文)第一章 总论.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二章 产业结构演变.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三章 产业结构优化.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四章 高技术产业发展.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五章 产业关联分析.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六章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七章 市场结构.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九章 产业结构政策.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十章 产业组织政策.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知识点)中英专业词汇对照表.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 innovationpersistence知识累积.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合并和收购:它们对高技术产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市场结构内生变迁与产能过剩治理_徐朝阳.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_蔡跃洲.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等教育陷阱_出口扩张_就业增长与个体教育决策_张川川.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_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时空契合分析_冯华.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经济增长进程中金融结构的边际效应演化分析_张成思.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轨道交通对空气污染的异质性影响_基于RDID方法的经验研究_梁若冰.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国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的决定因素_省略_融发展和不完全契约视角的实证分析_吕朝凤.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增加值视角下的中国国家价值链分工_基于改进的区域投入产出模型_黎峰.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空气污染的治理机制及其作用效果_来自地级市的经验数据_黎文靖.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