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四章 高技术产业发展

第四章高技术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于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的提高,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章重点分析高技术与高技术产业的含义和特征,各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和对策一、高技术与高技术产业(一)高技术的概念界定高技术的概念最早出现在70年代初。197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在《技术和国家贸易》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高技术(HighTechnology,High-Tech.)概念。随着高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报刊出现频率较高的术语之一。但是,至今,对高技术这一概念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技术给予了不同的理解。高技术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新兴高层次实在技术群。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点:1:高技术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由高技术开发出的高技术产品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只要不失时机地开发具有独占性的高技术产品并占领市场,即可获得高额利润。因而,高技术是高投入、高风险高附加值、高收益的技术,是资金密集度高的技术。2.高技术是新兴技术。新兴技术"是指新近才兴起并得到实际应用的技术,是"新兴"的、“前沿"的是在最新科学成就的摇篮里孕育滋生的新技术,表明高技术具有巨大的发展前途和潜力,有着旺盛的生命力。3.高技术是高层次技术。“高层次技术"是指高技术本身的技术等级高,技术水平是"高"的、是"尖端"的,是现阶段的先进技术和尖端技术,是知识密集度高、技术密集度高、智力密集度高的技术,而不是一般的成熟技术和传统技术,高技术一定是新技术,但新技术不一定是高技术。4,高技术是实在技术。“实在技术"是指可以直接利用并转化为商品,能够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技术,并不是那些需要从理论上重新探讨、在将来才实际利用的技术。5.高技术是一个具有时空性的动态概念。就某一项技术而言,在一定时期内是高技术范畴的,过了一段时间就变成传统技术了。因此高技术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一个不断创新和换代的新技术群。它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相对性。“创新性是指高技术是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的技术,客观上具有技术变化迅速、产品寿命周期短、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改进快等特点;“相对性"是指不同时代会有这个时代不同的高技术,今天的高技术明天可能会变成传统技术、成熟技术。在我国的实践中,“高技术"是用得比较混乱的一个概念,常把高技术与新技术混在一起,统称为“高新技术";把高技术与新科学混在一起,统称为高科技"。在各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统计中,统计口径差别很大。通常有产品法和产业法两种。有的地区按属于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进行统计,有的地区按高技术产品进行统计,但高技术企业可能生产有传统技术的产品,传统技术企业可能生产有高技术产品;有用高技术生产的传统产品,也有用传统技术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各地区的统计结果不具有可比性。国家科技部、国家统计局在2000年决定,按OECD对高技术的定义统一统计口径(二)高技术产业的概念界定对于高技术产业的概念,国内外均有不同意见。美国学者R.Nalson认为高技术产业是研究与开发密集型产业。D.Dimancescu认为高技术产业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高,销售收入中用于R&D的投资比例高"。英国学者R.P.奥基(Oakay)认为,高技术产业不仅要生产高技术产品,而且生产的过程技术和生产设备也应是高技术的。1.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界定和分类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定义,高技术产业是指研究开发(R&D)经费占产品销售额的比例远高于各产业平均水平的产业1986年,OECD第一次正式给出高技术产业的分类。它用R&D经费强度(R&D经费占产值的比重)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指标,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第2版(ISIC-REV.2),选择制造业的22个行业,依据OECD比较典型的13个成员国80年代初的有关数据,通过加权方法计算了R&D经费强度,将R&D经费强度明显较高的6类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
第四章 高技术产业发展 高技术产业发展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于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技术 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的提高,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章 重点分析高技术与高技术产业的含义和特征,各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发展高技术产业促进 产业结构升级的规律和对策。 一、高技术与高技术产业 (一)高技术的概念界定 高技术的概念最早出现在70年代初。197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在《技术和国家贸易》一书中首次明 确提出了高技术(High Technology,High-Tech.)概念。随着高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技术已成为世 界各国报刊出现频率较高的术语之一。但是,至今,对高技术这一概念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从不 同的角度,对高技术给予了不同的理解。 高技术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新兴高层次实在技术群。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点: 1.高技术是一个经济学概念。由高技术开发出的高技术产品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只要不失时机地 开发具有独占性的高技术产品并占领市场,即可获得高额利润。因而,高技术是高投入、高风险、 高附加值、高收益的技术,是资金密集度高的技术。 2.高技术是新兴技术。"新兴技术"是指新近才兴起并得到实际应用的技术,是"新兴"的、"前沿"的, 是在最新科学成就的摇篮里孕育滋生的新技术,表明高技术具有巨大的发展前途和潜力,有着旺盛 的生命力。 3.高技术是高层次技术。"高层次技术"是指高技术本身的技术等级高,技术水平是"高"的、 是"尖 端"的,是现阶段的先进技术和尖端技术,是知识密集度高、技术密集度高、智力密集度高的技术, 而不是一般的成熟技术和传统技术,高技术一定是新技术,但新技术不一定是高技术。 4.高技术是实在技术。"实在技术"是指可以直接利用并转化为商品,能够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的技 术,并不是那些需要从理论上重新探讨、在将来才实际利用的技术。 5.高技术是一个具有时空性的动态概念。就某一项技术而言,在一定时期内是高技术范畴的,过了 一段时间就变成传统技术了。因此高技术是一个相对概念,是一个不断创新和换代的新技术群。它 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相对性。"创新性"是指高技术是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基础上的技术,客观上具有 技术变化迅速、产品寿命周期短、产品性能和生产工艺改进快等特点;"相对性"是指不同时代会有这 个时代不同的高技术,今天的高技术明天可能会变成传统技术、成熟技术。 在我国的实践中,"高技术"是用得比较混乱的一个概念,常把高技术与新技术混在一起,统称为"高 新技术";把高技术与新科学混在一起,统称为"高科技"。在各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统计中,统计 口径差别很大。通常有产品法和产业法两种。有的地区按属于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进行统计,有的地 区按高技术产品进行统计,但高技术企业可能生产有传统技术的产品,传统技术企业可能生产有高 技术产品;有用高技术生产的传统产品,也有用传统技术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各地区的统计结果不 具有可比性。国家科技部、国家统计局在2000年决定,按OECD对高技术的定义统一统计口径。 (二)高技术产业的概念界定 对于高技术产业的概念,国内外均有不同意见。美国学者R.Nalson 认为高技术产业是研究与开发密 集型产业。D.Dimancescu认为"高技术产业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高,销售收入中用于R&D的 投资比例高"。英国学者R.P.奥基(Oakay)认为,高技术产业不仅要生产高技术产品,而且生产的 过程技术和生产设备也应是高技术的。 1.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界定和分类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定义,高技术产业是指研究开发(R&D)经费占产品销售额的 比例远高于各产业平均水平的产业。 1986年,OECD第一次正式给出高技术产业的分类。它用R&D经费强度 (R&D经费占产值的比重) 作为界定高技术产业的指标,按照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第2版 (ISIC-REV.2) ,选择制造业的22个行 业,依据OECD比较典型的 13个成员国80年代初的有关数据,通过加权方法计算了R&D经费强度, 将R&D经费强度明显较高的6类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

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确定为高技术产业,即高技术产业6分类。OECD在1988-1995年所使用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列表如下(表4-1):表4—11988-1995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表高技术产业名称ISIC代码R&D经费占总产值比重384514.1航空航天制造业38259. 0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35227. 6医药制造业38328.4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3853.6科学仪器仪表制造业3. 5383电气机械制造业注:1.此分类是以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为基础经测算确定的(下表同)。2.表内数据为1980年测算数据。随着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第3版(ISIC-Rev.3)的广泛使用,OECD着手给出以其为基础的高技术产业新的分类标准。由于缺乏ISIC-Rev.3分类标准的投入-产出表,无法计算各国包含在中间品和资本货物中的间接R&D数据,因此,OECD新的高技术产业划分是依据R&D经费与产值和增加值的比值两个指标进行的。根据OECD13个国家1991-1997年间的平均R&D经费强度(R&D经费占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OECD将制造业产业划分为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四个组。高技术产业包括5类行业:航天航空器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器械及科学仪器制造业。2.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界定和分类原国家科委1991年把我国的高技术划分为:微电子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新工艺新技术,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共11类。鉴于高技术产品具有生命周期短、老化快的特点,高技术产业分类还需要按产业技术集约程度的发展变化情况定期进行调整。将以下27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划为高技术产业(表4一4,4-5,4-6,4-7) 。表4一4按国民经济行业大类测算的技术集约度相对高的行业行业R&D经为制造业R&D人为制造业为制造业科技活动行业代码费支出占平均水员占职工平均水人员占职平均水名称平%总产值比平%比重%工比重%平%重%0. 481.134.19c制造业平均410. 96101.82.93141159.910.10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270.8679.11.7050.45.4730.5医药制造业420. 8475.41.9674.38.47102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确定为高技术产业, 即 高技术产业6分类。 OECD在1988-1995年所使用的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列表如下(表4-1): 表4—1 1988-1995年高技术产业统计分类表 高技术产业名称 ISIC代码 R&D经费占总产值比重 航空航天制造业 3845 14 .1 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 3825 9. 0 医药制造业 3522 7. 6 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 3832 8. 4 科学仪器仪表制造业 385 3 .6 电气机械制造业 383 3. 5 注:1.此分类是以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为基础经测算确定的(下表同)。 2.表内数据为1980年测算数据。 随着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第 3版 (ISIC-Rev.3)的 广泛使用,OECD着手给出以其为基础的高技术产 业新的分类标准。由于缺乏ISIC-Rev.3分类标准的投入-产出表,无法计算各国包含在中间品和资本 货物中的间接R&D数据,因此,OECD新的高技术产业划分是依据R&D经费与产值和增加值的比值两 个指标进行的。根据OECD13个国家 1991-1997年间的平均R&D经费强度 (R&D经费占产值和增加 值的比重),OECD将制造业产业划分为高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四 个组。高技术产业包括5类行业:航天航空器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 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医疗器械及科学仪器制造业。 2.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界定和分类 原国家科委1991年把我国的高技术划分为:微电子和电子信息技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 电子和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和新材料技术,能源科学和新能源 技术,生态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地球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医药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精细 化工等传统产业新工艺新技术,基本物质科学和辐射技术共11类。 鉴于高技术产品具有生命周期短、老化快的特点,高技术产业分类还需要按产业技术集约程度的发展 变化情况定期进行调整。将以下27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划为高技术产业(表4—4,4-5,4-6,4- 7)。 表4—4 按国民经济行业大类测算的技术集约度相对高的行业 行业 代码 行 业 名 称 R&D经 费支出占 总产值比 重% 为制造业 平均水 平% R&D人 员占职工 比重% 为制造业 平均水 平% 科技活动 人员占职 工比重% 为制造业 平均水 平% C 制造业平均 0. 48 1.13 4. 19 41 电子及通信 设备制造业 0. 96 101. 8 2 .93 159. 9 10 .10 141 27 医药制造业 0 .86 79. 1 1. 70 50. 4 5. 47 30 .5 42 仪器仪表及 文化办公用 机械制造业 0. 84 75 .4 1. 96 74 .3 8. 47 102

370. 7761.02.37110.77.6883. 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00.7352.52.0178.86.9164. 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注:以上计算用数据为1997、1998、1999三年平均数(下表同)。表4一5按国民经济行业中类测算的技术集约度相对高的行业行业R&D经制造业平R&D人制造业平科技活动制造业平代码费支出占均水平员占职均水平人员占职均水平行业总产值比高%工%比高%工%比高%名称重%比c1.134.190.48制造业平均377447.52.83492.56. 1717.42315.8航空航天器制造业2751.79274.94.95339.011.58176.4生物制品业4231. 79275.05.6914.60404.8248.4电子测量仪器制造业4221. 67249.62.31105.0171.811.39专用仪器仪表制造业4021.53220.33.17181.3149.210.44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表4一6需补充的国民经济行业中、小类的技术集约情况行R&D经制造业平R&D人制造业平制造业平科技活动行业业费支出占均水平员占职均水平人员占职均水平代名称总产值比工%比高%高%高%工%比码重%比c0.481.134.19制造业平均2710. 9292.61.5335.85.2525.3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2720. 8680.11.6849.1519. 3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2730.6127.61.6142.85.7537.2中药材及中成药加
37 交通运输设 备制造业 0. 77 61. 0 2. 37 110. 7 7 .68 83. 3 40 电气机械及 器材制造业 0. 73 52. 5 2. 01 78. 8 6 .91 64. 9 注:以上计算用数据为1997、1998、1999三年平均数(下表同)。 表4—5 按国民经济行业中类测算的技术集约度相对高的行业 行业 代码 行 业 名 称 R&D经 费支出占 总产值比 重%比 制造业平 均水平 高% R&D人 员占职 工%比 制造业平 均水平 高% 科技活动 人员占职 工%比 制造业平 均水平 高% C 制造业平均 0 .48 1. 13 4 .19 377 航空航天器 制造业 2 .83 492 .5 6. 17 447. 5 17 .42 315. 8 275 生物制品业 1 .79 274 .9 4. 95 339. 0 11. 58 176. 4 423 电子测量仪 器制造业 1. 79 275. 0 5. 69 404 .8 14. 60 248. 4 422 专用仪器仪 表制造业 1. 67 249. 6 2. 31 105. 0 11. 39 171. 8 402 输配电及控 制设备制造 业 1 .53 220. 3 3. 17 181. 3 10. 44 149. 2 表4—6 需补充的国民经济行业中、小类的技术集约情况 行 业 代 码 行 业 名 称 R&D经 费支出占 总产值比 重%比 制造业平 均水平 高% R&D人 员占职 工%比 制造业平 均水平 高% 科技活动 人员占职 工%比 制造业平 均水平 高% C 制造业平 均 0 .48 1.13 4. 19 271 化学药品 原药制造 业 0. 92 92. 6 1. 53 35. 8 5. 25 25. 3 272 化学药品 制剂制造 业 0. 86 80 .1 1. 68 49 .1 5 19. 3 273 中药材及 中成药加 0 .61 27. 6 1. 61 42 .8 5 .75 37. 2

工业2740. 40-15.31.249.84.323.6动物药品制造业37861.01112.41.4327. 022. 95.15飞机修理业42560. 44-8. 42.34107.69.87135.5复印机制造业8310软件开发咨询业8330数据库服务业注:1.以上测算用数据为1997、1998、1999三年平均数。2.软件开发咨询业和数据库服务业没有相应的统计数据。表4一727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划为高技术产业行业代码行业名称行业代码行业名称37714153飞机制造业半导体器件制造业37794155其他航空航天器制造业集成电路制造业37864160飞机修理业电子元件制造业41414171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制造业41434172收音机、录音机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业42564173复印机制造业电子计算器制造业41112710传输设备制造业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41122720交换设备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41132730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41192740其他通信设备制造业动物药品制造业27504121雷达整机制造业生物制品业41228310雷达专用配套设备及部件制软件开发咨询业造业41308330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数据库服务业4151电真空器件制造业
工业 274 动物药品 制造业 0. 40 -15 .3 1. 24 9 .8 4. 32 3. 6 3786 飞机修理 业 1. 01 112. 4 1. 43 27. 0 5. 15 22. 9 4256 复印机制 造业 0. 44 -8. 4 2.34 107. 6 9. 87 135. 5 8310 软件开发 咨询业 8330 数据库服 务业 注: 1. 以上测算用数据为1997、1998、1999三年平均数。 2. 软件开发咨询业和数据库服务业没有相应的统计数据。 表4—7 27个国民经济行业小类划为高技术产业 行业代码 行业名称 行业代码 行业名称 3771 飞机制造业 4153 半导体器件制造业 3779 其他航空航天器制造业 4155 集成电路制造业 3786 飞机修理业 4160 电子元件制造业 4141 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业 4171 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制 造业 4143 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业 4172 收音机、录音机制造业 4256 复印机制造业 4173 电子计算器制造业 4111 传输设备制造业 2710 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 4112 交换设备制造业 2720 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 4113 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 2730 中药材及中成药加工业 4119 其他通信设备制造业 2740 动物药品制造业 4121 雷达整机制造业 2750 生物制品业 4122 雷达专用配套设备及部件制 造业 8310 软件开发咨询业 4130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 8330 数据库服务业 4151 电真空器件制造业

(三)高技术产业的特征1.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性2.高技术产业与最新科研成果的紧密联系性3.高技术产业的不确定性4.高技术产业的高收益性5.高技术产业的高竞争性和垄断性6.高技术产业横向扩散和纵向渗透性7.高技术产业高科技人才的聚积性8.高技术产业软件化与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性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当前,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一个引人注自的特点,就是一个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其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因此,加快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抢占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制高点,是迅速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根本,也体现了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本节主要介绍一些典型的国家(包括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我国从中所得到的启示。(一)发展速度与规模1995-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保持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势头,截至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已从1995年的4713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7083亿元(见表1-1),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0.0%是同期全部制造业的平均增速的两倍多。其中,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最快,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5.6%;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达到21.2%;医药制造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4.4%,低于高技术产业平均增长速度,但也明显高于制造业总体增长水平;航空航天业增长速度在高技术产业中是最低的,增长速度为9.7%,仅比制造业总体水平高0.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1.9%,高于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增长约11个百分点。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逐年上升。1995年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占全部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5.6%,2001年达到9.6%。这表明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而且已经超过意大利的水平,接近加拿大和德国的水平。然而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15-20年的差距。美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早在1982就超过了10%,日本是在1984年首次超过10%,英国和韩国是在1986年首次达到10%。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很小,200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9%;高技术产业在全球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还很低,1998年大约仅占全球高技术产业总产值的3%,而美国高达36%,日本20%。(二)技术密集度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的重要指标是产业R&D经费强度,一般用某行业R&D经费支出占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或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表示。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支出为157亿元,R&D经费强度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1%,明显高于全部制造业的平均R&D经费强度(约2.6%)。这表明在我国产业总体科技含量较低的条件下,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含量明显高于一般产业。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巨大差距。20世纪90年代,大部分OECD成员国高技术产业R&D经费强度超过20%。(表1-2)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供应和市场销售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1999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三资企业占到76%,而国有企业只占22.5%;2001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三资企业占到86.4%。据估计,我国生物技术在国际上仅居于中等偏上水乎:电子技术处于发达国家70年代中期的水乎;制药业的总体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20年左右,机械行业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尚不足5%,40%的机械设备依赖进口。总体讲.我国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全面发展的初期竞争力不强,高技术产品出口在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不仅与发达国家甚至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相比都有较大差距。(三)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是劳动生产率。目前,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与制造业的其它领域相比,具有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按人均增加值计算,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人均增加值不断提高,从1995年的2.4万元上升到2001年的7.8万元,为当年全部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4.9万元人)的1.59倍。其中
(三)高技术产业的特征 1. 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性 2. 高技术产业与最新科研成果的紧密联系性 3. 高技术产业的不确定性 4. 高技术产业的高收益性 5. 高技术产业的高竞争性和垄断性 6. 高技术产业横向扩散和纵向渗透性 7. 高技术产业高科技人才的聚积性 8. 高技术产业软件化与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性 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当前,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一个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对 于其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因此,加快高 技术产业的发展,抢占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制高点,是迅速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根本, 也体现了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本节主要介绍一些典型的国家(包括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的 发展情况,以及我国从中所得到的启示。 (一)发展速度与规模 1995-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保持了持续的快速增长势头,截至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工业 产值已从1995年的4713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17083亿元(见表1-1),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0.0%, 是同期全部制造业的平均增速的两倍多。其中,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最快,工业总 产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5.6%;电子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 达到21.2%;医药制造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4.4%,低于高技术产业平均增长速度,但也明显高于制 造业总体增长水平;航空航天业增长速度在高技术产业中是最低的,增长速度为9.7%,仅比制造业 总体水平高0.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21.9 %,高于同期全部工业产值增长约11个百分点。 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逐年 上升。1995年高技术产业的总产值占全部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5.6%,2001年达到9.6%。这表 明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而且已经超过意大利的水平,接近 加拿大和德国的水平。然而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尚有15-20年的差距。美国高技术 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早在1982就超过了10%,日本是在1984年首次超过10%,英国和 韩国是在1986年首次达到10%。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很小,2001,高技术产业增加 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9 %;高技术产业在全球高技术产业的比重还很低,1998年大约仅占全球高 技术产业总产值的3%,而美国高达36%,日本20%。 (二)技术密集度 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的重要指标是产业R&D经费强度,一般用某行业R&D经费支出占工业总产值、 工业增加值或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来表示。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支出为157亿元, R&D经费强度占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1%,明显高于全部制造业的平均R&D经费强度(约 2.6%)。这表明在我国产业总体科技含量较低的条件下,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含量明显高于一般产 业。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巨大差距。20世纪90年代,大部分OECD成员国高技术产业 R&D经费强度超过20%。(表1-2)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供应和市场销售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 1999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中,三资企业占到76 %,而国有企业只占22.5 %;2001年,中国高 技术产品出口中,三资企业占到86.4 %。 据估计,我国生物技术在国际上仅居于中等偏上水乎;电子技术处于发达国家70年代中期的水乎; 制药业的总体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20年左右,机械行业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达到当代世界先进 水平的尚不足5 %,40 %的机械设备依赖进口。总体讲.我国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全面发展的初期, 竞争力不强,高技术产品出口在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不仅与发达国家甚至与新 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相比都有较大差距。 (三)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是劳动生产率。目前,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与制造业的其它领域相比,具有相对 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按人均增加值计算,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人均增加值不断提高,从1995年的2.4万 元上升到2001年的7.8万元,为当年全部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4.9万元/人)的1.59倍。其中

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居榜首,2001年为人均14.7万元,1995至2001年平均增幅为29.2%;电子与与通信设备制造业2001年的劳动生产率为人均9.2万元;医药制造业为7万元,也明显高于非高技术制造业。但航空航关业、医疗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仅为3万元/人和4.1万元/人,不仅远低于其它高技术产业,而且低于非高技术制造业水平。如上所述,高技术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直接直接衡量行业附加值率的重要指标就是增加值率,即单位产值的增加值。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明显偏低。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高达43.0%(1999),比制造业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日本和英国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约为36%,略低于本国全部制造业的增加值率;法国和加拿大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也都超过30%,而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只有25.2%,比全部制造业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表1-3)(四)国外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总的看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从技术水平、产业规模,还是从竞争力来看都与上述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我国既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要加速发展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加速高技术产业化进程。1.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其政府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在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也要积极的发挥作用,不仅应制定发展战略重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指导思想,把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重点放在自主创新上,突出重点领域的重点项目;还要营造良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目前我国政府有关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措施的目标还不是非常明确,其针对性和规范性以及可操作性都不是很强;在风险投资方面,我国深沪两个股票市场主要是为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筹措资金,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及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还不够畅通,而且,由于政府财力有限,我国高技术产业每年成果转化资金缺口高达1,625.41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0%一20%。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继续实施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制建设,支持研究性大学和科研机构创办高科技工业园,促进产学研结合,加速成果转化,才能形成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2.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继1999年大幅下降12位后,在本年度报告中的排名又下滑3位,列第28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也比1999年下降2位,列第31位。专家指出,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R&D投入严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弱。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R&D/GDP比例远远大于我国。近年来,我国的R&D/GDP比例始终只在0.6%一0.7%间波动,1998年为0.69%,1999年为0.71%,2000年我国的研发投入为82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1/30,不到日本的1/15。从我国的R&D经费来源看,政府居多,企业居少;我国的技术开发与引进比例也严重失调,如美国、日本用于开发和引进费用比是1:0.04,德国是1:0.3,而我国是1:12,高技术开发区大多停留在引进、组装、营销阶段。除少数几家企业外,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发明产出数量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更少。这一点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中表现尤为突出。如我国的手机市场,1,800万部/年,其中只有10%是我们国内的厂家生产的,10%也好,90%也好,都不是"中国芯"。因此,拓宽投资渠道,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3.重视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由于依赖于知识资本化、创新个体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中小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发展相关联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很重视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如在美国硅谷活跃着成千干上万家经营制造商,高技术创业活动如火如茶。中小型高技术企业也已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北大方正、华为、联想、远大、四通、东大阿尔派、上海复兴等科技产业集团均是近十几年来,以技术创新起步,从小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因此,发展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是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根据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不同特点,创新基金分别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投入等不同的方式给予支持。一是贷款贴息:一般按贷款额年利息的50%-100%给予补贴;二是无偿资助:主要用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产品研究开发及中试阶段的必要补助、科研人员
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居榜首,2001年为人均14.7万元,1995至2001年平均增幅为 29.2%;电子与与通信设备制造业2001年的劳动生产率为人均9.2万元;医药制造业为7万元,也明 显高于非高技术制造业。但航空航天业、医疗设备与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偏低,仅为3 万元/人和4.1万元/人,不仅远低于其它高技术产业,而且低于非高技术制造业水平。 如上所述,高技术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的特点。直接直接衡量行业附加值率的重要指标就是增加值 率,即单位产值的增加值。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明显偏低。美国高技术产 业的增加值率高达43.0%(1999),比制造业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日本和英国的高技术产业增 加值率约为36%,略低于本国全部制造业的增加值率;法国和加拿大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也都超 过30%,而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只有25.2%,比全部制造业平均水平低1.2个百分点。(表1- 3) (四)国外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的看来,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从技术水平、产业规模,还是从竞争力来 看都与上述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我国既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另 一方面,要加速发展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加速高技术产业化进程。 1.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其政府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 在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也要积极的发挥作用,不仅应制定发展战略重点,按照"有所为,有所不 为"的战略指导思想,把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重点放在自主创新上,突出重点领域的重点项目;还要 营造良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目前我国政府有关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措施的目标还不是 非常明确,其针对性和规范性以及可操作性都不是很强;在风险投资方面,我国深沪两个股票市场 主要是为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筹措资金,中小型高技术企业及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还不够畅通; 而且,由于政府财力有限,我国高技术产业每年成果转化资金缺口高达1,625.41亿元,科技成果转 化率只有10%—20%。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继续实施财税金融优惠政 策,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制建设,支 持研究性大学和科研机构创办高科技工业园,促进产学研结合,加速成果转化,才能形成有利于高 技术产业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2.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表的2000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继1999 年大幅下降12位后,在本年度报告中的排名又下滑3位,列第28位;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也比 1999年下降2位,列第31位。专家指出,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R&D投入严重不足、技术创新 能力弱。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R&D/GDP比例远远大于我国。近年来,我国的R&D/GDP比 例始终只在0.6%—0.7%间波动,1998年为0.69%,1999年为0.71%,2000年我国的研发投入为82 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1/30,不到日本的1/15。从我国的R&D经费来源看,政府居多,企业居 少;我国的技术开发与引进比例也严重失调,如美国、日本用于开发和引进费用比是1∶0.04,德国 是1∶0.3,而我国是1∶12,高技术开发区大多停留在引进、组装、营销阶段。除少数几家企业外, 大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发明产出数量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更少。这一点 在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中表现尤为突出。如我国的手机市场,1,800万部/年,其中只有10%是我们国 内的厂家生产的,10%也好,90%也好,都不是"中国芯"。因此,拓宽投资渠道,加大研发投入,提 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3.重视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发展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由于依赖于知识资本化、创新个体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中小企业发展、民营 企业发展相关联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很重视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如在美国硅谷 活跃着成千上万家经营制造商,高技术创业活动如火如荼。中小型高技术企业也已成为我国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力量。北大方正、华为、联想、远大、四通、东大阿尔派、上海复兴等科技产业 集团均是近十几年来,以技术创新起步,从小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因此,发展中小型高技术 企业是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根据中小型高技术企业的不同特点,创新基金分别以贷款贴息、无偿资 助、资本金投入等不同的方式给予支持。一是贷款贴息:一般按贷款额年利息的50%-100%给予补 贴;二是无偿资助:主要用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产品研究开发及中试阶段的必要补助、科研人员

携带科技成果创办企业进行成果转化的补助。三是资本金投入:对少数起点高、具有较广创新内涵、较高创新水平井有后续创新潜力、预计投产后具有较大市场需求、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项目,采取资本金投入方式4.想方设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国外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迅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重多优秀的高技术人才。当今世界,高技术产业的竞争实质上成为人才的竞争。然而目前,中国处在国内外人才争夺中心,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据统计,1978一1998年我国约有30万人出国留学,学成归国的只有1/3。我国两所著名高等学府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有82%去了美国,北大去美国的也有76%。除了人才外流之外,一些登陆我国的跨国公司如微软、英特尔、宝洁、朗讯、IBM等也纷纷在我国设立研究开发机构,以优越的条件吸引国内的优秀人才。因此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技术企业都患了人才饥渴症,再加上自前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政治体制改革也才刚刚起步,大量高智力人才的创业积极性仍然受到存在多种缺陷的体制的束缚和抑制。因此,我国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应是创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着重为包括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在内的各种专业人才各展所长创造适宜的环境,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精英提供优厚的物质和生活待遇;创造良好的研究、开发、创新条件和环境,并在制度和机制上加以保证,以吸引大量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同时,还要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和满足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大批人才。5.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高技术也出现国际化的趋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高技术竞争中也要求开展有条件的国际技术合作。因此,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我国要进一步保持对外开放的格局,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为了取得领先世界的科技实力,就要不断加快国际交往和革新与开放的进程,就要在了解别国政策的基础上来制定本国政策。加之科学技术越发展,风险越大,也越需要组织各国力量联合攻关,这些都会促使国际科技合作不断加强。同时,要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加强自主开发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坚决打破部门界限和体制束缚,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脱节问题,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我发展能力三、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的资源赋与现实经济实力之间的联结机制与转换器。这就是说,一定的资源在当时既定的技术体系下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产品,满足社会的生产与生活需要。要使产业结构正常发挥转换器的功能,它就应能够迅速接纳新技术的诞生并形成新的产业,使得在产业结构中新兴产业的比例迅速上升,从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这就是现在要分析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一)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技术进步就是指在原有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下生产出比没有技术进步时更多的产品,或者说,比以前用更少的生产要素生产出同样多的产品。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特别是经济愈来愈发达的现代社会里,人们更需要运用有限的资源去获得最大程度的经济增长。因此,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就显得尤其重要。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量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它的价值形式便是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经济增长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要素来实现,如通过增加投入劳动量和资金来扩大再生产。二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主要依靠产品开发和装备水平的提高,改进工艺流程,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加强管理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长。这种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投资省、工效高、周期短,较前一种经济增长方式来得更为优越,它主要是通过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来实现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一方面经济增长为科技进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又不断对科学技术提出新的需求,这就大大地促进了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在创造、推动和应用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技术进步又不断地促进经济增长,这充分说明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地位。因此,技术进步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它渗透于生产力的诸要素之中,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它可以使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达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劳动消耗的减少,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劳动力和资本两种资源不同,高技术作为一种非实体性资源,不受数量上的限制,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资源与资金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增长永不枯竭的资源。而且,当代技术进步的一些
携带科技成果创办企业进行成果转化的补助。三是资本金投入:对少数起点高、具有较广创新内 涵、较高创新水平并有后续创新潜力、预计投产后具有较大市场需求、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项目, 采取资本金投入方式。 4.想方设法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国外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迅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重多优秀的高技术人才。当今世界,高技 术产业的竞争实质上成为人才的竞争。然而目前,中国处在国内外人才争夺中心,科技人才流失严 重。据统计,1978—1998年我国约有30万人出国留学,学成归国的只有1/3。我国两所著名高等学 府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有82%去了美国,北大去美国的也有76%。除了人才外流之 外,一些登陆我国的跨国公司如微软、英特尔、宝洁、朗讯、IBM等也纷纷在我国设立研究开发机 构,以优越的条件吸引国内的优秀人才。因此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技术企业都患了人才饥渴症,再加 上目前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政治体制改革也才刚刚起步,大量高智 力人才的创业积极性仍然受到存在多种缺陷的体制的束缚和抑制。因此,我国人才战略的核心任务 应是创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着重为包括技术人才和经营人才在内的各种专业人才各展所长创 造适宜的环境,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精英提供优厚的物质和生活待遇;创造良好的研究、开发、创 新条件和环境,并在制度和机制上加以保证,以吸引大量的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同时,还要改 革现行的教育体制,培养适应时代需求和满足高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大批人才。 5.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高技术也出现国际化的趋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高技术 竞争中也要求开展有条件的国际技术合作。因此,在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我国要进一步保持对外 开放的格局,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为了取得领先世界的科技实力,就要不断加快国际交 往和革新与开放的进程,就要在了解别国政策的基础上来制定本国政策。加之科学技术越发展,风 险越大,也越需要组织各国力量联合攻关,这些都会促使国际科技合作不断加强。同时,要把引进 国外先进技术与加强自主开发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坚决打破部门界限和体制束缚,从根本上解 决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脱节问题,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高技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与现实经济实力之间的联结机制与转换器。这就是说,一定的资源 在当时既定的技术体系下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产品,满足社会的生产与生活需要。要使产业结构正常 发挥转换器的功能,它就应能够迅速接纳新技术的诞生并形成新的产业,使得在产业结构中新兴产 业的比例迅速上升,从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这就是现在要分 析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 (一)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技术进步就是指在原有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下生产出比没有技术进步时更多的产品,或者说,比以 前用更少的生产要素生产出同样多的产品。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特别是经济愈来愈发达的现代社 会里,人们更需要运用有限的资源去获得最大程度的经济增长。因此,提高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 贡献率就显得尤其重要。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量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它的价值形式便是社会总 产值,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经济增长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外延式扩大再生产, 主要依靠增加投入要素来实现,如通过增加投入劳动量和资金来扩大再生产。二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主要依靠产品开发和装备水平的提高,改进工艺流程,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加强管理等手段来促进经济增 长。这种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投资省、工效高、周期短,较前一种经济增长方式来 得更为优越,它主要是通过高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来实现的。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一方面经济增长为科技进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又不断对科学 技术提出新的需求,这就大大地促进了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在创造、推动和应用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 上,技术进步又不断地促进经济增长,这充分说明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地位。因此,技术进 步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它渗透于生产力的诸要素之中,并转化为社会生产 力,它可以使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达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劳动消耗的减少,促进经济的增长。 与劳动力和资本两种资源不同,高技术作为一种非实体性资源,不受数量上的限制,可以大幅度地 降低资源与资金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经济增长永不枯竭的资源。而且,当代技术进步的一些

主要特征,都是集中通过高技术的迅猛发展表现出来的。尤其是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条件下,应用和需求的变化对高技术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引导着高技术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从而推动高技术及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发展表明,谁走在技术进步的先头,谁的经济成长及其发展就领先。现代经济的增长不是更多地依赖于资本和劳力,而是极大程度依赖于技术进步,这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以美国为例,60年代以来,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它使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迅速提高,1961-1965年为7%,1976-1980年上升到21%,1991-1995年达到24%,1996年为33%,1997年提高到40%。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汽车制造业在1981-1985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高技术产业基本持平,但在90年代急剧下降,到1996年下降到约2-3%。建筑业在1991-1995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17-18%,1996年后也呈下滑趋势。在高技术产业中,信息产业的发展更为迅速,1985年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约为4.5%,1990年上升到6.1%,1998年上升到8.2%。信息产业之所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加强,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技术产品的技术密集度高,因此在质量和性能不断提高的同时,其价格却急剧下降。90年代以来,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每18个月的进步相当于以往常30年进步的二倍;同时,由于微处理器的发展,计算机的平均价格不断下降;在1991-1996年时间里微处理器的生产成本从每秒百万条指令230美元下降到3.42美元。(二)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所谓传统产业是指在各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兴起较早,有了一定基础的产业。它们主要是采用传统技术进行生产和服务的产业,主要是指工业,也包括传统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典型的传统产业包括纺织、机械、化工、石油、钢铁、汽车等产业,传统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现代工业文明的物质基础,但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阻碍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如前所述,高技术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新兴高层次实在技术群。它具有高智力密集、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高渗透的特征。因此,高技术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传统产业的改造不仅是技术性或技术层面的改造,而且是经济性、社会性、体制性的全面改造。高技术不仅可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进,还可以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延伸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增长。应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质是将当今世界高技术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等广泛地应用于农业、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煤炭、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医药等传统产业,使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扩大,从而推动产业结构逐步向合理化、高级化转变,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三)我国加速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对策(一)形成利益驱动的相互融合共识(二)研究开发一批对传统产业有带动和促进作用的高技术(三)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为高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供资金保障(四)积极消化吸收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注重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高技术,其特点是什么?2.什么是高技术产业,其特点是什么?3.7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有何影响?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4.5.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哪些明显的差距?6.1试分析利用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意义和途径
主要特征,都是集中通过高技术的迅猛发展表现出来的。尤其是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 条件下,应用和需求的变化对高技术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引导着高技术产品的迅速更新换代, 从而推动高技术及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发展表明,谁走在技术进步的先头,谁的经济成长及 其发展就领先。现代经济的增长不是更多地依赖于资本和劳力,而是极大程度依赖于技术进步,这是当 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以美国为例,60年代以来,美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它使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迅速提高,1961-1965年为7%,1976-1980年上升到21%,1991-1995年达到24%,1996年为 33%,1997年提高到40%。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汽车制造业在1981-1985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高 技术产业基本持平,但在90年代急剧下降,到1996年下降到约2-3%。建筑业在1991-1995年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约17-18%,1996年后也呈下滑趋势。在高技术产业中,信息产业的发展更为迅速,1985 年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约为4.5%,1990年上升到6.1%,1998年上升到8.2%。信息产业之所以在经 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加强,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技术产品的技术密集度高,因此在质量和性能不断 提高的同时,其价格却急剧下降。90年代以来,计算机的计算能力每18个月的进步相当于以往常30 年进步的二倍;同时,由于微处理器的发展,计算机的平均价格不断下降;在1991-1996年时间里, 微处理器的生产成本从每秒百万条指令230美元下降到3.42美元。 (二)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所谓传统产业是指在各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兴起较早,有了一定基础的产业。它们主要是采用传统技 术进行生产和服务的产业,主要是指工业,也包括传统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典型的传统产业 包括纺织、机械、化工、石油、钢铁、汽车等产业,传统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现代工业文明的 物质基础,但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阻碍了 产业结构的升级。 如前所述,高技术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新兴高层次实在技术群。它具有高智力密 集、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高渗透的特征。因此,高技术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传统产业的改造不 仅是技术性或技术层面的改造,而且是经济性、社会性、体制性的全面改造。高技术不仅可以对传统 产业进行改进,还可以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延伸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增 长。 应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质是将当今世界高技术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 术、空间技术等广泛地应用于农业、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煤炭、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 车、医药等传统产业,使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扩大,从而推动产业 结构逐步向合理化、高级化转变,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三)我国加速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对策 (一)形成利益驱动的相互融合共识 (二)研究开发一批对传统产业有带动和促进作用的高技术 (三)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为高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改造提供资金保障 (四)积极消化吸收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注重提高自主开发能力 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高技术,其特点是什么? 2. 什么是高技术产业,其特点是什么? 3. 高技术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有何影响? 4. 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5. 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哪些明显的差距? 6. 试分析利用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意义和途径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三章 产业结构优化.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二章 产业结构演变.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一章 绪论.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四.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三.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二.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一.pdf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产业规制理论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regulation.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产业组织政策(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olicy).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产业结构政策(Industrial Structure Policy).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产业关联分析(Industrial Linkage Analysis).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高技术产业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布局.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产业结构优化(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ing).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产业结构演变(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vement).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 Industrial Economics(主讲:赵玉林).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会计学》课程教学课件(中文)第四章 存货.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五章 产业关联分析.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六章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七章 市场结构.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九章 产业结构政策.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十章 产业组织政策.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知识点)中英专业词汇对照表.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 innovationpersistence知识累积.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合并和收购:它们对高技术产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市场结构内生变迁与产能过剩治理_徐朝阳.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_蔡跃洲.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等教育陷阱_出口扩张_就业增长与个体教育决策_张川川.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_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时空契合分析_冯华.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经济增长进程中金融结构的边际效应演化分析_张成思.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轨道交通对空气污染的异质性影响_基于RDID方法的经验研究_梁若冰.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国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的决定因素_省略_融发展和不完全契约视角的实证分析_吕朝凤.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增加值视角下的中国国家价值链分工_基于改进的区域投入产出模型_黎峰.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空气污染的治理机制及其作用效果_来自地级市的经验数据_黎文靖.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行政审批对创业的影响研究_基于企业家才能的视角_张龙鹏.pdf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Principles of Accounting.pdf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各章习题)第一章 总论(参考答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