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二章 产业结构演变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6
文件大小:361.96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二章 产业结构演变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二章产业结构演变本章至第五章主要讨论产业结构理论(TheoryofIndustryStructure)。产业结构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重点研究运用相同原材料或工艺组织生产或服务的企业的集合之间的联系方式,属于产业经济学的宏观层次。本章主要阐述产业的分类、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及其原因等,揭示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为制定产业政策服务。一、产业分类产业分类就是为了进行产业研究和管理,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具有不同特点的产业划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型。同一个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系统。如人体,从物理学的角度可以看成是由分子、原子、电子构成的系统;从生理学的角度可以看成是由细胞构成的系统;从心理学的角度又可以看成是由性格、气质构成的系统。产业系统也是如此,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各种不同的划分。作为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产业及其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产业的状况和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由于客观对象干差万别,多种多样,分析主体的研究目的、研究角度、依据的标准也各不相同,因而产业分类的方法很多。(一)生产结构分类法所谓生产结构分类法是依据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分类方法。1.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马克思为了分析不同物质生产部门的相互关系,揭示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在《资本论》中提出了以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作为分类标准的分类方法。为生产生产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类(第一部类)产业:为生产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部类(第二部类)生产必要消费品的部门生产奢侈消费品的部门这种产业分类法是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来源之一,是投入产出表的基础。其局限性是:覆盖面窄实际应用困难。两大部类分类方法未能将一切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包括进去;从分类界限来看,有些产品难以确定为两大部类中的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如电视机)2.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列宁在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法的基础上提了以物质生产的不同特点为标准的分类方法。这里所讲的生产特点,主要指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过程、加工方式和劳动产品的不同。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产业:轻工业:纺织、食品、缝纫(服装)、制革、毛皮、家具、造纸、印刷等重工业:燃料、冶金(如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等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具有比较直观和简便易行的特点。对于从宏观上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和进行计划调控,对于研究社会工业化实现进程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其局限性是:农轻重产业分类法中农轻重三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确定产业划分界限日益困难。3.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Hoffmann)在1931年出版了《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他为了研究工业化及其发展阶段而将产业划分为三大类:消费资料产业:食品、纺织、皮革和家具等工业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冶金及金属材料工业、运输机械工业、一般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他产业:橡胶、木材、造纸、印刷等工业当某产业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是消费资料时即将该产业归人消费资料产业,而当某产业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是资本资料即将该产业归人资本资料产业。难以用上述分类原则确定产业归属的产业就全部归入其他产业之中。(二)克拉克大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二章 产业结构演变 本章至第五章主要讨论产业结构理论(Theory of Industry Structure)。产业结构理论是产业经济学 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重点研究运用相同原材料或工艺组织生产或服务的企业的集合之间的联系方 式,属于产业经济学的宏观层次。本章主要阐述产业的分类、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及 其原因等,揭示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为制定产业政策服务。 一、 产业分类 产业分类就是为了进行产业研究和管理,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具有不同特点的产业划分成各种不同 的类型。同一个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系统。如人体,从物理学的角度可以看成是 由分子、原子、电子构成的系统;从生理学的角度可以看成是由细胞构成的系统;从心理学的角度 又可以看成是由性格、气质构成的系统。产业系统也是如此,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各种不同的划 分。作为国民经济的中观层次,产业及其相互关系错综复杂,产业的状况和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 济运行和发展。由于客观对象千差万别,多种多样,分析主体的研究目的、研究角度、依据的标准 也各不相同,因而产业分类的方法很多。 (一)生产结构分类法 所谓生产结构分类法是依据再生产过程中各产业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分类方法。 1.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 马克思为了分析不同物质生产部门的相互关系,揭示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在《资本论》中提出 了以产品的最终用途不同作为分类标准的分类方法。 为生产生产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 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部类(第一部类) 产业: 为生产生活资料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 生产消费资料的产业部类(第二部类) 生产必要消费品的部门 生产奢侈消费品的部门 这种产业分类法是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来源之一,是投入产出表的基础。其局限性是:覆盖面窄、 实际应用困难。两大部类分类方法未能将一切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包括进去;从分类界 限来看,有些产品难以确定为两大部类中的生产资料或消费资料。(如电视机) 2.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列宁在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法的基础上提了以物质生产的不同特点为标准的分类方法。这里所讲的 生产特点,主要指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过程、加工方式和劳动产品的不同。在这一思想的指 导下形成了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农 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和林业 产业: 轻工业:纺织、食品、缝纫(服装)、制革、毛皮、家具、造纸、印刷等 重工业:燃料、冶金(如钢铁)、煤炭、石油、化工等 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具有比较直观和简便易行的特点。对于从宏观上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和进行计划调 控,对于研究社会工业化实现进程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其局限性是:农轻重产业分类法中农轻重 三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确定产业划分界限日益困难。 3.霍夫曼的产业分类法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Hoffmann)在1931年出版了《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他为了研究工业 化及其发展阶段而将产业划分为三大类: 消费资料产业:食品、纺织、皮革和家具等工业 产业: 资本资料产业:冶金及金属材料工业、运输机械工业、一般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 其他产业:橡胶、木材、造纸、印刷等工业 当某产业产品的用途有75%以上是消费资料时即将该产业归人消费资料产业,而当某产业产品的用 途有75%以上是资本资料即将该产业归人资本资料产业。难以用上述分类原则确定产业归属的产业 就全部归入其他产业之中。 (二)克拉克大分类法:三次产业分类法

1935年,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歇尔(A.Fisher)根据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三个阶段,最早提出了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C.G.Clark,1905一)在继承费歇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随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分类方法进行国民经济统计。1950年代,库兹涅茨(SimonSmithKuznetz,1901一1985;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运用这一方法系统研究和揭示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变化规律,三次产业分类法逐渐为各国所接受,并已成为世界通行的统计方法。三次产业分类方法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第一次产业(PrimaryIndustry):农业(指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狩猎业。产业:第二次产业(SecondaryIndustry):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通信业以及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第三次产业(TertiaryIndustry):商业、金融业、保险业、生活服务业、旅游业、公务业(科学、教育、卫生、政府等公共行政事业)以及其他公益事业等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三次产业分类法,在此之前采用的是农轻重产业分类法,从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采用了三次产业分类法。种植业第一产业: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采掘业工业制造业中国的三次产业第二产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的制造与供给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流通部门:流通业(物流业)商业饮食业仓储业第三产业金融业、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旅游业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服务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教育、文化、科学研究居民素质服务的各个行业部门广播电视、卫生为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行业部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军队警察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一种有效的产业经济分析方法,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克拉克以及库兹涅茨等经济学家运用它来解释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结果。三次产业分类法本身也有局限性:在具体划分现实的经济活动方面,在划分第一次产业与第二次产业的界限时存在着矛盾,在划分第二次产业与第三次产业的界限时也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没有统一标准,使用相关统计数据困难。(三)标准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StandardindustrialClassification,简称SiC)是为统一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而由权威部门制定和颁布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全面的、精确的、统一的经济活动统计对经济理论的探讨和整个国民经济问题的研究,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都是十分必要的。国民经济管理的经济统计的基础就是产业分类的标准化,即进行标准产业分类。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2.矿业和采石业3.制造业31.食品、饮料、烟草32.纺织、服装、制革

1935年,澳大利亚经济学家费歇尔(A.Fisher)根据人类经济活动发展的三个阶段,最早提出了三 次产业的分类方法。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C.G.Clark, 1905—)在继承费歇尔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随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分类方法进行国民经济统计。1950年代,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z, 1901—1985;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运用这一方法系统研究和揭示三次产业在国 民经济中的变化规律,三次产业分类法逐渐为各国所接受,并已成为世界通行的统计方法。三次产 业分类方法是把全部的经济活动划分: 第一次产业(Primary lndustry): 农业(指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狩猎业。 产业: 第二次产业(Secondary lndustry):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通信业以及煤气、电 力、供水等工业部门 第三次产业(Tertiary lndustry) :商业、金融业、保险业、生活服务业、旅游业、公务业(科学、教 育、卫生、政府等公共行政事业)以及其他公益事业等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三次产业分类法,在此之前采用的是农轻重产业分类法,从第七个五 年计划开始采用了三次产业分类法。 种植业 第一产业:农业 林业 渔业 畜牧业 采掘业 工业 制造业 中国的三次产业 第二产业 自来水、电力、蒸汽、煤气的制造与供给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邮电通信业 流通部门:流通业(物流业) 商业 饮食业 仓储业 第三产业 金融业、保险业 地质普查业、旅游业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 房地产业、公用事业 居民服务业、咨询业 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 服务部门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 教育、文化、科学研究 居民素质服务的各个行业部门 广播电视、卫生 为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行业部门 国家机关、政党机关 社会团体、军队警察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一种有效的产业经济分析方法,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克拉克以及库兹涅茨等经 济学家运用它来解释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结果。三次产业分类法本身也有局限性:在具体划分现实的 经济活动方面,在划分第一次产业与第二次产业的界限时存在着矛盾,在划分第二次产业与第三次 产业的界限时也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没有统一标准,使用相关统计数据困难。 (三)标准产业分类法 标准产业分类法(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简称SIC)是为统一国民经济统计口径而由权威部 门制定和颁布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全面的、精确的、统一的经济活动统计对经济理论的探讨和整 个国民经济问题的研究,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和进行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都是十分必要的。国民经 济管理的经济统计的基础就是产业分类的标准化,即进行标准产业分类。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矿业和采石业 3.制造业 31.食品、饮料、烟草 32.纺织、服装、制革

33.木材与木制品34.造纸与纸制品、印刷与出版35.化工产品和药品、石油加工、煤炭加工、塑料制品、橡胶制品36.非金属矿产品(除石油、煤炭加工产品以外的)37.冶治金工业38.金属制品、机械和工业设备381.除机械和工业设备以外的金属制品382.电气机械以外的机械383.电机、电器及供电设备384.运输工具3841.造船及修理3842.铁路机车与车辆3843.汽车;3844.摩托车与自行车3845.航空工业3846.其他运输工具385.不包括在以上行业的科学仪器、测试仪器、控制仪器、感光和光学器材39.其他制造业。4.电力、煤气、供水业5.建筑业;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通信业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联合国颁布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1SIC)的特点是:它与三次产业分类法保持着稳定的联系,从而有利于对产业结构的分层次深入研究。联合国的标准产业分类法便于调整和修订,也为各国各自制定标准产业分类以及进行各国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条件。如中国制定的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9一94)就采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1SIC)1988年第三次修订版的分类标准。西方国家多根据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制定供官方使用的标准产业分类法。(四)其他分类法1.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这是根据不同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种类和依赖程度的差异,即以生产要素集约程度的不同作为标准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这里的资源是指劳动、资本、土地、知识和技术、管理自然资源等投人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的总和。由于产品的技术、特征各不相同,各产业在生产单位产量时所需投入的各个生产要素的量有很大差别,因此,以生产要素的集约度或密集度为标准将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2.产业地位分类法这是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为标准进行产业分类。不同的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按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可以将产业划分为基础产业瓶颈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和先行产业等类型。这种划分方法又称为产业的功能分类法。3.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法这是根据产业发展的技术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分类的方法。它具体包括二种方法。(1)按技术先进程度进行产业分类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对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产业经济学家注意运用科技进步理论解释产业发展问题。其中首先是以产业技术含量不同为标准进行产业分类,按技术先进程度的不同将产业划分为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2)按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产业分类按产业发展趋势的不同,可以将产业划分为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两类。二、产业发展

33.木材与木制品 34.造纸与纸制品、印刷与出版 35.化工产品和药品、石油加工、煤炭加工、塑料制品、橡胶制品 36.非金属矿产品(除石油、煤炭加工产品以外的) 37.冶金工业 38.金属制品、机械和工业设备 381.除机械和工业设备以外的金属制品 382.电气机械以外的机械 383.电机、电器及供电设备 384.运输工具 3841.造船及修理 3842.铁路机车与车辆 3843.汽车; 3844.摩托车与自行车 3845.航空工业 3846.其他运输工具 385.不包括在以上行业的科学仪器、测试仪器、控制仪器、感光和光学器材。 39.其他制造业。 4.电力、煤气、供水业; 5.建筑业; 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通信业; 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 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 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联合国颁布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1SIC)的特点是:它与三次产业分类法保持着稳定的联系,从而有利 于对产业结构的分层次深入研究。联合国的标准产业分类法便于调整和修订,也为各国各自制定标 准产业分类以及进行各国产业结构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十分方便的条件。如中国制定的国家标准《国 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9—94)就采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1SIC)1988年第三次修订 版的分类标准。 西方国家多根据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制定供官方使用的标准产业分类法。 (四)其他分类法 1.生产要素集约分类法 这是根据不同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种类和依赖程度的差异,即以生产要素集约程度的 不同作为标准划分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这里的资源是指劳动、资本、土地、知识和技术、管理、 自然资源等投人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的总和。由于产品的技术、特征各不相同,各产业在生产单位 产量时所需投入的各个生产要素的量有很大差别,因此,以生产要素的集约度或密集度为标准将产 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 2.产业地位分类法 这是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为标准进行产业分类。不同的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所 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按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可以将产业划分为基础产业、 瓶颈产业、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战略产业和先行产业等类型。这种划分方法又称为产业的功能分 类法。 3.产业发展状况分类法 这是根据产业发展的技术状况和变化趋势进行分类的方法。它具体包括二种方法。 (1)按技术先进程度进行产业分类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对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产业经济学家注意运用 科技进步理论解释产业发展问题。其中首先是以产业技术含量不同为标准进行产业分类,按技术先 进程度的不同将产业划分为传统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2)按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产业分类 按产业发展趋势的不同,可以将产业划分为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两类。 二、产业发展

(一)产业发展的含义产业发展(industrydevelopment)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演进。产业发展的内容,既包括单个产业的进化,又包括产业总体的演进;既包括产业类型、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的演进,又包括产业组织的变化、产业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效益的提高。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单个具体产业的产生、成长、繁荣、衰亡或单个大类产业产生、成长、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产业总体的各个方面不断由不合理走向合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由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组织合理化的过程。(二)产业的生命周期及其特点对于单个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我们可以用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industrylifecycle)理论来描述。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每一个产业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即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产业是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因此,可以说该产业存在的基础是这些企业及其产品。产业的生命周期也相应地存在四个阶段,即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但是,产业又是生产相同产品或具有替代关系产品的企业的集合,一个产业有生产多种相似产品的企业,很难用某1产品或某一企业的生命周期来代表整个产业的生命周期。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决定产业的生命周期,但产业生命周期又具有自己的特点:(1)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有生命周期。不仅产业总体没有生命周期,而且单个具体产业也不一定都存在生命周期,不一定都会走向衰亡;(2)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的形状更为平缓和漫长。这是因为一个产业往往集中了众多相似的产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生命周期是所有这些众多相似产品各自生命周期的叠加,故反映其生命周期变化的曲线比单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曲线会显得更加平缓而漫长。(3)产业生命周期存在缩短的趋势。随着新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技术开发周期缩短,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加速,使得产业很快由成熟期进入衰退期,有的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只有几年甚至只有几个月,因而产业生命周期大大缩短。(4)许多产业可能"衰而不亡"。进入衰退期的许多传统产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对这些产业产品的需求不会完全消失,因而这些产业的比重也不会下降到零,具有明显的"衰而不亡"的特征。(5)衰退产业可能起死回生"。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有些进入衰退期的产业可能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和武装,重新焕发青春",增强生命力,再次显示出产业成长期甚至成熟期的特征。(三)产业发展战略1.产业发展战略的含义2.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3产业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4.产业发展战略的类型及评价(1)轻工业优先发展战略(2)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一)产业发展的含义 产业发展(industry development)是指产业的产生、成长和演进。产业发展的内容,既包括单个产 业的进化,又包括产业总体的演进;既包括产业类型、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的演进,又 包括产业组织的变化、产业规模的扩大、技术的进步、效益的提高。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单个具 体产业的产生、成长、繁荣、衰亡或单个大类产业产生、成长、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产业总体 的各个方面不断由不合理走向合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由低级走向高级的过 程;也就是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组织合理化的过程。 (二)产业的生命周期及其特点 对于单个产业的产生、成长和进化过程,我们可以用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industry life cycle)理论 来描述。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每一个产业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即具有自己的生命 周期。产业是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企业的集合,因此,可以说该产业存在的基础是这些企业及其产 品。 产业的生命周期也相应地存在四个阶段,即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但是,产业又是生 产相同产品或具有替代关系产品的企业的集合,一个产业有生产多种相似产品的企业,很难用某一 产品或某一企业的生命周期来代表整个产业的生命周期。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决定产业的生命周 期,但产业生命周期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1)不是所有的产业都有生命周期。不仅产业总体没有生命周期,而且单个具体产业也不一定都存 在生命周期,不一定都会走向衰亡; (2)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的形状更为平缓和漫长。这是因为一个产业往往集中了众多相似的产品,因 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其生命周期是所有这些众多相似产品各自生命周期的叠加,故反映其生命周 期变化的曲线比单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曲线会显得更加平缓而漫长。 (3)产业生命周期存在缩短的趋势。随着新的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向知识经济时代迈 进,技术开发周期缩短,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加速,使得产业很快由成熟期进入衰退期,有的产品的 市场生命周期只有几年甚至只有几个月,因而产业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4)许多产业可能"衰而不亡"。进入衰退期的许多传统产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 下降,但对这些产业产品的需求不会完全消失,因而这些产业的比重也不会下降到零,具有明显 的"衰而不亡"的特征。 (5)衰退产业可能"起死回生"。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有些进入衰退期的产业 可能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和武装,重新焕发"青春",增强生命力,再次显示出产业成长期甚至成熟期 的特征。 (三)产业发展战略 1.产业发展战略的含义 2.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3产业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 4.产业发展战略的类型及评价 (1)轻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2)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3)产业平衡发展战略(4)产业非平衡发展战略(5)初级产品出口战略(6)进口替代战略(7)出口导向战略(8)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战略5.典型的产业发展模式(1)雁行发展模式(2)产品循环发展模式(3)同时开发模式(4)产业的国际间转移三、产业结构演进规律1.马克思的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2.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更快增长规律3.配弟-克拉克的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1)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的内容(2)三次产业比重变动的必然性4.霍夫曼的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工业化规律(1)工业化过程中重工业化规律的内容(2)工业结构重工业化的必然性5.主导产业转换规律6.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1)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趋势(2)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化趋势(3)新兴产业不断取代传统产业,并成为主导产业(4)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趋势五、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一)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及特点(二)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几个阶段1.第一阶段:1952一一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2.第二阶段:1957一—1978年3.第三阶段:1979年—1995年4.第四阶段:1996年以后(三)中国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四)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1.需求因素2.供给因素3.科学技术因素4.制度因素5.社会因素6.国际因素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产业,如何对产业进行分类?2.产业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有何不同的特点?3.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其原因是什么?4:有哪些因素影响产业结构的演变?5.产业发展战略有哪些类型,其特点是什么?6.新中国产业结构有哪些规律和特点?7.试分析利用外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3)产业平衡发展战略 (4)产业非平衡发展战略 (5)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6)进口替代战略 (7)出口导向战略 (8)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战略 5.典型的产业发展模式 (1)雁行发展模式 (2)产品循环发展模式 (3)同时开发模式 (4)产业的国际间转移 三、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 1.马克思的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规律 2.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更快增长规律 3.配弟-克拉克的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 (1)三次产业比重变动规律的内容 (2)三次产业比重变动的必然性 4.霍夫曼的工业化过程中的重工业化规律 (1)工业化过程中重工业化规律的内容 (2)工业结构重工业化的必然性 5.主导产业转换规律 6.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 (1) 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动趋势 (2)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化趋势 (3)新兴产业不断取代传统产业,并成为主导产业 (4)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趋势 五、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一)我国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趋势及特点 (二)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52——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2.第二阶段:1957——1978年 3.第三阶段:1979年——1995年 4.第四阶段:1996年以后 (三)中国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四)产业结构演进的动因 1.需求因素 2.供给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 4.制度因素 5.社会因素 6.国际因素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产业,如何对产业进行分类? 2.产业生命周期与产品生命周期有何不同的特点? 3.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是什么,其原因是什么? 4.有哪些因素影响产业结构的演变? 5.产业发展战略有哪些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6.新中国产业结构有哪些规律和特点? 7.试分析利用外资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8.试分析加入WTO后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8.试分析加入WTO后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