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七章 市场结构

第七章市场结构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经济绩效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构成了产业组织的分析框架,即SCP理论框架。结构是构成一定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稳定联系方式。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产业的市场结构就是企业在市场中的联系方式。内容包括:(1)卖方(企业)之间的关系;(2)买方(企业或消费者)之间的关系;(3)买卖双方的关系;(4)市场内已有的买方和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买方卖方之间的关系。上述关系在现实市场中的综合反映就是市场的竞争和垄断关系。因此,也可以说,市场结构是一个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的价格形成方式,从而决定产业组织的竞争性质的基本因素。这一章主要讨论市场结构的类型,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及计量等。一、市场结构的类型根据竞争和垄断程度的不同,并参照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等因素,一般把市场分为四种类型。(一)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又叫纯粹竞争,是指不受任何障碍和干扰,没有外力控制的竞争类型,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存在挚断,竞争程度最高的市场。如果一个市场是完全竞争类型的市场,那么这个市场就称为完全竞争市场。在一个以完全竞争为特征的市场中,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都不能依据其个人的购买或销售行为影响价格。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市场。完全竞争市场具有以下条件:1.产品的同质性及产品的可分性。2.价格接受。3.无需交易成本的资源的自由流动4.完备的市场信息,即买者和卖者拥有包括价格和产品质量在内的全部相关市场信息。(二)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产品的“差别性2.市场上有较多的厂商和消费者3.新厂商的进入和原有厂商的退出都比较容易4.非价格竞争(三)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寡头垄断是一种同时包含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但更接近于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一个行业中仅有少数几家厂商,而且这少数几家厂商之间也可能进行着激烈的竞争。(四)完全垄断市场完全垄断(简称断或独占)可以定义为没有相近替代品的某种产品的唯一供给者,或称为垄断卖主;另一种情形是,市场上存在某种产品的唯一消费者,或称垄断买主。完全断市场上作为该种产品的唯一供给者的垒断厂商,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并在边际成本之上决定价格,而不必考虑其他厂商削减其价格的可能性。结果,其销售量小于竞争市场下(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销售量并存在对社会的净损失。实际上,断厂商本身就构成一个行业,因为在该市场上只有它一家厂商。一家厂商之所以能成为某种产品唯一的供给者,一定有某种原因使其他厂商不能进入该市场并生产同种产品。经济学家一般把断的成因或挚断力量的根源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其生产的断产品的投入的控制。2.专利或非专利技术3.一家厂商可能会由于政府赋予它某种市场特权而成为断者。4.规模经济,即所谓自然垄断的存在。二、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程度、市场进退障碍、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以及短期的固定费用和可变费用的比例等,其中,前三项是影响市场结构或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三个主要因素。决定市场结构的上述诸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当决定市场结构
第七章 市场结构 产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经济绩效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构成了产业组织的分析框架,即SCP理 论框架。结构是构成一定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稳定联系方式。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产业的市场结构 就是企业在市场中的联系方式。内容包括:(1)卖方(企业)之间的关系;(2)买方(企业或消费者) 之间的关系;(3)买卖双方的关系;(4)市场内已有的买方和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市场的买方、 卖方之间的关系。上述关系在现实市场中的综合反映就是市场的竞争和垄断关系。因此,也可以 说,市场结构是一个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的价格形成方式,从而 决定产业组织的竞争性质的基本因素。这一章主要讨论市场结构的类型,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及计 量等。 一、市场结构的类型 根据竞争和垄断程度的不同,并参照厂商数目、产品差别程度、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产 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等因素,一般把市场分为四种类型。 (一)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又叫纯粹竞争,是指不受任何障碍和干扰,没有外力控制的竞争类型,完全竞争市场是不 存在垄断,竞争程度最高的市场。如果一个市场是完全竞争类型的市场,那么这个市场就称为完全 竞争市场。在一个以完全竞争为特征的市场中,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都不能依据其个人的购买或销 售行为影响价格。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具有以下条件: 1.产品的同质性及产品的可分性。 2.价格接受。 3.无需交易成本的资源的自由流动。 4.完备的市场信息,即买者和卖者拥有包括价格和产品质量在内的全部相关市场信息。 (二)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产品的"差别性" 2.市场上有较多的厂商和消费者 3.新厂商的进入和原有厂商的退出都比较容易 4.非价格竞争 (三)寡头垄断市场 寡头垄断市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寡头垄断是一种同时包含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但更接 近于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一个行业中仅有少数几家厂商,而且这 少数几家厂商之间也可能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四)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垄断(简称垄断或独占)可以定义为没有相近替代品的某种产品的唯一供给者,或称为垄断卖 主;另一种情形是,市场上存在某种产品的唯一消费者,或称垄断买主。完全垄断市场上作为该种 产品的唯一供给者的垄断厂商,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并在边际成本之上决定价格,而不必考虑 其他厂商削减其价格的可能性。结果,其销售量小于竞争市场下(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销售量并 存在对社会的净损失。实际上,垄断厂商本身就构成一个行业,因为在该市场上只有它一家厂商。 一家厂商之所以能成为某种产品唯一的供给者,一定有某种原因使其他厂商不能进入该市场并生产 同种产品。经济学家一般把垄断的成因或垄断力量的根源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其生产的垄断产品的投入的控制。 2.专利或非专利技术 3.一家厂商可能会由于政府赋予它某种市场特权而成为垄断者。 4.规模经济,即所谓自然垄断的存在。 二、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 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程度、市场进退障碍、市场需求的增长率、 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以及短期的固定费用和可变费用的比例等,其中,前三项是影响市场结构或 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三个主要因素。决定市场结构的上述诸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当决定市场结构

的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导致市场结构中其他因素的变化,从而使该产业整个市场结构的特征发生变化。例如当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大幅度上升时,若其他条件相同,则会使新企业的进入壁垒降低,使卖者的集中程度下降,使整个市场结构更富于竞争的性质。(一)集中度1.集中度的含义集中度包括卖方集中度和买方集中度,本书所介绍的集中度是指卖方集中度。集中度是指特定产业的生产经营集中程度,一般用该产业中最大的主要的厂商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或其产销量占整个产业的比重来表示。一般地说,集中度高就表明在特定产业中少数大厂商拥有较大的经济支配能力,或者说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垄断能力。因此,不管这少数大厂商在主观上是否有使用垄断力量的动机,但集中度高已经表明了他们在客观上具有了垄断力量。2.影响集中度的因素因集中度反映的是产业生产经营的集中程度,所以该产业内厂商的规模和市场容量就是两个直接影响因素。(1)厂商规模变化与集中度某产业的市场容量既定,少数大厂商的规模越大,集中度就越高;反之,则相反。导致厂商规模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厂商有扩大规模的动机。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的强制作用下,每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都力求把自己已的规模扩展到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达到最小的水平,即最优规模的水平。二是垄断的动机。厂商试图通过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力争一定的断地位,从而获取断利润。②技术进步为厂商扩大规模提供了可能。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大型机械设备和大型生产线,使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扩大,厂商规模也相应得到扩大。③政府经济政策和法律的影响。一方面,为了防止垄断对资源利用效率和竞争活力以及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许多国家通过制定反托拉斯法,限制超过一定规模厂商之间的合并和联合,也即限制厂商规模的过分扩张。另一方面,许多国家为了提高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扩大出口,往往放宽对企业大规模合并和联合的限制,并采取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厂商扩大规模。从长期的发展过程来看,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厂商规模有扩大的趋势。(2)市场容量变化与集中度市场容量的变化与集中度的基本关系是:市场容量扩大容易降低集中度,市场容量缩小或不变容易提高集中度;市场容量缩小或不变对提高集中度的促进作用大于市场容量扩大对降低集中度的作用。原因是大厂商常在市场容量缩小或不变时加强兼并,而在市场容量扩大时率先发展;只有出现很高的市场容量增长率并超过大厂商扩张的速度时,才有可能导致集中度的降低。影响市场容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有:①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速度是决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也是市场容量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某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速度,则是该产业市场容量的一个直接决定因素。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反映了居民实际购买力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则反映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消费支出结构发生相应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它们直接决定了最终消费品产业的市场容量变化情况,也是间接决定生产资料产业市场容量的一个因素。③国家经济政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财政货市政策,它通过影响总需求的变化进而影响市场容量的变化。例如,扩张的财政货市政策刺激总需求的扩张,扩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提高居民购买能力,进而起了促进消费品产业和生产资料产业市场容量扩大的作用。二是产业政策,它是通过一系列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和限制政策的作用影响相关产业市场容量的变化。例如,扶持重点产业的发展,则会引起与重点产业相关联的产业市场容量的扩大。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则会对与这些产业相关联的产业市场容量起限制作用。(二)产品差别化1.产品差别化的含义产品差别化是指在同类产品的生产中,不同厂商所提供的产品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差异。厂商制造差别产品的目的是为了引起购买者对该厂商产品的特殊偏好,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对厂商来说,产品差别化是一种经营手段,一种非价格竞争手段。例如,生产牙膏的厂商可以通
的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导致市场结构中其他因素的变化,从而使该产业整个市场结构的特征 发生变化。例如当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大幅度上升时,若其他条件相同,则会使新企业的进入壁垒降 低,使卖者的集中程度下降,使整个市场结构更富于竞争的性质。 (一)集中度 1.集中度的含义 集中度包括卖方集中度和买方集中度,本书所介绍的集中度是指卖方集中度。集中度是指特定产业 的生产经营集中程度,一般用该产业中最大的主要的厂商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或其产销量占整个产业 的比重来表示。一般地说,集中度高就表明在特定产业中少数大厂商拥有较大的经济支配能力,或 者说具备了一定程度的垄断能力。因此,不管这少数大厂商在主观上是否有使用垄断力量的动机, 但集中度高已经表明了他们在客观上具有了垄断力量。 2.影响集中度的因素 因集中度反映的是产业生产经营的集中程度,所以该产业内厂商的规模和市场容量就是两个直接影 响因素。 (1)厂商规模变化与集中度 某产业的市场容量既定,少数大厂商的规模越大,集中度就越高;反之,则相反。导致厂商规模变 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厂商有扩大规模的动机。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的强制作用 下,每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都力求把自己的规模扩展到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达到 最小的水平,即最优规模的水平。二是垄断的动机。厂商试图通过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以 力争一定的垄断地位,从而获取垄断利润。 ②技术进步为厂商扩大规模提供了可能。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大型机械设备和大 型生产线,使产品生产经营的规模扩大,厂商规模也相应得到扩大。 ③政府经济政策和法律的影响。一方面,为了防止垄断对资源利用效率和竞争活力以及对消费者利 益的损害,许多国家通过制定反托拉斯法,限制超过一定规模厂商之间的合并和联合,也即限制厂 商规模的过分扩张。另一方面,许多国家为了提高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扩大出口, 往往放宽对企业大规模合并和联合的限制,并采取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厂商扩大规模。 从长期的发展过程来看,上述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厂商规模有扩大的趋势。 (2)市场容量变化与集中度 市场容量的变化与集中度的基本关系是:市场容量扩大容易降低集中度,市场容量缩小或不变容易 提高集中度;市场容量缩小或不变对提高集中度的促进作用大于市场容量扩大对降低集中度的作 用。原因是大厂商常在市场容量缩小或不变时加强兼并,而在市场容量扩大时率先发展;只有出现 很高的市场容量增长率并超过大厂商扩张的速度时,才有可能导致集中度的降低。 影响市场容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速度是决定总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也是市场容量的一个重要决定 因素。某产业相关产业的发展速度,则是该产业市场容量的一个直接决定因素。 ②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反映了居民实际购买力的变化,消费 结构的变化则反映了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消费支出结构发生相应变化的趋势和特点,它们直 接决定了最终消费品产业的市场容量变化情况,也是间接决定生产资料产业市场容量的一个因素。 ③国家经济政策。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财政货币政策,它通过影响总需求的变化进而影响市场容量 的变化。例如,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的扩张,扩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提高居民购买能 力,进而起了促进消费品产业和生产资料产业市场容量扩大的作用。二是产业政策,它是通过一系 列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和限制政策的作用影响相关产业市场容量的变化。例如,扶持重点产业的发 展,则会引起与重点产业相关联的产业市场容量的扩大。限制某些产业的发展,则会对与这些产业 相关联的产业市场容量起限制作用。 (二) 产品差别化 1.产品差别化的含义 产品差别化是指在同类产品的生产中,不同厂商所提供的产品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和差异。厂商制造 差别产品的目的是为了引起购买者对该厂商产品的特殊偏好,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因 此对厂商来说,产品差别化是一种经营手段,一种非价格竞争手段。例如,生产牙膏的厂商可以通

过各种方法使其生产的牙膏和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特色(双氟、儿童防、清凉薄荷口味等),以致对一部分消费者产生强烈吸引力,专爱使用该厂商生产的牙膏。又比如,用同样原料生产的同种款式的T恤衫,其中一些缝上甲企业的商标,另一些缝上乙企业的商标,就会被认为是不同的产品。如果消费者对甲商标有偏好,尽管价格高一些,但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宁愿多付些钱也要买甲企业的产品。产品差别化的重要性在于对买者需求造成影响,使消费者对某些厂商或某些牌号的产品产生偏好并宁愿多支付钱。这样一来,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所生产的产品就减少了可替代性,从而带来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和寡占或垄断。产品差别化与产品之间的替代性是基本同等的概念、同类产品因他们对于需求者来说互相可以替代,所以被归为同类。完全的替代性是指产品之间在使用性能、结构、外观、广告宣传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不存在任何差别,需求者完全把他们视为同一的产品。因此,说两个产品是完全替代的也就是说这两个产品无差别。但现实中无差别的产品或完全替代性几乎是不存在的,同类产品之间是不完全替代关系或部分替代关系,也即他们几乎都是差别化产品。2.形成产品差别化的因素(1)产品的物理性差异。产品的用途本质相同,但性能、构造、外观等有所不同,直接影响产品的使用效果。(2)买方的主观差异。即由于厂商的广告、宣传等促销活动而引起买方对这一产品的偏好;或买方受消费潮流的影响而对某种产品产生偏好;或者是由于买方对产品不够了解而产生的主观差异。(3)对买方的服务差异。包括向买方提供有关信息、发送服务、技术维修服务、提供信用支持等。在这些服务方面的差异会引起买方对商品的不同偏好。(4)地理位置差异。因厂商或销售点的位置不同而给买方带来的购买时间、方便程度、运输成本的差异,这也会造成买方在产品选择上的差异。(5)特殊促销活动差异。如赠礼品、配附件、进行有奖销售等活动而造成买方在产品选择上的差异。有时,人们喜欢把"真实的"产品差异和人为的"产品差异两者区分开来。真实的产品差别指产品自然特性的差异,如提供相同功能的两种不同品牌的洗衣粉,它们的实际化学性能可能有差异;人为的产品差异是指产品内容相同但包装材料、商标名称以及广告费用等不同;另外,厂商也能根据地点的不同和为产品销售所提供的服务的不同而把他们的产品区别开来。但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认为在任何一类产品中,单个产品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消费者有时宁愿买某些价格更高的产品而不愿买另一些产品,认为那些价格反映了产品明显的质量差异。值得注意的是,产品存在差别是由于消费者认为它们不同。也就是,尽管某品牌产品从化学角度看同另一品牌产品是相同的,但如果消费者认为产品不同并相应地进行购买,那么产品实际上便存在差别;相反地,如果消费者将化学上或物理上不同的产品视作相同,那么从经济目的而言这些产品是同质的:“消费者总是正确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产品差异的原因简要地概括为:质量或设计方面的差异;消费者对要购买的商品的基本性能和质量不了解引起的差异,如不是经常被购买和设计复杂的耐用品;由卖者的推销行为,特别是广告和服务所引起的牌号、商标或公司名称的差异;同类商品销售者地理位置的差异。(三)市场进入障碍1.进入障碍的含义进入障碍又称进入壁垒或进人门槛,它是指产业内已有厂商对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该产业的新厂商所拥有的优势,或者说是新厂商在进入该产业时所遇到的不利因素和限制。由于市场容量和生产资源是有限的,新厂商一旦进入某一产业,必须与该产业内的原有厂商展开争夺市场和资源的竞争。进入障碍的大小反映了新厂商在进入该产业过程中所遇到困难的大小。如果某产业的进入障碍大,就是新厂商在进入该产业时遇到的困难大,一般厂商就难以顺利进入,相对而言,该产业的竞争程度就要弱一些,垄断程度就要强一些。因而进人障碍是影响市场垄断和竞争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市场结构的一个基本因素。2.形成进入障碍的原因(1)规模经济障碍。新厂商在进入某一产业的初期,一般难以充分享受规模的经济性,相对于产业内已有的厂商其生产成本必然较高,这就是规模经济障碍。产生这个障碍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筹
过各种方法使其生产的牙膏和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特色(双氟、儿童防龋、清凉薄荷口味等),以致 对一部分消费者产生强烈吸引力,专爱使用该厂商生产的牙膏。又比如,用同样原料生产的同种款 式的T恤衫,其中一些缝上甲企业的商标,另一些缝上乙企业的商标,就会被认为是不同的产品。如 果消费者对甲商标有偏好,尽管价格高一些,但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宁愿多付些钱也要买甲企业 的产品。产品差别化的重要性在于对买者需求造成影响,使消费者对某些厂商或某些牌号的产品产 生偏好并宁愿多支付钱。这样一来,同一产业内不同厂商所生产的产品就减少了可替代性,从而带 来市场竞争的不完全性和寡占或垄断。 产品差别化与产品之间的替代性是基本同等的概念、同类产品因他们对于需求者来说互相可以替 代,所以被归为同类。完全的替代性是指产品之间在使用性能、结构、外观、广告宣传以及售后服 务等方面不存在任何差别,需求者完全把他们视为同一的产品。因此,说两个产品是完全替代的也 就是说这两个产品无差别。但现实中无差别的产品或完全替代性几乎是不存在的,同类产品之间是 不完全替代关系或部分替代关系,也即他们几乎都是差别化产品。 2.形成产品差别化的因素 (1)产品的物理性差异。产品的用途本质相同,但性能、构造、外观等有所不同,直接影响产品的 使用效果。 (2)买方的主观差异。即由于厂商的广告、宣传等促销活动而引起买方对这一产品的偏好;或买方 受消费潮流的影响而对某种产品产生偏好;或者是由于买方对产品不够了解而产生的主观差异。 (3)对买方的服务差异。包括向买方提供有关信息、发送服务、技术维修服务、提供信用支持等。 在这些服务方面的差异会引起买方对商品的不同偏好。 (4)地理位置差异。因厂商或销售点的位置不同而给买方带来的购买时间、方便程度、运输成本的 差异,这也会造成买方在产品选择上的差异。 (5)特殊促销活动差异。如赠礼品、配附件、进行有奖销售等活动而造成买方在产品选择上的差 异。 有时,人们喜欢把"真实的"产品差异和"人为的"产品差异两者区分开来。真实的产品差别指产品自然 特性的差异,如提供相同功能的两种不同品牌的洗衣粉,它们的实际化学性能可能有差异;人为的 产品差异是指产品内容相同但包装材料、商标名称以及广告费用等不同;另外,厂商也能根据地点 的不同和为产品销售所提供的服务的不同而把他们的产品区别开来。但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认为, 在任何一类产品中,单个产品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消费者有时宁愿买某些价格更高的产品而 不愿买另一些产品,认为那些价格反映了产品明显的质量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产品存在差别是由于消费者认为它们不同。也就是,尽管某品牌产品从化学角度看 同另一品牌产品是相同的,但如果消费者认为产品不同并相应地进行购买,那么产品实际上便存在 差别;相反地,如果消费者将化学上或物理上不同的产品视作相同,那么从经济目的而言这些产品 是同质的:"消费者总是正确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产品差异的原因简要地概括为:质量或设计方面的差异;消费者对要购 买的商品的基本性能和质量不了解引起的差异,如不是经常被购买和设计复杂的耐用品;由卖者的 推销行为,特别是广告和服务所引起的牌号、商标或公司名称的差异;同类商品销售者地理位置的 差异。 (三)市场进入障碍 1.进入障碍的含义 进入障碍又称进入壁垒或进人门槛,它是指产业内已有厂商对准备进入或正在进入该产业的新厂商 所拥有的优势,或者说是新厂商在进入该产业时所遇到的不利因素和限制。 由于市场容量和生产资源是有限的,新厂商一旦进入某一产业,必须与该产业内的原有厂商展开争 夺市场和资源的竞争。进入障碍的大小反映了新厂商在进入该产业过程中所遇到困难的大小。如果 某产业的进入障碍大,就是新厂商在进入该产业时遇到的困难大,一般厂商就难以顺利进入,相对 而言,该产业的竞争程度就要弱一些,垄断程度就要强一些。因而进人障碍是影响市场垄断和竞争 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市场结构的一个基本因素。 2.形成进入障碍的原因 (1)规模经济障碍。新厂商在进入某一产业的初期,一般难以充分享受规模的经济性,相对于产业 内已有的厂商其生产成本必然较高,这就是规模经济障碍。产生这个障碍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筹

资的困难,新厂商进入产业时的生产规模远小于最佳生产规模。对规模经济性显著的产业,小规模生产可导致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大量增加,远远超过原有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二是即使克服了筹资的困难,新厂商在生产经营的初期也难以获得与最佳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市场份额,也即有了发挥规模经济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市场所限,或者开工率比较低、或者产品积压、或者低价销售,结果都对新厂商不利。(2)绝对费用障碍。原有厂商一般都占有一些稀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例如,在原料占有上的优势;对专利和技术决的占有优势;产品销售渠道和运输条件上的优势;人才优势等。新厂商要进入某产业和原有厂商竞争就要获取这些资源,所需的费用就是绝对费用。由绝对费用而引起的新厂商成本大幅度增加被称为绝对费用障碍。(3)产品差别化障碍。产品差别化障碍是指买者对原有厂商产品的偏好程度高于新厂商产品,以致引起新厂商产品进入市场的困难。一般来说,原有厂商利用广告宣传和其他促销手段,其产品和商标已为买者所熟悉,其市场形象和信誉已经确立。新厂商欲使自己的产品占领市场,必先让买者了解自己的产品,树立形象和信誉,这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广告宣传、建立销售网络和服务系统、培训销售人员等。这样新厂商的销售费用必然大大超过原有厂商,其产品成本也随之大量增加。(4)政策和法规障碍。国家对新建企业的行政管理以及相关的经济政策和法规,也不同程度地形成了新厂商进入某些产业的障碍。例如,在某些产业中,开设企业需要经过复杂的批准程序,购买国外技术和进口设备、原材料都需要批准发证,资金的筹措分配也要受到政策和法规的制约。3.进人障碍的量度测量进入障碍有两种基本方法:(1)根据进入阻止价格的水平确定产业进入障碍程度。美国学者贝恩曾根据该标准对产业的进入障碍类型作了划分:高度进入障碍产业:当销售价格比平均费用(包括平均利润)高10%时,新厂商难以进入的产业。较高进入障碍产业:当销售价格比平均费用高6一8%时,新厂商仍难以进入的产业。中等进入障碍产业:当销售价格比平均费用高4%左右时,新厂商仍难以进入的产业低度进入障碍产业:当销售价格高于平均费用2%以内时,新厂商较容易进入的产业(2)根据规模经济障碍的高低来说明产业进入障碍水平。计算公式为:d=×100%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利用该办法对产业进入障碍程度作了测算,提出了如下标准d为10%~25%时,该产业为高度规模经济障碍。d为5%~9%时,该产业为较高规模经济障碍。d为5%以下时,该产业为中等或较低程度的规模经济障碍。d是厂商最优规模占市场总容量的比重,市场总容量既定时,d越大,说明厂商最优规模越大,因而从规模经济角度考察的进入障碍也就越大。(四)市场退出障碍1.市场退出障碍的含义所谓退出是指某个厂商停止作为卖方的行为,从那个产业撤退。退出包括破产和转产两种情况。从理论上讲,某个厂商长期经营亏损、资不抵债,不能正常进行生产经营,就应该退出该产业,转产或破产,但实际上这样的厂商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很难从该产业中退出,那些对退出的限制就是该厂商在退出该产业时所遇到的障碍,即退出障碍。退出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形成退出障碍的原因(1)埋没费用障碍厂商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设备、厂房及其它建筑物等)由于用于特定产品的生产及销售而变得特殊化,在很多情况下不容易将厂商特定用途的固定资产转用或转卖给生产和销售其它产品的厂商。当厂商退出一个产业向其它产业转移时,由于部分设备的专用性特别强,厂商在转产时不得不废弃这些设备,这些设备的价值就不能收回。这种不能收回的费用就叫埋没费用,它是厂商退出产业时的一种损失,也就构成了厂商退出时的障碍。(2)解雇费用障碍
资的困难,新厂商进入产业时的生产规模远小于最佳生产规模。对规模经济性显著的产业,小规模 生产可导致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大量增加,远远超过原有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二是即使克服了筹资 的困难,新厂商在生产经营的初期也难以获得与最佳生产规模相适应的市场份额,也即有了发挥规 模经济的生产能力,但由于市场所限,或者开工率比较低、或者产品积压、或者低价销售,结果都 对新厂商不利。 (2)绝对费用障碍。原有厂商一般都占有一些稀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例如,在原料占有上的优 势;对专利和技术诀窍的占有优势;产品销售渠道和运输条件上的优势;人才优势等。新厂商要进 入某产业和原有厂商竞争就要获取这些资源,所需的费用就是绝对费用。由绝对费用而引起的新厂 商成本大幅度增加被称为绝对费用障碍。 (3)产品差别化障碍。产品差别化障碍是指买者对原有厂商产品的偏好程度高于新厂商产品,以致 引起新厂商产品进入市场的困难。一般来说,原有厂商利用广告宣传和其他促销手段,其产品和商 标已为买者所熟悉,其市场形象和信誉已经确立。新厂商欲使自己的产品占领市场,必先让买者了 解自己的产品,树立形象和信誉,这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广告宣传、建立销售网络和服务系 统、培训销售人员等。这样新厂商的销售费用必然大大超过原有厂商,其产品成本也随之大量增 加。 (4)政策和法规障碍。国家对新建企业的行政管理以及相关的经济政策和法规,也不同程度地形成 了新厂商进入某些产业的障碍。例如,在某些产业中,开设企业需要经过复杂的批准程序,购买国 外技术和进口设备、原材料都需要批准发证,资金的筹措分配也要受到政策和法规的制约。 3.进人障碍的量度 测量进入障碍有两种基本方法: (l)根据进入阻止价格的水平确定产业进入障碍程度。美国学者贝恩曾根据该标准对产业的进入障 碍类型作了划分: 高度进入障碍产业:当销售价格比平均费用(包括平均利润)高10%时,新厂商难以进入的产业。 较高进入障碍产业:当销售价格比平均费用高6—8%时,新厂商仍难以进入的产业。 中等进入障碍产业:当销售价格比平均费用高4%左右时,新厂商仍难以进入的产业。 低度进入障碍产业:当销售价格高于平均费用2%以内时,新厂商较容易进入的产业。 (2)根据规模经济障碍的高低来说明产业进入障碍水平。计算公式为: d = × 100% 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利用该办法对产业进入障碍程度作了测算,提出了如下标准: d为10%~25%时,该产业为高度规模经济障碍。 d为5%~9%时,该产业为较高规模经济障碍。 d为5%以下时,该产业为中等或较低程度的规模经济障碍。 d是厂商最优规模占市场总容量的比重,市场总容量既定时,d越大,说明厂商最优规模越大,因而 从规模经济角度考察的进入障碍也就越大。 (四)市场退出障碍 1.市场退出障碍的含义 所谓退出是指某个厂商停止作为卖方的行为,从那个产业撤退。退出包括破产和转产两种情况。从 理论上讲,某个厂商长期经营亏损、资不抵债,不能正常进行生产经营,就应该退出该产业,转产 或破产,但实际上这样的厂商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很难从该产业中退出,那些对退出的限制就是该厂 商在退出该产业时所遇到的障碍,即退出障碍。退出障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形成退出障碍的原因 (1)埋没费用障碍 厂商投资形成的固定资产(设备、厂房及其它建筑物等)由于用于特定产品的生产及销售而变得特 殊化,在很多情况下不容易将厂商特定用途的固定资产转用或转卖给生产和销售其它产品的厂商。 当厂商退出一个产业向其它产业转移时,由于部分设备的专用性特别强,厂商在转产时不得不废弃 这些设备,这些设备的价值就不能收回。这种不能收回的费用就叫埋没费用,它是厂商退出产业时 的一种损失,也就构成了厂商退出时的障碍。 (2)解雇费用障碍

在大多数情况下,厂商退出某个产业时需要解雇工人。解雇工人要支付退职金、解雇工资,有时为了让工人改行,还需要培训费用和转移费用。这些费用就是厂商在退出某产业时要付出的代价,也就构成了厂商退出时的障碍。(3)结合生产障碍结合生产在许多产业中存在。例如,在石油精炼产业中,从汽油到轻油、煤油、重油等多种产品用石油结合生产。现在,即使重油市场上的需求显著下降,但降低重油生产量却有限度。这样,结合生产的产业即使其一部分市场需求下降,但作为结合生产结果的一部分要单独退出是相当困难的(4)政策和法规障碍政府为了一定的目的,往往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来限制生产某些产品的厂商从产业中退出。例如在电力、邮电、煤气等提供公共产品的产业中,各国政府都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限制厂商的退出。三、市场结构的计量1.计量产品的替代程度(1)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前面已经分析过产品差别化或产品之间的替代关系反映了市场垄断和竞争关系,因而可以通过对某产业内产品之间替代性程度的计量来反映该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程度。要计量产品之间的替代性程度,需要运用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CrosspriceElasticityofDemand)概念。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是指某种产品价格的相对变动而引起的另一种相关产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假设X产品价格的相对变动而引起的其相关产品Y产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即Y产品对X产品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Exy,AQ,代表Y产品的需求量的变动量,AQ代表X产品的价格变动量,Q,代表Y产品的需求量的绝对量,Q代表X产品的价格的绝对量,则其数学表达式为:当时(即价格变动量非常小)从理论上讲,可以根据E,的正负号把X产品和Y产品之间的关系分成三类(如图7一1):Px独立品(Ex=0)替代品(Exy >0)互补品(Ex0时,X产品和Y产品之间相互交叉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同向变动。它表明,若X产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就会将一部分本来准备购买X产品的支出转向Y产品,减少对X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对Y产品的需求量,以Y产品代替X产品。例如,桔子的价格上涨,其需求量将减少;可以代替桔子作为水果的苹果的价格虽然未变,需求量将会增加。这种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称为替代品。两种互为替代的产品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的值越大,其替代性越强。当Exy0的情形。因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之间基本都是相关的,即一般存在或多或少的替代关
在大多数情况下,厂商退出某个产业时需要解雇工人。解雇工人要支付退职金、解雇工资,有时为 了让工人改行,还需要培训费用和转移费用。这些费用就是厂商在退出某产业时要付出的代价,也 就构成了厂商退出时的障碍。 (3)结合生产障碍 结合生产在许多产业中存在。例如,在石油精炼产业中,从汽油到轻油、煤油、重油等多种产品用 石油结合生产。现在,即使重油市场上的需求显著下降,但降低重油生产量却有限度。这样,结合 生产的产业即使其一部分市场需求下降,但作为结合生产结果的一部分要单独退出是相当困难的。 (4)政策和法规障碍 政府为了一定的目的,往往通过制定政策和法规来限制生产某些产品的厂商从产业中退出。例如, 在电力、邮电、煤气等提供公共产品的产业中,各国政府都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限制厂商的退 出。 三、市场结构的计量 1.计量产品的替代程度 (1)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前面已经分析过产品差别化或产品之间的替代关系反映了市场垄断和竞争关系,因而可以通过对某 产业内产品之间替代性程度的计量来反映该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程度。要计量产品之间的替代性程 度,需要运用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Cross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概念。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是指某种产品价格的相对变动而引起的另一种相关产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假 设X产品价格的相对变动而引起的其相关产品Y产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即Y产品对X产品需求的交叉 价格弹性系数为Exy,△Qy代表Y产品的需求量的变动量,△Qx代表X产品的价格变动量,Qy代表Y产品 的需求量的绝对量,Qx代表X产品的价格的绝对量,则其数学表达式为: 当 时(即价格变动量非常小) 从理论上讲,可以根据Exy的正负号把X产品和Y产品之间的关系分成三类(如图7—1): Px 独立品 (Exy=0) 替代品 (Exy﹥0) 互补品 (Exy ﹤0) 0 Qy 图7—1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类型 当Exy﹥0时, X产品和Y产品之间相互交叉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同向变动。它表明,若X产品的价格上 涨,消费者就会将一部分本来准备购买X产品的支出转向Y产品,减少对X产品的需求量,增加对Y产 品的需求量,以Y产品代替X产品。例如,桔子的价格上涨,其需求量将减少;可以代替桔子作为水 果的苹果的价格虽然未变,需求量将会增加。这种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称为替代品。两种互为替代 的产品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的值越大,其替代性越强。 当Exy ﹤0时,X产品和Y产品之间相互交叉的价格与需求量成反向变动。它表明,若X产品的价格上 涨,消费者将减少对X产品的需求,但同时也会减少对Y产品的需求量。例如,汽车的价格上涨,其 需求量将减少;汽车必用的汽油的价格虽然未变,其需求量也会减少。这种必须同时使用的产品称 为互补品。互补品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的绝对值越大,互补性越强。 当Exy = 0时,X产品和Y产品之间相互交叉的价格与需求量没有关系。它表明,若X产品的价格上涨, 对Y产品的需求量没有什么影响。说明这两种产品之间无相关关系,叫独立品。 把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运用到计量市场垄断和竞争的程度,一般情况下是运用于分析产品的替代效 应,即Exy﹥0的情形。因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之间基本都是相关的,即一般存在或多或少的替代关

系。Exy>0,说明X产品和Y产品可以互相替代,Exy的值越大,两种产品之间的替代程度越大,即竞争程度越强。Exy的值越小,两种产品之间的替代程度就小,即竞争程度弱。(2)供给的交叉价格弹性前面从消费者角度分析了产品之间的替代关系并计量市场垄断和竞争程度。实际上生产要素和技术之间也存在替代关系。例如,对消费者来说,女鞋一般不能作为男鞋的替代品;但是,从生产者角度看,生产它们的生产要素和技术之间却存在替代性。这种替代性从生产要素和技术的角度反映了新企业加入市场竞争的可能性。替代性越强,就表明新企业加入市场竞争程度强,反之,则相反。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计算这种替代关系来计量市场垄断和竞争的程度。为此,要运用供给的交叉价格弹性概念,我们以E。表示供给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其计算公式为:E表示当Y产品的价格上涨时,生产X产品的生产者把资源转向生产Y产品的能力。例如,当女鞋价格上涨时,生产男鞋的企业能在多天程度上把资源转向生产女鞋。E。的绝对值越大,说明资源转移的能力越强,市场竞争的程度也就越高;反之,则相反。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交叉价格弹性虽然从计算公式上看很相似,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从消费者的角度,通过消费者对产品价格变化可能做出的反应来计量市场结构;后者是从生产者的角度,通过生产者对产品价格变化可能做出的反应来计量市场结构。2.计量单个厂商的垒断势力计量厂商垄断势力的大小主要有两种方法(1)勒纳指数(Lenarindex)勒纳提出,以厂商为产品所定的价格比其边际成本高多少,作为衡量厂商垄断势力的标准。以表示勒纳指数,计算公式为,IL=其中:P为产品价格,MC为产品边际成本。因为P≥MC,且均为正值,故0≤l<1。勒纳指数在0到1之间变动。数值越大表明垄断势力越大。这个指数本质上是根据垄断厂商的行为来计量其垄断势力,它计量的是价格偏离边际成本的程度。例如MC=5元,断价格=10元,则勒纳指数就等于(-5)/10=0.5。勒纳指数有如下特点:边际成本的测算比较困难。同时,价格往往同产品质量有关,因此某一产业中厂商之间通过勒纳指数来比较垄断势力时,必须要考虑到产品质量因素,即在价格上要有可比性。②勒纳指数是对厂商实际行为的一种量度,它没有测算厂商潜在的垄断力量。例如,某厂商从其规模或市场占有率来看,已经拥有较强的潜在垄断势力,但由于某种原因,其产品价格和边际成本相差不大,那么勒纳指数就无法计量该厂商的潜在挚断势力,③勒纳指数是在建立在对价格和边际成本进行静态比较的基础上,它没有深入考察造成价格和边际成本差异的具体原因,而把这种差异全部归之于垒断行为。实标上在很多情况下,造成价格和边际成本差异的原因有多种,比较复杂,不单是垄断。(2)贝恩指数(Bainindex)贝恩主张以厂商为其产品所定价格比其平均成本高多少,作为衡量厂商垄断势力的标准。以表示贝恩指数,计算公式为:IB=其中:AC为产品的平均成本(包括平均利润)。因为P≥AC,且均为正值,故0≤,<1。贝恩指数也是在0到1之间变动,而且数值越大表明垄断势力越大。这个指数本质上是根据绩效来计量厂商的垒断势力,它计量的是厂商获取超额利润(P-AC)的程度。例如,平均成本=6元,断价格=10元,则贝恩指数就等于(10-6)/10=0.4。贝恩指数有如下特点:平均成本的测算相对比较容易。和勒纳指数一样,在价格上也要有可比性。②贝恩指数是对超额利润的一种量度,它把超额利润等同于断。但应该注意这样的两种情况:一是在某些情况下,超额利润是由技术水平高或经营水平高引起的,并不是断的结果;二是在一些情况下,没有超额利润并不等于没有垄断势力,因为如果对其产品需求不足的话,即使是一个纯粹的垄断厂商也无法获得超额利润。因此,贝恩指数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系。Exy﹥0,说明X产品和Y产品可以互相替代,Exy的值越大,两种产品之间的替代程度越大,即竞 争程度越强。Exy的值越小,两种产品之间的替代程度就小,即竞争程度弱。 (2)供给的交叉价格弹性 前面从消费者角度分析了产品之间的替代关系并计量市场垄断和竞争程度。实际上生产要素和技术 之间也存在替代关系。例如,对消费者来说,女鞋一般不能作为男鞋的替代品;但是,从生产者角 度看,生产它们的生产要素和技术之间却存在替代性。这种替代性从生产要素和技术的角度反映了 新企业加入市场竞争的可能性。替代性越强,就表明新企业加入市场竞争程度强,反之,则相反。 所以,我们也可以通过计算这种替代关系来计量市场垄断和竞争的程度。为此,要运用供给的交叉 价格弹性概念,我们以Es表示供给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Es表示当Y产品的价格上涨时,生产X产品的生产者把资源转向生产Y产品的能力。例如,当女鞋价 格上涨时,生产男鞋的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把资源转向生产女鞋。Es的绝对值 越大,说明资源转移 的能力越强,市场竞争的程度也就越高;反之,则相反。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交叉价格弹性虽然从计算公式上看很相似,但它们并不是一回事。前 者是从消费者的角度,通过消费者对产品价格变化可能做出的反应来计量市场结构;后者是从生产 者的角度,通过生产者对产品价格变化可能做出的反应来计量市场结构。 2.计量单个厂商的垄断势力 计量厂商垄断势力的大小主要有两种方法: (1)勒纳指数(Lenar index) 勒纳提出,以厂商为产品所定的价格比其边际成本高多少,作为衡量厂商垄断势力的标准。以IL表示 勒纳指数,计算公式为: IL = 其中:P为产品价格,MC为产品边际成本。因为P≥MC,且均为正值,故0≤Il< 1。勒纳指数在 0到1 之间变动。数值越大表明垄断势力越大。这个指数本质上是根据垄断厂商的行为来计量其垄断势 力,它计量的是价格偏离边际成本的程度。例如MC = 5元,垄断价格 = 10元,则勒纳指数就等于(l - 5)/10 = 0.5。 勒纳指数有如下特点: ①边际成本的测算比较困难。同时,价格往往同产品质量有关,因此某一产业中厂商之间通过勒纳 指数来比较垄断势力时,必须要考虑到产品质量因素,即在价格上要有可比性。 ②勒纳指数是对厂商实际行为的一种量度,它没有测算厂商潜在的垄断力量。例如,某厂商从其规 模或市场占有率来看,已经拥有较强的潜在垄断势力,但由于某种原因,其产品价格和边际成本相 差不大,那么勒纳指数就无法计量该厂商的潜在垄断势力。 ③勒纳指数是在建立在对价格和边际成本进行静态比较的基础上,它没有深入考察造成价格和边际 成本差异的具体原因,而把这种差异全部归之于垄断行为。实标上在很多情况下,造成价格和边际 成本差异的原因有多种,比较复杂,不单是垄断。 (2)贝恩指数(Bain index) 贝恩主张以厂商为其产品所定价格比其平均成本高多少,作为衡量厂商垄断势力的标准。以IB表示贝 恩指数,计算公式为: IB = 其中:AC为产品的平均成本(包括平均利润)。因为P≥AC,且均为正值,故0≤Il< 1。贝恩指数也 是在0到1之间变动,而且数值越大表明垄断势力越大。这个指数本质上是根据绩效来计量厂商的垄 断势力,它计量的是厂商获取超额利润(P-AC)的程度。例如,平均成本 = 6元,垄断价格 = 10 元,则贝恩指数就等于(10 - 6)/10 = 0.4。 贝恩指数有如下特点: ①平均成本的测算相对比较容易。和勒纳指数一样,在价格上也要有可比性。 ②贝恩指数是对超额利润的一种量度,它把超额利润等同于垄断。但应该注意这样的两种情况:一 是在某些情况下,超额利润是由技术水平高或经营水平高引起的,并不是垄断的结果;二是在一些 情况下,没有超额利润并不等于没有垄断势力,因为如果对其产品需求不足的话,即使是一个纯粹 的垄断厂商也无法获得超额利润。因此,贝恩指数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③贝恩指数也是建立在对价格和平均成本进行静态比较的基础上。和勒纳指数特点相同。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勒纳指数和贝恩指数虽可作为计量厂商垄断势力大小的指标,但它们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应对指标结果作进一步分析。3.计量产业的断和竞争程度在应用前面两类方法时所遇到的困难及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促使人们去寻找另外的计量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逐渐趋向于侧重考察产业内的厂商企业规模及其分布情况。这方面的指标主要有:(1)产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ratio)集中度是指产业内规模处于前几位的厂商的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占整个产业的比重。计算公式为:其中:C,为X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n家厂商的集中度,X,为X产业内第家厂商的生产额或销售额、或资产额、或职工人数,N为X产业的全部企业数。n为前n家企业数。这一指数的测算相对比较容易,而且又能较好地反映产业内的生产集中状况,显示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程度,因此是使用很广泛的反映市场结构的指数。但是,由于该指标只考察少数大厂商的生产集中程度,而没有考察产业内厂商规模分布情况,故该指标在运用中还有一点不足。如果n取的数值不同,不同产业集中度的大小关系可能会变化。表1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集中度C.值(%)Cg值 (%)市场结构85≤C4寡占型75≤C200200200<200
③贝恩指数也是建立在对价格和平均成本进行静态比较的基础上。和勒纳指数特点相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勒纳指数和贝恩指数虽可作为计量厂商垄断势力大小的指标,但它们存在 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应对指标结果作进一步分析。 3.计量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程度 在应用前面两类方法时所遇到的困难及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促使人们去寻找另外的计量方法。随着 时间的推移,人们已逐渐趋向于侧重考察产业内的厂商企业规模及其分布情况。这方面的指标主要 有: (1)产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 集中度是指产业内规模处于前几位的厂商的生产、销售、资产或职工的累计数量占整个产业的比 重。计算公式为: / 其中:Cn为X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n家厂商的集中度,Xi为X产业内第i家厂商的生产额或销售额、或 资产额、或职工人数,N为X产业的全部企业数。n为前n家企业数。 这一指数的测算相对比较容易,而且又能较好地反映产业内的生产集中状况,显示产业的垄断和竞 争程度,因此是使用很广泛的反映市场结构的指数。但是,由于该指标只考察少数大厂商的生产集 中程度,而没有考察产业内厂商规模分布情况,故该指标在运用中还有一点不足。如果n取的数值不 同,不同产业集中度的大小关系可能会变化。 表1 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 集中度 市场结构 C4值(%) C8值(%) 寡占I型 85≤C4 - 寡占II型 75≤C4200 年生产额 200 年生产额 200 年生产额 <200

年生产额年生产额C200<200(2)洛伦兹曲线(LornenFigure)洛伦兹曲线反映的是产业中由小到大厂商数量的累积百分比与其规模(市场占有率)的累积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如果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重合,则说明该产业中所有企业都具有相同规模;如果洛伦兹曲线凸向右下角,则说明该产业中厂商规模分布是不均匀的,洛伦兹曲线偏离对角线的程度越大,则表明厂商规模分布的不均匀也越大。1020304050607080901001002030405060708090
分散竞争型(J2) C8200 年生产额 <200 (2)洛伦兹曲线(Lornen Figure) 洛伦兹曲线反映的是产业中由小到大厂商数量的累积百分比与其规模(市场占有率)的累积百分比 之间的关系[①]。 如果洛伦兹曲线与对角线重合,则说明该产业中所有企业都具有相同规模;如果洛伦兹曲线凸向右 下角,则说明该产业中厂商规模分布是不均匀的,洛伦兹曲线偏离对角线的程度越大,则表明厂商 规模分布的不均匀也越大。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0 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图1-洛伦兹曲线R187.5375875750VUW在一个仅由少数几家规模相同厂商构成的产业中,其洛伦兹曲线和对角线重合,但该产业是高度集中的。这说明,洛伦兹曲线仅仅是对产业内厂商规模分布不均匀性的反映,或者说,它反映的是相对集中,而前面介绍的集中度计量的是绝对集中。还应该注意到,洛伦兹曲线不能有效地反映集中程度的变化情况。例如,产业中小厂商数目的减少使得剩余的厂商在规模上更接近了,于是产业内厂商规模分布不均匀度下降了,但集中度上升了。(3)基尼系数(GiniCoeffieiet)基尼系数建立在洛伦兹曲线基础上,是把洛伦兹曲线所反映的不均匀度用数量表示出来。计算公式为:基尼系数=其中:L为洛伦兹曲线与均匀分布线(对角线)之间的面积;M为洛伦兹曲线与右下方两条直角边(OX和XP)之间的面积。基尼系数在0到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说明厂商规模分布越接近于均等;基尼系数越大,则说明越不均等。基尼系数是对洛伦兹曲线的计量,因此它也存在与洛伦兹曲线类似的特点。(4)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index)赫芬达尔指数也是一种反映产业中厂商规模分布的指标。计算公式为:赫芬达尔指数=
100 图1 -洛伦兹曲线 R 187.5 T 375 875 750 V U W 在一个仅由少数几家规模相同厂商构成的产业中,其洛伦兹曲线和对角线重合,但该产业是高度集 中的。这说明,洛伦兹曲线仅仅是对产业内厂商规模分布不均匀性的反映,或者说,它反映的是相 对集中,而前面介绍的集中度计量的是绝对集中。还应该注意到,洛伦兹曲线不能有效地反映集中 程度的变化情况。例如,产业中小厂商数目的减少使得剩余的厂商在规模上更接近了,于是产业内 厂商规模分布不均匀度下降了,但集中度上升了。 (3)基尼系数(Gini Coeffieiet) 基尼系数建立在洛伦兹曲线基础上,是把洛伦兹曲线所反映的不均匀度用数量表示出来。计算公式 为: 基尼系数 = 其中:L为洛伦兹曲线与均匀分布线(对角线)之间的面积;M为洛伦兹曲线与右下方两条直角边 (OX和XP)之间的面积。 基尼系数在0到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说明厂商规模分布越接近于均等;基尼系数越大,则说明越 不均等。基尼系数是对洛伦兹曲线的计量,因此它也存在与洛伦兹曲线类似的特点。 (4)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 赫芬达尔指数也是一种反映产业中厂商规模分布的指标。计算公式为: 赫芬达尔指数 =

其中:N为产业中的厂商数目;X为第位厂商的规模;T为产业的总规模。赫芬达尔指数有如下特点:①当独家厂商断时,该指数等于;当所有厂商规模相同时,该指数等于1/n。因而这一指数在1/n到1之间变动。数值越大,表明厂商规模分布的不均匀度越高②前几位厂商的×,/T数值对指数影响大,后面小厂商的×,/T数值对指数影响很小。所以,该指数具有前面几类指数的共同优点,既计量了绝对集中度也计量了相对集中度。③该指数能较好地计量全产业生产集中的变化情况。例如,某产业有A、B两家厂商,令S=X/T,SB=X/T,当这两家厂商合井时,恒有:(SA+SB)2-(S2+S2)=2 SAS>0,即(SA+S)2>S2+S因此,只要厂商合并,该指数值就会增加;只要厂商分解,该指数值就会减少。(五)炳(E)指数指数(EntropyIndex),简称E指数,是借用信息理论中熵的概念,它具有平均信息量的涵义。其定义式为:式中:E为指数;S为第企业的市场份额(销售额或增加值等):n为该市场中的企业总数。E指数与H指数存在某些共同点:二者均属综合指数,即反映市场中所有企业的情况;二者均为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E指数与H指数也存在某些不同点:二者分配给各个企业市场份额的权数不同,H指数的权数是市场份额的平方,而E指数根据的是市场份额的对数;二者都对大企业分配较重的权数,但重要程度有所区别。总的说,H指数和E指数都有较好的理论背景和实用性。这里需要对以上各种集中量度指标作一总的评价。严格地说,这些集中量度指标都下是完善无缺的。其中的基本问题是量度的对象并不十分清晰。这引起指标可用于预测企业的市场行为,然而企业行为既受企业数目的影响,又受规模分布不均程度的影响。好的集中指数应能区分轻重地综合所有有关信息,这显然是难度很大的工作。另一方面,理想的集中指数,应直接依据严格的寡头垄断理论。事实上,这种理想的产业组织理论尚未出现,因而多数集中指数都不只是经验性公式。通常各种集中指数都是相互关联的。例如,对100个行业的数据计算各种集中指数,据此进行的集中程度排序,结果可能非常接近。如果真是这样,则无需关注哪一集中指数最好。如果不是这样,则表明有必要对集中指数有选择地使用。[①]参阅鄂义钧、邱钧,《产业经济学》,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140~141页
其中:N为产业中的厂商数目;Xi为第 i位厂商的规模;T为产业的总规模。 赫芬达尔指数有如下特点: ①当独家厂商垄断时,该指数等于l;当所有厂商规模相同时,该指数等于 1/n。因而这一指数在 1 /n到 1之间变动。数值越大,表明厂商规模分布的不均匀度越高。 ②前几位厂商的Xi/T数值对指数影响大,后面小厂商的Xi/T数值对指数影响很小。所以,该指数具 有前面几类指数的共同优点,既计量了绝对集中度也计量了相对集中度。 ③该指数能较好地计量全产业生产集中的变化情况。例如,某产业有A、B两家厂商,令 SA = XA/ T, SB = XB/T,当这两家厂商合并时,恒有: (SA + SB)2 -(SA 2 + SB 2)= 2 SASB>0,即(SA + SB)2 >SA 2 + SB 2 因此,只要厂商合并,该指数值就会增加;只要厂商分解,该指数值就会减少。 (五)熵(E)指数 熵指数(Entropy Index),简称E指数,是借用信息理论中熵的概念,它具有平均信息量的涵义。其 定义式为: 式中:E为熵指数;Si为第i企业的市场份额(销售额或增加值等);n为该市场中的企业总数。 E指数与H指数存在某些共同点:二者均属综合指数, 即反映市场中所有企业的情况;二者均为企业 的市场份额之和。E指数与H指数也存在某些不同点:二者分配给各个企业市场份额的权数不同,H 指数的权数是市场份额的平方,而E指数根据的是市场份额的对数;二者都对大企业分配较重的权 数,但重要程度有所区别。总的说,H指数和E指数都有较好的理论背景和实用性。 这里需要对以上各种集中量度指标作一总的评价。严格地说,这些集中量度指标都下是完善无缺 的。其中的基本问题是量度的对象并不十分清晰。这引起指标可用于预测企业的市场行为 ,然而企 业行为既受企业数目的影响,又受规模分布不均程度的影响。好的集中指数应能区分轻重地综合所 有有关信息,这显然是难度很大的工作。另一方面,理想的集中指数,应直接依据严格的寡头垄断 理论。事实上,这种理想的产业组织理论尚未出现,因而多数集中指数都不只是经验性公式。通常 各种集中指数都是相互关联的。例如,对100个行业的数据计算各种集中指数,据此进行的集中程度 排序,结果可能非常接近。如果真是这样,则无需关注哪一集中指数最好。如果不是这样,则表明 有必要对集中指数有选择地使用。 [①] 参阅邬义钧、邱钧,《产业经济学》,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140~141页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六章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五章 产业关联分析.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四章 高技术产业发展.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三章 产业结构优化.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二章 产业结构演变.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一章 绪论.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四.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三.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二.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产业经济学考试试题及标准答案一.pdf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二章 产业规制理论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regulation.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一章 产业组织政策(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olicy).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十章 产业结构政策(Industrial Structure Policy).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产业组织理论流派(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产业关联分析(Industrial Linkage Analysis).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高技术产业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y).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布局.ppsx
- 武汉理工大学:《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产业结构优化(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ing).ppsx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九章 产业结构政策.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十章 产业组织政策.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知识点)中英专业词汇对照表.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n innovationpersistence知识累积.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合并和收购:它们对高技术产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市场结构内生变迁与产能过剩治理_徐朝阳.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_蔡跃洲.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等教育陷阱_出口扩张_就业增长与个体教育决策_张川川.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_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时空契合分析_冯华.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经济增长进程中金融结构的边际效应演化分析_张成思.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轨道交通对空气污染的异质性影响_基于RDID方法的经验研究_梁若冰.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中国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的决定因素_省略_融发展和不完全契约视角的实证分析_吕朝凤.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增加值视角下的中国国家价值链分工_基于改进的区域投入产出模型_黎峰.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空气污染的治理机制及其作用效果_来自地级市的经验数据_黎文靖.pdf
-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行政审批对创业的影响研究_基于企业家才能的视角_张龙鹏.pdf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Principles of Accounting.pdf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各章习题)第一章 总论(参考答案).doc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各章习题)第一章 总论(题目).doc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总论(武汉理工大学:主讲教师:王怡).ppt
- 《会计学原理》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总论 1-4 会计假设.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