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三章 产业结构优化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6
文件大小:388.58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产业经济学》课程教案讲义(文字版)第三章 产业结构优化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三章产业结构优化按照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随着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的增长,产业结构会向高级化方向演化,即第一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和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和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上升。按照产业结构的经济效应,产业结构优化对一国经济协调、健康、高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章根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分析当代科技与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内涵、主要内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标志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和主要内容(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产业结构高度化、现代化,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具体地说,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要点:(1)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不断升级的过程,在一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优化的衡量标准不同;(2)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是产业间协调发展和最高效率原则。(3)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二)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主要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从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角度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供给结构的优化。2.需求结构的优化。3.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4: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三)产业结构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是指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果,即对经济增长发挥着一种特殊的作用。由于产业结构的特殊功能,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能够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有利于发挥产业结构效应,推动和保持经济的增长率。1.产业的关联效应2.产业的扩散效应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思想,早在古典经济学魁奈(FrancoisQuesnay,1694-1774)的经济学说中就有了萌芽。后来马克思的部类理论,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都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容做了深刻的阐述。这些理论的核心都是强调各产业部门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思想在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都得到重视和运用。在经济学中,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就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心内容。产业间的协调,包括四个方面:(1)产业素质之间协调。即相关产业间是否存在技术水平的断层和劳动生产率的强烈反差。如果存在着断层和强烈反差,产业之间就会产生较大的摩擦,表现为不协调。(2)各产业之间的相对地位协调。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各产业的经济作用以及相应的增长速度是不同的,因而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各产业之间有序的排列组

第三章 产业结构优化 按照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随着经济的增长,国民收入的增长,产业结构会向高级化方向演化,即 第一产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和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和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上升。按照产业结构的经济效应,产业结构优化对一国经济协调、健康、高 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章根据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分析当代科技与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内 涵、主要内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标志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优化问题。 一、 产业结构优化的涵义和主要内容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 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 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 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产业结构高度化、现代化,是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 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过程就是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 具体地说,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要点: (1)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不断升级的过程,在一国经济发展 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优化的衡量标准不同; (2)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是产业间协调发展和最高效率原则。 (3)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是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 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主要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从 产业结构优化的对象角度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供给结构的优化。 2.需求结构的优化。 3.国际贸易结构的优化。 4.国际投资结构的优化。 (三)产业结构效应 产业结构效应,是指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果,即对经济增长发挥着一种特殊 的作用。由于产业结构的特殊功能,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能够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促进产业 结构优化有利于发挥产业结构效应,推动和保持经济的增长率。 1.产业的关联效应 2.产业的扩散效应 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思想,早在古典经济学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的经济学说中就 有了萌芽。后来马克思的部类理论,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都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容做了深刻的 阐述。这些理论的核心都是强调各产业部门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思想在各国经 济发展战略中都得到重视和运用。在经济学中,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就 是要促进产业结构的动态均衡和产业素质的提高。 协调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中心内容。产业间的协调,包括四个方面: (1)产业素质之间协调。即相关产业间是否存在技术水平的断层和劳动生产率的强烈反差。如果存在 着断层和强烈反差,产业之间就会产生较大的摩擦,表现为不协调。 (2)各产业之间的相对地位协调。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各产业的经济作用以及相应的增长速 度是不同的,因而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各产业之间有序的排列组

合。如果各个产业主次不分,轻重无序,甚至出现产业结构的逆转,则说明各产业之间的相对地位是不协调的。(3)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协调。产业之间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表明了产业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果各产业之间能够做到相互服务和相互促进,那么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方式就是协调的;反之,则是不协调的(4)供给与需求协调。在需求正常变动的情况下,产业结构的协调将使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即通过自身的结构调整适应新的需求变动,使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弱化。相反,如果对于需求的正常变动,供给迟迟不能做出反应,造成长时间的供需不平衡,则说明产业间的结构是不协调的。(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目前我国学术界,由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概念的理解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大致上有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单一标准说、三标准说、四标准说、六标准说和七标准说等几类观点。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单一标准说此说较为典型的是周振华的"结构聚合质量"标准。上海社科院周振华在《产业结构优化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中提出了结构聚合质量"标准,同时认为"较高的聚合质量来自于产业间的协调",从而把"聚合质量"标准的实质归于产业间协调标准。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三标准说具有代表性的是苏东水等人的观点。复旦大学苏东水主编的《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有三个标准:适应需求结构标准、产业协调标准和结构效应标准,即产业结构合理化要解决三个问题: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问题、三次产业间和各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发展的协调性问题、如何充分发挥产业结构效应问题,3.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四标准说具有代表性的是史忠良等人的观点。史忠良主编的《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四个标准:资源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国际分工、产业间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是说,合理的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自然资源;(2)国际分工的好处;(3)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顺畅进行,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发展;(4)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社会需求得以实现;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六标准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李京文、郑友敬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一一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一书中提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六条标准:资源合理利用标准;产业协调发展标准;需求应变能力标准;经济效益最佳标准;充分吸收科技成果标准;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标准。5.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七标准说中国人民大学李悦主编的《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提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七个标准:发挥优势标准、比例协调标准、结构完整性标准、先进性标准、创汇能力标准、自我调节和应变能力标准以及经济效益标准。强调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三个相适应"、"三个有利于",即: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新技术革命相适应;与改革和开放相适应;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三)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方法通常采用"标准结构"进行比较。所谓的"标准结构",是在大量历史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而得到的,它反映了产业结构演变的一一般规律。因此,可以其作为参照系,与某一被判断的结构进行比较,从而检验被判断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库兹涅茨在研究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时,不仅通过时间序列的数据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进行分析,而且还通过横截面的数据对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的对应关系进行研究。这种从截面研究产业结构的方法,为我们了解一国产业结构发展到何种高度提供了比较的依据,利用这种方法,库兹

合。如果各个产业主次不分,轻重无序,甚至出现产业结构的逆转,则说明各产业之间的相对地位 是不协调的。 (3)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协调。产业之间存在着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表明了产业之间相互依赖和相 互影响的关系。如果各产业之间能够做到相互服务和相互促进,那么它们之间的这种联系方式就是 协调的;反之,则是不协调的。 (4)供给与需求协调。在需求正常变动的情况下,产业结构的协调将使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 能力,即通过自身的结构调整适应新的需求变动,使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弱化。相反,如果对于 需求的正常变动,供给迟迟不能做出反应,造成长时间的供需不平衡,则说明产业间的结构是不协 调的。 (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 目前我国学术界,由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概念的理解不同,不同学者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也有 着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大致上有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单一标准说、三标准说、四标准说、六标准 说和七标准说等几类观点。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单一标准说 此说较为典型的是周振华的"结构聚合质量"标准。上海社科院周振华在《产业结构优化论》(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2)中提出了"结构聚合质量"标准,同时认为"较高的聚合质量来自于产业间的协调", 从而把"聚合质量"标准的实质归于产业间协调标准。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三标准说 具有代表性的是苏东水等人的观点。复旦大学苏东水主编的《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有三个标准:适应需求结构标准、产业协调标准和结构效应标准,即 产业结构合理化要解决三个问题: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问题、三次产业间和各产业内部各部 门之间发展的协调性问题、如何充分发挥产业结构效应问题。 3.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四标准说 具有代表性的是史忠良等人的观点。史忠良主编的《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认 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有四个标准:资源合理利用、充分利用国际分工、产业间协调发展、经济社会 可持续发展。就是说,合理的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国的人力、 物力、财力、自然资源;(2)国际分工的好处;(3)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社会的生产、分配、 交换、消费顺畅进行,社会扩大再生产顺利发展; (4)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社会需求得以实 现;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六标准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京文、郑友敬在《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一 书中提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六条标准:资源合理利用标准;产业协调发展标准;需求应变能力标 准;经济效益最佳标准;充分吸收科技成果标准;充分利用国际分工标准。 5.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七标准说 中国人民大学李悦主编的《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提出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 七个标准:发挥优势标准、比例协调标准、结构完整性标准、先进性标准、创汇能力标准、自我调 节和应变能力标准以及经济效益标准。强调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三个相适应"、"三个有利于",即:与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新技术革命相适应;与改革和开放相 适应;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人民的富裕 幸福。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方法 通常采用"标准结构"进行比较。 所谓的"标准结构",是在大量历史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而得到的,它反映了产业结构演变的一 般规律。因此,可以其作为参照系,与某一被判断的结构进行比较,从而检验被判断的产业结构是 否"合理"。 库兹涅茨在研究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时,不仅通过时间序列的数据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进行分 析,而且还通过横截面的数据对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的对应关系进行研究。这种从截面研究产 业结构的方法,为我们了解一国产业结构发展到何种高度提供了比较的依据,利用这种方法,库兹

涅茨提出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标准结构。根据"标准结构"就能了解一国经济发展到哪一阶段以及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库兹涅茨的标准结构"如表3-1。表3-1产业的"标准结构1964年币值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基准水平(美元)2003005001000产业部门构成龙(部门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52.545.232.726.622.820.215.613.812.71.第一次产业12.514.921.525.127.629.433.134.737.92.制造业7.25.36.17.98.58.99.810.210.93.基础设施30.038.540.341.141.541.641.338.64.服务业33.8劳动力部门构成71.265.855.748.943.839.530.3325.215.95.初级产业7.89.116.425.832.536.86.制造业20.623.530.321.025.127.930.432.734.739.642.347.37.服务业资料来源:根据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第38页的表改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用与库兹涅茨相似的方法,其他学者也提出过类似的"标准结构",如钱纳里的"产业结构标准模式"、钱纳里-塞尔昆模型等等。但由于各国具体国情的不同,导致了对产业结构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大国"和"小国"、工业先行国和工业后发国对产业结构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以"标准结构"为参照系,"至多只能给我们提供一种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粗略线索,而不能成为其判断的根据"。此外,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的判断,也可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含义的四个方面进行考察。1.产业素质是否协调。能否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资源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其功能就是对输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按市场的需求转换为不同的产出。在此转换的过程中,显然转换的效率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指标。因此,对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利用,也就成为判断一个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了。对资源的合理而有效利用,主要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其关键就是技术进步。2.产业地位是否协调。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比例协调的产业结构,应当不存在明显的长线产业和短线产业。因为无论是存在长线产业还是短线产业,都表明其对市场需求的不适应,也都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比例协调的产业结构,更不能存在瓶颈产业,瓶颈产业的存在,不但表明其对市场需求的严重不符,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产业结构系统的资源转换效率和产出能力。3.产业关联是否协调。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否协调产业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各产业之间能够做到相互服务和相互促进。4.供给与需求。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市场经济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产业结构作为一个资源转换系统,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它的产出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对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就成为判断一个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之一三、产业结构高级化(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含义产业结构高级化、高度化是指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强调技术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如,从以第一产

涅茨提出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标准结构。根据"标准结构"就能了解一国经济发展到哪一阶段以 及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库兹涅茨的"标准结构"如表3-1。 表3-1 产业的"标准结构" 1964年币值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基准水平(美元) 1000 产业部门构成(部门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1.第一次产业 52.5 45.2 32.7 26.6 22.8 20.2 15.6 13.8 12.7 2.制造业 12.5 14.9 21.5 25.1 27.6 29.4 33.1 34.7 37.9 3.基础设施 5.3 6.1 7.2 7.9 8.5 8.9 9.8 10.2 10.9 4.服务业 30.0 33.8 38.5 40.3 41.1 41.5 41.6 41.3 38.6 劳动力部门构成 5.初级产业 71.2 65.8 55.7 48.9 43.8 39.5 30.33 25.2 15.9 6.制造业 7.8 9.1 16.4 20.6 23.5 25.8 30.3 32.5 36.8 7.服务业 21.0 25.1 27.9 30.4 32.7 34.7 39.6 42.3 47.3 资料来源:根据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第38页的表改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用与库兹 涅茨相似的方法,其他学者也提出过类似的"标准结构",如钱纳里的"产业结构标准模式"、钱纳里一 塞尔昆模型等等。 但由于各国具体国情的不同,导致了对产业结构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大国"和"小国"、工业先行国 和工业后发国对产业结构的要求都有所不同。因此,有的学者认为以"标准结构"为参照系,"至多只 能给我们提供一种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粗略线索,而不能成为其判断的根据"。 此外,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的判断,也可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含义的四个方面进行考察。 1.产业素质是否协调。能否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资源 产业结构作为资源转换器,其功能就是对输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按市场的需求转换为不同的产出。在 此转换的过程中,显然转换的效率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指标。因此,对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利 用,也就成为判断一个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了。对资源的合理而有效利用,主要是提高资 源的使用效率,其关键就是技术进步。 2.产业地位是否协调。产业间的比例关系是否协调 比例协调的产业结构,应当不存在明显的长线产业和短线产业。因为无论是存在长线产业还是短线 产业,都表明其对市场需求的不适应,也都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比例协调的产业结构,更不能存 在瓶颈产业,瓶颈产业的存在,不但表明其对市场需求的严重不符,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产业 结构系统的资源转换效率和产出能力。 3.产业关联是否协调。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是否协调 产业之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各产业之间能够做到相互服务和相互促进。 4.供给与需求。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下,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产业结构作为一个资源转换系统, 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它的产出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对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就成为判断一个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之一。 三、 产业结构高级化 (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高级化、高度化是指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 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强调技术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如,从以第一产

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意味着产业结构升级:在第二产业中由生产初中级的消费品的产业结构转变为生产资本品为主的产业结构也意味着产业结构升级。一般来说,产业结构高级化包括以下基本内容:1.产业素质高级化。新技术在各产业部门得到广泛的运用,技术密集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劳动者素质和企业家的管理水平不断上升;各产业的产出能力、产出效率不断提高。2.结构效应高级化。整个产业结构由第一次产业占优势顺次向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占优势的方向发展;在资源结构上,由劳动密集型占优势顺次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占优势的方向发展;在加工工业中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逐步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占优势的方向发展。3.产业组织高级化。规模经济的利用程度大大提高,竞争从分散的、小规模的竞争转向以联合或集团式的集中性大规模竞争的方向发展;产业间关系趋向复杂化,大中小型企业联系越来越密切,专业化协作越来越细,企业多角化经营范围越来越广。4.产业协调高级化。产业开放度不断提高,通过国际投资、国际贸易、技术引进等国际交流方式,实现与产业系统外的物质能量的交换,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结构均衡协调发展,建立国际协调型的产业结构。(二)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标志衡量一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截取不同的时点进行纵向比较,另一种是选取参照国际横向比较。下面介绍三种方法:1.标准结构法将各国的产业结构的平均高度作为参照系进行比较,以确定一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库兹涅茨在研究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时提出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标准结构。根据"标准结构"就能了解一国经济发展到哪一阶段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程度2.相似性系数法这是以某一国的产业结构为参照系,通过相似性系数法的计算,将本国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国产业结构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一种方法设A是被比较的产业结构,B是参照系。XAi、XBi分别是产业I在A和B中的比重,则产业结构A和参照系B之间的结构相似系数SAB为:我国学者曾利用相似性系数以日本为参照系,对中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行过估计,认为中国产业结构中的劳动力结构(1992年)与日本1930年的结构高度相似,(相似性系数达到0.9846)而产值结构(1989年)则与日本1925年的水平基本相等(相似性系数为0.9268)[1]。3.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在工业内部,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可以用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因为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也是传统产业比重不断降低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增大的过程。通过计算和比较不同年代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销售收入等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可以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程度。发展中国家可以以发达国家为参照对象,通过比较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来发现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相对水平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三)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因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根本动因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信息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工艺、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的过程。技术创新的本质是将科学技术应用于产品、工艺以及其他商业用途上,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创新产生的经济效益只是创新的一个表现。正是在这一点上,熊彼特把发明与创新区分开来: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只有将发明引进工业生产体系之中,发明才能转化为创新。技术创新的内容一般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材料创新、生产组织与管理创新。历史证明,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并引起质变的强大推动力。(1)产品创新促进了新产业的产生,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从产业发展的近代史看,正是重大的技术创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例如,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等,都带

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意味着产业结构升级;在第二产业中由生产初 中级的消费品的产业结构转变为生产资本品为主的产业结构也意味着产业结构升级。 一般来说,产业结构高级化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1.产业素质高级化。新技术在各产业部门得到广泛的运用,技术密集度不断提高;产业的劳动者素质 和企业家的管理水平不断上升;各产业的产出能力、产出效率不断提高。 2.结构效应高级化。整个产业结构由第一次产业占优势顺次向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占优势的方 向发展;在资源结构上,由劳动密集型占优势顺次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占优势的方向发展; 在加工工业中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逐步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占优势的方向发展。 3.产业组织高级化。规模经济的利用程度大大提高,竞争从分散的、小规模的竞争转向以联合或集团 式的集中性大规模竞争的方向发展;产业间关系趋向复杂化,大中小型企业联系越来越密切,专业 化协作越来越细,企业多角化经营范围越来越广。 4.产业协调高级化。产业开放度不断提高,通过国际投资、国际贸易、技术引进等国际交流方式,实 现与产业系统外的物质能量的交换,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结构均衡协调发展,建立国际协调型的产业 结构。 (二)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标志 衡量一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截取不同的时点进行纵向比较,另一种是选取参 照国际横向比较。下面介绍三种方法: 1.标准结构法 将各国的产业结构的平均高度作为参照系进行比较,以确定一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 库兹涅茨在研究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时提出了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标准结构。根据"标准结构"就 能了解一国经济发展到哪一阶段以及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程度。 2. 相似性系数法 这是以某一国的产业结构为参照系,通过相似性系数法的计算,将本国的产业结构与参照国产业结 构进行比较,以确定本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一种方法。 设A是被比较的产业结构,B是参照系。XAi、XBi分别是产业I在A和B中的比重,则产业结构A和参照 系B之间的结构相似系数SAB为: 我国学者曾利用相似性系数以日本为参照系,对中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行过估计,认为中国产业 结构中的劳动力结构(1992年)与日本1930年的结构高度相似,(相似性系数达到0.9846);而产值 结构(1989年)则与日本1925年的水平基本相等(相似性系数为0.9268)[1]。 3.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 在工业内部,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可以用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法。因为产业结构高级化过程, 也是传统产业比重不断降低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不断增大的过程。通过计算和比较不同年代高新技 术产业、产值、销售收入等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可以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程度。发展中国家可 以以发达国家为参照对象,通过比较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来发现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相对 水平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三)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动因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根本动因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信息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 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 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工艺、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来源或建立企业新的组织的过 程。 技术创新的本质是将科学技术应用于产品、工艺以及其他商业用途上,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 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创新产生的经济效益只是创新的一个表现。正是在这一点上,熊彼特把发明与 创新区分开来: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想,只有将发明引进工业生产体系之中,发明才能转化 为创新。技术创新的内容一般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材料创新、生产组织与管理创 新。历史证明,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并引起质变的强大推动力。 (1)产品创新促进了新产业的产生,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从产业发展的近代史看,正是重大 的技术创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例如,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等,都带

来了巨大的技术变革、技术进步和新产业的产生,并使得产业结构水平沿着农业产业为主导、工业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方向不断升级。(2)工艺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在手工技术的生产时代,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是零散的、分散的、小规模的、相对封闭的生产方式,技术创新使得世界进入工业生产时代又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使得生产方式随着多样化(既有大规模生产又有分散的智力化生产)、社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同技术进步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本质内容一样,生产方式的进步和社会化程度的提升同样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本质内容和重要表现。(3)市场创新开拓了新的需求,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由于技术创新创造了新的产出,新的产业满足了生产和生活中潜在的和更高层次的需求,这种旺盛的需求又刺激了新产业的扩张,从而直接拉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新产业的旺盛需求,在生产领域来源于对提高效率的需求,在消费领域则来源于人的求新、求变的心理。对新产出的旺盛需求,使得新产业有很高的需求收入弹性,即国民收入的增长更大部分用于对新产业的需求;由于旺盛的市场需求,使得新产业产品价格高扬,其获利水平远远高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从而引起社会资源迅速流入该产业,使得该产业不断扩张。无论新产业,还是用新技术改造后的传统产业,都因为需求的不断增长而不断扩张,这种扩张正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现。四、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形式观察近2000年来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的产业结构,而不同产业结构的突出探索是有不同的主导产业。罗斯托(W.W.Rostow1919--)在他的《经济增长阶段非共产党宣言》和《政治和增长阶段》前后两部著作中将人类社会的经济成长分为六个不同阶段,并指出了每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如表3-2。表3-2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相应的主导产业经济成长阶段相应主导产业传统社会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仍以农业为主体为起飞准备条件的阶段起飞阶段纺织工业成熟阶段钢铁、电力、煤碳、通用机械、化肥工业汽车制造业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以公共服务业和私人服务业为代表的生活质量部门经济增长阶段的更替表现为主导产业次序的变化,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因此,具有更高效率和速度的主导产业完全取代系有的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含义和特点区域产业结构就是指地区层次的产业结构。对区域进行界定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均质区域法、极化区域法和行政区域法。均质区域法是指按内部性质具有相对的一致性而外部性质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为标准来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极化区域法是指按照区域增长极(主要是中心城市和拥有战略产业的地区)的关联关系来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行政区域法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划来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1.区域产业结构的含义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按照一定划分标准划分的经济区域内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2.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

来了巨大的技术变革、技术进步和新产业的产生,并使得产业结构水平沿着农业产业为主导、工业 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方向不断升级。 (2)工艺创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在手工技术的生产时代,无论是工 业还是农业都是零散的、分散的、小规模的、相对封闭的生产方式,技术创新使得世界进入工业生 产时代又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使得生产方式随着多样化(既有大规模生产又有分散的智力化生 产)、社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同技术进步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本质内容一样,生产方式的 进步和社会化程度的提升同样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本质内容和重要表现。 (3)市场创新开拓了新的需求,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由于技术创新创造了新的产出,新 的产业满足了生产和生活中潜在的和更高层次的需求,这种旺盛的需求又刺激了新产业的扩张,从 而直接拉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对新产业的旺盛需求,在生产领域来源于对提高效率的需求,在消 费领域则来源于人的求新、求变的心理。对新产出的旺盛需求,使得新产业有很高的需求收入弹 性,即国民收入的增长更大部分用于对新产业的需求;由于旺盛的市场需求,使得新产业产品价格 高扬,其获利水平远远高于全部产业的平均水平,从而引起社会资源迅速流入该产业,使得该产业 不断扩张。无论新产业,还是用新技术改造后的传统产业,都因为需求的不断增长而不断扩张,这 种扩张正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表现。 四、产业结构升级的表现形式 观察近2000年来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的产业结构,而不 同产业结构的突出探索是有不同的主导产业。罗斯托(W.W.Rostow1919-)在他的《经济增长阶段: 非共产党宣言》和《政治和增长阶段》前后两部著作中将人类社会的经济成长分为六个不同阶段, 并指出了每一阶段的主导产业,如表3-2。 表3-2 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相应的主导产业 经济成长阶段 相应主导产业 传统社会阶段 以农业为主体 为起飞准备条件的阶段 仍以农业为主体 起飞阶段 纺织工业 成熟阶段 钢铁、电力、煤碳、通用机械、化肥工业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汽车制造业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以公共服务业和私人服务业为代表的生活质量部 门 经济增长阶段的更替表现为主导产业次序的变化,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因此,具有更高效率和 速度的主导产业完全取代系有的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本表现形式。 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含义和特点 区域产业结构就是指地区层次的产业结构。对区域进行界定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均质区域法、极 化区域法和行政区域法。均质区域法是指按内部性质具有相对的一致性而外部性质具有较大的差异 性为标准来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极化区域法是指按照区域增长极(主要是中心城市和拥有战略产 业的地区)的关联关系来划分经济区域的方法;行政区域法主要是按照行政区划来划分经济区域的 方法。 1.区域产业结构的含义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按照一定划分标准划分的经济区域内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和 数量比例关系。 2.区域产业结构的特点

(1)区域产业结构中往往并不具备一国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区域产业结构不仅是全社会生产分工的产物,也是地域分工的产物。(2)区域产业结构中一般都具有若干在全国具有专业化分工优势的产业部门。在地区层次上,地域分工表现为以地区专门化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各部门的组合;在国民经济层次上,地域分工表现为各地区之间的生产协作。(3)各地区比较优势不同,专业化部门各异,产业结构往往存在明显差异。各个地区自然条件、要素烹赋等的不同,形成了地区比较优势的不同,产生了地域分工,使各种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不同。(4)区域产业结构之间互补性、依存性较强。一国的地区间由于不存在国界问题,地区间的生产要素和商品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区际分工和联系也远比国家之间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动性要强,所以,地区产业结构往往各具特色,不能自成体系。(二)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与选择优化地区产业结构,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必须进行大量的论证工作。这样,论证体系的建立还必须借助一些定量分析的方法,包括多种指标体系和经济模型。1.反映区域产业结构专业化的经济指标2.区域主导专门化部门的选3.区域主导专门化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1]李悦:《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区域产业结构中往往并不具备一国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区域产业结构不仅是全社会生产分工 的产物,也是地域分工的产物。 (2)区域产业结构中一般都具有若干在全国具有专业化分工优势的产业部门。在地区层次上,地域 分工表现为以地区专门化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各部门的组合;在国民经济层次上,地 域分工表现为各地区之间的生产协作。 (3)各地区比较优势不同,专业化部门各异,产业结构往往存在明显差异。各个地区自然条件、要 素禀赋等的不同,形成了地区比较优势的不同,产生了地域分工,使各种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 况不同。 (4)区域产业结构之间互补性、依存性较强。一国的地区间由于不存在国界问题,地区间的生产要 素和商品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区际分工和联系也远比国家之间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动性要强,所 以,地区产业结构往往各具特色,不能自成体系。 (二)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与选择 优化地区产业结构,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必须进行大量的论证工作。这样,论证 体系的建立还必须借助一些定量分析的方法,包括多种指标体系和经济模型。 1.反映区域产业结构专业化的经济指标 2. 区域主导专门化部门的选择 3.区域主导专门化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1] 李悦:《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