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第二章(2-5)电源的等效变换及输入电阻

课题:电源的等效变换及输入电阻 主要内容: 1、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的等效变换 2、输入电阻的计算
主要内容: 1、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的等效变换 2、输入电阻的计算 课题:电源的等效变换及输入电阻

2.5电压源和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L.理想电压源的串联和并联 注意参考方向 ●串联 S1 l1+n2=∑ S 等效电路 ●并联 相同的电压 源才能并联, S1 电源中的电 u=u,=u 流不确定
2.5 电压源和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 1. 理想电压源的串联和并联 相同的电压 源才能并联, 电源中的电 流不确定。 ⚫串联 us = us1 + us2 = usk 等效电路 º + _ uS º + u _ S2 + _ + _ uS1 º º + _ uS 注意参考方向 ⚫并联 uS1 + _ + _ I º º uS2 us = us1 = us2

●电压源与支路的串、并联等效 usi S2 s-R R R L u u=UsI+Ri+us +Ri=(usi+us2)+(r+r2)i=us+ri 元件R■ 任意 L S L 对外等效!
+ uS _ + _ i u R uS2 + _ + uS1 _ + _ i u R1 R2 ⚫ 电压源与支路的串、并联等效 u u R i u R i u u R R i u Ri = s1 + 1 + s2 + 2 = ( S1 + S2 )+ ( 1 + 2 ) = S + uS + _ I 任意 元件 u + _ R uS + _ I u + _ 对外等效!

2.理想电流源的串联并联 注意参考方向 ●并联 1+2+…+1=∑ 等效电路 ●串联 S2 = 相同的理想电流源才能串联,每个电流源的端电压不能确定
2. 理想电流源的串联并联 相同的理想电流源才能串联, 每个电流源的端电压不能确定 ⚫ 串联 ⚫ 并联 iS º º s = s + s + + sn = sk i i i i i 1 2 iS1 iS2 iSn º º iS 等效电路 注意参考方向 i i i S2 S1 s s1 s2 i = i = i

●电流源与支路的串、并联等效 isIriis2 R2 u 等效电路 R i=i+u/R1+i2+u/R2=i1+i2+(R1+1/R2=i+/R 任意 元件 等效电路 R 对外等效!
⚫ 电流源与支路的串、并联等效 iS1 iS2 º º i R R2 1 + _ u i = i s1 + u R1 + i s2 + u R2 = i s1 + i s2 + (1 R1 +1 R2 )u = i s + u R 等效电路 R iS º º iS º º 任意 元件 u _ + 等效电路 iS º º R 对外等效!

2.6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实际电压源、实际电流源两种模型可以进行等效变换, 所谓的等效是指端口的电压、电流在转换过程中保持不变。 u L 实际电压 G 实际电流源 端口特性 源R i=is-G;u i=uVR;/R sS/i 比较可得等效的条件: G=IR
2.6 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实际电压源、实际电流源两种模型可以进行等效变换, 所谓的等效是指端口的电压、电流在转换过程中保持不变。 u=uS – Ri i i =iS – Giu i = uS /Ri – u/Ri 比较可得等效的条件: iS=uS /Ri Gi =1/Ri i Gi + u _ iS i + _ uS Ri + u _ 实 际 电 压 源 实 际 电 流 源 端口特性

由电压源变换为电流源: l转换 R R 由电流源变换为电压源 转换 i R G
由电压源变换为电流源: 转换 由电流源变换为电压源: i i i s s R G R u i = , = 1 i i i s s G R G i u = , = 1 i +_ u SR i +u_ i Gi +u_ i S i Gi +u_ i S i +_ u SR i +u_

u R 注意 ()变换关系「数值关系 方向:电流源电流方向与电压源电压方向相反 2)等效是对外部电路等效,对内部电路是不等效的。 开路的电压源中无电流流过R1; 表 现开路的电流源可以有电流流过并联电导G 在°电压源短路时,电阻中R有电流 电流源短路时,并联电导G中无电流。 (3)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不能相互转换
(2) 等效是对外部电路等效,对内部电路是不等效的。 注意 开路的电流源可以有电流流过并联电导Gi 。 电流源短路时, 并联电导Gi中无电流。 • 电压源短路时,电阻中Ri有电流; • 开路的电压源中无电流流过 Ri; iS (3) 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不能相互转换。 方向:电流源电流方向与电压源电压方向相反。 (1) 变换关系 数值关系: iS i i + _ uS Ri + u _ i Gi + u _ iS 表 现 在

利用电源转换简化电路计算。 例1 79 5A 39 5 79 79 =0.5A 2A 49 8y 例2.U=? 5Q 10v 592U 2A 6A U5∥592 10v 6A U=20V
利用电源转换简化电路计算。 例1. I=0.5A 6A + _ U 5 5 10V 10V + _ U 5∥5 2A 6A U=20V 例2. 5A 3 4 7 2A I=? + _ 15v _ + 8v 7 7 I U=?

例3.把电路转换成一个电压源和一个电阻的串连 10g2 10V 10v 10g 6A 70V 6Ⅴ 2A 10g2 109 6A 66V
例3. 把电路转换成一个电压源和一个电阻的串连。 10V 10 10V 6A + + _ _ 70V 10 + _ 6V 10 2A 6A + _ 66V 10 + _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第二章(2-4)电阻的等效变换.ppt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第二章(2-1)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ppt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第一章(1-10)基尔霍夫定律.ppt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复功率和最大传输功率.ppt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第九章(9-8)串联电路的谐振.ppt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第九章(9-5)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ppt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第九章(9-4)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ppt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第九章(9-1)阻抗和导纳.ppt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第八章(8-3)相量法与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ppt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第八章(8-1)复数与正弦量.ppt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第五章(5-3)含理想运放电路的分析及直流电阻电路模块小结.ppt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第五章(5-1)运算放大器及比例电路.ppt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第四章(4-6)对偶原理.ppt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第四章(4-4)特勒根定理和互易定理.ppt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第四章(4-3)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ppt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第四章(4-1)叠加定理和替代定理.ppt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第三章(3-6)结点电压法.ppt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第三章(3-5)回路电流法.ppt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第三章(3-4)支路电流法和网孔电流法.ppt
- 《电路》课程教学资源(PPT专题讲稿)第三章(3-1)电路的图及其独立方程数.ppt
- 《单片机控制技术及应用》第八章 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ppt
- 《单片机控制技术及应用》第二章 单片机的基本结构.ppt
- 《单片机控制技术及应用》第九章 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ppt
- 《单片机控制技术及应用》第六章 系统扩展及接口技术.ppt
- 《单片机控制技术及应用》第七章 单片机的测控.ppt
- 《单片机控制技术及应用》第三章 指令系统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ppt
- 《单片机控制技术及应用》第四章 中断系统与定时.ppt
- 《单片机控制技术及应用》第五章 串行接口.ppt
- 《单片机控制技术及应用》第一章 概述.ppt
- 《单片机控制技术及应用》教学指南.doc
- 《自动控制》第三章 工控机的常用控制算法.ppt
- 《线性多变量系统》讲义ppt电子课件.ppt
- 《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第十章(10-3)PID调节器的设计.doc
- 《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第三章(3-4)系统的传递函数方框图及其简化.doc
- 《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第三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doc
- 《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第三章(3-4-2)传递函数方框图的等效变换.doc
- 《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第三章(3-4-3)直流电动机与伺服电动机的传递函数.doc
- 《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第三章(3-6)习题.doc
- 《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第一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概念.doc
- 《自动控制系统及应用》第二章 拉普拉斯变换.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