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教育研究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九章 选择研究的方法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5
文件大小:120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教育研究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九章 选择研究的方法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九章选择研究方法的方法 研究的总体设计当然要考虑准备采用什么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一项具体的设计往往是以研 究方法作为依据,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派生什么样的研究设计。由于哲学观点的不同、研究理论 的不同、研究内容的不同、客观条件的不同等,会造成研究方法上的区别。不同的研究方法反 映研究者的不同的取向,也反映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的侧重点的不同。同时,因为所选择研究 方法的不同,导致研究结果的解释和应用也有所不同。可见研究设计中选择研究方法的重要。 选择研究方法需要考虑的因素 教育研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也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体 现在教育研究的对象、内容涉及众多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哲学、人类 学等,这些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程序。另外,教育研究是涉及人的研究, 人的个性、行为千差万别,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 由于教育硏究的复杂性,对于刚从事教育科研的人员来说常常会感到眼花缭乱,摸不着头 脑。如果能概括出几条选择研究方法的基本思路,建立一个有效的框架,可以有助于研究人员 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少走弯路。 从宏观方面,选择研究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①:一是要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凡符合 研究问题的性质,并且能达到研究目的的方法,才是适当的方法;二是要考虑研究方法的可行 性,凡研究者具有足够的时间与经费等资源,并且又能获得必要的支持与合作的方法,才是适 当的方法;三是要考虑研究者本身的研究能力,凡研究者力所能及、能胜任的方法,才是适当 的方法。研究方法是否适当,并不在于方法本身的好坏,而在于方法与研究目的、研究资源、 以及研究能力符合的程度 虽然具体的研究方法是工具,无所谓好坏之分,只是适用与否的问题,但从实际操作来看, 针对某个具体研究内容,方法还是有好坏之分的。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景,选择研究方 法就是从这个层面上说的 从具体方面来讲,影响选择研究方法的因素很多,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综合与分析 研究者确定课题,进入研究设计时,必须要对所从事的研究主要是采用综合方法还是分析 方法作出判断。综合法是从整体或大的系统入手,探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法则从 局部或细节入手,将部分组装成较大的系统,然后统观呈现的各种关系。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点 和价值,有时可以互为参照,相互补充。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在于:综合法持整体观,研究 路线从整体到部分,研究面向事物的内部结构,目的通常是了解过程:分析法持成分观,研究 路线从部分到整体,研究面向事物的外部结构,目的通常是了解结果 例如,研究学生语文水平,如果用听说读写测验的综合成绩来代表语文水平,就是整体观。 如果把语文水平分解成识字量、阅读速度、写作能力、语法知识、逻辑修辞等方面来考察,就 是成分观 (二)归纳与演绎 归纳和演绎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研究者采用哪种思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归纳是指硏究事先可能没有明确的理论框架或现成的假设,只是通过观察、记录,按既定的研 究方向收集有关资料,在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理论假设。如,为什么在一个班级 里,有些学生学习成绩总是比其他同学要好些?研究者对这个班级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多次的 实地观察,将课堂行为原原本本记录下来,然后分析、梳理发现好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次数多 ①吴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观念与方法之分析》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第254页 ②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第20-27页

第九章 选择研究方法的方法 研究的总体设计当然要考虑准备采用什么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一项具体的设计往往是以研 究方法作为依据,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派生什么样的研究设计。由于哲学观点的不同、研究理论 的不同、研究内容的不同、客观条件的不同等,会造成研究方法上的区别。不同的研究方法反 映研究者的不同的取向,也反映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的侧重点的不同。同时,因为所选择研究 方法的不同,导致研究结果的解释和应用也有所不同。可见研究设计中选择研究方法的重要。 一、选择研究方法需要考虑的因素 教育研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也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体 现在教育研究的对象、内容涉及众多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哲学、人类 学等,这些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研究程序。另外,教育研究是涉及人的研究, 人的个性、行为千差万别,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 由于教育研究的复杂性,对于刚从事教育科研的人员来说常常会感到眼花缭乱,摸不着头 脑。如果能概括出几条选择研究方法的基本思路,建立一个有效的框架,可以有助于研究人员 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少走弯路。 从宏观方面,选择研究方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①:一是要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凡符合 研究问题的性质,并且能达到研究目的的方法,才是适当的方法;二是要考虑研究方法的可行 性,凡研究者具有足够的时间与经费等资源,并且又能获得必要的支持与合作的方法,才是适 当的方法;三是要考虑研究者本身的研究能力,凡研究者力所能及、能胜任的方法,才是适当 的方法。研究方法是否适当,并不在于方法本身的好坏,而在于方法与研究目的、研究资源、 以及研究能力符合的程度。 虽然具体的研究方法是工具,无所谓好坏之分,只是适用与否的问题,但从实际操作来看, 针对某个具体研究内容,方法还是有好坏之分的。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景,选择研究方 法就是从这个层面上说的。 从具体方面来讲,影响选择研究方法的因素很多,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②: (一)综合与分析 研究者确定课题,进入研究设计时,必须要对所从事的研究主要是采用综合方法还是分析 方法作出判断。综合法是从整体或大的系统入手,探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法则从 局部或细节入手,将部分组装成较大的系统,然后统观呈现的各种关系。两种方法各有其优点 和价值,有时可以互为参照,相互补充。综合法与分析法的区别在于:综合法持整体观,研究 路线从整体到部分,研究面向事物的内部结构,目的通常是了解过程;分析法持成分观,研究 路线从部分到整体,研究面向事物的外部结构,目的通常是了解结果。 例如,研究学生语文水平,如果用听说读写测验的综合成绩来代表语文水平,就是整体观。 如果把语文水平分解成识字量、阅读速度、写作能力、语法知识、逻辑修辞等方面来考察,就 是成分观。 (二)归纳与演绎 归纳和演绎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思路。研究者采用哪种思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归纳是指研究事先可能没有明确的理论框架或现成的假设,只是通过观察、记录,按既定的研 究方向收集有关资料,在整理分析资料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理论假设。如,为什么在一个班级 里,有些学生学习成绩总是比其他同学要好些?研究者对这个班级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多次的 实地观察,将课堂行为原原本本记录下来,然后分析、梳理发现好学生举手回答问题次数多、 ① 吴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观念与方法之分析》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1 年,第 254 页。 ② 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年,第 20-27 页

记笔记、注意力集中等,最后概括学习优秀学生的特点,解释这些学生成绩好的原因。归纳法 以事实材料说话,不带任何框框 演绎法则是研究者事先设定研究假设,或形成某种理论框架,然后想通过事实的检验来证 实或证伪假设,从而形成理论。如,上面那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比其他同 学要好些?演绎法可能会事先提出研究假设:学生课堂参与程度高,学习成绩相对就较好。然 后将课堂参与程度具体划分为一些指标:举手回答问题次数、主动提问次数、违反课堂纪律次 数,作业正确率等,最后以这些具体指标检验是否学生参与程度高,学习成绩就好。 归纳法和演绎法代表了两种理想的研究思路,他们的区别在于归纳法以数据为出发点,事 先没有现成的理论框架,研究假设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最终成果是描述或提出假设。而 演绎法则是以提出假设为前提,有理论框架,对研究结果有预示,需要对假设进行检验,最终 成果是验证或构建理论。其实在归纳和演绎这两端的中间可以有许多选择,可以不同程度地吸 收两种方法的特点。实际上,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归纳和演绎经常交替使用。 (三)因素的控制程度 任何研究设计都要考虑对研究环境因素或变量的操纵和控制。有些硏究方法对操纵和控制 要求少一些,如实地观察、人种志研究、事后追溯研究等;有些研究方法要求对某些因素和条 件进行严格的操纵和控制,如实验研究、抽样调査等。不论控制程度怎样,或多或少会影响研 究数据的收集,研究结果的分析,以及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概括。影响控制程度的因素主要有 四个: 1、研究范围的大小 研究范围越大,对变量的控制越困难。因此,变量多的,研究范围大的,就比较适合进行 综合性研究和归纳性研究。反过来,研究范围窄些,则有利于控制变量,也就比较适合进行演 绎法和分析性研究,便于检验假设。 2、对变量的控制程度 综合性研究中,涉及的变量较多,对变量的控制就会少些;而在分析性研究中,涉及的变 量要少些,因而控制就会严格些。一般来说,研究的目标越具体、越明确,研究的控制程度就 越高,研究结果就越可靠。 3、被试个体间的差异 研究中,被试个体之间的差异是要控制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被试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比较高,控制的程度可以小一些,研究设计相对来说可以简单一些,研究结果的精确性可以高 些。反之,如果被试之间的差异比较大,研究设计就会比较困难和复杂,需要控制的因素就 会成倍增加 4、研究者的主观态度 在一项硏究中,对环境和变量控制程度越小,就越需要硏究者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研究 的主观性也就越强。反过来,对研究环境控制越严格,研究者的解释能力就越弱,越不起作用, 所得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也就越强。如采用综合法和归纳法对一堂课进行实地观察,材料的取舍 和记录以及事后整理材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对同样现象,不同的研究者 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判断。相反,如果采用演绎法或分析法的实验研究,实验的变量、测量、工 具、程序都规定得很细,研究者的主观干扰基本排除,所得的硏究数据就具有客观性,研究效 度也随之增加。这正如考试中的主观题与客观题的评分。主观题的评分没有指标限制,以阅卷 人的主观判断决定分数:客观题的评分可以机器阅卷,主观因素基本可以排除。 (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在研究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还需要考虑数据的性质和数据的收集。无论是研 究的思路〔综合法还是分析法),研究的目标(描述性研究还是因果性研究),方案的设计(选 择哪些变量,控制哪些变量)都表现在数据的性质、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数据的分析上 收集数据当然要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如,收集什么样的资料?怎样的资料是有效的? 如何收集资料?另外,还要考虑收集资料的方法,如,观察、问卷、访谈、测量、文献等。除 此以外还要考虑材料的明确程度,范围的宽窄,聚焦点的大小等

记笔记、注意力集中等,最后概括学习优秀学生的特点,解释这些学生成绩好的原因。归纳法 以事实材料说话,不带任何框框。 演绎法则是研究者事先设定研究假设,或形成某种理论框架,然后想通过事实的检验来证 实或证伪假设,从而形成理论。如,上面那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总是比其他同 学要好些?演绎法可能会事先提出研究假设:学生课堂参与程度高,学习成绩相对就较好。然 后将课堂参与程度具体划分为一些指标:举手回答问题次数、主动提问次数、违反课堂纪律次 数,作业正确率等,最后以这些具体指标检验是否学生参与程度高,学习成绩就好。 归纳法和演绎法代表了两种理想的研究思路,他们的区别在于归纳法以数据为出发点,事 先没有现成的理论框架,研究假设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最终成果是描述或提出假设。而 演绎法则是以提出假设为前提,有理论框架,对研究结果有预示,需要对假设进行检验,最终 成果是验证或构建理论。其实在归纳和演绎这两端的中间可以有许多选择,可以不同程度地吸 收两种方法的特点。实际上,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归纳和演绎经常交替使用。 (三)因素的控制程度 任何研究设计都要考虑对研究环境因素或变量的操纵和控制。有些研究方法对操纵和控制 要求少一些,如实地观察、人种志研究、事后追溯研究等;有些研究方法要求对某些因素和条 件进行严格的操纵和控制,如实验研究、抽样调查等。不论控制程度怎样,或多或少会影响研 究数据的收集,研究结果的分析,以及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概括。影响控制程度的因素主要有 四个: 1、 研究范围的大小 研究范围越大,对变量的控制越困难。因此,变量多的,研究范围大的,就比较适合进行 综合性研究和归纳性研究。反过来,研究范围窄些,则有利于控制变量,也就比较适合进行演 绎法和分析性研究,便于检验假设。 2、 对变量的控制程度 综合性研究中,涉及的变量较多,对变量的控制就会少些;而在分析性研究中,涉及的变 量要少些,因而控制就会严格些。一般来说,研究的目标越具体、越明确,研究的控制程度就 越高,研究结果就越可靠。 3、 被试个体间的差异 研究中,被试个体之间的差异是要控制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被试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比较高,控制的程度可以小一些,研究设计相对来说可以简单一些,研究结果的精确性可以高 一些。反之,如果被试之间的差异比较大,研究设计就会比较困难和复杂,需要控制的因素就 会成倍增加。 4、 研究者的主观态度 在一项研究中,对环境和变量控制程度越小,就越需要研究者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研究 的主观性也就越强。反过来,对研究环境控制越严格,研究者的解释能力就越弱,越不起作用, 所得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也就越强。如采用综合法和归纳法对一堂课进行实地观察,材料的取舍 和记录以及事后整理材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对同样现象,不同的研究者 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判断。相反,如果采用演绎法或分析法的实验研究,实验的变量、测量、工 具、程序都规定得很细,研究者的主观干扰基本排除,所得的研究数据就具有客观性,研究效 度也随之增加。这正如考试中的主观题与客观题的评分。主观题的评分没有指标限制,以阅卷 人的主观判断决定分数;客观题的评分可以机器阅卷,主观因素基本可以排除。 (四)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在研究设计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还需要考虑数据的性质和数据的收集。无论是研 究的思路(综合法还是分析法),研究的目标(描述性研究还是因果性研究),方案的设计(选 择哪些变量,控制哪些变量)都表现在数据的性质、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数据的分析上。 收集数据当然要考虑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如,收集什么样的资料?怎样的资料是有效的? 如何收集资料?另外,还要考虑收集资料的方法,如,观察、问卷、访谈、测量、文献等。除 此以外还要考虑材料的明确程度,范围的宽窄,聚焦点的大小等

、选择具体的研宄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尚无定论,有人将研究分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两类;也有 人将研究分为质化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两类。一般情况,大多数研究者是按研究的具体方 法来分类,这样的分类便于研究方案的设计,便于理解。下面就常用的研究方法作简单的介绍 从研究方法的性质与适用范围、研究过程与步骤、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入手,希望能给硏究者选 择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一)描述性研究( descriptive research) 描述性研究是教育研究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旨在描述或说明变量的特质,关注对背景、 条件和事件的解释。描述性研究可以是定量研究,也可以是定性研究: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 以是分析性的:可以采用归纳式,也可以采用演绎式;即可以检验已有的假设,也可以用来提 出假设:既可以使用定性数据,也可以使用定量数据。通常,不对变量进行干预和控制,描述 的通常是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 教育研究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描述它们的形式、内容、行为、变 化,以及与其他现象的异同等。研究者通过对事物和现象的仔细描述可以得到很多发现,因此 描述性研究在教育研究中是基础性的,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描述对象不同,以及描述程序或工具的差异,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描述特定群体的现状与特征的研究为调查研究( survey study),描述单一个体特征的研究为个案 研究( case study);调查研究以访谈( Interview)、问卷( questionnaire)、以及测验(test)为主 要工具,强调量的分析属于量的研究;个案硏究及人种学研究( ethnographic study),则以深层 访谈(in- depth interview)及参与观察( participant observation)为主,强调质的解释,所以是质 的研究。如果描述的内容涉及时间的变化,事件的演变和趋势,则为发展研究( developmental study)。 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是什么”的问题。例如,课堂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 的教学理念持什么态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互动是怎样展开的?课堂提问的频率是 多少? 描述性研究常用到测量工具和统计技术,除了文字性的描述外,更多地要用到标准化测验、 课堂观察测量工具、态度量表、问卷、访谈表等,因此进行描述性硏究应该熟悉各类测量工具 从获取数据的时间点上考虑,描述性硏究可以设计成为纵向研究(追踪研究)和横向研究(横 截面研究)两类。纵向硏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多个时间点上反复多次地收集资料。横向硏 究则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在总体的多个层次上一次性地进行测量获取资料 例如,要对小学生如何学会写作的过程进行研究,了解1-6年级学生写作能力是怎样发展 的。我们可以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小学某个班跟踪六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年都要求学生 写命题作文“我家的大公鸡”,最后对学生在不同年级时所写的作文进行纵向分析比较。我们也 可以采用横向硏究设计,在学校1-6年级中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要求写命题作文“我家 的大公鸡”,然后对各年级的写作水平进行比较 描述性硏究可以通过提出研究假设来引导研究的展开,但更多的时候是通过研究问题来构 建研究过程。一般描述性研究的设计包含以下程序 1、确定所要描述的对象 2、选择可以利用的信息源; 3、通过观测工具获取数据 4、对获取数据进行分析 5、形成研究结果和评论 描述性硏究是教育硏究的基本方法,没有描述也就没有硏究。当然这种描述应该是真实可 靠的,能反映事实现象的。在科学研究中,描述性硏究不是仅仅在讲故事,更多地会涉及定量 数据和统计形式,需要研究者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对研究意义的分析能力和解释 能力

二、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尚无定论,有人将研究分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两类;也有 人将研究分为质化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两类。一般情况,大多数研究者是按研究的具体方 法来分类,这样的分类便于研究方案的设计,便于理解。下面就常用的研究方法作简单的介绍, 从研究方法的性质与适用范围、研究过程与步骤、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入手,希望能给研究者选 择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一)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 描述性研究是教育研究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旨在描述或说明变量的特质,关注对背景、 条件和事件的解释。描述性研究可以是定量研究,也可以是定性研究;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 以是分析性的;可以采用归纳式,也可以采用演绎式;即可以检验已有的假设,也可以用来提 出假设;既可以使用定性数据,也可以使用定量数据。通常,不对变量进行干预和控制,描述 的通常是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 教育研究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描述,描述它们的形式、内容、行为、变 化,以及与其他现象的异同等。研究者通过对事物和现象的仔细描述可以得到很多发现,因此 描述性研究在教育研究中是基础性的,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描述对象不同,以及描述程序或工具的差异,描述性研究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描述特定群体的现状与特征的研究为调查研究(survey study),描述单一个体特征的研究为个案 研究(case study);调查研究以访谈(interview)、问卷(questionnaire)、以及测验(test)为主 要工具,强调量的分析属于量的研究;个案研究及人种学研究(ethnographic study),则以深层 访谈(in-depth interview)及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为主,强调质的解释,所以是质 的研究。如果描述的内容涉及时间的变化,事件的演变和趋势,则为发展研究(developmental study)。 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确定“是什么”的问题。例如,课堂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新课程标准 的教学理念持什么态度?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言语互动是怎样展开的?课堂提问的频率是 多少? 描述性研究常用到测量工具和统计技术,除了文字性的描述外,更多地要用到标准化测验、 课堂观察测量工具、态度量表、问卷、访谈表等,因此进行描述性研究应该熟悉各类测量工具。 从获取数据的时间点上考虑,描述性研究可以设计成为纵向研究(追踪研究)和横向研究(横 截面研究)两类。纵向研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多个时间点上反复多次地收集资料。横向研 究则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在总体的多个层次上一次性地进行测量获取资料。 例如,要对小学生如何学会写作的过程进行研究,了解 1-6 年级学生写作能力是怎样发展 的。我们可以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小学某个班跟踪六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年都要求学生 写命题作文“我家的大公鸡”,最后对学生在不同年级时所写的作文进行纵向分析比较。我们也 可以采用横向研究设计,在学校 1-6 年级中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要求写命题作文“我家 的大公鸡”,然后对各年级的写作水平进行比较。 描述性研究可以通过提出研究假设来引导研究的展开,但更多的时候是通过研究问题来构 建研究过程。一般描述性研究的设计包含以下程序: 1、 确定所要描述的对象; 2、 选择可以利用的信息源; 3、 通过观测工具获取数据; 4、 对获取数据进行分析 5、 形成研究结果和评论 描述性研究是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没有描述也就没有研究。当然这种描述应该是真实可 靠的,能反映事实现象的。在科学研究中,描述性研究不是仅仅在讲故事,更多地会涉及定量 数据和统计形式,需要研究者敏锐的洞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对研究意义的分析能力和解释 能力

(二)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是以系统方式收集、整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史料,诠释理解史料及事 件关系的方法。历史研究不仅试图让人们知道教育的过去,还想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来帮助人们 了解教育现状,并对未来教育的前景作出判断。历史研究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常用于教育史 的研究,但又不限于教育史,它几乎覆盖教育研究的所有领域。凡与教育有关的人和事物,以 及教育的环境、组织、制度、问题都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研究领域。一般研究的焦点涉及过去 的学制发展、教育家的思想、教学流派、教育事件、以及相应的教育史问题等 历史研究法的设计注重史料的收集与鉴定。由于历史不会重演,过去的已经发生,人们无 法再去操纵它们,因此,除了收集与鉴定史料之外,研究成功还有赖于研究者敏锐的洞察力和 创造性的解释,只有研究者的洞察与创造,才能对史料进行有意义的分析和诠释。从这个意义 上说,历史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反映研究者的价值观和兴趣,研究是主观定性的。 历史研究法的设计,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明确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可以来自社会问题,当前的社会问题是教育研究中历史问题的最广泛的来源,如 家庭教育、学习资源的浪费、学业的压力等:可以来自对个人、团体、事件、运动等的研究以 填补历史空白:可以研究事件之间的关系,试图解释历史上的一些观念和事件;还可以将收集 的历史资料与新的历史事实综合起来重新诠释以往的事件。在决定历史问题时要考虑的一个重 要标准是要想研究的重要资料是否能找到,并且能够解读 2、收集与评价资料 收集资料要有目标,历史硏究的文献收集通常是从最初资料入手的,从文献目录、索引 参考书等间接资料开始,然后再去获得第一手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的真实性还需要考证和评 估,去伪存真 3、综合整理资料 综合整理是对资料的有关信息加工处理,可以按时间顺序或不同的主题将资料综合,研究 者应避免带有历史偏见的分析。 4、解释历史形成结论 解释历史可以运用概念诠释历史信息:通常要探讨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还要对历史资 料和证据进行概括。最后以读者理解的方式完成历史研究论文。 采用历史研究法探讨教育现象及问题,因只能在现存的文献与史料中寻找证据,加上资料 数量有限,不一定完整,以及资料本身是否可靠的问题,因此在应用上会受一定的限制。研究 者必须确定收集到必要的、真实的资料,否则研究容易出偏差。另外,研究中的史料由研宄者 解释,难免夹带主观的成分,客观性不及其他实证硏究方法,因此在分析解释研究结论时,要 格外小心谨慎。然而对于过去事件的探讨,历史研究的方法自有其特殊的功能,是其他任何研 究方法不能取而代之的。 (三)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 方法。个案研究主要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在描述过程中进 行解释。个案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个案特征以及问题的症结所在,还可以发挥诊断与矫治的功能。 个案研究的特点是集中、深入描述单一个人、班级或学校的状态或行为,直观形象地探讨各个 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个案研究常采用访谈、问卷、测量、观察等具体方法。在收集相关资料 和对个人档案分析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深层访谈(in- depth interview)和参与观察( participant 所谓个案就是现象的一个具体事例,研究者通过生动地描述某一现象,向读者展示理解这 现象的意义。个案研究可以是研究者为了理解感兴趣的某一现象、过程、事件、人物,而选 择一个案例进行的细致的研究;个案硏究也可以是通过各种渠道,针对性地收集挑选大量有关 资料,以深入了解个案内容的研究:个案研究还可以是在自然的实地情景中针对单一个体或问

(二)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是以系统方式收集、整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史料,诠释理解史料及事 件关系的方法。历史研究不仅试图让人们知道教育的过去,还想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来帮助人们 了解教育现状,并对未来教育的前景作出判断。历史研究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常用于教育史 的研究,但又不限于教育史,它几乎覆盖教育研究的所有领域。凡与教育有关的人和事物,以 及教育的环境、组织、制度、问题都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研究领域。一般研究的焦点涉及过去 的学制发展、教育家的思想、教学流派、教育事件、以及相应的教育史问题等。 历史研究法的设计注重史料的收集与鉴定。由于历史不会重演,过去的已经发生,人们无 法再去操纵它们,因此,除了收集与鉴定史料之外,研究成功还有赖于研究者敏锐的洞察力和 创造性的解释,只有研究者的洞察与创造,才能对史料进行有意义的分析和诠释。从这个意义 上说,历史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反映研究者的价值观和兴趣,研究是主观定性的。 历史研究法的设计,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 明确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可以来自社会问题,当前的社会问题是教育研究中历史问题的最广泛的来源,如 家庭教育、学习资源的浪费、学业的压力等;可以来自对个人、团体、事件、运动等的研究以 填补历史空白;可以研究事件之间的关系,试图解释历史上的一些观念和事件;还可以将收集 的历史资料与新的历史事实综合起来重新诠释以往的事件。在决定历史问题时要考虑的一个重 要标准是要想研究的重要资料是否能找到,并且能够解读。 2、 收集与评价资料 收集资料要有目标,历史研究的文献收集通常是从最初资料入手的,从文献目录、索引、 参考书等间接资料开始,然后再去获得第一手资料。对收集到的资料的真实性还需要考证和评 估,去伪存真。 3、 综合整理资料 综合整理是对资料的有关信息加工处理,可以按时间顺序或不同的主题将资料综合,研究 者应避免带有历史偏见的分析。 4、 解释历史形成结论 解释历史可以运用概念诠释历史信息;通常要探讨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还要对历史资 料和证据进行概括。最后以读者理解的方式完成历史研究论文。 采用历史研究法探讨教育现象及问题,因只能在现存的文献与史料中寻找证据,加上资料 数量有限,不一定完整,以及资料本身是否可靠的问题,因此在应用上会受一定的限制。研究 者必须确定收集到必要的、真实的资料,否则研究容易出偏差。另外,研究中的史料由研究者 解释,难免夹带主观的成分,客观性不及其他实证研究方法,因此在分析解释研究结论时,要 格外小心谨慎。然而对于过去事件的探讨,历史研究的方法自有其特殊的功能,是其他任何研 究方法不能取而代之的。 (三)个案研究 个案研究是当今教育研究中运用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也是描述性研究和实地调查的一种 方法。个案研究主要通过案例方式考察教育现象,基本目的在于描述与解释,在描述过程中进 行解释。个案研究可以深入探讨个案特征以及问题的症结所在,还可以发挥诊断与矫治的功能。 个案研究的特点是集中、深入描述单一个人、班级或学校的状态或行为,直观形象地探讨各个 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个案研究常采用访谈、问卷、测量、观察等具体方法。在收集相关资料 和对个人档案分析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深层访谈(in–depth interview)和参与观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所谓个案就是现象的一个具体事例,研究者通过生动地描述某一现象,向读者展示理解这 一现象的意义。个案研究可以是研究者为了理解感兴趣的某一现象、过程、事件、人物,而选 择一个案例进行的细致的研究;个案研究也可以是通过各种渠道,针对性地收集挑选大量有关 资料,以深入了解个案内容的研究;个案研究还可以是在自然的实地情景中针对单一个体或问

题进行的深入细致的研究。 个案研究的目的通常来源于以下三个原因之 1、提供描述在充实的、情景性的描述中使描述的现象概念化,并赋予现象以意义。 2、提供解释旨在对研究现象进行解释,将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系统地联系起来 3、提供评估对可评估的现象进行生动描述和判断,确立独特的理念、主题及模式。 个案研究在于了解研究对象经常发生的行为、事件、状态,以及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身 临其境地探究和分析原因,以描述各种事件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形成整体的解释。除了对 个案的全面了解,个案研究还可以形成新的研究假设,作为进一步验证研究的基础 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相比各有长短,相辅相成。调查研究更重视研究的广度,强调量的分 析,揭示群体的普遍特征:个案研究更注重研究的深度,强调质的解释,揭示个体的独特条件 因此,在研究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 按个案研究的性质,研宄可以划分为探索性个案研究、描述性个案研究、诠释性个案研究 按个案研究的对象,研究可以划分为对个人生活史的个案研究、对社会团体发展变化的个案研 究、对特殊问题的个案研究、对事件情景的个案研究等 个案研究的设计以及描述可以考虑以下7个W问题 (1)谁(who) (2)什么(what) (3)地点( where) (4)如何(how) (5)原因(why) (6)时间(when (7)受谁影响(whom) 个案研究通常必须考虑以下四个要素: 1、研究的问题 个案研究首先必须确定研究的目的与性质,必须清楚了解研究的有关问题。研究什么?研 究的特征?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的过程等 2、研究的命题 命题是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的主体,也是研究设计的依据,把握研究的命题会影响整个研 究的进行方向 3、分析的单位 研究者必须明了自己研究的分析单位,即研究内容在什么层面进行分析,应该运用什么方 式有效地收集资料 4、命题与资料的联系 个案研究者依据研究命题,从研究对象的行为和事件中获取与命题相关的线索和资料,从 而描述或解释命题与资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个案研究的步骤 1、阐述研究问题 2、选择个案 3、研究方案设计 4、收集资料 5、分析组织资 6、解释说明研究成果 7、撰写个案研究报告 例如,以个案研究来探讨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决策过程。研究者首先要确定研究的问题是 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决策过程,目的是想通过个案的描述分析,提供提高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效能 ①林进材:《教学研究与发展》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第26页

题进行的深入细致的研究。 个案研究的目的通常来源于以下三个原因之一: 1、 提供描述 在充实的、情景性的描述中使描述的现象概念化,并赋予现象以意义。 2、 提供解释 旨在对研究现象进行解释,将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系统地联系起来。 3、 提供评估 对可评估的现象进行生动描述和判断,确立独特的理念、主题及模式。 个案研究在于了解研究对象经常发生的行为、事件、状态,以及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身 临其境地探究和分析原因,以描述各种事件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形成整体的解释。除了对 个案的全面了解,个案研究还可以形成新的研究假设,作为进一步验证研究的基础。 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相比各有长短,相辅相成。调查研究更重视研究的广度,强调量的分 析,揭示群体的普遍特征;个案研究更注重研究的深度,强调质的解释,揭示个体的独特条件。 因此,在研究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将二者结合起来运用。 按个案研究的性质,研究可以划分为探索性个案研究、描述性个案研究、诠释性个案研究。 按个案研究的对象,研究可以划分为对个人生活史的个案研究、对社会团体发展变化的个案研 究、对特殊问题的个案研究、对事件情景的个案研究等。 个案研究的设计以及描述可以考虑以下 7 个 W 问题: (1) 谁(who) (2) 什么(what) (3) 地点(where) (4) 如何(how) (5) 原因(why) (6) 时间(when (7) 受谁影响(whom) 个案研究通常必须考虑以下四个要素①: 1、研究的问题 个案研究首先必须确定研究的目的与性质,必须清楚了解研究的有关问题。研究什么?研 究的特征?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的过程等。 2、研究的命题 命题是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的主体,也是研究设计的依据,把握研究的命题会影响整个研 究的进行方向。 3、分析的单位 研究者必须明了自己研究的分析单位,即研究内容在什么层面进行分析,应该运用什么方 式有效地收集资料。 4、命题与资料的联系 个案研究者依据研究命题,从研究对象的行为和事件中获取与命题相关的线索和资料,从 而描述或解释命题与资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个案研究的步骤: 1、阐述研究问题 2、选择个案 3、研究方案设计 4、收集资料 5、分析组织资料 6、解释说明研究成果 7、撰写个案研究报告 例如,以个案研究来探讨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决策过程。研究者首先要确定研究的问题是 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决策过程,目的是想通过个案的描述分析,提供提高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效能 ① 林进材:《教学研究与发展》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 年,第 26 页

的策略:其次选择合适的教师即个案;接下来定义与课堂教学决策相关的一些命题,如教学前 的决定、教案的设计、对学生特性的把握、对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互动过程中的决定 教师的个性特征、教学时间的控制、班级经营、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过后的反思、教学观的 体现、影响教学决策的相关因素等:;然后,根据这些命题以跟踪录像的方法获取该教师的课堂 教学行为,收集与命题相关的资料,反复观看录像,并拟定个案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此组织材 料;最后,理清叙述脉络,解释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个案研究的优点 (1)能以生动的描述过程形象地展示个案,这是定量统计无法做到的 (2)个案研究灵活,可以改变研究重点,采用新的方法,满足研究需要 个案研究的缺点 (1)研究结论的主观性较强 (2)常常会遇到伦理道德问题 (3)个案研究成果的推广性有限 (4)对研究人员的语言技能、洞察力有较高要求 (四)人种志研究 人种志研究( ethnographic research)是一种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交互作用”的定性研究, 是研究者在现场作长期的观察、访问、记录的过程,针对所选择的场所、针对自然发生的对象 而作的研究。人种志研究试图在研究现场发现有意义的东西,从初始的观察,推出尝试性的结 论,这些结论再启发进一步的观察,然后修正结论,是在研究情境中所获经验指导下的探索过 程。人种志研究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境,尤其适合于对社会群体、个体与群体所处的背景以及人 际交往过程的研究 人种志研究的基本特点是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在自然情境下观察并收集数据,通过 叙事的方式描述资料,从而得出研究结论。人种志研究本质上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同时又非 常具体,细节丰富 人种志硏究依据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现象学、解释主义、诠释学、符号互动论、人类学等。 常用的方法术语是: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叙事描述、个案硏究、实地调査、扎根理论等。人 种志研究方法的核心是参与观察,包括与研究对象长期居住、直接联系、反复观察、询问、闲 聊等,在自然情境中收集资料。收集资料的技术包括:生活史、面谈、问卷、文献、录音、录 像、事件分析等,也可以收集量化的资料。 人种志研究运用于教育还是60年代末的事。1968年,史密斯( L M.Smith)和杰弗里 ( W.Geoffrey)在《一个班级的复杂性:对一种教学理论的分析》中,详细描述了他们花了 学期的时间,观察一所平民学校的一个班级,以及作了大量的现场记录。史密斯根据记录,同 这个班的教师杰弗里每天进行讨论,以阐明教师行为背后的意图和动机,并对教学过程进行抽 象和概括 人种志硏究特别适合于学校或班级这样相对封闭的系统作经验描述式的研究。如,对课堂 情景的分析描述;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情景中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课堂教学的相关问题、方 去;师生在课堂社会生活中的观点、态度、信念:师生交往:课堂中的合作行为等 人种志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因为学校生活、课堂生活是师生个体在环境相关的人、事、物 不断交往中构成的意义世界,研究者必须了解他们、他们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才能解释现象 的意义:只有在相同情境中生活的成员才能了解各种符号的意义并分享价值观;教师的教、学 生的学以及师生关系是解释课堂现象的重要资源,研究者可以依赖教师与学生陈述对情景的理 解和观点,运用自然的、生态的方式获得资料 人种志研究在实施步骤上很少有固定的程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有研究价值的现象或问题 2、选择个案和研究场所 3、获准进入研究 4、资料的收集与检核(观察、访谈、三角互证)

的策略;其次选择合适的教师即个案;接下来定义与课堂教学决策相关的一些命题,如教学前 的决定、教案的设计、对学生特性的把握、对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互动过程中的决定、 教师的个性特征、教学时间的控制、班级经营、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过后的反思、教学观的 体现、影响教学决策的相关因素等;然后,根据这些命题以跟踪录像的方法获取该教师的课堂 教学行为,收集与命题相关的资料,反复观看录像,并拟定个案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此组织材 料;最后,理清叙述脉络,解释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个案研究的优点: (1)能以生动的描述过程形象地展示个案,这是定量统计无法做到的; (2)个案研究灵活,可以改变研究重点,采用新的方法,满足研究需要; 个案研究的缺点: (1)研究结论的主观性较强; (2)常常会遇到伦理道德问题 (3)个案研究成果的推广性有限 (4)对研究人员的语言技能、洞察力有较高要求 (四)人种志研究 人种志研究(ethnographic research)是一种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交互作用”的定性研究, 是研究者在现场作长期的观察、访问、记录的过程,针对所选择的场所、针对自然发生的对象 而作的研究。人种志研究试图在研究现场发现有意义的东西,从初始的观察,推出尝试性的结 论,这些结论再启发进一步的观察,然后修正结论,是在研究情境中所获经验指导下的探索过 程。人种志研究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境,尤其适合于对社会群体、个体与群体所处的背景以及人 际交往过程的研究。 人种志研究的基本特点是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生活,在自然情境下观察并收集数据,通过 叙事的方式描述资料,从而得出研究结论。人种志研究本质上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同时又非 常具体,细节丰富。 人种志研究依据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现象学、解释主义、诠释学、符号互动论、人类学等。 常用的方法术语是: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叙事描述、个案研究、实地调查、扎根理论等。人 种志研究方法的核心是参与观察,包括与研究对象长期居住、直接联系、反复观察、询问、闲 聊等,在自然情境中收集资料。收集资料的技术包括:生活史、面谈、问卷、文献、录音、录 像、事件分析等,也可以收集量化的资料。 人种志研究运用于教育还是 60 年代末的事。1968 年,史密斯(L.M.Smith)和杰弗里 (W.Geoffrey)在《一个班级的复杂性:对一种教学理论的分析》中,详细描述了他们花了一 学期的时间,观察一所平民学校的一个班级,以及作了大量的现场记录。史密斯根据记录,同 这个班的教师杰弗里每天进行讨论,以阐明教师行为背后的意图和动机,并对教学过程进行抽 象和概括。 人种志研究特别适合于学校或班级这样相对封闭的系统作经验描述式的研究。如,对课堂 情景的分析描述;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情景中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课堂教学的相关问题、方 法;师生在课堂社会生活中的观点、态度、信念;师生交往;课堂中的合作行为等。 人种志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因为学校生活、课堂生活是师生个体在环境相关的人、事、物 不断交往中构成的意义世界,研究者必须了解他们、他们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才能解释现象 的意义;只有在相同情境中生活的成员才能了解各种符号的意义并分享价值观;教师的教、学 生的学以及师生关系是解释课堂现象的重要资源,研究者可以依赖教师与学生陈述对情景的理 解和观点,运用自然的、生态的方式获得资料。 人种志研究在实施步骤上很少有固定的程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确定有研究价值的现象或问题 2、 选择个案和研究场所 3、 获准进入研究 4、 资料的收集与检核(观察、访谈、三角互证)

5、资料分析与诠释 6、解释研究结果 人种志研究的优点: (1)自然情境中进行,能提供详细丰富的生活画面 (2)用跟踪式的资料收集方法,能了解真实情况,达到一定的深度; (3)在研究方法上更细腻,更灵活,有弹性,容易获得新见解,形成新假设 (4)在教育教学现场进行,获得资料更具真实性、适用性,费用相对较少; (5)长期的参与观察,可以避免对研究现象认识的先入为主 (6)强调互动,强调整体,以丰富的描述来提供事实,检验理论 (7)对研究行为、态度的细微差异,考察长时间的社会过程特别有效。 人种志研究的缺点: (1)由于是个案研究,难以作出精确的统计推论; (2)研究数据的信度和研究结果的效度方面欠缺 (3)似乎是在写小说、讲故事 (4)存在研究者的主观偏见,需要进行专业训练 (5)观察、访谈记录比较复杂,不容易量化,资料解释主观性较强: (6)由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容易产生角色冲突、情感投入等伦理问题; (7)研究成果的可推广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有限。 (五)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 correlational study)的方法,可以属于描述性硏究,或者是描述性硏究中一种处 理数据的方法。相关研究采用各种相关统计,探讨变量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变化的程度,作为 预测或了解现象之间关系的线索 在教育研究中应用相关研究相当普遍,很多研究的目的就是了解教育现象之间或变量之间 的相互关系。如,探讨学生的智力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可以由学生的智力程度 预测其学业成绩,作为进一步教学指导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智力程度对学业成绩 的可能影响程度,作为进一步探索学业成绩差异形成原因的基础。相关研究可以探索变量之间 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变量上的得分去预测另一个变量的得分。 1、两个变量间的相关 最基本的相关研究是探讨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如,记忆与学业成绩的相关;自我概念 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焦虑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教师的期望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等。这时只需 用常规的简单相关设计。 2、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 教育现象与活动比较复杂,常常要涉及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种结果往往是多种因素共 同作用的产物。如,要了解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因素,可能会牵涉学生智力程度、自我观念 学习动机、以及家庭背景等:要探讨学生就业倾向,可能会联系学生的智商、学业成绩、抱负 水平、职业兴趣、以及父母职业等;要了解小学生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关联,创造力可能包括 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等测验分数,而学业成绩可能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测验分数, 这时需要用多元相关设计 从事相关研究的基本要领有二:一是确定变量作为收集资料的依据:二是依据变量的数量 与性质,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来处理资料。 相关研究的基本设计比较简单,通常是在同一组被试身上收集两个或多个变量的数据资料 然后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参见附录1“小学生识字量与与语文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运用多元相关的研究设计和计算比较复杂,但相关研究的质量不取决于设计的复杂性和运算技 术的现代化,而取决于研究设计的合适性和理论建构的深度。在运用相关研究方法时,除了要 确定变量的数量和性质外,也要熟悉各种相关统计方法的适用范围,才不至于误用或误解

5、 资料分析与诠释 6、 解释研究结果 人种志研究的优点: (1)自然情境中进行,能提供详细丰富的生活画面; (2)用跟踪式的资料收集方法,能了解真实情况,达到一定的深度; (3)在研究方法上更细腻,更灵活,有弹性,容易获得新见解,形成新假设; (4)在教育教学现场进行,获得资料更具真实性、适用性,费用相对较少; (5)长期的参与观察,可以避免对研究现象认识的先入为主; (6)强调互动,强调整体,以丰富的描述来提供事实,检验理论。 (7)对研究行为、态度的细微差异,考察长时间的社会过程特别有效。 人种志研究的缺点: (1)由于是个案研究,难以作出精确的统计推论; (2)研究数据的信度和研究结果的效度方面欠缺; (3)似乎是在写小说、讲故事; (4)存在研究者的主观偏见,需要进行专业训练; (5)观察、访谈记录比较复杂,不容易量化,资料解释主观性较强; (6)由于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直接接触,容易产生角色冲突、情感投入等伦理问题; (7)研究成果的可推广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有限。 (五)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correlational study)的方法,可以属于描述性研究,或者是描述性研究中一种处 理数据的方法。相关研究采用各种相关统计,探讨变量之间相互关联和相互变化的程度,作为 预测或了解现象之间关系的线索。 在教育研究中应用相关研究相当普遍,很多研究的目的就是了解教育现象之间或变量之间 的相互关系。如,探讨学生的智力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可以由学生的智力程度 预测其学业成绩,作为进一步教学指导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了解智力程度对学业成绩 的可能影响程度,作为进一步探索学业成绩差异形成原因的基础。相关研究可以探索变量之间 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变量上的得分去预测另一个变量的得分。 1、两个变量间的相关 最基本的相关研究是探讨两个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如,记忆与学业成绩的相关;自我概念 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焦虑与学业成绩的相关;教师的期望与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等。这时只需 用常规的简单相关设计。 2、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 教育现象与活动比较复杂,常常要涉及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一种结果往往是多种因素共 同作用的产物。如,要了解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因素,可能会牵涉学生智力程度、自我观念、 学习动机、以及家庭背景等;要探讨学生就业倾向,可能会联系学生的智商、学业成绩、抱负 水平、职业兴趣、以及父母职业等;要了解小学生创造力与学业成绩的关联,创造力可能包括 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等测验分数,而学业成绩可能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测验分数, 这时需要用多元相关设计。 从事相关研究的基本要领有二:一是确定变量作为收集资料的依据;二是依据变量的数量 与性质,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来处理资料。 相关研究的基本设计比较简单,通常是在同一组被试身上收集两个或多个变量的数据资料, 然后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参见附录 1“小学生识字量与与语文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运用多元相关的研究设计和计算比较复杂,但相关研究的质量不取决于设计的复杂性和运算技 术的现代化,而取决于研究设计的合适性和理论建构的深度。在运用相关研究方法时,除了要 确定变量的数量和性质外,也要熟悉各种相关统计方法的适用范围,才不至于误用或误解

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相关性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一些主题①: 1、设想某些人类特性(X)与学习(Y)或其他学校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2、设想课堂环境或组织安排(X)与学习(Y)或态度之间的相关性 3、设想各种教学实践和指导材料(X)与学习(Y)之间的相关性 4、设想条件或实践(X)与学习(Y)或最佳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5、根据一个指定的变量(如自我概念)预测学生、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士未来的成功、适 应和困难 6、实验信度和效度,以及其他诊断性和评估性根据的建立 只要了解相关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和原理,实施相关性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它 包括以下一些步骤: 1、变量的确定和分类 2、研究问题的提出或假设的提出 3、样本的选择 4、数据的收集 5、数据的分析 6、结论的提出和解释 相关研究的优缺点 相关硏究是在对一种复杂现象不十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试探性硏究,常在自然情景中研 究人的行为,适用于对变量之间关系的数量化研究,可以测量多个变量,了解变量之间联系的 密切程度,特别适合于对学生、教师、以及教学各因素的研究。相关研究的局限在于不够严谨 相关联系不能表明确有因果关系,有时,两个莫名其妙的变量之间也会呈现相关关系。因此, 对相关系数的解释显得更重要。 (六)调查研究 调査硏究是硏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 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是教育研究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通常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 自然情境中收集数据,效率较髙。另外,它不需要控制条件或操纵被调査的对象,涉及范围广, 手段多样化,便于实施,适用于现状研究和描述性研究 依据不同的角度,调查研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按研究目标可以划分为描述性调査和探索性调査。描述性调查用以了解事实和现状,或事 物发生的过程和全貌,基点是对事物实际情况作描述,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探索性调 査是以解释事物之间或变量之间关系为目的的调査,是想通过各种途径解释事物的前因后果 研究关心的是“为什么”的问题。通常探索性调查需要以对事物或变量的描述为基础,从这个 意义上说,对同一研究课题,采用探索性调查比描述性调査更深入,更有价值。 按研究范围可以划分为全面调查、典型调査、抽样调査。全面调査即普査,是对某一范围 内所有对象进行调査,换句话说,就是研究总体多大,样本也就多大。典型调查是根据研究目 的,在调査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调查。抽样调查是按抽样的程序从调查的总体中抽 取部分样本进行的研究,并以样本结果估计总体特征的调查。通常抽样调查比典型调查有较好 的代表性,教育调查广泛采用抽样调查 按研究设计可以将调查划分为横向调查和纵向调查。横向调查指在某一时间,一次性地对 抽取样本,集中收集资料的调査。纵向调査又称追踪调查,指随时间推移多次对抽取样本收集 资料的调査。相比较而言,纵向调査精确程度较髙,但数据收集时间较长;横向调査收集数据 时间较短,一次性解决问题。因此更多的人乐意采用横向调查。有时可以将横向调査和纵向调 查合并到一个研究设计中,这样既可以把数据放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进行比较,也可以在不同 的数据收集时间之间进行比较 (美)查尔斯著:张莉莉,张学文等译:《教育研究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230页

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相关性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一些主题①: 1、 设想某些人类特性(X)与学习(Y)或其他学校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2、 设想课堂环境或组织安排(X)与学习(Y)或态度之间的相关性 3、 设想各种教学实践和指导材料(X)与学习(Y)之间的相关性 4、 设想条件或实践(X)与学习(Y)或最佳成绩之间的相关性 5、 根据一个指定的变量(如自我概念)预测学生、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士未来的成功、适 应和困难 6、 实验信度和效度,以及其他诊断性和评估性根据的建立 只要了解相关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和原理,实施相关性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它 包括以下一些步骤: 1、 变量的确定和分类 2、 研究问题的提出或假设的提出 3、 样本的选择 4、 数据的收集 5、 数据的分析 6、 结论的提出和解释 相关研究的优缺点: 相关研究是在对一种复杂现象不十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试探性研究,常在自然情景中研 究人的行为,适用于对变量之间关系的数量化研究,可以测量多个变量,了解变量之间联系的 密切程度,特别适合于对学生、教师、以及教学各因素的研究。相关研究的局限在于不够严谨, 相关联系不能表明确有因果关系,有时,两个莫名其妙的变量之间也会呈现相关关系。因此, 对相关系数的解释显得更重要。 (六)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 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是教育研究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通常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 自然情境中收集数据,效率较高。另外,它不需要控制条件或操纵被调查的对象,涉及范围广, 手段多样化,便于实施,适用于现状研究和描述性研究。 依据不同的角度,调查研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按研究目标可以划分为描述性调查和探索性调查。描述性调查用以了解事实和现状,或事 物发生的过程和全貌,基点是对事物实际情况作描述,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探索性调 查是以解释事物之间或变量之间关系为目的的调查,是想通过各种途径解释事物的前因后果, 研究关心的是“为什么”的问题。通常探索性调查需要以对事物或变量的描述为基础,从这个 意义上说,对同一研究课题,采用探索性调查比描述性调查更深入,更有价值。 按研究范围可以划分为全面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全面调查即普查,是对某一范围 内所有对象进行调查,换句话说,就是研究总体多大,样本也就多大。典型调查是根据研究目 的,在调查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调查。抽样调查是按抽样的程序从调查的总体中抽 取部分样本进行的研究,并以样本结果估计总体特征的调查。通常抽样调查比典型调查有较好 的代表性,教育调查广泛采用抽样调查。 按研究设计可以将调查划分为横向调查和纵向调查。横向调查指在某一时间,一次性地对 抽取样本,集中收集资料的调查。纵向调查又称追踪调查,指随时间推移多次对抽取样本收集 资料的调查。相比较而言,纵向调查精确程度较高,但数据收集时间较长;横向调查收集数据 时间较短,一次性解决问题。因此更多的人乐意采用横向调查。有时可以将横向调查和纵向调 查合并到一个研究设计中,这样既可以把数据放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进行比较,也可以在不同 的数据收集时间之间进行比较。 ① (美)查尔斯著;张莉莉,张学文等译:《教育研究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年,第 230 页

按研究途径可以划分为书面调査和口头调査。书面调査常见的是问卷调査、测量调查和调 查表等形式,需要被调査者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调查主要有访谈调查、开座谈会和电 话访谈等形式。 下面我们以对某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进行调查为例,说明各种调查分类,说明研 究设计时对方法的考虑 采用描述性调査,我们可以让三至六年级学生统一写一篇命题作文,然后对作文的字数、 内容、结构等进行分析,以描述学生写作现状 采用探索性调査,我们可以先让三至六年级学生统一写一篇命题作文,然后用问卷了解学 生写作时的想法、问题、困难、解决办法等,以了解学生写作时的问题及其原因 采用全面调査,我们可以将全校三至六年级学生都作为被调查者,要求完成统一的命题作 文和有关作文能力的问卷 采用典型调査,我们可以选择全校写作最优秀的个别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作文能力形成的 过程和要素。 采用抽样调査,我们可以在各班分别抽取20%学生进行调查,要求完成统一的命题作文和 有关作文能力的问卷。 采用横向调查,我们可以在各年级分别抽取部分小学生,统一时间让学生完成同一命题作 文,以比较不同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了解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过程 采用纵向调査,我们可以抽取三年级一个班,要求完成一篇命题作文,然后每一年都要求 这个班的学生写同样命题的作文,连续四年。最后,将四年的同一命题作文进行比较,了解学 生作文能力的发展过程。 采用书面调查,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设计调查问卷或测验量表以了 解学生作文能力。 采用口头调查,我们可以通过召集部分学生座谈或个别交谈来了解学生习作过程中遇到的 困难和错误。 当然,以上各种调查方式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强调的侧重点不一样,最后调查结果表述的形 式也会不一样,因此应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具体的调查方式 调查研究一般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调査目的。包括对硏究的具体目标作详细说眀,确定调査对象,选择调査类型和方式。 2、调查计划。包括研究问题,变量的操作定义,文献的查阅,抽样方案的设计,时间进度的安 排,经费的预算等 3、准备调査材料和工具。包括问卷设计,列访谈提纲,编制测验题目或选择调査工具,落实调 查人员,做好调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实施调査。必要的话,可先作小范围尝试性调査,看调查是否可行,材料是否需要修改,客 观地收集数据,了解情况 5、整理调査材料。包括数据的加工处理,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得出调査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 和对策。 6、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研究的优缺点: 调査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教育现状,发现问题,弄清事实,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教育政 策、教育规划、为教育改革提供事实依据。调查研究在运用过程中比较灵活、简便,收集资料 广泛、迅速,节省时间和经费。但是调查研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调查往往只是表面的,难 以确定其因果关系;调査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被调査者的合作态度,更多地受制于硏究宄对象:另 外,调査的可靠性有一定的限制,调査者的主观倾向、态度都有可能影响被调查者,使调查的 客观性减低;再有,调査很少采用比较组设计,仅凭一组被试所做的调查往往缺乏研究的有效 性,推论到总体中去要慎重。 (七)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 experimental study)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

按研究途径可以划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书面调查常见的是问卷调查、测量调查和调 查表等形式,需要被调查者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调查主要有访谈调查、开座谈会和电 话访谈等形式。 下面我们以对某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作文能力进行调查为例,说明各种调查分类,说明研 究设计时对方法的考虑: 采用描述性调查,我们可以让三至六年级学生统一写一篇命题作文,然后对作文的字数、 内容、结构等进行分析,以描述学生写作现状。 采用探索性调查,我们可以先让三至六年级学生统一写一篇命题作文,然后用问卷了解学 生写作时的想法、问题、困难、解决办法等,以了解学生写作时的问题及其原因。 采用全面调查,我们可以将全校三至六年级学生都作为被调查者,要求完成统一的命题作 文和有关作文能力的问卷。 采用典型调查,我们可以选择全校写作最优秀的个别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作文能力形成的 过程和要素。 采用抽样调查,我们可以在各班分别抽取 20%学生进行调查,要求完成统一的命题作文和 有关作文能力的问卷。 采用横向调查,我们可以在各年级分别抽取部分小学生,统一时间让学生完成同一命题作 文,以比较不同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了解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过程。 采用纵向调查,我们可以抽取三年级一个班,要求完成一篇命题作文,然后每一年都要求 这个班的学生写同样命题的作文,连续四年。最后,将四年的同一命题作文进行比较,了解学 生作文能力的发展过程。 采用书面调查,我们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设计调查问卷或测验量表以了 解学生作文能力。 采用口头调查,我们可以通过召集部分学生座谈或个别交谈来了解学生习作过程中遇到的 困难和错误。 当然,以上各种调查方式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强调的侧重点不一样,最后调查结果表述的形 式也会不一样,因此应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具体的调查方式。 调查研究一般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明确调查目的。包括对研究的具体目标作详细说明,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类型和方式。 2、调查计划。包括研究问题,变量的操作定义,文献的查阅,抽样方案的设计,时间进度的安 排,经费的预算等。 3、准备调查材料和工具。包括问卷设计,列访谈提纲,编制测验题目或选择调查工具,落实调 查人员,做好调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4、实施调查。必要的话,可先作小范围尝试性调查,看调查是否可行,材料是否需要修改,客 观地收集数据,了解情况。 5、整理调查材料。包括数据的加工处理,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得出调查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 和对策。 6、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研究的优缺点: 调查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教育现状,发现问题,弄清事实,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教育政 策、教育规划、为教育改革提供事实依据。调查研究在运用过程中比较灵活、简便,收集资料 广泛、迅速,节省时间和经费。但是调查研究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调查往往只是表面的,难 以确定其因果关系;调查的成功往往取决于被调查者的合作态度,更多地受制于研究对象;另 外,调查的可靠性有一定的限制,调查者的主观倾向、态度都有可能影响被调查者,使调查的 客观性减低;再有,调查很少采用比较组设计,仅凭一组被试所做的调查往往缺乏研究的有效 性,推论到总体中去要慎重。 (七)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experimental study)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

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 究方法。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实验研究就是研究者有意识地操作一个变量(自变量),使它发生变化,并且控制其他无关变量 然后观察、测量这种变化是否会对另一个变量(因变量)产生影响。实验研究基本上包括选择 些被试,采取行动给他们一些刺激和观察行动所造成的后果、反应两个方面。如,改变课堂 学方法,观察学生学习效果是否因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变化 实验研究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对实验自变量(实验处理)的操纵:二是对实验因变量(实 验结果)的观察与测量:三是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研究的运用和实施主要应从以上三个要 素加以考虑和规划。尽可能增大实验处理的强度,使接受实验处理产生的效果明显:尽可能控 制无关变量的干扰,减少对实验结果进行测量时可能造成的误差,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实 验效果 实验研究的特点有: (1)以假设为前提。整个实验过程就是围绕着验证假设展开; (2)需要控制条件。没有控制就没有实验 (3)能揭示因果关系。实验的理论框架和操作程序就是按照验证因果关系而设计的 (4)可重复验证。重复验证是实验研究成果推广运用的必备条件,是评判实验优劣的标准 从不同的角度,实验研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按实验场所,可以分为现场实验(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按实验目的,可以分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推广性实验 按实验自变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按实验控制程度,可以分为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按实验分析方法,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实验和定性研究实验 按实验被试选择的方式,可以分为单一被试实验和成组实验 按实验设计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单组实验、等组实验、轮组实验 实验设计的模式多样,最常用的模式有 1、单组前后测设计(前实验设计) 2、等组后测设计(真实验设计) 3、等组前后测设计(真实验设计) 4、非等组前后测设计(准实验设计) 5、时间序列设计(准实验设计) 6、因素设计(两个以上自变量的设计) 7、单一被试设计(A-B设计、A-B-A设计、A-B-A-B设计) 以上模式是实验研究中最基本的设计模式,在这些模式的基础上还可以派生出许多新的实 验设计模式。每种实验模式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运用范围。(具体可参见有关实验研究设计的 书) 正如生活中的一切技能,如吃饭、走路、说话、骑车等皆由尝试或实验而习得,在学校教 育系统中,实验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背景。实验硏究特别适合硏究范围有限、研究假设明确 概念界定清楚的硏究,实验硏究更适合于解释性硏究,而不太适合于描述性硏究。实验硏究宄在 教学研究中常用于教材教法的研究、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运用上,通过实验可以证实 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情境,所产生的效果,以及优缺点等。因此,教育研究中实验研究特别受 人青睐,以实验研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数量也就相当多 般来说,在如下情况可考虑采用实验研究① 1、非常需要探讨两个变量或事件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2、至少有一个随机分配的组能够参与研究; 3、自变量(原因)能够作用于被试,能够被改进、控制或操纵 (美)查尔斯著:张莉莉,张学文等译:《教育研究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271页

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 究方法。实验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是各类研究中唯一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 实验研究就是研究者有意识地操作一个变量(自变量),使它发生变化,并且控制其他无关变量, 然后观察、测量这种变化是否会对另一个变量(因变量)产生影响。实验研究基本上包括选择 一些被试,采取行动给他们一些刺激和观察行动所造成的后果、反应两个方面。如,改变课堂 教学方法,观察学生学习效果是否因教学方法的改变而变化。 实验研究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对实验自变量(实验处理)的操纵;二是对实验因变量(实 验结果)的观察与测量;三是对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研究的运用和实施主要应从以上三个要 素加以考虑和规划。尽可能增大实验处理的强度,使接受实验处理产生的效果明显;尽可能控 制无关变量的干扰,减少对实验结果进行测量时可能造成的误差,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实的实 验效果。 实验研究的特点有: (1) 以假设为前提。整个实验过程就是围绕着验证假设展开; (2) 需要控制条件。没有控制就没有实验; (3) 能揭示因果关系。实验的理论框架和操作程序就是按照验证因果关系而设计的; (4) 可重复验证。重复验证是实验研究成果推广运用的必备条件,是评判实验优劣的标准。 从不同的角度,实验研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按实验场所,可以分为现场实验(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按实验目的,可以分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推广性实验; 按实验自变量的多少,可以分为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按实验控制程度,可以分为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按实验分析方法,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实验和定性研究实验; 按实验被试选择的方式,可以分为单一被试实验和成组实验; 按实验设计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单组实验、等组实验、轮组实验。 实验设计的模式多样,最常用的模式有: 1、单组前后测设计(前实验设计) 2、等组后测设计(真实验设计) 3、等组前后测设计(真实验设计) 4、非等组前后测设计(准实验设计) 5、时间序列设计(准实验设计) 6、因素设计(两个以上自变量的设计) 7、单一被试设计(A-B 设计、A-B-A 设计、A-B-A-B 设计) 以上模式是实验研究中最基本的设计模式,在这些模式的基础上还可以派生出许多新的实 验设计模式。每种实验模式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运用范围。(具体可参见有关实验研究设计的 书) 正如生活中的一切技能,如吃饭、走路、说话、骑车等皆由尝试或实验而习得,在学校教 育系统中,实验同样具有广阔的应用背景。实验研究特别适合研究范围有限、研究假设明确、 概念界定清楚的研究,实验研究更适合于解释性研究,而不太适合于描述性研究。实验研究在 教学研究中常用于教材教法的研究、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运用上,通过实验可以证实 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情境,所产生的效果,以及优缺点等。因此,教育研究中实验研究特别受 人青睐,以实验研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数量也就相当多。 一般来说,在如下情况可考虑采用实验研究①: 1、 非常需要探讨两个变量或事件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2、 至少有一个随机分配的组能够参与研究; 3、 自变量(原因)能够作用于被试,能够被改进、控制或操纵; ① (美)查尔斯著;张莉莉,张学文等译:《教育研究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年,第 271 页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