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大学教育科学》:科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兴起(厦门大学:刘海峰)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3
文件大小:1.73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大学教育科学》:科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兴起(厦门大学:刘海峰)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编者按:在110年前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布停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尽管科 举制的利与弊都非常明显,但是其采用的考试选才办法要优于世卿世禄制和察举推荐制;“学而优则仕”原则虽然有其局 限性,但远比“学而劣则仕”或“不学而仕”更好,这是科举制存在1300余年的最大合理性。不仅如此,作为官员选拔制 度的科举制对隋唐到明清的文化教育、社会历史和社会习俗等进程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现代中国也还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充分认识并深入研究科举制,在今天仍有相当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6-0074-11 科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兴起 口刘海峰 1905年废止科举是中国教育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举若不变通裁减,则人情不免观望,绅富孰肯筹 件之一,它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关键环节,同时捐?经费断不能筹,学堂断不能多。入学堂者恃有 关系到中国帝制的终结、科举政治的转换、传统文科举一途为退步,既不肯专心向学,且不肯恪守学 化的衰弱和儒家经学的断裂。科举制已经废止110规。”同时,他们还比较了科举与学堂的优劣利弊 年了,但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和文化现象,它曾经影响认为“科举文字宇,每多剽窃;学堂功课,务在实修。 中国知识分子那么普遍又那么长久,是历史的重大科举止凭一日之长短,学堂必尽累年之研究;科举 存在,很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 但取词章,其品谊无从考见,学堂兼重行检,其心术 科举被废,主要是因为它阻碍了新式学堂的兴尤可灼知……凡科举之所讲习者,学堂无不优为;学 办。经过1901年的改革调整,废止了八股文、试帖堂之所兼通者,科举皆所未备”。也就是说,科举 诗、武举等,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文体可以说已经脱根本不如学堂。 胎换骨了。从清末最后两科的乡试、会试、殿试的试 在当时的学堂科举之争中,除了极少数人外,舆 题来看,20世纪初中国科举制已经向近代文官考试论基本上是向学堂一边倒。在《奏定学堂章程·学 制度转型。但是,迫于当时急需兴办学堂培养人才务纲要》中,写明“学堂兼有科举所长,”断言“学 的形势,主政者认为只有废止科举才能搬掉兴办学堂所出之人才,必远胜于科举之所得无疑”。到了光 堂的障碍。1904年1月,在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奏绪三十一年八月(1905年9月),不仅认为科举一日不 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中,专门谈到当时兴办学停,学堂就难以遍设,且“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 堂的困难主要在于经费难筹,其原因是“由科举未最为新政大端”,于是光绪帝下诏彻底废止科举。 停,天下士林谓朝廷之意并未专重学堂也。然则科 废科举的动因在兴办学堂的教育方面,但废科 收稿日期:2015-07-29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科举通史”(13JD880010)。 作者简介:刘海峰(1959-),男,福建泉州人,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 史研究。 ?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 74 2015/6·总154期 <<< 编者按:在110年前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布停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尽管科 举制的利与弊都非常明显,但是其采用的考试选才办法要优于世卿世禄制和察举推荐制;“学而优则仕”原则虽然有其局 限性,但远比“学而劣则仕”或“不学而仕”更好,这是科举制存在1300余年的最大合理性。不仅如此,作为官员选拔制 度的科举制对隋唐到明清的文化教育、社会历史和社会习俗等进程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在现代中国也还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充分认识并深入研究科举制,在今天仍有相当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905年废止科举是中国教育历史上最重大的事 件之一,它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关键环节,同时 关系到中国帝制的终结、科举政治的转换、传统文 化的衰弱和儒家经学的断裂。科举制已经废止110 年了,但作为一种考试制度和文化现象,它曾经影响 中国知识分子那么普遍又那么长久,是历史的重大 存在,很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 科举被废,主要是因为它阻碍了新式学堂的兴 办。经过1901年的改革调整,废止了八股文、试帖 诗、武举等,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文体可以说已经脱 胎换骨了。从清末最后两科的乡试、会试、殿试的试 题来看,20世纪初中国科举制已经向近代文官考试 制度转型。但是,迫于当时急需兴办学堂培养人才 的形势,主政者认为只有废止科举才能搬掉兴办学 堂的障碍。1904年1月,在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奏 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中,专门谈到当时兴办学 堂的困难主要在于经费难筹,其原因是“由科举未 停,天下士林谓朝廷之意并未专重学堂也。然则科 举若不变通裁减,则人情不免观望,绅富孰肯筹 捐?经费断不能筹,学堂断不能多。入学堂者恃有 科举一途为退步,既不肯专心向学,且不肯恪守学 规。”同时,他们还比较了科举与学堂的优劣利弊, 认为“科举文字,每多剽窃;学堂功课,务在实修。 科举止凭一日之长短,学堂必尽累年之研究;科举 但取词章,其品谊无从考见,学堂兼重行检,其心术 尤可灼知……凡科举之所讲习者,学堂无不优为;学 堂之所兼通者,科举皆所未备”[1]。也就是说,科举 根本不如学堂。 在当时的学堂科举之争中,除了极少数人外,舆 论基本上是向学堂一边倒。在《奏定学堂章程·学 务纲要》中,写明“学堂兼有科举所长,”断言“学 堂所出之人才,必远胜于科举之所得无疑”。到了光 绪三十一年八月(1905年9月),不仅认为科举一日不 停,学堂就难以遍设,且“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 最为新政大端”,于是光绪帝下诏彻底废止科举。 废科举的动因在兴办学堂的教育方面,但废科 科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兴起 □ 刘海峰 收稿日期:2015-07-29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科举通史”(13JJD880010)。 作者简介:刘海峰(1959-),男,福建泉州人,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 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6-0074-11

书隐虑|科举制度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兴起 举不仅仅是一场教育革命,而且是一场政治变革,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将科举作为一门专门学 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科举制废问来研究的。到改革开放以后,科举硏究才逐步走 止之后,维系儒学的制度支撑不复存在,随之而来向繁荣,风会所向,终于在1992年出现了科举学的 的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文化断裂,远远超出了提议概念 废科举的估计和想象,因此张之洞在废科举后不久 科举学是在科举硏究历史悠久、研究对象重 就感到不安和一定程度的懊恼,并力图建立和推广要、硏究人员众多、硏究成果丰硕的情况下逐渐形 存古学堂以保存旧学。其实,在清末内忧外患的时成的一门专学。它以科举制及其运作的历史为硏究 代背景中,在西学东渐和外来势力强力介入的情况对象,与中国1300年间大部分知名人物、大部分书 下,科举制的废止实际上是近代东西方文明冲突的籍和几乎所有地区皆有关系。科举学牵涉面很广,内 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 容非常广博,在我看来,科举学所蕴涵的一切,只 1905年标志着1300年科举时代的终结。科举能用“高深渊博”来形容。科举时代,经常有人用汗 制废止后,古代为应考而兴盛的“科举之学”随着牛充栋、浩如烟海之类的成语来形容科举文献的繁 科举制的终结而衰亡。然而,在“后科举时代”,科多,如说“经策之学,浩如烟海,虽皓首未易穷其蕴 举并没有完全作古,它还以不同的形态复活于现代也”。清代学者钱大昕所修《元史艺文志》,按经 社会。由于废科举时主要考虑的是为兴学堂开辟道史、子、集分类,在“集类”中,专立“科举类”,所 路,但科举不仅具有教育考试性质,而是集政治、教收《易义拟题》、《书义断法》、《春秋合题著说》 育、文化、社会功能为一身的复杂的考试制度,科举《策学归宗》、《科举天阶》等书21种。1903年编 废后,选官任职陷入无序,于是清政府在1910年便辑的科举改革后在科场中采用的策问目录,确认采 拟好《文官考试章程》并准备实施,后因辛亥革命用32个类目,其中科举与治道、学术、内政、外交、 爆发而未果。民国考试制度对科举制有多方面的传时事、学校、官制等并列,说明当时科举已是世间所 承,尤其是考试院的建置和考试程序,在一定意义有事物和学问中一个独立的大类。民国以来,中 上可以说是科举的复活。我国1952年建立的统一高外各种涉及国学的书籍在处理学问类别的时候,都 考制度,在考试竞争的机制和影响等方面,也与科是将科举与学校并列为一类,或者将科举与教育并 举具有某种形式的相似之处。 列为一类,与文学、法律、农业、工业、商业、军事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试在社会生活中的利弊各种类别等量齐观,可见科举内涵之广,已成为有别 影响日益明显,人们逐渐认识到,科举虽已成为历史于其他学问的一大类别。 陈迹,但其仍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于是科举硏究慢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大陆的科举硏究成果 慢受到重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术界逐宴宴可数,而海外的科举研究成果却层出不穷。20 渐反思科举制的功过和废科举的影响,科举硏究日世纪80年代一度有所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不在 渐兴起,并于1992年开始提出建立科举学这一门专中国”这一具有讽刺意味的说法。中国学者若不重 视硏究科举,岂不也可能出现“科举产生于中国,科 有位西方学者曾经说过:“似乎重要的真知灼见举学不在中国”的尴尬现象?正如杨学为硏究员在 等到时代精神准备接受它时,才能降临,否则它如《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发表的《中国需要 果在时代精神前,来得过早,就将会为人所淡忘和 科举学”》一文中所说的,首倡“科举学”,是很有 抛弃,一直到了文化转过来,谁备给它欢迎时,它才远见的创举,“全世界都在研究科举,它的故乡不应 能重现于世”。科举学的发展历程正是如此。自科落后。”我认为中国学者有责任有使命深入全面地 举废后不久,就开始有人进行科举硏究,当时主要开展科举硏究。而真正要达到全面和深入,就不能 是整理一些地区的科第名录,或者对科举考试进行零敲碎打单兵作战,只有将各学科分散的科举硏究 回忆。到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因为建立考试院 统合起来,才可能使其形成合力,使科举研究出现 科举硏究出现一定程度的兴盛。但1949年以后,因突破和飞跃。这便是“科举学”形成的学术背景。 为将科举视为落后腐朽的制度,科举硏究被冷落 中国学术自近代从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之 75>>> ?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75 >>> 举不仅仅是一场教育革命,而且是一场政治变革, 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科举制废 止之后,维系儒学的制度支撑不复存在,随之而来 的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文化断裂,远远超出了提议 废科举的估计和想象,因此张之洞在废科举后不久 就感到不安和一定程度的懊恼,并力图建立和推广 存古学堂以保存旧学。其实,在清末内忧外患的时 代背景中,在西学东渐和外来势力强力介入的情况 下,科举制的废止实际上是近代东西方文明冲突的 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 1905年标志着1300年科举时代的终结。科举 制废止后,古代为应考而兴盛的“科举之学”随着 科举制的终结而衰亡。然而,在“后科举时代”,科 举并没有完全作古,它还以不同的形态复活于现代 社会。由于废科举时主要考虑的是为兴学堂开辟道 路,但科举不仅具有教育考试性质,而是集政治、教 育、文化、社会功能为一身的复杂的考试制度,科举 废后,选官任职陷入无序,于是清政府在1910年便 拟好《文官考试章程》并准备实施,后因辛亥革命 爆发而未果。民国考试制度对科举制有多方面的传 承,尤其是考试院的建置和考试程序,在一定意义 上可以说是科举的复活。我国1952年建立的统一高 考制度,在考试竞争的机制和影响等方面,也与科 举具有某种形式的相似之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试在社会生活中的利弊 影响日益明显,人们逐渐认识到,科举虽已成为历史 陈迹,但其仍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于是科举研究慢 慢受到重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术界逐 渐反思科举制的功过和废科举的影响,科举研究日 渐兴起,并于1992年开始提出建立科举学这一门专 门学问[2]。 有位西方学者曾经说过:“似乎重要的真知灼见 等到时代精神准备接受它时,才能降临,否则它如 果在时代精神前,来得过早,就将会为人所淡忘和 抛弃,一直到了文化转过来,准备给它欢迎时,它才 能重现于世”[3]。科举学的发展历程正是如此。自科 举废后不久,就开始有人进行科举研究,当时主要 是整理一些地区的科第名录,或者对科举考试进行 回忆。到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因为建立考试院, 科举研究出现一定程度的兴盛。但1949年以后,因 为将科举视为落后腐朽的制度,科举研究被冷落, 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将科举作为一门专门学 问来研究的。到改革开放以后,科举研究才逐步走 向繁荣,风会所向,终于在1992年出现了科举学的 概念。 科举学是在科举研究历史悠久、研究对象重 要、研究人员众多、研究成果丰硕的情况下逐渐形 成的一门专学。它以科举制及其运作的历史为研究 对象,与中国1300年间大部分知名人物、大部分书 籍和几乎所有地区皆有关系。科举学牵涉面很广,内 容非常广博,在我看来,科举学所蕴涵的一切,只 能用“高深渊博”来形容。科举时代,经常有人用汗 牛充栋、浩如烟海之类的成语来形容科举文献的繁 多,如说“经策之学,浩如烟海,虽皓首未易穷其蕴 也”[4]。清代学者钱大昕所修《元史艺文志》,按经、 史、子、集分类,在“集类”中,专立“科举类”,所 收《易义拟题》、《书义断法》、《春秋合题著说》、 《策学归宗》、《科举天阶》等书21种[5]。1903年编 辑的科举改革后在科场中采用的策问目录,确认采 用32个类目,其中科举与治道、学术、内政、外交、 时事、学校、官制等并列,说明当时科举已是世间所 有事物和学问中一个独立的大类[6]。民国以来,中 外各种涉及国学的书籍在处理学问类别的时候,都 是将科举与学校并列为一类,或者将科举与教育并 列为一类,与文学、法律、农业、工业、商业、军事等 各种类别等量齐观,可见科举内涵之广,已成为有别 于其他学问的一大类别。 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大陆的科举研究成果 寥寥可数,而海外的科举研究成果却层出不穷。20 世纪80年代一度有所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不在 中国”这一具有讽刺意味的说法。中国学者若不重 视研究科举,岂不也可能出现“科举产生于中国,科 举学不在中国”的尴尬现象?正如杨学为研究员在 《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发表的《中国需要 “科举学”》一文中所说的,首倡“科举学”,是很有 远见的创举,“全世界都在研究科举,它的故乡不应 落后。”我认为中国学者有责任有使命深入全面地 开展科举研究。而真正要达到全面和深入,就不能 零敲碎打单兵作战,只有将各学科分散的科举研究 统合起来,才可能使其形成合力,使科举研究出现 突破和飞跃。这便是“科举学”形成的学术背景。 中国学术自近代从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之 书院讲坛 科举制度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兴起

丈官叔有m5%6·总1期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 学”走到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之学”后,学科举的多种西方文字的记载和韩国、越南历史上的 科划分越来越细,有些传统学问被分割到几个不同科举文献,十分丰富。因此,中国、日本、韩国、越南 的学科中去。类似于国学的性质,科举学是一门综合和美国等西方国家都有许多学者在研究科举。由于 性的学问,无法与现代学科一对应。它提倡打破学问题重要,且硏究对象、硏究文献、硏究人员和硏究 科壁垒,突破学科边界,从宏观的视角,注重科举硏成果具有国际性,决定了科举学将会日益国际化 究的一般理论,进行科举硏究的顶层建设。虽然众多 国际学术视野下的科举学研究,应树立一种 硏究科举的学者分布于不同的学科,但他们在研究“大科举观”,不仅考虑到中国的科举,而且将硏究 同一对象,使用共同的专业术语,有着共同的学术语视野放宽到整个古代东亚世界,面对一种新的科举 言,因而逐渐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研究科举学的专学视界,用“学”的眼光和意识来看待和思考科举 家可称之为“科举学家”。有一种说法,统合知识的科举学的研究对象不局限于中国的科举,需要我们 能力胜于单一的天才建立科举学,将从更高的层面将韩国、越南历史上的科举视为一个整体,以系统 上系统地研究科举制。善用整合知识的力量,汇聚和的观点来看问题。探讨科举制度中的有些问题,只 分享众人的智慧,将四面八方的科举硏究统合到一靠中国的资料无法圆满地解决问题,而以域外史料 块,自然会开辟新的局面、出现新的气象。 与中国史料相互补充,往往能互为印证,解释一些 与一般科举硏究论著有所不同,科举学不仅将疑难问题。 科举当作一个专题来研究,而且将其当作一门学问 科举学是从总体上对科举进行专门的综合研 来研究,力图做些整合与贯通的工作。废科举10年究的学问,是进行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纵横交 来,众多中外学者从各个断代、各个学科硏究科举,错的、比较的科举硏究。研究科举学的目的是从科 就像从不同的侧面观察或雕琢科举,而科举学提倡举中总结文化教育传播的社会机制,并从中提取规 用“学”的眼光来审视科举,就有如从空中鸟瞰科律性的认识,同时丰富我国的考试科学宝库。研究 举,视角与传统的科举硏究大不一样,自然可以看科举学还可以通过对考试历史的研究,总结人才选 到许多新的东西。科举是一个整体,本来是没有那拔的科学方法,提高选拔的效度 么多界域和屏障的,现代硏究人为地将其拆解开来 总之,科举学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一个 是为了研究的专门与方便;同时,这种“拆解”也可正在形成和发展的专学,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兴学 能造成理解中的隔膜与偏差。科举学的提岀,便是科。科举学力图整合多学科的科举硏究,总结科举 寻求跨学科的沟通,为突破学科畛域寻找出路。 制的千秋功过,探讨废科举的深远影响,为深刻认 除了跨学科、多学科的科举硏究以外,科举学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提供一种独 还提倡“跨界”硏究,也就是越岀学术界来硏究科特的视角,为现实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因 举。因为当今考试管理界、文博界、政府人事管理部此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门都与科举有关,对科举硏究都有一定的兴趣,所 参考文献 以每年一届的“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也吸纳一些考试管理实际部门、文博界或文物收藏1张之洞张之洞全集(奏议·卷六十一M·石家庄:河北 界的人士来参加。第四届、第九届、第十一届科举学 人民出版社,1998:1597 2]刘海峰.“科举学”刍议[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硏讨会便是由考试管理部门主办,第二届、第十届 1992(4):89 则是由文博界主办的 3][美陂林.实验心理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0 同时,科举学还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科举研究 4][清]墨庄氏,字林精萃,艺林山房,道光二十六年(1846),凡 例,2页 也日益走向国际化。除中国以外,古代东亚世界还有51钱大昕,嘉定钱大昕全集(第5册川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 日本实行过近两百年的科举制,并有韩国、越南两 社,1997:81-8 个相对独立的科举考试系统在长期运行。19世纪以 6]佚名.中外时务策问类编大成·目录[M].求是斋 1903:1-28 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 制度,进而对世界各国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关于 ?1994-2016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 76 2015/6·总154期 <<< 学”走到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之学”后,学 科划分越来越细,有些传统学问被分割到几个不同 的学科中去。类似于国学的性质,科举学是一门综合 性的学问,无法与现代学科一一对应。它提倡打破学 科壁垒,突破学科边界,从宏观的视角,注重科举研 究的一般理论,进行科举研究的顶层建设。虽然众多 研究科举的学者分布于不同的学科,但他们在研究 同一对象,使用共同的专业术语,有着共同的学术语 言,因而逐渐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研究科举学的专 家可称之为“科举学家”。有一种说法,统合知识的 能力胜于单一的天才。建立科举学,将从更高的层面 上系统地研究科举制。善用整合知识的力量,汇聚和 分享众人的智慧,将四面八方的科举研究统合到一 块,自然会开辟新的局面、出现新的气象。 与一般科举研究论著有所不同,科举学不仅将 科举当作一个专题来研究,而且将其当作一门学问 来研究,力图做些整合与贯通的工作。废科举110年 来,众多中外学者从各个断代、各个学科研究科举, 就像从不同的侧面观察或雕琢科举,而科举学提倡 用“学”的眼光来审视科举,就有如从空中鸟瞰科 举,视角与传统的科举研究大不一样,自然可以看 到许多新的东西。科举是一个整体,本来是没有那 么多界域和屏障的,现代研究人为地将其拆解开来 是为了研究的专门与方便;同时,这种“拆解”也可 能造成理解中的隔膜与偏差。科举学的提出,便是 寻求跨学科的沟通,为突破学科畛域寻找出路。 除了跨学科、多学科的科举研究以外,科举学 还提倡“跨界”研究,也就是越出学术界来研究科 举。因为当今考试管理界、文博界、政府人事管理部 门都与科举有关,对科举研究都有一定的兴趣,所 以每年一届的“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也吸纳一些考试管理实际部门、文博界或文物收藏 界的人士来参加。第四届、第九届、第十一届科举学 研讨会便是由考试管理部门主办,第二届、第十届 则是由文博界主办的。 同时,科举学还是一门国际性的学问,科举研究 也日益走向国际化。除中国以外,古代东亚世界还有 日本实行过近两百年的科举制,并有韩国、越南两 个相对独立的科举考试系统在长期运行。19世纪以 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建立了文官考试 制度,进而对世界各国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关于 科举的多种西方文字的记载和韩国、越南历史上的 科举文献,十分丰富。因此,中国、日本、韩国、越南 和美国等西方国家都有许多学者在研究科举。由于 问题重要,且研究对象、研究文献、研究人员和研究 成果具有国际性,决定了科举学将会日益国际化。 国际学术视野下的科举学研究,应树立一种 “大科举观”,不仅考虑到中国的科举,而且将研究 视野放宽到整个古代东亚世界,面对一种新的科举 学视界,用“学”的眼光和意识来看待和思考科举。 科举学的研究对象不局限于中国的科举,需要我们 将韩国、越南历史上的科举视为一个整体,以系统 的观点来看问题。探讨科举制度中的有些问题,只 靠中国的资料无法圆满地解决问题,而以域外史料 与中国史料相互补充,往往能互为印证,解释一些 疑难问题。 科举学是从总体上对科举进行专门的综合研 究的学问,是进行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纵横交 错的、比较的科举研究。研究科举学的目的是从科 举中总结文化教育传播的社会机制,并从中提取规 律性的认识,同时丰富我国的考试科学宝库。研究 科举学还可以通过对考试历史的研究,总结人才选 拔的科学方法,提高选拔的效度。 总之,科举学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一个 正在形成和发展的专学,一个方兴未艾的新兴学 科。科举学力图整合多学科的科举研究,总结科举 制的千秋功过,探讨废科举的深远影响,为深刻认 识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命运提供一种独 特的视角,为现实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因 此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之洞.张之洞全集(奏议·卷六十一)[M].石家庄:河北 人民出版社,1998:1597. [2] 刘海峰.“科举学”刍议[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2(4):89. [3] [美]波林.实验心理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40. [4] [清]墨庄氏.字林精萃.艺林山房,道光二十六年(1846),凡 例,2页. [5] 钱大昕.嘉定钱大昕全集(第5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 社,1997:81-82. [6] 佚名 .中外时务策问类编大成·目录[M].求是斋, 1903:1-28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