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简介 7.3 吸光光度法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7.4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7.5 吸光光度法应用简介

廢门大了化学化工学院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 第飞章 吸光光度法简介 (2) 2005-12 GXQ分析化学2005-2006学年
化学化工学院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 2005-12 GXQ 分析化学 2005-2006学年 2 (2)

廢门大了化学化工学院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 7.3吸光光度法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前节要点复习 7.3.1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7.3.2影响准确度的因素 7.3.3测量条件的选择 7.4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7.4.1酸度的选择 7.4.2显色剂用量的选择 7.4.3其它条件的选择 2005-12 GXQ分析化学2005-2006学年 3
化学化工学院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 2005-12 GXQ 分析化学 2005-2006学年 3 7.3 吸光光度法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前节要点复习 7.3.1 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7.3.2 影响准确度的因素 7.3.3 测量条件的选择 7.4 吸光光度法分析条件的选择 7.4.1 酸度的选择 7.4.2 显色剂用量的选择 7.4.3 其它条件的选择

廢门大了化学化工学院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 7.5吸光光度法应用简介 7.5.1微量组分的测定 7.5.2示差光度法 7.5.3光度滴定法前节要点复习 7.5.4络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7.5.5弱酸弱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7.5.6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7.5.7导数分光光度法 2005-12 GXQ分析化学2005-2006学年
化学化工学院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 2005-12 GXQ 分析化学 2005-2006学年 4 7.5 吸光光度法应用简介 7.5.1 微量组分的测定 7.5.2 示差光度法 7.5.3 光度滴定法 7.5.4 络合物组成及稳定常数的测定 7.5.5 弱酸弱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7.5.6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7.5.7 导数分光光度法 前节要点复习

廢门大了化学化工学院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 7.3吸光光度法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灵敏度 吸光光度法是一种适合于微量组分测定的仪器分析法, 检测限大多可达103~-104g/L或~μg/mL数量级。 准确度 能满足微量组分测定的要求。一般相对误差2~5%。例如, 石灰石中微量铁,含量为0.067%,相对误差以5%计算, 结果为0.064~0.070%,绝对误差为0.003% 比较常量分析:铁矿中的铁含量测定,含量为80%,若相对 误差以5%计算,结果为84~76%,绝对误差为4% 2005-12 GXQ分析化学2005-2006学年 5
化学化工学院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 2005-12 GXQ 分析化学 2005-2006学年 5 7.3 吸光光度法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灵敏度 吸光光度法是一种适合于微量组分测定的仪器分析法, 检测限大多可达10-3 ~10-4 g / L 或 ~g / mL 数量级。 准确度 能满足微量组分测定的要求。一般相对误差 2~5 %。例如, 石灰石中微量铁,含量为 0.067 %,相对误差以 5 %计算, 结果为 0.064 ~ 0.070 %,绝对误差为0.003 % 比较常量分析:铁矿中的铁含量测定,含量为80%,若相对 误差以 5 %计算,结果为84 ~ 76 %,绝对误差为4 %

廢门大了化学化工学院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 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摩尔吸光系数6=cbC当b=1时,A=EC 对摩尔系数的理解之一 摩尔吸收系数是对吸光物质而言,是由吸光 物质的结构特征,吸光面积等因素决定。 0 2+ Fe2++3 3 E=1.1×10 邻二氮菲桔红色58 实际测定 A=ebC Fe 2 实际测得的是条件摩尔吸收系数,E" 2005-12 GXQ分析化学2005-2006学年 6
化学化工学院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 2005-12 GXQ 分析化学 2005-2006学年 6 实际测得的是条件摩尔吸收系数, ′ 对摩尔系数的理解之一 3 3 Fe2+ 3 N N + N N Fe 2+ 邻二氮菲 桔红色 508 =1.1 104 实际测定 + = 2 Fe A bC 摩尔吸收系数是对吸光物质而言,是由吸光 物质的结构特征,吸光面积等因素决定。 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摩尔吸光系数 A = bC 当 b = 1 时,A = C A 0 C

廢门大了化学化工学院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 灵敏度的表示方法对摩尔系数的理解之二 对同一种待测物质,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E,表明 具有不同的灵敏度。 例,分光光度法测铜 铜试剂法测CuE426=128×104L.mo1.cm1 双硫腙法测CuE495=1.58×105L.mol.cm 一般情况 E105 高灵敏度 2005-12 GXQ分析化学2005-2006学年
化学化工学院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 2005-12 GXQ 分析化学 2005-2006学年 7 对摩尔系数的理解之二 对同一种待测物质,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 ,表明 具有不同的灵敏度。 例,分光光度法测铜 铜试剂法测Cu 426 = 1.28 104 L.mol-1.cm-1 双硫腙法测Cu 495 = 1.58 105 L.mol-1.cm-1 一般情况 105 低灵敏度 中等灵敏度 高灵敏度 灵敏度不同的本质 原因是什么 ? 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廢门大了化学化工学院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 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摩尔吸光系数E 灵敏度 吸光系数a 比吸光系数E Sandell灵敏度S 灵敏度 S值表示单位截面积光程测得吸光度为0.001时,每mL溶 液中待测物质的微克数。单位为g.cm2。 Sandell灵敏度与的关系S=M 问题:如何测量S值?S值是否与光程有关? 2005-12 GXQ分析化学2005-2006学年
化学化工学院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 2005-12 GXQ 分析化学 2005-2006学年 8 吸光系数 a 比吸光系数 1% E1cm Sandell 灵敏度 S S 值表示 单位截面积光程测得吸光度为0.001 时,每mL 溶 液中待测物质的微克数。单位为g .cm-2 。 Sandell 灵敏度与的关系 S = M 灵敏度 灵敏度 灵敏度的表示方法 摩尔吸光系数 问题:如何测量S 值?S 值是否与光程有关?

廢门大了化学化工学院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 影响准确度的因素 仪器测量误差A=-lgT=-0.434hT 根据误差传递公式,可以推导出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为 ac T 10 TInt dclc 8 dT=2% T=0.368=368% A=0.434误差最小 4 dT=1% 当dT=1%时 dT=0.1 为了使测量误差<5%, 0 020406080100 控制溶液的透光率 T=70~10%A=0.155~1.00 误差公式推导 2005-12 GXQ分析化学2005-2006学年 9
化学化工学院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 2005-12 GXQ 分析化学 2005-2006学年 9 影响准确度的因素 仪器测量误差 根据误差传递公式,可以推导出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为 A = −lgT = −0.434ln T T T d c dc E T r l n = = T = 0.368 = 36.8 % A = 0.434 为了使测量误差< 5%, 控制溶液的透光率 T = 70 ~ 10 % 误差公式推导 dc/c (%) T(%) 0 2 4 6 8 10 0 20 40 60 80 100 dT=2% dT=1% 当dT = 1%时 dT=0.1% 误差最小 A = 0.155 ~ 1.00

廢门大了化学化工学院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 仪器测量误差公式推导 吸光定律A=£cb根据误差传递公式,有 又A=-T=-0.434 In t da=0.4347 得 dT浓度测量的 C T 4 TInT相对偏差 c TInt (TInt)=o 得T=0368=368% A=0.434 此时,仪器测量误差最小 2005-12 GXQ分析化学2005-2006学年 10
化学化工学院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 2005-12 GXQ 分析化学 2005-2006学年 10 仪器测量误差公式推导 吸光定律 A = cb 根据误差传递公式,有 c dc A dA = 又 A = −lgT = −0.434lnT T dT dA= −0.434 T T dT A dA ln = T T d c dc E T r l n = = 得 浓度测量的 相对偏差 (T lnT) = 0 令 得 T = 0.368 = 36.8 % A = 0.434 此时,仪器测量误差最小

廢门大了化学化工学院 Analyt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 化学反应的影响 M+L=ML吸光定律=8C ML 入m实际计算=ECMb 光度法测定通常在一个较大的浓度范围内作工作曲线,当 e'或随着浓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副反应的变化而变化时, 就表现出对吸光定律的偏离。 例:M+L→ML,MWA/NN,N 1E1^282^383 最有可能在什么 人个 情况下得到? ML 什么条件满足? cM)如果在进行测定,结果如左图所示 2005-12 GXQ分析化学2005-2006学年
化学化工学院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 2005-12 GXQ 分析化学 2005-2006学年 11 化学反应的影响 M + L = ML max 吸光定律 A = CMLb 光度法测定通常在一个较大的浓度范围内作工作曲线,当 ′或随着浓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副反应的变化而变化时, 就表现出对吸光定律的偏离。 实际计算 A = CMb 例: M + L → ML, ML2 , ML3 1 1 2 2 3 3 如果在 1 进行测定,结果如左图所示 A C(M) A ML ML2 ML3 1 ML3 ML2 ML 什么条件满足? 最有可能在什么 情况下得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八章 定量分析化学中常用分离富集方法 Methods for Separation and Enrichment(Concentrate).ppt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七章 吸光光度法简介 7.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7.2 吸光分析法的方法与仪器简介.ppt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章 氧化还原滴定 5.4 氧化还原滴定的计算.ppt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六章 沉淀溶解平衡重量分析法与沉淀滴定法 形成 6.4 沉淀条件的选择.ppt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六章 沉淀溶解平衡重量分析法与沉淀滴定法 Gravimetry(Gravimetric Analysis)& Precipitation Titration 6.1 重量分析法概述 6.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ppt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四章 络合平衡与络合滴定 4.1 概论 4.2 络合平衡.ppt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章 氧化还原滴定 5.3 氧化还原滴定.ppt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四章 络合平衡与络合滴定 4.3 络合滴定的基本原理 4.4 混合离子的选择滴定.ppt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四章 络合平衡与络合滴定 4.5 络合滴定的方式及应用.ppt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3.9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ppt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3.8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ppt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3.7 酸碱滴定.ppt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3.6 滴定分析法概述.ppt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Acid-base equilibrium & Acid-base titration(3.1-3.4.5).ppt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二章 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测试的质量保证(2.3.5-2.6).ppt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3.5 酸碱指示剂.ppt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3.4 缓冲溶液.ppt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二章 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测试的质量保证(2.1-2.3.4).ppt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3.3.2 各种体系[H+]浓度的计算.ppt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一章 绪论(主讲:郭祥群)Analytical Chemistry 化学分析部分).ppt
- 厦门大学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五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Oxidation-Reduction Titration Redox titration 5.1 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程度 5.2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度.ppt
-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英文版) Chapter 3 Stereochemistry-Enantiomerism.ppt
-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第二章 烷烃( Alkanes).ppt
-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双语版)Chapter 5 Alkenes.ppt
-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双语版)Chapter 5 Alkenes.ppt
-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双语版)Chapter 6 Alkynes And Dienes.ppt
-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双语版)Chapter 13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Nitrogen.ppt
-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双语版)第十三章(13-2)有机含氮化合物.ppt
-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双语版)第十三章(13-3)有机含氮化合物.ppt
-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双语版)第十二章 羧酸衍生物.ppt
-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双语版)第十五章 糖类化合物.ppt
-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双语版)第十六章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ppt
-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双语版)第十四章(14-2)杂环化合物.ppt
-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双语版)第十四章(14-1)杂环化合物.ppt
-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双语版)Chapter 4 Alkyl Halides.ppt
-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双语版)羧酸衍生物.ppt
-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英文版)羧酸衍生物二.ppt
-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英文版)羧酸衍生物三.ppt
-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英文版)酚.ppt
- 北京大学:《有机化学》(英文版)醇-药学.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