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四 培养基的配制、消毒和灭菌

G》少东理2大等 实验4培养基配制、消毒与灭菌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微生物教研组 2019.04
实验 4 培养基配制、消毒与灭菌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微生物教研组 2019. 04 1

提纲 G也本R)大罩 1. 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材料 4.实验步骤 5.注意事项
提纲 2 1. 实验目的 2. 实验原理 3. 实验材料 4. 实验步骤 5. 注意事项

1、实验目的 的本翼工大军 学习和掌握培养基配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学习和掌握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紫外线灭菌 和微孔滤膜过滤除菌方法的原理和操作
1、实验目的 3 • 学习和掌握培养基配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 学习和掌握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紫外线灭菌 和微孔滤膜过滤除菌方法的原理和操作

2、实验原理 G中本用)大罗 培养基的配制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培养基中含有氨素、碳素、矿物质元素、生长因子、水等物质。根据 是否加入凝固剂,可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 ◆本实验通过配制适用于一般细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放线菌 (高氏一号培养基)、霉菌(马丁氏培养基)和酵母菌(麦芽汁培养 基)的四种培养基来了解和掌握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实验原理 4 培养基的配制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培养基中含有氮素、碳素、矿物质元素、生长因子、水等物质。根据 是否加入凝固剂,可分为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和半固体培养基。 ◆本实验通过配制适用于一般细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放线菌 (高氏一号培养基)、霉菌(马丁氏培养基)和酵母菌(麦芽汁培养 基)的四种培养基来了解和掌握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实验原理 护本翼工大写 消毒一般是指消灭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的营养体而言, 灭菌则是指杀灭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芽孢和孢子。 在微生物实验中,需要进行纯培养,不能有任何杂菌污染,因此对所用器 材、培养基和工作场所都要进行严格消毒和灭菌。 >本实验主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包括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紫外线 灭菌和微孔滤膜过滤除菌法等
2、实验原理 5 消毒一般是指消灭病原菌和有害微生物的营养体而言, 灭菌则是指杀灭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芽孢和孢子。 ➢ 在微生物实验中,需要进行纯培养,不能有任何杂菌污染,因此对所用器 材、培养基和工作场所都要进行严格消毒和灭菌。 ➢ 本实验主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包括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紫外线 灭菌和微孔滤膜过滤除菌法等

干热灭菌法 >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更高(160~170℃),时间更长 (1~2h),但干热灭菌温度不能超过180℃,否则,包器皿的纸或棉塞就 会烧焦,甚至引燃烧。 >用于干热灭菌的设备主要是电烘箱或干燥箱。 烘箱 烘房 G中本理上大写
6 干热灭菌法 ➢ 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 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更高(160~170℃),时间更长 (1~2 h),但干热灭菌温度不能超过180℃,否则,包器皿的纸或棉塞就 会烧焦,甚至引燃烧。 ➢ 用于干热灭菌的设备主要是电烘箱或干燥箱。 烘箱 烘房

高压蒸汽灭菌法 高压蒸气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 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气。待水蒸气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后关闭排气阀, 继续加热,此时锅内就充满纯水蒸气而又不能迅速溢出,则增加了灭菌锅内的压力, 从而使水的沸点高于100℃,达到设定的高温,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 目的。该法可有效地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各种微生物营养细胞、繁殖细胞和休眠体。 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的杀菌效力比干热大。其原因有三: 一是湿热中细菌菌体含水分高,蛋白质较易凝固。 二是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三是湿热的蒸气有潜热存在,能迅速提高被灭菌物体的温度,从而增加灭菌效力。 也本影大军
7 高压蒸汽灭菌法 高压蒸气灭菌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 套间的水沸腾而产生蒸气。待水蒸气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后关闭排气阀, 继续加热,此时锅内就充满纯水蒸气而又不能迅速溢出,则增加了灭菌锅内的压力, 从而使水的沸点高于100℃,达到设定的高温,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 目的。该法可有效地杀死包括芽孢在内的各种微生物营养细胞、繁殖细胞和休眠体。 在同一温度下,湿热的杀菌效力比干热大。其原因有三: 一是湿热中细菌菌体含水分高,蛋白质较易凝固。 二是湿热的穿透力比干热大 三是湿热的蒸气有潜热存在,能迅速提高被灭菌物体的温度,从而增加灭菌效力

实验中常用的非自控高压蒸气灭菌锅有卧式和立式两种,其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同。 压力表一 气排气 僵度计☐子 -通风口 蒸气供应阀一 森气进口 。示意图 b灭菌祸外形 本实验以立式高压蒸灭菌锅为例,介绍其使用方法,有关自控高压蒸气灭菌锅(autoclave)的使用 可参照厂家说明书。 G山本理上大等 8
8 实验中常用的非自控高压蒸气灭菌锅有卧式和立式两种,其结构和工作原理相同。 本实验以立式高压蒸灭菌锅为例,介绍其使用方法,有关自控高压蒸气灭菌锅(autoclave)的使用 可参照厂家说明书

灭菌锅使用规程(上海申安) 1、打开电源,检查水位灯,需“高水位”灯亮,若”低水位”灯亮则需补充蒸馏水。此步 关键,切忌干烧! 2、设置灭菌时间温度:按"设置”键,此时温度指示数字闪烁,移动向左箭头调整闪烁位 置(十分位、个、十、百位),通过上下箭头加减数字,直到所需温度;再次按“设置” 键,此时温度指示数字闪烁,同前方法设置到所需温度;三次按"“设置”键,确定。(一 般是121℃20min,或115℃30min,不必重复设置)。 3、把灭菌筐(内含待灭菌物品)放入灭菌锅,旋紧锅盖。 4、锅体左后方排气阀打开。 5、按“工作”键开始工作? 6、温度上升到100℃以上,冷空气排尽后,关闭排气阀门,到达设定温度后,自动开始倒 c8 计时。 7、灭菌过程中操作者不可离开,注意观察,以防突发事件;灭菌过程中严禁打开锅盖。 8、倒计时结束后,灭菌锅鸣笛提醒,此时关闭电源,等待灭菌锅降温、降压。(不要打开 灭菌锅盖旁的安全阀放气,可以适当旋松锅体左侧排气阀放气。) 9、待压力指示表指针为零后,方可打开锅盖,否则高压危险;打开锅盖后,谨防蒸汽烫伤 10、温度降低到不烫手时,拿出灭菌筐,关好锅盖。 11、报纸包裹的枪头、试管等,建议烘干后使用。 同也本理)大等
9 灭菌锅使用规程(上海申安) 1、打开电源,检查水位灯,需“高水位”灯亮,若“低水位”灯亮则需补充蒸馏水。此步 关键,切忌干烧! 2、设置灭菌时间温度:按“设置”键,此时温度指示数字闪烁,移动向左箭头调整闪烁位 置(十分位、个、十、百位),通过上下箭头加减数字,直到所需温度;再次按“设置” 键,此时温度指示数字闪烁,同前方法设置到所需温度;三次按“设置”键,确定。(一 般是121℃ 20 min,或115 ℃ 30min,不必重复设置)。 3、把灭菌筐(内含待灭菌物品)放入灭菌锅,旋紧锅盖。 4、锅体左后方排气阀打开。 5、按“工作”键开始工作? 6、温度上升到100℃以上,冷空气排尽后,关闭排气阀门,到达设定温度后,自动开始倒 计时。 7、灭菌过程中操作者不可离开,注意观察,以防突发事件;灭菌过程中严禁打开锅盖。 8、倒计时结束后,灭菌锅鸣笛提醒,此时关闭电源,等待灭菌锅降温、降压。(不要打开 灭菌锅盖旁的安全阀放气,可以适当旋松锅体左侧排气阀放气。) 9、待压力指示表指针为零后,方可打开锅盖,否则高压危险;打开锅盖后,谨防蒸汽烫伤。 10、温度降低到不烫手时,拿出灭菌筐,关好锅盖。 11、报纸包裹的枪头、试管等,建议烘干后使用

紫外线灭菌法 ●紫外线为非电离辐射,它可使被照射的分子或原子中的内层电子提高能级,但不引起电离。 波长为200~300nm的紫外线都有杀菌能力,其中以260nm的杀菌力最强。在波长一定的 条件下,紫外线的杀菌效率与强度和时间的乘积成正比。 ●紫外线杀菌机理主要因为它诱导了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和DNA链的交联,从而抑制了 DNA的复制。另一方面,由于辐射能使空气中的氧电离成[O],再使O2氧化生成臭氧(O3) 或使水(H20)氧化生成过氧化氢(H2O2)。O3和H202均有杀菌作用。 ●紫外线穿透力不大,只杀死暴露的微生物,所以,只适用于无菌室,接种箱,手术室内的空 气及物体表面的灭菌。紫外线灯距照射物在1.2以内灭菌效果好。 >加强杀菌效果:可在无菌室内(或接种箱内)喷洒3%~5%石炭酸溶液;无菌室内的桌面、 凳子可用2%~3%的来苏尔擦洗。然后再开紫外灯照射,即可增强杀菌效果,达到灭菌目的。 GP本理2大写 10
10 紫外线灭菌法 ⚫ 紫外线为非电离辐射,它可使被照射的分子或原子中的内层电子提高能级,但不引起电离。 波长为200~300 nm的紫外线都有杀菌能力,其中以260 nm的杀菌力最强。在波长一定的 条件下,紫外线的杀菌效率与强度和时间的乘积成正比。 ⚫ 紫外线杀菌机理主要因为它诱导了胸腺嘧啶二聚体的形成和DNA链的交联,从而抑制了 DNA的复制。另一方面,由于辐射能使空气中的氧电离成[O]-,再使O2氧化生成臭氧(O3) 或使水(H2O)氧化生成过氧化氢(H2O2)。O3和H2O2均有杀菌作用。 ⚫ 紫外线穿透力不大,只杀死暴露的微生物,所以,只适用于无菌室,接种箱,手术室内的空 气及物体表面的灭菌。紫外线灯距照射物在1.2 m以内灭菌效果好。 ➢ 加强杀菌效果:可在无菌室内(或接种箱内)喷洒3%~5%石炭酸溶液;无菌室内的桌面、 凳子可用2%~3%的来苏尔擦洗。然后再开紫外灯照射,即可增强杀菌效果,达到灭菌目的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六 细菌的生理生化试验.ppt
-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验二 革兰氏染色法和KOH法鉴别革兰氏阴性菌和阳性菌.ppt
-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免疫学原理》课程书籍教材PDF电子版 Principles of Immunology(主编:周光炎).pdf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教材)Janeway's Immunobiology,8th edition,Kenneth Murphy.pdf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免疫学应用.ppt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ppt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ppt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ppt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ppt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抗体(Antibody).ppt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抗原(Antigen).ppt
- 《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OVID-19 virus(2019-nCoV、SARS-CoV-2).ppt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工业微生物育种诱变剂.ppt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ppt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一章 基因工程育种.ppt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工业微生物诱变育种.ppt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ppt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育种出发菌的分离筛选.ppt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遗传物质的基础.ppt
- 《工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工业微生物杂交育种.ppt
- 山东理工大学:《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教学课件,PPT讲稿).ppt
- 山东理工大学:《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微生物发酵产酶.ppt
- 山东理工大学:《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主讲:陈洁).ppt
- 山东理工大学:《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七章 酶的非水相催化.pdf
- 山东理工大学:《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pdf
- 山东理工大学:《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九章 酶反应器 Reactors for Enzymatic Catalysis.pdf
- 山东理工大学:《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第五章 酶分子修饰.pdf
- 山东理工大学:《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酶的定向进化 Enzymatic Directed Evolution.pdf
- 山东理工大学:《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酶固定化.pdf
- 山东理工大学:《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章 酶的应用.pdf
- 山东理工大学:《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1/2).pdf
- 山东理工大学:《蛋白质与酶工程》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2/2).pdf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doc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医学分子生物学五年制教学大纲.doc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医学分子生物学七年制教学大纲.doc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分子生物学大纲 Molecular Biology(英文).doc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一章 绪论.doc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二章 遗传信息的表达.doc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三章 基因表达的调控.doc
- 重庆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四章 核酸的体外扩增.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