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章 物流与物流系统工程

第一章物流与物流系统工程1.15物流的基本概念1.1.1物流的含义物流指的是物质资料及相关信息的流动,它包括从原材料的供应点到产成品直至到达消费终端的整个过程。商品的4种基本的价值形式:(1)形式价值(formutility):(2)时间价值(timeutility):(3)场所性价值(placeutility):(4)所有权价值(possessionutility)。其中,时间价值和场所性价值是与物流最为相关的时间价值,是指物资从供给者到需要者之间有一段时间差,由于改变这一时间差而创造的价值。场所性价值指的是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存在着空间差,把物资从供给者送到需求者,便创造了场所性价值。物流管理的目的在于用最低的物流费用,满足客户的要求,保证5个正确(Right),即Rightproduct(正确的产品)、Rightquantity(合适的数量)、Rightplace(正确的地点)、Righttime(恰当的时间)、Rightcost(合适的费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两个R,即Rightquality(合适的质量)、Rightimpression(良好的印象),也就是常说的7R原则。1.1.2物流的功能物流的功能包括客户订单处理、物资的运输、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包装物及废弃物的回收,以及与之相关的物流信息管理。(1)运输运输(transportation)的基本解释: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某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运输是物流的中心活动,将物资进行空间转移。它不改变实物的形态,也不增加其数量,而是解决物资在生产地点和需要地点之间的空间距离问题,在运输的过程中创造了物资的场所性价值。对市内运输来说,从生产地点到配送中心之间货物的移动可称为运输,而从配送中心到用户之间的货物移动则称为配送。(2)储存储存(storing)是包含库存和储备在内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现象。在物流系统当中,储存通常包括堆存、管理、保养等。1
1 第一章 物流与物流系统工程 1.1 物流的基本概念 1.1.1 物流的含义 物流指的是物质资料及相关信息的流动, 它包括从原材料的供应点到产成品直至到达消 费终端的整个过程。 商品的 4 种基本的价值形式: (1)形式价值(form utility) ; (2)时间价值(time utility); (3)场所性价值(place utility);(4)所有权价值(possession utility)。 其中,时间价值和场所性价值是与物流最为相关的。 时间价值,是指物资从供给者到需要者之间有一段时间差,由于改变这一时间差而创造 的价值。 场所性价值指的是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存在着空间差, 把物资从供给者送到需求者, 便创造了场所性价值。 物流管理的目的在于用最低的物流费用,满足客户的要求,保证 5 个正确(Right) ,即 Right product(正确的产品)、Right quantity(合适的数量)、Right place(正确的地点)、Right time(恰当的时间)、Right cos(合适的费用) t 。 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两个 R, 即 Right quality (合适的质量)、Right impression(良好的印象),也就是常说的 7R 原则。 1.1.2 物流的功能 物流的功能包括客户订单处理、物资的运输、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包装物及 废弃物的回收,以及与之相关的物流信息管理。 (1)运输 运输(transportation)的基本解释: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某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 的物流活动。运输是物流的中心活动,将物资进行空间转移。它不改变实物的形态,也不增 加其数量,而是解决物资在生产地点和需要地点之间的空间距离问题,在运输的过程中创造 了物资的场所性价值。 对市内运输来说,从生产地点到配送中心之间货物的移动可称为运输,而从配送中心到 用户之间的货物移动则称为配送。 (2)储存 储存(storing)是包含库存和储备在内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 的经济现象。 在物流系统当中,储存通常包括堆存、管理、保养等

储存的目的是克服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差异。它是物流的主要职能之一,创造厂物资的时间性价值。储存的设施包括仓库、堆场、料棚、储罐等。储存管理涉及仓库选址、规模和大小、数量,仓库类型和管理、存储决策等。(3)配送配送(distribution)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栋选、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千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4)包装包装(package/packaging)为在流通过程中为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的技术方法所选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达到上迷目自的选用容器、材料和辅助物并采用一定技术方法所进行的操作活动。包装的目的主要包括:便于运输和保管,满足顾客对各种外观的要求,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消费。包装可大致分为工业包装和商品包装。包装的内容包括包装形式和包装方法的选择、包装单位的确定,包装形态、大小、材料、质量等的设计。(5)装卸搬运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如车站范围、工厂范围、仓库内部等),改变“物”的存放、支撑状态的活动称为装卸搬运。如果把装卸和搬运拆开来看,装卸(loadingandunloading)是指“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卸下”。搬运(handling/carrying)是指“在同一场所内,对物品进行空间位置改变的物流作业”。前者主要指物体上下方向的移动。而后者则是指物体横向或斜向的移动。通常装卸搬运是合在一起用的。在一些场合,单称“装卸”或“搬运”也包含“装卸搬运”的完整涵义。按照习惯的用法,物流领域(如铁路运输)常将装卸搬运这一整体活动称为“货物装卸”;在生产领域中常将这一整体活动称为“物料搬运”。其活动内容都是一样的。装卸搬运是随输送和保管而产生的必要的物流活动,它是对运输、保管、包装等物流活动进行衔接的中间环节,包括车、船等的装卸、堆垛、入库、出库以及连接各项动作的短程搬运。装卸搬运活动是频紧发生的,因而也是物资在物流过程中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装卸搬运的管理,主要是装卸搬运方式的选择、机械的选择、合理配置及使用,以及装卸搬运工艺的合理化,以尽可能减少物资在物流过程中装卸搬运的次数,同时提高效率。(6)流通加工流通加工(distributionprocessing)是商品在从生产者向消费者流通的过程中,为了增加附加价值、满足客户需求、促进销售而进行的简单的组装、剪切、套裁、贴标签、刷标志、2
2 储存的目的是克服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的差异。它是物流的主要职能之一,创造 了物资的时间性价值。 储存的设施包括仓库、堆场、料棚、储罐等。 储存管理涉及仓库选址、规模和大小、数量,仓库类型和管理、存储决策等。 (3)配送 配送(distribution)是指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拣选、加 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 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 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 (4)包装 包装(package/packaging)为在流通过程中为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 的技术方法所选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也指为达到上述目的选用容器、材 料和辅助物并采用一定技术方法所进行的操作活动。 包装的目的主要包括:便于运输和保管,满足顾客对各种外观的要求,保护产品,方便 储运,促进消费。 包装可大致分为工业包装和商品包装。 包装的内容包括包装形式和包装方法的选择、包装单位的确定,包装形态、大小、材料、 质量等的设计。 (5)装卸搬运 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如车站范围、工厂范围、仓库内部等),改变“物”的存放、支撑 状态的活动称为装卸搬运。如果把装卸和搬运拆开来看,装卸(loading and unloading)是指 “物品在指定地点以人力或机械装入运输设备或卸下” 。搬运(handling/carrying)是指“在同 一场所内,对物品进行空间位置改变的物流作业” 。前者主要指物体上下方向的移动。而后 者则是指物体横向或斜向的移动。通常装卸搬运是合在一起用的。在一些场合,单称“装卸” 或“搬运”也包含了“装卸搬运”的完整涵义。按照习惯的用法,物流领域(如铁路运输) 常将装卸搬运这一整体活动称为“货物装卸” ;在生产领域中常将这一整体活动称为“物料 搬运” 。其活动内容都是一样的。 装卸搬运是随输送和保管而产生的必要的物流活动,它是对运输、保管、包装等物流活动 进行衔接的中间环节,包括车、船等的装卸、堆垛、入库、出库以及连接各项动作的短程搬运。 装卸搬运活动是频繁发生的,因而也是物资在物流过程中损坏的主要原因之一。装卸搬 运的管理,主要是装卸搬运方式的选择、机械的选择、合理配置及使用,以及装卸搬运工艺 的合理化,以尽可能减少物资在物流过程中装卸搬运的次数,同时提高效率。 (6)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distribution processing)是商品在从生产者向消费者流通的过程中,为了增加 附加价值、满足客户需求、促进销售而进行的简单的组装、剪切、套裁、贴标签、刷标志

分类、检量、弯管、打孔等加工作业。在物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流动的过程中,为了促进销售、维护商品质量和提高物流效率,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流通加工通过改变或完善流通对象的形态(使其发生物理或形状的变化)来实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是流通中的一种特殊形式。随看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多,消费者的需求出现多样化,流通加工也越来越普遍。自前,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物流中心或仓库经营中都大量存在流通加工业务,在日本、美国等物流发达国家则更为普遍。(7)物流信息管理物流信息(logisticsinformation)是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文件的总称。物流信息管理是指在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职能对物流信息进行搜集、检索、研究、报道、交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基本要素以达到物流管理总体目标的活动。信息管理过程包括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存储、传输、制定发布等。/战略计划图1-1为信息管理的功能层次。决策分析在信息管理的功能层次金学塔中,最基础的层次是交易层,这是面向客户的服务,具体内容包括记录用户订单、定企业管理和控制价、开发票、对用户询问的回答、作业程序的选择、运送货交易(面向客户的服务)物的处理等。图1-1信息管理的功能层次在企业管理和控制层次上,物流信息管理包括生产日程安排、财务管理、设备管理、质量控制、顾客服务水平评估等。在决策分析层,信息管理的内容有:储存决策、设施选址及规划、设备配置、物流网络路线优化等。最高层次的信息管理是辅助企业高层制订战略计划,具体包括制订企业的发展战略,如与其他企业的战略联盟等决策。除了以上7大功能之外,在物流工程中,回收物流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回收物流(returnedlogistics)也叫逆向物流,是针对在生产、供应和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边角余料、废料、残损品的处理等发生的物流活动。对回收物料的处理不当会造成资源浪费或污染,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废旧物品的回收再利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逆向物流系统的研究也为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关于回收物品重新利用方式的划分,目前普遍认可的是以下四种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4R”。(1)直接再利用(Direct-Reuse);(2)修理(Repair):(3)再生(Recycling);3
3 分类、检量、弯管、打孔等加工作业。在物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流动的过程中,为了促进销 售、维护商品质量和提高物流效率,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流通加工通过改变或完 善流通对象的形态(使其发生物理或形状的变化)来实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是流通 中的一种特殊形式。随着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增多,消费者的需求出现多样化,流通加工也 越来越普遍。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物流中心或仓库经营中都大量存在流通加工业 务,在日本、美国等物流发达国家则更为普遍。 (7)物流信息管理 物流信息(logistics information)是反映物流各种活动内容的知识、资料、图像、数据、 文件的总称。物流信息管理是指在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职能对物流信 息进行搜集、检索、研究、报道、交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人力、物力和财力 等基本要素以达到物流管理总体目标的活动。 信息管理过程包括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存储、传输、 发布等。 图 11 为信息管理的功能层次。 在信息管理的功能层次金字塔中,最基础的层次是交易 层,这是面向客户的服务,具体内容包括记录用户订单、定 价、开发票、对用户询问的回答、作业程序的选择、运送货 物的处理等。 在企业管理和控制层次上,物流信息管理包括生产日程 安排、财务管理、设备管理、质量控制、顾客服务水平评估等。 在决策分析层,信息管理的内容有:储存决策、设施选址及规划、设备配置、物流网络 路线优化等。 最高层次的信息管理是辅助企业高层制订战略计划,具体包括制订企业的发展战略,如 与其他企业的战略联盟等决策。 除了以上 7 大功能之外,在物流工程中,回收物流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回收物流(returned logistics)也叫逆向物流,是针对在生产、供应和销售过程中产生的 各种边角余料、废料、残损品的处理等发生的物流活动。 对回收物料的处理不当会造成资源浪费或污染,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废旧物品的 回收再利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逆向物流系统的研究也为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 关于回收物品重新利用方式的划分,目前普遍认可的是以下四种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 的“4R” 。 (1)直接再利用(DirectReuse) ; (2)修理(Repair) ; (3)再生(Recycling) ; 图 11 信息管理的功能层次

(4)再制造(Remanufacturing)。法规强制是逆向物流形成的4个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另外三个驱动因素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1.1.3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物流在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了基础性支撑作用,在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中能够发挥带动作用和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能够成为国家或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成为现代科技的应用领域。例如,2008年奥运会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物流业的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同时,奥运会对提高国民素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物流业的发展、提高开放度、提升国际形象具有更长远、更持久的积极作用,充分体现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三大理念的内源,给物流业发展带来进一步扩张的有利环境和机遇。物流在宏观层面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保障作用:(2)对国民经济各行业资源配置的促进作用:(3)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4)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5)对物流业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作用。物流在微观层面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降低企业物流成本:(2)实现企业竞争战略:(3)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和增加消费者剩余(消费者的净收益)。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产品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物流量大大增加。物流成本占产品的总成本高达30~50%。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1.1.4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点到消费地点的有效流动与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全过程。它构成了企业价值链的基础活动,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物流增加了产品的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是明显而重要的,它体现了重要的利润价值。物流合理化可以降低产品成本。假设某公司卖出1件产品,若将价值记为1个单位,其中制造费用48%,销售费用27%,物流费用21%,利润4%。可以看出,节省物流费用方面的潜力仍然很大。物流是销售活动的来源和基础,是成功销售的关键;?物流使商品送到顾客手中;4
4 (4)再制造(Remanufacturing)。 法规强制是逆向物流形成的 4 个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另外三个驱动因素是: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1.3 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流在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了基础性支撑作用,在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中能够发挥 带动作用和支持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能够成为国家或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并创 造新的就业机会,成为现代科技的应用领域。 例如,2008 年奥运会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物流业的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同时, 奥运会对提高国民素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物流业的发展、提高开放度、提升国际形 象具有更长远、更持久的积极作用,充分体现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三 大理念的内涵,给物流业发展带来进一步扩张的有利环境和机遇。 物流在宏观层面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保障作用; (2)对国民经济各行业资源配置的促进作用; (3)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 (4)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对物流业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作用。 物流在微观层面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2)实现企业竞争战略; (3)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和增加消费者剩余(消费者的净收益) 。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产品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物流量大大增加。物流成本占产 品的总成本高达 30~50%。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1.4 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 点到消费地点的有效流动与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全过程。它构成了企业价值链的基础 活动,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物流增加了产品的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是明显而重要的,它 体现了重要的利润价值。物流合理化可以降低产品成本。假设某公司卖出 1 件产品,若将价 值记为 1 个单位,其中制造费用 48%,销售费用 27%,物流费用 21%,利润 4%。可以看 出,节省物流费用方面的潜力仍然很大。 l 物流是销售活动的来源和基础,是成功销售的关键; l 物流使商品送到顾客手中;

●有效的物流管理能为企业创造财富:物流是销售活动的来源和基础,是成功销售的关键。1.1.5国内外物流业的发展及现状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物流的发展不仅与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关,也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有关。按照时间顺序来划分,国外物流的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实现,北美和西欧一些国家开始意识到降低物资采购及产品销售成本的重要性。单元化技术的发展,为大批量配送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人们认识物流提供了可能。从实践发展的角度来看,1941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后勤活动的组织为人们对物流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推动了战后对物流活动的研究以及实业界对物流的重视。第二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流逐渐为管理学界所重视,企业界也开始注意到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改进物流管理作为激发企业活力的重要手段。这一阶段是物流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这一时期物流管理的内容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物流管理的重点转移到对物流的战略研究上。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的内容仍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物流体系的重要,现代物流的发展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同时,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物流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1.美国物流的发展状况美国是物流发展最早也是目前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1901年,J.F.Growell在美国政府的《工业委员会关于农场产品配送的报告》中首次讨论了影响农产品配送的成本和影响因素。1922年,FE.Clark在《市场营销原理》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影响商品所有权转移的活动,包括物流的活动。1946年,美国正式成立了全美交通与物流协会(AmericanSocietyofTrafficandLogistics),这是美国第一个关于运输和物流业的组织。20世纪进入50年代后,对物流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物流特别是物流配送得到了快5
5 l 有效的物流管理能为企业创造财富; l 物流是销售活动的来源和基础,是成功销售的关键。 1.1.5 国内外物流业的发展及现状 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物流的发展不仅与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有关,也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有关。按照时间顺序来划分,国外物流的发展大体经历 了 4 个阶段。 第一阶段:20 世纪初至 50 年代。 20 世纪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大批量生产和销售的实现,北美和西欧一些国 家开始意识到降低物资采购及产品销售成本的重要性。单元化技术的发展,为大批量配送提 供了条件,同时也为人们认识物流提供了可能。从实践发展的角度来看,1941 至 1945 年第二 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后勤活动的组织为人们对物流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推 动了战后对物流活动的研究以及实业界对物流的重视。 第二阶段: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流逐渐 为管理学界所重视,企业界也开始注意到物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改进物流管理作为激 发企业活力的重要手段。这一阶段是物流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三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 这一时期物流管理的内容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 物流管理的重点转移到对物流的 战略研究上。 第四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新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的内容仍在不 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物流体系的重要,现代物流的发展被 提到重要日程上来。同时,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物流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 支撑,使物流向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1.美国物流的发展状况 美国是物流发展最早也是目前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 1901 年,J.F.Growell 在美国政府的《工业委员会关于农场产品配送的报告》中首次讨论 了影响农产品配送的成本和影响因素。 1922 年,F.E.Clark 在《市场营销原理》中将市场营销定义为影响商品所有权转移的活 动,包括物流的活动。 1946 年,美国正式成立了全美交通与物流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Traffic and Logistics),这是美国第一个关于运输和物流业的组织。 20 世纪进入 50 年代后,对物流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物流特别是物流配送得到了快

速的发展,其背景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形成,企业意识到顾客满意是实现企业利润的唯一手段,顾客服务成为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而物流起到了为顾客提供服务的重要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多部关于物流的经典著作问世,奠定了理论的基础。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关于物流管理的研究和讨论相当活跃,出版了大量物流管理的教材、论文、杂志,召开了许多相关的会议。美国物流业的发展与政府在物流业相关法规建设上的不断完善是分不开的。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微电脑技术及应用软件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辅助管理手段,MRP(MaterialRequirementsPlanning,物资需求计划)、MRPII(ManufacturingResource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DRP(DistributionResourcePlanning,分销资源计划)、DRPII(DistributionRequirementsPlanning,分布需求规划)和JIT(JustInTime,准时制)等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相继产生,在生产调度、存量控制、订单处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得到应用,推动了物流活动一体化的进程。从许多公司的管理实践中可以看出,在企业的制造、市场及物流三个重要方面,能为公司提高利润的最有效手段是降低物流成本,物流的作用在社会及企业中进一步得到确认。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趋势,国际贸易量大大增加,为降低成本,不少企业纷纷把加工厂转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为了促进产品的销售,各公司也热裹于建设自身的全球网络,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都通过遍及全球的物流网络扩大营销和服务的范围。沃尔玛(Wal-Mart)和其他的主要零售商建立了自己的自由贸易区。国际物流量的增加,使物流业在美国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三方物流(TPL,ThirdPartLogistics)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全美TPL的收入出现激增。近年来,美国的“服务经济”(ServiceEconomy)受到高度重视对经济增长贡献更大的是“提供服务”而非“商品制造”,物流对国民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起到更为突出的作用,也使大多数物流领域围绕着产品有序流动的组织和管理来发展。2.日本物流的发展现状日本的物流概念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才从美国引入,但发展迅速,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日本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先进国家。1956年日本开始从美国引入物流概念,在对国内物流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物的流通”的思想。“物的流通”被视为一种包括运输、配送、装卸、仓储、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多种活动的综合行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之一,生产技术向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以及销售体制的不断扩充,物流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日本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速道路网、港口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物流处理能力以适应商品流通的需求。同时,广泛采用叉车等机械化装卸设备和自动化仓库,灵活运用托盘和集装箱,实现货物单元成组装卸,还建立物流中心,积极推行物流联网系统。6
6 速的发展,其背景是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形成,企业意识到顾客满意是实现企业利润的唯一 手段,顾客服务成为经营管理的核心要素,而物流起到了为顾客提供服务的重要作用。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多部关于物流的经典著作问世,奠定了理论的基础。60 年代后 期至 80 年代,关于物流管理的研究和讨论相当活跃,出版了大量物流管理的教材、论文、 杂志,召开了许多相关的会议。美国物流业的发展与政府在物流业相关法规建设上的不断完 善是分不开的。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中期,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微电脑技术及应用软件的发展为企 业提供了有效的辅助管理手段,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 物资需求计划) 、MRP 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 、DRP(Distribution Resource Planning, 分销资源计划) 、DRPⅡ(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 Planning,分布需求规划)和 JIT(Just In Time,准时制)等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相继产生,在生产调度、存量控制、订单处理等一系 列活动中得到应用,推动了物流活动一体化的进程。 从许多公司的管理实践中可以看出,在企业的制造、市场及物流三个重要方面,能为公 司提高利润的最有效手段是降低物流成本,物流的作用在社会及企业中进一步得到确认。 20 世纪 80 年代,世界经济呈现一体化趋势,国际贸易量大大增加,为降低成本,不少 企业纷纷把加工厂转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为了促进产品的销售,各公司也热 衷于建设自身的全球网络,如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都通过遍及全球的物流网络扩大营销和 服务的范围。沃尔玛(WalMart)和其他的主要零售商建立了自己的自由贸易区。国际物流 量的增加,使物流业在美国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第三方物流(TPL,Third Part Logistics)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 全美 TPL 的收入出现激增。近年来,美国的“服务经济” (Service Economy)受到高度重视, 对经济增长贡献更大的是“提供服务”而非“商品制造” ,物流对国民经济和企业的发展起 到更为突出的作用,也使大多数物流领域围绕着产品有序流动的组织和管理来发展。 2.日本物流的发展现状 日本的物流概念虽然在 20 世纪 50 年代才从美国引入,但发展迅速,并形成了自身独特 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日本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先进国家。 1956 年日本开始从美国引入物流概念,在对国内物流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 发展“物的流通”的思想。 “物的流通”被视为一种包括运输、配送、装卸、仓储、包装、流 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多种活动的综合行为。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初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之一,生产技术向机械化、 自动化的发展以及销售体制的不断扩充,物流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日本政府在全国 范围内开展高速道路网、港口设施、流通聚集地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物流处理能力, 以适应商品流通的需求。同时,广泛采用叉车等机械化装卸设备和自动化仓库,灵活运用托 盘和集装箱,实现货物单元成组装卸,还建立物流中心,积极推行物流联网系统

1970年日本同时成立了两个最大的物流学术团体一一“日本物流管理协会”和“日本物的流通协会”,开展全国和国际性的物流学术活动。企业成立了物流专业管理部门从事物流合理化的工作,真正从系统整体的观点来开展降低物流成本的活动。物流合理化的主要特点是改变以往将物流作为商品蓄水池或集散地的观念,在经营管理层次上发挥了物流的作用。全国范围内的物流联网也在蓬勃发展。1983年日本物流企业已发展到5万多家,从业人员约105万人,较大的物流公司大都在全国各地设有分公司或支社,面向全国乃至国外开展物流业务。在日本逐步形成广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工商齐办的现代化物流系统网络。由于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物流管理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日本迅速成为物流管理的先进国家。日本物流的发展方向是信息化、机械化、共同化、协作化及国际化,同时,重视并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及人才的培养等。3.欧洲物流的发展过程欧洲物流发展的鲜明特点是服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不同的物流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单个工厂物流阶段、70年代多个工厂或集团的综合物流阶段、80年代的供应链物流阶段、90年代的全球物流阶段,以及21世纪初的电子物流和协作式物流的发展阶段。(1)工厂物流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是欧洲的工厂物流(FacilityLogistics)阶段。欧洲各国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开始重视工厂范围内物流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对传统的物料搬运进行变革,对厂内的物流进行必要的规划,以寻求物流合理化的途径。供应链管理和运输是从上到下的垂直式一体化,组织机构是典型的“烟肉管”结构。储存与运输分离,各自独立经营,是物流的初级阶段。(2)综合物流阶段20世纪70年代是欧洲经济快速发展、商品生产和销售进一步扩大的时期,出现综合物流(CorporateLogistics),即基于工厂集成的物流。这时的供应链经济和供应链管理采用具有竞争机制的分布式模式,组织机构从“烟因管”式向“矩阵式”变革,服务面要大得多,承运人的作用更加增强,从而为物流成本的降低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3)供应链物流阶段随着经济和流通的发展,不同的企业(厂商、批发业者、零售业者)都在进行各自的物流革新,建立相应的物流系统,发展联盟型或合作式的物流新体系,供应链物流(SupplyChainLogistics)强调的是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企业间加强合作,改变原来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物流需求信息可直接从仓库出货点获取,通过传真方式进行信息交换,产品跟踪采用条形码扫描,信息处理的软硬件平台是客户/服务器模式和购买商品化的软件包。比较以上三个物流阶段(以A、B、C分别代表),可以看出其间的区别。7
7 1970 年日本同时成立了两个最大的物流学术团体——“日本物流管理协会”和“日本 物的流通协会” ,开展全国和国际性的物流学术活动。 企业成立了物流专业管理部门从事物流合理化的工作,真正从系统整体的观点来开展降 低物流成本的活动。物流合理化的主要特点是改变以往将物流作为商品蓄水池或集散地的观 念,在经营管理层次上发挥了物流的作用。全国范围内的物流联网也在蓬勃发展。1983 年日 本物流企业已发展到 5 万多家,从业人员约 105 万人,较大的物流公司大都在全国各地设有 分公司或支社,面向全国乃至国外开展物流业务。在日本逐步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 式、工商齐办的现代化物流系统网络。 由于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物流管理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日本迅速成为物流管理的 先进国家。日本物流的发展方向是信息化、机械化、共同化、协作化及国际化,同时,重视 并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及人才的培养等。 3.欧洲物流的发展过程 欧洲物流发展的鲜明特点是服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不同的物流发展阶段:20 世纪 50~60 年代的单个工厂物流阶段、70 年代多个工厂或集团的综合物流阶段、80 年代的 供应链物流阶段、90 年代的全球物流阶段,以及 21 世纪初的电子物流和协作式物流的发展 阶段。 (1)工厂物流阶段 20 世纪 50~60 年代是欧洲的工厂物流(Facility Logistics)阶段。 欧洲各国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开始重视工厂范围内物流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对传统的物 料搬运进行变革,对厂内的物流进行必要的规划,以寻求物流合理化的途径。供应链管理和 运输是从上到下的垂直式一体化,组织机构是典型的“烟囱管”结构。储存与运输分离,各 自独立经营,是物流的初级阶段。 (2)综合物流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是欧洲经济快速发展、商品生产和销售进一步扩大的时期,出现了综合 物流(Corporate Logistics) ,即基于工厂集成的物流。这时的供应链经济和供应链管理采用 具有竞争机制的分布式模式,组织机构从“烟囱管”式向“矩阵式”变革,服务面要大得多, 承运人的作用更加增强,从而为物流成本的降低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3)供应链物流阶段 随着经济和流通的发展,不同的企业(厂商、批发业者、零售业者)都在进行各自的物 流革新, 建立相应的物流系统, 发展联盟型或合作式的物流新体系, 供应链物流 (Supply Chain Logistics)强调的是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企业间加强合作,改变原来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 方式,物流需求信息可直接从仓库出货点获取,通过传真方式进行信息交换,产品跟踪采用 条形码扫描,信息处理的软硬件平台是客户/服务器模式和购买商品化的软件包。 比较以上三个物流阶段(以 A、B、C 分别代表),可以看出其间的区别

在供货周期上:A是一月供货服务,B是一周供货服务,而C则是一天供货服务。在需求信息的传递上:A是通过信件,B是通过电话,C是通过传真,在产品跟踪方式上:A是贴标签,B是利用产品本身的标记,而C则是条形码扫描。在组织形式上:从线性的(A),变成面阵的(B),直至立体的(C)。(4)全球物流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国与国之间的商品流通量大大增加,全球物流(GlobalLogistics)应运而生。物流设施的建设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规模很大的物流中心。在供应链管理上采用供应链集成的模式,供应方、运输方通过交易寻求合作伙伴。(5)电子物流阶段目前,基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电子物流(E-Logistics)正在欧洲兴起,以满足客户越来越苛刻的物流需求,实现供应/运输交易的最优化,促进了物流的协同规划、预测和供应。组织机构采用横向供应链管理模式,需求信息直接从顾客消费点获取,采用在运输链上实现组装的方式,使库存量实现极小化。信息交换采用数字编码分类技术和因特网。4.中国物流的发展对中国而言,物流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后来,国内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逐渐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1)中国物流的发展中国物流发展经历了如下儿个阶段:(1)计划经济时代的物流阶段(建国初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②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物流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物流发展阶价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物流业现状具有以下儿方面的特征:①物流基础设施的能力大大提高,国际物流量快速增长;②物流质量有所提高,物流效率有待改善:③信息化程度低,但信息化进程在加快:④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2)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年初国务院制定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不仅是促进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扩大消费和吸收就业的需要,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规划中将我国物流的发展现状用4句话归纳:①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②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③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④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8
8 在供货周期上:A 是一月供货服务,B 是一周供货服务,而 C 则是一天供货服务。 在需求信息的传递上:A 是通过信件,B 是通过电话, C 是通过传真。 在产品跟踪方式上:A 是贴标签,B 是利用产品本身的标记,而 C 则是条形码扫描。 在组织形式上:从线性的(A),变成面阵的(B),直至立体的(C)。 (4)全球物流阶段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国与国之间的商品流通量 大大增加,全球物流(Global Logistics)应运而生。物流设施的建设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 规模很大的物流中心。在供应链管理上采用供应链集成的模式,供应方、运输方通过交易寻 求合作伙伴。 (5)电子物流阶段 目前,基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电子物流(ELogistics)正在欧洲兴起,以满足客户越 来越苛刻的物流需求,实现供应/运输交易的最优化,促进了物流的协同规划、预测和供应。 组织机构采用横向供应链管理模式,需求信息直接从顾客消费点获取,采用在运输链上实现 组装的方式,使库存量实现极小化。信息交换采用数字编码分类技术和因特网。 4.中国物流的发展 对中国而言,物流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后来,国内企业对物流领域中 存在的“第三利润源”逐渐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 为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 (1)中国物流的发展 中国物流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① 计划经济时代的物流阶段(建国初至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之初); ②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物流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物流发展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今)。 我国物流业现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① 物流基础设施的能力大大提高,国际物流量快速增长; ② 物流质量有所提高,物流效率有待改善; ③ 信息化程度低,但信息化进程在加快; ④ 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 (2)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9 年初国务院制定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不仅是促进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 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扩大消费和吸收就业的 需要,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中将我国物流的发展现状用 4 句话归纳:① 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② 物流业发展 水平显著提高;③ 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④ 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

下一阶段物流发展的10项主要任务: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与协调: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规划提出的9大重点工程分别为:(1)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2)物流园区工程:(3)城市配送工程:(4)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5)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6)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7)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8)物流科技攻关工程;(9)应急物流工程。1.2系统与系统工程1.2.1系统的定义系统(System)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与解释。基本解释是:(1)自成体系的组织;同类事物按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成的整体。(2)始终一贯的条理,有条不系的顺序。(3)生物机体内能够完成共同生理功能而组成的多个器官的总称。人工系统指系统内的个体根据人为的、预先编排好的规则或计划好的方向运作,以实现或完成系统内各个体不能单独实现的功能、性能与结果。人工系统包括生产系统、交通系统、电力系统、计算机系统、教育系统、医疗系统、企业管理系统等。复合系统是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组合,包括导航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和人-机系统等。维纳在创立控制论的过程中,把动物、机器的通讯和控制看成一个系统。系统的三个基本属性:第一,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整体。要素是构成系统的最基本的部分,没有要素就无法构成系统,单个要素也无法构成系统。第二,系统的诸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要素之间者没有任何联系和作用,则不能称其为系统。外部或环境边界e.第三,由于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使少输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特定的功能或效能,这是各要输入口素个体所不具备的功能。系统也可描述为:相互关联的若干要素的集合输入体。按“集合体”去理解系统,也可以把它的特征概图1-2系统的图象括为三点:9
9 下一阶段物流发展的 10 项主要任务: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 会化和专业化;加快物流企业兼并重组;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 发展;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与协调;提高物流信息化 水平;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规划提出的 9 大重点工程分别为: (1)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工程; (2)物流园区工程; (3)城市配送工程; (4)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工程; (5)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程; (6) 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 (7)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 (8)物流科技攻关工程; (9)应急 物流工程。 1.2 系统与系统工程 1.2.1 系统的定义 系统(System)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与解释。基本解释是: (1)自成体系的组织;同类事物按一定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成的整体。 (2)始终一贯的条理,有条不紊的顺序。 (3)生物机体内能够完成共同生理功能而组成的多个器官的总称。 人工系统指系统内的个体根据人为的、预先编排好的规则或计划好的方向运作,以实现 或完成系统内各个体不能单独实现的功能、 性能与结果。 人工系统包括生产系统、 交通系统、 电力系统、计算机系统、教育系统、医疗系统、企业管理系统等。 复合系统是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的组合,包括导航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和人-机系统等。 维纳在创立控制论的过程中,把动物、机器的通讯和控制看成一个系统。 系统的三个基本属性: 第一,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整体。要素是构成系统的最基本的部分,没有要 素就无法构成系统,单个要素也无法构成系统。 第二,系统的诸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 要素之间若没有任何联系和作用,则不能称其为系 统。 第三,由于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使 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特定的功能或效能,这是各要 素个体所不具备的功能。 系统也可描述为:相互关联的若干要素的集合 体。 按“集合体”去理解系统,也可以把它的特征概 括为三点: 图 12 系统的图象

(1)具有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的要素。它强调了系统内部的可认识与可描述的存在方式。(2)要素之间相互关联。(3)具有一定的边界。以边界把系统从无限的存在中划分出来,系统以整个单位与环境发生关系。图1-2中,系统的输入输出过程可以理解为,输入X经系统S作用后产生输出Y,若记e为环境因素,则可记为Y=S(X,e)。一组输入在一定环境因素中导致了系统相应的输出,系统的这种输入一输出过程称为系统行为,全体行为的集合记录了系统与环境、输入与输出的全部关系。系统的功能就是指系统的这种与环境相互联系与作用的能力,功能就指行为集的特征。一个系统是由许多要素所构成的整体,从系统功能看,系统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物质世界中,一个系统的任何一部分可以被看成一个子系统,而每一系统又可以成为一个规模更大的系统的子系统。1.2.2系统的特征系统有许多本质特征,如群体性特征、个体性特征、关联性特征、结构性特征、层次性特征、模块性特征、独立性特征、开放性特征、发展性特征、自然性特征、实用性特征、模糊性特征、模型性特征、因果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等。在对系统进行分析的时候,一般较为注重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这4个最基本的特征。(1)整体性系统由两个以上有一定区别又有一定关联的要素组成,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是各组成要素的简单叠加,而呈现出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功能,概括地表述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相关性各要素组成了系统,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个关系不是简单的加总,即1+1+2,有可能是互相增强,也有可能是互相减弱。一个有效的系统中,各要素之间互补增强,使系统保持稳定性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系统必须具备有序的结构。(3)自的性系统具有能使各个要素集合在一起的共同目的,而且人造系统通常具有多重目的。例如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在限定的资源和现有职能结构的条件下,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或超额完成生产经营计划,实现规定的质量、品种、成本、利润等指标。(4)环境适应性环境是指出现于系统以外的事物(物质、能量、信息)的总称,相对于系统而言,环境是一个更高级、更复杂的系统。系统时时刻刻存在于环境之中,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因此,系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经常与外部环境保持最佳的适应状态,才能存在下去。10
10 (1) 具有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的要素。 它强调了系统内部的可认识与可描述的存在方式。 (2)要素之间相互关联。 (3)具有一定的边界。以边界把系统从无限的存在中划分出来,系统以整个单位与环境 发生关系。 图 12 中,系统的输入输出过程可以理解为,输入 X 经系统 S 作用后产生输出 Y,若记 e 为环境因素,则可记为 Y = S(X,e)。 一组输入在一定环境因素中导致了系统相应的输出, 系统的这种输入—输出过程称为系 统行为,全体行为的集合记录了系统与环境、输入与输出的全部关系。系统的功能就是指系 统的这种与环境相互联系与作用的能力,功能就指行为集的特征。 一个系统是由许多要素所构成的整体,从系统功能看,系统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物质世界中,一个系统的任何一部分可以被看成一个子系统,而每一系统又可以成为一个 规模更大的系统的子系统。 1.2.2 系统的特征 系统有许多本质特征,如群体性特征、个体性特征、关联性特征、结构性特征、层次性 特征、模块性特征、独立性特征、开放性特征、发展性特征、自然性特征、实用性特征、模 糊性特征、模型性特征、因果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等。 在对系统进行分析的时候,一般较为注重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 这 4 个最基本的特征。 (1)整体性 系统由两个以上有一定区别又有一定关联的要素组成, 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系统的 整体功能。 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是各组成要素的简单叠加, 而呈现出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功能, 概括地表述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相关性 各要素组成了系统,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个关 系不是简单的加总,即 1+1 ¹ 2,有可能是互相增强,也有可能是互相减弱。一个有效的系统中, 各要素之间互补增强,使系统保持稳定性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系统必须具备有序的结构。 (3)目的性 系统具有能使各个要素集合在一起的共同目的,而且人造系统通常具有多重目的。例如 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在限定的资源和现有职能结构的条件下,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成或超 额完成生产经营计划,实现规定的质量、品种、成本、利润等指标。 (4)环境适应性 环境是指出现于系统以外的事物(物质、能量、信息)的总称,相对于系统而言,环境 是一个更高级、更复杂的系统。系统时时刻刻存在于环境之中,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因此, 系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经常与外部环境保持最佳的适应状态,才能存在下去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1章 物流与物流系统工程.pdf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1章 物流与物流系统工程 1.1 物流的基本概念.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1章 物流与物流系统工程 1.2 系统与系统工程.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1章 物流与物流系统工程 1.4 物流系统的构成.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1章 物流与物流系统工程 1.3 物流系统的特点及目标.ppt
- 《运输包装》课程作业习题集(无答案).doc
- 《运输包装》课程实验指导(跌落测试部分).ppt
- 《运输包装》课程授课教案(PPT讲稿)振动理论基础.ppt
- 《运输包装》课程授课教案(PPT讲稿)包装力学与流变学基本概念.ppt
- 《运输包装》课程教学大纲 Transport Package.doc
-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二章 平面设计.pdf
-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pdf
-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六章 选线与定线.pdf
-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三章 纵断面设计.pdf
-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章 横断面与路侧设计.pdf
-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总体设计.pdf
-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Technical Standard of Highway Engineering.pdf
-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Highway Alignment.pdf
-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17)Specifications for Design of Highway Asphalt Pavement.pdf
-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pdf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2章 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常用技术 2.6 物流系统管理观念.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2章 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常用技术 2.7 物流系统工程的程序与常用方法.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2章 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常用技术 2.5 物流系统的子系统与物流要素集成.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2章 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常用技术 2.8 物流系统工程的常用技术.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2章 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常用技术 2.3 软系统方法论.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2章 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常用技术 2.4 物流系统的基本模型及要素.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2章 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常用技术 2.2 系统工程方法论.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2章 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常用技术 2.1 系统工程的基本内容.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2章 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常用技术.pdf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2章 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常用技术.pdf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3章 物流系统分析 3.8 生产物流系统的分析.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3章 物流系统分析 3.7 物流子系统分析.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3章 物流系统分析 3.9 几种常用的技术方法.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3章 物流系统分析 3.6 物流系统分析的基本内容.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3章 物流系统分析 3.4 系统分析常用的理论及方法.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3章 物流系统分析 3.3 系统分析的基本原则.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3章 物流系统分析 3.2 系统分析的要素.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3章 物流系统分析 3.5 系统分析的思路和要点.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3章 物流系统分析.pdf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3章 物流系统分析.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