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1章 物流与物流系统工程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2
文件大小:145.09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1章 物流与物流系统工程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一章物流系统与系统工程(4学时)1.1物流的基本概念1.2系统与系统工程1.3物流系统的特点及目标1.4物流系统的构成1.5案例分析:“李宁”的物流体系教学目标了解系统工程和物流系统工程的概念和思想。教学重点和难点物流的功能、系统工程的步骤和物流系统的组成因素。深化和拓宽将六个学生分为一组,针对于物流的功能、系统工程的步骤和物流系统的组成因素这三个重点布置学生在课后进行讨论并制作ppt,然后在课上任意或指定小组成员做演讲。教学手段以PowerPoint电子教案为主,结合板书,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一节物流的基本概念重点:物流的功能

第一章 物流系统与系统工程(4 学时) 1.1 物流的基本概念 1.2 系统与系统工程 1.3 物流系统的特点及目标 1.4 物流系统的构成 1.5 案例分析:“李宁”的物流体系 教学目标 了解系统工程和物流系统工程的概念和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物流的功能、系统工程的步骤和物流系统的组成因素。 深化和拓宽 将六个学生分为一组,针对于物流的功能、系统工程的步骤和物流系统的组 成因素这三个重点布置学生在课后进行讨论并制作 ppt,然后在课上任意或指定 小组成员做演讲。 教学手段 以 PowerPoint 电子教案为主,结合板书,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节 物流的基本概念 重点:物流的功能

1.1.1物流的含义主要是物流的概念。注意“物”和“流”所代表的意思。物流:物质资料及相关的信息的流动;“物”:所有的物质资料。包括各种自然资源、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生活资料;“流”:物质资料的流动。即实际物质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空间位移,是创造物资的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活动。另外,由于物流过程伴随着信息和资金的流动。所以我们还要了解商品最基本的四种价值形式(1)形式价值(formutility)。这是由于商品的形式改变而产生的价值,它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2)时间价值(timeutility)。这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价值,通常由存储过程产生;(3)场所性价值(placeutility)。因地域的改变、场所的变化而产生的价值,一般由运输过程产生;(4)所有权价值(possessionutility)。因为商品的所有权改变而产生的价值,由销售过程产生。1.1.2物流的功能主要分析物流的功能所包含的内容。(1)运输: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某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运输是物流的中心活动,将物资进行空间转移。(2)储存:包含库存和储备在内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经济现象。在物流系统当中,储存通常包括堆存、管理、保养等。(3)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4)包装:为在流通过程中为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的

1.1.1 物流的含义 主要是物流的概念。注意“物”和“流”所代表的意思。 物流:物质资料及相关的信息的流动; “物”: 所有的物质资料。包括各种自然资源、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生活 资料; “流”: 物质资料的流动。即实际物质从供给者向需要者的空间位移,是创 造物资的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活动。 另外,由于物流过程伴随着信息和资金的流动。所以我们还要了解商品最基 本的四种价值形式: (1)形式价值(form utility)。这是由于商品的形式改变而产生的价值, 它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2)时间价值(time utility)。这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产生的价值,通常 由存储过程产生; (3)场所性价值(place utility)。因地域的改变、场所的变化而产生的 价值,一般由运输过程产生; (4)所有权价值(possession utility)。因为商品的所有权改变而产生的 价值,由销售过程产生。 1.1.2 物流的功能 主要分析物流的功能所包含的内容。 (1)运输: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某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 运输是物流的中心活动,将物资进行空间转移。 (2)储存:包含库存和储备在内的一种广泛的经济现象,是一切社会形态 都存在的经济现象。 在物流系统当中,储存通常包括堆存、管理、保养等。 (3)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形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 合、包含了商流活动和物流活动、也包含了物流中若干功能要素的一种形式。 (4)包装:为在流通过程中为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按一定的

技术方法所选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包装的目的主要包括:便于运输和保管,满足顾客对各种外观的要求,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消费。(5)装卸搬运: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如车站范围、工厂范围、仓库内部等),改变“物”的存放、支撑状态的活动。装卸搬运是随输送和保管而产生的必要的物流活动,它是对运输、保管、包装等物流活动进行衔接的中间环节,包括车、船等的装卸、堆垛、入库、出库以及连接各项动作的短程搬运。(6)流通加工:是商品在从生产者向消费者流通的过程中,为了增加附加价值、满足客户需求、促进销售而进行的简单的组装、剪切、套裁、贴标签、刷标志、分类、检量、弯管、打孔等加工作业。(7)物流信息管理:是指在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职能对物流信息进行搜集、检索、研究、报道、交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有效地运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基本要素以达到物流管理总体目标的活动。除了以上7大功能之外,在物流工程中,回收物流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回收物流(returnedlogistics)也叫逆向物流,是针对在生产、供应和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边角余料、废料、残损品的处理等发生的物流活动。关于回收物品重新利用方式的划分,目前普遍认可的是以下四种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4R”。直接再利用(Direct-Reuse)、修理(Repair)、再生(Recycling)、再制造(Remanufacturing)。1.1.3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理解物流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拉动下,我国物流行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物流在宏观层面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保障作用:(2)对国民经济各行业资源配置的促进作用:

技术方法所选用的容器、材料和辅助物等的总体名称。 包装的目的主要包括:便于运输和保管,满足顾客对各种外观的要求,保护 产品,方便储运,促进消费。 (5)装卸搬运:在同一地域范围内(如车站范围、工厂范围、仓库内部等), 改变“物”的存放、支撑状态的活动。 装卸搬运是随输送和保管而产生的必要的物流活动,它是对运输、保管、包 装等物流活动进行衔接的中间环节,包括车、船等的装卸、堆垛、入库、出库以 及连接各项动作的短程搬运。 (6)流通加工:是商品在从生产者向消费者流通的过程中,为了增加附加 价值、满足客户需求、促进销售而进行的简单的组装、剪切、套裁、贴标签、刷 标志、分类、检量、弯管、打孔等加工作业。 (7)物流信息管理:是指在运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基本职 能对物流信息进行搜集、检索、研究、报道、交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有效地 运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基本要素以达到物流管理总体目标的活动。 除了以上 7 大功能之外,在物流工程中,回收物流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回收物流(returned logistics)也叫逆向物流,是针对在生产、供应和销 售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边角余料、废料、残损品的处理等发生的物流活动。 关于回收物品重新利用方式的划分,目前普遍认可的是以下四种方式,也就 是通常所说的“4R”。直接再利用(Direct-Reuse)、修理(Repair)、再生 (Recycling)、再制造(Remanufacturing)。 1.1.3 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理解物流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拉动下,我国物流行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其作用主要表现 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物流在宏观层面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保障作用; (2)对国民经济各行业资源配置的促进作用;

(3)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4)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5)对物流业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作用。物流在微观层面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降低企业物流成本;(2)实现企业竞争战略:(3)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和增加消费者剩余(消费者的净收益)。1.1.4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分析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物流增加了产品的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是明显而重要的,它体现了重要的利润价值。(1)物流是销售活动的来源和基础,是成功销售的关键;(2)物流使商品送到顾客手中:(3)有效的物流管理能为企业创造财富;(4)物流是销售活动的来源和基础,是成功销售的关键。1.1.5国内外物流业的发展及现状主要比较国外和国内物流业的发展及现状。(1)国外的发展现状。按照时间顺序来划分,国外物流的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50年代。第二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1)美国是物流发展最早也是目前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分别从1901年、1922年、“二战”时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论述美国物流业的发展。2)日本的物流概念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才从美国引入,但发展迅速,并

(3)对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 (4)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对物流业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推动作用。 物流在微观层面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2)实现企业竞争战略; (3)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和增加消费者剩余(消费者的净收益)。 1.1.4 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主要分析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物流增加了产品的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物流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是明显而 重要的,它体现了重要的利润价值。 (1)物流是销售活动的来源和基础,是成功销售的关键; (2)物流使商品送到顾客手中; (3)有效的物流管理能为企业创造财富; (4)物流是销售活动的来源和基础,是成功销售的关键。 1.1.5 国内外物流业的发展及现状 主要比较国外和国内物流业的发展及现状。 (1) 国外的发展现状。 按照时间顺序来划分,国外物流的发展大体经历了 4 个阶段。 第一阶段:20 世纪初至 50 年代。 第二阶段: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 第三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 第四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 1)美国是物流发展最早也是目前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 分别从 1901 年、1922 年、“二战”时期、20 世纪五、六十年代、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中期、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论述美国物流业的发展。 2)日本的物流概念虽然在 20 世纪 50 年代才从美国引入,但发展迅速,并

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日本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先进国家。分别从引入初期的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1983年后论述日本物流业的发展。3)欧洲物流发展的鲜明特点是服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不同的物流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的单个工厂物流阶段、70年代多个工厂或集团的综合物流阶段、80年代的供应链物流阶段、90年代的全球物流阶段,以及21世纪初的电子物流和协作式物流的发展阶段。(2)国内物流的发展现状。分别从国内物流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和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作了论述:国内物流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1)计划经济时代的物流阶段(建国初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物流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物流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总体来说,我国物流业现状具有以下儿方面的特征:1)物流基础设施的能力大大提高,国际物流量快速增长;2)物流质量有所提高,物流效率有待改善。物流质量主要由物流时间、物流费用和物流效率来衡量:3)信息化程度低,但信息化进程在加快。④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年初国务院制定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不仅是促进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扩大消费和吸收就业的需要,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规划中将我国物流的发展现状用4句话归纳:1)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2)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3)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4)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

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日本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先进国家。 分别从引入初期的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初、1983 年后论述日本物流业的发展。 3)欧洲物流发展的鲜明特点是服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形成不同的物流 发展阶段:20 世纪 50~60 年代的单个工厂物流阶段、70 年代多个工厂或集团的 综合物流阶段、80 年代的供应链物流阶段、90 年代的全球物流阶段,以及 21 世纪初的电子物流和协作式物流的发展阶段。 (2) 国内物流的发展现状。 分别从国内物流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和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作了论述: 国内物流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 1)计划经济时代的物流阶段(建国初至 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之初); 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物流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 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物流发展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至 今)。 总体来说,我国物流业现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物流基础设施的能力大大提高,国际物流量快速增长; 2)物流质量有所提高,物流效率有待改善。物流质量主要由物流时间、物 流费用和物流效率来衡量; 3)信息化程度低,但信息化进程在加快。; ④ 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09 年初国务院制定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不仅是促进物流业自身 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 扩大消费和吸收就业的需要,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 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规划中将我国物流的发展现状用 4 句话归纳: 1)物流业规模快速增长; 2)物流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3)物流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 4)物流业发展环境明显好转

1.1.6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主要分析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当前,物流产业正朝着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全球化、国际化与服务优质化的趋势发展。1.1.7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比较主要比较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物流只提供简单的位移,现代物流则提供增值服务:(2)传统物流是被动服务,现代物流是主动服务:(3)传统物流实行人工控制,现代物流实施信息管理:(4)传统物流无统一服务标准,现代物流实施标准化服务:(5)传统物流侧重于点到点或线到线服务,现代物流构建全球服务网络:(6)传统物流是单一环节的管理,现代物流强调整体系统优化。第二节系统与系统工程重点:系统工程的步骤。1.2.1系统的定义主要了解系统的定义。(1)按照钱学森给出的定义对系统进行描述:系统是由相互作用而又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该定义指出了作为系统的三个基本属性,也就是不同系统具有的共同特征:第一,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整体。要素是构成系统的最基本的部分,没有要素就无法构成系统,单个要素也无法构成系统第二,系统的诸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要素之间若没有任何联系和作用,则不能称其为系统

1.1.6 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主要分析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当前,物流产业正朝着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全球化、国际化与服务优 质化的趋势发展。 1.1.7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比较 主要比较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 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物流只提供简单的位移,现代物流则提供增值服务; (2)传统物流是被动服务,现代物流是主动服务; (3)传统物流实行人工控制,现代物流实施信息管理; (4)传统物流无统一服务标准,现代物流实施标准化服务; (5)传统物流侧重于点到点或线到线服务,现代物流构建全球服务网络; (6)传统物流是单一环节的管理,现代物流强调整体系统优化。 第二节 系统与系统工程 重点:系统工程的步骤。 1.2.1 系统的定义 主要了解系统的定义。 (1)按照钱学森给出的定义对系统进行描述:系统是由相互作用而又相互 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该定义指出了作为系统的三个基本属性,也就是不同系统具有的共同特征: 第一,系统是由两个以上的要素组成的整体。要素是构成系统的最基本的部 分,没有要素就无法构成系统,单个要素也无法构成系统。 第二,系统的诸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有机联系。要素之间若没有任何联系和作用,则不能称其为系统

第三,由于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特定的功能或效能,这是各要素个体所不具备的功能。(2)另外一种系统的描述性定义是:系统是相互关联的若干要素的集合体。按“集合体”去理解系统,也可以把它的特征概括为三点:1)具有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的要素。它强调了系统内部的可认识与可描述的存在方式;2)要素之间相互关联:3)具有一定的边界。以边界把系统从无限的存在中划分出来,系统以整个单位与环境发生关系。(3)从上面各个不同的系统定义中都可以归结出,一个系统是由许多要素所构成的整体,从系统功能看,系统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物质世界中,一个系统的任何一部分可以被看成一个子系统,而每一系统又可以成为一个规模更大的系统的子系统。1.2.2系统的特征主要理解系统的特征。(1)整体性系统由两个以上有一定区别义有一定关联的要素组成,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是各组成要素的简单叠加,而呈现出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功能,概括地表述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相关性各要素组成了系统,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一个有效的系统中,各要素之间互补增强,使系统保持稳定性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系统必须具备有序的结构。(3)目的性系统具有能使各个要素集合在一起的共同目的,而且人造系统通常具有多重目的。(4)环境适应性环境是指出现于系统以外的事物(物质、能量、信息)的总称,相对于系统

第三,由于系统要素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特定 的功能或效能,这是各要素个体所不具备的功能。 (2)另外一种系统的描述性定义是:系统是相互关联的若干要素的集合体。 按“集合体”去理解系统,也可以把它的特征概括为三点: 1)具有相互联系和彼此影响的要素。它强调了系统内部的可认识与可描述 的存在方式; 2)要素之间相互关联; 3)具有一定的边界。以边界把系统从无限的存在中划分出来,系统以整个 单位与环境发生关系。 (3) 从上面各个不同的系统定义中都可以归结出,一个系统是由许多要素 所构成的整体,从系统功能看,系统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物质世界中, 一个系统的任何一部分可以被看成一个子系统,而每一系统又可以成为一个规模 更大的系统的子系统。 1.2.2 系统的特征 主要理解系统的特征。 (1)整体性 系统由两个以上有一定区别又有一定关联的要素组成,系统的整体性主要表 现为系统的整体功能。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是各组成要素的简单叠加,而呈现出各 组成要素所没有的功能,概括地表述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相关性 各要素组成了系统,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关系。一个有效的系统中,各要素之间互补增强,使系统保持稳定性和生命力。 要做到这一点,系统必须具备有序的结构。 (3)目的性 系统具有能使各个要素集合在一起的共同目的,而且人造系统通常具有多重 目的。 (4)环境适应性 环境是指出现于系统以外的事物(物质、能量、信息)的总称,相对于系统

而言,环境是一个更高级、更复杂的系统。系统时时刻刻存在于环境之中,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因此,系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经常与外部环境保持最佳的适应状态,才能存在下去。1.2.3系统观念的历史发展主要了解系统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人类对系统的理解和认识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1)古代系统思想:“天人合一”观念、“阴阳五行”的宇宙模式、古籍《周易》、道家、中医、《孙子兵法》、战国时期李冰父子。(2)近代系统思想:15世纪以来分门别类地研究事物的方法、“哥白尼革命”中诞生的日心系统、从15世纪到19世纪的自然科学发展。(3)现代系统思想:19世纪下半叶以来进入整理经验材料和走向理论综合的发展新阶段、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一系列关于系统的新学科和新理论,1.2.4系统工程溯源主要了解系统工程的发展过程。(1)19实际下半叶:生产规模日渐扩大,电力代替了蒸汽动力,石油得到了开发,丰富的物质生产需要寻求更大的市场,交通与通信规模也随之扩大,电气化与化学工业使生产技术设备与组织日趋复杂,生产与经营的自然和谐不复存在,人们开始考虑生产系统中的协调与综合,科学也开始关注关于系统的技术。(2)二战期间:显示了运用科学分析技术成功解决系统问题的威力(3)战争结束后:经济与社会发展得以恢复,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这就又导致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系统方法在环境污染治理、生产技术选择、水力资源综合利用、大规模武器系统开发等方面开始普遍应用并取得了成功。人们对于系统问题的解决一般遵循下面的思路:1)确定一个或多个目标;2)确定达到目标需要的资源与条件:3)确定可达到目标的备选方案;4)对各个方案在达到目标与所需资源、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

而言,环境是一个更高级、更复杂的系统。系统时时刻刻存在于环境之中,与环 境是相互依存的。因此,系统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经常与外部环境保 持最佳的适应状态,才能存在下去。 1.2.3 系统观念的历史发展 主要了解系统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 人类对系统的理解和认识有一个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1)古代系统思想:“天人合一”观念、“阴阳五行”的宇宙模式、古籍《周 易》、道家、中医、《孙子兵法》、战国时期李冰父子。 (2)近代系统思想:15 世纪以来分门别类地研究事物的方法、“哥白尼革 命”中诞生的日心系统、从 15 世纪到 19 世纪的自然科学发展。 (3)现代系统思想:19 世纪下半叶以来进入整理经验材料和走向理论综合 的发展新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诞生的一系列关于系统的新学科和新理论。 1.2.4 系统工程溯源 主要了解系统工程的发展过程。 (1)19 实际下半叶:生产规模日渐扩大,电力代替了蒸汽动力,石油得到 了开发,丰富的物质生产需要寻求更大的市场,交通与通信规模也随之扩大,电 气化与化学工业使生产技术设备与组织日趋复杂,生产与经营的自然和谐不复存 在,人们开始考虑生产系统中的协调与综合,科学也开始关注关于系统的技术。 (2)二战期间:显示了运用科学分析技术成功解决系统问题的威力。 (3)战争结束后;经济与社会发展得以恢复,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这就 又导致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系统方法在环境污染治理、生产技术选择、水力资源 综合利用、大规模武器系统开发等方面开始普遍应用并取得了成功。 人们对于系统问题的解决一般遵循下面的思路: 1)确定一个或多个目标; 2)确定达到目标需要的资源与条件; 3)确定可达到目标的备选方案; 4)对各个方案在达到目标与所需资源、条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估;

5)根据一定的标准,判别各个方案优劣的次序:6)选择最终实施的方案。(4)从总体上讲,在20世纪,40年代是现代系统工程的起点;50年代,系统工程方法全面形成;60年代之后,系统工程方法取得突破;70年代之后,系统工程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系统工程方法可处理更加复杂的系统问题,系统工程由工程系统工程发展到复杂系统工程,特别是复杂巨系统工程。1.2.5系统工程定义和特点主要理解系统工程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系统工程是从整体出发合理开发、设计、实施和运用系统科学的工程技术。它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关思想、理论和方法,利用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对系统的结构、要素、信息和反馈等进行分析,以达到最优规划、最优设计、最优管理和最优控制的目的。(2)特点:1)研究对象是工程系统;2)研究目标是让系统达到最优;3)系统工程学是工业工程学的发展,应用广泛,后者只适用于中小规模:4)是横跨许多技术的交叉科学;5)数学要求高,离不开计算机。1.2.6系统工程的步骤主要理解霍尔三维结构。系统工程的步骤可用霍尔三维结构形象地描述(1)逻辑维:指的是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工程项目时,一般可分为七个步骤:明确问题、指标设计、方案综合、系统分析、系统选择、系统决策、计划实施。以上七个步骤只是一个大致过程,其先后并无严格要求,而且往往要反复多次,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5)根据一定的标准,判别各个方案优劣的次序; 6)选择最终实施的方案。 (4)从总体上讲,在 20 世纪,40 年代是现代系统工程的起点;50 年代, 系统工程方法全面形成;60 年代之后,系统工程方法取得突破;70 年代之后, 系统工程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系统工程方法可处理更加复杂的系统问题,系统工 程由工程系统工程发展到复杂系统工程,特别是复杂巨系统工程。 1.2.5 系统工程定义和特点 主要理解系统工程的定义和特点。 (1)定义: 系统工程是从整体出发合理开发、设计、实施和运用系统科学的工程技术。 它根据总体协调的需要,综合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有关思想、理论和方法, 利用电子计算机作为工具,对系统的结构、要素、信息和反馈等进行分析,以达 到最优规划、最优设计、最优管理和最优控制的目的。 (2)特点: 1)研究对象是工程系统; 2)研究目标是让系统达到最优; 3)系统工程学是工业工程学的发展,应用广泛,后者只适用于中小规模; 4)是横跨许多技术的交叉科学; 5)数学要求高,离不开计算机。 1.2.6 系统工程的步骤 主要理解霍尔三维结构。 系统工程的步骤可用霍尔三维结构形象地描述。 (1)逻辑维:指的是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解决工程项 目时,一般可分为七个步骤:明确问题、 指标设计、方案综合、系统分析、 系 统选择、系统决策、计划实施。 以上七个步骤只是一个大致过程,其先后并无严格要求,而且往往要反复多 次,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2)时间维:解释的是工作进程。对于二个具体的工作项目,从制定规划起到更新为正,全部过程可分为七个阶段:规划阶段、拟定方案、研制阶段、生产阶段、安装阶段、运行阶段、更新阶段。(3)知识维:表达的是系统研究中需要用到的各种专业科学知识。1.2.7系统工程的应用中国古代的都江堰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成功范例,主要分析系统工程在其中的具体应用。第三节物流系统的特点及目标重点:物流系统的特点和目标。1.3.1物流系统及其特点(1)概念:定义: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2)特点:“人机系统”、大跨度系统、可分系统、动态系统、复杂系统、多目标系统。1.3.2物流系统的目标目标:获得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物流系统要实现以下的“6S”目标:服务(Service)、快速和及时(Speed)、低成本(Saving)、安全(Safety)、规模优化(ScaleOptimization)、库存控制(StockContro1)。第四节物流系统的构成重点:物流系统要素的目标冲突

(2)时间维:解释的是工作进程。对于一个具体的工作项目,从制定规划 起到更新为止,全部过程可分为七个阶段:规划阶段、拟定方案、研制阶段、生 产阶段、安装阶段、运行阶段、更新阶段。 (3)知识维:表达的是系统研究中需要用到的各种专业科学知识。 1.2.7 系统工程的应用 中国古代的都江堰是运用系统工程的成功范例,主要分析系统工程在其中的 具体应用。 第三节 物流系统的特点及目标 重点:物流系统的特点和目标。 1.3.1 物流系统及其特点 (1)概念:定义: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所需位移的物资、包装设备、 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要素所 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特点:“人机系统”、大跨度系统、可分系统、动态系统、复杂系统、 多目标系统。 1.3.2 物流系统的目标 目标:获得宏观和微观的经济效益。 具体来说,物流系统要实现以下的“6S”目标:服务(Service)、快速和及 时(Speed)、低成本(Saving)、安全(Safety)、规模优化(Scale Optimization)、 库存控制(Stock Contro1)。 第四节 物流系统的构成 重点:物流系统要素的目标冲突

共12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