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学院:《力学综合实验》课程指导书

《力学综合实验》指导书实验一拉伸、压缩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低碳钢和铸铁拉伸、压缩时的实验现象,了解不同材料的拉压特性。2.绘制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的应力一应变曲线,确定两种材料拉伸时的力学性能指标。二、实验原理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标准尺寸的拉伸、压缩试件进行轴向拉伸和压缩,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应力一应变曲线了解不同材料的力学特性。三、实验设备和仪器电子万能试验机、游标卡尺、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试件、压缩试件四、实验内容(一)拉伸实验1.低碳钢的试件的准备在试件中段取标距1=10d既100mm在标距两端用脚标规打上冲眼作为标志,用游标卡尺在试件标距范围内测量中间和两端三处直径d(在每处的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各测一次取其平均值)取最小值作为计算试件横截面面积用。铸铁拉伸试件的准备用游标卡尺在试件标距范围内测量中间和两端三处直径d取最小值作为计算试件横截面面积用。2.操作步骤1)开电脑显示器电源,开控制器电源,开主机电源:2)鼠标点击CMT5504/5105电子万能试验机SANS图标,进入联机参数界面,进入控制操作界面;3)点击右侧上下按键使横梁上下移动至和适位置;4)根据试样形式装上相应夹头:5)设定试验方案和试验参数;6)传感器初值置零:7)安装试样及引伸计传感器:8)点击(运行)按钮,开始试验,强化阶段取下引伸计传感器,试验结束自动停止,点击生成试验报告;9)安装下一根试样,重复步骤8),直到所有试样全部试验结束;10)打印试验报告:1
1 《力学综合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拉伸、压缩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观察低碳钢和铸铁拉伸、压缩时的实验现象,了解不同材料的拉压特性。 2.绘制低碳钢和铸铁拉伸时的应力—应变曲线,确定两种材料拉伸时的力学 性能指标。 二、实验原理 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标准尺寸的拉伸、压缩试件进行轴向拉伸和压缩,通 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应力—应变曲线了解不同材料的力学特性。 三、实验设备和仪器 电子万能试验机、游标卡尺、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试件、压缩试件 四、实验内容 (一)拉伸实验 1.低碳钢的试件的准备 在试件中段取标距l 10d 既 100mm 在标距两端用脚标规打上冲眼作为标志, 用游标卡尺在试件标距范围内测量中间和两端三处直径d(在每处的两个互相垂 直的方向各测一次取其平均值)取最小值作为计算试件横截面面积用。铸铁拉伸 试件的准备用游标卡尺在试件标距范围内测量中间和两端三处直径 d 取最小值 作为计算试件横截面面积用。 2.操作步骤 1)开电脑显示器电源,开控制器电源,开主机电源; 2)鼠标点击 CMT5504/5105 电子万能试验机 SANS 图标,进入联机参数界面, 进入控制操作界面; 3)点击右侧上下按键使横梁上下移动至和适位置; 4)根据试样形式装上相应夹头; 5)设定试验方案和试验参数; 6)传感器初值置零; 7)安装试样及引伸计传感器; 8)点击(运行)按钮,开始试验,强化阶段取下引伸计传感器,试验结束自 动停止,点击生成试验报告; 9)安装下一根试样,重复步骤 8),直到所有试样全部试验结束; 10)打印试验报告;

11)关主机,关电脑显示器电源,关控制器电源。取下拉断的试件,将断裂的试件紧对到一起,用游标卡尺测量出断裂后试件,-1标距间的长度1,按下式可计算出低碳钢的延伸率=×100%。1将断裂的试件的断口紧对在一起,用游标卡尺量出断口(细颈)处的直径d,计算出面积A;按下式可计算出低碳钢的截面收缩率A-A,×100%W=A12)清理试验现场。(二)压缩实验1)测量试件的直径和高度。测量试件两端及中部三处的截面直径,取三处中最小一处的平均直径计算横截面面积。2)将试件放在试验机活动台球形支撑板中心处。3)设定试验方案和试验参数;对于低碳钢,要及时记录其屈服载荷,超过屈服载荷后,继续加载,将试件压成鼓形即可停止加载。铸铁试件加压至试件破坏为止。4)初值置零;5)点击开始试验按钮,开始试验,试验结束自动停止,生成试验报告;6)打印试验报告五、思考题1.拉伸实验时低碳钢和铸铁破坏现象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2.为何低碳钢压缩测不出破坏载荷,而铸铁压缩测不出屈服载荷?2
2 11)关主机,关电脑显示器电源,关控制器电源。 取下拉断的试件,将断裂的试件紧对到一起,用游标卡尺测量出断裂后试件 标距间的长度 1 l ,按下式可计算出低碳钢的延伸率 1 100% l l l 。 将断裂的试件的断口紧对在一起,用游标卡尺量出断口(细颈)处的直径 1 d , 计算出面积 A1;按下式可计算出低碳钢的截面收缩率 1 100% A A A 12)清理试验现场。 (二)压缩实验 1)测量试件的直径和高度。测量试件两端及中部三处的截面直径,取三处 中最小一处的平均直径计算横截面面积。 2)将试件放在试验机活动台球形支撑板中心处。 3)设定试验方案和试验参数;对于低碳钢,要及时记录其屈服载荷,超过 屈服载荷后,继续加载,将试件压成鼓形即可停止加载。铸铁试件加压至试件破 坏为止。 4)初值置零; 5)点击开始试验按钮,开始试验,试验结束自动停止,生成试验报告; 6)打印试验报告 五、思考题 1.拉伸实验时低碳钢和铸铁破坏现象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 2.为何低碳钢压缩测不出破坏载荷,而铸铁压缩测不出屈服载荷?

实验二扭转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低碳钢的剪切屈服极限t,及剪切强度极限t,。2.观察低碳钢及铸铁扭转破坏特点。二、实验原理金属材料的剪切机械性能,常用扭转破坏实验测定。由于试件受到扭矩作用后,材料完全处于纯剪切应力状态,因此,无论是塑性还是脆性材料,均可通过扭转破坏实验进行强度和塑性的测定。材料不同,其抗剪强度及破坏形式也就不同。由于低碳钢材料在纯剪切应力状态下,其抗正断能力高于抗剪断能力,故低碳钢试件将沿最大剪应力所在的横截面剪断,断口平齐。呈现了切断的特征。而铸铁材料在纯剪切应力状态下,其抗正断能力低于抗剪断能力,所以,铸铁试件将从其表面某一最弱处,沿与轴线呈的45°螺旋状曲面被拉断,呈现正断断口的特征。三、实验设备和仪器NDW-500型扭转试验机、游标卡尺、低碳钢和铸铁的扭转试件四、实验内容1.试件的准备用游标卡尺在试件标距范围内测量中间和两端三处直径d(在每处的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各测一次取其平均值)取最小值作为计算试件横截面面积用。2.操作步骤1)开电脑显示器电源,开控制器电源,开主机电源;2)鼠标点击电子扭转实验机图标,进入参数界面,单击主屏单菜通讯项点击联机按钮,进入控制操作界面;系统显示窗口显示PC字样。3)根据试样形式,点击转动按键至使夹头转至和适位置:安装试样拧紧内螺栓:4)设定试验方案和试验参数;5)各数据初值置零:6)点击开始试验按钮,开始试验,试验结束自动停止,保存试验结果;7)提取试验结果,结果显示,读取各参数并记录:8)打印试验报告;9)关主机,关电脑显示器电源,关控制器电源,取下扭断的试件。五、思考题3
3 实验二 扭转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定低碳钢的剪切屈服极限 s 及剪切强度极限 b 。 2.观察低碳钢及铸铁扭转破坏特点。 二、实验原理 金属材料的剪切机械性能,常用扭转破坏实验测定。由于试件受到扭矩作用 后,材料完全处于纯剪切应力状态,因此,无论是塑性还是脆性材料,均可通过 扭转破坏实验进行强度和塑性的测定。材料不同,其抗剪强度及破坏形式也就不 同。 由于低碳钢材料在纯剪切应力状态下,其抗正断能力高于抗剪断能力,故低 碳钢试件将沿最大剪应力所在的横截面剪断,断口平齐。呈现了切断的特征。而 铸铁材料在纯剪切应力状态下,其抗正断能力低于抗剪断能力,所以,铸铁试件 将从其表面某一最弱处,沿与轴线呈的 45 螺旋状曲面被拉断,呈现正断断口的 特征。 三、实验设备和仪器 NDW-500 型扭转试验机、游标卡尺、低碳钢和铸铁的扭转试件 四、实验内容 1.试件的准备 用游标卡尺在试件标距范围内测量中间和两端三处直径d(在每处的两个互 相垂直的方向各测一次取其平均值)取最小值作为计算试件横截面面积用。 2.操作步骤 1)开电脑显示器电源,开控制器电源,开主机电源; 2)鼠标点击电子扭转实验机图标,进入参数界面,单击主屏单菜通讯项点 击联机按钮,进入控制操作界面;系统显示窗口显示 PC 字样。 3)根据试样形式,点击转动按键至使夹头转至和适位置;安装试样拧紧内 螺栓; 4)设定试验方案和试验参数; 5)各数据初值置零; 6)点击开始试验按钮,开始试验,试验结束自动停止,保存试验结果; 7)提取试验结果,结果显示,读取各参数并记录; 8)打印试验报告; 9)关主机,关电脑显示器电源,关控制器电源,取下扭断的试件。 五、思考题

1.低碳钢和铸铁在扭转破坏有什么不同现象?断口有何不同?试分析其原因。2.结合已经做过的拉伸、压缩和扭转试验,你能根据断口来判断试样的材料和受什么力而断裂破坏的吗?4
4 1.低碳钢和铸铁在扭转破坏有什么不同现象?断口有何不同?试分析其原 因。 2.结合已经做过的拉伸、压缩和扭转试验,你能根据断口来判断试样的材料 和受什么力而断裂破坏的吗?

实验三弯曲正应力实验一、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电测法及多点静态应变测量的方法;2.测定梁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及其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公式进行比较。二、实验原理在梁中部的上、下表面及前、后两侧面沿梁的横截面高度,每隔h/4处贴上一枚平行于梁轴线的电阻应变片,共计8枚,其编号分别为:上表面为“1”前侧面的上、中、下分别为“2”、“3”、“4”;后侧面的上、中、下分别为“2””、“3””“4””;下表面为“5”.在梁中部的下表面另外加贴一片垂直于梁轴线的电阻应变片,编号为“5””。温度补偿片放置在钢梁的附近。根据各测量点的应变测量值,由虎克定律(α=E:)计算应力实测值,得MI)计算的到横截面上正应力沿梁高的分布规律,并与弯曲正应力公式(α=1应力理论值进行比较。三、实验设备和仪器静态电阻应变仪、矩形截面单体梁。四、实验内容1.应变仪参数设定:按电阻应变仪使用方法,根据本次实验所用的电阻应变片规格对所用的电阻应变仪进行测量参数设定2.接线:根据本次实验内容,将需要测量的各测量点上引出的电阻应变片导线依次按选定的1/4桥路接线方法接至电阻应变仪的各测量桥上。3.加载测量:加载采用增量法。在零载荷时进行应变仪的平衡操作,以保证零载荷时,各点的应变输出均为零;然后按一定的载荷增量逐级加载,测量每级载荷所对应的应变值,直至最大载荷(最大正应力小于屈服强度)为止。4.卸载:完成载荷从零到最大载荷的若干级加载测量后就卸载至零。5.整理测量数据:根据各测量点的应变测量值,计算应力实测值,与弯曲正)计算的应力理论值进行比较。应力公式(α=T五、思考题1.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2.在中性层上理论计算应变值6测=0,6实±0,这是为什么?5
5 实验三 弯曲正应力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电测法及多点静态应变测量的方法; 2.测定梁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及其分布规律,并与理论公式进行比较。 二、实验原理 在梁中部的上、下表面及前、后两侧面沿梁的横截面高度,每隔 h/4 处贴上 一枚平行于梁轴线的电阻应变片,共计 8 枚,其编号分别为:上表面为“1”;前 侧面的上、中、下分别为“2”、“3”、“4”;后侧面的上、中、下分别为“2’”、 “3’”、“4’”;下表面为“5”.在梁中部的下表面另外加贴一片垂直于梁轴线 的电阻应变片,编号为“5’”。温度补偿片放置在钢梁的附近。 根据各测量点的应变测量值,由虎克定律(σ=Eε)计算应力实测值,得 到横截面上正应力沿梁高的分布规律,并与弯曲正应力公式(σ= I My )计算的 应力理论值进行比较。 三、实验设备和仪器 静态电阻应变仪、矩形截面单体梁。 四、实验内容 1.应变仪参数设定:按电阻应变仪使用方法,根据本次实验所用的电阻应变 片规格对所用的电阻应变仪进行测量参数设定。 2.接线:根据本次实验内容,将需要测量的各测量点上引出的电阻应变片导 线依次按选定的 1/4 桥路接线方法接至电阻应变仪的各测量桥上。 3.加载测量:加载采用增量法。在零载荷时进行应变仪的平衡操作,以保证 零载荷时,各点的应变输出均为零;然后按一定的载荷增量逐级加载,测量每级 载荷所对应的应变值,直至最大载荷(最大正应力小于屈服强度)为止。 4.卸载:完成载荷从零到最大载荷的若干级加载测量后就卸载至零。 5.整理测量数据:根据各测量点的应变测量值,计算应力实测值,与弯曲正 应力公式(σ= I My )计算的应力理论值进行比较。 五、思考题 1.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在中性层上理论计算应变值 0 0 测= , 实 ,这是为什么?

实验四弯扭组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量薄壁圆管在弯曲和扭转组合变形下,其表面一点的主应力大小及方位。2.掌握用电阻应变花测量某一点主应力大小及方位的方法。3.将测点主应力值与该点主应力的理论值进行分析比较。二、实验原理1.薄壁圆管弯扭组和变形受力简图,如图1所示。TDIaLA图1薄壁圆管弯扭组合变形受力简图2.由实验确定主应力大小和方向本实验采用的是45°直角应变花,分别沿着-45°、0、45°方向贴应变片,由下式计算出主应变6,6,的大小和方向:6,=8006,=6450+6-450-800Yxy=8_450-845V28-450 +84508450-80)+(8450-800)261,3 =228450-8_450tan2α。=22800-8_450-8450E[1+μ1-u(8-450+8450)±8-8+((g-6)01,31-μ?2三、实验设备和仪器电阻应变仪,小型圆管弯扭组合装置四、实验内容1.试件准备。测量试件尺寸,加长臂的长度和测点距力臂的距离。2.接通应变仪电源,将薄壁圆管上所测各点的应变片和温度补偿片按半桥接线法接通应变仪,并调整好所用仪器设备。3.试验加载。根据薄壁圆管尺寸及许用应力,确定最大载荷Px和载荷增量6
6 实验四 弯扭组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测量薄壁圆管在弯曲和扭转组合变形下,其表面一点的主应力大小及方 位。 2.掌握用电阻应变花测量某一点主应力大小及方位的方法。 3.将测点主应力值与该点主应力的理论值进行分析比较。 二、实验原理 1.薄壁圆管弯扭组和变形受力简图,如图 1 所示。 图 1 薄壁圆管弯扭组合变形受力简图 2.由实验确定主应力大小和方向 本实验采用的是 45o直角应变花,分别沿着-450、00、450方向贴应变片,由 下式计算出主应变 1 , 3 的大小和方向: 0 0 x 0 0 0 45 45 0 y 0 0 45 45 xy 2 45 0 2 45 0 45 45 1,3 0 0 0 0 0 0 2 2 2 ( ) ( ) 0 0 0 0 0 0 45 45 45 45 0 2 an2 t 2 0 45 2 1,3 2 45 45 45 0 0 0 0 0 0 0 2 1 ( ) 2 1 1 ( ) ( ) E 三、实验设备和仪器 电阻应变仪,小型圆管弯扭组合装置 四、实验内容 1.试件准备。测量试件尺寸,加长臂的长度和测点距力臂的距离。 2.接通应变仪电源,将薄壁圆管上所测各点的应变片和温度补偿片按半桥接 线法接通应变仪,并调整好所用仪器设备。 3.试验加载。根据薄壁圆管尺寸及许用应力,确定最大载荷 Pmax和载荷增量

△P,本实验以力控制,初载荷P。=OkN,加载速度为10N/S,每增加△P=200ON,保载20s,依次记录各点相应的应变值,最大载荷为P=1.2kN。4.完成全部试验后,卸除荷载,关闭仪器设备电源。整理实验现场。五、思考题主应力测量中,应变花是否可沿任意方向粘贴?7
7 ΔP,本实验以力控制,初载荷 P0 =0kN,加载速度为 10N/S,每增加ΔP=200N,保 载 20s,依次记录各点相应的应变值,最大载荷为 Pmax=1.2kN。 4.完成全部试验后,卸除荷载,关闭仪器设备电源。整理实验现场。 五、思考题 主应力测量中,应变花是否可沿任意方向粘贴?

实验五雷诺实验一、概述在实际化工生产中,许多过程都涉及到流体流动的内部细节,尤其是流体的流动现象。故而了解流体的流动形态极其重要。本实验装置便于观察,结构简单能使学生对流体流动的两种形态有更好的认识。二、设备主要配置及技术参数1、实验装置主要是由水箱、实验管、试剂盒、PVC管路、阀门和实验台等组成。2、实验管:内径16mm、长1000mm的透明有机玻璃管,便于学生观察玻璃管内详细的实验经过及现象。本实验主要是通过调节水量控制阀来改变流体流经管的流速并观察指示液随流速改变的流动形态。3、试剂盒:容积大于300ml。指示液为红墨水或其它颜色鲜艳的液体。通过指示液控制阀由尖嘴流入实验管中。4、实验水箱:透明有机玻璃,容积大于30L。溢流口是为了保证水槽内的水维持溢流稳定状态。出水口是为了方便清洗水槽。5、计量水箱:透明有机玻璃材质,容积大于8L。6、实验所用流体为水,框架为不锈钢材质,结构紧凑,外形美观,装置流程简单,操作方便。7、外形尺寸200×450×1300三、实验目的1、观察流体在管内流动时的两种不同型态。2、观察层流状态下管路中流体速度分布状态。3、测定流动形态与雷诺数Re之间的关系及临界雷诺数值。四、实验原理流体流动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流动型态:层流和瑞流。流体在管内作层流流动时,其质点作直线运动,且质点之间互相平行互不混杂互不碰撞。端流时质点紊乱地向各个方向作不规则运动,但流体的主体仍向某一方向流动。影响流体流动型态的因素,除代表惯性力的流速和密度及代表粘性力的粘度外,还与管型、管径等有关。经实验归纳得知可由雷诺准数Re来判别:Re=pdu/μ式中:d-管子内径(m);u-流速(m/s);p一流体密度(kg/m2);μ-流动粘度(Pas)8
8 实验五 雷诺实验 一、概述 在实际化工生产中,许多过程都涉及到流体流动的内部细节,尤其是流体的 流动现象。故而了解流体的流动形态极其重要。本实验装置便于观察,结构简单 能使学生对流体流动的 两种形态有更好的认识。 二、设备主要配置及技术参数 1、实验装置主要是由水箱、实验管、试剂盒、PVC管路、阀门和实验台等 组成。 2、实验管:内径16mm、长1000mm的透明有机玻璃管,便于学生观察玻 璃管内详细的 实验经过及现象。本实验主要是通过调节水量控制阀来改变流体 流经管的流速并观 察指示液随流速改变的流动形态。 3、试剂盒:容积大于 300ml。指示液为红墨水或其它颜色鲜艳的液体。通 过指示液控 制阀由尖嘴流入实验管中。 4、实验水箱:透明有机玻璃,容积大于 30L。溢流口是为了保证水槽内的 水维持溢流 稳定状态。出水口是为了方便清洗水槽。 5、计量水箱:透明有机玻璃材质,容积大于8L。 6、实验所用流体为水,框架为不锈钢材质,结构紧凑,外形美观,装置流 程简单,操作方便。 7、外形尺寸200×450×1300 三、实验目的 1、观察流体在管内流动时的两种不同型态。 2、观察层流状态下管路中流体速度分布状态。 3、测定流动形态与雷诺数 Re 之间的关系及临界雷诺数值。 四、实验原理 流体流动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流动型态:层流和湍流。流体在管内作层流流 动时,其质点作直线运动,且质点之间互相平行互不混杂互不碰撞。湍流时质点 紊乱地向各个方向作不 规则运动,但流体的主体仍向某一方向流动。 影响流体流动型态的因素,除代表惯性力的流速和密度及代表粘性力的粘度 外,还与管型、管径等有关。经实验归纳得知可由雷诺准数Re来判别: Re=ρdu/μ 式中:d-管子内径(m); u-流速(m / s);ρ —流体密度(㎏/m3 );μ- 流动粘度(Pa s)

雷诺准数是判断流体流动类型的准数,一般认为,Re≤2000为层流;Re>4000为瑞流;2000<Re<4000为不稳定的过渡区。对于一定温度的液体,在特定的圆管内流动,雷诺准数仅与流速有关。本实验是以水为介质,改变水在圆管内的流速,观察在不同雷诺准数下流体流动类型的变化。五、实验装置流程图5文叉工T1--试剂盒2--试剂调节阀3--高位水箱4--雷诺管5--水量调节阀6--计量水箱六、操作步骤1、依次检查实验装置的各个部件,了解其名称与作用,并检查是否正常。2、关闭各排水阀门和流量调节阀门,开始向实验水箱供水。3、待有实验水箱溢流口有水溢流出来之后稍开流量调节阀门,调节指示液试剂调节阀门至适度(以指示液呈不间断细流排出为宜)4、调节水量由较小值缓慢增大,同时观察指示液流动形状,并记下指示液呈一条稳定直线、指示液开始波动、指示液与流体(水)全部混合时通过秒表和量筒来确定的流量,计算Re,将测得的Re临界值与理论值比较,5、重复步骤4次,以计算Re临界平均值。6、实验结束,关水,将各水箱中液体排尽,试剂盒中指示剂排尽后需用清水洗涤,防止残液将尖嘴堵死。七、注意事项1、在测定层流现象时,指示液的流速必须小于或等于观察管内的流速。若大于观察管内的流速则无法看到一条直线,而是和瑞流一样的浑浊现象。9
9 雷诺准数是判断流体流动类型的准数,一般认为,Re≤2000为层流;Re≥4000 为湍流;2000<Re<4000为不稳定的过渡区。 对于一定温度的液体,在特定的圆管内流动,雷诺准数仅与流速有关。本 实验是以 水为介质,改变水在圆管内的流速,观察在不同雷诺准数下流体流 动类型的变化。 五、实验装置流程图 5 6 1- -试剂盒 2- -试 剂 调 节 阀 3- -高位水 箱 4-雷 诺 管 5-水 量 调节 阀 6-计量水箱 六、操作步骤 1、依次检查实验装置的各个部件,了解其名称与作用,并检查是否正常。 2、关闭各排水阀门和流量调节阀门,开始向实验水箱供水。 3、待有实验水箱溢流口有水溢流出来之后稍开流量调节阀门,调节指示液 试剂调节阀门至 适度(以指示液呈不间断细流排出为宜)。 4、调节水量由较小值缓慢增大,同时观察指示液流动形状,并记下指示液呈 一条稳定直线、 指示液开始波动、指示液与流体(水)全部混合时通过秒表和 量筒来确定的流量,计算Re,将测得的Re 临界值与理论值比较。 5、重复步骤4次,以计算Re 临界平均值。 6、实验结束,关水,将各水箱中液体排尽,试剂盒中指示剂排尽后需用清水 洗涤,防止残 液将尖嘴堵死。 七、注意事项 1、在测定层流现象时,指示液的流速必须小于或等于观察管内的流速。若 大于观察管内的流速则无法看到一条直线,而是和湍流一样的浑浊现象

2、注意在实验台周围不得有外加的干扰。实验者调节好后手应该不接触设备,避免实验现象的不正常。八、实验数据处理(一)基本数据kg/m3;水的黏度:Pa-s;水的密度:水的温度:实验管内径:mm.°C;(二)实验数据记录序雷诺准数备注流量Q流速u流动状态号Rem3/sm/s由Re判断实验现象123410
10 2、注意在实验台周围不得有外加的干扰。实验者调节好后手应该不接触设 备,避免实验现 象的不正常。 八、实验数据处理 (一)基本数据 水的黏度: Pa·s; 水的密度: kg/m3 ; 水的温度: 。C; 实验管内径: mm。 (二)实验数据记录 序 号 流 量 Q m3 /s 流 速 u m/s 雷诺准数 Re 流 动 状 态 备 注 由Re判断 实验现象 1 2 3 4.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山东农业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指导(PPT讲稿).ppt
- 山东农业大学: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材料力学》课程实验指导(共五个实验).pdf
- 《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Mechanically Stabilized Earth Walls and Reinforced Soil Slopes(Volume II).pdf
- 《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Mechanically Stabilized Earth Walls and Reinforced Soil Slopes(Volume I).pdf
- 《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Evaluation of Soil and Rock Properties.pdf
- 《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United States Steel - Steel Sheet Piling Design Manual.pdf
- 《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ircular No.4(Ground anchors and anchored systems).pdf
- 《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Trenching and Shoring Design.pdf
- 《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Soil Mechanics Review.pdf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扭转.ppt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拉伸、压缩与剪切.ppt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弯曲内力.ppt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弯曲应力.ppt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应力状态分析.ppt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八章 组合变形.ppt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弯曲变形.ppt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九章 压杆稳定.ppt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三章 能量原理在位移分析中的应用.ppt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一章 交变应力.ppt
-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动载荷.ppt
- 枣庄学院:《水力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Hydraulic Experiments.pdf
- 枣庄学院:《力学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 of Mechanics.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电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Electrodynamics(Ⅰ).doc
- 沈阳师范大学:《电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绪论(授课教师:郑伟).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电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一章 电磁场的普遍规律.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电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三章 静磁场.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电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二章 静电场.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电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五章 电磁波的传播.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电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六章 狭义相对论.pdf
- 沈阳师范大学:《电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第四章 电磁波的传播.pdf
- 《电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0.1 数学预备知识.pdf
- 《电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章 电磁场的普遍规律 1.1 电荷与电场.pdf
- 《电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章 电磁场的普遍规律 1.2 电流与磁场.pdf
- 《电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章 电磁场的普遍规律 1.3 麦克斯韦方程组.pdf
- 《电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章 电磁场的普遍规律 1.4 介质的电磁性质.pdf
- 《电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章 电磁场的普遍规律 1.5 电磁场边值关系.pdf
- 《电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章 电磁场的普遍规律 1.6 电磁场的能量和能流、小结.pdf
- 《电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二章 静电场 2.1 静电场的标势及其微分方程.pdf
- 《电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二章 静电场 2.2 唯一性定理.pdf
- 《电动力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二章 静电场 2.3 拉普拉斯方程、分离变量法.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