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四章(4-4)被动句

第四节被动句 于字式 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 者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 子·滕文公上》) (2)郤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 介词“乎”也可以用在被动句中引出主 动者,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第四节 被动句 • 一、于字式 • 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 者。 •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 子·滕文公上》) • (2)郤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 • 介词“乎”也可以用在被动句中引出主 动者,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二、“为”字式 这种句式是用介词“为”放在动词前引 进行为的主动者,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 显地表现出来。 例如: (1)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二、“为”字式 • 这种句式是用介词“为”放在动词前引 进行为的主动者,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 显地表现出来。 • 例如: • (1)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谊《过秦论》)

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 不出现。例如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 策三》) (2)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 为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 不出现。例如: •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 策三》) • (2)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 为禽矣。(《史记·淮阴侯列传》)

后来,“为”字句发展出一种新格式,即 在动词前用“为”引出主动者后,再在谓 语动词前加上“所”字起强调作用。这种 格式称为“为.所”式。这种格式中主 动者也可以省略。 例如: (1)否,必为二子所禽矣!(《史记淮阴 侯列传》)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掳。(《史记项 羽本纪》)
后来,“为”字句发展出一种新格式,即 在动词前用“为”引出主动者后,再在谓 语动词前加上“所”字起强调作用。这种 格式称为“为……所”式。这种格式中主 动者也可以省略。 • 例如: • (1)否,必为二子所禽矣!(《史记·淮阴 侯列传》) •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掳。(《史记·项 羽本纪》)

、“见”字式 这类被动句在动词前加“见”字表示被 动。例如: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 颇蔺相如列传》) (2)随之见伐,不量力也。(《左传僖公 二十年》) 这类句子中“见”字不能引出主动者, 只是表示被动意味的助动词
三、“见”字式 • 这类被动句在动词前加“见”字表示被 动。例如: •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 颇蔺相如列传》) • (2)随之见伐,不量力也。(《左传·僖公 二十年》) • 这类句子中“见”字不能引出主动者, 只是表示被动意味的助动词

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则需借助“于”的 帮助,构成“见..于”式的结构。例如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 水》) (2)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 归,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来发展出来的“见笑”、“见怪”等 用法中的“见”是指代性副词,与被动 句中的用法有质的区别
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则需借助“于”的 帮助,构成“见……于”式的结构。例如: •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 水》) • (2)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 归,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后来发展出来的“见笑”、“见怪”等 用法中的“见”是指代性副词,与被动 句中的用法有质的区别

四、“被”字式 在先秦古籍中,“被”字的本义是“被 子”,引申为“蒙受”、“遭受”等, 常在主动句中用作谓语动词,带宾语或 补语。 战国末期,“被”字后面出现了动词, “被”字就逐渐虚化为表示被动的词。 例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 记屈原贾生列传》)
四、“被”字式 • 在先秦古籍中,“被”字的本义是“被 子”,引申为“蒙受”、“遭受”等, 常在主动句中用作谓语动词,带宾语或 补语。 • 战国末期,“被”字后面出现了动词, “被”字就逐渐虚化为表示被动的词。 • 例如: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 记·屈原贾生列传》)

东汉以后,“被”字的后面可以引进主动 者,“被”字成了介词。例如: 五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 时表》) 这种“被”字句不是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主要形 式,当时一般只出现在一些比较接近口语的文 章中。唐以后,在比较接近口语的文章和诗词 中,这种句式逐渐代替了其他表示被动的句式, 但一般文言文仍多用其他几种被动句式
东汉以后,“被”字的后面可以引进主动 者,“被”字成了介词。例如: • 五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 时表》) • 这种“被”字句不是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主要形 式,当时一般只出现在一些比较接近口语的文 章中。唐以后,在比较接近口语的文章和诗词 中,这种句式逐渐代替了其他表示被动的句式, 但一般文言文仍多用其他几种被动句式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四章(4-1)代词.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四章(4-3)古代汉语的判断句.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四章(4-2)古代汉语的词序.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FXTJQT.doc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古文标点.doc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简题.doc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解释加点的词语并将句子译成现代汉语.doc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句子翻译.doc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选择题.doc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填空题.doc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古代汉语习题集.doc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汉字文化研究习题集.doc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课程习题集.doc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二章(2-3)单音词复音词.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二章(2-2)词的本义和引申义.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二章(2-1)古今词义的不同.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一章(1-3)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二章(2-2)汉字的形体构造.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一章(1-1)绪论.ppt
- 《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PPT教学课件(下)巴金、沈从文、30年代诗歌、30年代的散文创作、国统区文学的三个时期、40年代诗歌、40年代戏剧、解放区文学思潮/创作/概述.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三章(3-1)词类活用.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一章 绪论(主讲:梁光华).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一章(1-2)介词.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一章(1-3)连词.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一章(1-4)副词.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第一章(1-5)古文标点.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汉字功过评说.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汉字与中国文学.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汉字与婚姻文化.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汉字造字理论新说.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古代避讳之文化习俗及其在学术研究中的作用.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贝”字货币文化蕴涵管窥.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汉字与民俗文化.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汉字与中国历史.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试论美玉文化.ppt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汉字文化研究)诗词格律.ppt
-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资源:《现代语法修辞教程》教材讲稿(WORD版讲义,分上下篇共十章).doc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论语精选版(3/2).ppt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论语精选版(1/2).ppt
-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儒道互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