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表演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含声乐基础理论及欣赏)

声乐表演基础(实践)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13490、0513500、0513510、0513520开课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课内总学时:72课外总学时:0实习天数:0学分:4一、教学对象:音乐学四年制本科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理解、掌握一般声乐作品的内容、风格,并具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能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教学和课外声乐活动辅导工作。后两学年主修声乐的学生,应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加深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声乐技能技巧,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具备一般的声乐教学能力。三、教学要求必修课(一、二年级)第一学年:教学要求1、培养正确的歌唱姿态,积极的歌唱心理状态和良好的歌唱习惯。2、建立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咽腔状态。3、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如流畅。4、逐步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使学生逐渐具有辨别发声正误的能力。5、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歌唱,基本做到吐字清楚。6、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和分析歌曲的初步能力,能完整演唱初级声乐作品。第二学年:教学要求1、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建立起正确的歌唱状态和良好的声音概念。2、在巩固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并做到声区统一,行腔流畅,状态松弛自然,喉头稳定。3、歌唱基本做到语音清楚,字正腔圆。4、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演唱实践中力求较完整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5、讲授声乐基本理论知识、少年儿童歌唱训练、变声期噪音的训练和保健等有关知识。第三学年:专业方向课1、结合学生的噪音特点,进一步扩展音域,统一声区,逐步获得良好的头腔共鸣
声乐表演基础(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13490、0513500、0513510、0513520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 课内总学时:72 课外总学时:0 实习天数:0 学 分:4 一、教学对象: 音乐学四年制本科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理解、掌握一般声乐作品的内容、 风格,并具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能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教学和课外声乐活动辅导工作。 后两学年主修声乐的学生,应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加深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声乐技能 技巧,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风格的歌曲,具备一般的声乐教学能力。 三、教学要求 必修课(一、二年级) 第一学年:教学要求 1、培养正确的歌唱姿态,积极的歌唱心理状态和良好的歌唱习惯。 2、建立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咽腔状态。 3、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如流畅。 4、逐步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使学生逐渐具有辨别发声正误的能力。 5、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歌唱,基本做到吐字清楚。 6、培养学生具有理解和分析歌曲的初步能力,能完整演唱初级声乐作品。 第二学年:教学要求 1、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建立起正确的歌唱状态和良好的声音概念。 2、在巩固中声区的基础上,适当扩展音域。并做到声区统一,行腔流畅,状态松弛自然,喉头 稳定。 3、歌唱基本做到语音清楚,字正腔圆。 4、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演唱实践中力求较完整地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5、讲授声乐基本理论知识、少年儿童歌唱训练、变声期嗓音的训练和保健等有关知识。 第三学年:专业方向课 1、结合学生的嗓音特点,进一步扩展音域,统一声区,逐步获得良好的头腔共鸣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处理歌曲的能力,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思想内涵,具有一定的歌唱表演意识。3、能较准确地辨别声音的正误,并施以相应的解决办法。具备基本的声乐教学能力。第四学年:专业方向课1、歌唱发声的协调性进一步加强,歌唱的呼吸控制与整体共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2、掌握较为完整的发声歌唱技术,不仅能够胜任声乐作品的演唱,且能通过演唱作品,以表现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和作品内涵,表现作品的时代风格为主,同时融入自己的审美和理解,有突出的演唱个性。3、在教研室和教师指导下,注意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在第四学年下学期进行一定的基础声乐教学的实习。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必修课在一、二年级开设。第一学年主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然通畅,使学生逐渐具有辨别发声正误的能力,基本吐字清楚。第二学年开始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一定训练,使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歌唱。巩固中声区、适当扩展音域。专业方向课在三、四年级开设。第三学年选修声乐的学生,还将进一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声乐演唱的技能和技巧,授课形式以个别课为主,辅以适当的声乐讲座。第四学年学生能够将已掌握的声乐基本技能、技巧比较熟练地运用到表演实践当中,能准确地理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中外声乐作品,并具备一般的声乐教学能力。五、教学重点难点1、建立正确的呼吸支持和咽腔状态2、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吐字发音集中、明亮、圆润、流畅,字正腔圆。3、准确地表现声乐作品的风格特色和思想内涵,具有突出的演唱个性和声音特点。4、准确地辨别声音的正误,具备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备一定的教学和审美能力。六、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1、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认真学习中外优秀声乐文化不断总结经验,为发展我国声乐艺术做出贡献。2、选用艺术性较高、有训练价值的中外声乐作品为教材。同时对优秀的声乐新作品,积极选用,不断更新教材。3、注意培养声情并茂的原则。既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歌曲内容的表达。教师必须根据大纲规定,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遵照循序渐时的原则,制定每学期授课计划。4、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努力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处理歌曲的能力,能够比较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思想内涵,具 有一定的歌唱表演意识。 3、能较准确地辨别声音的正误,并施以相应的解决办法。具备基本的声乐教学能力。 第四学年:专业方向课 1、歌唱发声的协调性进一步加强,歌唱的呼吸控制与整体共鸣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2、掌握较为完整的发声歌唱技术,不仅能够胜任声乐作品的演唱,且能通过演唱作品,以表现 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和作品内涵,表现作品的时代风格为主,同时融入自己的审美和理解,有突出的 演唱个性。 3、在教研室和教师指导下,注意培养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在第四学年下学期进行一定的基础 声乐教学的实习。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必修课在一、二年级开设。 第一学年主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 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然通畅,使学生逐渐具有辨别发声正误的能力,基本吐字 清楚。第二学年开始针对学生不同情况进行一定训练,使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进行歌 唱。巩固中声区、适当扩展音域。 专业方向课在三、四年级开设。 第三学年选修声乐的学生,还将进一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声乐演唱的技能和技巧,授课形 式以个别课为主,辅以适当的声乐讲座。 第四学年学生能够将已掌握的声乐基本技能、技巧比较熟练地运用到表演实践当中,能准确地理 解和演唱不同类型的中外声乐作品,并具备一般的声乐教学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正确的呼吸支持和咽腔状态 2、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吐字发音集中、明亮、圆润、流畅,字正腔圆。 3、准确地表现声乐作品的风格特色和思想内涵,具有突出的演唱个性和声音特点。 4、准确地辨别声音的正误,具备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备一定的教学和审美能力。 六、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1、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认真学习中外优秀声乐文化, 不断总结经验,为发展我国声乐艺术做出贡献。 2、选用艺术性较高、有训练价值的中外声乐作品为教材。同时对优秀的声乐新作品,积极选 用,不断更新教材。 3、注意培养声情并茂的原则。既重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歌曲内容的表达。教师必须根 据大纲规定,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遵照循序渐时的原则,制定每学期授课计划。 4、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努力加强艺术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

5、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在进行技术训练的同时,也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歌唱审美观和止确的声乐鉴赏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诺方面得到全面发展。6、为了加强声乐教学的管理,实行声乐教学的量化管理方法,即考级、定级制度。要求每学期完成一级的教学与学习,两年必修课结束,达到四级程度。7、教学采用个别课、小组课的形式,二级以下(含二级)以小组课为主。三级以上(含三级)以个别课为主。七、需要注意的问题1、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规范地使用声乐术语,2、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场地和设施不间断地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八、测试内容和方法1、舞台形象(18):精神饱满、气质优雅、神态稳健、胸有成竹,有较强的歌唱表演意识。2、节奏、节拍(18):节奏、节拍准确无误,演唱与伴奏相互交融,配合默契。3、旋律和音准(10):旋律音准确流畅,能正确地唱出旋律中涉及到的装饰音、连音、非连音、跳音、延长音、休止符等。4、声区统一、音色协和(10):演唱声区统一、无换声现象:重唱(小合唱)各声部配合默契、音色统一协和。5、吐字、咬字(16):吐字、咬字符合五音、四呼、十三辙的发音要求。6、曲目完整性(10):演唱完整,歌词正确,段落清晰。7、艺术表现与风格(18):掌握较为完整的发声歌唱技术,不仅能够胜任声乐作品的演唱,且能通过演唱作品,以表现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和作品,表现作品的时代风格为主,同时融入自己的审美和理解,有突出的个性。对以上7项内容,评分组教师只对其中一项或两项进行评分。每一项中的具体分值除第一单项不得大于规定分值,最后一单项不得低于零分外,中间的单项分值可以上下浮动。九、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1、《声乐曲选集》(中外1一6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2、《声乐曲选新编300首》,西南师大,1999年。3、《中国独唱歌曲集》,西南师大,1999年。4、胡钟刚、张友刚编著:《声乐实用基础教程》,西南师大,1997年。主要参考书:1、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2、邹本初著:《歌唱学一一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合唱与指挥
5、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在进行技术训练的同时,也应注意培养 学生的歌唱审美观和正确的声乐鉴赏能力,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6、为了加强声乐教学的管理,实行声乐教学的量化管理方法,即考级、定级制度。要求每学期 完成一级的教学与学习,两年必修课结束,达到四级程度。 7、教学采用个别课、小组课的形式,二级以下(含二级)以小组课为主。三级以上(含三级) 以个别课为主。 七、需要注意的问题 1、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规范地使用声乐术语, 2、充分利用现有教学场地和设施不间断地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 八、测试内容和方法 1、舞台形象(18):精神饱满、气质优雅、神态稳健、胸有成竹,有较强的歌唱表演意识。 2、节奏、节拍(18):节奏、节拍准确无误,演唱与伴奏相互交融,配合默契。 3、旋律和音准(10):旋律音准确流畅,能正确地唱出旋律中涉及到的装饰音、连音、非连 音、跳音、延长音、休止符等。 4、声区统一、音色协和(10):演唱声区统一、无换声现象;重唱(小合唱)各声部配合默 契、音色统一协和。 5、吐字、咬字(16):吐字、咬字符合五音、四呼、十三辙的发音要求。 6、曲目完整性(10):演唱完整,歌词正确,段落清晰。 7、艺术表现与风格(18):掌握较为完整的发声歌唱技术,不仅能够胜任声乐作品的演唱,且 能通过演唱作品,以表现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和作品,表现作品的时代风格为主,同时融入自己的审 美和理解,有突出的个性。 对以上7项内容,评分组教师只对其中一项或两项进行评分。每一项中的具体分值除第一单项不 得大于规定分值,最后一单项不得低于零分外,中间的单项分值可以上下浮动。 九、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1、《声乐曲选集》(中外1—6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 2、《声乐曲选新编300首》,西南师大,1999年。 3、《中国独唱歌曲集》,西南师大,1999年。 4、胡钟刚、张友刚编著:《声乐实用基础教程》,西南师大,1997年。 主要参考书: 1、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年。 2、邹本初著:《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 合唱与指挥

(ChorusandConductor'SPerformance)课程编号:0513400、0513410开课学期:第三、四学期本课程课内总学时:36学时(实践学时36)学分:4一、教学对象音乐学专业本科生。二,教学目的1.总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从事学校音乐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多声部合唱作品的演唱能力和多声部合唱指挥作品的训练与教学能力,以及相应的音乐分析、理解和表现能力。同时,旨在通过科际联系的学习模式,综合整体教学方案中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认知素质和审美水平。并通过较广泛的中外合唱指挥文献的接触,积累音乐经验,开阔艺术视野。2.细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1)掌握演唱多声部合唱作品的基本技能和技巧。(2)掌握合唱的基本理论及合唱的基本训练方法。(③)能分析、理解和欣赏不同风格特征、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中外优秀合唱作品。4)了解并掌握儿童歌唱噪音的发展规律及童声合唱训练的方法和手段。(5)指挥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图式与动作相结合,歌曲处理与排练演出相结合。(6)掌握合唱的基本指挥手法和方法。(7)完成科际联系学习模式对所接触合唱作品的分析任务。三,教学要求本课程从突出师范性,提高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目的出发,要求各声部的学生不仅应将本声部的音准、节奏、音色,融合音量、速度及合唱的起声、呼吸、吐字等方面到正确无误。同时,还应对合唱作品的整体结构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包括: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作品的题材、体裁、和声、曲式结构、织体、作品的风格特征以及作品的排练处理等,使学生在实际排练作品提高自己的整体音乐素质。学习合唱指挥,首先要具备听觉的能力,而且要有分析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还要扩充及作品的艺术特点、主题思想、风格等方面。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为了使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获得稳固的合唱理论知识和合唱演唱技能,在教学中,除了合唱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外,应大量接触和演唱中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特征的优秀合唱作品。从实际排练和演唱作品中掌握、积累尽量多的曲目,并在此过程中应用和巩固学生已学习的,包括乐理、声乐、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中外音乐史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本课程演唱曲目的体栽应包括中外优秀合唱作品中的同声齐唱、同声二声部合唱、同声三声部合唱、同声四声部合唱;混声齐
(Chorus and Conductor’S Performance) 课程编号:0513400、0513410 开课学期:第三、四学期 本课程课内总学时:36学时(实践学时36) 学分:4 一、教学对象 音乐学专业本科生。 二,教学目的 1.总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从事学校音乐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多声部合唱作品的演唱能力和多 声部合唱指挥作品的训练与教学能力,以及相应的音乐分析、理解和表现能力。同时,旨在通过科 际联系的学习模式,综合整体教学方案中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认知素质和审美水平。 并通过较广泛的中外合唱指挥文献的接触,积累音乐经验,开阔艺术视野。 2.细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 (1)掌握演唱多声部合唱作品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2)掌握合唱的基本理论及合唱的基本训练方法。 (3)能分析、理解和欣赏不同风格特征、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中外优秀合唱作品。 (4)了解并掌握儿童歌唱嗓音的发展规律及童声合唱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5)指挥应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图式与动作相结合,歌曲处理与排练演出相结合。 (6)掌握合唱的基本指挥手法和方法。 (7)完成科际联系学习模式对所接触合唱作品的分析任务。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从突出师范性,提高学生整体音乐素质的目的出发,要求各声部的学生不仅应将本声部的 音准、节奏、音色,融合音量、速度及合唱的起声、呼吸、吐字等方面到正确无误。同时,还应对 合唱作品的整体结构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包括: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作品的题材、体裁、和 声、曲式结构、织体、作品的风格特征以及作品的排练处理等,使学生在实际排练作品提高自己的 整体音乐素质。学习合唱指挥,首先要具备听觉的能力,而且要有分析理解音乐作品的能力,还要 扩充及作品的艺术特点、主题思想、风格等方面。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为了使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获得稳固的合唱理论知识和合唱演唱技能,在教学中,除了合唱基本 理论知识的讲授外,应大量接触和演唱中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特征的优秀合唱作品。从实际排练 和演唱作品中掌握、积累尽量多的曲目,并在此过程中应用和巩固学生已学习的,包括乐理、声 乐、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中外音乐史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本课程演唱曲目的体栽应包括 中外优秀合唱作品中的同声齐唱、同声二声部合唱、同声三声部合唱、同声四声部合唱;混声齐

唱、混声二声部合唱、混声三声部合唱、混声四声部合唱;同声无伴奏合唱、领唱与合唱、童声合唱。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多声部合唱作品的演唱能力和多声部合唱指挥作品的训练与教学组织能力,以及相应的音乐分析、理解和表现能力。六、教学手段与方法1.教学原则和方法合唱指挥课的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1)因材施教的原则;(2)循序渐进的原则。(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4)注重基础和全面提高音乐素质相结合的原则。(5)精讲多练的原则。(6)教学相长的原则。(7)倡导创造原则。2.教学方法合唱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大课讲授,训练为基本形式。在保证本系音乐教学指导书所规定的教学时数前提下,适当采取小组课的形式,小组以混声四部合唱的声部要求编配,每小组4至8人。本课程特别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除大课讲授、训练外,应特别强调学生在课外小组单位进行练习,为确保这一方法的实施,每个小组应指定一位整体音乐素质较好,且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为招集人,负责小组的课外训练活动。在小组训练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已学习的所有音乐知识、综合地对作品进行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并在实际演唱中严格要求每一个成员,做到在合唱要素达到的要求,声情并茂地演唱每一首作品。教师则应负责在课堂中进行抽查,并认真地对每个小组的演唱进行综合讲评。从而达到使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得以提高的目的。教学进度参照教学内容·和要求及附录中所列曲目进行。七、需要注意问题1.供教学用的大教室。2.供教学用的钢琴一架。3.供教学用的合唱架若干数。(根据人数定)4.分析作品的音响一套。5.供教学实践用的演出厅和扩音设备一套。八、测试内容与方式1.评价形式
唱、混声二声部合唱、混声三声部合唱、混声四声部合唱;同声无伴奏合唱、领唱与合唱、童声合 唱。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多声部合唱作品的演唱能力和多声部合唱指挥作品的训练与教学组织能力,以及相应的音乐分 析、理解和表现能力。 六、教学手段与方法 1.教学原则和方法 合唱指挥课的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因材施教的原则; (2)循序渐进的原则。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注重基础和全面提高音乐素质相结合的原则。 (5)精讲多练的原则。 (6)教学相长的原则。 (7)倡导创造原则。 2.教学方法 合唱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以大课讲授,训练为基本形式。在保证本系音乐教学指导书所规定 的教学时数前提下,适当采取小组课的形式,小组以混声四部合唱的声部要求编配,每小组4至8 人。 本课程特别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除大课讲授、训练外,应特别强调学生在课外小组单位进行练 习,为确保这一方法的实施,每个小组应指定一位整体音乐素质较好,且责任心较强的学生为招集 人,负责小组的课外训练活动。在小组训练中,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已学习的所有音乐知识、综合地 对作品进行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并在实际演唱中严格要求每一个成员,做到在合唱要素达到的要 求,声情并茂地演唱每一首作品。教师则应负责在课堂中进行抽查,并认真地对每个小组的演唱进 行综合讲评。从而达到使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得以提高的目的。教学进度参照教学内容·和要求及 附录中所列曲目进行。 七、需要注意问题 1.供教学用的大教室。 2.供教学用的钢琴一架。 3.供教学用的合唱架若干数。(根据人数定) 4.分析作品的音响一套。 5.供教学实践用的演出厅和扩音设备一套。 八、测试内容与方式 1.评价形式

本课程评价以合唱小组为单位进行,成绩以每年未的考试为主,同时参考每学期未的考查成绩,并适当考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中的表现因素。2.评价内容评价内容由课堂讲授的合唱理论和演唱曲目两部分组成。合唱协调、均衡、谐和、色调、声部、音域等。演唱曲目则以课堂讲授和训练过的所有作品为内容。3.评价标准(1)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及其要求的表达为基本参照标准。(②)除基本参照标准外,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及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尤其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教学抽查成绩为重要的参照依据。(3)须完成科际联系学习模式所要求的分析任务。4.评价者任课教师,可邀请教研室其他教师参与评价。九、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使用教材秋里: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高奉仁:合唱指挥与排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文思隆:合唱、指挥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主要参考书:1:陈万桢,陈弃疾.合唱,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2.中国合唱协会中国合唱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3.周俊山.中外无伴奏合唱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4.问怀沙,聂中明等.百首中外合唱歌曲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5.韩德森.合唱指挥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扬扬.女声合唱歌曲集,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7.陈国权.女声合唱歌曲集.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8.陈国权.男声合唱重唱歌曲集.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大纲制定者:王欣欣大纲审定者:孙磊大纲批准者:声乐表演基础(实践)考试大纲课程编号:0513490、0513500、0513510、0513520
本课程评价以合唱小组为单位进行,成绩以每年末的考试为主,同时参考每学期末的考查成绩, 并适当考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中的表现因素。 2.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由课堂讲授的合唱理论和演唱曲目两部分组成。合唱协调、均衡、谐和、色调、声部、 音域等。演唱曲目则以课堂讲授和训练过的所有作品为内容。 3.评价标准 (1)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及其要求的表达为基本参照标准。 (2)除基本参照标准外,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及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尤其是以小组为单位的 课堂教学抽查成绩为重要的参照依据。 (3)须完成科际联系学习模式所要求的分析任务。 4.评价者 任课教师,可邀请教研室其他教师参与评价。 九、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使用教材 秋里.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高奉仁.合唱指挥与排练.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文思隆.合唱、指挥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主要参考书: 1.陈万桢,陈弃疾.合唱.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2.中国合唱协会.中国合唱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3.周俊山.中外无伴奏合唱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4.问怀沙,聂中明等.百首中外合唱歌曲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5.韩德森.合唱指挥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扬扬.女声合唱歌曲集.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7.陈国权.女声合唱歌曲集.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8.陈国权.男声合唱重唱歌曲集.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大纲制定者:王欣欣 大纲审定者:孙 磊 大纲批准者: 声乐表演基础(实践)考试大纲 课程编号:0513490、0513500、0513510、0513520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课内总学时:72课外总学时:0实习天数:0学分:4一、考试对象:音乐学四年制本科二、考试目的与要求:考试目的在于帮助和督促学生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检查其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促进学生智能的开发。通过评定学习成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三、考试内容1、舞台形象(18分)A、精神饱满、气质优雅、神态稳健、胸有成竹,有较强的歌唱表演意识。(18)B、一般。(14分)C、神情紧张、动作僵硬,站姿呆板,缺乏自信。(10分)2、节奏、节拍(18分)A、节奏、节拍准确无误,演唱与伴奏相互交融,配合默契。(18分)B、个别地方节奏不够准确,或出现零星错误。(14分)C、出现三次以上明显节奏错误或演唱与伴奏不在同一速度长达一乐句以上。(10分)3、旋律和音准(10分)A、旋律音准确流畅,能正确地唱出旋律中涉及到的装饰音、连音、非连音、跳音、延长音、休止符等。(10分)B、一般。(8分)C、个别错音或两拍以内走调。(6分)D、一乐句以上走调。(4分)4、声区统一、音色协和(10分)A、演唱声区统一、无换声现象;重唱(小合唱)各声部配合默契、音色统一协和。(10分)B、换气不够自然,音色不够统一;重唱(小合唱)声音不够协和。(6分)C、换气明显,上下声区不统一;重唱(小合唱)个别声部因节奏或旋律错误而使声音不协和。(4分)5、吐字、咬字(16分)A、吐字、咬字符合五音、四呼、十三辙的发音要求。(16分)B、一般。(标准)C、吐字、咬字不附合A项要求,有明显方言。(8分)
开课学期: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第三学期、第四学期。 课内总学时:72 课外总学时:0 实习天数:0 学 分: 4 一、考试对象: 音乐学四年制本科 二、考试目的与要求: 考试目的在于帮助和督促学生系统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检查其理解程度和灵活运用的 能力,促进学生智能的开发。通过评定学习成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考试内容 1、舞台形象(18分) A、精神饱满、气质优雅、神态稳健、胸有成竹,有较强的歌唱表演意识。(18) B、一般。(14分) C、神情紧张、动作僵硬,站姿呆板,缺乏自信。(10分) 2、节奏、节拍(18分) A、节奏、节拍准确无误,演唱与伴奏相互交融,配合默契。(18分) B、个别地方节奏不够准确,或出现零星错误。(14分) C、出现三次以上明显节奏错误或演唱与伴奏不在同一速度长达一乐句以上。(10分) 3、旋律和音准(10分) A、旋律音准确流畅,能正确地唱出旋律中涉及到的装饰音、连音、非连音、跳音、延长音、休 止符等。(10分) B、一般。(8分) C、个别错音或两拍以内走调。(6分) D、一乐句以上走调。(4分) 4、声区统一、音色协和(10分) A、演唱声区统一、无换声现象;重唱(小合唱)各声部配合默契、音色统一协和。(10分) B、换气不够自然,音色不够统一;重唱(小合唱)声音不够协和。(6分) C、换气明显,上下声区不统一;重唱(小合唱)个别声部因节奏或旋律错误而使声音不协和。 (4分) 5、吐字、咬字(16分) A、吐字、咬字符合五音、四呼、十三辙的发音要求。(16分) B、一般。(标准) C、吐字、咬字不附合A项要求,有明显方言。(8分)

6、曲目完整性(10分)A、演唱完整,歌词正确,段落清晰。(8分)B、唱错歌词、窜词、忘词。(8分)C、终断一次(6分)D、终断二次以上。(4分)7、艺术表现与风格(18分)A、掌握较为完整的发声歌唱技术,不仅能够胜任声乐作品的演唱,且能通过演唱作品,以表现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和作品,表现作品的时代风格为主,同时融入自己的审美和理解,有突出的个性。(18分)B、基本掌握歌唱发声技术,能够胜任所选曲目的演唱,对作品理解和表现一般。(14分)D、掌握歌唱发声技法的程度不能胜任所选曲目的演唱。(10分)对以上7项内容,评分组教师只对其中一项或两项进行评分。每一项中的具体分值除第一单项不得大于规定分值,最后一单项不得低于零分外,中间地单项分值可以上下浮动。四、考试方式(演唱声乐作品):1、声乐考试实行教学考级制度。教学曲目分九级,必修课结业程度应达到四级,专业方向课结业程度应达到八级。2、考试分为考查与考试。考查在每学期中进行,采用两级记分,即合格与不合格。考试在每学期教学结束后进行。3、新生开学后一周内进行声乐分级测试,成绩在二级以下的学生,将被分成若干组,实行”小组”课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成绩在三级以上(含三级)的学生由教研室通知本人且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教研室审核并报系批准后,方可取得个别课的上课资格。4、每学期期未的声乐考试即是一次过级考试,一学期一级,达不到本学期相应的级别要求,声乐成绩为不及格。5、免修制度:必修课声乐程度达到四级80分以上者,专业方向选修课声乐程度达到八级者,经本人申请,教研室集体考核成绩合格者,报系里批准可予以免修。结业成绩以免修考核成绩记入档案。五、题型:艺术歌曲、歌剧选段、中外民歌、创作歌曲、六、试题数量、结构及时间:1、每学期考试曲目为两首,即从该学期所学曲目中抽选一首、自选一首。一学期演唱曲目的数量按实际教学周数的1/2计算。2、每学期期末的升级考试与免修及选修的级别测试要求略有不同。每学期期末的升级考试只要求唱两首歌曲,而申请免修学生的考试曲目必须唱四首,其中自选曲目一中一外,抽查曲目一中一外
6、曲目完整性(10分) A、演唱完整,歌词正确,段落清晰。(8分) B、唱错歌词、窜词、忘词。(8分) C、终断一次(6分) D、终断二次以上。(4分) 7、艺术表现与风格 (18分) A、掌握较为完整的发声歌唱技术,不仅能够胜任声乐作品的演唱,且能通过演唱作品,以表现 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和作品,表现作品的时代风格为主,同时融入自己的审美和理解,有突出的个 性。(18分) B、基本掌握歌唱发声技术,能够胜任所选曲目的演唱,对作品理解和表现一般。(14分) D、掌握歌唱发声技法的程度不能胜任所选曲目的演唱。(10分) 对以上7项内容,评分组教师只对其中一项或两项进行评分。每一项中的具体分值除第一单项不 得大于规定分值,最后一单项不得低于零分外,中间地单项分值可以上下浮动。 四、考试方式(演唱声乐作品): 1、声乐考试实行教学考级制度。教学曲目分九级,必修课结业程度应达到四级,专业方向课结 业程度应达到八级。 2、考试分为考查与考试。考查在每学期中进行,采用两级记分,即合格与不合格。考试在每学 期教学结束后进行。 3、新生开学后一周内进行声乐分级测试,成绩在二级以下的学生,将被分成若干组,实行"小 组"课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成绩在三级以上(含三级)的学生由教研室通知本人且由本人提出书面 申请,经教研室审核并报系批准后,方可取得个别课的上课资格。 4、每学期期末的声乐考试即是一次过级考试,一学期一级,达不到本学期相应的级别要求,声 乐成绩为不及格。 5、免修制度:必修课声乐程度达到四级80分以上者,专业方向选修课声乐程度达到八级者,经 本人申请,教研室集体考核成绩合格者,报系里批准可予以免修。结业成绩以免修考核成绩记入档 案。 五、题型: 艺术歌曲、歌剧选段、中外民歌、创作歌曲、 六、试题数量、结构及时间: 1、每学期考试曲目为两首,即从该学期所学曲目中抽选一首、自选一首。一学期演唱曲目的数 量按实际教学周数的1/2计算。 2、每学期期末的升级考试与免修及选修的级别测试要求略有不同。每学期期末的升级考试只要 求唱两首歌曲,而申请免修学生的考试曲目必须唱四首,其中自选曲目一中一外,抽查曲目一中一 外

七、答题要求:每学期期末的声乐考级,采取自报级别的方法进行考核。抽考曲目单必须在考前一周内交考评委审核,抽考曲目与自选曲目一律使用钢琴正谱伴奏或伴奏带。如所选曲目属级别曲目库以外的曲目,其难易程度应与所报级别的要求相符合,如所选曲目经评委小组认定低于所报级别要求,此曲演唱无效。但可以加唱曲目。达到五级以上程度的,可适时提出上个别课的申请。《声乐基础理论及欣赏》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141376、05141377开课学期:第5、6学期本课程内总学时:72学时学分:4学分一、教学对象:音乐学本科四年制二、教学目的:声乐艺术从实践的意义上看,它充满经验和技能,但一门学科或一种艺术门类的建设与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经验或形态学层次上,只有把它上升到理论和观念的高度,才能使其发生质变,并推动其发展。现行声乐专业的教学模式将彻底改变声乐教育长期存在的从技能到技能的经验教学方式。从理论上加强教学,让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和掌握声乐艺术的基本方法、基本知识,拓宽知识面,从而对实际的技能训练起到有益指导作用。三、教学要求:声乐技能理论知识含盖很多边缘学科的科学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以理论结合科学实验实践,充分利用声乐实验室的资源讲解声乐艺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真正从客观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声乐技术,作为一门学科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与主观经验之间的关系。欣赏部分,主要介绍中外优秀的各类体裁的声乐作品、经典戏曲、歌剧等。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理论部分:第一章艺术歌唱发声的生理声学基础,10学时第二章艺术歌唱的语言基础,4学时第三章艺术歌唱的技巧训练,4学时第四章艺术歌唱的实践环节,2学时第五章艺术歌唱常见的几种问题及其解决办法,4学时第六章艺术噪音保健与护理,4第七章青少年变声期的噪音保健与训练,4学时
七、答题要求: 每学期期末的声乐考级,采取自报级别的方法进行考核。抽考曲目单必须在考前一周内交考评委 审核,抽考曲目与自选曲目一律使用钢琴正谱伴奏或伴奏带。如所选曲目属级别曲目库以外的曲 目,其难易程度应与所报级别的要求相符合,如所选曲目经评委小组认定低于所报级别要求,此曲 演唱无效。但可以加唱曲目。达到五级以上程度的,可适时提出上个别课的申请。 《声乐基础理论及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141376、05141377 开课学期:第5、6学期 本课程内总学时:72学时 学分:4学分 一、教学对象:音乐学本科四年制 二、教学目的: 声乐艺术从实践的意义上看,它充满经验和技能,但一门学科或一种艺术门类的建设与发展,不 能仅仅停留在经验或形态学层次上,只有把它上升到理论和观念的高度,才能使其发生质变,并推 动其发展。现行声乐专业的教学模式将彻底改变声乐教育长期存在的从技能到技能的经验教学方 式。从理论上加强教学,让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和掌握声乐艺术的基本方法、基本知识,拓宽知识 面,从而对实际的技能训练起到有益指导作用。 三、教学要求: 声乐技能理论知识含盖很多边缘学科的科学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以理论结合科学实验实 践,充分利用声乐实验室的资源讲解声乐艺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真正从客观的角度认识和 理解声乐技术,作为一门学科所依赖的物质基础与主观经验之间的关系。 欣赏部分,主要介绍中外优秀的各类体裁的声乐作品、经典戏曲、歌剧等。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理论部分: 第一章 艺术歌唱发声的生理声学基础,10学时 第二章 艺术歌唱的语言基础,4学时 第三章 艺术歌唱的技巧训练,4学时 第四章 艺术歌唱的实践环节,2学时 第五章 艺术歌唱常见的几种问题及其解决办法,4学时 第六章 艺术嗓音保健与护理,4 第七章 青少年变声期的嗓音保健与训练,4学时

第八章变声期的嗓音训练,2期末复习,2学时第二部分歌唱艺术赏析第一章中国民族民间唱法风格比较与作品欣赏第二章:中国民族唱法风格比较及其作品欣赏第三章:中国美声唱法风格比较及其作品欣赏第四章:中国民族歌剧赏析第五章:中国地方戏曲剧目欣赏第六章:中国地方戏曲剧目欣赏第七章:中国电影歌曲欣赏第八章:说唱音乐演唱风格技法比较与曲目欣赏第九章:地方歌舞与少数民族歌舞表演风格技法比较与欣赏第十章:外国民歌诸体裁演唱风格比较与欣赏第十一章:外国古典艺术歌曲演唱风格比较与作品欣赏第十二章:外国著名歌剧欣赏第十三章:外国著名歌剧欣赏第十四章:外国著名电影与歌曲欣赏第十五章:世界宗教声乐作品演唱风格技法比较与欣赏第十六章:中外通俗唱法演唱风格技法比较与欣赏第十七章:中外歌唱家精彩唱段欣赏五、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论部分:艺术歌唱发声的生理声学基础、艺术歌唱的语言基础、艺术歌唱的技巧训练。欣赏部分:中国地方戏曲剧目欣赏、地方歌舞与少数民族歌舞表演风格技法比较与欣赏、世界宗教声乐作品演唱风格技法比较与欣赏。六、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演示法、讲解法、练习法、观摩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欣赏的基本能力。七、本课程需要注意的问题:本课程是声乐方向理论课,教学主要分声乐基础理论和欣赏两部分,第五学期主要以理论讲解为主,第六学期主要以欣赏中外民歌、中外艺术歌曲、中外戏曲与歌剧等作品为主。八、测试内容与方式:教学结束后,以问卷形式进行,并写出一定价值的研究报告。欣赏以欣赏与问卷相结合方式进行考核。九、教材:
第八章 变声期的嗓音训练,2 期末复习,2学时 第二部分 歌唱艺术赏析 第一章 中国民族民间唱法风格比较与作品欣赏 第二章:中国民族唱法风格比较及其作品欣赏 第三章:中国美声唱法风格比较及其作品欣赏 第四章:中国民族歌剧赏析 第五章:中国地方戏曲剧目欣赏 第六章:中国地方戏曲剧目欣赏 第七章:中国电影歌曲欣赏 第八章:说唱音乐演唱风格技法比较与曲目欣赏 第九章:地方歌舞与少数民族歌舞表演风格技法比较与欣赏 第十章:外国民歌诸体裁演唱风格比较与欣赏 第十一章:外国古典艺术歌曲演唱风格比较与作品欣赏 第十二章:外国著名歌剧欣赏 第十三章:外国著名歌剧欣赏 第十四章:外国著名电影与歌曲欣赏 第十五章:世界宗教声乐作品演唱风格技法比较与欣赏 第十六章:中外通俗唱法演唱风格技法比较与欣赏 第十七章:中外歌唱家精彩唱段欣赏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论部分:艺术歌唱发声的生理声学基础、艺术歌唱的语言基础、艺术歌唱的技巧训练。 欣赏部分:中国地方戏曲剧目欣赏、地方歌舞与少数民族歌舞表演风格技法比较与欣赏、世界宗 教声乐作品演唱风格技法比较与欣赏。 六、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演示法、讲解法、练习法、观摩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欣赏的基本能力。 七、本课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课程是声乐方向理论课,教学主要分声乐基础理论和欣赏两部分,第五学期主要以理论讲解为 主,第六学期主要以欣赏中外民歌、中外艺术歌曲、中外戏曲与歌剧等作品为主。 八、测试内容与方式: 教学结束后,以问卷形式进行,并写出一定价值的研究报告。欣赏以欣赏与问卷相结合方式进行 考核。 九、教材: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书籍文献(教学)Burne Hogarth - Dynamic Anatomy(Revised and Expanded).pdf
-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书籍文献(教学)Artistic Anatomy for Digital Artists Scott Eaton’s.pdf
-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书籍文献(教学)英文 艺用人体绘画解剖指南.pdf
-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书籍文献(教学)英文 人体艺术绘画Art_Of_Drawing_The_Human_Body.pdf
-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书籍文献(教学)英文 人体解剖学Eliot_Goldfinger_-_Human_Anatomy_for_Artists.pdf
-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书籍文献(教学)英文 [向米开朗基罗学习人体绘画]Lessons.from.Michelangelo.pdf
-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书籍文献(课外)Vilppu绘画圣经——绘制人物 The VILPPU DRAWING MANUAL.pdf
-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书籍文献(课外)Vilppu绘画圣经——-人物组合 Vilppu's Mastering Composition.pdf
-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书籍文献(课外)Vilppu绘画圣经——人物画 Vilppu Figure Drawing Demonstrations Step-by-Step.pdf
-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书籍文献(课外)Vilppu绘画圣经——绘制头部 Vilppu Head Drawing and Anatomy,Volume One,Glenn V. Vilppu.pdf
-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书籍文献(课外)Vilppu绘画圣经——绘制衣服的褶皱 Vilppu Drawing Drapery The Clothed Figure.pdf
-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书籍文献(课外)Vilppu绘画圣经——动物的绘制.pdf
-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书籍文献(课外)Vilppu绘画圣经——绘制手和脚 Drawing Feet Vilppu And Hands.pdf
-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书籍文献(课外)向大师学绘画艺用解剖(罗伯特·贝弗利·黑尔).pdf
-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书籍文献(课外)最全的人体肌肉图解(高清晰).pdf
-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书籍文献(课外)國外FORCE人体速写高级技法教程.pdf
-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书籍文献(课外)标准人体肌肉3D解剖图(Muscle System).pdf
-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书籍文献(课外)國外经典手部素描 肌肉结构 动作造型 详细教学.pdf
-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书籍文献(课外)國外教你用结构方法绘制动漫人物与动物.pdf
- 美术学专业:《解剖学》课程书籍文献(课外)国外人体动态结构素描详析 Burne Hogarth DYNAMIC FIGURE DRAWING.pdf
- 《声乐表演与实践》课程授课教案(石河子大学:刘希里).doc
- 《声乐表演与实践》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声乐基础(二).doc
- 《声乐表演与实践》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声乐表演(二).doc
- 《声乐表演与实践》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闻声乐基础(二).doc
- 《声乐表演与实践》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闻声乐表演(二).doc
- 《声乐表演与实践》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闻声乐基础(四).doc
- 《声乐表演与实践》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合唱与指挥.ppt
- 《英文小说与电影》课程教学资源 English Novels and Films(自编资料,石河子大学:吴方敏、陈晨).doc
- 《英文小说与电影》课程授课教案(部分内容,共十二讲).docx
- 《英文小说与电影》课程教学资源(部分单元教学设计及思路).doc
- 《英文小说与电影》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The Color Purple.ppt
- 《英文小说与电影》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Charlotte Bronte and Jane Eyre.ppt
- 《英文小说与电影》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勃朗特三姐妹 The Bronte Sisters.ppt
- 《英文小说与电影》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喜福会 The Joy Luck Club.ppt
- 《英文小说与电影》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N.H.科琳宝姆与死亡诗社.ppt
- 《英文小说与电影》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The Kite Runner.ppt
- 《英文小说与电影》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狄更斯与雾都孤儿 Charles Dickens(1812—1870).ppt
- 《英文小说与电影》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傲慢与偏见 - 简奥斯丁 Jane Austen.ppt
- 《英文小说与电影》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The Color Purple,ALICE WALKER.pdf
- 《英文小说与电影》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Tess of the D’urbervilles,Thomas Hardy.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