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生态学、林学本科)

课程名称:森林生态学学时数:40(讲课40,实践教学一周)学分数:2.0课程类别:必修开课学期:主讲教师:高润宏副教授、岳永杰副教授、马秀枝副教授、王飞讲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森林生态学是高等林业院校林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是必修课。主要任务:旨在培养学生逐步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一些调查、研究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奠定生态学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应用生态学的观点,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用对象:生态学、林学本科先修课程:本课程牵涉到多门基础课的内容,应安排在植物学、树木学、气象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数理统计学、测树学等之后再开展森林生态学的教学。二、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能量和能量流动规律;森林群落演替的概念、分类及机制森林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增长模型。难点:森林群落演替顶级学说、森林群落的分类方法和流派,林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三、与其他课程关系森林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气象学、土壤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等学科,这些学科是学习森林生态学的基础;另外,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学是学习生态学必须掌握的数学工具,一些重要的生态学模型的建立及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的掌握都离不开这两门学科。同时森林生态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他是造林学、森林经理学等学科的基础。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讲课2学时)1.有关森林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手段,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森林生态学的内容、任务、研究层次、解决的问题和实践应用;2.森林生态学的形成、森林生态学的理论基础、重要的奠基人、科学背景;森林生态学的历史、发展、研究方向;森林生态学的普遍规律、生命现象的有序性;3.森林生态学的教学,课程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使用专业和参考资料介绍。了解生态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第一章森林的环境(讲课2学时)1.有关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与环境科学、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基本生态因子及其作用规律、生境或栖息地;环境因子相互作用;气候环境,大气环流与气候
课程名称:森林生态学 学 时 数: 40(讲课40,实践教学一周) 学 分 数:2.0 课程类别:必修 开课学期: 主讲教师:高润宏副教授、岳永杰副教授、马秀枝副教授、王飞讲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森林生态学是高等林业院校林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是必修课。 主要任务:旨在培养学生逐步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一些调查、研究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其它 专业课程奠定生态学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应用生态学的观点,在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适用对象:生态学、林学本科。 先修课程:本课程牵涉到多门基础课的内容,应安排在植物学、树木学、气象学、土壤学、植物生 理学、数理统计学、测树学等之后再开展森林生态学的教学。 二、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和能量和能量流动规律;森林群落演替的概念、分类及机制; 森林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及增长模型。 难点:森林群落演替顶级学说、森林群落的分类方法和流派,林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三、与其他课程关系 森林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气象学、土壤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等 学科,这些学科是学习森林生态学的基础;另外,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学是学习生态学必须掌握的 数学工具,一些重要的生态学模型的建立及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的掌握都离不开这两门学科。同时, 森林生态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他是造林学、森林经理学等学科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绪论(讲课2学时) 1.有关森林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手段,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森林生态学的内 容、任务、研究层次、解决的问题和实践应用; 2.森林生态学的形成、森林生态学的理论基础、重要的奠基人、科学背景;森林生态学的历 史、发展、研究方向;森林生态学的普遍规律、生命现象的有序性; 3.森林生态学的教学,课程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使用专业和参考资料介 绍。 了解生态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 第一章 森林的环境(讲课2学时) 1.有关环境的基本概念,环境与环境科学、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基本生态因子及其作用规 律、生境或栖息地;环境因子相互作用;气候环境,大气环流与气候;

2.环境变迁、环境变迁的时空尺度和幅度;全球变化、大气成分变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土地沙漠化和海陆变迁;人类活动与荒漠化、城市地面沉降、筑坝建库蓄水的生态影响、气候波动对动植物的影响。了解环境变化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理解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机理,掌握有关环境的基本概念。第二章森林植物与光的生态关系(讲课2学时)光的性质、光的变化;光对树木的重要作用,光合作用和诱导作用、诱导机制、光形态建成;森林的光照强度、树种的耐阴性及其识别;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了解树种的耐荫性,了解林内的光照条件,掌握光对生物的影响的重要意义第三章森林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讲课2学时)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土壤和水体温度变化、植物体温和群落内温度变化、环境对温度变化的影响;温度与树种的分布,温度与生理活动、节律变温、非节律变温;植物的温度适应,植物的抗寒性、抗热性;植物的对极端温度适应。了解温度的变化规律,理解树种对极端温度的适应,掌握温度对树种的影响以及森林树种对于温度的适应机制。第四章森林植物与水分的生态关系(讲课2学时)1.天气的组成、天气污染及其对数自的影响;风对树木也影响以及森林的防风作用2.水分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水分条件和森林分布、极端水分条件与植物适应水分的类型分类;森林对水分的作用,森林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的水分平衡和我国的水资源;气候图;3.森林与水分平衡的关系,森林气候图介绍了解大气与水分因子对生物的影响,掌握森林与水分平衡的关系。第五章森林植物与土壤的生态关系(讲课2学时)基本要求: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生态作用,森林对土壤的影响。重点:土壤的生态意义。难点:土壤的理化性质对植物的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与林木的生长土壤的化学性质与林木的生长第六章森林植物与大气的生态关系(讲课1学时)基本要求:风的时空变化,风对森林植物的影响,森林对风的影响、大气污染与树木的关系
2.环境变迁、环境变迁的时空尺度和幅度;全球变化、大气成分变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 化、全球气候变化土地沙漠化和海陆变迁;人类活动与荒漠化、城市地面沉降、筑坝建库蓄水的生 态影响、气候波动对动植物的影响。 了解环境变化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理解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机理,掌握有关环 境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森林植物与光的生态关系(讲课2学时) 光的性质、光的变化;光对树木的重要作用,光合作用和诱导作用、诱导机制、光形态建 成;森林的光照强度、树种的耐阴性及其识别;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了解树种的耐荫性,了解林内的光照条件,掌握光对生物的影响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森林植物与温度的生态关系(讲课2学时) 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土壤和水体温度变化、植物体温和群落内温度变化、环境对温度变化 的影响;温度与树种的分布,温度与生理活动、节律变温、非节律变温;植物的温度适应,植物 的抗寒性、抗热性;植物的对极端温度适应。 了解温度的变化规律,理解树种对极端温度的适应,掌握温度对树种的影响以及森林树种对于 温度的适应机制。 第四章 森林植物与水分的生态关系(讲课2学时) 1.大气的组成、大气污染及其对数目的影响;风对树木也影响以及森林的防风作用; 2.水分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水分条件和森林分布、极端水分条件与植物适应水分的类型分 类;森林对水分的作用,森林在水分循环中的作用、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的水分 平衡和我国的水资源;气候图; 3.森林与水分平衡的关系,森林气候图介绍。 了解大气与水分因子对生物的影响,掌握森林与水分平衡的关系。 第五章 森林植物与土壤的生态关系(讲课2学时) 基本要求: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生态作用,森林对土壤的影响。 重点:土壤的生态意义。 难点:土壤的理化性质对植物的影响。 土壤的物理性质与林木的生长 土壤的化学性质与林木的生长 第六章 森林植物与大气的生态关系(讲课1学时) 基本要求:风的时空变化,风对森林植物的影响,森林对风的影响、大气污染与树木的关 系

重点:大气成分对森林植物的影响、风对森林植物的生态意义。难点:植物对风的影响。风对植物的影响植物对风的影响第七章森林植物与火的生态关系(讲课2学时)基本要求:火因子的生态作用,火灾的类型,火因子对林业生产的影响以及调节控制方法重点:火因子的生态作用。难点:植物对火的适应及林火的评价。林火的类型和发生条件林火的生态作用第八章森林植物与地形因子的生态关系(讲课1学时)地形及其基本类型、巨大地形对森林的影响;山地地形因子对森林的影响;几种特殊地貌与森林的关系;了解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的意义和机理,掌握其中的有关概念第九章森林植物生态适应(讲课2学时)植物的生活型的概念及分类、植物生态型的概念及分类了解植物的生活型的概念,掌握诺基耶尔的五种生活型分类系统第十章森林植物种群生态(讲课6学时)1.有关种群的定义、竞争、生态位、竞争排除法则、他感作用;种群的一般特征,种群特定年龄生命表、种群结构特征,种群密度、阿里原理,2.种群时空结构,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3.种群动态,种群生活史对策、种群扩散;单种群增长模型,指数模型和Logistic模型、种群数量稳定和平衡的分析。4.种间相互作用的概念。正相互作用,互惠作用、偏离共生、利他行为;负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作用、食草作用、寄生、偏害作用:中性作用5.种间调节作用,繁殖策略、密度调节、非密度调节、波动性和稳定性6.种间相互作用数学模型。了解种群的生活史对策和数量变动特征、种群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种间调节作用的意义和作用机理;掌握种群的定义、概念和掌握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竞争排除法则和增长模型第十一章森林群落结构特征(讲课2学时)
重点:大气成分对森林植物的影响、风对森林植物的生态意义。 难点:植物对风的影响。 风对植物的影响 植物对风的影响 第七章 森林植物与火的生态关系(讲课2学时) 基本要求:火因子的生态作用,火灾的类型,火因子对林业生产的影响以及调节控制方法 重点:火因子的生态作用。 难点:植物对火的适应及林火的评价。 林火的类型和发生条件 林火的生态作用 第八章 森林植物与地形因子的生态关系(讲课1学时) 地形及其基本类型、巨大地形对森林的影响;山地地形因子对森林的影响;几种特殊地貌与 森林的关系; 了解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的意义和机理,掌握其中的有关概念。 第九章 森林植物生态适应(讲课2学时) 植物的生活型的概念及分类、植物生态型的概念及分类; 了解植物的生活型的概念,掌握诺基耶尔的五种生活型分类系统。 第十章 森林植物种群生态(讲课6学时) 1.有关种群的定义、竞争、生态位、竞争排除法则、他感作用;种群的一般特征,种群特定年 龄生命表、种群结构特征,种群密度、阿里原理; 2.种群时空结构,种群年龄结构、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3.种群动态,种群生活史对策、种群扩散;单种群增长模型,指数模型和Logistic模型、种群 数量稳定和平衡的分析。 4.种间相互作用的概念。正相互作用,互惠作用、偏离共生、利他行为;负相互作用,种间竞 争、捕食作用、食草作用、寄生、偏害作用;中性作用; 5.种间调节作用,繁殖策略、密度调节、非密度调节、波动性和稳定性; 6.种间相互作用数学模型。 了解种群的生活史对策和数量变动特征、种群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种间调节作用的意义和 作用机理;掌握种群的定义、概念和掌握种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竞争排除法则和增长模型。 第十一章 森林群落结构特征(讲课2学时)

1.森林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有关群落的不同观点、生态梯度分析与群落的开放性、群落中的种间关系;2.森林群落结构与动态,森林群落的水平结构、森林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中的生态位、森林群落结构和单位问题3.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多样性的概念体系、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第十二章森林群落演替(讲课2学时)1.森林演替的概念,进展演替、逆行演替、森林演替的基本规律;森林演替的原因、森林演替的理想模式,旱生系列、水生系列、中生性化;2.森林演替的过程和机制,演替过程,侵移、定居、竞争、反映;机制,有利作用机制、忍耐作用机制、抑制作用机制;3.顶极理论,单元顶极、多元顶极、顶极格式、森林演替的实例及其分析了解森林演替的有关理论,理解森林演替的过程和机制,掌握森林演替的有关概念和模式。基本要求:群落演替的概念、分类、演替的原因,演替顶极学说,森林群落的发生过程,发生途径,生态系统功能在演替中的变化。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及其分类,群落演替的原因,演替顶极学说。难点:群落演替顶级学说及其使用范围。群落演替的概念及其分类群落演替的原因群落演替顶级学说生态系统的功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变化群落演替的实例第十三章森林群落分类(讲课2学时)森林群落分类和排序,群落分类的学派介绍,各学派的历史和发展。了解森林群落的有关不同观点,理解森林群落分类和排序的方法,掌握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群落结构和动态。基本要求:植被分类的途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及命名法,立地分类和生态系统分类。重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及命名法难点:植被分类途径。第十四章森林地理分布(讲课2学时)1.森林生物地理学的概念,生物地理学,物种分布的地区与原因、板块构造的历史作用;岛屿生物地理学,到生物地理学的概念、侵移、灭绝和均衡理论
1.森林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特征、有关群落的不同观 点、生态梯度分析与群落的开放性、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2.森林群落结构与动态,森林群落的水平结构、森林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中的生态位、森林 群落结构和单位问题; 3.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多样性的概念体系、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第十二章 森林群落演替(讲课2学时) 1.森林演替的概念,进展演替、逆行演替、森林演替的基本规律;森林演替的原因、森林演替 的理想模式,旱生系列、水生系列、中生性化; 2.森林演替的过程和机制,演替过程,侵移、定居、竞争、反映;机制,有利作用机制、忍耐 作用机制、抑制作用机制; 3.顶极理论,单元顶极、多元顶极、顶极格式、森林演替的实例及其分析。 了解森林演替的有关理论,理解森林演替的过程和机制,掌握森林演替的有关概念和模式。 基本要求:群落演替的概念、分类、演替的原因,演替顶极学说, 森林群落的发生过程,发 生途径,生态系统功能在演替中的变化。 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及其分类,群落演替的原因,演替顶极学说。 难点:群落演替顶级学说及其使用范围。 群落演替的概念及其分类 群落演替的原因 群落演替顶级学说 生态系统的功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变化 群落演替的实例 第十三章 森林群落分类(讲课2学时) 森林群落分类和排序,群落分类的学派介绍,各学派的历史和发展。 了解森林群落的有关不同观点,理解森林群落分类和排序的方法,掌握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 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群落结构和动态。 基本要求:植被分类的途径,《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及命名法,立地分类和生态系统分类。 重点:《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及命名法。 难点: 植被分类途径。 第十四章 森林地理分布(讲课2学时) 1.森林生物地理学的概念,生物地理学,物种分布的地区与原因、板块构造的历史作用;岛屿 生物地理学,到生物地理学的概念、侵移、灭绝和均衡理论;

2.世界森林分布,森林生物群落,生物类群、植被类型,世界陆地森林植被、湿地和淡水森林植被;3.中国主要森林植被,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热性针叶林;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季雨林、热带雨林、红树林;4.森林分布规律,水平分布、垂直分布、森林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了解森林的地理分布,理解物种分布的原因和有关理论,掌握森林生物地理学的概念。基本要求:森林分布规律,世界森林类型及特点,我国植被分区。重点:森林分布规律,三向地带性。难点:森林分布的三向地带性。第十五章森林生态系统概述(讲课2学时)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及其功能、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的基本类型、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基本要求: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基本特征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难点: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第十六章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讲课2学时)基本要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动态和储存,森林经营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影响,重点: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生物量、生产力等概念,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规律。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储存森林经营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影响第十七章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讲课2学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植物体内的养分元素、物质循环的三种基本形态、三种主要元素的循环、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生物生产的概念、初级生产、次级生产、全球初级生产量及其分布、生物生产力的测定方法和原理掌握生态系统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构成、功能特征,理解三种主要元素的循环,了解生物生产力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2.世界森林分布,森林生物群落,生物类群、植被类型,世界陆地森林植被、湿地和淡水森林 植被; 3.中国主要森林植被,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混交林、热性针叶林; 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季雨林、热带雨林、 红树林; 4.森林分布规律,水平分布、垂直分布、森林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了解森林的地理分布,理解物种分布的原因和有关理论,掌握森林生物地理学的概念。 基本要求:森林分布规律,世界森林类型及特点,我国植被分区。 重点:森林分布规律,三向地带性。 难点:森林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第十五章 森林生态系统概述(讲课2学时)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及其功能、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的基本类 型、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基本要求: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基本特征。 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组成。 难点: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十六章 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讲课2学时) 基本要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动态和储存,森林经营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影响。 重点: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生物量、生产力等概念,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规 律。 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储存 森林经营对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影响 第十七章 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讲课2学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植物体内的养分元素、物质循环的三种基本形态、三种主要元素的循 环、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生物生产的概念、初级生产、次级生产、全球初级生产量及其分布、生 物生产力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掌握生态系统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构成、功能特征,理解三种主要元素的循环,了解生物生产 力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基本要求:物质循环的三种基本形态,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主要元素的循环过程及人类活动对其循环过程的影响。重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难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要元素的循环过程森林经营对生物地球化学的影响第十八章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与平衡(讲课2学时)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演替与功能过程、生态系统的管理以及生态恢复问题。基本要求:生态系统的演替与生态恢复过程的认识重点:生态平衡的概念。难点: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过程及机理。五、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和讨论和自学。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作性思维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阐明生态学的概念、内容、任务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环境与生物生态关系;掌握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森林植被地理分布及其规律性。(一)课堂讲授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精讲多练,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适当插播实验教学录像片,引进和应用,研制多媒体教学系统等。(二)教学辅助资料外文杂志有:Nature,Science、Ecology,JournalofEcology,AppliedEcologyLandscapeEcologyMolecularEcologyRestorationEcology,SoilandWaterConservationAustraliaJournalof Ecology,EcologyModeling,RangeEcology,CanadianJournalofForestResearch,CanadianJournal of Botany,Forestry。中文杂志有: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环境科学、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学报、土壤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生命科学进展、生物多样性、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
基本要求:物质循环的三种基本形态,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 念;主要元素的循环过程及人类活动对其循环过程的影响。 重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 难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主要元素的循环过程 森林经营对生物地球化学的影响 第十八章 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与平衡(讲课2学时) 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演替与功能过程、生态系统的管理以及生态恢 复问题。 基本要求:生态系统的演替与生态恢复过程的认识。 重点:生态平衡的概念。 难点: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过程及机理。 五、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习题课和讨论和自学。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 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作性思维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阐明生态学的概念、内容、任务及其在现 代社会中的地位。使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环境与生物生态 关系;掌握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森林植被地理分布及其规律性。 (一)课堂讲授 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少而精"为原则,精选教学内容, 精讲多练,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适当插播实验教学录像片,引进和应用,研 制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二)教学辅助资料 外文杂志有:Nature,Science、Ecology,Journal of Ecology,Applied Ecology, Landscape Ecology,Molecular Ecology,Restoration Ecology,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Australia Journal of Ecology,Ecology Modeling,Range Ecology,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Canadian Journal of Botany,Forestry。 中文杂志有: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环境科学、自然资 源、自然资源学报、土壤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生命科学进展、生物多样 性、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

(三)本课程内容的重点、深度与广度应重点讲授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生态作用。种群的增长规律与种群间相互关系。群落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构、类型和分布、群落的演替规律;我国森林群落的分布六、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建议教材:张明如、德永军、李玉灵、高润宏等主编,《森林生态学》(第一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建议参考书:[1]E.P.澳德姆著,孙儒泳等译,《生态学基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2]孙儒泳编著,《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著《普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金明仕著,文剑平等译,《森林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5]宋永昌著,《植被生态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李博主编,《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张昀著,《生物进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8]达尔文著,毕黎译,《达尔文回忆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9] ChapmanJ.L.&M.J.Reiss著,《Ecology: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secondedition),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1[10]MollesM.C著,《Ecology:Conceptandapplication》,北京:科学出版社;McGraw-HillCompanies,Inc.2000[11]MackenzieA.BallA.S.&S.R.Virdee著,《InstantNotesinEcology》,北京:科学出版社BiosScientificPublishersLimited,1999[12]Krebs,C.J.1985.Ecology:Theexperimental analysisofdistributionand abundance.NewYork:Harper&Row,Publishers,1985[13] Odum,E.P.BasicEcology,PhiladelphiaNewYork:SaundersCollegePublishing,1983注:此大纲为样本,教师仅参考其编写方法和格式,内容和要求应根据不同课程分别编写
(三)本课程内容的重点、深度与广度 应重点讲授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生 态作用。种群的增长规律与种群间相互关系。群落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构、类型和分布、群落的 演替规律;我国森林群落的分布。 六、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材: 张明如、德永军、李玉灵、高润宏等主编,《森林生态学》(第一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6 建议参考书: [1] E.P. 澳德姆著, 孙儒泳等译, 《生态学基础》,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2] 孙儒泳 编著,《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 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著《 普通生态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 金明仕 著, 文剑平等译,《森林生态学》,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2 [5] 宋永昌著, 《植被生态学》,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 李 博 主编,《生态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7] 张昀著, 《生物进化》,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8] 达尔文著, 毕黎译,《 达尔文回忆录》,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9] Chapman J.L. & M. J. Reiss著,《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0] Molles M. C著,《 Ecology: Concept and application》,北京: 科学出版社;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2000 [11] Mackenzie A. Ball A. S. & S. R. Virdee著,《Instant Notes in Ecology》,北京: 科学出版社,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imited, 1999 [12] Krebs, C. J. 1985. Ecology: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85 [13] Odum, E.P. Basic Ecology, Philadelphia New York: Saunders College Publishing, 1983 注:此大纲为样本,教师仅参考其编写方法和格式,内容和要求应根据不同课程分别编写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营林学》课程教学大纲 silviculture.pdf
- 中国农业大学:《果树育种学》课程实验指导书(共三十八个实验).doc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九章 播种苗的培育.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章 营养繁殖苗的培育.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移植苗的培育.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苗木出圃与质量评价.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苗圃土壤耕作.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种子的休眠与催芽.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种实的贮藏.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七章 苗圃的建立与经营.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林木开花结实.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林木良种基地.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种实的采集和调制.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林木种子品质检验.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2007(A)答案.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2006(A)答案.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2007(A)题目.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试题2006(A)题目.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实验实习指导(教材讲义)第一部分 林木种子品质检验(共九个实验).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授课教案.pdf
- 《森林生态学》课程授课教案(文字版).pdf
-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Cultivating Science of Forage Crop.pdf
-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课程授课教案(内蒙古农业大学:张众).pdf
- 《牧草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 Forage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pdf
- 《牧草种子学》课程授课教案.pdf
-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合集).pdf
-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合集).pdf
-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合集).pdf
-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经济林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合集).pdf
- 甘肃农业大学:《园林树木学》课程授课教案(适用专业:园林专业).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