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合集)

教学大纲目录第一篇课程教学大纲旅游学概论1:2.旅游管理专业导论113.旅游地理学144.森林植物观赏学:225.管理学原理326.区域规划学.437.旅游英语518.旅游发展前沿.. 599.森林生态学6310.人文地理学:7511.森林游憩学8910212.旅游消费者行为11613.旅游政策法规12414.旅游资源学15.旅游接待业14816.旅游经济学15317:旅游目的地管理16318.旅游市场营销学17819.旅游会计学192旅游规划20.19820721景区设计21622.导游业务23.森林康养22324.旅游安全与危机管理23025.智慧旅游23826.乡村旅游与康养基地设计实务24727.河南旅游基础,2551
1 教学大纲目录 第一篇 课程教学大纲 1.旅游学概论 . 1 2.旅游管理专业导论 . 11 3.旅游地理学 . 14 4.森林植物观赏学 . 22 5.管理学原理 . 32 6.区域规划学 . 43 7.旅游英语 . 51 8.旅游发展前沿 . 59 9.森林生态学 . 63 10.人文地理学 . 75 11.森林游憩学 . 89 12.旅游消费者行为 . 102 13.旅游政策法规 . 116 14.旅游资源学 . 124 15.旅游接待业 . 148 16.旅游经济学 . 153 17.旅游目的地管理 . 163 18.旅游市场营销学 . 178 19.旅游会计学 . 192 20.旅游规划 . 198 21.景区设计 . 207 22.导游业务 . 216 23.森林康养 . 223 24.旅游安全与危机管理 . 230 25.智慧旅游 . 238 26.乡村旅游与康养基地设计实务 . 247 27.河南旅游基础 . 255

28.应用生态学26329.旅游地环境保护27130.旅游文化.28031.现代礼仪.28629132.旅游应用地图学公选课.29933.红色旅游29934.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303.31035.会展旅游36.旅游文化31537.乡村旅游与康养基地设计32132938.应用生态学第二篇考核大纲1:旅游学概论3372.管理学原理3433.区域规划学..3514.旅游英语3565.旅游发展前沿.3636.森林生态学3657.人文地理学3738.森林游憩学3859.旅游消费者行为39440110.旅游政策法规11.旅游资源学40512.:生态旅游41313.旅游接待业41914.旅游经济学424旅游目的地管理15.43316.旅游市场营销学44317.旅游会计学45418.旅游规划4602
2 28.应用生态学 . 263 29.旅游地环境保护 . 271 30.旅游文化 . 280 31.现代礼仪 . 286 32.旅游应用地图学 . 291 公选课. 299 33.红色旅游 . 299 34.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 . 303 35.会展旅游 . 310 36.旅游文化 . 315 37.乡村旅游与康养基地设计 . 321 38.应用生态学 . 329 第二篇 考核大纲 1.旅游学概论 . 337 2.管理学原理 . 343 3.区域规划学 . 351 4.旅游英语 . 356 5.旅游发展前沿 . 363 6.森林生态学 . 365 7.人文地理学 . 373 8.森林游憩学 . 385 9.旅游消费者行为 . 394 10.旅游政策法规 . 401 11.旅游资源学 . 405 12.生态旅游 . 413 13.旅游接待业 . 419 14.旅游经济学 . 424 15.旅游目的地管理 . 433 16.旅游市场营销学 . 443 17.旅游会计学 . 454 18.旅游规划 . 460

19.景区设计46820.导游业务47321.森林康养47822.483旅游安全与危机管理23.智慧旅游49049824.乡村旅游与康养基地设计实务25.504河南旅游基础26.应用生态学51127.旅游地环境保护517旅游文化,52328.现代礼仪53029.53330.旅游应用地图学公选课53731.红色旅游53732.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541T33...548会展旅游55234.旅游文化35.乡村旅游与康养基地设计55956536.应用生态学37.旅游学概论5723
3 19.景区设计 . 468 20.导游业务 . 473 21.森林康养 . 478 22.旅游安全与危机管理 . 483 23.智慧旅游 . 490 24.乡村旅游与康养基地设计实务 . 498 25.河南旅游基础 . 504 26.应用生态学 . 511 27.旅游地环境保护 . 517 28.旅游文化 . 523 29.现代礼仪 . 530 30.旅游应用地图学 . 533 公选课 . 537 31.红色旅游 . 537 32.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 . 541 33.会展旅游 . 548 34.旅游文化 . 552 35.乡村旅游与康养基地设计 . 559 36.应用生态学 . 565 37.旅游学概论 . 572

旅游学概论(IntroductiontoTourismScience)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2042035课程总学时:40学时实验学时:8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属性:基础类开设学期:第1学期中文课程负责人:程柯课程团队:朱玉芳等授课语言:适用专业:旅游管理对先修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方法等;先修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导论对后续的支撑: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目的地管理主撰人:程柯审核人:大纲制定(修订)日期: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旅游学科理论的结构框架,以及旅游管理各专业课在学科中地位。旅游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新兴学科,以人类的旅游活动为出发点,以研究旅游活动、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与支持产业、旅游目的地管理的互动系统关系为核心,通过介绍旅游活动现象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探讨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介绍我国新时期背景下旅游目的地管理和公共管理的相关政策,从而使学生对旅游现象、旅游产业和旅游学科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认知与理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理论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并对旅游产业主要部门的发展规律有所掌握: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当前旅游活动的现象、分析旅游者出游心理及旅游体验满意度,对旅游目的地公共管理与旅游吸引物的利用与开发趋势做出评价与预测,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与旅游项目开发提出建议与对策。2.实验技能方面:通过本课程实验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以多元思维方式开启专业学习、积淀专业素养,并实现对特定旅游研究对象的调查、分析、呈现、讨论及规划的实操技能。三、课程的教学设计1
1 旅游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Tourism Science)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2042035 课程总学时:40 学时 实验学时: 8 学时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属性:基础类 开设学期:第 1 学期 课程负责人:程柯 课程团队:朱玉芳等 授课语言: 中文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对先修的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方法等;先修课程:旅游管理专业导论 对后续的支撑: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旅游消费者行为、旅游目的地管理 主撰人:程柯 审核人: 大纲制定(修订)日期: 一、课程的教学理念、性质、目标和任务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旅游 管理专业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旅游学科理论的结构框架,以及旅游管理各专业课在学科中 地位。旅游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尚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新兴学科,以人类的旅游活动为出 发点,以研究旅游活动、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与支持产业、旅游目的地管理的互动系统关 系为核心,通过介绍旅游活动现象的历史演进与发展现状,探讨旅游发展的基本规律,阐述 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介绍我国新时期背景下旅游目的地管理 和公共管理的相关政策,从而使学生对旅游现象、旅游产业和旅游学科有一个概括而全面的 认知与理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旅游业的发展概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并对旅游产业主要部门的发展规律有所掌握;使得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当前旅 游活动的现象、分析旅游者出游心理及旅游体验满意度,对旅游目的地公共管理与旅游吸引 物的利用与开发趋势做出评价与预测,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与旅游项目开发提出建议与 对策。 2.实验技能方面:通过本课程实验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以多元思维方式开启专业 学习、积淀专业素养,并实现对特定旅游研究对象的调查、分析、呈现、讨论及规划的实操 技能。 三、课程的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说明本课程围绕“初步了解旅游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熟悉该课程的结构体系及重要的概念”目标、设计有关“初步了解旅游业发展概况、理解旅游学理论知识观察和分析旅游活动的”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采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并能运用旅游学的知识观察和初步分析现实旅游活动的现象;能够根据所掌握的旅游知识,触类旁通,特别是对旅游业中各相关部门、企业的工作有大致的把握。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牢固的基础,也为学生在今后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工作奠定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2.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序号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自标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大致把握旅游业1旅游发展态势的专业认知与分析1概况及发展趋势、旅游学研究现状及趋势的战略思维能力。能力,旅游科学研究进展分析能力。2以旅游经营管理视角,分析旅游者目标2:使学生具备分析旅游业界的旅游活动、访客与旅游2及旅游活动发展的规律性特征的能需求、旅游产品与供给等方面的基本思维能力。力,研判未来旅游业发展趋势的能力。目标3:通过对旅游发展各部门的认知学习,使学生明确3旅游产业运营管理体系及公共管m旅游经营与旅游发展趋势的联系,并能提出初步的经营管理的实践能力。理措施的能力。四、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2学时)学时数:2绪论旅游现象与旅游学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的现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任务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旅游活动现状理解: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任务掌握: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现状教学组织与实施:通过课堂分享方式,引导学生讨论自己选修本门课程的初心,摸底选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反馈给学生有关旅游业发展与个人旅游活动及经营活动之间相关性的教学内容。第一章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学时数:22
2 1.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程围绕“初步了解旅游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熟悉该课程的结构体系及重 要的概念”目标、设计有关“初步了解旅游业发展概况、理解旅游学理论知识观察和分析旅游 活动的”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采用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 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并能运用旅游学的知识观察和初步 分析现实旅游活动的现象;能够根据所掌握的旅游知识,触类旁通,特别是对旅游业中各相 关部门、企业的工作有大致的把握。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相关的专业 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牢固的基础,也为学生在今后从事旅游业经营管理工作奠定比较扎实的 理论基础。 2.课程目标及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序号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 1 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大致把握旅游业 概况及发展趋势、旅游学研究现状及趋势的战略思维能力。 1 旅游发展态势的专业认知与分析 能力,旅游科学研究进展分析能力。 2 目标 2:使学生具备分析旅游业界的旅游活动、访客与旅游 需求、旅游产品与供给等方面的基本思维能力。 2 以旅游经营管理视角,分析旅游者 及旅游活动发展的规律性特征的能 力,研判未来旅游业发展趋势的能力。 3 目标 3: 通过对旅游发展各部门的认知学习,使学生明确 旅游经营与旅游发展趋势的联系,并能提出初步的经营管 理措施的能力。 3 旅游产业运营管理体系及公共管 理的实践能力。 四、理论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2 学时) 绪论 旅游现象与旅游学 学时数: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的发展,认识人类旅行和旅游活动是 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这一最基本的旅游活动发展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的现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任务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旅游活动现状 理解: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任务 掌握: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现状 教学组织与实施:通过课堂分享方式,引导学生讨论自己选修本门课程的初心,摸底选修学 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反馈给学生有关旅游业发展与个人旅游活动及经营活动之间相关 性的教学内容。 第一章 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学时数: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作为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概念,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活动的性质,熟悉旅游活动的特点及意义,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以及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人类旅行活动的产生;各时期旅行活动的特征;近代旅游的产生:二战后现代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技术发展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理解: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掌握: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熟练掌握:向现代旅游过渡期间的技术发展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二战后现代旅游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教学组织与实施:围绕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发展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开启太空旅游活动的未来前景及开发创想,激发学生想象力,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显著提高教学效果。第二章旅游活动学时数:4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活动的界定,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活动的性质,熟悉旅游活动的特点,熟练掌握产业革命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以及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活动的界定;旅游活动的性质:旅游活动的特点;产业革命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理解: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掌握: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熟练掌握:向现代旅游过渡期间的技术发展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二战后现代旅游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教学组织与实施:组织课堂讨论,聚焦乡村旅游活动发展话题,激发学生小组讨论热情,集体探索旅游产业在脱贫致富进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与地位。加强学生服务家乡、报效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时数:4第三章访客与旅游需求3
3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作为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旅游概念,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活 动的性质,熟悉旅游活动的特点及意义,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以及衡量旅游发展状况的 常用指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类旅行活动的产生;各时期旅行活动的特征;近代旅游的产生;二战后 现代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技术发展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理解: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 掌握: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熟练掌握:向现代旅游过渡期间的技术发展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二战后现代旅 游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教学组织与实施:围绕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发展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开启太空旅游活动的未 来前景及开发创想,激发学生想象力,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 识生成,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章 旅游活动 学时数:4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活动的界定,学会分析并掌握旅游活动的性质,熟悉 旅游活动的特点,熟练掌握产业革命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了解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以及衡量 旅游发展状况的常用指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活动的界定;旅游活动的性质;旅游活动的特点;产业革命对旅游活 动的影响;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原始社会早期的人类迁移活动、人类旅行需要的产生与发展 理解: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 掌握: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熟练掌握:向现代旅游过渡期间的技术发展及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二战后现代旅 游迅速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教学组织与实施:组织课堂讨论,聚焦乡村旅游活动发展话题,激发学生小组讨论热情,集 体探索旅游产业在脱贫致富进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与地位。加强学生服务家乡、报效国家的 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三章 访客与旅游需求 学时数:4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访客的定义、旅游者的定义:掌握旅游需求、旅游体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旅游动机、旅游者动机类型和影响因素、帕洛格人格特征,熟练掌握旅游消费者在行前决策、现场体验、事后评估三个阶段的行为特征对于旅游营销的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访客的定义、旅游者的定义:旅游需求、旅游体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旅游动机、旅游者动机类型和影响因素、帕落格人格特征、衡量旅游发展的旅游者测量指标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访客的定义、旅游需求理解:旅游体验、旅游动机掌握:旅游者的定义、衡量旅游发展的旅游者测量指标熟练掌握:旅游者动机类型和影响因素、帕洛格人格特征、旅游消费者在行前决策、现场体验、事后评估三个阶段的行为特征对于旅游营销的意义教学组织与实施:通过案例视频教学展示旅游消费者在行前决策、现场体验、事后评估三个阶段的行为特征,激发学生小组讨论旅游者不同阶段行为特征对于旅游营销的意义。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第四章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学时数:4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资源的涵义、特点及其分类,旅游吸引物的定义和类型:理解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的关系;掌握主题公园、国家公园体系、历史遗产地段、旅游城市度假地,熟练掌握旅游资源分类标准:理解遗产活化利用的经验;熟练掌握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教学重点和难点:人类旅行活动的产生;各时期旅行活动的特征;近代旅游的产生;二战后现代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技术发展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旅游资源的涵义、特点及其分类,旅游吸引物的定义和类型理解: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的关系、遗产活化利用的经验掌握:主题公园、国家公园体系、历史遗产地段、旅游城市度假地等旅游吸引物熟练掌握: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教学组织与实施:围绕古村落类型的旅游吸引物,激发学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设计思维,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关古村落保护利用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学效果。第五章旅游产品与旅游供给学时数:24
4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访客的定义、旅游者的定义;掌握旅游需 求、旅游体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旅游动机、旅游者动机类型和影响因素、帕洛格人格 特征,熟练掌握旅游消费者在行前决策、现场体验、事后评估三个阶段的行为特征对于旅游 营销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访客的定义、旅游者的定义;旅游需求、旅游体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旅游动机、旅游者动机类型和影响因素、帕洛格人格特征、衡量旅游发展的旅游者测量指标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访客的定义、旅游需求 理解:旅游体验、旅游动机 掌握:旅游者的定义、衡量旅游发展的旅游者测量指标 熟练掌握:旅游者动机类型和影响因素、帕洛格人格特征、旅游消费者在行前决策、 现场体验、事后评估三个阶段的行为特征对于旅游营销的意义 教学组织与实施:通过案例视频教学展示旅游消费者在行前决策、现场体验、事后评估三个 阶段的行为特征,激发学生小组讨论旅游者不同阶段行为特征对于旅游营销的意义。促进师 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章 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 学时数:4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资源的涵义、特点及其分类,旅游吸引物的定义和类 型;理解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的关系;掌握主题公园、国家公园体系、历史遗产地段、旅 游城市度假地,熟练掌握旅游资源分类标准;理解遗产活化利用的经验;熟练掌握旅游资源 开发与保护。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类旅行活动的产生;各时期旅行活动的特征;近代旅游的产生;二战后 现代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技术发展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旅游资源的涵义、特点及其分类,旅游吸引物的定义和类型 理解:旅游资源与旅游吸引物的关系、遗产活化利用的经验 掌握:主题公园、国家公园体系、历史遗产地段、旅游城市度假地等旅游吸引物 熟练掌握: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教学组织与实施:围绕古村落类型的旅游吸引物,激发学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设计思维, 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有关古村落保护利用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第五章 旅游产品与旅游供给 学时数: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产品的概念与特征;旅游产品分类,旅游产品树分类框架;熟练掌握观光益智、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的概念及特征;要求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旅游产品服务质量的感知理论控制模型及服务质量管理途径;掌握旅游地旅游开发、旅游线路开发的思路;了解新技术对旅游产品供给的影响。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产品的概念与特征,旅游产品树分类框架,观光益智、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的概念及特征、旅游服务质量控制模型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旅游产品的概念、旅游产品供给体系特征、新技术对旅游产品供给的影响理解:观光益智、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的概念及特征掌握:旅游地旅游开发、旅游线路开发的思路熟练掌握:旅游产品与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生分组准备与简介家乡的旅游产品及供给情况,多媒体音频、视频材料观看旅游产业、行业相关信息,讨论VR、AR等新技术对旅游供给的影响,发言方式激发学生互动,增强学生思考与信息反馈的主动性。第六章旅游业学时数:4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旅游业的概念、性质与行业体系层次;理解旅行社、住宿与酒店、旅游交通、旅游景区、旅游娱乐与旅游商品等行业;理解旅游产品的含义、类型;了解旅游企业集团:掌握旅游产业链、旅游供应链的纵向整合、横向整合;熟练掌握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业的概念、性质与行业体系层次;酒店连锁集团:旅游交通:旅游企业集团;旅游产业链、旅游供应链及其整合;共享接待业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旅游业的概念、性质;旅行社、在线旅行社(电子旅游服务商)、旅游酒店连锁集团理解:旅游行业体系层次与具体的旅游行业部门;包价旅游:旅游商品掌握:旅游产业链、旅游供应链的纵向整合、横向整合:特许经营权熟练掌握:旅游产品与旅游服务质量管理教学组织与实施:结合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组织小组探讨旅游产品供给方的体验价值共创理念,并落实到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的多个环节设计,培养学生管理理念,提高教学实效性。第七章旅游组织与旅游产业政策学时数:25
5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旅游产品的概念与特征;旅游产品分类,旅游产品 树分类框架;熟练掌握观光益智、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的概念及特征;要求学生 理解并熟练掌握旅游产品服务质量的感知理论控制模型及服务质量管理途径;掌握旅游地旅 游开发、旅游线路开发的思路;了解新技术对旅游产品供给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产品的概念与特征,旅游产品树分类框架,观光益智、休闲度假、商 务会展等旅游产品的概念及特征、旅游服务质量控制模型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旅游产品的概念、旅游产品供给体系特征、新技术对旅游产品供给的影响 理解:观光益智、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旅游产品的概念及特征 掌握:旅游地旅游开发、旅游线路开发的思路 熟练掌握:旅游产品与旅游服务质量管理 教学组织与实施:学生分组准备与简介家乡的旅游产品及供给情况,多媒体音频、视频材料 观看旅游产业、行业相关信息,讨论 VR、AR 等新技术对旅游供给的影响,发言方式激发 学生互动,增强学生思考与信息反馈的主动性。 第六章 旅游业 学时数:4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旅游业的概念、性质与行业体系层次;理解 旅行社、住宿与酒店、旅游交通、旅游景区、旅游娱乐与旅游商品等行业;理解旅游产品的 含义、类型;了解旅游企业集团;掌握旅游产业链、旅游供应链的纵向整合、横向整合;熟 练掌握旅游服务质量管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业的概念、性质与行业体系层次;酒店连锁集团;旅游交通;旅游企 业集团;旅游产业链、旅游供应链及其整合;共享接待业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旅游业的概念、性质;旅行社、在线旅行社(电子旅游服务商)、旅游酒店连锁 集团 理解:旅游行业体系层次与具体的旅游行业部门;包价旅游;旅游商品 掌握:旅游产业链、旅游供应链的纵向整合、横向整合;特许经营权 熟练掌握:旅游产品与旅游服务质量管理 教学组织与实施:结合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组织小组探讨旅游产品供给方的体验价值共创理 念,并落实到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的多个环节设计,培养学生管理理念,提高教学实效性。 第七章 旅游组织与旅游产业政策 学时数: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组织的概念,学会分析并理解国家干预旅游活动的必要性;掌握我国旅游产业宏观管理的基本手段,了解旅游产业政策。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组织;国际旅游组织;旅游产业政策;全域旅游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我国旅游行政组织产生背景及历史沿革、旅游产业政策理解:国家干预旅游活动的必要性掌握:全域旅游、我国旅游产业宏观管理的基本手段熟练掌握:全域旅游理念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接待地)公共管理当中的应用教学组织与实施:围绕我国组织的国际旅游组织,讨论我国国际旅游形象的提升、旅游公共管理能力提升,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进展历程,提升学生国家归属感、产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教学效果。第八章旅游目的地及市场营销学时数:4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旅游目的地定义,理解城市型目的地和景区型目的地的特点,熟练掌握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了解旅游市场的概念,掌握旅游市场细分、定位及旅游市场营销管理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目的地定义;旅游市场细分:4Ps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了解:旅游目的地定义、旅游市场的概念理解:城市型自的地和景区型目的地的特点掌握:旅游市场细分、定位及旅游市场营销管理方法熟练掌握: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教学组织与实施:围绕知名旅游目的地,讨论其智慧营销系统对于旅游市场的促进作用,进而开启学生讨论在线云旅游的设计创想,激发学生想象力,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教学过程的参与性。第九章旅游影响学时数:4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的经济影响,掌握旅游乘数及旅游漏损;理解旅游的社会及文化影响:掌握旅游的生态环境影响,熟练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旅游承载力、旅游环境容量。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乘数:旅游漏损:旅游承载力;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6
6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组织的概念,学会分析并理解国家干预旅游活动的必 要性;掌握我国旅游产业宏观管理的基本手段,了解旅游产业政策。 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组织;国际旅游组织;旅游产业政策;全域旅游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我国旅游行政组织产生背景及历史沿革、旅游产业政策 理解:国家干预旅游活动的必要性 掌握:全域旅游、我国旅游产业宏观管理的基本手段 熟练掌握:全域旅游理念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接待地)公共管理当中的应用 教学组织与实施:围绕我国组织的国际旅游组织,讨论我国国际旅游形象的提升、旅游公共 管理能力提升,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进展历程,提升学生国家归属感、产业的认同 感和自豪感,提高教学效果。 第八章 旅游目的地及市场营销 学时数:4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旅游目的地定义,理解城市型目的地和景区型目 的地的特点,熟练掌握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了解旅游市场的概念,掌握旅游市场细分、定 位及旅游市场营销管理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目的地定义;旅游市场细分;4Ps 旅游市场营销;旅游目的地营销系 统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旅游目的地定义、旅游市场的概念 理解:城市型目的地和景区型目的地的特点 掌握:旅游市场细分、定位及旅游市场营销管理方法 熟练掌握: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 教学组织与实施:围绕知名旅游目的地,讨论其智慧营销系统对于旅游市场的促进作用,进 而开启学生讨论在线云旅游的设计创想,激发学生想象力,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 互动、提高教学过程的参与性。 第九章 旅游影响 学时数:4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的经济影响,掌握旅游乘数及旅游漏损;理解旅游的 社会及文化影响;掌握旅游的生态环境影响,熟练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与旅游承载力、旅游 环境容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旅游乘数;旅游漏损;旅游承载力;旅游可持续发展 主要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旅游的经济影响(积极、消极)理解:旅游的社会及文化影响掌握: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熟练掌握:旅游收入在旅游目的地经济中的流转路径、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对策教学组织与实施: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话题,组织讨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体责任,促进学生达成环保共识,促进生态旅游活动行为的主体责任意识,提高教学实效性。五、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8学时)(一)实验课程简介《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实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理论教学内容对手旅游实业界的影响,掌握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宏观情况对旅游实业界涌现的先驱人物的影响,以及对不同类型旅游者、不同类型旅游活动的影响,最终形成述评分析报告和调查分析报告。(二)实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1、通过实验课教学,使得学生初步认知与理解旅游活动、旅游产业、旅游业管理等内容,掌握对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宏观情况及典型代表人物的初步述评能力,并掌握墙书展示、图示法等多样化手段表达述评理念。2、通过实验课教学,辅助学生习得这些分析及推理能力:锁定旅游研究主题、旅游调查问卷设计、调研问卷数据分析能力:撰写出实验报告的推理总结能力。3、实验课作为过程性考核一部分,实验课成绩列入平时成绩、按比例折入课程最终成绩。(三)实验安全操作规范落实安全教育宣传,师生树立“全员、全面、全程”安全意识:对进入实验室的师生人员进行多媒体等设备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预培训:实验课程结束后,做到“关水、关设备、关电”等实验室复位规范。(四)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实验要序号实验名称学时类型每组人数求2002042035-014基础性实验必做墙书展示旅游先驱人物述评4综合性实验必做2002042035-02旅游活动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五)实验方式及基本要求1、实验采用课上内业资料分析与课下数据资料搜寻整理相结合方式进行;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发展述评、旅游调研的基本技能,2、本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多媒体、墙书、研究报告方法进行辅助演示与7
7 了解:旅游的经济影响(积极、消极) 理解:旅游的社会及文化影响 掌握:近代旅游和旅游业的开端 熟练掌握:旅游收入在旅游目的地经济中的流转路径、旅游可持续发展管理对策 教学组织与实施: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话题,组织讨论旅游 可持续发展的主体责任,促进学生达成环保共识,促进生态旅游活动行为的主体责任意识, 提高教学实效性。 五、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8 学时) (一)实验课程简介 《旅游学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层次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实验教 学,使得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理论教学内容对于旅游实业界的影响,掌握旅游业发展趋势、旅 游宏观情况对旅游实业界涌现的先驱人物的影响,以及对不同类型旅游者、不同类型旅游活 动的影响,最终形成述评分析报告和调查分析报告。 (二)实验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通过实验课教学,使得学生初步认知与理解旅游活动、旅游产业、旅游业管理等内 容,掌握对旅游业发展趋势、旅游宏观情况及典型代表人物的初步述评能力,并掌握墙书展 示、图示法等多样化手段表达述评理念。 2、通过实验课教学,辅助学生习得这些分析及推理能力:锁定旅游研究主题、旅游调 查问卷设计、调研问卷数据分析能力;撰写出实验报告的推理总结能力。 3、实验课作为过程性考核一部分,实验课成绩列入平时成绩、按比例折入课程最终成 绩。 (三)实验安全操作规范 落实安全教育宣传,师生树立“全员、全面、全程”安全意识;对进入实验室的师生人 员进行多媒体等设备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预培训;实验课程结束后,做到“关水、关设备、 关电”等实验室复位规范。 (四)实验项目名称与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名称 学时 类型 实验要 求 每组人数 02042035-01 墙书展示旅游先驱人物述评 4 基础性实验 必做 20 02042035-02 旅游活动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 4 综合性实验 必做 20 (五)实验方式及基本要求 1、实验采用课上内业资料分析与课下数据资料搜寻整理相结合方式进行;通过实验教 学,使学生掌握旅游发展述评、旅游调研的基本技能。 2、本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多媒体、墙书、研究报告方法进行辅助演示与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生态学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合集).pdf
-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林学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合集).pdf
- 《牧草种子学》课程授课教案.pdf
- 《牧草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 Forage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pdf
-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课程授课教案(内蒙古农业大学:张众).pdf
-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Cultivating Science of Forage Crop.pdf
- 《森林生态学》课程授课教案(文字版).pdf
- 《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对象:生态学、林学本科).pdf
- 《营林学》课程教学大纲 silviculture.pdf
- 中国农业大学:《果树育种学》课程实验指导书(共三十八个实验).doc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九章 播种苗的培育.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章 营养繁殖苗的培育.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移植苗的培育.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苗木出圃与质量评价.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章 苗圃土壤耕作.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六章 种子的休眠与催芽.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五章 种实的贮藏.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七章 苗圃的建立与经营.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林木开花结实.pdf
-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木种苗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林木良种基地.pdf
- 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经济林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汇编(合集).pdf
- 甘肃农业大学:《园林树木学》课程授课教案(适用专业:园林专业).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