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Cultivating Science of Forage Crop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3
文件大小:185.04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Cultivating Science of Forage Crop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中文名称: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二、课程英文名称:CultivatingScienceofForageCrop三、课程编号:ZB0401330四、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草业科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本课程总学时数为48学时,3学分,第4学期开课。六、课程目的与要求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是草业科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干分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掌握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从事草业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的基本技能,学习掌握主要栽培牧草饲料作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实用价值、生产性能和种植管理利用技术,熟悉常用仪器设备及机具的使用和日常维修,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素质和实践工作能力。要求学生应具备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并具有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思想品德。七、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以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气象学、土壤学、植物生物化学等课程为基础,并与牧草饲料作物育种学、草地管理学和牧草饲料作物加工与贮藏等课程共同构建草业科学专业课平台。八、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实验、实习相结合。九、考核方法(一)实验实习成绩合格后,方可参加课程结业考试。(二)课程考试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包括课堂理论知识、实验和教学实习。(三)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记,60分为合格。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教材:《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陈宝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主要参考书目:1、《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内蒙古农牧学院主编,农业出版社(1981,1990);2、《饲料生产学》。南京农学院主编,农业出版社(1980);3、《饲料生产学》(北方版)。缪应庭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4、《牧草学各论》。王栋原著,任继州等修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饲用植物栽培与利用》。肖文一等编著,农业出版社(1991);6、《饲用作物学》。王启柱编著,国立编译馆出版(1977)。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学时序号章节教学内容实验理论1合计414绪论2总论66第一章种子及其处理

序号 章节教学内容 学时 理论 实验 合计 1 绪论 4 4 2 总论 第一章 种子及其处理 6 6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中文名称: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 二、课程英文名称:Cultivating Science of Forage Crop 三、课程编号:ZB0401330 四、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草业科学专业的专业课程。 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 本课程总学时数为48学时,3学分,第4学期开课。 六、课程目的与要求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是草业科学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 本课程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掌握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从事草业科学研究与生产 实践的基本技能,学习掌握主要栽培牧草饲料作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实用价值、生产性 能和种植管理利用技术,熟悉常用仪器设备及机具的使用和日常维修,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素质和 实践工作能力。 要求学生应具备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等方面的 基本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并具有勇于实践、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思想品 德。 七、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 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以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气象学、土壤学、植物生物化 学等课程为基础,并与牧草饲料作物育种学、草地管理学和牧草饲料作物加工与贮藏等课程共同构 建草业科学专业课平台。 八、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实验、实习相结合。 九、考核方法 (一)实验实习成绩合格后,方可参加课程结业考试。 (二)课程考试以笔试为主。考试内容包括课堂理论知识、实验和教学实习。 (三)考试成绩以百分制记,60分为合格。 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 教材:《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陈宝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主要参考书目: 1、《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内蒙古农牧学院主编,农业出版社(1981,1990); 2、《饲料生产学》。南京农学院主编,农业出版社(1980); 3、《饲料生产学》(北方版)。缪应庭主编,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3); 4、《牧草学各论》。王栋原著,任继州等修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饲用植物栽培与利用》。肖文一等编著,农业出版社(1991); 6、《饲用作物学》。王启柱编著,国立编译馆出版(1977)。 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

34第二章土地及其耕作4444第三章播种522第四章生长发育644第五章田间管理7各论88第六章豆科牧草饲料作物868第七章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944第八章其他科牧草饲料作物10实验一种子识别222211实验二种子品质检测合计44448十二、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牧草饲料作物的概念、特点、类型,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解国内外牧草饲料作物裁培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厂解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及其发展历史;了解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及成绩考评。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应了解掌握牧草饲料作物的概念及类型划分,种植牧草饲料作物的重要意义,牧草饲料作物种植历史、现状、发展趋势。(一)牧草饲料作物的概念及类型划分(二)种植牧草饲料作物的重要意义(三)牧草饲料作物起源、种植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四)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课程简介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建立牧草饲料作物一体化概念,并给予确切的定义,科学划分类型;建立人工草地的概念,按照生产实际划分类型;科学分析种草对于现实社会生产发展的意义。(二)教学难点:打破传统观念,建立牧草饲料作物新体系。(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教学手段:讲解与讨论为主,并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教学环节:课堂讲授。四、思考与练习1、解释下列名词术语,并举例。(1)牧草饲料作物;(2)一年生牧草饲料作物;(3)二年生牧草饲料作物;(4)多年生牧草饲料作物;(5)短期多年生牧草饲料作物;(6)长期多年生牧草饲料作物;(7)放牧型牧草饲料作物;(8)刘割型牧草饲料作物:(9)刘牧兼用型牧草饲料作物;(10)根茎型禾本科牧草饲料

3 第二章 土地及其耕作 4 4 4 第三章 播种 4 4 5 第四章 生长发育 2 2 6 第五章 田间管理 4 4 7 各论 第六章 豆科牧草饲料作物 8 8 8 第七章 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 8 6 9 第八章 其他科牧草饲料作物 4 4 10 实验一 种子识别 2 2 11 实验二 种子品质检测 2 2 合计 44 4 48 十二、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论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牧草饲料作物的概念、特点、类型,及其在社会生产中的重 要作用;了解国内外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的性质、 任务及其发展历史;了解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及成绩考评。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应了解掌握牧草饲料作物的概念及类型划分,种植牧草饲料作物的重要意义,牧草饲料作物种植 历史、现状、发展趋势。 (一)牧草饲料作物的概念及类型划分 (二)种植牧草饲料作物的重要意义 (三)牧草饲料作物起源、种植历史、现状、发展趋势 (四)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课程简介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建立牧草饲料作物一体化概念,并给予确切的定义,科学划分类型;建立人工草 地的概念,按照生产实际划分类型;科学分析种草对于现实社会生产发展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打破传统观念,建立牧草饲料作物新体系。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教学手段:讲解与讨论为主,并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环节:课堂讲授。 四、思考与练习 1、解释下列名词术语,并举例。 (1)牧草饲料作物;(2)一年生牧草饲料作物;(3)二年生牧草饲料作物;(4)多年生牧草 饲料作物;(5)短期多年生牧草饲料作物;(6)长期多年生牧草饲料作物;(7)放牧型牧草饲料 作物;(8)刈割型牧草饲料作物;(9)刈牧兼用型牧草饲料作物;(10)根茎型禾本科牧草饲料

作物;(11)疏丛型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12)根茎一疏丛型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13)密丛型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14)葡匐型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15)轴根型豆科牧草饲料作物:(16)根型豆科牧草饲料作物;(17)上繁型牧草饲料作物;(18)下繁型牧草饲料作物;(19)莲座型牧草饲料作物。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适应性及外部形态的主要差异有哪些?3、划分牧草饲料作物的主要依据及类型有哪些?4、种草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意义)是什么?5、美国学者J.R.Halan(1981)关于牧草起源中心的见解如何?6、试述人工草地及其类型。7、比较分析国内外人工草地建植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第一章种子及其处理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种子的概念,掌握基本结构及特征特性:理解种子品质评价指标及质量等级标准和划分原则,掌握种子品质检测方法;理解种子处理措施的基本原理,掌握处理的方法及技术关键。本章计划6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种子及其基本结构与特征特性(一)概念应掌握植物学与栽培学种子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区别。(二)种子基本结构与形态特征应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与形态特征,掌握种子识别的关键技术要领。(三)种子的一般特性应了解种子的一般特性,掌握种子的萌发特性及其适宜环境条件、休眠特性及其机理以及种子的寿命及其影响因素。第二节种子品质(一)种子品质指标应了解种子的品质指标,掌握种子净度概念及其测定方法,理解净度对生产的重要意义;掌握种子生活力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掌握种子千粒重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理解各项品质指标对生产的重要意义。(二)种子质量分级应了解种子质量分级的主要依据,我国主要栽培牧草饲料作物的种子等级划分指标。第三节播前种子处理(一)破除休眠应了解牧草饲料作物种子休眠的主要类型,掌握豆科硬实与禾本科后熟的破除措施与技术原理。(二)种子清选应了解牧草饲料作物种子清选的目的和主要方法,掌握筛选、风选、水选、粒选和机选的处理措施与技术原理。(三)种子包衣拌种应了解牧草饲料作物种子包衣拌种的方法与措施。(四)豆科根瘤菌接种

作物;(11)疏丛型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12)根茎—疏丛型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13)密丛 型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14)匍匐型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15)轴根型豆科牧草饲料作物; (16)根蘖型豆科牧草饲料作物;(17)上繁型牧草饲料作物;(18)下繁型牧草饲料作物; (19)莲座型牧草饲料作物。 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适应性及外部形态的主要差异有哪些? 3、划分牧草饲料作物的主要依据及类型有哪些? 4、种草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意义)是什么? 5、美国学者J.R.Halan(1981)关于牧草起源中心的见解如何? 6、试述人工草地及其类型。 7、比较分析国内外人工草地建植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 种子及其处理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种子的概念,掌握基本结构及特征特性;理解种子品质评价 指标及质量等级标准和划分原则,掌握种子品质检测方法;理解种子处理措施的基本原理,掌握处 理的方法及技术关键。本章计划6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种子及其基本结构与特征特性 (一)概念 应掌握植物学与栽培学种子的基本概念与主要区别。 (二)种子基本结构与形态特征 应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与形态特征,掌握种子识别的关键技术要领。 (三)种子的一般特性 应了解种子的一般特性,掌握种子的萌发特性及其适宜环境条件、休眠特性及其机理以及种子的 寿命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 种子品质 (一)种子品质指标 应了解种子的品质指标,掌握种子净度概念及其测定方法,理解净度对生产的重要意义;掌握种 子生活力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掌握种子千粒重的概念 及其测定方法,理解各项品质指标对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种子质量分级     应了解种子质量分级的主要依据,我国主要栽培牧草饲料作物的种子等级划分指标。 第三节 播前种子处理 (一)破除休眠     应了解牧草饲料作物种子休眠的主要类型,掌握豆科硬实与禾本科后熟的破除措施与技术 原理。 (二)种子清选     应了解牧草饲料作物种子清选的目的和主要方法,掌握筛选、风选、水选、粒选和机选的 处理措施与技术原理。 (三)种子包衣拌种     应了解牧草饲料作物种子包衣拌种的方法与措施。 (四)豆科根瘤菌接种

应了解豆科根瘤的作用及固氮原理,掌握根瘤菌的分类,根瘤菌接种方法、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牧草饲料作物种子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品质指标与质量等级、播前种子处理措施、方法及技术原理。(二)教学难点种子形态识别关键技术;采用国际标准方法进行种子品质检测。(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教学手段:讲解与讨论为主,并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教学环节:课堂讲授、实验、实习、小测验。四、思考与练习1、解释下列名词术语:(1)播种材料:(2)种子:(3)种子萌发:(4)种子休眠与休眠种子:(5)硬实性、硬实种子和硬实率:(6)胚休眠(后熟性)和后熟期:(7)种子寿命、短命种子、中命种子和长命种子;(8)种子净度;(9)种子千粒重;(10)种子生活力;(11)种子发芽势、发芽率;(12)种用价值;(13)硬实性、硬实种子、硬实率;(14)后熟性、后熟种子、后熟期。2、栽培学种子与植物学种子的概念有何不同?3、举例说明常见牧草饲料作物种子结构的类型。4、进行牧草饲料作物种子形态识别时,依据的主要特征有哪些?5、牧草饲料作物种子的基本特性有哪些?6、何谓种子萌发?适宜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哪些?7、种子萌发过程一般需经历哪几个阶段?8、适当变温对牧草种子萌发的作用如何?原因何在?9、简述种子休眠类型及原理,10、对优质种子的品质要求是什么?11、种子中的杂质主要哪些种类?12、种子净度低会对生产造成哪些不利影响?13、造成种子硬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产中如何破除种子硬实,促进发芽出苗?14、造成禾本科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产中如何破除休眠,促进发芽出苗?15、种子清选的目的是什么?常用方法有哪些,各自依据的原理是什么?16、何谓种子包衣拌种,其主要作用是什么?17、何谓豆科根瘤菌接种,其主要作用是什么?18、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根瘤菌接种处理?19、简述根瘤菌的8个互接种族。20、适宜根瘤菌生长的土壤条件是什么?21、根瘤菌接种的方法有哪些?22、根瘤菌接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第二章土地及其耕作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宜植地选择的一般原则;理解土壤耕作的基本任务,传统耕作措施及其作用、原理;了解北方不同地区的土壤耕作及少耕与免耕;理解轮作与草田轮作的概

应了解豆科根瘤的作用及固氮原理,掌握根瘤菌的分类,根瘤菌接种方法、技术要求及注 意事项。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牧草饲料作物种子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品质指标与质量等级、播前种子处理措施、方法及技 术原理。 (二)教学难点 种子形态识别关键技术;采用国际标准方法进行种子品质检测。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教学手段:讲解与讨论为主,并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环节:课堂讲授、实验、实习、小测验。 四、思考与练习 1、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1)播种材料;(2)种子;(3)种子萌发;(4)种子休眠与休眠种子;(5)硬实性、硬实 种子和硬实率;(6)胚休眠(后熟性)和后熟期;(7)种子寿命、短命种子、中命种子和长命种 子;(8)种子净度;(9)种子千粒重;(10)种子生活力;(11)种子发芽势、发芽率;(12) 种用价值;(13)硬实性、硬实种子、硬实率;(14)后熟性、后熟种子、后熟期。 2、栽培学种子与植物学种子的概念有何不同? 3、举例说明常见牧草饲料作物种子结构的类型。 4、进行牧草饲料作物种子形态识别时,依据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5、牧草饲料作物种子的基本特性有哪些? 6、何谓种子萌发?适宜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哪些? 7、种子萌发过程一般需经历哪几个阶段? 8、适当变温对牧草种子萌发的作用如何?原因何在? 9、简述种子休眠类型及原理。 10、对优质种子的品质要求是什么? 11、种子中的杂质主要哪些种类? 12、种子净度低会对生产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13、造成种子硬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产中如何破除种子硬实,促进发芽出苗? 14、造成禾本科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生产中如何破除休眠,促进发芽出苗? 15、种子清选的目的是什么?常用方法有哪些,各自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16、何谓种子包衣拌种,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17、何谓豆科根瘤菌接种,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18、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根瘤菌接种处理? 19、简述根瘤菌的8个互接种族。 20、适宜根瘤菌生长的土壤条件是什么? 21、根瘤菌接种的方法有哪些? 22、根瘤菌接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第二章 土地及其耕作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宜植地选择的一般原则;理解土壤耕作的基本任务,传统耕 作措施及其作用、原理; 了解北方不同地区的土壤耕作及少耕与免耕;理解轮作与草田轮作的概

念、类型及其作用,各类作物在轮作中的作用。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宜植地选择应了解掌握宜植地选择目的意义及一般原则。(一)目的及意义(二)一般原则第二节土壤耕作(一)土壤耕作及其基本任务应了解掌握土壤耕作的概念及其基本任务。(二)传统土壤耕作措施其作用、原理应了解传统土壤耕作措施,掌握其作用、原理与时间、机具。(三)北方不同地区的土壤耕作应了解我国北方不同地区的土壤耕作方式与优点。(四)少耕与免耕应了解传统土壤耕作的弊端与先进的少耕与免耕,掌握其适宜范围及优点。第三节轮作应了解掌握轮作概念及类型,草田轮作作用及原理与各类作物在轮作中的作用。(一)轮作概念及类型(二)草田轮作作用及原理(三)各类作物在轮作中的作用;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选地与整地原理及技术措施;传统土壤耕作与免耕的比较;合理轮作的意义与技术。(二)教学难点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实践性教学(机具与操作)。(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教学手段:讲解与讨论为主,并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教学环节:课堂讲授、实验、实习、小测验。四、思考与练习1、名词术语解释(1)土壤耕作;(2)宜植地;(3)轮作、连作、轮作方式、轮作周期、草田轮作;(4)免耕。2、人工草地宜植地选择的目的与基本原则是什么?3、土壤耕作及其任务是什么?4、传统土壤耕作措施、实施时间及其主要作用与原理是什么?5、免耕及其主要作用是什么?6、分析比较传统土壤耕作与免耕的优缺点。7、简述草田轮作的概念及作用、原理。8、北方夏茬地土壤耕作的特点是什么?9、北方秋茬地的土壤耕作的特点是什么?10、北方休闲地的土壤耕作的特点是什么?11、北方山坡地的土壤耕作的特点是什么?

念、类型及其作用,各类作物在轮作中的作用。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宜植地选择     应了解掌握宜植地选择目的意义及一般原则。 (一)目的及意义 (二)一般原则 第二节 土壤耕作 (一)土壤耕作及其基本任务     应了解掌握土壤耕作的概念及其基本任务。 (二)传统土壤耕作措施其作用、原理     应了解传统土壤耕作措施,掌握其作用、原理与时间、机具。 (三)北方不同地区的土壤耕作     应了解我国北方不同地区的土壤耕作方式与优点。 (四)少耕与免耕     应了解传统土壤耕作的弊端与先进的少耕与免耕,掌握其适宜范围及优点。 第三节 轮作     应了解掌握轮作概念及类型,草田轮作作用及原理与各类作物在轮作中的作用。 (一)轮作概念及类型 (二)草田轮作作用及原理 (三)各类作物在轮作中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选地与整地原理及技术措施;传统土壤耕作与免耕的比较;合理轮作的意义与技术。 (二)教学难点 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实践性教学(机具与操作)。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教学手段:讲解与讨论为主,并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环节:课堂讲授、实验、实习、小测验。 四、思考与练习 1、名词术语解释 (1)土壤耕作;(2)宜植地;(3)轮作、连作、轮作方式、轮作周期、草田轮作;(4)免 耕。 2、人工草地宜植地选择的目的与基本原则是什么? 3、土壤耕作及其任务是什么? 4、传统土壤耕作措施、实施时间及其主要作用与原理是什么? 5、免耕及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6、分析比较传统土壤耕作与免耕的优缺点。 7、简述草田轮作的概念及作用、原理。 8、北方夏茬地土壤耕作的特点是什么? 9、北方秋茬地的土壤耕作的特点是什么? 10、北方休闲地的土壤耕作的特点是什么? 11、北方山坡地的土壤耕作的特点是什么?

第三章播种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播种方式(单播、混播、保护播种、间作套种),理解其特点及适用范围,掌握操作方法:理解播种期与适播期、播种量与适播量的概念,掌握其确定方法。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单播应了解掌握播种方法及其特点,适播期、适播量及其确定方法(一)播种方法及其特点(二)适播期及其确定;(三)适播量及其确定:第二节混播应了解掌握混播及混播草地的概念,豆禾牧草混播的优越性及混播草地的建植与管理。(一)混播及混播草地(二)豆禾牧草混播的优越性(三)混播草地的建植与管理第三节保护播种应了解保护播种的方式,掌握一年生保护多年生与地膜覆盖保护播种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第四节间作套种应了解掌握间作套种的概念与作用及技术原理。(一)概念(二)作用及技术原理;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各种播种方式(单播、混播、保护播种、间作套种)及其特点、适用范围:适播期与适播量的确定方法。(二)教学难点选择适宜的播种方式,确定适宜播种期和播种量。(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教学手段:讲解与讨论为主,并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教学环节:课堂讲授、实习、小测验四、思考与练习1、牧草饲料作物常见播种方式有哪些?2、试述单播的主要方法及其特点。3、适播期确定的原则是什么?4、在北方干旱区旱作多年生牧草饲料作物何时播种为宜?为什么?5、解释播种量的概念,适播量如何确定?6、确定适宜播种深度主要应考虑哪些因素?7、解释混播及混播草地8、豆禾混播的优越性有哪些?9、混播成员选择的原则有哪些?10、保护播种方式有哪些?

第三章 播种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种播种方式(单播、混播、保护播种、间作套种),理解 其特点及适用范围,掌握操作方法;理解播种期与适播期、播种量与适播量的概念,掌握其确定方 法。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单播     应了解掌握播种方法及其特点,适播期、适播量及其确定方法。 (一)播种方法及其特点 (二)适播期及其确定; (三)适播量及其确定; 第二节 混播 应了解掌握混播及混播草地的概念,豆禾牧草混播的优越性及混播草地的建植与管理。 (一)混播及混播草地 (二)豆禾牧草混播的优越性 (三)混播草地的建植与管理 第三节 保护播种     应了解保护播种的方式,掌握一年生保护多年生与地膜覆盖保护播种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方 法。 第四节 间作套种     应了解掌握间作套种的概念与作用及技术原理。 (一)概念 (二)作用及技术原理;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各种播种方式(单播、混播、保护播种、间作套种)及其特点、适用范围;适播期与适播量的确 定方法。 (二)教学难点 选择适宜的播种方式,确定适宜播种期和播种量。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教学手段:讲解与讨论为主,并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环节:课堂讲授、实习、小测验。 四、思考与练习 1、牧草饲料作物常见播种方式有哪些? 2、试述单播的主要方法及其特点。 3、适播期确定的原则是什么? 4、在北方干旱区旱作多年生牧草饲料作物何时播种为宜?为什幺? 5、解释播种量的概念,适播量如何确定? 6、确定适宜播种深度主要应考虑哪些因素? 7、解释混播及混播草地。 8、豆禾混播的优越性有哪些? 9、混播成员选择的原则有哪些? 10、保护播种方式有哪些?

11、简述用一年生保护多年生的作用及技术原理12、保护作物的条件有哪些?13、试述地膜覆盖的作用及技术原理。14、试述间作、套种的概念、作用及技术原理。第四章生长发育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发育的相关概念,了解主要牧草饲料作物的物候期规律,掌握由间观测的基本方法。本章计划2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应了解掌握植物生长、发育与分化的基本概念,牧草饲料作物生长速度与生长强度、生育期、生长期、生长发育阶段、生育时期、物候期的基本概念。(一)植物生长、发育与分化(二)生长速度与生长强度(三)生育期、生长期、生长发育阶段、生育时期、物候期第二节种子萌发与器官发育应了解种子萌发与器官的发育过程及基本特点。(一)种子萌发(二)幼苗(三)枝条(四)种胚(五)根系第三节物候期规律应了解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发育的物候期规律,掌握物候期观测的基本方法与要求。(一)豆科生长发育时期(二)禾本科生长发育时期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发育的相关概念;田间观测的基本方法。(二)教学难点生育期与生育时期、生长期的区别:豆科与禾本科生长发育时期的区别。(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教学手段:讲解与讨论为主,并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教学环节:课堂讲授、实习、小测验。四、思考与练习1、解释有关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1)植物生长、发育;(2)生长速度与生长强度;(3)生育期、生长期、生长发育阶段、生育时期、物候期;2、试述豆科、禾本科的生长发育时期。3、物候期观测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特点如何?第五章田间管理

11、简述用一年生保护多年生的作用及技术原理 12、保护作物的条件有哪些? 13、试述地膜覆盖的作用及技术原理。 14、试述间作、套种的概念、作用及技术原理。 第四章 生长发育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发育的相关概念,了解主要牧草饲料作物的物候 期规律,掌握田间观测的基本方法。本章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 应了解掌握植物生长、发育与分化的基本概念,牧草饲料作物生长速度与生长强度、生育期、生 长期、生长发育阶段、生育时期、物候期的基本概念。 (一)植物生长、发育与分化 (二)生长速度与生长强度 (三)生育期、生长期、生长发育阶段、生育时期、物候期 第二节 种子萌发与器官发育     应了解种子萌发与器官的发育过程及基本特点。 (一)种子萌发 (二)幼苗 (三)枝条 (四)种胚 (五)根系 第三节 物候期规律     应了解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发育的物候期规律,掌握物候期观测的基本方法与要求。 (一)豆科生长发育时期 (二)禾本科生长发育时期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牧草饲料作物生长发育的相关概念;田间观测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难点 生育期与生育时期、生长期的区别;豆科与禾本科生长发育时期的区别。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教学手段:讲解与讨论为主,并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环节:课堂讲授、实习、小测验。 四、思考与练习 1、解释有关生长发育的基本概念 (1)植物生长、发育;(2)生长速度与生长强度;(3)生育期、生长期、生长发育阶段、生育 时期、物候期; 2、试述豆科、禾本科的生长发育时期。 3、物候期观测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特点如何? 第五章 田间管理

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人工草地一般性田间管理措施及作用原理、冬春管护的任务及措施:理解退化草地特点、管理目的,掌握管理措施与技术。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围栏保护应了解人工草地围栏保护的主要方式与设备。第二节一般性田间管理(一)破除板结应了解掌握地表板结的主要原因及破除措施与技术原理。(二)间苗定植应了解掌握间苗的适应对象、原则与操作方法。(三)中耕培土应了解掌握中耕培士的作用和主要方法。(四)杂草防除应了解掌握杂草的概念及其防除原则和主要措施。(五)追肥应了解牧草饲料作物的需肥特点和施肥方式。(六)灌水应了解灌水方式及设备。第三节冬春管护应了解掌握冬春管护的目的、任务及主要措施。(一)目的及任务(二)措施第四节退化草地的管理应了解掌握退化草地的特点、管理目的及主要技术措施。(一)退化草地的特点(二)管理目的(三)措施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一般性田间管理措施及作用原理、冬春管护的任务及措施;老龄草地特点、管理目的与技术。(二)教学难点各种措施及其技术原理。(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教学手段:讲解与讨论为主,并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教学环节:课堂讲授、实习、小测验。四、思考与练习1、围栏的作用及类型?2、一般性田间管理措施有哪些?3、地表板结的原因及破除方法有哪些?4、间苗的目的和原则?5、中耕培土的作用?6、杂草及其危害、防除原则和措施?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人工草地一般性田间管理措施及作用原理、冬春管护的任务及措 施;理解退化草地特点、管理目的,掌握管理措施与技术。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围栏保护     应了解人工草地围栏保护的主要方式与设备。 第二节 一般性田间管理 (一)破除板结     应了解掌握地表板结的主要原因及破除措施与技术原理。 (二)间苗定植     应了解掌握间苗的适应对象、原则与操作方法。 (三)中耕培土     应了解掌握中耕培土的作用和主要方法。 (四)杂草防除     应了解掌握杂草的概念及其防除原则和主要措施。 (五)追肥     应了解牧草饲料作物的需肥特点和施肥方式。 (六)灌水     应了解灌水方式及设备。 第三节 冬春管护     应了解掌握冬春管护的目的、任务及主要措施。 (一)目的及任务 (二)措施 第四节 退化草地的管理     应了解掌握退化草地的特点、管理目的及主要技术措施。 (一)退化草地的特点 (二)管理目的 (三)措施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一般性田间管理措施及作用原理、冬春管护的任务及措施;老龄草地特点、管理目的与技术。 (二)教学难点 各种措施及其技术原理。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教学手段:讲解与讨论为主,并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环节:课堂讲授、实习、小测验。 四、思考与练习 1、围栏的作用及类型? 2、一般性田间管理措施有哪些? 3、地表板结的原因及破除方法有哪些? 4、间苗的目的和原则? 5、中耕培土的作用? 6、杂草及其危害、防除原则和措施?

7、解释蒸腾系数与灌溉定额。8、冬春管护的目的及措施?9、老龄草地的特点及管理目的和措施?第六章豆科牧草饲料作物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豆科牧草饲料作物的重要价值、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熟悉我国北方重要豆科牧草饲料作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掌握栽培管理及合理利用的关键技术。本章计划8学时。二、课程内容概述应了解掌握豆科牧草饲料作物的重要价值、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第一节首属应了解首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紫花首猎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第二节黄芪属应了解黄芪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沙打旺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第三节红豆草属应了解红豆草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普通红豆草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第四节草木棍属应了解草木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黄花草木棍、白花草木棍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第五节锦鸡儿属应了解锦鸡儿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柠条原植物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第六节野豌豆属应了解野豌豆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毛苕子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第七节岩黄芪属应了解岩黄芪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羊柴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第八节胡枝子属应了解胡枝子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二色胡枝子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第九节扁豆属应了解扁豆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扁豆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一)教学重点豆科牧草饲料作物经济价值及资源概况;紫花首、沙打旺、红豆草、草木棍、柠条、毛苕子、二色胡枝子、羊柴、扁豆

7、解释蒸腾系数与灌溉定额。 8、冬春管护的目的及措施? 9、老龄草地的特点及管理目的和措施? 第六章 豆科牧草饲料作物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豆科牧草饲料作物的重要价值、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 熟悉我国北方重要豆科牧草饲料作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掌握栽培管理及合理利用的关键 技术。本章计划8学时。 二、课程内容 概述     应了解掌握豆科牧草饲料作物的重要价值、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 第一节 苜蓿属     应了解苜蓿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紫花苜蓿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 种植管理利用技术。 第二节 黄芪属     应了解黄芪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沙打旺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 植管理利用技术。 第三节 红豆草属     应了解红豆草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普通红豆草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 性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 第四节 草木樨属     应了解草木樨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黄花草木樨、白花草木樨植物学特 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 第五节 锦鸡儿属     应了解锦鸡儿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柠条原植物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 性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 第六节 野豌豆属 应了解野豌豆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毛苕子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 理利用技术。 第七节 岩黄芪属 应了解岩黄芪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羊柴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 利用技术。 第八节 胡枝子属 应了解胡枝子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二色胡枝子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 植管理利用技术。 第九节 扁蓿豆属 应了解扁蓿豆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扁蓿豆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 理利用技术。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 (一)教学重点 豆科牧草饲料作物经济价值及资源概况;紫花苜蓿、沙打旺、红豆草、草木樨、柠条、毛 苕子、二色胡枝子、羊柴、扁蓿豆

(二)教学难点各种豆科牧草饲料作物经济价值、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教学手段:讲解与讨论为主,并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教学环节:课堂讲授、实习、小测验。四、思考与练习1、豆科牧草饲料作物应用价值及资源概况。2、紫花首被称为”牧草之王”的理由。3、紫花首、沙打旺、普通红豆草、、白花草木撬、黄花草木、柠条、毛子、二色胡枝子等植物学特征。4、紫花首、沙打旺、普通红豆草、白花草木棍、黄花草木棍、柠条、毛苕子、二色胡枝子等生物学特性。5、紫花首、沙打旺、普通红豆草、白花草木棍、黄花草木棍、柠条、毛茗子、二色胡枝子等种植利用技术。6、沙打旺在北方地区不能正常结实的原因。7、普通红豆草自花不实的原因。第七章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的重要价值、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熟悉我国北方重要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掌握栽培管理及合理利用的关键技术。本章计划8学时。二、课程内容概述应了解掌握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的重要价值、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第一节雀麦属应了解雀麦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无芒雀麦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第二节赖草属应了解赖草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羊草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第三节披碱草属应了解披碱草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披碱草、老芒麦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第四节冰草属应了解冰草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冰草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第五节高梁属应了解高梁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苏丹草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第六节玉蜀黍属应了解玉蜀黍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玉米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

(二)教学难点 各种豆科牧草饲料作物经济价值、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 (三)教学手段及教学环节 教学手段:讲解与讨论为主,并建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环节:课堂讲授、实习、小测验。 四、思考与练习 1、豆科牧草饲料作物应用价值及资源概况。 2、紫花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的理由。 3、紫花苜蓿、沙打旺、普通红豆草、白花草木樨、黄花草木樨、柠条、毛苕子、二色胡枝子等 植物学特征。 4、紫花苜蓿、沙打旺、普通红豆草、白花草木樨、黄花草木樨、柠条、毛苕子、二色胡枝子等 生物学特性。 5、紫花苜蓿、沙打旺、普通红豆草、白花草木樨、黄花草木樨、柠条、毛苕子、二色胡枝子等 种植利用技术。 6、沙打旺在北方地区不能正常结实的原因。 7、普通红豆草自花不实的原因。 第七章 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的重要价值、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 状;熟悉我国北方重要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掌握栽培管理及合理利用 的关键技术。本章计划8学时。 二、课程内容 概述 应了解掌握禾本科牧草饲料作物的重要价值、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 第一节 雀麦属     应了解雀麦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无芒雀麦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 种植管理利用技术。 第二节 赖草属 应了解赖草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羊草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利 用技术。 第三节 披碱草属 应了解披碱草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披碱草、老芒麦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 及种植管理利用技术。 第四节 冰草属 应了解冰草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冰草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利 用技术。 第五节 高梁属 应了解高梁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苏丹草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 利用技术。 第六节 玉蜀黍属 应了解玉蜀黍属资源状况及生产利用与研究现状,掌握玉米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种植管理 利用技术

共1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