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牧草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 Forage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10
文件大小:381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牧草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 Forage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牧草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从2007级学生开始执行)一、课程中文名称:牧草种子学二、课程英文名称:Forageseedscienceandtechnology三、课程编码:四、课程性质:牧草种子学是草业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直接为草业生产服务的应用技术课。它是研究牧草种子的特征、特性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科学。该课程主要包括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和种子应用技术两方面的内容。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种子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生理生化基础和种子生长发育、成熟过程,以及种子休眠、发芽、种子活力和寿命及其受生理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应用技术包括种子鉴定、质量检验、种子烂藏和种子加工处理等。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总学时40,其中讲课32学时,实验8学时。2.5学分,第5学期开课,周学时4。六、课程自的与要求:牧草种子学从生物学观点阐明植物种子各种生命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为牧草种子生产、种子贮藏等一切种子管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先进的技术措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牧草种子的基本生物学知识(形态构造、发育成熟、休眠与萌发、活力与寿命),掌握种子生产、贮藏、加工、处理和质量管理等环节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和生物学以及农业方面的其它学科有密切联系,其理论是建立在其它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独立科学体系,如植物(包括形态、解剖、分类、生理生态、胚胎等)、生物化学、物理学、生物统计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农业昆虫学等是种子学的基础。因此,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充分发挥该课程在农业生产上的指导作用,需要在掌握各门相关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八、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部分内容自学或讨论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应用生物学原理,对牧草种子的生命现象进行分析和讲解,介绍清楚概念,使学生牢固掌握牧草种子的生命活动规律,能够应用所学理论解释生产中遇到的一些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及时向学生传授牧草种子科技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包括牧草种子学的理论和实用技术。3、课堂讲授的同时,安排必要的实验内容,通过学生自已的实验观察和动手操作,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九、考核方法:考试的内容包括本课程各章的重点内容,采用多种命题类型(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论述等),综合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成绩考核主要以期末笔试为主,占总成绩的80%,实验成绩占20%,平时成绩仅作参考,需要时可按一定比例计入到总成绩中。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以全国统编教材《牧草种子学》作为教科书,并尽可能选用我国农业种子方面较经典的著作作为参考书。1、韩建国编著.《实用牧草种子学》,19962、傅家瑞编著.《种子生理》.科学出版社,1987

牧草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 (从2007级学生开始执行) 一、课程中文名称:牧草种子学 二、课程英文名称:Forage s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三、课程编码: 四、课程性质: 牧草种子学是草业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直接为草业生产服务的应用技术课。它是 研究牧草种子的特征、特性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应用科学。该课程主要包括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和 种子应用技术两方面的内容。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种子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生理生化基础和种 子生长发育、成熟过程,以及种子休眠、发芽、种子活力和寿命及其受生理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应 用技术包括种子鉴定、质量检验、种子贮藏和种子加工处理等。 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 总学时40,其中讲课32学时,实验8学时。2.5学分,第5学期开课,周学时4。 六、课程目的与要求: 牧草种子学从生物学观点阐明植物种子各种生命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为牧草种子生产、种子 贮藏等一切种子管理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先进的技术措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牧草 种子的基本生物学知识(形态构造、发育成熟、休眠与萌发、活力与寿命),掌握种子生产、贮 藏、加工、处理和质量管理等环节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和生物学以及农业方面的其它学科有密切联系,其理论是建立在其它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 独立科学体系,如植物(包括形态、解剖、分类、生理生态、胚胎等)、生物化学、物理学、生物 统计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农业昆虫学等是种子学的基础。因此,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本课程 的内容,充分发挥该课程在农业生产上的指导作用,需要在掌握各门相关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进行该 课程的教学。 八、教学方法: 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部分内容自学或讨论。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应用生物学原理,对牧草种子的生命现象进行分析和讲解,介绍清楚概 念,使学生牢固掌握牧草种子的生命活动规律,能够应用所学理论解释生产中遇到的一些现象,解 决一些实际问题。 2、及时向学生传授牧草种子科技方面的最新发展动态,包括牧草种子学的理论和实用技术。 3、课堂讲授的同时,安排必要的实验内容,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观察和动手操作,加深对课堂 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九、考核方法: 考试的内容包括本课程各章的重点内容,采用多种命题类型(填空、选择、判断、简答、论述 等),综合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情况。成绩考核主要以期末笔试为主,占总成绩的80% ,实验 成绩占20% ,平时成绩仅作参考,需要时可按一定比例计入到总成绩中。 十、选用教材参考书目: 以全国统编教材《牧草种子学》作为教科书,并尽可能选用我国农业种子方面较经典的著作作为 参考书。 1、韩建国编著.《实用牧草种子学》.1996 2、傅家瑞编著.《种子生理》.科学出版社,1987

3、徐是雄、唐锡华、傅家瑞著.《种子生理的研究进展》,19864、(日)中山包著(1976)马云彬译.《发芽生理学》.19885、I.D比尤利,.M.布莱克著(1978)何泽英译.《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19796、陶嘉龄等著.《种子活力》:科学出版社,19917、[苏]B.C什马尔柯.种子贮藏原理.1957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学时序号章节教学内容理论合计实践12绪言242第一章种子形态构造及化学成份34第二章种子发育成熟43第三章种子休眠54第四章种子萌发632第五章种子活力与寿命472第六章种子贮藏832第七章种子加工及处理技术92第八章种子生产101第九章种子检验与质量控制112第十章种子经营与管理合计32840十一、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言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种子学的主要内容以及种子工作的发展。了解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并理解种子的概念及其涵义。本章计划2学时。二、课程内容(一)种子学的内容及任务(二)牧草种子在草业生产中的作用(三)种子的涵义(重点讲授)(四)我国牧草种子科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发展方向)三、重点、难点提示(一)教学重点:本章重点是种子的概念及其涵义。掌握种子的概念,播种材料的类别。(二)教学难点

3、徐是雄、唐锡华、傅家瑞著.《种子生理的研究进展》.1986 4、(日)中山包著(1976)马云彬译.《发芽生理学》.1988 5、I.D比尤利,.M.布莱克著(1978)何泽英译.《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1979 6、陶嘉龄等著.《种子活力》. 科学出版社,1991 7、[苏]B.C什马尔柯.种子贮藏原理.1957 十一、教学进程安排表: 序号 章节教学内容 学时 理论 实践 合计 1 绪言 2 2 第一章 种子形态构造及化学成份 4 2 3 第二章 种子发育成 熟 4 4 第三章 种子休眠 3 5 第四章 种子萌发 4 6 第五章 种子活力与寿命 3 2 7 第六章 种子贮藏 4 2 8 第七章 种子加工及处理技术 3 2 9 第八章 种子生产 2 10 第九章 种子检验与质量控制 1 11 第十章 种子经营与管理 2 合计 32 8 40 十一、主要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言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种子学的主要内容以及种子工作的发展。了解种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 用。掌握并理解种子的概念及其涵义。本章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一)种子学的内容及任务 (二)牧草种子在草业生产中的作用 (三)种子的涵义(重点讲授) (四)我国牧草种子科学的发展(历史、现状、发展方向) 三、重点、难点提示 (一)教学重点: 本章重点是种子的概念及其涵义。掌握种子的概念,播种材料的类别。 (二)教学难点

1.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的基本概念和播种材料的类型2.种子学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四、思考与练习1.牧草种子的概念,播种材料的类别。2.种子在牧草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3.当前我国种子工作的内容与种子产业化的发展。第一章种子形态构造及化学成份一、学习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主要牧草种子的一般形态构造特点及主要化学成分;了解环境条件对种子成分的影响;掌握种子安全水分的概念及其与平衡水分的关系;学会应用其形态结构及化学成分特点,鉴定牧草品种。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种子的形态构造(一)种子的形态(二)主要牧草种子的构造第二节种子的化学成份(一)主要牧草种子所含化学成份特点(粉质种子、油质种子、蛋白质种子)(二)种子的营养成份(糖类、脂类、蛋白质)(三)种子水分(自由水、结合水、临界水分、安全水分、平衡水分)(四)种子中的其它化学成份(维生素、激素、色素、矿物质等)三、重点、难点提示(一)教学重点:本章重点是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实验观察,要求学生掌握豆科、禾本科、菊科及黎科主要牧草种子的形态特征;种皮上的构造及其与胚珠类型的关系;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种子的解剖构造,并能指出相近种子的异同点;各类牧草种子中化学成分的差异、分布;种子中水分的存在状态;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因素(二)教学难点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使掌握主要牧草形态相近种子的异同点;种子中主要营养成分及水分的存在状态与安全水分的确定。四、思考与练习1.种子形态构造方面的名词解释2.直生胚珠形成的种子与倒生胚珠形成的种子形态构造差异3.主要牧草种子所属的分类类型4.各类种子的化学成分及其分布特点5.种子中水分的存在状态与安全水分的确定6.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因素第二章种子的发育成熟一、学习目的本章第一节结合植物学所讲授的内容,稍加补充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种子发育的一般过程及发育中的异常现象。弄清种子形态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内涵;掌握种子成熟的指标和阶段性特点、牧草种子收获最适期的确定原则。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

1.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的基本概念和播种材料的类型 2.种子学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 四、思考与练习 1. 牧草种子的概念, 播种材料的类别。 2. 种子在牧草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当前我国种子工作的内容与种子产业化的发展。 第一章 种子形态构造及化学成份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主要牧草种子的一般形态构造特点及主要化学成分;了解环境条件对种子 成分的影响;掌握种子安全水分的概念及其与平衡水分的关系;学会应用其形态结构及化学成分特 点,鉴定牧草品种。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种子的形态构造 (一)种子的形态 (二)主要牧草种子的构造 第二节 种子的化学成份 (一)主要牧草种子所含化学成份特点(粉质种子、油质种子、蛋白质种子) (二)种子的营养成份(糖类、脂类、蛋白质) (三)种子水分(自由水、结合水、临界水分、安全水分、平衡水分) (四)种子中的其它化学成份(维生素、激素、色素、矿物质等) 三、重点、难点提示 (一)教学重点: 本章重点是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实验观察,要求学生掌握豆科、禾本科、菊科及黎科主要牧草种 子的形态特征;种皮上的构造及其与胚珠类型的关系;豆科和禾本科牧草种子的解剖构造,并能指 出相近种子的异同点;各类牧草种子中化学成分的差异、分布;种子中水分的存在状态;影响种子 化学成分的因素。 (二)教学难点 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使掌握主要牧草形态相近种子的异同点;种子中主 要营养成分及水分的存在状态与安全水分的确定。 四、思考与练习 1.种子形态构造方面的名词解释 2.直生胚珠形成的种子与倒生胚珠形成的种子形态构造差异 3.主要牧草种子所属的分类类型 4.各类种子的化学成分及其分布特点 5.种子中水分的存在状态与安全水分的确定 6.影响种子化学成分的因素 第二章 种子的发育成熟 一、学习目的 本章第一节结合植物学所讲授的内容,稍加补充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种子发育的一般过程及 发育中的异常现象。弄清种子形态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内涵;掌握种子成熟的指标和阶段性特点、牧 草种子收获最适期的确定原则。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种子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一)种子发育的一般过程1.胚的发育2.胚乳的发育3.种被的发育(二)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异常现象(无融合生殖、多胚现象、无胚现象)第二节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一)种子贮藏物质的来源及积累(二)光合产物输入种子的途径(自学)(三)种子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四)成熟期间的生理代谢变化五)播种品质的变化(发芽力、活力)(六)物理性质的变化(体积、重量、比重、硬度等)第三节种子成熟与收获(一)种子成熟1.成熟的概念2.种子成熟的阶段及各时期特点3.成熟顺序(二)种子收获1.收获最适期要求2.指示种子收获的具体指标(三)未熟种子的利用1.利用意义2.种子早收后应采取的措施第四节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育成熟的影响(一)环境条件对种子成熟期的影响(二)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份的影响三、重点、难点提示(一)教学重点:1.胚、胚乳发育的模式和特点;2.多胚种子、无胚种子、无性种子、败育种子产生的原因;3.种子成熟的概念、指标、阶段及其生产应用。(二)教学难点牧草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变化,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育、成熟的影响;四、思考与练习1.胚发育的过程及其特点2.内胚乳发育的方式及其特点3.种子成熟的概念和指标4.种子收获的理论依据、形态指标及现实意义第三章种子休眠一、学习目的

第一节 种子的形成和发育过程 (一)种子发育的一般过程 1.胚的发育 2.胚乳的发育 3.种被的发育 (二)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异常现象(无融合生殖、多胚现象、无胚现象) 第二节 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一)种子贮藏物质的来源及积累 (二)光合产物输入种子的途径(自学) (三)种子发育的阶段性特点 (四)成熟期间的生理代谢变化 (五)播种品质的变化(发芽力、活力) (六)物理性质的变化(体积、重量、比重、硬度等) 第三节 种子成熟与收获 (一)种子成熟 1.成熟的概念 2.种子成熟的阶段及各时期特点 3.成熟顺序 (二)种子收获 1.收获最适期要求 2.指示种子收获的具体指标 (三)未熟种子的利用 1.利用意义 2.种子早收后应采取的措施 第四节 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育成熟的影响 (一)环境条件对种子成熟期的影响 (二)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份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提示 (一)教学重点: 1.胚、胚乳发育的模式和特点; 2.多胚种子、无胚种子、无性种子、败育种子产生的原因; 3.种子成熟的概念、指标、阶段及其生产应用。 (二)教学难点 牧草种子发育、成熟过程中的变化,环境条件对种子发育、成熟的影响; 四、思考与练习 1.胚发育的过程及其特点 2.内胚乳发育的方式及其特点 3.种子成熟的概念和指标 4.种子收获的理论依据、形态指标及现实意义 第三章 种子休眠 一、学习目的

了解种子休眠的概念及意义,休眠机理,掌握主要牧草种子休眠期的长短、休眠原因及破除方法。本章计划3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种子休眠的意义及原因(一)休眠的概念和意义(二)休眠的原因第二节禾本科植物种子的休眠(一)禾本科牧草种子休眠期及其影响因素(二)禾本科植物种子的休眠原因1.禾谷类作物种子2.禾本科牧草种子(羊草、结缕草等)(三)休眠机理(呼吸途径的转化)(四)休眠解除机理(激素的作用)第三节硬实及其破除方法(一)硬实不透水原因(二)影响硬实形成的因素(三)硬实的解除第四节种子休眠的控制(一)根本性措施一选种(二)栽培管理中控制(三)贮藏中控制(四)预措(物理机械法、化学药剂处理、采用特殊的发芽条件)三、重点、难点提示(一)教学重点:1.种子休眠的意义和原因。2.种子休眠的调控机理。3.控制种子休眠的措施(二)教学难点光质、激素与种子休眠:遗传与环境的调控四、 思考与练习1.种子休眠的概念和意义2.种子休眠的原因3.控制种子休眠与萌发的激素相互作用的三因子假说4.如何打破羊草和扁豆种子的休眠第四章种子萌发一、学习目的种子萌发是决定牧草产量丰款的首要环节。深入了解种子萌发规律和相关的基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有许多生物学家将植物种子的萌发作为探索生命现象普遍规律的中心课题,从而逐步加深对生命现象认识,不断揭露其奥秘。因此,这一章也是本课程的重点。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种子萌发的过程(一)萌发的概念

了解种子休眠的概念及意义,休眠机理,掌握主要牧草种子休眠期的长短、休眠原因及破除方 法。本章计划3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种子休眠的意义及原因 (一)休眠的概念和意义 (二)休眠的原因 第二节 禾本科植物种子的休眠 (一)禾本科牧草种子休眠期及其影响因素 (二)禾本科植物种子的休眠原因 1.禾谷类作物种子 2.禾本科牧草种子(羊草、结缕草等) (三)休眠机理(呼吸途径的转化) (四)休眠解除机理(激素的作用) 第三节 硬实及其破除方法 (一)硬实不透水原因 (二)影响硬实形成的因素 (三)硬实的解除 第四节 种子休眠的控制 (一)根本性措施—选种 (二)栽培管理中控制 (三)贮藏中控制 (四)预措(物理机械法、化学药剂处理、采用特殊的发芽条件) 三、重点、难点提示 (一)教学重点: 1.种子休眠的意义和原因。 2.种子休眠的调控机理。 3.控制种子休眠的措施。 (二)教学难点 光质、激素与种子休眠;遗传与环境的调控。 四、思考与练习 1.种子休眠的概念和意义 2.种子休眠的原因 3.控制种子休眠与萌发的激素相互作用的三因子假说 4.如何打破羊草和扁蓿豆种子的休眠 第四章 种子萌发 一、学习目的 种子萌发是决定牧草产量丰歉的首要环节。深入了解种子萌发规律和相关的基础知识是十分重要 的。有许多生物学家将植物种子的萌发作为探索生命现象普遍规律的中心课题,从而逐步加深对生 命现象认识,不断揭露其奥秘。因此,这一章也是本课程的重点。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种子萌发的过程 (一)萌发的概念

(二)萌发的过程第二节种子萌发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一)种子萌发的基本生理特点(二)贮藏物质的生理代谢变化(三)萌发的能第三节种子萌发的条件(一)种子萌发的条件(二)主要牧草种子萌发的特点三、重点、难点提示(一)教学重点:1.种子的萌发阶段及其特点:2.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代谢;3.种子萌发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规律;4.种子萌发的温度三基点及其利用(二)教学难点1.萌发早期的代谢与细胞修复;2.萌发期间物质的分解与转化3.萌发过程中的能量代谢。四、 思考与练习1.种子的萌发阶段及其特点2.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代谢特点3.耐寒性牧草和喜温性牧草种子萌发的温度三基点分别是多少第五章种子的活力和寿命一、学习自的种子的寿命长短决定种子的利用年限。了解牧草种子的寿命长短,对于合理藏和利用种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章要求了解种子活力及其变化规律;重点掌握我国主要牧草种子的寿命及延长种子寿命的农业技术措施。本章计划3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种子活力(一)种子活力的概念及在生产中的意义(二)活力变化及影响因素第二节种子衰老和生活力丧失的原因(一)种子衰老过程中的变化(二)生活力丧失的原因第三节种子寿命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一)种子寿命概念及意义(二)种子寿命的类型第四节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一) 外因(二) 内因(三)陈种子利用问题(四)种子寿命预测

(二)萌发的过程 第二节 种子萌发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 (一)种子萌发的基本生理特点 (二)贮藏物质的生理代谢变化 (三)萌发的能 第三节 种子萌发的条件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二)主要牧草种子萌发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提示 (一)教学重点: 1.种子的萌发阶段及其特点; 2.种子萌发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代谢; 3.种子萌发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规律; 4.种子萌发的温度三基点及其利用; (二)教学难点 1.萌发早期的代谢与细胞修复; 2.萌发期间物质的分解与转化; 3.萌发过程中的能量代谢。 四、思考与练习 1.种子的萌发阶段及其特点 2.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代谢特点 3.耐寒性牧草和喜温性牧草种子萌发的温度三基点分别是多少 第五章 种子的活力和寿命 一、学习目的 种子的寿命长短决定种子的利用年限。了解牧草种子的寿命长短,对于合理贮藏和利用种子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章要求了解种子活力及其变化规律;重点掌握我国主要牧草种子的寿命及延长 种子寿命的农业技术措施。本章计划3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种子活力 (一)种子活力的概念及在生产中的意义 (二)活力变化及影响因素 第二节 种子衰老和生活力丧失的原因 (一)种子衰老过程中的变化 (二)生活力丧失的原因 第三节 种子寿命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一)种子寿命概念及意义 (二)种子寿命的类型 第四节 影响种子寿命的因素 (一)外因 (二)内因 (三)陈种子利用问题 (四)种子寿命预测

(五)延长种子寿命的技术措施三、重点、难点提示(一)教学重点:1.种子活力的概念及其与发芽力、生活力的关系;2.种子衰老及其发生机理;3.种子寿命及其分类4.影响种子活力和寿命的贮藏条件(二)教学难点种子衰老的发生和机理。掌握劣变过程中的形态及生理生化变化,是探讨劣变机理的依据。四、思考与练习1.种子生活力、发芽力、活力的概念及其三者的关系2.种子劣变的概念及其形态、生理生化机制3.常规型种子和顽型种子的特点及鉴别方法4.哈伦顿(Harrington)准则的主要内容第六章种子贮藏一、学习自的种子贮藏的自的是为保持种子品质不变劣,与大田繁育同等重要。种子贮藏首先要了解种子在贮藏环境中的生命活动规律,搞清环境诸因子对种子生活力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使贮藏种子保持较高的生活力。入库后的贮藏管理要求学生掌握种子在贮藏环境中不同部位的温湿度变化规律以及贮藏各环节的一些关键措施和注意事项等。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种子贮藏概况(一)种子贮藏的目的和意义(二)种子贮藏的发展概况第二节贮藏种子的生命活动(一)种子的呼吸作用(二)种子的后熟作用第三节影响贮藏种子生活力的生物因素(一)微生物对贮藏种子的影响(二)仓虫的危害及防治(三)鼠类的危害及防治(四)杀虫剂和杀菌剂的危害及预防第四节种子入库及管理(一)入库前的准备(二)入库要求(三)种子堆温度和水分变化规律(四)种子结露和预防(五)种子发热和预防(六)合理通风(七)定期检查的内容和方法(八)种子仓库的要求

(五)延长种子寿命的技术措施 三、重点、难点提示 (一)教学重点: 1.种子活力的概念及其与发芽力、生活力的关系; 2.种子衰老及其发生机理; 3.种子寿命及其分类 4.影响种子活力和寿命的贮藏条件 (二)教学难点 种子衰老的发生和机理。 掌握劣变过程中的形态及生理生化变化,是探讨劣变机理的依据。 四、思考与练习 1.种子生活力、发芽力、活力的概念及其三者的关系 2.种子劣变的概念及其形态、生理生化机制 3.常规型种子和顽拗型种子的特点及鉴别方法 4.哈伦顿(Harrington)准则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 种子贮藏 一、学习目的 种子贮藏的目的是为保持种子品质不变劣,与大田繁育同等重要。种子贮藏首先要了解种子在贮 藏环境中的生命活动规律,搞清环境诸因子对种子生活力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使贮藏种 子保持较高的生活力。入库后的贮藏管理要求学生掌握种子在贮藏环境中不同部位的温湿度变化规 律以及贮藏各环节的一些关键措施和注意事项等。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种子贮藏概况 (一)种子贮藏的目的和意义 (二)种子贮藏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贮藏种子的生命活动 (一)种子的呼吸作用 (二)种子的后熟作用 第三节 影响贮藏种子生活力的生物因素 (一)微生物对贮藏种子的影响 (二)仓虫的危害及防治 (三)鼠类的危害及防治 (四)杀虫剂和杀菌剂的危害及预防 第四节 种子入库及管理 (一)入库前的准备 (二)入库要求 (三)种子堆温度和水分变化规律 (四)种子结露和预防 (五)种子发热和预防 (六)合理通风 (七)定期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八)种子仓库的要求

三、重点、难点提示(一)教学重点:1.种子贮藏原理;2.种子入库及管理(二)教学难点:1.贮藏种子的生命活动与贮藏的关系;2.种子堆温度和水分变化规律。四、思考与练习1.种子呼吸、后熟与安全贮藏的关系2.种子堆温度和水分的变化规律3.种子发热、结露及其预防4.仓库通风的原则和方法5.种子入库检查的内容与步骤第七章种子加工及处理技术一、学习目的本章主要介绍种子加工、清选、干燥、分级及种子处理技术等。要求学生重点了解种子的物理性质、种子清选分级的原理和依据,掌握种子处理的一般技术。本章计划4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种子的物理特性(一)容重和比重(二)密度和孔隙度(三)散落性和自动分级(四)热容量和导热性(五)吸附性和吸湿性第二节种子干燥、清选和包装(一)种子加工的概念和流程(二)种子干燥的原理和方法(三)种子清选的原理和方法;(四)种子包装第三节种子处理(一)种子处理的意义和种类(二)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和新技术三、重点、难点提示1.种子物理性的概念、指标和影响因素;2.种子物理性在贮藏、加工中的应用。3.种子处理的方法和技术4.种子包衣、丸化的概念,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四、思考与练习1.种子的加工流程2.种子干燥的原理3.种子精选分级的原理与方法4.种子包装标识及其意义5.种子丸化处理的意义及方法

三、重点、难点提示 (一)教学重点: 1.种子贮藏原理; 2. 种子入库及管理 (二)教学难点: 1.贮藏种子的生命活动与贮藏的关系; 2.种子堆温度和水分变化规律。 四、思考与练习 1.种子呼吸、后熟与安全贮藏的关系 2.种子堆温度和水分的变化规律 3.种子发热、结露及其预防 4.仓库通风的原则和方法 5.种子入库检查的内容与步骤 第七章 种子加工及处理技术 一、学习目的 本章主要介绍种子加工、清选、干燥、分级及种子处理技术等。要求学生重点了解种子的物理性 质、种子清选分级的原理和依据,掌握种子处理的一般技术。本章计划4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种子的物理特性 (一)容重和比重 (二)密度和孔隙度 (三)散落性和自动分级 (四)热容量和导热性 (五)吸附性和吸湿性 第二节 种子干燥、清选和包装 (一)种子加工的概念和流程 (二)种子干燥的原理和方法; (三)种子清选的原理和方法; (四)种子包装 第三节 种子处理 (一)种子处理的意义和种类 (二)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和新技术 三、重点、难点提示 1.种子物理性的概念、指标和影响因素; 2.种子物理性在贮藏、加工中的应用。 3.种子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4.种子包衣、丸化的概念,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四、思考与练习 1.种子的加工流程 2.种子干燥的原理 3.种子精选分级的原理与方法 4.种子包装标识及其意义 5.种子丸化处理的意义及方法

第八章种子生产一、学习目的了解各类牧草种子生产条件和产量构成因子,掌握种子生产技术及提高种子产量的栽培管理方法。本章计划2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牧草种子生产条件(一)地区选择(二)牧草种子生产对气候的要求第二节种子产量构成(一)种子产量构成因子(二)产量因子间的关系第三节种子生产的田间管理(一)土地耕作(二)播种(三)田间管理第四节种子收获(一)收获时间(二)收获方法三、重点、难点提示种子生产的理论基础和提高种子产量的农业技术措施。四、思考与练习1.各类牧草种子产量的构成因子。2.各类牧草种子生产地区选择的条件。3.种子生产田与牧草生产田在栽培管理上的区别点。第九章种子检验与质量控制一、学习目的了解种子检验的重要意义和种子标准化的内容、种子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掌握种子品质的含义和质量控制的原则和方法。本章计划1学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种子检验和种子标准化(一)种子检验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二)种子标准化的内容及意义第二节种子质量及其构成(一)种子品质的含义(二)种子质量构成(种子物理质量与遗传质量的概念和区分)1.种子物理质量的特点、监控模式和实施方式2.种子遗传质量的特点、监控模式和实施方式。第三节种子质量控制(一)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知识和要求(质量检验的含义、分类和作用)(二)种子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审核(三)质量检验计划的内容和编制

第八章 种子生产 一、学习目的 了解各类牧草种子生产条件和产量构成因子,掌握种子生产技术及提高种子产量的栽培管理方法。 本章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牧草种子生产条件 (一)地区选择 (二)牧草种子生产对气候的要求 第二节 种子产量构成 (一)种子产量构成因子 (二)产量因子间的关系 第三节 种子生产的田间管理 (一)土地耕作 (二)播种 (三)田间管理 第四节 种子收获 (一)收获时间 (二)收获方法 三、重点、难点提示 种子生产的理论基础和提高种子产量的农业技术措施。 四、思考与练习 1. 各类牧草种子产量的构成因子。 2.各类牧草种子生产地区选择的条件。 3.种子生产田与牧草生产田在栽培管理上的区别点。 第九章 种子检验与质量控制 一、学习目的 了解种子检验的重要意义和种子标准化的内容、种子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掌握种子品质的含义和 质量控制的原则和方法。本章计划1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种子检验和种子标准化 (一)种子检验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二)种子标准化的内容及意义 第二节 种子质量及其构成 (一)种子品质的含义 (二)种子质量构成(种子物理质量与遗传质量的概念和区分) 1.种子物理质量的特点、监控模式和实施方式 2.种子遗传质量的特点、监控模式和实施方式。 第三节 种子质量控制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知识和要求(质量检验的含义、分类和作用) (二)种子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审核 (三)质量检验计划的内容和编制

(四)质量检验工作的组织实施三、重点、难点提示1.种子检验的内容和意义。2.种子质量评定的内容和指标。3.种子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四、思考与练习1.种子检验的内容和程序2.种子质量评定的内容和指标。3.种子质量控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第十章种业管理和经营一、学习目的了解种业管理制度和法规、种子审定的重要性,掌握种业经营的原则和方法。本章计划2学时二、 课程内容第一节种业管理制度和法规(一)种业管理体系(二)品种登记制度(三)种子审定制度第二节种业经营(一)市场调研和预测(二)经营计划(三)合同管理(四)经营效益评价(五)风险分析三、重点、难点提示种业管理体系和经营原则四、 思考与练习1.植物种子审定的涵义和程序。2.种子法实施的意义及包括的主要内容

(四)质量检验工作的组织实施 三、重点、难点提示 1.种子检验的内容和意义。 2.种子质量评定的内容和指标。 3. 种子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 四、思考与练习 1.种子检验的内容和程序。 2.种子质量评定的内容和指标。 3.种子质量控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第十章 种业管理和经营 一、学习目的 了解种业管理制度和法规、种子审定的重要性,掌握种业经营的原则和方法。本章计划2学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 种业管理制度和法规 (一)种业管理体系 (二)品种登记制度 (三)种子审定制度 第二节 种业经营 (一)市场调研和预测 (二)经营计划 (三)合同管理 (四)经营效益评价 (五)风险分析 三、重点、难点提示 种业管理体系和经营原则 四、思考与练习 1.植物种子审定的涵义和程序。 2.种子法实施的意义及包括的主要内容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