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内蒙古科技大学:《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电子教案(讲义,第1-4章)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33
文件大小:2.09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绪论 场地与地基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计算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结构抗震设计 主讲 郝润霞 内蒙古科技大学工木工程学院 2016.8

结构抗震设计 主讲 郝润霞 内蒙古科技大学工木工程学院 2016.8

本课程的内容 。·绪论 ·。场地与地基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计算 ●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 ●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多高层混凝士结构的抗震设计 ● 单层厂房抗震设计 ··隔震、减震(自学)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地震的类型及其成因、地震的活动性及其震害 2.熟悉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基本烈度等有关术语 3.明确建筑抗震设防依据、目标及分类标准 4.理解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教学内容 1.1地震与地震动 1.2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1.3地震灾害概 设防 1.5抗震设计总体要求 §1.1地震与地震动 径的德是个运位于球体的球体,平均半约63东道半轻的678,两根 地球内部可分为三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图1.1地球的构造 1.1.1地震类型与成因 一、地震按其成因划分为四种类型: 1,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震: 4.构造地震: 抗的主要研究对

本课程的内容   绪论   场地与地基  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计算  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  多层砌体结构抗震设计   多高层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   单层厂房抗震设计   隔震、减震(自学)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地震的类型及其成因、地震的活动性及其震害 2.熟悉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基本烈度等有关术语 3.明确建筑抗震设防依据、目标及分类标准 4.理解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教学内容 1.1 地震与地震动 1.2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1.3 地震灾害概说 1.4 工程抗震设防 1.5 抗震设计总体要求 §1.1 地震与地震动 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椭球体,平均半径约 6370km,赤道半径约 6378km,两极半 径约 6357km. 地球内部可分为三大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图 1.1 地球的构造 1.1.1 地震类型与成因 一、地震按其成因划分为四种类型: 1.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爆发而引起的地震; 2.陷落地震:由于地表或者地下岩层突然发生大规模陷落和崩塌而造成的地震; 3.诱发地震:由于人工爆破,矿山开采及工程活动引发的地震; 4.构造地震:由于地球内部岩层的构造变动引起的地震(约占地震发生的 90%)——是结构 抗震的主要研究对象

二、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为晨中: 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为晨中距. 图1.2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1.1.2地震波 寸地下岩体断裂、错动产生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a)纵波: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压缩波 一般周期较短、振幅较小,常引起上下颗簸运 动 (山)横波: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剪切波,一般周期较长、振幅较大,常引起水平方向运 。 动 波的前进方向 波的前进方向 质点振动方向 图1.3 体波传播示意图 2.面波:可分为瑞雷波 (a)瑞雷波: 在其传播时 质点在波的前进方向与地表法向组成的平面内做逆向的椭圆运 b)乐夫波:在其传播时,质点在波的前进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运动,在地面上做蛇形运 动 的方日 的面进方白 面质点振动方式 (。)被质振动:()乐夫质点素动

二、震源、震中和震中距 地球内部断层错动并引起周围介质振动的部位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为震中; 地面某处至震中的水平距离为震中距. 图 1.2 震源 震中和震中距 1.1.2 地震波 一、概念:地震时地下岩体断裂、错动产生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二、地震波的分类与特点: 1.体 波:可分为纵波、横波两种形式 (a)纵 波: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压缩波,一般周期较短、振幅较小,常引起上下颠簸运 动; (b)横 波:是由震源向外传递的剪切波,一般周期较长、振幅较大,常引起水平方向运 动。 图 1.3 体波传播示意图 2.面 波:可分为瑞雷波 、乐夫波两种形式 (a)瑞雷波:在其传播时,质点在波的前进方向与地表法向组成的平面内做逆向的椭圆运 动; (b)乐夫波:在其传播时,质点在波的前进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运动,在地面上做蛇形运 动

图1.4面波质点振动示意图 1.1.3地震动 概念: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 三要素:峰值频谱持续时间 、最大振幅 描写地震地面运动强烈程度的最直观的参数,在抗震设计中对结构进行时 程反应分析时,往往要给出输入的最大加速度峰值。 、频谱特性 震加速度波形变换到频率域,就可得到波形的烦谱特性,频 特性可以用 地震 的陶 程 最大变应设有达到静 破坏时的 和反复变形而发生倒塌破坏。 §1.2地震震级与地晨烈度 1.2.1地震震级 地震展级是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尺度,即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种尺度,震级 M常按下式确定: M=logA+R(A (1-1) 震级M与震源释放能量E的关系: 1ogE=1.5M+11.8 -2) M2微震:M24有感地震:M5破坏性地震:M-7~8强烈地震:M8特大地震。 1.2.2地震烈度 概念:指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由地面建 筑的破坏程度,人的感觉,物体的振动及运动强烈程度而定。现在主要由地面震动的速度和 加速度确定。二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烈度。 及越大,度就越大。同一次地辰,辰中距小烈度就越 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的因素有 天。 震中区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震 和震中烈度的关系 M=1+ 36 1-3) 1.2.3基本烈度与地震区划 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的概率(我 国取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基本烈度是一个地区进行抗展设防的依据 地展区划:依据地质构造,历史地震规律,强震观测资料,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计 出母 一定时限内关于某一烈度的超越概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基 本烈度所覆盖的区域的工作。 §1.3地震震害 13.1中国地震 本世纪以来,全世界破坏性强的地震平均每年18次,造成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126 万人死亡,近干万人严重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构造系的交汇区域是地震多发的国家之 我国上世纪以来,发生6级以上地震600余次,8级以上地震9次。 一次大地震可在数10秒钟之内使一座繁荣的城市变成废墟,人们几代人的积累和财富 化为乌有

图 1.4 面波质点振动示意图 1.1.3 地震动 概 念: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 三要素:峰值 频谱 持续时间 一、最大振幅——描写地震地面运动强烈程度的最直观的参数,在抗震设计中对结构进行时 程反应分析时,往往要给出输入的最大加速度峰值。 二、频谱特性——对时域的地震加速度波形变换到频率域,就可得到波形的频谱特性,频谱 特性可以用功率谱、反应谱和傅里叶谱来表示.揭示地震动的周期分布特征 三、持续时间——结构物从开裂到倒塌,往往要经历几次、几十次甚至几百次的反复振动过 程,即使结构最大变形反应没有达到静力破坏时的最大变形,但结构可能由于长时间的振动 和反复变形而发生倒塌破坏。 §1.2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1.2.1 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尺度,即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一种尺度,震级 M 常按下式确定: M  log A  R() (1-1) 震级 M 与震源释放能量 E 的关系: logE  1.5M 11.8 (1-2) M5 破坏性地震;M=7~8 强烈地震;M>8 特大地震。 1.2.2 地震烈度 概念:指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由地面建 筑的破坏程度,人的感觉,物体的振动及运动强烈程度而定。现在主要由地面震动的速度和 加速度确定。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烈度。 一般而言,震级越大,烈度就越大。同一次地震,震中距越小烈度就越高,反之烈度就 低。影响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级、震中距外,还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和地基条件的因素有 关。 中国地震烈度表见 P284,附录 A 震中区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震级和震中烈度的关系: 0 3 2 M  1 I (1-3) 1.2.3 基本烈度与地震区划 基本烈度: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我国取 50 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的概率(我 国取 10%)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 基本烈度是一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 地震区划:依据地质构造,历史地震规律,强震观测资料,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计 算出每一地区在未来一定时限内关于某一烈度的超越概率,将国土划分为不同基 本烈度所覆盖的区域的工作。 §1.3 地震震害 1.3.1 中国地震 本世纪以来,全世界破坏性强的地震平均每年 18 次,造成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126 万人死亡,近千万人严重伤残。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构造系的交汇区域,是地震多发的国家之一. 我国上世纪以来,发生 6 级以上地震 600 余次,8 级以上地震 9 次。 一次大地震可在数 10 秒钟之内使一座繁荣的城市变成废墟,人们几代人的积累和财富 化为乌有

图1.5我国境内地展分布示意图 1976年7月28日,在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唐山地震造成24.2 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仅唐山市区终身残废者达1700多人,倒塌民房530万间。唐 山地区总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亿元,公共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灾情之大举世罕见。 1.6唐山 1.32地震的破坏作用 地展破坏的三种形式: L.地表破坏 2.建筑物破坏 地主要有两种:地面的岩层发生错移,土质松弱地方产生交错裂缝 2)地面下沉多发生在软弱士分布地区和矿业采空区,地面不均匀沉陷易引起建筑物的 (3)喷砂冒水的现象(液化)一般发生在沿海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地震波的强烈提 动使含水层受到挤压,地下水往往从地裂缝或土质松软的地方目出路面,在有砂层 的地万则夹带砂子喷出形成喷心目水现象 (4)滑坡塌方常发生在陡峻的山区,在强烈地震的摇动下,由于陡崖失稳常引起塌方、 山体滑移、山石滚落等现象

图 1.5 我国境内地震分布示意图 1976 年 7 月 28 日,在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 7.8 级强烈地震,唐山地震造成 24.2 万人死亡,16.4 万人受重伤,仅唐山市区终身残废者达 1700 多人,倒塌民房 530 万间。唐 山地区总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54 亿元,公共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灾情之大举世罕见。 图 1.6 唐山地震 1.3.2 地震的破坏作用 地震破坏的三种形式: 1.地表破坏 2.建筑物破坏 3.次生灾害 一、地表破坏及其影响 地表破坏的几种形式: (1)地裂缝主要有两种:地面的岩层发生错移,土质松弱地方产生交错裂缝。 (2)地面下沉多发生在软弱土分布地区和矿业采空区,地面不均匀沉陷易引起建筑物的 破坏和倒塌。 (3)喷砂冒水的现象(液化)一般发生在沿海或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地震波的强烈振 动使含水层受到挤压,地下水往往从地裂缝或土质松软的地方冒出路面,在有砂层 的地方则夹带砂子喷出形成喷砂冒水现象。 (4)滑坡塌方常发生在陡峻的山区,在强烈地震的摇动下,由于陡崖失稳常引起塌方、 山体滑移、山石滚落等现象

17地羽刻 图1,8喷砂目水 图1.9滑坡塌方

图 1.7 地裂缝 图 1.8 喷砂冒水 图 1.9 滑坡塌方

二、建筑物破坏 建筑物的地震破坏一般可分为五个等级: 基本完好:承面构件完好个别非东重构件轻微损坏,附属 2)轻微损坏 到承 同的 缝,个别非承重构件明显 冲等陵河度的威个别事 承重构件严重破坏 4)严重破坏:多数承重构件严重破坏或部分倒塌。 5)倒毁:多数承重构件倒塌 照片福號1.8臺汽客運中興站一楼開放空間度毁破喷 图1.10结构破坏 三、 次生炎是指由一次灾害诱发的,如地震后引起的火灾、水灾、海啸、瘟狡等灾者。 在地震工程中一般把地震灾害划分为 次灾害和次生灾害 一次灾害是指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如建筑物倒塌、地面破坏和工程设施的破 坏等。 次生灾害为地震引起的间接灾害,有时比地震直接造成的损失还大。如1906 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后的大火使全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 图1.11印尼海啸

二、建筑物破坏 建筑物的地震破坏一般可分为五个等级: 1)基本完好:承重构件完好,个别非承重构件轻微损坏;附属 构件有不同的程度破坏. 2)轻微损坏:个别承重构件轻微裂缝,个别非承重构件明显 破坏;附属构件有不同程度的破环. 3)中等破坏:多数承重构件轻微裂缝,部分明显裂缝;个别非 承重构件严重破坏. 4)严重破坏:多数承重构件严重破坏或部分倒塌. 5)倒 毁:多数承重构件倒塌. 图 1.10 结构破坏 三、次生灾害 次生灾害是指由一次灾害诱发的,如地震后引起的火灾、水灾、海啸、瘟疫等灾害。 在地震工程中一般把地震灾害划分为一次灾害和次生灾害。 一次灾害是指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如建筑物倒塌、地面破坏和工程设施的破 坏等。 次生灾害为地震引起的间接灾害,有时比地震直接造成的损失还大。如 1906 年美国旧金山大地震后的大火使全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 图 1.11 印尼海啸

§1.4结构的抗震设防 1.4.1抗震设防的目的和要求 一、抗震设防的目的 坏 防的基本目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 震,大震规定了 二、我国地震烈度的率分布 地震烈度的分布(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一地震烈度的概率分布函数符合极值Ⅲ型分 0=a-e} (@-) 0-地震烈度上限,取12:1-地震烈度:k-形状参数 多小 、众值烈度即峰值对应的度 建筑物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内(50年)出现的频度最高的烈度,也称为常 列在 、小震烈度.其超越概率为632% 基本烈度(中展):一个地区未来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10%超越概率 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 竿遇烈度(大震):建筑物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内具有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 设防烈度米用基本烈度 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的地震设防烈度见P286 1.55度1度 63.2% 10% 2% 66.457 图1.12三种烈度关系示意图 四、抗震设防要求 根据设计准则,我国规范提出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者不需修 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 可恢复正常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 安全的严重破环 1.4.2抗震设计方法 抗震规范采用两阶段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

§1.4 结构的抗震设防 1.4.1 抗震设防的目的和要求 一、抗震设防的目的: 抗震设防的基本目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 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我国对小震,中震,大震规定了具体的概率水准. 二、我国地震烈度的概率分布 地震烈度的分布(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 ——地震烈度的概率分布函数符合极值Ⅲ型分 布. ; 12; ; ( ) ( ) ( ) 1 众值烈度,即峰值对应的烈度 地震烈度上限,取 地震烈度; 形状参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 k e k I f I k I k k 三、多遇、基本、罕遇地震烈度 多遇烈度(小震):建筑物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内(50 年)出现的频度最高的烈度,也称为常 遇烈度、小震烈度.其超越概率为 63.2%。 基本烈度(中震):一个地区未来 50 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具有 10% 超越概率 的地震烈度值称为该地区的基本烈度。 罕遇烈度(大震):建筑物所在地区在设计基准期内具有超越概率 2%-3% 的地震烈度。 设防烈度采用基本烈度 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的地震设防烈度见 P286 图 1.12 三种烈度关系示意图 四、抗震设防要求 根据设计准则,我国规范提出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坏或者不需修 理仍可继续使用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即 可恢复正常使用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 安全的严重破坏 1.4.2 抗震设计方法 抗震规范采用两阶段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 :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

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此阶段的设计是保证第一水准的要求(小震不坏) 第二阶段: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此阶段的设计是保 如何保 水准的要求(大震不倒 自的时 造措施有助于第二水准(中震可修)的实现 1.43建筑物重要性 设 方标准 的里 要性分为以下四 甲类建筑: :生灾害的建筑,这类建筑的破坏会导致 乙类建筑:指地震时使用 的建筑。是重要建筑,如城市的生命线 工程(供水,供电交通,消防通讯等系统)。 丙类建筑: 一般性建筑。 一般的工业民用建筑 丁类建筑:次要建筑。 ★建筑物设防标准: 甲类建筑:在6-8度设防区,应按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计算地震作用和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当9度区的,应作专J研究 乙类弹筑 攻设功烈度进 但在抗震构造措施上提高一度考虑。 度地震作用 防烈 低) 和抗造指施可适当降低要求。《6度时不碎 教学方法提示 本章采用课堂教学、看图片以及看录像的教学方式。 习题、思考题 课后P141.1-1.8 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场地地基对房屋建筑的影响」 2.掌握场地类别的划分方法和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方法: 3.了解地基士液化的概念及抗液化措施: 4.了解软土地基抗震措施 教学内容 ◆◆2.1场地划分与场地区划 ◆◆2.2地基抗震验算 ◆◆2.3地基土液化及其防治 §2.1场地 2.1.1场地及其地震效应 场地: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其范围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的范围

载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此阶段的设计是保证第一水准的要求(小震不坏) 第二阶段: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此阶段的设计是保 证第三水准的要求(大震不倒) 如何保证第二水准的要求? 一般认为良好的抗震构造措施有助于第二水准(中震可修)的实现。 1.4.3 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于设防标准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的重要性分为以下四类: 甲类建筑:指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这类建筑的破坏会导致 严重后果,是特别重要的建筑。需国家批准。 乙类建筑: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是重要建筑,如城市的生命线 工程(供水,供电,交通,消防通讯等系统)。 丙类建筑:一般性建筑。一般的工业民用建筑 丁类建筑:次要建筑。 ★ 建筑物设防标准: 甲类建筑:在 6-8 度设防区,应按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计算地震作 用和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当 9 度区时,应作专门研究。 乙类建筑:按设防烈度进行抗震验算。但在抗震构造措施上提高一度考虑。 丙类建筑:按设防烈度考虑地震作用计算和抗震构造。 丁类建筑:按设防烈度考虑地震作用计算,其抗震构造措施可适当降低要求。(6 度时不降 低) 教学方法提示 本章采用课堂教学、看图片以及看录像的教学方式。 习题、思考题 课后 P14 1.1~1.8 第二章 场地、地基和基础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场地地基对房屋建筑的影响; 2.掌握场地类别的划分方法和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方法; 3.了解地基土液化的概念及抗液化措施; 4.了解软土地基抗震措施 教学内容   2.1 场地划分与场地区划   2.2 地基抗震验算   2.3 地基土液化及其防治 §2.1 场地 2.1.1 场地及其地震效应 场地: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其范围大体相当于厂区、居民点和自然村的范围

地震类型 结构类型 建筑物下卧层构成 建筑物震害与 覆盖土厚度 有关 展害表明: 土层厚度越大,房屋倒塌率越大 软弱场地上 的建筑物震害重于坚硬场地 地震动的卓超 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 物 的固有周期, 建筑物的固有周期与地 以下三个基本因 云4 相应震害也会加重。 覆盖土层府 2土层剪切波速 3.岩土阻抗比 其中1、2两个因素影响地震动的频谱特性:3影响共振放大效应。 2.1.2覆盖层厚度 一般意义上的覆盖层厚度:从地表面至基岩面的距离。 这种确定在技术上现在较为困难,因为该厚度可能大几百米深。 抗震规范定义的覆盖层厚度: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500m5的坚硬土层至地表面的距离。 213场地的类别 [场地的覆盖层厚度 我国抗震规范根据士层等效剪切波速把场地划分为四类。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实际上反映了土层的坚硬与软弱。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越大,土的越坚硬。 土的坚硬程度的判别方法 A、实测剪切波速法 实测地面下20m(但不深于覆盖层厚度)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 Vse=dolt: t=(dlv) V.>500 m/s 坚硬场地土 250m5<',≤500ms 中硬场地土 140m5<V,≤250ms 中软场地土 V,≤140ms 软弱场地土 B、近似划分法: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根据士层的性状近似划分场地类别,如下表(书P17 表2-2)

建筑物震害与        覆盖土厚度 建筑物下卧层构成 结构类型 地震类型 有关 震害表明: 土层厚度越大, 房屋倒塌率越大 软弱场地上的建筑物震害重于坚硬场地 地震动的卓越周期: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 地表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场地的固有周期,当建筑物的固有周期与地 震动的卓越周期接近时,建筑物的振动就会加大,相应震害也会加重。 多层土的地震效应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基本因素: 1.覆盖土层厚度 2.土层剪切波速 3.岩土阻抗比 其中 1、2 两个因素影响地震动的频谱特性;3 影响共振放大效应。 2.1.2 覆盖层厚度 一般意义上的覆盖层厚度:从地表面至基岩面的距离。 这种确定在技术上现在较为困难,因为该厚度可能大几百米深。 抗震规范定义的覆盖层厚度: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 Vs  500m/s 的坚硬土层至地表面的距离。 2.1.3 场地的类别 我国抗震规范根据   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场地的覆盖层厚度 把场地划分为四类。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实际上反映了土层的坚硬与软弱。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越大,土的越坚硬。 一、土的坚硬程度的判别方法: A、实测剪切波速法:实测地面下 20m(但不深于覆盖层厚度)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    n i i si o se t d v v d t 1 ( / ) / ; Vs  500 m/s 坚硬场地土 250 m/s  Vs ≤500 m/s 中硬场地土 140 m/s  Vs ≤250 m/s 中软场地土 Vs ≤140 m/s 软弱场地土 B、近似划分法: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根据土层的性状近似划分场地类别,如下表(书 P17 表 2-2)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