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沈阳师范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八章 糖代谢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27
文件大小:1.39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第一节 糖的分解代谢—无氧氧化途径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有氧氧化途径 第三节 糖的分解代谢—磷酸戊糖途径 第四节 糖的合成代谢以及糖代谢的调节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课程教案COLLEGE OFLIFESCIENCE学范大学生命科学万生物化学课程名称:学习主体: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授课时间:第三学期(大学二年级)李玥莹主讲教师:采用教材:《普通生物化学》2021年5月修订

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生物化学 学习主体: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 授课时间: 第三学期(大学二年级) 主讲教师: 李玥莹 采用教材: 《普通生物化学》 2021 年 5 月修订

课程说明课程名称生物化学课程代码02100280课程授课对象课程性质学科必修生物科学专业基本情况学时64学分4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40%,闭卷考试成绩占60%教材:《普通生物化学》陈均辉、张冬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六版教材及参考书:参考1.《生物化学》,王镜岩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资料2.《生物化学简明教程》,聂剑初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2008年第三版3.《生物化学简明教程》,张丽萍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2015年第五版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是介于生物学与化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它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现代技术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各专业本科生教学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学习生物学其他课程最重要的基础。目的使学生掌握生物体内的物质组成、变化与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化学认识和解释生命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通过合作式的理论教学方式和自主、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知识、分析与创造知识与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

课程说明 课程 基本 情况 课程名称 生物化学 课程代码 02100280 授课对象 生物科学专业 课程性质 学科必修 学时 64 学分 4 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占 40%,闭卷考试成绩占 60% 教材 及 参考 资料 教材: 《普通生物化学》陈均辉、张冬梅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年 第六版 参考书: 1.《生物化学》,王镜岩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年第三版 2.《生物化学简明教程》,聂剑初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2008 年 第三版 3.《生物化学简明教程》,张丽萍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2015 年 第五版 教学 目的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是介于生物学 与化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它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现代技术 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 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各专业本科生 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学习生物学其他课程最重要的基础。 使学生掌握生物体内的物质组成、变化与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培 养学生运用生物化学认识和解释生命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 力和自学能力,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通过合作式 的理论教学方式和自主、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式,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 知识、分析与创造知识与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

生物化学教案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章次内容总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二章糖类化学4学时第三章脂质化学2学时第四章蛋白质化学8学时第五章核酸化学4学时第六章酶化学8学时第七章维生素化学2学时第八章糖代谢8学时第九章脂质代谢4学时第十章蛋白质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4学时第十一章核酸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2学时第十二章生物氧化4学时第十三章2学时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第十四章DNA的生物合成4学时第十五章2学时RNA的生物合成第十六章蛋白质的生物合成4学时合计64学时3

生物化学教案 3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章次 内容 总学时 第一章 绪论 2 学时 第二章 糖类化学 4 学时 第三章 脂质化学 2 学时 第四章 蛋白质化学 8 学时 第五章 核酸化学 4 学时 第六章 酶化学 8 学时 第七章 维生素化学 2 学时 第八章 糖代谢 8 学时 第九章 脂质代谢 4 学时 第十章 蛋白质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4 学时 第十一章 核酸酶促降解和核苷酸代谢 2 学时 第十二章 生物氧化 4 学时 第十三章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及其调节 2 学时 第十四章 DNA 的生物合成 4 学时 第十五章 RNA 的生物合成 2 学时 第十六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4 学时 合计 64 学时

生物化学教案教案设计思路一、教学内容概述本课程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生物科学”的核心课,面向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本课程,能够让学生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和解释生命现象。表1教学内容层级划分层级教学内容基础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功能代谢过程等知识进阶从分子水平认识解释生命现象拔高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辩证关系,形成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二、学情分析通过前期的教学观察,学生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能够按照教师制定的自主学习行为规范和教学评价量规完成课前学习。2.学生具有较好积极性,在课堂和自主学习过程中主动记笔记,但学生的整体学习风格偏内向,部分学生在课堂发言和讨论中不善于表达自己观点。3.学生基础能力差异逐渐扩大,部分学生将考研作为学习目标,他们的学习基础扎实,对课程核心内容比较感兴趣,少部分学生将就业作为学习目标他们基础相对薄弱,对课程前沿知识的兴趣比较大。三、设计思想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如下调整,具体教学流程如下1.课前,教师利用SPOC平台向学生推送课程学习的项目任务、微课视频、专题讨论、习题测验等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行为和数据的分析结果,进一步聚焦讨论的话题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2.课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进行观测,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利用优秀学生作品和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3.课后,通过学习平台、社交软件讨论、互评、点评对知识进行反思,形成高阶思维。4

生物化学教案 4 教案设计思路 "#$%&'() 本课程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生物科学”的核心课,面向大学二年级的 学生,学习本课程,能够让学生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和解释生命现象。 ! " $%&'()*+ 层级 教学内容 基础 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功能代谢过程等知识 进阶 从分子水平认识解释生命现象 拔高 生物化学与其他学科辩证关系,形成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 *#%+,- 通过前期的教学观察,学生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能够按照教师制定的自主学习行为 规范和教学评价量规完成课前学习。 2.学生具有较好积极性,在课堂和自主学习过程中主动记笔记,但学生的 整体学习风格偏内向,部分学生在课堂发言和讨论中不善于表达自己观点。 3.学生基础能力差异逐渐扩大,部分学生将考研作为学习目标,他们的学 习基础扎实,对课程核心内容比较感兴趣,少部分学生将就业作为学习目标, 他们基础相对薄弱,对课程前沿知识的兴趣比较大。 .#/012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如下调整,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1.课前,教师利用 SPOC 平台向学生推送课程学习的项目任务、微课视频、 专题讨论、习题测验等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行为和数据的分析结果,进一 步聚焦讨论的话题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课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结果进行观测,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 难点,利用优秀学生作品和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对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等形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课后,通过学习平台、社交软件讨论、互评、点评对知识进行反思,形 成高阶思维

生物化学教案四、教学目标本节课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共包括以下三个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功能、代谢过程,生物能的转化利用,生物遗传信息储存、传递、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知识。能力目标: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结构决定功能”逻辑主线,熟悉生物大分子组成、含量、性质、序列分析测定等方法和技术,具备解决从分子水平认识生命现象,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素质目标:了解生物化学与农学、医学、环境学等学科的辩证关系,运用人类基因组计划、端粒酶与衰老癌症、青蒿素作用等前沿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评价,形成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五、教学方法、手段与工具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课堂讨论、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3.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使用超星SPOC网络教学平台、智慧教室、学习通智慧教学工具和微信群等信息技术工具:开展签到、即时测验、小组讨论等数字化学习活动;支持学生进行课前导学、课上研学、课后思学,如图1所示。SPOC平台社交软件智慧教室环境+智慧教学工具电ew名称生物化护丰#二期时福.hn#管理格注血软无为车鱼免打比A课上研学课前导学课后思学图1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六、教学资源1.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1)多媒体教学课件5

生物化学教案 5 3#$%45 本节课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共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性质、功能、代谢过程, 生物能的转化利用,生物遗传信息储存、传递、基因表达调控、基因工程、蛋 白质工程等知识。 能力目标:理解“结构决定性质、结构决定功能”逻辑主线,熟悉生物大 分子组成、含量、性质、序列分析测定等方法和技术,具备解决从分子水平认 识生命现象,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素质目标:了解生物化学与农学、医学、环境学等学科的辩证关系,运 用人类基因组计划、端粒酶与衰老癌症、青蒿素作用等前沿知识,对社会现象 进行科学评价,形成跨学科素养和创新思维。 6#$%78#9:;#$%?@ 1. 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 (1)多媒体教学课件

生物化学教案(2)张丽萍、杨建雄主编《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5版)2.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1)生物化学微课视频(2)生物化学的图文电子教材(3)生物化学相关参考书、期刊等拓展学习资源①陈钧辉、杨荣武、郑伟娟《生物化学习题解析》②《The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生物化学杂志》等电子期刊七、教学评价维度、手段及标准1.教学评价维度:包括学习态度及习惯、知识点完成及掌握程度、学习过程投入程度、高阶思维能力形成程度等四个考核标准。2.教学评价手段:包括课堂签到、平台访问、任务点学习、测验、课堂互动及讨论、作业等方法。3.教学评价标准: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形式,详细评价标准及权重,如表2所示。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权重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表2教学评价量规权重评价维度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评价标准签到平台访间5%学习态度及习惯依据完成的次数给分知识点完成程度任务点学习依据任务点完成数量给分25%测验成绩15%知识点准确程度随堂测验习题测验发表和回复话题数量和质15%学习投入程度小组讨论主题讨论量给分30%学生展示作业(项目)按照成果质量给分高阶思维形成程度6

生物化学教案 6 (2)张丽萍、杨建雄主编《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 5 版) 2. 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 (1)生物化学微课视频 (2)生物化学的图文电子教材 (3)生物化学相关参考书、期刊等拓展学习资源 ①陈钧辉、杨荣武、郑伟娟《生物化学习题解析》 ②《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生物化学杂志》等电子 期刊 A#$%BCDE#9:F5G 1.教学评价维度:包括学习态度及习惯、知识点完成及掌握程度、学习过 程投入程度、高阶思维能力形成程度等四个考核标准。 2.教学评价手段:包括课堂签到、平台访问、任务点学习、测验、课堂互 动及讨论、作业等方法。 3.教学评价标准: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形式,详细评价 标准及权重,如表 2 所示。在教学过程中评价权重由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实现情 况进行动态调整。 ! , $%-./0 评价维度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评价标准 权重 学习态度及习惯 签到 平台访问 依据完成的次数给分 5% 知识点完成程度 任务点学习 依据任务点完成数量给分 25% 知识点准确程度 随堂测验 习题测验 测验成绩 15% 学习投入程度 小组讨论 主题讨论 发表和回复话题数量和质 量给分 15% 高阶思维形成程度 学生展示 作业(项目) 按照成果质量给分 30%

生物化学教案第八章 糖代谢31、32、33、34、8学时分配授课序次35、36、37、38知识目标:掌握生糖代谢过程中的无氧氧化、有氧氧化、磷酸戊糖、糖原合成和分解、糖异生等途径的反应过程、进行部位、催化反应的关键酶:糖代谢途径的生理意义以及相互联系等知识体系:能力目标:教学目标通过网上自学,培养自学能力:通过学生讲解,培养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小组合作、交流沟通能力;通过读书报告的作业,培养科研阅读的能力;素质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创新意识;爱国情怀;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勇于奉献精神。糖代谢过程中无氧氧化、有氧氧化、磷酸戊糖、糖原合成和教学重点分解、糖异生等途径的反应过程、进行部位、催化反应关键酶。糖代谢过程中无氧氧化、有氧氧化途径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变教学难点化;三羧酸循环在物质代谢中的重要战略地位。1.采用翻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2.使用多媒体、SPOC网络教学平台、智慧教室、智慧教学工手段具和微信群等信息技术工具。糖酵解三骏酸循环糖的分解代谢乙醛酸器环葡尊糖有氧氧化戊糖磷酸途径糖代谢知识结构糖异生体系避糖的合成糖的合成代谢淀粉的合成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血糖及血糖含量调节

生物化学教案 7 第八章 糖代谢 学时分配 8 授课序次 31、32、33、34、 35、36、37、3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生糖代谢过程中的无氧氧化、有氧氧化、磷酸戊糖、糖 原合成和分解、糖异生等途径的反应过程、进行部位、催化反应 的关键酶;糖代谢途径的生理意义以及相互联系等知识体系; 能力目标: 通过网上自学,培养自学能力;通过学生讲解,培养分析问 题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小组合作、交流沟通能 力;通过读书报告的作业,培养科研阅读的能力;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创新意识;爱国情怀;教师 职业认同感和勇于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糖代谢过程中无氧氧化、有氧氧化、磷酸戊糖、糖原合成和 分解、糖异生等途径的反应过程、进行部位、催化反应关键酶。 教学难点 糖代谢过程中无氧氧化、有氧氧化途径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变 化;三羧酸循环在物质代谢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教学方法与 手段 1.采用翻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 2.使用多媒体、SPOC 网络教学平台、智慧教室、智慧教学工 具和微信群等信息技术工具。 知识结构 体系

生物化学教案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第一节糖的分解代谢一无氧氧化途径(31、32)【自主学习】(一)任务驱动学习者通过SPOC学习平台学习本节基本知识点,需要完成如下任务。1.知识任务:通过本节学习掌握糖无氧氧化的过程、部位、关键酶和意义。2.测验任务:观看微课视频,完成本节测试题以及相关作业。3.讨论任务:围绕知识任务、微课视频及习题内容,提出了2个问题并解答同伴2个问题。(二)微课视频学习微课视频学习内容清单视频1.糖中间代谢概述。视频2.糖的无氧氧化途径。(三)自主测验学习者通过观看视频后,独立完成教师在教学视频中的测验并提交。和和①新陈代谢包括两个方面:由这两个相反而又同时进行的过程组成。参考答案: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②糖类的主要生物学作用包括参考答案:供能物质、结构成分、合成原料、细胞识别。③葡萄糖的主要分解途径参考答案:无氧氧化途径、有氧氧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四)SPOC网络学习平台、社交软件等进行讨论学习者通过观看视频后,在讨论平台和同学之间讨论教师在教学平台中所发布的讨论问题,总结归纳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发布在讨论中。讨论题:举例说明无氧氧化途径的生理意义?8

生物化学教案 8 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 第一节 糖的分解代谢—无氧氧化途径(31、32) 【自主学习】 (一)任务驱动 学习者通过 SPOC 学习平台学习本节基本知识点,需要完成如下任务。 1.知识任务:通过本节学习掌握糖无氧氧化的过程、部位、关键酶和意 义。 2.测验任务:观看微课视频,完成本节测试题以及相关作业。 3.讨论任务:围绕知识任务、微课视频及习题内容,提出了 2 个问题并解答 同伴 2 个问题。 (二)微课视频学习 微课视频学习内容清单 视频 1.糖中间代谢概述。 视频 2.糖的无氧氧化途径。 (三)自主测验 学习者通过观看视频后,独立完成教师在教学视频中的测验并提交。 ①新陈代谢包括_和_两个方面;由_和_ 这两个相反而又同时进行的过程组成。 参考答案: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②糖类的主要生物学作用包括_、_、_、_。 参考答案:供能物质、结构成分、合成原料、细胞识别! ③葡萄糖的主要分解途径_、_、_。 参考答案:无氧氧化途径、有氧氧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 (四)SPOC 网络学习平台、社交软件等进行讨论 学习者通过观看视频后,在讨论平台和同学之间讨论教师在教学平台中所 发布的讨论问题,总结归纳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发布在讨论中。 讨论题:举例说明无氧氧化途径的生理意义?

生物化学教案【课堂教学】(一)课程导入:【问题1】剧烈运动时,发生肌肉酸疼的现象,这个过程中动用肌糖原,葡萄糖分解生成了乳酸,提出问题乳酸如何生成?【问题2】以玉米、高梁、小麦等粮食作物为原料,在这个过程中淀粉经过糖化最后生产出酒精,提出问题酒精如何生成的呢?(二)教师精讲:糖的无氧氧化途径1.糖无氧氧化途径:糖无氧氧化途径(anaerobicglycolysis)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分解为乳酸同时产生少量ATP的过程;糖无氧分解整个过程均在细胞质中完成。2.无氧氧化发展历程:(1)理论发展历程:德国生物化学家EduardBuchner提出酿酶学说,获得了1907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德国生物化学家O.F.Meyerhof提出糖原乳酸循环学说,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英国生物化学家F.G.Hopkins提出肌肉收缩与乳酸关系,获得了1929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2)实践基础:我国商、周时期复式法发酵酿造黄酒:唐、宋时期蒸馏法酿造白酒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无氧氧化途径的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3.无氧氧化途径分为两个阶段共11步反应,每个分子葡萄糖经第一阶段共5个反应,消耗2个分子ATP为耗能过程,第二阶段5个反应生成4个分子ATP为释能过程。(1)葡萄糖的磷酸化(phosphorylationofglucose)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首先在第6位碳上被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磷酸根由ATP供给,这一过程不仅活化了葡萄糖,有利于它进一步参与合成与分解9

生物化学教案 9 【课堂教学】 (一)课程导入: 【问题 1】 剧烈运动时,发生肌肉酸疼的现象,这个过程中动用肌糖原,葡萄糖分解 生成了乳酸,提出问题乳酸如何生成? 【问题 2】 以玉米、高粱、小麦等粮食作物为原料,在这个过程中淀粉经过糖化最后 生产出酒精,提出问题酒精如何生成的呢? (二)教师精讲:糖的无氧氧化途径 1.糖无氧氧化途径:糖无氧氧化途径(anaerobic glycolysis)葡萄糖或糖原在 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分解为乳酸同时产生少量 ATP 的过程;糖无氧分解整个过 程均在细胞质中完成。 2.无氧氧化发展历程: (1)理论发展历程: 德国生物化学家 Eduard Buchner 提出酿酶学说,获得了 1907 年 的诺贝尔 生理医学奖; 德国生物化学家 O. F. Meyerhof 提出糖原乳酸循环学说,获得了 1922 年 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英国生物化学家 F. G. Hopkins 提出肌肉收缩与乳酸关系,获得了 1929 年 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2)实践基础: 我国商、周时期复式法发酵酿造黄酒;唐、宋时期蒸馏法酿造白酒;中 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无氧氧化途径的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3.无氧氧化途径分为两个阶段共 11 步反应,每个分子葡萄糖经第一阶段共 5 个反应,消耗 2 个分子 ATP 为耗能过程,第二阶段 5 个反应生成 4 个分子 ATP 为释能过程。 (1)葡萄糖的磷酸化(phosphorylation of glucose) 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首先在第 6 位碳上被磷酸化生成 6-磷酸葡萄糖,磷酸 根由 ATP 供给,这一过程不仅活化了葡萄糖,有利于它进一步参与合成与分解

生物化学教案代谢,同时还能使进入细胞的葡萄糖不再逸出细胞,该反应为不可逆的反应。(2)6-磷酸葡萄糖的异构反应(isomerizationofglucose-6-phosphate)由磷酸己糖异构酶(phosphohexoseisomerase)催化6-磷酸葡萄糖(醛糖aldosesugar)转变为6-磷酸果糖(fructose6-phosphate,F-6-P)的过程,此反应是可逆的。(3)6-磷酸果糖的磷酸化(phosphorylationoffructose6一phosphate)此反应是6磷酸果糖第一位上的C进一步磷酸化生成1,6一二磷酸果糖,磷酸根由ATP供给,由1,6二磷酸果糖激酶催化,该反应为不可逆的反应。(4)1,6一二磷酸果糖裂解反应醛缩酶(aldolase)催化1,6-二磷酸果糖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此反应是一个可逆的反应。(5)磷酸二羟丙酮的异构反应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isomerase)催化磷酸二羟丙酮转变为3一磷酸甘油醛,此反应也是可逆的。到此,1分子葡萄糖生成2分子3-磷酸甘油醛,通过两次磷酸化作用消耗2分子ATP。(6)3-磷酸甘油醛氧化反应(oxidationofglyceraldehyde3-phosphate)此反应由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3-磷酸甘油醛氧化脱氢并磷酸化生成含有1个高能磷酸键的1,3一二磷酸甘油酸。本反应脱下的氢和电子转给脱氢酶的辅酶NAD+生成NADH+H+,磷酸根来自无机磷酸。(7)1,3一二磷酸甘油酸的高能磷酸键转移反应在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aglyceratekinase,PGK)催化下,1,3一二磷酸甘油酸生成3-磷酸甘油酸,同时其C1上的高能磷酸根转移给ADP生成ATP,这种底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能量直接将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此激酶催化的反应是可逆的。(8)3-磷酸甘油酸的变位反应在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催化下3-磷酸甘油酸C3一位上的磷酸基转变到C2位上生成2一磷酸甘油酸。此反应是可逆的。(9)2-磷酸甘油酸的脱水反应由烯醇化酶催化,2-磷酸甘油酸脱水的同时,生成含高能磷酸键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烯醇化酶需要Mg2+或Mn2+参与。本反应也是可逆的。(10)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磷酸转移10

生物化学教案 10 代谢,同时还能使进入细胞的葡萄糖不再逸出细胞,该反应为不可逆的反应。 (2)6-磷酸葡萄糖的异构反应(isomerization of glucose-6-phosphate) 由磷酸己糖异构酶(phosphohexose isomerase)催化 6-磷酸葡萄糖(醛糖 aldose sugar)转变为 6-磷酸果糖(fructose 6-phosphate,F-6-P)的过程,此反应是可逆的。 (3)6-磷酸果糖的磷酸化(phosphorylation of fructose 6-phosphate) 此反应是 6 磷酸果糖第一位上的 C 进一步磷酸化生成 1,6-二磷酸果糖,磷 酸根由 ATP 供给,由 1,6 二磷酸果糖激酶催化,该反应为不可逆的反应。 (4)1,6—二磷酸果糖裂解反应 醛缩酶(aldolase)催化 1,6-二磷酸果糖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 3-磷酸甘油醛,此 反应是一个可逆的反应。 (5)磷酸二羟丙酮的异构反应 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 phosphate isomerase)催化磷酸二羟丙酮转变为 3-磷 酸甘油醛,此反应也是可逆的。到此,1 分子葡萄糖生成 2 分子 3-磷酸甘油醛, 通过两次磷酸化作用消耗 2 分子 ATP。 (6)3-磷酸甘油醛氧化反应(oxidation of 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此反应 由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 3-磷酸甘油醛氧化脱氢并磷酸化生成含有 1 个高能 磷酸键的 1,3-二磷酸甘油酸。本反应脱下的氢和电子转给脱氢酶的辅酶 NAD+ 生成 NADH+H+,磷酸根来自无机磷酸。 (7)1,3-二磷酸甘油酸的高能磷酸键转移反应 在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aglycerate kinase,PGK)催化下,1,3-二磷酸甘油酸 生成 3-磷酸甘油酸,同时其 C1 上的高能磷酸根转移给 ADP 生成 ATP,这种底 物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能量直接将 ADP 磷酸化生成 ATP 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 酸化。此激酶催化的反应是可逆的。 (8)3-磷酸甘油酸的变位反应 在磷酸甘油酸变位酶催化下 3-磷酸甘油酸 C3-位上的磷酸基转变到 C2 位 上生成 2-磷酸甘油酸。此反应是可逆的。 (9)2-磷酸甘油酸的脱水反应 由烯醇化酶催化,2-磷酸甘油酸脱水的同时,生成含高能磷酸键的磷酸烯醇 式丙酮酸(PEP)。烯醇化酶需要 Mg2+或 Mn2+参与。本反应也是可逆的。 (10)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磷酸转移

共27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