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色谱柱及使用条件的选择

色谱柱及使用条件的选择 1.固定相的选择 气一液色谱,应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 ①分离非极性组分时,通常选用非极性固定相。各组分 按沸点顺序出峰,低沸点组分先出峰。 ②分离极性组分时,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各组分按 极性大小顺序流出色谱柱,极性小的先出峰。 ③分离非极性和极性的(或易被极化的)混合物,一般 选用极性固定液。此时,非极性组分先出峰,极性的(或 易被极化的)组分后出峰。 2021223
2021/2/23 一、 色谱柱及使用条件的选择 1. 固定相的选择 气-液色谱,应根据“相似相溶”的原则 ①分离非极性组分时,通常选用非极性固定相。各组分 按沸点顺序出峰,低沸点组分先出峰。 ② 分离极性组分时,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各组分按 极性大小顺序流出色谱柱,极性小的先出峰。 ③分离非极性和极性的(或易被极化的)混合物,一般 选用极性固定液。此时,非极性组分先出峰,极性的(或 易被极化的)组分后出峰

④醇、胺、水等强极性和能形成氢键的化合物的分 离,通常选择极性或氢键性的固定液。 ⑤组成复杂、较难分离的试样,通常使用特殊固定 液,或混合固定相 2021223
2021/2/23 ④ 醇、胺、水等强极性和能形成氢键的化合物的分 离,通常选择极性或氢键性的固定液。 ⑤ 组成复杂、较难分离的试样,通常使用特殊固定 液,或混合固定相

2.固定液配比(涂渍量)的选择 配比:固定液在担体上的涂渍量,一般指的是固定液与 担体的百分比,配比通常在5%~25%之间。 配比越低,担体上形成的液膜越薄,传质阻力越小,柱 效越高,分析速度也越快。 配比较低时,固定相的负载量低,允许的进样量较小。 分析工作中通常倾向于使用较低的配比。 2021223
2021/2/23 2. 固定液配比(涂渍量)的选择 配比:固定液在担体上的涂渍量,一般指的是固定液与 担体的百分比,配比通常在5%~25%之间。 配比越低,担体上形成的液膜越薄,传质阻力越小,柱 效越高,分析速度也越快。 配比较低时,固定相的负载量低,允许的进样量较小。 分析工作中通常倾向于使用较低的配比

3柱长和柱内径的选择 增加柱长对提高分离度有利(分离度R正比于柱长L2) ,但组分的保留时间↑,且柱阻力↑,不便操作 柱长的选用原则是在能满足分离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 选用较短的柱,有利于缩短分析时间。 v填充色谱柱的柱长通常为1~3米,内径3~4厘米。 2021223
2021/2/23 3.柱长和柱内径的选择 增加柱长对提高分离度有利(分离度R正比于柱长L 2) ,但组分的保留时间tR ↑ ,且柱阻力↑,不便操作。 柱长的选用原则是在能满足分离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 选用较短的柱,有利于缩短分析时间。 填充色谱柱的柱长通常为1~3米,内径3~4厘米

4.柱温的确定 品(1)首先应使柱温控制在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超过该 温度固定液易流失)和最低使用温度(低于此温度固定液以 固体形式存在)范围之内。 (2)柱温升高,分离度下降,色谱峰变窄变高。柱温↑, 被测组分的挥发度↑,即被测组分在气相中的浓度↑,K↓, tR↓,低沸点组份峰易产生重叠。 (3)柱温↓,分离度↑,分析时间↑。对于难分离物质 对,降低柱温虽然可在一定程度内使分离得到改善,但是不 可能使之完全分离,这是由于两组分的相对保留值增大的同 时,两组分的峰宽也在增加,当后者的增加速度大于前者时, 两峰的交叠更为严重。 2021223
2021/2/23 4.柱温的确定 (1) 首先应使柱温控制在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超过该 温度固定液易流失)和最低使用温度(低于此温度固定液以 固体形式存在)范围之内。 (2) 柱温升高,分离度下降,色谱峰变窄变高。柱温↑, 被测组分的挥发度↑,即被测组分在气相中的浓度↑,K↓, tR↓,低沸点组份峰易产生重叠。 (3) 柱温↓,分离度↑,分析时间↑。对于难分离物质 对,降低柱温虽然可在一定程度内使分离得到改善,但是不 可能使之完全分离,这是由于两组分的相对保留值增大的同 时,两组分的峰宽也在增加,当后者的增加速度大于前者时, 两峰的交叠更为严重

柱温的确定 (4)柱温一般选择在接近或略低于组分平均沸点时的温度。 品(5)组分复杂,沸程宽的试样,采用程序升温。 程序升温 1、甲醇 2、乙醇 恒温分高 3、1-丙醇 4、1-丁醇 5、1-戊醇 6、环己醇 7、1-辛醇 8、1-庚醇 9、十二烷醇 程序升温 2021223
2021/2/23 柱温的确定 (4)柱温一般选择在接近或略低于组分平均沸点时的温度。 (5)组分复杂,沸程宽的试样,采用程序升温。 程 序 升 温

二、载气种类和流速的选择 1.载气种类的选择 载气种类的选择应考虑三个方面:载气对柱效的影响、 检测器要求及载气性质。 (1)载气摩尔质量大,可抑制试样的纵向扩散,提高柱效 (2)载气流速较大时,传质阻力项起主要作用,采用较小摩 尔质量的载气(如H2,He),可减小传质阻力,提高柱效 (3)热导检测器需要使用热导系数较大的氢气有利于提高检 测灵敏度。在氢焰检测器中,氮气仍是首选目标 (4)在载气选择时,还应综合考虑载气的安全性、经济性及 来源是否广泛等因素。 2021223
2021/2/23 二、 载气种类和流速的选择 1. 载气种类的选择 载气种类的选择应考虑三个方面:载气对柱效的影响、 检测器要求及载气性质。 (1)载气摩尔质量大,可抑制试样的纵向扩散,提高柱效。 (2)载气流速较大时,传质阻力项起主要作用,采用较小摩 尔质量的载气(如H2,He),可减小传质阻力,提高柱效 。 (3)热导检测器需要使用热导系数较大的氢气有利于提高检 测灵敏度。在氢焰检测器中,氮气仍是首选目标。 (4)在载气选择时,还应综合考虑载气的安全性、经济性及 来源是否广泛等因素

2.载气流速的选择 作图求最佳流速。 实际流速稍大于最佳流速,缩短时间 H H最小 B/ C A u最佳 2021223
2021/2/23 2. 载气流速的选择 作图求最佳流速。 实际流速稍大于最佳流速,缩短时间

其它操作条件的选择 1.进样方式和进样量的选择 v液体试样采用色谱微量进样器进样,规格有1uL, 5μL,10μ等。 进样量应控制在柱容量允许范围及检测器线性检测范 围之内。进样要求动作快、时间短。 色谱实验」 v气体试样应采气体进样阀进样。 ② 2021223
2021/2/23 三、 其它操作条件的选择 1.进样方式和进样量的选择 液体试样采用色谱微量进样器进样,规格有1μL, 5μL,10μL等。 进样量应控制在柱容量允许范围及检测器线性检测范 围之内。进样要求动作快、时间短。 气体试样应采气体进样阀进样

2气化温度的选择 色谱仪进样口下端有一气化器,液体试样进样后,在 此瞬间气化; 气化温度一般较柱温高30~70℃ 防止气化温度太高造成试样分解。 色谱实验 2021223
2021/2/23 2.气化温度的选择 色谱仪进样口下端有一气化器,液体试样进样后,在 此瞬间气化; 气化温度一般较柱温高30~70℃ 防止气化温度太高造成试样分解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仪器分析》气相色谱流出曲线.ppt
- 《仪器分析》气相色谱固定相.ppt
- 《仪器分析》色谱法概述.ppt
- 《仪器分析》第七章 色谱分析法(7-6)毛细管色谱法.ppt
- 《仪器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ppt
- 《仪器分析》光度法习题.ppt
- 《仪器分析》第九章(9-1)概述.ppt
- 《仪器分析》第八章(8-6)有机物紫外光谱解析.ppt
- 《仪器分析》第八章(8-5)分光光度法应用.ppt
- 《仪器分析》第九章(9-4)分光光度测量方法.ppt
- 《仪器分析》第九章(9-3)显色与测量条件的选择.ppt
- 《仪器分析》第八章(8-2)光度分析的方法和仪器.ppt
- 《仪器分析》第九章(9-2)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ppt
- 《仪器分析》第八章 电位分析法.ppt
- 《仪器分析》气相色谱理论基础 第一章 色谱概述.ppt
- 《芳卤化合物》讲义.ppt
- 《液相色谱》液相色谱的方法开发.ppt
- 《液相色谱》液相色谱的定性及定量技术.ppt
- 《液相色谱》液相色谱实用技术一色谱柱的使用及保养.ppt
- 《液相色谱》分离机理及色谱柱.ppt
- 《仪器分析》色谱定性鉴定方法.ppt
- 《仪器分析》高效毛细管电泳仪器(1).ppt
- 《仪器分析》第七章 色谱分析法(7-10)纸层析和薄层层析法.ppt
- 《仪器分析》第七章 色谱分析法(7-8)离子色谱法.ppt
- 《仪器分析》第十章(10-1)原子吸收分析原理.ppt
- 《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ppt
- 《仪器分析》光谱干扰.ppt
- 《仪器分析》条件选择与定量方法.ppt
- 《晶体的基本概念》讲义.pdf
- 福州大学:《大学化学》第六章 电解质溶液和非电解质溶液.ppt
- 福州大学:《大学化学》第一章 绪论.ppt
- 福州大学:《大学化学》第一章(1-1)反应热.ppt
- 福州大学:《大学化学》第一章(1-2)波粒二象性—赖以建立现代模型的量子力学概念.ppt
- 福州大学:《大学化学》第二章 物质状态.ppt
- 福州大学:《大学化学》第三章 原子结构.ppt
- 福州大学:《大学化学》第四章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ppt
- 福州大学:《大学化学》第五章 电化学与金属腐蚀.ppt
- 福州大学:《大学化学》第六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ppt
- 吉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王康成).ppt
- 吉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有机化学》课程电子教案(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烷烃.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