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油菜病害

油菜病害 油菜病害 油菜病害 油菜病害 * * * * 我国已报道的油菜病害有 我国已报道的油菜病害有 我国已报道的油菜病害有 我国已报道的油菜病害有 我国已报道的油菜病害有 我国已报道的油菜病害有 我国已报道的油菜病害有 我国已报道的油菜病害有 17 17 17 17 种,较重要的 种,较重要的 种,较重要的 种,较重要的 有 有 有 有 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 、 、 、 、 油菜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 、 、 、 、 油菜霜霉病 油菜霜霉病 油菜霜霉病 油菜霜霉病 、 、 、 、 被称为油菜 被称为油菜 被称为油菜 被称为油菜 三大病害 三大病害 三大病害 三大病害 。 。 。
油菜病害 油菜病害 油菜病害 油菜病害 * * * * 我国已报道的油菜病害有 我国已报道的油菜病害有 我国已报道的油菜病害有 我国已报道的油菜病害有 我国已报道的油菜病害有 我国已报道的油菜病害有 我国已报道的油菜病害有 我国已报道的油菜病害有 17 17 17 17 种,较重要的 种,较重要的 种,较重要的 种,较重要的 有 有 有 有 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 、 、 、 、 油菜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 、 、 、 、 油菜霜霉病 油菜霜霉病 油菜霜霉病 油菜霜霉病 、 、 、 、 被称为油菜 被称为油菜 被称为油菜 被称为油菜 三大病害 三大病害 三大病害 三大病害 。 。 。

一、油菜菌核病 一、油菜菌核病 一、油菜菌核病 一、油菜菌核病 一、油菜菌核病 一、油菜菌核病 一、油菜菌核病 一、油菜菌核病 Rape sclerotiniose Rape sclerotiniose Rape sclerotiniose Rape sclerotiniose • 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在我国各油菜产区也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 在我国各油菜产区也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 在我国各油菜产区也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 在我国各油菜产区也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 在我国各油菜产区也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 在我国各油菜产区也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 在我国各油菜产区也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 在我国各油菜产区也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 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发病率为 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发病率为 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发病率为 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发病率为 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发病率为 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发病率为 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发病率为 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发病率为 10 10 10 10 %~ %~ %~ %~ 30 30 30 30 %,严重者达 %,严重者达 %,严重者达 %,严重者达 80 80 80 80 %以上,可导致减产 %以上,可导致减产 %以上,可导致减产 %以上,可导致减产 %以上,可导致减产 %以上,可导致减产 %以上,可导致减产 %以上,可导致减产 10 10 10 10 % % % % ~ ~ ~ ~ 70 70 70 70 %,含油量锐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 %,含油量锐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 %,含油量锐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 %,含油量锐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 %,含油量锐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 %,含油量锐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 %,含油量锐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 %,含油量锐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 质。 质。 质。 质
一、油菜菌核病 一、油菜菌核病 一、油菜菌核病 一、油菜菌核病 一、油菜菌核病 一、油菜菌核病 一、油菜菌核病 一、油菜菌核病 Rape sclerotiniose Rape sclerotiniose Rape sclerotiniose Rape sclerotiniose • 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菌核病在世界油菜生产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 在我国各油菜产区也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 在我国各油菜产区也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 在我国各油菜产区也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 在我国各油菜产区也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 在我国各油菜产区也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 在我国各油菜产区也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 在我国各油菜产区也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 在我国各油菜产区也均有发生,尤以长江流域和 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发病率为 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发病率为 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发病率为 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发病率为 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发病率为 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发病率为 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发病率为 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普遍和严重,一般发病率为 10 10 10 10 %~ %~ %~ %~ 30 30 30 30 %,严重者达 %,严重者达 %,严重者达 %,严重者达 80 80 80 80 %以上,可导致减产 %以上,可导致减产 %以上,可导致减产 %以上,可导致减产 %以上,可导致减产 %以上,可导致减产 %以上,可导致减产 %以上,可导致减产 10 10 10 10 % % % % ~ ~ ~ ~ 70 70 70 70 %,含油量锐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 %,含油量锐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 %,含油量锐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 %,含油量锐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 %,含油量锐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 %,含油量锐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 %,含油量锐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 %,含油量锐减,严重影响油菜的产量和品 质。 质。 质。 质

一、症状 一、症状 一、症状 一、症状 苗期 苗期 苗期 苗期 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 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 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 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 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 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 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 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 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菌丝。病斑绕茎 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菌丝。病斑绕茎 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菌丝。病斑绕茎 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菌丝。病斑绕茎 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菌丝。病斑绕茎 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菌丝。病斑绕茎 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菌丝。病斑绕茎 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菌丝。病斑绕茎 后幼苗死亡,病部形成黑色 后幼苗死亡,病部形成黑色 后幼苗死亡,病部形成黑色 后幼苗死亡,病部形成黑色 后幼苗死亡,病部形成黑色 后幼苗死亡,病部形成黑色 后幼苗死亡,病部形成黑色 后幼苗死亡,病部形成黑色 菌核 菌核 菌核 菌核 。 。 。 。 成株期 成株期 成株期 成株期 叶片发病多自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开始, 叶片发病多自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开始, 叶片发病多自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开始, 叶片发病多自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开始, 叶片发病多自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开始, 叶片发病多自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开始, 叶片发病多自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开始, 叶片发病多自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开始, 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 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 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 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 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 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 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 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 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 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 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 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 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 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 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 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 同心轮纹 同心轮纹 同心轮纹 同心轮纹 ,外围暗 ,外围暗 ,外围暗 ,外围暗 青色,外缘具黄色晕圈。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 青色,外缘具黄色晕圈。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 青色,外缘具黄色晕圈。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 青色,外缘具黄色晕圈。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 青色,外缘具黄色晕圈。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 青色,外缘具黄色晕圈。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 青色,外缘具黄色晕圈。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 青色,外缘具黄色晕圈。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 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 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 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 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 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 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 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 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 白色菌丝 白色菌丝 白色菌丝 白色菌丝 。 。 。
一、症状 一、症状 一、症状 一、症状 苗期 苗期 苗期 苗期 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 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 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 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 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 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 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 受害茎与叶柄初生红褐色斑点,后扩大并变 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菌丝。病斑绕茎 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菌丝。病斑绕茎 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菌丝。病斑绕茎 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菌丝。病斑绕茎 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菌丝。病斑绕茎 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菌丝。病斑绕茎 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菌丝。病斑绕茎 为白色,组织湿腐,上面长出白色菌丝。病斑绕茎 后幼苗死亡,病部形成黑色 后幼苗死亡,病部形成黑色 后幼苗死亡,病部形成黑色 后幼苗死亡,病部形成黑色 后幼苗死亡,病部形成黑色 后幼苗死亡,病部形成黑色 后幼苗死亡,病部形成黑色 后幼苗死亡,病部形成黑色 菌核 菌核 菌核 菌核 。 。 。 。 成株期 成株期 成株期 成株期 叶片发病多自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开始, 叶片发病多自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开始, 叶片发病多自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开始, 叶片发病多自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开始, 叶片发病多自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开始, 叶片发病多自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开始, 叶片发病多自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开始, 叶片发病多自植株下部的衰老叶片开始, 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 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 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 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 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 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 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 初生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 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 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 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 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 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 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 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 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黄褐色,有 同心轮纹 同心轮纹 同心轮纹 同心轮纹 ,外围暗 ,外围暗 ,外围暗 ,外围暗 青色,外缘具黄色晕圈。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 青色,外缘具黄色晕圈。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 青色,外缘具黄色晕圈。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 青色,外缘具黄色晕圈。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 青色,外缘具黄色晕圈。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 青色,外缘具黄色晕圈。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 青色,外缘具黄色晕圈。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 青色,外缘具黄色晕圈。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潮 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 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 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 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 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 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 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 湿时则迅速扩展,全叶腐烂,上面长出 白色菌丝 白色菌丝 白色菌丝 白色菌丝 。 。 。

茎部 茎部 茎部 茎部 病斑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 病斑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 病斑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 病斑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 病斑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 病斑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 病斑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 病斑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 状,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棱形至 状,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棱形至 状,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棱形至 状,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棱形至 状,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棱形至 状,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棱形至 状,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棱形至 状,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棱形至 长条状绕茎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 长条状绕茎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 长条状绕茎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 长条状绕茎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 长条状绕茎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 长条状绕茎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 长条状绕茎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 长条状绕茎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 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 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 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 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 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 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 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 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 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 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 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 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 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 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 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 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 白色絮状菌丝 白色絮状菌丝 白色絮状菌丝 白色絮状菌丝 。病害发展后 。病害发展后 。病害发展后 。病害发展后 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 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 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 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 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 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 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 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 维管束外露如麻 维管束外露如麻 维管束外露如麻 维管束外露如麻 维管束外露如麻 维管束外露如麻 维管束外露如麻 维管束外露如麻 ,极 ,极 ,极 ,极 易折断,茎内形成 易折断,茎内形成 易折断,茎内形成 易折断,茎内形成 易折断,茎内形成 易折断,茎内形成 易折断,茎内形成 易折断,茎内形成 黑色鼠粪状菌核 黑色鼠粪状菌核 黑色鼠粪状菌核 黑色鼠粪状菌核 黑色鼠粪状菌核 黑色鼠粪状菌核 黑色鼠粪状菌核 黑色鼠粪状菌核 。 。 。 。 花瓣 花瓣 花瓣 花瓣 极易感染,产生水渍状斑,易脱落。潮湿时, 极易感染,产生水渍状斑,易脱落。潮湿时, 极易感染,产生水渍状斑,易脱落。潮湿时, 极易感染,产生水渍状斑,易脱落。潮湿时, 极易感染,产生水渍状斑,易脱落。潮湿时, 极易感染,产生水渍状斑,易脱落。潮湿时, 极易感染,产生水渍状斑,易脱落。潮湿时, 极易感染,产生水渍状斑,易脱落。潮湿时, 病花瓣迅速腐烂。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 病花瓣迅速腐烂。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 病花瓣迅速腐烂。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 病花瓣迅速腐烂。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 病花瓣迅速腐烂。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 病花瓣迅速腐烂。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 病花瓣迅速腐烂。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 病花瓣迅速腐烂。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 引起新的病斑。 引起新的病斑。 引起新的病斑。 引起新的病斑。 引起新的病斑。 引起新的病斑。 引起新的病斑。 引起新的病斑。 角果 角果 角果 角果 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 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 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 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 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 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 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 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 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 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 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 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 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 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 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 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 粒,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 粒,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 粒,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 粒,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 粒,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 粒,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 粒,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 粒,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
茎部 茎部 茎部 茎部 病斑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 病斑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 病斑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 病斑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 病斑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 病斑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 病斑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 病斑多自主茎中、下部开始发生,初呈水渍 状,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棱形至 状,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棱形至 状,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棱形至 状,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棱形至 状,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棱形至 状,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棱形至 状,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棱形至 状,浅褐色,椭圆形,后发展成长椭圆形、棱形至 长条状绕茎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 长条状绕茎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 长条状绕茎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 长条状绕茎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 长条状绕茎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 长条状绕茎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 长条状绕茎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 长条状绕茎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轮 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 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 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 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 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 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 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 纹,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在潮湿条件下,病 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 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 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 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 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 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 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 斑扩展迅速,上面长出 白色絮状菌丝 白色絮状菌丝 白色絮状菌丝 白色絮状菌丝 。病害发展后 。病害发展后 。病害发展后 。病害发展后 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 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 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 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 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 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 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 期,茎髓被蚀空,皮层纵裂, 维管束外露如麻 维管束外露如麻 维管束外露如麻 维管束外露如麻 维管束外露如麻 维管束外露如麻 维管束外露如麻 维管束外露如麻 ,极 ,极 ,极 ,极 易折断,茎内形成 易折断,茎内形成 易折断,茎内形成 易折断,茎内形成 易折断,茎内形成 易折断,茎内形成 易折断,茎内形成 易折断,茎内形成 黑色鼠粪状菌核 黑色鼠粪状菌核 黑色鼠粪状菌核 黑色鼠粪状菌核 黑色鼠粪状菌核 黑色鼠粪状菌核 黑色鼠粪状菌核 黑色鼠粪状菌核 。 。 。 。 花瓣 花瓣 花瓣 花瓣 极易感染,产生水渍状斑,易脱落。潮湿时, 极易感染,产生水渍状斑,易脱落。潮湿时, 极易感染,产生水渍状斑,易脱落。潮湿时, 极易感染,产生水渍状斑,易脱落。潮湿时, 极易感染,产生水渍状斑,易脱落。潮湿时, 极易感染,产生水渍状斑,易脱落。潮湿时, 极易感染,产生水渍状斑,易脱落。潮湿时, 极易感染,产生水渍状斑,易脱落。潮湿时, 病花瓣迅速腐烂。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 病花瓣迅速腐烂。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 病花瓣迅速腐烂。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 病花瓣迅速腐烂。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 病花瓣迅速腐烂。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 病花瓣迅速腐烂。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 病花瓣迅速腐烂。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 病花瓣迅速腐烂。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 引起新的病斑。 引起新的病斑。 引起新的病斑。 引起新的病斑。 引起新的病斑。 引起新的病斑。 引起新的病斑。 引起新的病斑。 角果 角果 角果 角果 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 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 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 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 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 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 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 感病后产生不规则白色病斑,内、外部均可形 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 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 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 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 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 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 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 成菌核,但较茎内菌核小。病角果内的种子多成瘪 粒,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 粒,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 粒,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 粒,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 粒,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 粒,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 粒,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 粒,少数种子表面也裹有菌丝

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 病叶症状 病茎剖面(菌核) 病茎剖面(菌核) 病茎症状
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 病叶症状 病茎剖面(菌核) 病茎剖面(菌核) 病茎症状

二、病原 二、病原 二、病原 二、病原 * * * * 病原物为核盘菌 病原物为核盘菌 病原物为核盘菌 病原物为核盘菌 病原物为核盘菌 病原物为核盘菌 病原物为核盘菌 病原物为核盘菌 [ [ [ [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 ] ] ] ,子囊 ,子囊 ,子囊 ,子囊 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亚门核盘菌属。 1. 1. 1. 1. 形态 形态 形态 形态 菌核 菌核 菌核 菌核 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 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 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 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 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 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 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 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 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萌发时先产生针状肉质 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萌发时先产生针状肉质 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萌发时先产生针状肉质 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萌发时先产生针状肉质 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萌发时先产生针状肉质 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萌发时先产生针状肉质 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萌发时先产生针状肉质 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萌发时先产生针状肉质 的子囊盘柄,其后柄的顶端膨大并逐渐形成子囊盘。 的子囊盘柄,其后柄的顶端膨大并逐渐形成子囊盘。 的子囊盘柄,其后柄的顶端膨大并逐渐形成子囊盘。 的子囊盘柄,其后柄的顶端膨大并逐渐形成子囊盘。 的子囊盘柄,其后柄的顶端膨大并逐渐形成子囊盘。 的子囊盘柄,其后柄的顶端膨大并逐渐形成子囊盘。 的子囊盘柄,其后柄的顶端膨大并逐渐形成子囊盘。 的子囊盘柄,其后柄的顶端膨大并逐渐形成子囊盘。 每个菌核抽生子囊盘的数目大多为 每个菌核抽生子囊盘的数目大多为 每个菌核抽生子囊盘的数目大多为 每个菌核抽生子囊盘的数目大多为 每个菌核抽生子囊盘的数目大多为 每个菌核抽生子囊盘的数目大多为 每个菌核抽生子囊盘的数目大多为 每个菌核抽生子囊盘的数目大多为 1 1 1 1 ~ ~ ~ ~ 4 4 4 4 个,少数可 个,少数可 个,少数可 个,少数可 多达 多达 多达 多达 10 10 10 10 个以上。 个以上。 个以上。 个以上。 子囊盘 子囊盘 子囊盘 子囊盘 肉质,浅肉色至褐色,初呈 肉质,浅肉色至褐色,初呈 肉质,浅肉色至褐色,初呈 肉质,浅肉色至褐色,初呈 肉质,浅肉色至褐色,初呈 肉质,浅肉色至褐色,初呈 肉质,浅肉色至褐色,初呈 肉质,浅肉色至褐色,初呈 杯状,展开后呈盘状,表面为由子囊和生于子囊间 杯状,展开后呈盘状,表面为由子囊和生于子囊间 杯状,展开后呈盘状,表面为由子囊和生于子囊间 杯状,展开后呈盘状,表面为由子囊和生于子囊间 杯状,展开后呈盘状,表面为由子囊和生于子囊间 杯状,展开后呈盘状,表面为由子囊和生于子囊间 杯状,展开后呈盘状,表面为由子囊和生于子囊间 杯状,展开后呈盘状,表面为由子囊和生于子囊间 的侧丝所构成的子实层; 的侧丝所构成的子实层; 的侧丝所构成的子实层; 的侧丝所构成的子实层; 的侧丝所构成的子实层; 的侧丝所构成的子实层; 的侧丝所构成的子实层; 的侧丝所构成的子实层; 子囊 子囊 子囊 子囊 棍棒状或圆柱形,顶 棍棒状或圆柱形,顶 棍棒状或圆柱形,顶 棍棒状或圆柱形,顶 棍棒状或圆柱形,顶 棍棒状或圆柱形,顶 棍棒状或圆柱形,顶 棍棒状或圆柱形,顶 部纯圆,无色,内生 部纯圆,无色,内生 部纯圆,无色,内生 部纯圆,无色,内生 部纯圆,无色,内生 部纯圆,无色,内生 部纯圆,无色,内生 部纯圆,无色,内生 8 8 8 8 个子囊孢子; 个子囊孢子; 个子囊孢子; 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单 单 单 单 胞,无色,椭圆形,萌发时产生芽管,长成菌丝, 胞,无色,椭圆形,萌发时产生芽管,长成菌丝, 胞,无色,椭圆形,萌发时产生芽管,长成菌丝, 胞,无色,椭圆形,萌发时产生芽管,长成菌丝, 胞,无色,椭圆形,萌发时产生芽管,长成菌丝, 胞,无色,椭圆形,萌发时产生芽管,长成菌丝, 胞,无色,椭圆形,萌发时产生芽管,长成菌丝, 胞,无色,椭圆形,萌发时产生芽管,长成菌丝, 菌核有时也可萌发直接产生菌丝。 菌核有时也可萌发直接产生菌丝。 菌核有时也可萌发直接产生菌丝。 菌核有时也可萌发直接产生菌丝。 菌核有时也可萌发直接产生菌丝。 菌核有时也可萌发直接产生菌丝。 菌核有时也可萌发直接产生菌丝。 菌核有时也可萌发直接产生菌丝
二、病原 二、病原 二、病原 二、病原 * * * * 病原物为核盘菌 病原物为核盘菌 病原物为核盘菌 病原物为核盘菌 病原物为核盘菌 病原物为核盘菌 病原物为核盘菌 病原物为核盘菌 [ [ [ [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 ] ] ] ,子囊 ,子囊 ,子囊 ,子囊 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亚门核盘菌属。 菌亚门核盘菌属。 1. 1. 1. 1. 形态 形态 形态 形态 菌核 菌核 菌核 菌核 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 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 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 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 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 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 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 不规则形,鼠粪状,表面黑色,内部 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萌发时先产生针状肉质 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萌发时先产生针状肉质 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萌发时先产生针状肉质 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萌发时先产生针状肉质 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萌发时先产生针状肉质 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萌发时先产生针状肉质 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萌发时先产生针状肉质 粉红色,全部由菌丝组成,萌发时先产生针状肉质 的子囊盘柄,其后柄的顶端膨大并逐渐形成子囊盘。 的子囊盘柄,其后柄的顶端膨大并逐渐形成子囊盘。 的子囊盘柄,其后柄的顶端膨大并逐渐形成子囊盘。 的子囊盘柄,其后柄的顶端膨大并逐渐形成子囊盘。 的子囊盘柄,其后柄的顶端膨大并逐渐形成子囊盘。 的子囊盘柄,其后柄的顶端膨大并逐渐形成子囊盘。 的子囊盘柄,其后柄的顶端膨大并逐渐形成子囊盘。 的子囊盘柄,其后柄的顶端膨大并逐渐形成子囊盘。 每个菌核抽生子囊盘的数目大多为 每个菌核抽生子囊盘的数目大多为 每个菌核抽生子囊盘的数目大多为 每个菌核抽生子囊盘的数目大多为 每个菌核抽生子囊盘的数目大多为 每个菌核抽生子囊盘的数目大多为 每个菌核抽生子囊盘的数目大多为 每个菌核抽生子囊盘的数目大多为 1 1 1 1 ~ ~ ~ ~ 4 4 4 4 个,少数可 个,少数可 个,少数可 个,少数可 多达 多达 多达 多达 10 10 10 10 个以上。 个以上。 个以上。 个以上。 子囊盘 子囊盘 子囊盘 子囊盘 肉质,浅肉色至褐色,初呈 肉质,浅肉色至褐色,初呈 肉质,浅肉色至褐色,初呈 肉质,浅肉色至褐色,初呈 肉质,浅肉色至褐色,初呈 肉质,浅肉色至褐色,初呈 肉质,浅肉色至褐色,初呈 肉质,浅肉色至褐色,初呈 杯状,展开后呈盘状,表面为由子囊和生于子囊间 杯状,展开后呈盘状,表面为由子囊和生于子囊间 杯状,展开后呈盘状,表面为由子囊和生于子囊间 杯状,展开后呈盘状,表面为由子囊和生于子囊间 杯状,展开后呈盘状,表面为由子囊和生于子囊间 杯状,展开后呈盘状,表面为由子囊和生于子囊间 杯状,展开后呈盘状,表面为由子囊和生于子囊间 杯状,展开后呈盘状,表面为由子囊和生于子囊间 的侧丝所构成的子实层; 的侧丝所构成的子实层; 的侧丝所构成的子实层; 的侧丝所构成的子实层; 的侧丝所构成的子实层; 的侧丝所构成的子实层; 的侧丝所构成的子实层; 的侧丝所构成的子实层; 子囊 子囊 子囊 子囊 棍棒状或圆柱形,顶 棍棒状或圆柱形,顶 棍棒状或圆柱形,顶 棍棒状或圆柱形,顶 棍棒状或圆柱形,顶 棍棒状或圆柱形,顶 棍棒状或圆柱形,顶 棍棒状或圆柱形,顶 部纯圆,无色,内生 部纯圆,无色,内生 部纯圆,无色,内生 部纯圆,无色,内生 部纯圆,无色,内生 部纯圆,无色,内生 部纯圆,无色,内生 部纯圆,无色,内生 8 8 8 8 个子囊孢子; 个子囊孢子; 个子囊孢子; 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单 单 单 单 胞,无色,椭圆形,萌发时产生芽管,长成菌丝, 胞,无色,椭圆形,萌发时产生芽管,长成菌丝, 胞,无色,椭圆形,萌发时产生芽管,长成菌丝, 胞,无色,椭圆形,萌发时产生芽管,长成菌丝, 胞,无色,椭圆形,萌发时产生芽管,长成菌丝, 胞,无色,椭圆形,萌发时产生芽管,长成菌丝, 胞,无色,椭圆形,萌发时产生芽管,长成菌丝, 胞,无色,椭圆形,萌发时产生芽管,长成菌丝, 菌核有时也可萌发直接产生菌丝。 菌核有时也可萌发直接产生菌丝。 菌核有时也可萌发直接产生菌丝。 菌核有时也可萌发直接产生菌丝。 菌核有时也可萌发直接产生菌丝。 菌核有时也可萌发直接产生菌丝。 菌核有时也可萌发直接产生菌丝。 菌核有时也可萌发直接产生菌丝

1. 1. 1. 1. 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 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 2. 2. 2. 2. 子囊盘纵剖面 3. 3. 3. 3. 3. 3. 3. 3. 子囊 和子囊孢子 4. 4. 4. 4. 4. 4. 4. 4. 测丝
1. 1. 1. 1. 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 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 2. 2. 2. 2. 子囊盘纵剖面 3. 3. 3. 3. 3. 3. 3. 3. 子囊 和子囊孢子 4. 4. 4. 4. 4. 4. 4. 4. 测丝

2. 2. 2. 2. 生理 生理 生理 生理 菌核 菌核 菌核 菌核 形成适温为 形成适温为 形成适温为 形成适温为 15 15 15 15 ~ ~ ~ ~ 25 25 25 25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适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适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适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适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适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适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适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适 宜温度为 宜温度为 宜温度为 宜温度为 10 10 10 10 ~ ~ ~ ~ 20 20 20 20 ℃,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度为 ,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度为 ,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度为 ,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度为 ,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度为 ,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度为 ,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度为 ,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度为 15 15 15 15 ~ ~ ~ ~ 18 18 18 18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在长江流域地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在长江流域地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在长江流域地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在长江流域地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在长江流域地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在长江流域地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在长江流域地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在长江流域地 区,病菌能在冬季低温干旱条件下安全越冬,但夏季 区,病菌能在冬季低温干旱条件下安全越冬,但夏季 区,病菌能在冬季低温干旱条件下安全越冬,但夏季 区,病菌能在冬季低温干旱条件下安全越冬,但夏季 区,病菌能在冬季低温干旱条件下安全越冬,但夏季 区,病菌能在冬季低温干旱条件下安全越冬,但夏季 区,病菌能在冬季低温干旱条件下安全越冬,但夏季 区,病菌能在冬季低温干旱条件下安全越冬,但夏季 的湿热条件易使菌核被其他微生物寄生致腐,对菌核 的湿热条件易使菌核被其他微生物寄生致腐,对菌核 的湿热条件易使菌核被其他微生物寄生致腐,对菌核 的湿热条件易使菌核被其他微生物寄生致腐,对菌核 的湿热条件易使菌核被其他微生物寄生致腐,对菌核 的湿热条件易使菌核被其他微生物寄生致腐,对菌核 的湿热条件易使菌核被其他微生物寄生致腐,对菌核 的湿热条件易使菌核被其他微生物寄生致腐,对菌核 的越夏不利。在水浸条件下, 的越夏不利。在水浸条件下, 的越夏不利。在水浸条件下, 的越夏不利。在水浸条件下, 的越夏不利。在水浸条件下, 的越夏不利。在水浸条件下, 的越夏不利。在水浸条件下, 的越夏不利。在水浸条件下, 1 1 1 1 个月内菌核全部死亡。 个月内菌核全部死亡。 个月内菌核全部死亡。 个月内菌核全部死亡。 个月内菌核全部死亡。 个月内菌核全部死亡。 个月内菌核全部死亡。 个月内菌核全部死亡。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对温、湿度的适应性较广。在 对温、湿度的适应性较广。在 对温、湿度的适应性较广。在 对温、湿度的适应性较广。在 对温、湿度的适应性较广。在 对温、湿度的适应性较广。在 对温、湿度的适应性较广。在 对温、湿度的适应性较广。在 5 5 5 5 ~ ~ ~ ~ 30 30 30 30 ℃范围 范围 范围 范围 内,孢子萌发率均可超过 内,孢子萌发率均可超过 内,孢子萌发率均可超过 内,孢子萌发率均可超过 内,孢子萌发率均可超过 内,孢子萌发率均可超过 内,孢子萌发率均可超过 内,孢子萌发率均可超过 50 50 50 50 %,一般在 %,一般在 %,一般在 %,一般在 24h 24h 24h 24h 内完成萌发。 内完成萌发。 内完成萌发。 内完成萌发。 在 在 在 在 15 15 15 15 ~ ~ ~ ~ 20 20 20 20 ℃时, 时, 时, 时, 16 16 16 16 ~ ~ ~ ~ 18h 18h 18h 18h 内孢子萌发率即可达 内孢子萌发率即可达 内孢子萌发率即可达 内孢子萌发率即可达 内孢子萌发率即可达 内孢子萌发率即可达 内孢子萌发率即可达 内孢子萌发率即可达 90 90 90 90 %~ %~ %~ %~ 100 100 100 100 %。 %。 %。 %。 孢子萌发 孢子萌发 孢子萌发 孢子萌发 时不需要水膜,在相对湿度 时不需要水膜,在相对湿度 时不需要水膜,在相对湿度 时不需要水膜,在相对湿度 时不需要水膜,在相对湿度 时不需要水膜,在相对湿度 时不需要水膜,在相对湿度 时不需要水膜,在相对湿度 85 85 85 85 %以 %以 %以 %以 上,萌发率即可达 上,萌发率即可达 上,萌发率即可达 上,萌发率即可达 上,萌发率即可达 上,萌发率即可达 上,萌发率即可达 上,萌发率即可达 100 100 100 100 %。子囊孢子在直射日光下 %。子囊孢子在直射日光下 %。子囊孢子在直射日光下 %。子囊孢子在直射日光下 %。子囊孢子在直射日光下 %。子囊孢子在直射日光下 %。子囊孢子在直射日光下 %。子囊孢子在直射日光下 4h 4h 4h 4h 丧 丧 丧 丧 失萌发能力。 失萌发能力。 失萌发能力。 失萌发能力
2. 2. 2. 2. 生理 生理 生理 生理 菌核 菌核 菌核 菌核 形成适温为 形成适温为 形成适温为 形成适温为 15 15 15 15 ~ ~ ~ ~ 25 25 25 25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适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适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适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适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适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适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适 。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适 宜温度为 宜温度为 宜温度为 宜温度为 10 10 10 10 ~ ~ ~ ~ 20 20 20 20 ℃,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度为 ,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度为 ,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度为 ,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度为 ,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度为 ,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度为 ,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度为 ,产生子囊盘的最适温度为 15 15 15 15 ~ ~ ~ ~ 18 18 18 18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在长江流域地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在长江流域地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在长江流域地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在长江流域地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在长江流域地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在长江流域地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在长江流域地 。菌核抵抗干旱和低温的能力强。在长江流域地 区,病菌能在冬季低温干旱条件下安全越冬,但夏季 区,病菌能在冬季低温干旱条件下安全越冬,但夏季 区,病菌能在冬季低温干旱条件下安全越冬,但夏季 区,病菌能在冬季低温干旱条件下安全越冬,但夏季 区,病菌能在冬季低温干旱条件下安全越冬,但夏季 区,病菌能在冬季低温干旱条件下安全越冬,但夏季 区,病菌能在冬季低温干旱条件下安全越冬,但夏季 区,病菌能在冬季低温干旱条件下安全越冬,但夏季 的湿热条件易使菌核被其他微生物寄生致腐,对菌核 的湿热条件易使菌核被其他微生物寄生致腐,对菌核 的湿热条件易使菌核被其他微生物寄生致腐,对菌核 的湿热条件易使菌核被其他微生物寄生致腐,对菌核 的湿热条件易使菌核被其他微生物寄生致腐,对菌核 的湿热条件易使菌核被其他微生物寄生致腐,对菌核 的湿热条件易使菌核被其他微生物寄生致腐,对菌核 的湿热条件易使菌核被其他微生物寄生致腐,对菌核 的越夏不利。在水浸条件下, 的越夏不利。在水浸条件下, 的越夏不利。在水浸条件下, 的越夏不利。在水浸条件下, 的越夏不利。在水浸条件下, 的越夏不利。在水浸条件下, 的越夏不利。在水浸条件下, 的越夏不利。在水浸条件下, 1 1 1 1 个月内菌核全部死亡。 个月内菌核全部死亡。 个月内菌核全部死亡。 个月内菌核全部死亡。 个月内菌核全部死亡。 个月内菌核全部死亡。 个月内菌核全部死亡。 个月内菌核全部死亡。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 对温、湿度的适应性较广。在 对温、湿度的适应性较广。在 对温、湿度的适应性较广。在 对温、湿度的适应性较广。在 对温、湿度的适应性较广。在 对温、湿度的适应性较广。在 对温、湿度的适应性较广。在 对温、湿度的适应性较广。在 5 5 5 5 ~ ~ ~ ~ 30 30 30 30 ℃范围 范围 范围 范围 内,孢子萌发率均可超过 内,孢子萌发率均可超过 内,孢子萌发率均可超过 内,孢子萌发率均可超过 内,孢子萌发率均可超过 内,孢子萌发率均可超过 内,孢子萌发率均可超过 内,孢子萌发率均可超过 50 50 50 50 %,一般在 %,一般在 %,一般在 %,一般在 24h 24h 24h 24h 内完成萌发。 内完成萌发。 内完成萌发。 内完成萌发。 在 在 在 在 15 15 15 15 ~ ~ ~ ~ 20 20 20 20 ℃时, 时, 时, 时, 16 16 16 16 ~ ~ ~ ~ 18h 18h 18h 18h 内孢子萌发率即可达 内孢子萌发率即可达 内孢子萌发率即可达 内孢子萌发率即可达 内孢子萌发率即可达 内孢子萌发率即可达 内孢子萌发率即可达 内孢子萌发率即可达 90 90 90 90 %~ %~ %~ %~ 100 100 100 100 %。 %。 %。 %。 孢子萌发 孢子萌发 孢子萌发 孢子萌发 时不需要水膜,在相对湿度 时不需要水膜,在相对湿度 时不需要水膜,在相对湿度 时不需要水膜,在相对湿度 时不需要水膜,在相对湿度 时不需要水膜,在相对湿度 时不需要水膜,在相对湿度 时不需要水膜,在相对湿度 85 85 85 85 %以 %以 %以 %以 上,萌发率即可达 上,萌发率即可达 上,萌发率即可达 上,萌发率即可达 上,萌发率即可达 上,萌发率即可达 上,萌发率即可达 上,萌发率即可达 100 100 100 100 %。子囊孢子在直射日光下 %。子囊孢子在直射日光下 %。子囊孢子在直射日光下 %。子囊孢子在直射日光下 %。子囊孢子在直射日光下 %。子囊孢子在直射日光下 %。子囊孢子在直射日光下 %。子囊孢子在直射日光下 4h 4h 4h 4h 丧 丧 丧 丧 失萌发能力。 失萌发能力。 失萌发能力。 失萌发能力

3. 3. 3. 3. 寄主范围 寄主范围 寄主范围 寄主范围 * * * * 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 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 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 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 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 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 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 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 64 64 64 64 个科 个科 个科 个科 396 396 396 396 种植物。 种植物。 种植物。 种植物。 我国报道的该菌自然寄主有 我国报道的该菌自然寄主有 我国报道的该菌自然寄主有 我国报道的该菌自然寄主有 我国报道的该菌自然寄主有 我国报道的该菌自然寄主有 我国报道的该菌自然寄主有 我国报道的该菌自然寄主有 36 36 36 36 个科 个科 个科 个科 214 214 214 214 种植物;常见 种植物;常见 种植物;常见 种植物;常见 的重要寄主除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向 的重要寄主除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向 的重要寄主除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向 的重要寄主除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向 的重要寄主除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向 的重要寄主除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向 的重要寄主除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向 的重要寄主除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向 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栽培油菜的 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栽培油菜的 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栽培油菜的 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栽培油菜的 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栽培油菜的 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栽培油菜的 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栽培油菜的 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栽培油菜的 3 3 3 3 个类型 个类型 个类型 个类型 5 5 5 5 个种均可受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异地 个种均可受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异地 个种均可受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异地 个种均可受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异地 个种均可受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异地 个种均可受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异地 个种均可受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异地 个种均可受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异地 菌系在培养、生理特性和致病力强弱等方面均有差 菌系在培养、生理特性和致病力强弱等方面均有差 菌系在培养、生理特性和致病力强弱等方面均有差 菌系在培养、生理特性和致病力强弱等方面均有差 菌系在培养、生理特性和致病力强弱等方面均有差 菌系在培养、生理特性和致病力强弱等方面均有差 菌系在培养、生理特性和致病力强弱等方面均有差 菌系在培养、生理特性和致病力强弱等方面均有差 异。 异。 异。 异
3. 3. 3. 3. 寄主范围 寄主范围 寄主范围 寄主范围 * * * * 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 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 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 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 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 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 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 病菌的寄主范围很广,可侵染 64 64 64 64 个科 个科 个科 个科 396 396 396 396 种植物。 种植物。 种植物。 种植物。 我国报道的该菌自然寄主有 我国报道的该菌自然寄主有 我国报道的该菌自然寄主有 我国报道的该菌自然寄主有 我国报道的该菌自然寄主有 我国报道的该菌自然寄主有 我国报道的该菌自然寄主有 我国报道的该菌自然寄主有 36 36 36 36 个科 个科 个科 个科 214 214 214 214 种植物;常见 种植物;常见 种植物;常见 种植物;常见 的重要寄主除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向 的重要寄主除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向 的重要寄主除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向 的重要寄主除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向 的重要寄主除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向 的重要寄主除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向 的重要寄主除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向 的重要寄主除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莴苣、向 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栽培油菜的 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栽培油菜的 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栽培油菜的 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栽培油菜的 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栽培油菜的 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栽培油菜的 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栽培油菜的 日葵、胡萝卜、大豆、蚕豆和豌豆等。栽培油菜的 3 3 3 3 个类型 个类型 个类型 个类型 5 5 5 5 个种均可受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异地 个种均可受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异地 个种均可受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异地 个种均可受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异地 个种均可受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异地 个种均可受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异地 个种均可受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异地 个种均可受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异地 菌系在培养、生理特性和致病力强弱等方面均有差 菌系在培养、生理特性和致病力强弱等方面均有差 菌系在培养、生理特性和致病力强弱等方面均有差 菌系在培养、生理特性和致病力强弱等方面均有差 菌系在培养、生理特性和致病力强弱等方面均有差 菌系在培养、生理特性和致病力强弱等方面均有差 菌系在培养、生理特性和致病力强弱等方面均有差 菌系在培养、生理特性和致病力强弱等方面均有差 异。 异。 异。 异

三、病害循环 三、病害循环 三、病害循环 三、病害循环 * * * *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中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中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中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中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中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中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中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中 越夏 越夏 越夏 越夏 ( ( ( ( 冬油菜 冬油菜 冬油菜 冬油菜 区 区 区 区 ) ) ) ) 、 、 、 、 越冬 越冬 越冬 越冬 ( ( ( ( 冬、春油菜区 冬、春油菜区 冬、春油菜区 冬、春油菜区 ) ) ) ) 。病残株、种子中的菌核 。病残株、种子中的菌核 。病残株、种子中的菌核 。病残株、种子中的菌核 。病残株、种子中的菌核 。病残株、种子中的菌核 。病残株、种子中的菌核 。病残株、种子中的菌核 随着施肥、播种等农事操作进入土壤中。菌核萌发 随着施肥、播种等农事操作进入土壤中。菌核萌发 随着施肥、播种等农事操作进入土壤中。菌核萌发 随着施肥、播种等农事操作进入土壤中。菌核萌发 随着施肥、播种等农事操作进入土壤中。菌核萌发 随着施肥、播种等农事操作进入土壤中。菌核萌发 随着施肥、播种等农事操作进入土壤中。菌核萌发 随着施肥、播种等农事操作进入土壤中。菌核萌发 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随 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随 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随 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随 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随 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随 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随 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随 气流传播 气流传播 气流传播 气流传播 最远可至数公里。 最远可至数公里。 最远可至数公里。 最远可至数公里。 最远可至数公里。 最远可至数公里。 最远可至数公里。 最远可至数公里。 孢子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借机械压力从寄主 孢子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借机械压力从寄主 孢子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借机械压力从寄主 孢子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借机械压力从寄主 孢子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借机械压力从寄主 孢子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借机械压力从寄主 孢子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借机械压力从寄主 孢子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借机械压力从寄主 表皮细胞间隙 表皮细胞间隙 表皮细胞间隙 表皮细胞间隙 或 或 或 或 伤口 伤口 伤口 伤口 、 、 、 、 自然孔口侵入 自然孔口侵入 自然孔口侵入 自然孔口侵入 。菌丝也可以 。菌丝也可以 。菌丝也可以 。菌丝也可以 相同方式直接侵染寄主。病菌一般 相同方式直接侵染寄主。病菌一般 相同方式直接侵染寄主。病菌一般 相同方式直接侵染寄主。病菌一般 相同方式直接侵染寄主。病菌一般 相同方式直接侵染寄主。病菌一般 相同方式直接侵染寄主。病菌一般 相同方式直接侵染寄主。病菌一般 没有再侵染 没有再侵染 没有再侵染 没有再侵染 。 。 。
三、病害循环 三、病害循环 三、病害循环 三、病害循环 * * * *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中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中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中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中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中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中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中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中 越夏 越夏 越夏 越夏 ( ( ( ( 冬油菜 冬油菜 冬油菜 冬油菜 区 区 区 区 ) ) ) ) 、 、 、 、 越冬 越冬 越冬 越冬 ( ( ( ( 冬、春油菜区 冬、春油菜区 冬、春油菜区 冬、春油菜区 ) ) ) ) 。病残株、种子中的菌核 。病残株、种子中的菌核 。病残株、种子中的菌核 。病残株、种子中的菌核 。病残株、种子中的菌核 。病残株、种子中的菌核 。病残株、种子中的菌核 。病残株、种子中的菌核 随着施肥、播种等农事操作进入土壤中。菌核萌发 随着施肥、播种等农事操作进入土壤中。菌核萌发 随着施肥、播种等农事操作进入土壤中。菌核萌发 随着施肥、播种等农事操作进入土壤中。菌核萌发 随着施肥、播种等农事操作进入土壤中。菌核萌发 随着施肥、播种等农事操作进入土壤中。菌核萌发 随着施肥、播种等农事操作进入土壤中。菌核萌发 随着施肥、播种等农事操作进入土壤中。菌核萌发 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随 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随 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随 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随 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随 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随 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随 形成子囊盘。子囊孢子随 气流传播 气流传播 气流传播 气流传播 最远可至数公里。 最远可至数公里。 最远可至数公里。 最远可至数公里。 最远可至数公里。 最远可至数公里。 最远可至数公里。 最远可至数公里。 孢子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借机械压力从寄主 孢子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借机械压力从寄主 孢子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借机械压力从寄主 孢子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借机械压力从寄主 孢子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借机械压力从寄主 孢子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借机械压力从寄主 孢子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借机械压力从寄主 孢子在寄主上萌发产生侵入丝,借机械压力从寄主 表皮细胞间隙 表皮细胞间隙 表皮细胞间隙 表皮细胞间隙 或 或 或 或 伤口 伤口 伤口 伤口 、 、 、 、 自然孔口侵入 自然孔口侵入 自然孔口侵入 自然孔口侵入 。菌丝也可以 。菌丝也可以 。菌丝也可以 。菌丝也可以 相同方式直接侵染寄主。病菌一般 相同方式直接侵染寄主。病菌一般 相同方式直接侵染寄主。病菌一般 相同方式直接侵染寄主。病菌一般 相同方式直接侵染寄主。病菌一般 相同方式直接侵染寄主。病菌一般 相同方式直接侵染寄主。病菌一般 相同方式直接侵染寄主。病菌一般 没有再侵染 没有再侵染 没有再侵染 没有再侵染 。 。 。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小麦病害.pdf
-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薯类病害.pdf
-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水稻病害.pdf
-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棉花病害.pdf
-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蔬菜病害(主讲人:鄢洪海).pdf
- 《烟草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河南农业大学)第九章 烟叶发酵的化学原理.ppt
- 《烟草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河南农业大学)第八章 烟草的质量与化学指标.ppt
- 《烟草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河南农业大学)第七章 烟草灰分.ppt
- 《烟草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河南农业大学)第六章 烟草香味物质.ppt
- 《烟草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河南农业大学)第五章 烟草色素.ppt
- 《烟草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河南农业大学)第四章 烟草生物碱.ppt
- 《烟草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河南农业大学)第三章 烟草含氮化合物.ppt
- 《烟草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河南农业大学)第二章 烟草糖类.ppt
- 《烟草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河南农业大学)第一章 烟草水分.ppt
- 《烟草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河南农业大学)第十章 卷烟烟气的形成及其理化性质.ppt
- 《烟草化学》课程PPT教学课件(河南农业大学)绪论(主讲教师:殷全玉).ppt
- 《植物营养与肥料》课程PPT教学课件(青岛农业大学)第九章 绿肥与菌肥.ppt
- 《植物营养与肥料》课程PPT教学课件(青岛农业大学)第八章 有机肥料的营养作用与有机肥料.ppt
- 《植物营养与肥料》课程PPT教学课件(青岛农业大学)第七章 复合肥料.ppt
- 《植物营养与肥料》课程PPT教学课件(青岛农业大学)第六章 植物微量元素营养与微肥.ppt
-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玉米病害.pdf
-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章 茄科蔬菜病害.pdf
-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章 葫芦科蔬菜病害.pdf
-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章 豆科及其它蔬菜病害.pdf
-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讲 苹果、梨及其他果树枝干病害.pdf
-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二讲 苹果、梨果实病害.pdf
-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三讲 苹果叶部病害.pdf
-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四讲 梨树病害.pdf
-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八讲 果树根部病害.pdf
- 《生物农药》课程PPT教学课件(福建农林大学)第一章 生物农药概论.ppt
- 《生物农药》课程PPT教学课件(福建农林大学)第二章 植物性农药.ppt
- 《生物农药》课程PPT教学课件(福建农林大学)第三章 苏云金芽孢(胞)杆菌.ppt
- 《生物农药》课程PPT教学课件(福建农林大学)第四章 真菌杀虫剂.ppt
- 《生物农药》课程PPT教学课件(福建农林大学)第五章 农用抗生素.ppt
- 《生物农药》课程PPT教学课件(福建农林大学)第六章 转基因植物与生物安全性.ppt
- 《生物农药》课程PPT教学课件(福建农林大学)第七章 生物技术在生物农药上的应用.ppt
-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果蔬贮藏运销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绪论.pdf
-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果蔬贮藏运销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材讲义)第一章 果蔬贮运基础知识.pdf
-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果蔬贮藏运销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果蔬贮运基础知识.ppt
-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果蔬贮藏运销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实验一 呼吸强度的测定.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