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电子讲义(第五讲)
第五讲 上次我们讲了西方哲学,从古希腊一直到近代西方。西方哲学丰富,然而可 以归结为一句话: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柏拉图综合总结开始,逻各斯的概念得到 了不断发展:中世纪与基督教的思想结合而出现“道成肉身”的理论;经文艺复 兴完成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变之后,由笛卡儿开启了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进程;此后 经验论和唯理论互相辩论,康德完成了批判的总结,至黑格尔逻各斯中心主义发 展到了高峰;黑格尔之后,出现了现代五花八门的西方哲学。 由此看来,西方哲学的发展是不断出现危机,而由不断克服危机的过程。 我们上次讲了,康德把他一生的探索归结为三个问题:一、我能够知道什么;二、 我应该做什么;三、我能期望什么。第一个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 伦理学的问题,第三个是宗教信仰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头上的 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只要人类永远在进行哲学思考,这些问题就会不断地得到 新的回答,但是永远没有标准的答案,这就是哲学。 今天,我们来观看另外一个哲学的景观,这就是印度哲学。 中国古代对印度的哲学还是有很深的了解的。我们知道,佛教从印度传来之后, 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在古时候中国人的心目中,印度就是西方 极乐世界所在地。佛教在中国传播了1000多年,到了近现代,印度跟中国一样 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落后的东方国家,所以大家的眼睛都盯住了西方, 这个西方可就不是印度了一一以前我们把印度当成极乐世界,现在我们把欧美当 成极乐世界,言必称希腊,言必称英美。结果,到了现在,中国人对于欧美这个 西方是知之甚详,而对于我们的近邻印度却了解甚少。印度是怎么回事?闹不清。 可是印度实实在在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轴心期产生哲学的地方,全世界也就 是希腊,中国和印度。所以我们不能不了解印度。此外,我们也不要把印度的哲 学仅仅归结为一个佛教,它的面貌可是多姿多彩。我们如果了解了印度哲学的概 貌,不仅可以打开我们的眼界,还可以更深地体会到,哲学不能用一个普遍的概 念来到处套用,到处套用一个普遍定义的不是哲学 轴心期产生的哲学都有它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宗教背景,而正是这些背景的 不同,导致了各个哲学传统有了自己独特的风貌。我们今天就专门来讲讲印度的 正统哲学,下一节课就专门讲讲印度的佛教。 印度的历史非常长,文化传统悠久,然而印度人很奇怪,他们的历史观念不强。 印度古代的事情很多是无法连成一气的,模糊不可考证,印度人自己也不知道。 我们中国的历史号称5000年,简单说,就是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七雄,然 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皇中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养殖家畜、神农氏发展 农业生产,这个发展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到了五帝之中的黄帝,他提倡蚕桑舟车, 接下来炎帝、帝喾,然后就是最为重要的尧舜,这样中国的文化就形成了。之后
第五讲 上次我们讲了西方哲学,从古希腊一直到近代西方。西方哲学丰富,然而可 以归结为一句话:逻各斯中心主义。从柏拉图综合总结开始,逻各斯的概念得到 了不断发展:中世纪与基督教的思想结合而出现“道成肉身”的理论;经文艺复 兴完成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变之后,由笛卡儿开启了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进程;此后 经验论和唯理论互相辩论,康德完成了批判的总结,至黑格尔逻各斯中心主义发 展到了高峰;黑格尔之后,出现了现代五花八门的西方哲学。 由此看来,西方哲学的发展是不断出现危机,而由不断克服危机的过程。 我们上次讲了,康德把他一生的探索归结为三个问题:一、我能够知道什么;二、 我应该做什么;三、我能期望什么。第一个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 伦理学的问题,第三个是宗教信仰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头上的 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只要人类永远在进行哲学思考,这些问题就会不断地得到 新的回答,但是永远没有标准的答案,这就是哲学。 今天,我们来观看另外一个哲学的景观,这就是印度哲学。 中国古代对印度的哲学还是有很深的了解的。我们知道,佛教从印度传来之后, 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在古时候中国人的心目中,印度就是西方 极乐世界所在地。佛教在中国传播了 1000 多年,到了近现代,印度跟中国一样 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落后的东方国家,所以大家的眼睛都盯住了西方, 这个西方可就不是印度了——以前我们把印度当成极乐世界,现在我们把欧美当 成极乐世界,言必称希腊,言必称英美。结果,到了现在,中国人对于欧美这个 西方是知之甚详,而对于我们的近邻印度却了解甚少。印度是怎么回事?闹不清。 可是印度实实在在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轴心期产生哲学的地方,全世界也就 是希腊,中国和印度。所以我们不能不了解印度。此外,我们也不要把印度的哲 学仅仅归结为一个佛教,它的面貌可是多姿多彩。我们如果了解了印度哲学的概 貌,不仅可以打开我们的眼界,还可以更深地体会到,哲学不能用一个普遍的概 念来到处套用,到处套用一个普遍定义的不是哲学。 轴心期产生的哲学都有它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宗教背景,而正是这些背景的 不同,导致了各个哲学传统有了自己独特的风貌。我们今天就专门来讲讲印度的 正统哲学,下一节课就专门讲讲印度的佛教。 印度的历史非常长,文化传统悠久,然而印度人很奇怪,他们的历史观念不强。 印度古代的事情很多是无法连成一气的,模糊不可考证,印度人自己也不知道。 我们中国的历史号称 5000 年,简单说,就是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七雄,然 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三皇中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养殖家畜、神农氏发展 农业生产,这个发展是物质生产的发展;到了五帝之中的黄帝,他提倡蚕桑舟车, 接下来炎帝、帝喾,然后就是最为重要的尧舜,这样中国的文化就形成了。之后
就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夏商周,三王。可以说,中国人对于自己的这 部历史,是熟悉的不得了。然而印度根本就不像我们中国,他们的历史年代混乱, 只能通过考古,后来的研究才能知道一些。印度的有些历史,还必须通过中国的 记载。例如玄奘到西天取经,他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按照中国人自己记载 历史的方法,粗枝大叶地记载了一些印度公元7世纪以前的历史,这些就成为了 现在研究印度历史很重要的史料。就印度这样一个没有历史观念的民族,却有一 个很独特的源流,那就是宗教观念。印度的哲学,没有不带宗教性的。这是一种 很奇特的现象。虽然印度的哲学带有很强的神秘性,然而它还是有自己的发展规 律,我们下面就来讲讲。 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吠陀宗教与种姓制度的耦合”。公元前2000年一公 元前1300年的时候,来自于西方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把印度的土著达罗毗荼 人变成奴隶,并完全颠覆了原来的土著文化,而另外创建了一套宗教的系统,这 就是吠陀宗教,所以吠陀宗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不是印度原来具有的文化传统, 印度原有的传统已经中断了,这是与我们中国很不一样的地方。“吠陀”按照印 度的古义,是指一种很神秘的知识,包括祭神的仪式、颂歌、咒语等等。这样 种宗教具有自然崇拜的色彩,大自然很多现象在吠陀宗教中都有体现;然而各种 神上有一种至高无上的主神,就是梵天。吠陀的宗教,是跟印度的种姓制度相耦 合的。白种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后,成为了高级种姓,原来印度的黑色、棕色 土著达罗毗荼人,就成为了低等种姓。这种种姓制度完全按照人的肤色来区分, “种姓”的梵文词汇“瓦尔那”,实际上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雅利 安人为了保持他们的血统,不愿被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同化,不许自己的子女与达 罗毗荼人结婚。为了巩固自己的特权地位,征服者和统治者们就以肤色的深浅将 当时的社会阶层划分成4个等级,从上到下分别是即婆罗门(祭司和僧侣)、刹 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和首陀罗(被征服的奴隶 和失去土地的自由民),他们分别由梵天的口、双臂、双腿、双脚变化过来。这 种种姓制度有几个基本特征,即职业的世袭制、严格的内婚制和地位的等级制。 吠陀宗教与种姓制度的结合,使得它迅速流传,成为印度普遍的宗教。 般来说,吠陀宗教有三大纲领:吠陀天启(吠陀的起源是上天的安排)、祭祀 万能(祭祀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向神企求的方式)、婆罗门至上。吠陀宗教在后来 形成了一部带有很强思辩性的“圣经”,那就是《奥义书》,这是我要讲的第二 个问题。 《奥义书》是吠陀宗教发展的一个总结,是印度哲学的源头。《奧义书》从幼稚、 低级的吠陀宗教中提升了三个基本观念,从而规定了以后印度哲学发展的线索和 去向。这三个观念是:一、梵我同一;二、业报轮回;三、解脱之道 什么叫梵我同一?我们曾经讲过,轴心期三大文化源流分别都有一个关于世界统 一性的原理,由此而得出了各自文化区最重要最崇高最核心的概念:西方是“逻 各斯”,中国是“道”,印度就是“梵”。“梵”是什么?这里有一个发展的过
就是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夏商周,三王。可以说,中国人对于自己的这 部历史,是熟悉的不得了。然而印度根本就不像我们中国,他们的历史年代混乱, 只能通过考古,后来的研究才能知道一些。印度的有些历史,还必须通过中国的 记载。例如玄奘到西天取经,他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按照中国人自己记载 历史的方法,粗枝大叶地记载了一些印度公元 7 世纪以前的历史,这些就成为了 现在研究印度历史很重要的史料。就印度这样一个没有历史观念的民族,却有一 个很独特的源流,那就是宗教观念。印度的哲学,没有不带宗教性的。这是一种 很奇特的现象。虽然印度的哲学带有很强的神秘性,然而它还是有自己的发展规 律,我们下面就来讲讲。 我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吠陀宗教与种姓制度的耦合”。公元前 2000 年-公 元前 1300 年的时候,来自于西方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把印度的土著达罗毗荼 人变成奴隶,并完全颠覆了原来的土著文化,而另外创建了一套宗教的系统,这 就是吠陀宗教,所以吠陀宗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不是印度原来具有的文化传统, 印度原有的传统已经中断了,这是与我们中国很不一样的地方。“吠陀”按照印 度的古义,是指一种很神秘的知识,包括祭神的仪式、颂歌、咒语等等。这样一 种宗教具有自然崇拜的色彩,大自然很多现象在吠陀宗教中都有体现;然而各种 神上有一种至高无上的主神,就是梵天。吠陀的宗教,是跟印度的种姓制度相耦 合的。白种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后,成为了高级种姓,原来印度的黑色、棕色 土著达罗毗荼人,就成为了低等种姓。这种种姓制度完全按照人的肤色来区分, “种姓”的梵文词汇“瓦尔那”,实际上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雅利 安人为了保持他们的血统,不愿被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同化,不许自己的子女与达 罗毗荼人结婚。为了巩固自己的特权地位,征服者和统治者们就以肤色的深浅将 当时的社会阶层划分成 4 个等级,从上到下分别是即婆罗门(祭司和僧侣)、刹 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和首陀罗(被征服的奴隶 和失去土地的自由民),他们分别由梵天的口、双臂、双腿、双脚变化过来。这 种种姓制度有几个基本特征,即职业的世袭制、严格的内婚制和地位的等级制。 吠陀宗教与种姓制度的结合,使得它迅速流传,成为印度普遍的宗教。 一般来说,吠陀宗教有三大纲领:吠陀天启(吠陀的起源是上天的安排)、祭祀 万能(祭祀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向神企求的方式)、婆罗门至上。吠陀宗教在后来 形成了一部带有很强思辩性的“圣经”,那就是《奥义书》,这是我要讲的第二 个问题。 《奥义书》是吠陀宗教发展的一个总结,是印度哲学的源头。《奥义书》从幼稚、 低级的吠陀宗教中提升了三个基本观念,从而规定了以后印度哲学发展的线索和 去向。这三个观念是:一、梵我同一;二、业报轮回;三、解脱之道。 什么叫梵我同一?我们曾经讲过,轴心期三大文化源流分别都有一个关于世界统 一性的原理,由此而得出了各自文化区最重要最崇高最核心的概念:西方是“逻 各斯”,中国是“道”,印度就是“梵”。“梵”是什么?这里有一个发展的过
程。“梵”原来指祭神的颂歌,这种颂歌的语言当中有一种咒力,可以让人求福 禳灾;在进一步发展之后“梵”成为全宇宙的活力,宇宙的精神,从而成为宇宙 的至上神;至上神代表了整个的宇宙。宇宙整体是什么?我们看到的东西能代表 整个宇宙么?世界的整体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么?不能。所以需要抽象,从整体 来把握,“梵”就是宇宙整体;然而整体必须通过部分来表现,所以印度人在反 复考虑部分如何与整体融合。由于印度传统中的宗教性,印度人没有采取古希腊 人所采取的分析的办法,他们从整体来考虑问题。整体是部分,梵可以体现在任 何事物身上。印度人现在还相信神牛,对牛崇拜的不得了,一群群的牛在大街上 闲庭信步,造成交通堵塞,外国人看到了惊奇的不得了,印度人当作天经地义的 事情见怪不怪,就是因为印度人相信牛里面有神,印度人还相信很多东西,这些 都是因为“梵”就体现在这一个个的个体事物中。整体又不是部分,部分能作为 整体吗?你能说这一个个的具体事物就是“梵”?不能。所以印度人提出了一种 现在让我们研究哲学的人都非常佩服的方法一一否定的辩证法,否定了一个个的 具体的部分,到后来整体就霍然而显。梵是一切,梵是牛,是马,这是用肯定的 方式来描述;而梵又不是这个,不是那个,这就是否定的辩证法。梵通过正反两 方面的描述,就成了一个超越认识的、超越经验的、超越逻辑思维的呈现在人们 面前的整体,它体现在一切当中,又从这一切当中超脱出来,不具有任何的属性。 这就是梵。 世界起源于梵,因为梵而存在,后面又复归于梵。然而除了梵之外,还有一个“我” 神我。如果说梵是客观世界的,那么这个我就是主观世界的。梵我同一,就 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同一,就是世界与我的同一,认识到“梵我同一”,体 验到梵我同一,这就是最高的境界。《奥义书》中提出梵我同一,这是印度哲学 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 其实希腊、中国、印度三个地方的哲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世界一分为二 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以及理想的世界。我们生活在现实的世界当中,一定要去 追求理想的世界,所以每一种哲学都有一种理想的追求,这是它所的价值理想。 价值理想的设想各不一样,所以三个地方的哲学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别。古希腊把 逻各斯的世界当作理想,印度哲学把“梵我同一”当作理想,中国哲学把“有道” 当作理想。但是希腊的逻各斯世界是可以通过人类的理性去认识,可以分析的手 段去追求,这样西方就走上了科学的道路:印度的梵我同一则是超出经验的,超 出逻辑的,只能同体验去把握,带有很强的神秘性,所以突出个体的感受:而中 国的有道无道则可以通过社会现状表现出来,有道就是太平盛世,无道就是民怨 沸腾,所以中国的哲学就走上了注重关注社会伦常的道路。有学者在三者之间做 了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两个世界的区分驱使古希腊人去求知, 所以知识论是西方哲学的传统:印度哲学两个世界的区分驱使印度人去追求一种 宗教的体验,所以神秘主义是印度哲学的有点:中国哲学则注重实践,所以践行 是中国哲学的特长。这个比较我们以后可以继续进行 与梵我同一紧密相连的一个观念,也是印度哲学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业报轮回。 业报轮回基于人具有灵魂这样一种看法。至于人是否真有灵魂,有人信,有人不
程。“梵”原来指祭神的颂歌,这种颂歌的语言当中有一种咒力,可以让人求福 禳灾;在进一步发展之后“梵”成为全宇宙的活力,宇宙的精神,从而成为宇宙 的至上神;至上神代表了整个的宇宙。宇宙整体是什么?我们看到的东西能代表 整个宇宙么?世界的整体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么?不能。所以需要抽象,从整体 来把握,“梵”就是宇宙整体;然而整体必须通过部分来表现,所以印度人在反 复考虑部分如何与整体融合。由于印度传统中的宗教性,印度人没有采取古希腊 人所采取的分析的办法,他们从整体来考虑问题。整体是部分,梵可以体现在任 何事物身上。印度人现在还相信神牛,对牛崇拜的不得了,一群群的牛在大街上 闲庭信步,造成交通堵塞,外国人看到了惊奇的不得了,印度人当作天经地义的 事情见怪不怪,就是因为印度人相信牛里面有神,印度人还相信很多东西,这些 都是因为“梵”就体现在这一个个的个体事物中。整体又不是部分,部分能作为 整体吗?你能说这一个个的具体事物就是“梵”?不能。所以印度人提出了一种 现在让我们研究哲学的人都非常佩服的方法——否定的辩证法,否定了一个个的 具体的部分,到后来整体就霍然而显。梵是一切,梵是牛,是马,这是用肯定的 方式来描述;而梵又不是这个,不是那个,这就是否定的辩证法。梵通过正反两 方面的描述,就成了一个超越认识的、超越经验的、超越逻辑思维的呈现在人们 面前的整体,它体现在一切当中,又从这一切当中超脱出来,不具有任何的属性。 这就是梵。 世界起源于梵,因为梵而存在,后面又复归于梵。然而除了梵之外,还有一个“我” ——神我。如果说梵是客观世界的,那么这个我就是主观世界的。梵我同一,就 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同一,就是世界与我的同一,认识到“梵我同一”,体 验到梵我同一,这就是最高的境界。《奥义书》中提出梵我同一,这是印度哲学 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 其实希腊、中国、印度三个地方的哲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世界一分为二: 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以及理想的世界。我们生活在现实的世界当中,一定要去 追求理想的世界,所以每一种哲学都有一种理想的追求,这是它所的价值理想。 价值理想的设想各不一样,所以三个地方的哲学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别。古希腊把 逻各斯的世界当作理想,印度哲学把“梵我同一”当作理想,中国哲学把“有道” 当作理想。但是希腊的逻各斯世界是可以通过人类的理性去认识,可以分析的手 段去追求,这样西方就走上了科学的道路;印度的梵我同一则是超出经验的,超 出逻辑的,只能同体验去把握,带有很强的神秘性,所以突出个体的感受;而中 国的有道无道则可以通过社会现状表现出来,有道就是太平盛世,无道就是民怨 沸腾,所以中国的哲学就走上了注重关注社会伦常的道路。有学者在三者之间做 了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是:古希腊哲学中的两个世界的区分驱使古希腊人去求知, 所以知识论是西方哲学的传统;印度哲学两个世界的区分驱使印度人去追求一种 宗教的体验,所以神秘主义是印度哲学的有点;中国哲学则注重实践,所以践行 是中国哲学的特长。这个比较我们以后可以继续进行。 与梵我同一紧密相连的一个观念,也是印度哲学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业报轮回。 业报轮回基于人具有灵魂这样一种看法。至于人是否真有灵魂,有人信,有人不
信,这个问题似乎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大体说来,关于灵魂的问题有三种不同 看法:一种是灵魂和肉体不可分离,人死如灯灭,灯灭了光也就没有了,肉体死 了灵魂也就散了;西方基督教则相信有灵魂,但是他们认为人的灵魂只有一次, 人死后,人的灵魂或者上升天堂,或者堕入地狱,为了灵魂能上天堂,所以人生 就应该信仰上帝,救赎原罪,如但丁的《神曲》中,把世界分为三层一一天堂 炼狱、地狱,就是这种看法的体现:而在印度,灵魂观是最为独特的。印度人坚 信,人是有灵魂的,在人死后,灵魂是可以不断再生的,可以不断转世投胎,也 许会变成植物,也许会变成动物,也许会变成饿鬼、畜生,等等,这就是轮回 实际上佛教的三世轮回,就是来自于这样一种灵魂观。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总是 享受幸福,有人总是受苦受难,这都是人前世的所作所为决定的,你前世积德 则今世可以享福,你前世作恶,则今世受苦,而你今世作恶,则你来世受苦,你 今世积德,则你来世享福。前世、今世、来世,人的行为总会有报应,这就是业 报,人的记忆可以消除,业报不断,这就是业报轮回。这种观点不仅仅主宰了印 度人,同时对其他民族也有很大影响,比如我们中国人经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 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明显就是三世轮回的观念造成的。轮回是很苦的,所 以印度人认为人应该超脱轮回,寻求解脱之道。 《奥义书》设立的三个观念,是印度哲学的基础,后来印度哲学的发展,或赞成, 或反对,莫不是跟这几个观念有关。 今天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是“婆罗门教的危机与沙门思潮的兴起”。在相当 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印度也出现一个百家争鸣。因为婆罗门养尊处优、腐化 堕落、道德败坏,导致他们的宗教一一婆罗门教也发生了危机,这有点类似于历 史上中世纪晚期基督教的危机,那个时候神父、上帝的代言人虽然垄断了基督教 的权威,然而本身却是腐化堕落,比如大肆出卖赎罪券,捞取大量金钱,而且生 活上偷鸡摸狗,这样就使得当时人们对正统的天主教产生了很不好的印象,从而 有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印度当时的情况也有点类似于后来基督教的这种情 况。当时对婆罗门教反感最激烈的,是刹帝利这个阶层。刹帝利掌握了世俗的权 利,从而对婆罗门的优势地位很有看法。这个在文化上的结果,就是沙门思潮的 兴起。沙门意味着努力的、有道德的出家人,沙门思潮的代表,最重要的当然是 佛教。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本身是一个王子,属于刹帝利阶层,二十多 岁的时候有感于社会不公、人们生活困苦,于是出家,苦苦探索解脱之道。经过 十年的探索,终于在菩提树下得到证悟。佛教作为沙门思潮的一种,它反对婆罗 门教的三大纲领一一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佛教的思想我们下节课 再讲。 除了佛教之外,沙门思潮的另一个代表是耆那教。耆那教的创始人我们中国通常 称呼为“大雄”,意思是非常有智慧的人。耆那教跟佛教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 是直接反对“梵我同一”。耆那教认为,宇宙、客观的世界一一梵,与主观世界 神我,是不能等同的,如果要等同,就会陷入轮回,如果把梵和我分开,人 才能得到解脱。这个属于二元论
信,这个问题似乎也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大体说来,关于灵魂的问题有三种不同 看法:一种是灵魂和肉体不可分离,人死如灯灭,灯灭了光也就没有了,肉体死 了灵魂也就散了;西方基督教则相信有灵魂,但是他们认为人的灵魂只有一次, 人死后,人的灵魂或者上升天堂,或者堕入地狱,为了灵魂能上天堂,所以人生 就应该信仰上帝,救赎原罪,如但丁的《神曲》中,把世界分为三层——天堂、 炼狱、地狱,就是这种看法的体现;而在印度,灵魂观是最为独特的。印度人坚 信,人是有灵魂的,在人死后,灵魂是可以不断再生的,可以不断转世投胎,也 许会变成植物,也许会变成动物,也许会变成饿鬼、畜生,等等,这就是轮回, 实际上佛教的三世轮回,就是来自于这样一种灵魂观。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总是 享受幸福,有人总是受苦受难,这都是人前世的所作所为决定的,你前世积德, 则今世可以享福,你前世作恶,则今世受苦,而你今世作恶,则你来世受苦,你 今世积德,则你来世享福。前世、今世、来世,人的行为总会有报应,这就是业 报,人的记忆可以消除,业报不断,这就是业报轮回。这种观点不仅仅主宰了印 度人,同时对其他民族也有很大影响,比如我们中国人经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 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明显就是三世轮回的观念造成的。轮回是很苦的,所 以印度人认为人应该超脱轮回,寻求解脱之道。 《奥义书》设立的三个观念,是印度哲学的基础,后来印度哲学的发展,或赞成, 或反对,莫不是跟这几个观念有关。 今天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是“婆罗门教的危机与沙门思潮的兴起”。在相当 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印度也出现一个百家争鸣。因为婆罗门养尊处优、腐化 堕落、道德败坏,导致他们的宗教——婆罗门教也发生了危机,这有点类似于历 史上中世纪晚期基督教的危机,那个时候神父、上帝的代言人虽然垄断了基督教 的权威,然而本身却是腐化堕落,比如大肆出卖赎罪券,捞取大量金钱,而且生 活上偷鸡摸狗,这样就使得当时人们对正统的天主教产生了很不好的印象,从而 有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印度当时的情况也有点类似于后来基督教的这种情 况。当时对婆罗门教反感最激烈的,是刹帝利这个阶层。刹帝利掌握了世俗的权 利,从而对婆罗门的优势地位很有看法。这个在文化上的结果,就是沙门思潮的 兴起。沙门意味着努力的、有道德的出家人,沙门思潮的代表,最重要的当然是 佛教。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本身是一个王子,属于刹帝利阶层,二十多 岁的时候有感于社会不公、人们生活困苦,于是出家,苦苦探索解脱之道。经过 十年的探索,终于在菩提树下得到证悟。佛教作为沙门思潮的一种,它反对婆罗 门教的三大纲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佛教的思想我们下节课 再讲。 除了佛教之外,沙门思潮的另一个代表是耆那教。耆那教的创始人我们中国通常 称呼为“大雄”,意思是非常有智慧的人。耆那教跟佛教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 是直接反对“梵我同一”。耆那教认为,宇宙、客观的世界——梵,与主观世界 ——神我,是不能等同的,如果要等同,就会陷入轮回,如果把梵和我分开,人 才能得到解脱。这个属于二元论
除了佛教、耆那教以外,还有两种哲学:一种是顺世派,另外一种是生活派。顺 世派说,人生为了求快乐,快乐就是一种感觉,感觉是知识的来源,这一派有点 类似于古希腊的伊壁鸠鲁派。生活派认为,人都是由命运决定的,在命运的锁链 中,任何人的意志都是无能为力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人只有承受这种命运。 这一派类似于古希腊的斯多葛派。他们被成为“邪命外道”,因为他们的一些行 为怪诞不经,有点像中国的丐帮,丐帮里面不是分污衣派和净衣派么,他们就类 似于污衣派 所有这些,统称为沙门思潮,他们扭转了婆罗门教的价值倾向。然而尽管如此 他们都统称为非正统派,婆罗门阶层由于在社会文化政治生活中具有无比强大的 势力,所有这些思潮都只能说是对婆罗门教造成了冲击,然而根本不能根本颠覆 婆罗门教的地位。 相对于非正统派来说,有所谓正统派,他们依然把吠陀经典、《奥义书》作为思 想的来源,只不过根据当时的形势,对这些原始教义中的某些部分做了特别的发 挥,与时俱进。这一时期有所谓“正统六派”,分别是:数论、瑜珈论:胜论 正理论;弥曼差、吠檀多。六个派别,可以分为三组。 数论和瑜珈论属于一组。数论顾名思义,他们对于数非常有兴趣,认为整个宇宙 都跟数有关系。他们首先确定这个现实世界,纯苦无乐,要求解脱,必须先了解 苦因,但认为生天、祭祀、祈祷等方法,井非究竟解脱。数论主张因中有果论, 认为自性和神我都是根本,如果能够返观到自性、神我不相干涉,这样就能得到 解脱。这是一种二元论。瑜珈派的哲学与数论非常相似,不过相对于数论来说, 他们更侧重于实践,尤其注重禅思与观行,希望用身心求证宗教哲学的真谛。瑜 珈现在很多地方都很流行,尤其在西方。他们对于瑜珈论的哲学不感兴趣,但是 对瑜珈能起到调整身心求得快乐的功能非常着迷。 胜论也着重于分析。他们着重于物质结构的分析,认为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是 “极微”。这与希腊初期哲学的原子论有异曲同功之处。不过胜论派的最终目的, 仍然力求精神的解脱,所以他们并不向物的方面去研究发展。正理论则发展了印 度哲学中的逻辑学说,这种逻辑学说称之为因明。正理派开创的目的,仍然在求 真知,达到智慧的解脱,后来演变成为因明,有五支因明的宗、因、喻、合、结。 及三支因明的宗、因、喻。严谨的推理体系,都只是正理派求知的一种方法论, 并非正理派的大目的。 弥曼差是音译,在梵语中有思维考察和研究的意思。弥曼差派的哲学,可以说是 研究婆罗门教仪的教义,阐扬吠陀思想的宗教晢学。吠檀多顾名思义,就是《吠 陀》的演绎。吠檀多派继弥曼差派之后兴起,极力维护《吠陀》和《奥义书》的 真理,以建立一个一元论的梵为究竟
除了佛教、耆那教以外,还有两种哲学:一种是顺世派,另外一种是生活派。顺 世派说,人生为了求快乐,快乐就是一种感觉,感觉是知识的来源,这一派有点 类似于古希腊的伊壁鸠鲁派。生活派认为,人都是由命运决定的,在命运的锁链 中,任何人的意志都是无能为力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人只有承受这种命运。 这一派类似于古希腊的斯多葛派。他们被成为“邪命外道”,因为他们的一些行 为怪诞不经,有点像中国的丐帮,丐帮里面不是分污衣派和净衣派么,他们就类 似于污衣派。 所有这些,统称为沙门思潮,他们扭转了婆罗门教的价值倾向。然而尽管如此, 他们都统称为非正统派,婆罗门阶层由于在社会文化政治生活中具有无比强大的 势力,所有这些思潮都只能说是对婆罗门教造成了冲击,然而根本不能根本颠覆 婆罗门教的地位。 相对于非正统派来说,有所谓正统派,他们依然把吠陀经典、《奥义书》作为思 想的来源,只不过根据当时的形势,对这些原始教义中的某些部分做了特别的发 挥,与时俱进。这一时期有所谓“正统六派”,分别是:数论、瑜珈论;胜论、 正理论;弥曼差、吠檀多。六个派别,可以分为三组。 数论和瑜珈论属于一组。数论顾名思义,他们对于数非常有兴趣,认为整个宇宙 都跟数有关系。他们首先确定这个现实世界,纯苦无乐,要求解脱,必须先了解 苦因,但认为生天、祭祀、祈祷等方法,井非究竟解脱。数论主张因中有果论, 认为自性和神我都是根本,如果能够返观到自性、神我不相干涉,这样就能得到 解脱。这是一种二元论。瑜珈派的哲学与数论非常相似,不过相对于数论来说, 他们更侧重于实践,尤其注重禅思与观行,希望用身心求证宗教哲学的真谛。瑜 珈现在很多地方都很流行,尤其在西方。他们对于瑜珈论的哲学不感兴趣,但是 对瑜珈能起到调整身心求得快乐的功能非常着迷。 胜论也着重于分析。他们着重于物质结构的分析,认为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是 “极微”。这与希腊初期哲学的原子论有异曲同功之处。不过胜论派的最终目的, 仍然力求精神的解脱,所以他们并不向物的方面去研究发展。正理论则发展了印 度哲学中的逻辑学说,这种逻辑学说称之为因明。正理派开创的目的,仍然在求 真知,达到智慧的解脱,后来演变成为因明,有五支因明的宗、因、喻、合、结。 及三支因明的宗、因、喻。严谨的推理体系,都只是正理派求知的一种方法论, 并非正理派的大目的。 弥曼差是音译,在梵语中有思维考察和研究的意思。弥曼差派的哲学,可以说是 研究婆罗门教仪的教义,阐扬吠陀思想的宗教哲学。吠檀多顾名思义,就是《吠 陀》的演绎。吠檀多派继弥曼差派之后兴起,极力维护《吠陀》和《奥义书》的 真理,以建立一个一元论的梵为究竟
上面说的这些东西看起来非常复杂,但是几千年来,印度哲学的整体面貌,就是 这样一一正统派、非正统派。不管是正统派或者非正统派,他们基本的哲学和价 值取向,就是取得人生的解脱。这是印度哲学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哲学的关键 印度哲学之所以有这样的价值取向,跟印度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 古代是雅利安人入侵:;7世纪伊斯兰教侵入印度,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 他们摧毁了佛教和印度教的庙宇,佛教和印度教遭受极大摧残:后来土耳其人、 蒙古人、葡萄牙人、英国人一个接一个侵入印度,几千年来印度人就没有喘息的 时候。就是因为苦难无穷无尽,所以印度人考虑的重点,不在国家、历史,而是 在这些之上,求得人生的最终的解脱
上面说的这些东西看起来非常复杂,但是几千年来,印度哲学的整体面貌,就是 这样——正统派、非正统派。不管是正统派或者非正统派,他们基本的哲学和价 值取向,就是取得人生的解脱。这是印度哲学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哲学的关键。 印度哲学之所以有这样的价值取向,跟印度民族多灾多难的历史有密切的关系。 古代是雅利安人入侵;7 世纪伊斯兰教侵入印度,由于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 他们摧毁了佛教和印度教的庙宇,佛教和印度教遭受极大摧残;后来土耳其人、 蒙古人、葡萄牙人、英国人一个接一个侵入印度,几千年来印度人就没有喘息的 时候。就是因为苦难无穷无尽,所以印度人考虑的重点,不在国家、历史,而是 在这些之上,求得人生的最终的解脱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哲学导论》电子讲义(第二讲).doc
- 《哲学导论》电子讲义(第九讲).doc
- 《哲学导论》电子讲义(第三讲).doc
- 《哲学导论》电子讲义(第七讲).doc
- 《哲学导论》电子讲义(第一讲).doc
- 《生命伦理学与人的克隆问题》讲义.ppt
- 《创造学与创造力》第七讲 创造技法(一).pps
- 《创造学与创造力》第九讲 创造力开发.ppt
- 《创造学与创造力》第八讲 创造技法(二)列举法.ppt
- 《创造学与创造力》第五讲 创造性思维.pps
- 《创造学与创造力》第四讲 创造力的基本性质.pps
- 《创造学与创造力》第六讲 创造性思维的分类与特征.pps
- 《创造学与创造力》第三讲 创造力概述.pps
- 《创造学与创造力》第一讲 创造的概念及作用功能.pps
- 《创造学与创造力》第二讲 创造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发展历史.pps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精神现象学》参考书籍PDF电子书〔德〕黑格尔(下卷).pdf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精神现象学》参考书籍PDF电子书〔德〕黑格尔(上卷).pdf
- 弗洛伊德文集:《梦的解析》PDF电子书(共七章,主编:夏光明、王立信)Meng de jiexi.pdf
-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ppt
-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社会的规律和历史主体.ppt
- 《哲学导论》电子讲义(第八讲).doc
- 《哲学导论》电子讲义(第六讲).doc
- 《哲学导论》电子讲义(第十一讲).doc
- 《哲学导论》电子讲义(第十讲).doc
- 《哲学导论》电子讲义(第四讲).doc
- 《印度哲学》PDF电子书(姚卫群编著).pdf
- 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PT教学课件_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范彩娥).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先秦的中国哲学专题课——易学的人文智慧与科技进步 Humanistic Wisdom of Yixu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ance.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编 先秦的中国哲学(1.23)《周易》的恩想体系与历史影响.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编 先秦的中国哲学(1.3)道家以“法自然”为主体的哲学思想.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编 先秦的中国哲学(1.4)儒家以仁道为核心的 哲学思想.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编 先秦的中国哲学(1.5)墨家的经验论哲学与名家.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编 先秦的中国哲学(1.6)管仲学派及其科技哲学思想.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编 先秦的中国哲学(1.7)法家的由来与法治哲学思想.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编 先秦的中国哲学(1.8)兵家的军事哲学思想.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目录(詹石窗).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编 先秦的中国哲学引言.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编 秦代至南北朝的中国哲学(2.1)秦王朝的统一与儒家经学的曲折流布.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编 秦代至南北朝的中国哲学(22)汉代黄老之学的勃兴.ppt
- 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编 秦代至南北朝的中国哲学(2.3)董仲舒的崇天哲学与谶纬.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