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锚设备及其甲板作业 第一节 锚设备的组成和用途 第二节 船用锚 第三节 锚链

第三章锚设备及其甲板作业Ch3 Marine DeckEquipments-Anchor9.7d
第三章 锚设备及其甲板作业 Ch3 Marine Deck Equipments ——Anchor

第一节锚设备的组成和用途一、锚设备的组成>锚(Anchor)锚链(Chain cable)锚机(Windlass)制链器(Chain stopper)锚链筒(Hawsepipe)导链滚轮(Chaincablefairlead)锚链管(Chaincablepipe)锚链舱(Chainlocker)弃锚器(Releasinggear)运输船舶的尾锚设备一般用锚索(钢丝绳)代替锚链,用船尾绞缆杭作为绞收动力,并另配吊锚杆
第一节 锚设备的组成和用途 一、锚设备的组成 ➢ 锚(Anchor) ➢ 锚链(Chain cable) ➢ 锚机(Windlass) ➢ 制链器(Chain stopper) ➢ 锚链筒(Hawse pipe) ➢ 导链滚轮(Chain cable fairlead) ➢ 锚链管(Chain cable pipe) ➢ 锚链舱(Chain locker) ➢ 弃锚器(Releasing gear) ➢ 运输船舶的尾锚设备一般用锚索(钢丝绳)代替锚链, 用船尾绞缆机作为绞收动力,并另配吊锚杆

锚设备的布置

第一节锚设备的组成和用途锚设备的用途1.停泊用锚船舶在锚地装卸货物、添加油水、避风、等待码头泊位、检疫和候潮等情况下,均需要在锚地抛锚停泊。船舶系浮筒停泊时,也可用船上锚链代替缆索将船舶系留于浮筒附近。2.正常操纵用锚靠泊时在距码头一定距离抛锚,以便在靠、离码头的过程中辅助船舶操纵,例如控制冲程和靠拢速度,与车、舵配合控制船首方向和偏转速度拖锚倒航以从狭窄的港池内离泊等;船舶在狭水道掉头时,可抛锚帮助船舶回转掉头。3.应急操纵用锚紧急制动;运锚以固定船位或拉船脱浅在船舶遇到大风浪,顶风滞航时,可以将锚和锚链松出适当长度来增加船舶漂移阻力并有利于控制船首向,以辅助船舶抵抗大风浪。自学:锚设备在锚泊时的作用原理
二、锚设备的用途 1.停泊用锚 ➢ 船舶在锚地装卸货物、添加油水、避风、等待码头泊位、检疫和候潮等 情况下,均需要在锚地抛锚停泊。 ➢ 船舶系浮筒停泊时,也可用船上锚链代替缆索将船舶系留于浮筒附近。 2.正常操纵用锚 ➢ 靠泊时在距码头一定距离抛锚,以便在靠、离码头的过程中辅助船舶操 纵,例如控制冲程和靠拢速度,与车、舵配合控制船首方向和偏转速度, 拖锚倒航以从狭窄的港池内离泊等; ➢ 船舶在狭水道掉头时,可抛锚帮助船舶回转掉头。 3.应急操纵用锚 ➢ 紧急制动; ➢ 运锚以固定船位或拉船脱浅; ➢ 在船舶遇到大风浪,顶风滞航时,可以将锚和锚链松出适当长度来增加 船舶漂移阻力并有利于控制船首向,以辅助船舶抵抗大风浪。 ◆ 自学:锚设备在锚泊时的作用原理 第一节 锚设备的组成和用途

船用锚第二节对锚的性能要求主要是:(1)锚的结构和形状应使其具有较大的抓重比;(2)抛锚时能很快抓入泥土,抓土稳定,对各种底质的适应能力强;(3)使用方便,保养容易;(4)起锚时应易于脱离泥土,易于冲洗;(5)结构坚固可靠,制造简易,成本低。抓重比(Holdingpowertoweightratio;Holding efficiency)又称抓力系数,是锚被抛到水底后,所能提供的抓力与其重(质)量的比值。抓重比与锚的结构类型、锚地的底质等因素有关。锚的实际抓力大小与锚的种类、重量、锚地底质、锚的抓底状态和受力状态等因素有关。锚袭角α和锚折鱼β
第二节 船用锚 ➢ 对锚的性能要求主要是: (1) 锚的结构和形状应使其具有较大的抓重比; (2) 抛锚时能很快抓入泥土,抓土稳定,对各种底质的适应能力强; (3) 使用方便,保养容易; (4) 起锚时应易于脱离泥土,易于冲洗; (5) 结构坚固可靠,制造简易,成本低。 ◆ 抓重比(Holding power to weight ratio; Holding efficiency)又称抓力系 数,是锚被抛到水底后,所能提供的抓力与其重(质)量的比值。 ◆ 抓重比与锚的结构类型、锚地的底质等因素有关。 ◆ 锚的实际抓力大小与锚的种类、重量、锚地底质、锚的抓底状态和受 力状态等因素有关。 ◆ 锚袭角α和锚折角β

船用锚第二节一、有杆锚(Stocked anchor)【海军锚)海军锚优点是:构造简单,抓底稳定性好,抓重比大于普通无杆锚,一般认为其抓力系数为4~8。》其缺点是:①抛、起锚作业和收藏均不方便;②有一锚爪露出土外,可能绕缠锚链,或在浅水里损伤船底。>用途:。可于小型船舶和帆船,或作为尾锚和长期抛锚时使用,一般不用作商船的首锚
第二节 船用锚 一、有杆锚 (Stocked anchor)【海军锚】 ➢ 海军锚优点是:构造简单,抓底稳定性好,抓重比大于普通 无杆锚,一般认为其抓力系数为4~8。 ➢ 其缺点是: ①抛、起锚作业和收藏均不方便; ②有一锚爪露出土外,可能绕缠锚链,或在浅水里损伤船底。 ➢ 用途: ⚫ 可于小型船舶和帆船,或作为尾锚和长期抛锚时使用,一般不 用作商船的首锚

船用锚第二节二、无杆锚(stockless anchor),又称山字锚无杆锚的一般特点V①抛、起锚非常方便;②两锚爪同时抓底,无锚爪露在土外;③普通无杆锚(如霍尔锚、斯贝克锚等)的抓重比比有杆锚小【在软泥底中一般约为3左右、沙质底可达5~7、最大不超过8】,船舶偏荡时易走锚,可通过适当增加锚重来弥补。因使用方便,被广泛用作商船的首锚目前商船上常用的普通无杆锚有霍尔锚斯贝克锚尾翼式锚、贝尔特脱锚等多种
第二节 船用锚 二、无杆锚(stockless anchor),又称山字锚 ➢ 无杆锚的一般特点: ①抛、起锚非常方便; ②两锚爪同时抓底,无锚爪露在土外; ③普通无杆锚(如霍尔锚、斯贝克锚等)的抓重比比有杆锚小 【在软泥底中一般约为3左右、沙质底可达5~7、最大不超 过8】,船舶偏荡时易走锚,可通过适当增加锚重来弥补。 ➢ 因使用方便,被广泛用作商船的首锚。 ➢ 目前商船上常用的普通无杆锚有霍尔锚、斯贝克锚、 尾翼式锚、贝尔特脱锚等多种

1-锚干(anchor shank);2-锚爪(anchorfluke);3-销轴(pintle);4-横销(pincotter);5-锚卸扣anchor shackle);6-助抓突角(anchorshoulder)*锚的结构1.锚干于(anchor shank);2.锚体(anchor body);图3.8斯克锚3.轴销(gudgeon)
图3.6 霍尔锚 图3.8 斯贝克锚 图3.9 尾翼式锚 *锚的结构: 1.锚干(anchor shank); 2.锚体(anchor body); 3.轴销(gudgeon)。 1-锚干(anchor shank); 2-锚爪(anchor fluke); 3-销轴(pintle); 4-横销(pin cotter); 5-锚卸扣(anchor shackle); 6-助抓突角(anchor shoulder)

船用锚第二节三、大抓力锚(High holding power anchor, HHP anchor)大致分为有杆大抓力锚和无杆大抓力锚两类。其普遍特点是锚爪宽且长、啮土深、稳定性好、抓重比大1.有杆大抓力锚>丹福斯锚(Danforthanchor)又称燕尾锚锚的横杆设在锚冠处,锚爪可前后转动各约30°,抓重比约为V8 ~ 15.>多用于工程船。>史蒂文锚(Stevinanchor)锚爪短而面积大,而且其锚折角可由装在锚杆上的可移动锲块调节,以适应多种底质,其抓重比可达17~34。多用于石油平台的定位锚
第二节 船用锚 三、大抓力锚(High holding power anchor, HHP anchor) ◆ 大致分为有杆大抓力锚和无杆大抓力锚两类。 ◆ 其普遍特点是锚爪宽且长、啮土深、稳定性好、抓重比大。 1. 有杆大抓力锚 ➢ 丹福斯锚(Danforth anchor)又称燕尾锚。 ➢ 锚的横杆设在锚冠处,锚爪可前后转动各约30°,抓重比约为 8~15。 ➢ 多用于工程船。 ➢ 史蒂文锚(Stevin anchor) ➢ 锚爪短而面积大,而且其锚折角可由装在锚杆上的可移动锲块 调节,以适应多种底质,其抓重比可达17~34。 ➢ 多用于石油平台的定位锚

船用锚第二节2.无杆大抓力锚由无杆锚发展而来,改良了无杆锚的助抓突角和锚爪常见的有AC-14型锚、波尔锚和三角锚(德尔塔锚)等多种形式。AC-14型锚其锚冠处设有宽大厚实的稳定鳍,有很好的稳定性,锚爪较粗长且有纵向棱。这种锚抓力大,啮土迅速,对各种底质的适应性强抓重比为8~14。超大型油船、大型集装箱船或水线以上面积较大的滚装船作首锚波尔锚其锚爪平滑而锋利,适应各种底质,稳定性好,抛起锚以及收藏方便,抓重比为6以上,自前有HHP和SHHP产品系列。工程船的定位锚或作大型船的首锚
第二节 船用锚 2.无杆大抓力锚 由无杆锚发展而来,改良了无杆锚的助抓突角和锚爪。 常见的有AC-14型锚、波尔锚和三角锚(德尔塔锚)等多种形式。 ◆ AC-14型锚 ➢ 其锚冠处设有宽大厚实的稳定鳍,有很好的稳定性,锚爪较粗长, 且有纵向棱。这种锚抓力大,啮土迅速,对各种底质的适应性强, 抓重比为8~14。 ➢ 超大型油船、大型集装箱船或水线以上面积较大的滚装船作首锚。 ◆ 波尔锚 ➢ 其锚爪平滑而锋利,适应各种底质,稳定性好,抛起锚以及收藏方 便,抓重比为6以上,目前有HHP和SHHP 产品系列。 ➢ 工程船的定位锚或作大型船的首锚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授课教案(教学大纲)第三章 锚设备.pdf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船体结构与船舶管系 2.6 船体结构主要图纸.ppt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船体结构与船舶管系 2.5 船舶管系.ppt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船体结构与船舶管系 2.4 专用船特殊船体结构特点.ppt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船体结构与船舶管系 2.3 船体结构 The Ship’s Structure.ppt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船体结构与船舶管系 2.2 船用钢材及其连接方法.ppt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船体结构与船舶管系 2.1 船体受力与船体强度.ppt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授课教案(教学大纲)第二章 船体结构与船舶管系.pdf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船舶常识 1.3 船舶种类与特点.ppt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船舶常识 1.2 船舶尺度与吨位.ppt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讲稿)第一章 船舶常识 1.1 船舶组成与标志.pdf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授课教案(教学大纲)第一章 船舶常识.pdf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9章 物流系统决策.pdf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9章 物流系统决策 9.2 物流系统决策的基本概念.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9章 物流系统决策 9.1 系统决策的基本概念.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9章 物流系统决策.pdf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9章 物流系统决策 9.3 物流战略决策.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9章 物流系统决策 9.7 物流决策支持系统.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9章 物流系统决策 9.5 不确定型物流决策.ppt
- 《物流系统工程》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9章 物流系统决策 9.4 第三方物流决策.ppt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锚设备及其甲板作业 第三节 锚链 第四节 锚机及附属设备 第五节 锚设备的配备、试验、检查和保养.pptx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授课教案(教学大纲)第四章 系泊设备.pdf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系泊设备 Mooring Equipments.ppt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系泊设备(船用缆绳).ppt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授课教案(教学大纲)第五章 舵设备.pdf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舵设备与操舵 Steering Equipment(1/2).ppt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舵设备与操舵 Steering Equipment(2/2).pptx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授课教案(教学大纲)第六章 装卸设备.pdf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装卸设备 Cargo Gears 第一节 起重机(crane)第二节 轻型吊杆 第五节 货舱盖与舱内设施.ppt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装卸设备 第七节 起货设备的试验、检查和保养.ppt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装卸设备 第六节 滑车、绞辘和索具.ppt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六章 装卸设备(轻型双吊杆及重型吊杆).ppt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授课教案(教学大纲)第七章 系固设备.pdf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货物系固设备 Cargo Securing Equipment.ppt
- 《船舶结构与设备》课程教学资源(文献资料)A Masters Guide to Container Securing.pdf
- 《航海学》课程各章思考与习题集(无答案).pdf
- 《航海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驾驶台程序指南(ICS 1998年第3版).pdf
- 《航海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对外贸易海洋运输航线与港口实用手册.pdf
- 《航海学》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大运河史话》资料PDF电子书.pdf
- 《国际集装箱与多式联运》课程教学大纲International Container and Multimodal Transport.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