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教育调查研究》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九章 实地调查法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5
文件大小:91.5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按照传统的观点,实地研究是与人类学联系在一起的,已经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最近三四十年,实地研究日益受到教育研究者的重视。这种重视源于教育界对定性研究不断增长的兴趣。本章主要论述教育调查中的实地研究——实地调查,包括实地调查的涵义,实地调查的过程,实地调查中收集资料的方法,实地调查的注意事项以及实地调查案例。 第一节 什么是实地调查法 第二节 怎样进行实地调查 第三节 实地调查怎样收集资料 第四节 实地调查法要注意什么 第五节 实地调查法应用举例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九章实地调查法 按照传统的观点,实地研究是与人类学联系在一起的,已经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最近 三四十年,实地研究日益受到教育研究者的重视。这种重视源于教育界对定性研究不断增长 的兴趣。本章主要论述教育调査中的实地研究一一实地调查,包括实地调查的涵义,实地调 查的过程,实地调查中收集资料的方法,实地调查的注意事项以及实地调査案例。 第一节什么是实地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的涵义 要说明什么是实地调查法,必须从社会学的实地研究说起。实地研究,也被称为人种志 研究,是定性研究方法中发展较快、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起源于20世 纪初,60年代兴起于美国,80年代后得到普及。有人界定为:“人种志研究是在广义的文化 概念下对特定的文化情境作深入、解析性的描述。人种志研究大量依赖于对硏究对象的观察 描述、定性判断或解释。它发生在自然的情境中,重视过程,旨在获得整体画面。人种志研 究经常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研究着手之前很少有具体的假设。” 教育调查中的实地研究,一般称为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是在没有理论假设的基础上 研究者直接参与教育活动并收集资料,然后依靠本人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经验资料中得出 般性结论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査所收集的资料常常不是数字而是描述性的材料,而且研究 者对现场的体验和感性认识也是实地研究的特色。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无意观察和体验相 比,实地调查是有目的、有意识和更系统、更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实地调查法的特点 1.研究过程持续时间长。实地调査者不可能在短期内对大量的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考 察,而且实地调查通常以研究个案见长,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 2.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有更充分的认识和情感交流。实地调查者需要结合当时、当 地的情况并设身处地解释和判断观察到的现象。这往往渗透着研究者本人对现象本质和行为 意义的理解 3.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问卷调査、观察调査等收集资料方法比较单一。实地调査 法综合了多种收集资料方法。这些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文件收集法、心理测验法(如 投射法)等,常采用录像机和照相机等工具。其中以参与观察和访谈为最主要的资料收集方 4.实地调査法非常强调硏究者是收集和分析资料的一种工具。研究者在实地定性硏究 时,需要广泛地运用自己的经验、想象、智慧和情感。 ①(美)威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页

1 第九章 实地调查法 按照传统的观点,实地研究是与人类学联系在一起的,已经出现了很长一段时间。最近 三四十年,实地研究日益受到教育研究者的重视。这种重视源于教育界对定性研究不断增长 的兴趣。本章主要论述教育调查中的实地研究——实地调查,包括实地调查的涵义,实地调 查的过程,实地调查中收集资料的方法,实地调查的注意事项以及实地调查案例。 第一节 什么是实地调查法 一、实地调查法的涵义 要说明什么是实地调查法,必须从社会学的实地研究说起。实地研究,也被称为人种志 研究,是定性研究方法中发展较快、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起源于 20 世 纪初,60 年代兴起于美国,80 年代后得到普及。有人界定为:“人种志研究是在广义的文化 概念下对特定的文化情境作深入、解析性的描述。人种志研究大量依赖于对研究对象的观察、 描述、定性判断或解释。它发生在自然的情境中,重视过程,旨在获得整体画面。人种志研 究经常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研究着手之前很少有具体的假设。”① 教育调查中的实地研究,一般称为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是在没有理论假设的基础上, 研究者直接参与教育活动并收集资料,然后依靠本人的理解和抽象概括,从经验资料中得出 一般性结论的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所收集的资料常常不是数字而是描述性的材料,而且研究 者对现场的体验和感性认识也是实地研究的特色。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无意观察和体验相 比,实地调查是有目的、有意识和更系统、更全面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地调查法的特点 1.研究过程持续时间长。实地调查者不可能在短期内对大量的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考 察,而且实地调查通常以研究个案见长,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 2.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有更充分的认识和情感交流。实地调查者需要结合当时、当 地的情况并设身处地解释和判断观察到的现象。这往往渗透着研究者本人对现象本质和行为 意义的理解。 3.采用多种方法收集资料。问卷调查、观察调查等收集资料方法比较单一。实地调查 法综合了多种收集资料方法。这些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文件收集法、心理测验法(如 投射法)等,常采用录像机和照相机等工具。其中以参与观察和访谈为最主要的资料收集方 法。 4.实地调查法非常强调研究者是收集和分析资料的一种工具。研究者在实地定性研究 时,需要广泛地运用自己的经验、想象、智慧和情感。 ①(美)威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0 页

5.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实地调査法更多的是对研究对象和现场气 氛的感悟和理解,没有实证性的数据。研究者根据一定的逻辑规则对资料实施定性分析。 6.研究结论只具有参考的性质。实地调査法结论并不是探究的最终结果,往往指导硏 究者进一步观察,以便获得更深刻、更新颖的资料,得出新的结论或改善先前的结论。 、实地调查法的优点和局限 (一)实地调查法的优点 1.深入 实地调查法对于研究行为和态度的细微差异以及考察长时间的过程特别有效。它可以比 较深入地探寻被研究对象的特征,通过尽可能直接地观察来考察一种教育现象,能给研究者 提供系统的观点。 2.灵活 可以随时修正研究设计,甚至可以在任何机会来临时随时准备进行现场调查。实地调查 法的这种灵活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结论和设想也会不断变更 3.经济 实地调查法的花费相对较少,研究者带着一个本子和一支笔的情况下进行。当然,这并 不是说实地调査的花费绝对很少,有些研究可能会需要许多训练有素的观察者,也可能需要 昂贵的记录器材。 (二)实地调查法的局限 1.由于实地调査法是以定性为取向,所以很少能针对大型群体进行精确的统计性陈述。 2.实地调查法得出的结论只是可能的,而不一定是客观的、精确的。 四、实地调查法的适用范围 1.适用于研究那些不宜简单定量的教育课题 2.适用于研究教育中结构较为松散的问题。如学生的问题行为、非正式组织的研究等。 3.适用于研究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教育过程。例如,研究家长教育方式对不同年龄的 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 4.适用于研究只有在自然背景中才能很好理解的态度和行为。比如,对学生与教师之 间的互动方式的研究。 第二节怎样进行实地调查 经过长期研究经验的积累,一般把实地调查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进入现场 研究和整理资料, 准备阶段 (一)查阋文献 准备阶段的首要工作是阅读文献。查阅所有与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增加对研究对象的

2 5.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实地调查法更多的是对研究对象和现场气 氛的感悟和理解,没有实证性的数据。研究者根据一定的逻辑规则对资料实施定性分析。 6.研究结论只具有参考的性质。实地调查法结论并不是探究的最终结果,往往指导研 究者进一步观察,以便获得更深刻、更新颖的资料,得出新的结论或改善先前的结论。 三、实地调查法的优点和局限 (一)实地调查法的优点 1.深入 实地调查法对于研究行为和态度的细微差异以及考察长时间的过程特别有效。它可以比 较深入地探寻被研究对象的特征,通过尽可能直接地观察来考察一种教育现象,能给研究者 提供系统的观点。 2.灵活 可以随时修正研究设计,甚至可以在任何机会来临时随时准备进行现场调查。实地调查 法的这种灵活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结论和设想也会不断变更。 3.经济 实地调查法的花费相对较少,研究者带着一个本子和一支笔的情况下进行。当然,这并 不是说实地调查的花费绝对很少,有些研究可能会需要许多训练有素的观察者,也可能需要 昂贵的记录器材。 (二)实地调查法的局限 1.由于实地调查法是以定性为取向,所以很少能针对大型群体进行精确的统计性陈述。 2.实地调查法得出的结论只是可能的,而不一定是客观的、精确的。 四、实地调查法的适用范围 1.适用于研究那些不宜简单定量的教育课题。 2.适用于研究教育中结构较为松散的问题。如学生的问题行为、非正式组织的研究等。 3.适用于研究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教育过程。例如,研究家长教育方式对不同年龄的 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 4.适用于研究只有在自然背景中才能很好理解的态度和行为。比如,对学生与教师之 间的互动方式的研究。 第二节 怎样进行实地调查 经过长期研究经验的积累,一般把实地调查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进入现场 研究和整理资料。 一、准备阶段 (一)查阅文献 准备阶段的首要工作是阅读文献。查阅所有与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增加对研究对象的

了解,以便确定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框架 (二)请教同行 根据文献提供的信息,可以向已经做过同类研究的人请教其对于研究议题的看法。例如 研究社会各界对高考语文试卷的反应,就可以向那些曾经做过此类研究的人员请教,了解他 们的经验和教训。 (三)专门准备 1.如果硏究问题对现场中的人来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他们就可能拒绝合作。那么研 究者可以考虑事先到现场进行一个初步的调查,看在那里从事此类研究是否可行。或者,研 究者可以先在现场做一个不太敏感的研究项目,借此了解现场中的人对外来研究者的基本态 度。然后决定自己是否应该从事先前已经计划好的项目。如果研究者针对一项研究设计了几 种不同的研究方案,也可以先到实地作一个预研究,了解哪种方案比较合适。 2.研究者应该设法了解现场的权力结构、人员关系以及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如果研 究者认识现场的人或者他们的朋友和家人,可以和这些人取得联系,尽量充分地了解现场的 情况,听取他们对进入现场的建议。如果研究者不认识现场中的人,可以事先了解现场中有 没有态度比较开明、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如果有这样的人,研究者可亲自上门拜访,看对方 对进入现场有什么建议。 3.为了增加自己身份的“可信度”,研究者可以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请自己单位的领导 写一封介绍信,或者请被研究单位的上级领导写一封批文。但是这么做的时候必须十分小心 因为单位领导或上级的文件可能会给被研究者造成心理压力,使他们感觉自己是被迫参加研 究的。此外,官方的文件还可能使被研究者认为研究者有一定的“来头”,与上级机关串通 气来对他们进行“监督检查”,因此不愿意与研究者合作。 4.进入现场之前,研究者还应该学习一些与被研究者建立良好关系的“诀窍”。马克斯 威尔(1994)提出了协商研究关系的“4C”原则:(1)关系( connections);(2)交流 ( communication);(3)礼貌( courtesy);(4)合作( cooperation)。“关系”指通过一定的 人际关系与被硏究者建立信任和友好的关系;“交流”指硏究者应该心胸坦荡,愿意与被硏 究者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礼貌”指研究者尊重被研究者的风俗习惯,彬彬有礼,倾听 他们的心声;“合作”指在被研究者需要帮助时研究者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使研究成为一 种相互受益的行为。以上原则都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获得被研究者的信任。如果被研 究者对研究者产生了信任,其他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① 进入现场 (一)进入研究现场 1.进入研究现场的基本方式 隐蔽进入式。当研究者无法通过商议进入现场时,研究者只能采取隐蔽的方式进入。这 种方式使研究者避免了协商进入研究现场的困难,而且他有较多的个人自由,可以随时进出 现场。但是,这种方式存在弊端。由于研究者成了一个“完全参与者”,他只能在自己的角 色范围内与人交往。例如,一名研究人员在一个学校里找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想利用自己 的教师身份平时进行隐蔽式研究。他也许可以通过与学生和其他教师交谈来了解学校里的 些情况以及这些人的想法,但是,不可能像一位公开的研究者那样就一些敏感性话题正式与 校长或其他管理人员访谈。而且,如果一旦暴露真相,不仅会使硏究者处境尴尬,还会使被 研究者感到受了欺騙和侮辱,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可能毁于一旦。 逐步暴露式。硏究开始时,硏究者可以简单地向被硏究者介绍硏究计划,然后随着被硏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5-156页

3 了解,以便确定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框架。 (二)请教同行 根据文献提供的信息,可以向已经做过同类研究的人请教其对于研究议题的看法。例如, 研究社会各界对高考语文试卷的反应,就可以向那些曾经做过此类研究的人员请教,了解他 们的经验和教训。 (三)专门准备 1.如果研究问题对现场中的人来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他们就可能拒绝合作。那么研 究者可以考虑事先到现场进行一个初步的调查,看在那里从事此类研究是否可行。或者,研 究者可以先在现场做一个不太敏感的研究项目,借此了解现场中的人对外来研究者的基本态 度。然后决定自己是否应该从事先前已经计划好的项目。如果研究者针对一项研究设计了几 种不同的研究方案,也可以先到实地作一个预研究,了解哪种方案比较合适。 2.研究者应该设法了解现场的权力结构、人员关系以及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如果研 究者认识现场的人或者他们的朋友和家人,可以和这些人取得联系,尽量充分地了解现场的 情况,听取他们对进入现场的建议。如果研究者不认识现场中的人,可以事先了解现场中有 没有态度比较开明、愿意帮助别人的人。如果有这样的人,研究者可亲自上门拜访,看对方 对进入现场有什么建议。 3.为了增加自己身份的“可信度”,研究者可以在研究工作开始之前请自己单位的领导 写一封介绍信,或者请被研究单位的上级领导写一封批文。但是这么做的时候必须十分小心。 因为单位领导或上级的文件可能会给被研究者造成心理压力,使他们感觉自己是被迫参加研 究的。此外,官方的文件还可能使被研究者认为研究者有一定的“来头”,与上级机关串通 一气来对他们进行“监督检查”,因此不愿意与研究者合作。 4.进入现场之前,研究者还应该学习一些与被研究者建立良好关系的“诀窍”。马克斯 威尔(1994)提出了协商研究关系的“4C”原则:(1)关系(connections);(2)交流 (communication);(3)礼貌(courtesy);(4)合作(cooperation)。“关系”指通过一定的 人际关系与被研究者建立信任和友好的关系;“交流”指研究者应该心胸坦荡,愿意与被研 究者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感受;“礼貌”指研究者尊重被研究者的风俗习惯,彬彬有礼,倾听 他们的心声;“合作”指在被研究者需要帮助时研究者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使研究成为一 种相互受益的行为。以上原则都非常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获得被研究者的信任。如果被研 究者对研究者产生了信任,其他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① 二、进入现场 (一)进入研究现场 1.进入研究现场的基本方式 隐蔽进入式。当研究者无法通过商议进入现场时,研究者只能采取隐蔽的方式进入。这 种方式使研究者避免了协商进入研究现场的困难,而且他有较多的个人自由,可以随时进出 现场。但是,这种方式存在弊端。由于研究者成了一个“完全参与者”,他只能在自己的角 色范围内与人交往。例如,一名研究人员在一个学校里找到了一份教书的工作,想利用自己 的教师身份平时进行隐蔽式研究。他也许可以通过与学生和其他教师交谈来了解学校里的一 些情况以及这些人的想法,但是,不可能像一位公开的研究者那样就一些敏感性话题正式与 校长或其他管理人员访谈。而且,如果一旦暴露真相,不仅会使研究者处境尴尬,还会使被 研究者感到受了欺骗和侮辱,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可能毁于一旦。 逐步暴露式。研究开始时,研究者可以简单地向被研究者介绍研究计划,然后随着被研 ① 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55—156 页

究者对自己信任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展开。其实,大部分被研究者并不需要了解研究的全部内 容和过程,他们最关心的是:“研究者是什么人?他到底要干什么?我能够从这个研究中得 到什么?”因此,研究者只要对解释一下这三个问题,不必详细介绍研究的具体程序和细节。 另外,研究的问题和方法都会随着研究的进行而不断变化,研究者事先设定的步骤不一定会 如期实施。一开始就向被研究者和盘托出一个复杂的研究计划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也可能不 符合今后真正发生的“客观实际”。被研究者也可能会对这个复杂的计划感到不知所措,不 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很好地与研究者合作,因而拒绝参加研究。 在有些情况下,两种方式可以结合。例如,我们知道被研究群体中有一部分人肯定会拒 绝参与研究,而其他人则没有异议。那么,我们可以对后者坦诚相告,而对前者则暂时保密, 随着研究的进行,那些知道底细的人会逐步把研究的情况告诉其他不知道的人。如果他们之 间相互信任,而研究者与所有的人又都已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那些事先没有被告知真相的人 到这个时候多半会接受既成事实 不过,这么做也有一定的风险。如果那些不知实情的人十分在意这件事情,而研究者尚 没有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那么他们可能会设法让研究半途搁浅。因此,可能的话,研究 者最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事先与所有被研究者一起以粗线条的方式讨论一下。②有些学者 认为,实地调查在某种方式和程度上常常是暗中的,秘密的,其原因是:③ (1)许多研究者通常是因个人的兴趣先进入某个现场看看,而后决定正式进行参与观 察研究。在这种情况下,除非研究者预先告知现场的人们他可能在这里进行研究,否则在进 入现场的初期,不可能完全避免某些无意的欺騙。而且,研究者最初使用暗中进入的策略, 常常只是为了无干扰地进入某个现场。等到他与研究对象建立了信任的关系,就可能告知其 研究的意图和兴趣 (2)在很多社会行为研究中,研究者不希望研究对象知道他正在进行研究什么,以免 研究对象呈现的行为受到影响。例如,在研究犯罪的亚文化时,或是为了获得真实的资料时, 隐蔽的策略是需要的 (3)有的研究者虽然使用公开进入现场的策略,也并非明白告知现场每个人其研究的 目的,研究对象并不一定能同样地了解研究者所使用的所有名词,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对于研 究目的的概念可能是不同的。 2.处理进入失败 研究对象可能拒绝研究者的请求,其原因常常有以下几种: (1)研究者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研究现场的规范 (2)研究者的身份使被研究者感到威胁 (3)研究对象太忙;对研究课题不感兴趣:对研究者印象不好;对“研究”这种形式 本身就有反感等。 对研究者来说,拒绝本身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研究者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况反省自己在哪 些方面做得不对,要设法换一个方式与被研究者进行协商。当然,被研究者不一定会直接说 明原因。研究者需要多动脑,注意观察被研究者拒绝时说的话以及他们的神情举止。通过对 这些线索的分析,研究者有可能了解对方拒绝的“真实”原因,然后选择其他方式与他们协 商。另外,除了应该反省在协商研究关系时自己的行为以外,研究者还应该认真分析被研究 者的具体情况,了解他们提供的这些理由是否“真实”。不管被研究者的理由是否“真实”, 研究者都应该分析对方的拒绝对研究意味着什么 (二)进行现场研究 ③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4 究者对自己信任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展开。其实,大部分被研究者并不需要了解研究的全部内 容和过程,他们最关心的是:“研究者是什么人?他到底要干什么?我能够从这个研究中得 到什么?”因此,研究者只要对解释一下这三个问题,不必详细介绍研究的具体程序和细节。 另外,研究的问题和方法都会随着研究的进行而不断变化,研究者事先设定的步骤不一定会 如期实施。一开始就向被研究者和盘托出一个复杂的研究计划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也可能不 符合今后真正发生的“客观实际”。被研究者也可能会对这个复杂的计划感到不知所措,不 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很好地与研究者合作,因而拒绝参加研究。 在有些情况下,两种方式可以结合。例如,我们知道被研究群体中有一部分人肯定会拒 绝参与研究,而其他人则没有异议。那么,我们可以对后者坦诚相告,而对前者则暂时保密。 随着研究的进行,那些知道底细的人会逐步把研究的情况告诉其他不知道的人。如果他们之 间相互信任,而研究者与所有的人又都已建立了良好的关系,那些事先没有被告知真相的人 到这个时候多半会接受既成事实。 不过,这么做也有一定的风险。如果那些不知实情的人十分在意这件事情,而研究者尚 没有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那么他们可能会设法让研究半途搁浅。因此,可能的话,研究 者最好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事先与所有被研究者一起以粗线条的方式讨论一下。②有些学者 认为,实地调查在某种方式和程度上常常是暗中的,秘密的,其原因是:③ (1)许多研究者通常是因个人的兴趣先进入某个现场看看,而后决定正式进行参与观 察研究。在这种情况下,除非研究者预先告知现场的人们他可能在这里进行研究,否则在进 入现场的初期,不可能完全避免某些无意的欺骗。而且,研究者最初使用暗中进入的策略, 常常只是为了无干扰地进入某个现场。等到他与研究对象建立了信任的关系,就可能告知其 研究的意图和兴趣。 (2)在很多社会行为研究中,研究者不希望研究对象知道他正在进行研究什么,以免 研究对象呈现的行为受到影响。例如,在研究犯罪的亚文化时,或是为了获得真实的资料时, 隐蔽的策略是需要的。 (3)有的研究者虽然使用公开进入现场的策略,也并非明白告知现场每个人其研究的 目的,研究对象并不一定能同样地了解研究者所使用的所有名词,研究者和研究对象对于研 究目的的概念可能是不同的。 2.处理进入失败 研究对象可能拒绝研究者的请求,其原因常常有以下几种: (1)研究者自己的行为不符合研究现场的规范; (2)研究者的身份使被研究者感到威胁; (3)研究对象太忙;对研究课题不感兴趣;对研究者印象不好;对“研究”这种形式 本身就有反感等。 对研究者来说,拒绝本身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研究者应该根据当时的情况反省自己在哪 些方面做得不对,要设法换一个方式与被研究者进行协商。当然,被研究者不一定会直接说 明原因。研究者需要多动脑,注意观察被研究者拒绝时说的话以及他们的神情举止。通过对 这些线索的分析,研究者有可能了解对方拒绝的“真实”原因,然后选择其他方式与他们协 商。另外,除了应该反省在协商研究关系时自己的行为以外,研究者还应该认真分析被研究 者的具体情况,了解他们提供的这些理由是否“真实”。不管被研究者的理由是否“真实”, 研究者都应该分析对方的拒绝对研究意味着什么。 (二)进行现场研究 ③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70 页

1.提出问题 实地调查法一般没有研究预设,但这并不意味着实地调查没有明确的研究主题。在实地 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应该有一个大致的调查计划和提问框架,以便在研究过程中不致脱离主 题。研究者要随时掌握研究的大方向,引导研究对象的表现和言谈。研究者要善于应变,充 满机智,尤其是在实地调查的访谈中,更要注意这一点 2.收集资料的方法 实地调査收集资料的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收集文件法、投射技术以及工艺学记录, 这些方法将在本章第三节进行阐述。 3.记录现场内容 实地研究的常用工具是笔记本和笔。笔记不但要记录观察到的,而且还要捕捉当时当地 特殊氛围中产生的灵感,将“想到的”也记录下来。如在课堂观察中,多次记录教师言语不 当引发学生的各种抱怨,研究者可能会认为教师的整体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应 当把这个想法记录下来。记录要完整翔实,除了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外,还要养成当场记录的 习惯,做到当场记录或事后及时记录。在记录时要分段记录,先记下关键的词语和短语,然 后再做详细的整理,要努力把观察到的所有细节都记录下来 4.进行现场研究的一些指导原则 (1)实地笔记应该是描述性的。 (2)从不同的维度收集各种不同的信息。 (3)不同途径(观察、访谈、文件记录、工艺学记录)收集到的资料可以交叉验证 (4)采用摘录,从参与者自己的语言描述中,捕捉参与者对其经验的看法。 (5)选择主要的信息提供员,并谨慎小心地利用他们。从他们所提供的观点中提炼出 精华和智慧,但是同时应当切记他们的观点取向是有限的 (6)注意实地工作的各个不同阶段。在进入阶段与参与者建立信任和密切的关系。在 实地工作成为例行常规的中间阶段中,保持清醒、训练有素;当实地工作接近尾声时,重点 放在总结出有用的综合描述。在实地工作的各个阶段中都要认真仔细地做好详细的实地笔 (7)尽可能完全参与研究的全方案,对过程有一个完整的体验 (8)实地笔记和评鉴报告中要包括研究者自己的体验、想法。 三、整理资料 (一)整理笔记和建立档案 研究活动完毕之后,研究者要尽快记录的大纲为线索,整理出完整详细的笔记。然后, 根据实地调査的时间,可以将这些记录编目,形成档案。档案的种类很多,研究者应根据研 究性质及数据分析的需要建立档案。第一类是背景档案,比如,想研究学生在初二学习分流 的原因,可以在5年之内追踪观察许多学生,将每一次的研究都编码,最后整体分析学生成 绩的曲折变化。第二类是人物档案,即建立研究对象档案。第三类是文献档案,包括研究过 程中适用的一切资料目录。第四类是分析档案,可以按照不同的选题对所收集到的资料归类 整理, 档案系统的弹性是实地调查笔记的一个重要特征。当研究者不断修正以求最恰当地组织 资料时,应该要常常回头去看那些已经分类的资料,以确定是不是应该将其移到新建立的档 案体系中去 ④(美)威尔斯曼著: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5 1.提出问题 实地调查法一般没有研究预设,但这并不意味着实地调查没有明确的研究主题。在实地 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应该有一个大致的调查计划和提问框架,以便在研究过程中不致脱离主 题。研究者要随时掌握研究的大方向,引导研究对象的表现和言谈。研究者要善于应变,充 满机智,尤其是在实地调查的访谈中,更要注意这一点。 2.收集资料的方法 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的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收集文件法、投射技术以及工艺学记录, 这些方法将在本章第三节进行阐述。 3.记录现场内容 实地研究的常用工具是笔记本和笔。笔记不但要记录观察到的,而且还要捕捉当时当地 特殊氛围中产生的灵感,将“想到的”也记录下来。如在课堂观察中,多次记录教师言语不 当引发学生的各种抱怨,研究者可能会认为教师的整体素质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应 当把这个想法记录下来。记录要完整翔实,除了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外,还要养成当场记录的 习惯,做到当场记录或事后及时记录。在记录时要分段记录,先记下关键的词语和短语,然 后再做详细的整理,要努力把观察到的所有细节都记录下来。 4.进行现场研究的一些指导原则④ (1)实地笔记应该是描述性的。 (2)从不同的维度收集各种不同的信息。 (3)不同途径(观察、访谈、文件记录、工艺学记录)收集到的资料可以交叉验证。 (4)采用摘录,从参与者自己的语言描述中,捕捉参与者对其经验的看法。 (5)选择主要的信息提供员,并谨慎小心地利用他们。从他们所提供的观点中提炼出 精华和智慧,但是同时应当切记他们的观点取向是有限的。 (6)注意实地工作的各个不同阶段。在进入阶段与参与者建立信任和密切的关系。在 实地工作成为例行常规的中间阶段中,保持清醒、训练有素;当实地工作接近尾声时,重点 放在总结出有用的综合描述。在实地工作的各个阶段中都要认真仔细地做好详细的实地笔 记。 (7)尽可能完全参与研究的全方案,对过程有一个完整的体验。 (8)实地笔记和评鉴报告中要包括研究者自己的体验、想法。 三、整理资料 (一)整理笔记和建立档案 研究活动完毕之后,研究者要尽快记录的大纲为线索,整理出完整详细的笔记。然后, 根据实地调查的时间,可以将这些记录编目,形成档案。档案的种类很多,研究者应根据研 究性质及数据分析的需要建立档案。第一类是背景档案,比如,想研究学生在初二学习分流 的原因,可以在 5 年之内追踪观察许多学生,将每一次的研究都编码,最后整体分析学生成 绩的曲折变化。第二类是人物档案,即建立研究对象档案。第三类是文献档案,包括研究过 程中适用的一切资料目录。第四类是分析档案,可以按照不同的选题对所收集到的资料归类 整理。 档案系统的弹性是实地调查笔记的一个重要特征。当研究者不断修正以求最恰当地组织 资料时,应该要常常回头去看那些已经分类的资料,以确定是不是应该将其移到新建立的档 案体系中去。 ④(美)威尔斯曼著;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71 页

(二)资料分析 实地调查的最终目的不是检验某个理论,而是建立理论,为此必须分析所得到的资料 理论的建立往往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最初的资料只能得出暂时的结论,这个理论雏形又 可以进一步指导研究。这种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实地调查具有更大的灵活 性,研究过程可以因此得到不断的修正 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s 1.频率:多长时间发生一次? 2.程度:程度如何? 3.结构:有哪些形式?是否与特定的态度相关? 4.过程:结构中的成分是否存在着顺序?是什么样的顺序?或是顺序有所不同? 5.原因:原因是什 6.后果: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但是,这种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有其不利的方面,它可能会导致研究 者只注意到支持他的结论的事物。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研究者可以采取以下一些 措施:可以增加定量的部分;可以寻求他人的支持;要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利用敏锐性和洞 察力减少选择性注意 (三)得出结论 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抽象概括,得出结论。结论的形成常常要经历很长的 过程,一般而言,研究者要力图避免人的主观因素诱发的一些错误。 第三节实地调查怎样收集资料 实地调查法有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收集文件法以及工艺学记录 其中观察和访谈是实地调查法中收集资料的重要方式,而且,实地调查中的观察与访谈不同 于一般的观察与访谈。 -、实地调查中的观察 (一)参与观察 1.什么是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也称为自然观察,指在自然的状态下研究者参与某一情境对研究对象进行观 察。参与观察源于人类学家的现场研究。对现场研究而言,参与观察是长年累月住在当地社 区,将自己融入社区人们的生活中,尽量精通人们的语言,并维持一个专业者的距离。通过 这种方式,研究者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了解人们的基本信念和期望,并有系统地完 成资料记录。 2.观察活动中研究者参与的程度 观察策略的主要区别在于观察者参与程度的不同。这不仅仅是参与和不参与之间的选 择。参与的程度,是作为旁观者到作为完全参与者的连续体。在参与和观察之间的连续体上, 斯潘帝尼( Spradley)将观察者的参与方式区分为下列五种 (1)完全不介入研究对象的活动。例如,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节目、卡通片或广告, 5[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78页

6 (二)资料分析 实地调查的最终目的不是检验某个理论,而是建立理论,为此必须分析所得到的资料。 理论的建立往往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最初的资料只能得出暂时的结论,这个理论雏形又 可以进一步指导研究。这种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实地调查具有更大的灵活 性,研究过程可以因此得到不断的修正。 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⑤ 1.频率:多长时间发生一次? 2.程度:程度如何? 3.结构:有哪些形式?是否与特定的态度相关? 4.过程:结构中的成分是否存在着顺序?是什么样的顺序?或是顺序有所不同? 5.原因:原因是什么? 6.后果: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但是,这种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有其不利的方面,它可能会导致研究 者只注意到支持他的结论的事物。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研究者可以采取以下一些 措施:可以增加定量的部分;可以寻求他人的支持;要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利用敏锐性和洞 察力减少选择性注意。 (三)得出结论 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抽象概括,得出结论。结论的形成常常要经历很长的 过程,一般而言,研究者要力图避免人的主观因素诱发的一些错误。 第三节 实地调查怎样收集资料 实地调查法有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收集文件法以及工艺学记录。 其中观察和访谈是实地调查法中收集资料的重要方式,而且,实地调查中的观察与访谈不同 于一般的观察与访谈。 一、实地调查中的观察 (一)参与观察 1.什么是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也称为自然观察,指在自然的状态下研究者参与某一情境对研究对象进行观 察。参与观察源于人类学家的现场研究。对现场研究而言,参与观察是长年累月住在当地社 区,将自己融入社区人们的生活中,尽量精通人们的语言,并维持一个专业者的距离。通过 这种方式,研究者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了解人们的基本信念和期望,并有系统地完 成资料记录。 2.观察活动中研究者参与的程度 观察策略的主要区别在于观察者参与程度的不同。这不仅仅是参与和不参与之间的选 择。参与的程度,是作为旁观者到作为完全参与者的连续体。在参与和观察之间的连续体上, 斯潘帝尼(Spradley)将观察者的参与方式区分为下列五种: (1)完全不介入研究对象的活动。例如,坐在电视机前观看电视节目、卡通片或广告, ⑤ [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78 页

并分析其主体。 (2)低程度介入。观察者出现于现场,但并不积极与人们互动,只是找一个观察地点 作观察记录,或与人们有些交谈。在公共场所的观察都从这个程度的参与开始,场所的人们 不认识观察者,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3)中度介入。参与者寻求维持现场的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的平衡,即维持参与和观 察之间的平衡。 (4)主动积极介入。观察者做现场人们所做的事,主动积极地参与人们的活动 (5)完全介入。在研究现场,观察者已经是日常的参与者,研究自己的日常生活或工 作的现场。如教师进行的行动研究就包括一个完全参与的观察活动 参与程度会因时而异。在一些实例中,研究者可能在开始之时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出现 然后逐渐成为研究历程中的参与者。在其他实例中,研究者可能开始就成为一个完全参与者, 以便体验一下开始进入方案的感受,然后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减少参与,直到最后从一个旁观 者的立场扮演临时观察者的角色 实际上,每个人如果不是其他文化的参与者,研究者至少也是他本人所属的文化的参与 观察者。但一般人通常只是无系统或不完全地观看事物,现场研究者绝不只是在那里被动地 观看人们,而需要与人们有紧密和长期的接触。参与观察获得的初步资料,可以提供研究者 发展访谈问题或其他更特定研究工具的基本线索,也能进一步检验和评估访谈和其他方法所 获得的资料 3.参与观察的基本要求 (1)参与观察者的活动必须有明确意识。 (2)参与观察者的观察角度要大。 (3)参与观察者的观察要同时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角度出发:入乎情境中,体验局内 人的情感和经验:出乎情境外,观察现场中的人们和活动 (4)参与观察者需要自我反省,以自己为研究工具,增进自己对情境的敏感度。 (5)参与观察者需要作仔细的记录,记录客观的观察和个人主观的感觉。 (二)观察角度的选取 1.全面观察 全面观察没有特定的焦点,往往是观察初期的一个阶段。一般参照下列三种问题,进 步观察发现某些较特定的资料: (1)什么……(地方、行动、事件、感情等)? (2)你可不可以仔细地描述……(物体、时间、目标等 (3)你可不可以告诉我有关所有的……(人们、活动等)? 2.焦点观察 硏究者在现场逐渐找到观察的焦点后,就可以实施焦点观察。研究者选择观察焦点的标 准包括 (1)研究者个人的兴趣。初步分析观察资料所呈现的各个领域,研究者考虑自己对哪 些领域比较感兴趣。 (2)研究对象的建议。有时正在被观察研究的人们也会提出他们觉得重要的事情,研 究者可参照他们的建议,选择观察焦点。有时人们经常重复的话题,也可能成为观察焦点。 如果研究者已经和研究对象建立密切的关系,也可直接问“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部分? (3)理论的兴趣。初步分析观察资料所呈现的各个领域,有些会涉及研究者理论背景 例如,一个具有社会学理论背景的研究者在分析自己的观察资料后,可能辨认出许多社会组 织的领域。 (4)符合社会的需要。初步分析观察资料所呈现的某个领域,如果是社会上人们关心

7 并分析其主体。 (2)低程度介入。观察者出现于现场,但并不积极与人们互动,只是找一个观察地点 作观察记录,或与人们有些交谈。在公共场所的观察都从这个程度的参与开始,场所的人们 不认识观察者,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3)中度介入。参与者寻求维持现场的局内人和局外人之间的平衡,即维持参与和观 察之间的平衡。 (4)主动积极介入。观察者做现场人们所做的事,主动积极地参与人们的活动。 (5)完全介入。在研究现场,观察者已经是日常的参与者,研究自己的日常生活或工 作的现场。如教师进行的行动研究就包括一个完全参与的观察活动。 参与程度会因时而异。在一些实例中,研究者可能在开始之时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出现, 然后逐渐成为研究历程中的参与者。在其他实例中,研究者可能开始就成为一个完全参与者, 以便体验一下开始进入方案的感受,然后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减少参与,直到最后从一个旁观 者的立场扮演临时观察者的角色。 实际上,每个人如果不是其他文化的参与者,研究者至少也是他本人所属的文化的参与 观察者。但一般人通常只是无系统或不完全地观看事物,现场研究者绝不只是在那里被动地 观看人们,而需要与人们有紧密和长期的接触。参与观察获得的初步资料,可以提供研究者 发展访谈问题或其他更特定研究工具的基本线索,也能进一步检验和评估访谈和其他方法所 获得的资料。 3.参与观察的基本要求 (1)参与观察者的活动必须有明确意识。 (2)参与观察者的观察角度要大。 (3)参与观察者的观察要同时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角度出发:入乎情境中,体验局内 人的情感和经验;出乎情境外,观察现场中的人们和活动。 (4)参与观察者需要自我反省,以自己为研究工具,增进自己对情境的敏感度。 (5)参与观察者需要作仔细的记录,记录客观的观察和个人主观的感觉。 (二)观察角度的选取 1.全面观察 全面观察没有特定的焦点,往往是观察初期的一个阶段。一般参照下列三种问题,进一 步观察发现某些较特定的资料: (1)什么……(地方、行动、事件、感情等)? (2)你可不可以仔细地描述……(物体、时间、目标等)? (3)你可不可以告诉我有关所有的……(人们、活动等)? 2.焦点观察 研究者在现场逐渐找到观察的焦点后,就可以实施焦点观察。研究者选择观察焦点的标 准包括: (1)研究者个人的兴趣。初步分析观察资料所呈现的各个领域,研究者考虑自己对哪 些领域比较感兴趣。 (2)研究对象的建议。有时正在被观察研究的人们也会提出他们觉得重要的事情,研 究者可参照他们的建议,选择观察焦点。有时人们经常重复的话题,也可能成为观察焦点。 如果研究者已经和研究对象建立密切的关系,也可直接问“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部分?” (3)理论的兴趣。初步分析观察资料所呈现的各个领域,有些会涉及研究者理论背景。 例如,一个具有社会学理论背景的研究者在分析自己的观察资料后,可能辨认出许多社会组 织的领域。 (4)符合社会的需要。初步分析观察资料所呈现的某个领域,如果是社会上人们关心

的问题或文化环境中的主要问题,也可能是观察的焦点。 参与观察的过程就像是一个漏斗,先将看到的所有事物容纳进去,出来的则是经过筛选 和聚焦的某些特定内容。这种观察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焦点观察逐渐缩小观察的范围,这 时,研究者开始在现场寻找特定类别之间的不同。例如,研究者可尝试问“这一类和那一类 之间有什么不同?”如发现了一两处不同,试着继续寻找更多的不同之处 (三)观察记录 1.快速、完整地记录 在直接观察中,把一切过程完整而真实地记录下来是很重要的。如果可能的话,研究者 应该在观察的时候记录自己的观察,若不可行,也应该在事后尽快地记下笔记 2.有区别地记录 记录应该包含研究者的经验观察和他们对事件的诠释,即要记下研究者“知道”已经发 生的和他们“认为”已经发生的事。研究者也要将这种不同的记录加以区别。 3.有准备地记录 在研究开始之前,有些重要的观察是可以预料的,有些则会随着观察的进展逐渐明显。 有时候,研究者可以准备一些标准的记录格式,那样会使记录工作简单一些。 、实地调查中的访谈 (一)实地调查中的访谈 什么是定性访谈 定性访谈是根据大致的研究计划在访谈者和被访者之间的互动,而不是一组特定的、必 须使用一定字眼和顺序来询问的问题。在本质上,定性访谈由访谈者确立对话的方向,再针 对被访者的若干特殊议题加以追 2.定性访谈的特点 (1)定性访谈设计的反复性是指,在研究中重复收集信息,加以分析、筛选、验证 (2)定性访谈的持续性是指,在研究过程中一再地修正问题的形式 3.定性访谈的作用 参与观察是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直接看到人们所做的和所说的。如果研究者必须访谈研 究对象,才会了解他们的信念、动机、判断、价值、态度和情绪。参与观察通常相当费时和 费力,而且无法直接观察现场过去发生的事,因此参与观察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的研究情境。 访谈能够补充参与观察的不足 (二)访谈的注意事项 1.确定主要访谈对象 访谈往往和参与观察相联系。通过参与观察,硏究者能注意到哪些人最值得进行访谈 判断的标准一般是研究对象拥有第一手资料的多少。 2.确定访谈时间和次数 研究者通常要进行访谈之后,才能知道要与访谈对象作多少次访谈。因此,研究者要在 次或者几次访谈后,再较直接地和访谈对象讨论进一步的访谈时间表。访谈的次数和时间 参照研究者和访谈对象各自的时间表而定。对于成人来说,每次访谈通常需要两个小时。如 果时间太短,可能无法探索许多主题:如果时间太长,则可能让研究者和访谈对象都觉得很 累。为了保持访谈的流程,应该试着每个星期都和访谈对象会面。至于访谈地点,应找一个 不受干扰的场所,让访谈对象觉得轻松自在 3.形成良好的访谈关系 访谈者和访谈对象的关系大多数是单向的。通过这种关系,访谈者有机会进行研究以获

8 的问题或文化环境中的主要问题,也可能是观察的焦点。 参与观察的过程就像是一个漏斗,先将看到的所有事物容纳进去,出来的则是经过筛选 和聚焦的某些特定内容。这种观察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焦点观察逐渐缩小观察的范围,这 时,研究者开始在现场寻找特定类别之间的不同。例如,研究者可尝试问“这一类和那一类 之间有什么不同?”如发现了一两处不同,试着继续寻找更多的不同之处。 (三)观察记录 1.快速、完整地记录 在直接观察中,把一切过程完整而真实地记录下来是很重要的。如果可能的话,研究者 应该在观察的时候记录自己的观察,若不可行,也应该在事后尽快地记下笔记。 2.有区别地记录 记录应该包含研究者的经验观察和他们对事件的诠释,即要记下研究者“知道”已经发 生的和他们“认为”已经发生的事。研究者也要将这种不同的记录加以区别。 3.有准备地记录 在研究开始之前,有些重要的观察是可以预料的,有些则会随着观察的进展逐渐明显。 有时候,研究者可以准备一些标准的记录格式,那样会使记录工作简单一些。 二、实地调查中的访谈 (一)实地调查中的访谈 1.什么是定性访谈 定性访谈是根据大致的研究计划在访谈者和被访者之间的互动,而不是一组特定的、必 须使用一定字眼和顺序来询问的问题。在本质上,定性访谈由访谈者确立对话的方向,再针 对被访者的若干特殊议题加以追问。 2.定性访谈的特点 (1)定性访谈设计的反复性是指,在研究中重复收集信息,加以分析、筛选、验证。 (2)定性访谈的持续性是指,在研究过程中一再地修正问题的形式。 3.定性访谈的作用 参与观察是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直接看到人们所做的和所说的。如果研究者必须访谈研 究对象,才会了解他们的信念、动机、判断、价值、态度和情绪。参与观察通常相当费时和 费力,而且无法直接观察现场过去发生的事,因此参与观察并不完全适用于所有的研究情境。 访谈能够补充参与观察的不足。 (二)访谈的注意事项 1.确定主要访谈对象 访谈往往和参与观察相联系。通过参与观察,研究者能注意到哪些人最值得进行访谈, 判断的标准一般是研究对象拥有第一手资料的多少。 2.确定访谈时间和次数 研究者通常要进行访谈之后,才能知道要与访谈对象作多少次访谈。因此,研究者要在 一次或者几次访谈后,再较直接地和访谈对象讨论进一步的访谈时间表。访谈的次数和时间 参照研究者和访谈对象各自的时间表而定。对于成人来说,每次访谈通常需要两个小时。如 果时间太短,可能无法探索许多主题;如果时间太长,则可能让研究者和访谈对象都觉得很 累。为了保持访谈的流程,应该试着每个星期都和访谈对象会面。至于访谈地点,应找一个 不受干扰的场所,让访谈对象觉得轻松自在。 3.形成良好的访谈关系 访谈者和访谈对象的关系大多数是单向的。通过这种关系,访谈者有机会进行研究以获

得学位或出版成书。而访谈对象可以获得的,除了满足于有人认为他们的生活和观点是重要 的,并没有很多实质的回报。但他们必须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接受访谈。由于这种单向的关 系,访谈者必须努力维持访谈对象的访谈动机。维持关系的最好方式是将访谈对象视为一个 人,而不仅仅是资料的来源。 在进行访谈期间,访谈者和访谈对象的关系可能趋向于紧张。一方面访谈对象可能厌倦 回答问题或开始觉得访谈是他们生活中的负担;另一方面访谈者可能开始对访谈对象不愿回 答问题或跳开特定的问题而感到不耐烦。面对这样的情形,访谈者应该试着敏感地察觉访谈 对象的情绪低潮,当觉得有些事不对劲时,可对访谈对象表达关切以缓和紧张的气氛;有时 也可暂时停止访谈,休息一段时间,或一起进行一些社交或娱乐活动。 (三)做好访谈记录 如果访谈是搜集资料的主要方法,研究者在访谈期间最好作仔细的访谈日记。在日记上 列出每次访谈讨论到的主题,这可帮助研究者知道已经讨论过哪些话题。日记也可替代参与 现场观察记录中的“观察者的评注”。在日记中可记下资料呈现的主题、解释和可以了解访 谈对象语言意义的表情和姿势,这些记录有助于引导进一步的访谈 三、实地调查中其它收集资料的方法 实地调查法强调丰富地描述现场和人群的现象,因此需运用多重资料来源。如参照人类 学研究的“多重工具取向”,搜集资料的方法除了参与观察、访谈之外,还包括搜集文件、 投射技术、其他心理研究工具和现场工作的技术设备。研究者可参照个人的研究取向,选择 使用各种不同的搜集资料方式,以增进研究结果的可信性。 1.投射 投射技术是可使人们产生有关文化和心理反应的过程,这些反应通常呈现个人的需要 爱好和一般的世界观。例如,罗夏克墨渍测验( Rorschach Inkblot Test)是一个古典的投射 技术。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让病人解释一系列墨渍图片,再根据病人的反应资料作论断 人类学家亦运用罗夏克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 Thematic Apperception)、画人测验 (Draw-a- Person Test)、或语句完成法等投射技术,引发人们的反应和价值态度,以探究人 们的文化特质。 2.照相机 照相机是视觉的伸展和记录,能充分地掌握现场的视觉现象,帮助硏究者更密切地感觉 和认识现场。尤其某些现场细节太多或太含糊,较难用语言文字描述,可以用照相机直接留 存视觉的意象记录。照相机可用来拍摄人们的活动、事件和场所。所拍得的照片或幻灯片可 用作访谈的参照资料,让现场人们自己解释其中的意义。在分析和撰写报告时,照片或幻灯 片则能呈现硏究者可能不记得或不注意的细节,也能用来呈现和解释研究发现。在实地调查 使用照相机要注意:相片不是答案,而是探究的工具:照相机常常反映拍摄者的观点。 3.录像机 录影设备能捕捉不被注意或容易被遗忘的连续性细节,能长时期正确且仔细地记录人们 的行动,特别适用于微观地分析人们的沟通和互动过程。然而,录像机也和前述的照相机一 样,可能受制于使用者的观点,还可能改变现场人们的日常行为。 录像机拍摄的现场影片是很直接的访谈资料。实地研究者常让当事者看着影片中自己的 行为举动,描述他的感受,解释他在影片中的行为举动。也有教育人类学家使用录影片比较 研究三个文化(日本、中国和美国)系统中的学前教育。他们到这三个国家拍摄幼儿学校典 ⑥(美)威尔斯曼著;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181页

9 得学位或出版成书。而访谈对象可以获得的,除了满足于有人认为他们的生活和观点是重要 的,并没有很多实质的回报。但他们必须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接受访谈。由于这种单向的关 系,访谈者必须努力维持访谈对象的访谈动机。维持关系的最好方式是将访谈对象视为一个 人,而不仅仅是资料的来源。 在进行访谈期间,访谈者和访谈对象的关系可能趋向于紧张。一方面访谈对象可能厌倦 回答问题或开始觉得访谈是他们生活中的负担;另一方面访谈者可能开始对访谈对象不愿回 答问题或跳开特定的问题而感到不耐烦。面对这样的情形,访谈者应该试着敏感地察觉访谈 对象的情绪低潮,当觉得有些事不对劲时,可对访谈对象表达关切以缓和紧张的气氛;有时 也可暂时停止访谈,休息一段时间,或一起进行一些社交或娱乐活动。 (三)做好访谈记录 如果访谈是搜集资料的主要方法,研究者在访谈期间最好作仔细的访谈日记。在日记上 列出每次访谈讨论到的主题,这可帮助研究者知道已经讨论过哪些话题。日记也可替代参与 现场观察记录中的“观察者的评注”。在日记中可记下资料呈现的主题、解释和可以了解访 谈对象语言意义的表情和姿势,这些记录有助于引导进一步的访谈。 三、实地调查中其它收集资料的方法⑥ 实地调查法强调丰富地描述现场和人群的现象,因此需运用多重资料来源。如参照人类 学研究的“多重工具取向”,搜集资料的方法除了参与观察、访谈之外,还包括搜集文件、 投射技术、其他心理研究工具和现场工作的技术设备。研究者可参照个人的研究取向,选择 使用各种不同的搜集资料方式,以增进研究结果的可信性。 1.投射 投射技术是可使人们产生有关文化和心理反应的过程,这些反应通常呈现个人的需要、 爱好和一般的世界观。例如,罗夏克墨渍测验(Rorschach Inkblot Test)是一个古典的投射 技术。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让病人解释一系列墨渍图片,再根据病人的反应资料作论断。 人类学家亦运用罗夏克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画人测验 (Draw-a-Person Test)、或语句完成法等投射技术,引发人们的反应和价值态度,以探究人 们的文化特质。 2.照相机 照相机是视觉的伸展和记录,能充分地掌握现场的视觉现象,帮助研究者更密切地感觉 和认识现场。尤其某些现场细节太多或太含糊,较难用语言文字描述,可以用照相机直接留 存视觉的意象记录。照相机可用来拍摄人们的活动、事件和场所。所拍得的照片或幻灯片可 用作访谈的参照资料,让现场人们自己解释其中的意义。在分析和撰写报告时,照片或幻灯 片则能呈现研究者可能不记得或不注意的细节,也能用来呈现和解释研究发现。在实地调查 使用照相机要注意:相片不是答案,而是探究的工具;照相机常常反映拍摄者的观点。 3.录像机 录影设备能捕捉不被注意或容易被遗忘的连续性细节,能长时期正确且仔细地记录人们 的行动,特别适用于微观地分析人们的沟通和互动过程。然而,录像机也和前述的照相机一 样,可能受制于使用者的观点,还可能改变现场人们的日常行为。 录像机拍摄的现场影片是很直接的访谈资料。实地研究者常让当事者看着影片中自己的 行为举动,描述他的感受,解释他在影片中的行为举动。也有教育人类学家使用录影片比较 研究三个文化(日本、中国和美国)系统中的学前教育。他们到这三个国家拍摄幼儿学校典 ⑥(美)威尔斯曼著;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79—181 页

型的一天活动,再利用这些影片作为访谈的媒介,分别让三个国家的幼儿教师、行政长官 家长、幼儿和儿童发展专家从不同的观点谈论同一活动事件。这样就引发影片中局内人和局 外人之间、幼教实际工作者之间、以及美国人、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的对话。 第四节实地调查法要注意什么 实地调査法中首先要注意研究的伦理道德规范问题,还要考虑信度和效度。通过三角互 证法可以提高实地调查法的信度和效度。 伦理道德规范 在实地调查中,研究者的伦理道德行为至少涉及如下五个方面。它们相互作用,对研究 者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制约 1.研究者本人: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有的行为举止都对自己具有道德意义 2.研究对象群体:研究者对待研究对象的态度、处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事物的方式以 及研究双方之间的关系都会反映出研究者的道德规范。研究者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会对被 研究者群体产生影响,有时甚至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3.研究者的职业群体:实地调査者群体享有一些共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研究者 所做的一切都来自这一集体规范或帮助形成这一集体规范。如果研究者违背职业规范,不仅 会使这个职业在社会上遭到唾弃,而且会给后继的研究者(包括研究者自己)进入研究现场 带来困难。因此,研究者遵守必要的伦理道德不仅仅是为了坚持某些原则,更是为了别人和 研究者群体。 4.资助研究的人、财团和政府机构:研究者需要对这些人和机构做出一定的承诺,而 且在研究的过程中与他们频繁接触。研究者与他们的互动关系可以反映研究者本人的道德规 范和行为准则,而且也会对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影响。 5.一般公众:研究者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发生在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研宄者可以通过 自己的具体工作推进或减弱社会公德。 在实地调查中,研究者进入现场研究是否要事先征得被研究者的同意,研究是否该向被 研究者公开,对这个问题,洛夫兰夫妇曾提出7点质疑来表达他们的观点。⑦ 1.在人们不知道你们将记录交谈内容的情况下和他们交谈,合乎伦理吗? 2.为了自身的目的而从你们讨厌的人身上取得信息,合乎伦理吗? 3.目睹人们强烈需要援助却并无直接反应,合乎伦理吗? 4.身处一个你们自己并不全心全意赞同的情境,合乎伦理吗? 5.在派系林立的情况下投靠一般或是保持中立,合乎伦理吗? 6.为了接近人们的生活和心灵,不惜和他们进行金钱交易,合乎伦理吗? 利用线人或结盟的方式来接近人群或不了解的事物,合乎伦理吗? 虽然实地调查常常都含有某种程度的秘密性,但在基本的研究取向上,多数实地调查者 都倾向于采用公开的策略。研究者在研究初始可以向被研究者简要说明自己的研究,以免造 成伦理道德上的问题和其他麻烦。 二、实地调查的信度 ③[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84页

10 型的一天活动,再利用这些影片作为访谈的媒介,分别让三个国家的幼儿教师、行政长官、 家长、幼儿和儿童发展专家从不同的观点谈论同一活动事件。这样就引发影片中局内人和局 外人之间、幼教实际工作者之间、以及美国人、中国人和日本人之间的对话。 第四节 实地调查法要注意什么 实地调查法中首先要注意研究的伦理道德规范问题,还要考虑信度和效度。通过三角互 证法可以提高实地调查法的信度和效度。 一、伦理道德规范 在实地调查中,研究者的伦理道德行为至少涉及如下五个方面。它们相互作用,对研究 者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制约。 1.研究者本人: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所有的行为举止都对自己具有道德意义。 2.研究对象群体:研究者对待研究对象的态度、处理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事物的方式以 及研究双方之间的关系都会反映出研究者的道德规范。研究者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会对被 研究者群体产生影响,有时甚至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3.研究者的职业群体:实地调查者群体享有一些共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研究者 所做的一切都来自这一集体规范或帮助形成这一集体规范。如果研究者违背职业规范,不仅 会使这个职业在社会上遭到唾弃,而且会给后继的研究者(包括研究者自己)进入研究现场 带来困难。因此,研究者遵守必要的伦理道德不仅仅是为了坚持某些原则,更是为了别人和 研究者群体。 4.资助研究的人、财团和政府机构:研究者需要对这些人和机构做出一定的承诺,而 且在研究的过程中与他们频繁接触。研究者与他们的互动关系可以反映研究者本人的道德规 范和行为准则,而且也会对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影响。 5.一般公众:研究者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发生在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研究者可以通过 自己的具体工作推进或减弱社会公德。 在实地调查中,研究者进入现场研究是否要事先征得被研究者的同意,研究是否该向被 研究者公开,对这个问题,洛夫兰夫妇曾提出 7 点质疑来表达他们的观点。⑦ 1.在人们不知道你们将记录交谈内容的情况下和他们交谈,合乎伦理吗? 2.为了自身的目的而从你们讨厌的人身上取得信息,合乎伦理吗? 3.目睹人们强烈需要援助却并无直接反应,合乎伦理吗? 4.身处一个你们自己并不全心全意赞同的情境,合乎伦理吗? 5.在派系林立的情况下投靠一般或是保持中立,合乎伦理吗? 6.为了接近人们的生活和心灵,不惜和他们进行金钱交易,合乎伦理吗? 7.利用线人或结盟的方式来接近人群或不了解的事物,合乎伦理吗? 虽然实地调查常常都含有某种程度的秘密性,但在基本的研究取向上,多数实地调查者 都倾向于采用公开的策略。研究者在研究初始可以向被研究者简要说明自己的研究,以免造 成伦理道德上的问题和其他麻烦。 二、实地调查的信度 ⑦ [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84 页

共1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