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地理》第四讲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一

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 刘玉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
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 刘玉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

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与战略选择 省区市产业发展政策及实施效果 产业结构调整的态势及评价
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与战略选择 省区市产业发展政策及实施效果 产业结构调整的态势及评价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 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零产业一一环境建设产业(改善自然环境状况 或增加其产出) 第四产业一一废物再资源化产业 产业结构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 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零产业--环境建设产业(改善自然环境状况 或增加其产出) 第四产业--废物再资源化产业 产业结构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配第一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 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 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库总结的产业结构演变想 1.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占 的比重不断下降; 2.工化业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 动力比重都会提高,且前者上升速度会快于后者。工业化 后期,尤其是后工业化时期,两者会不同程度地下降; 3.第三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及劳动力比重持续上升,工 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 收入比重的上升速度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 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 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库茨涅兹总结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1. 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占 的比重不断下降; 2. 工化业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 动力比重都会提高,且前者上升速度会快于后者。工业化 后期,尤其是后工业化时期,两者会不同程度地下降; 3. 第三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及劳动力比重持续上升,工 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 收入比重的上升速度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工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第1阶段:工业结构的重化学工业化 轻工业一重化工业 第2阶段: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 原材料工业一加工业 第3阶段:工业结构的高技术集约化 劳动密集型一资金密集型一技术密集型 第4阶段:产业结构的国际化 与国际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国际市场相适应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工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第1阶段: 工业结构的重化学工业化 轻工业-重化工业 第2阶段: 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 原材料工业-加工业 第3阶段: 工业结构的高技术集约化 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第4阶段: 产业结构的国际化 与国际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国际市场相适应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20世纪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的四个时期: 资金密集型行业 劳动密集型 美国等西方 纺织业 日本等国 业施 国家 政重 策化 重化工业 亚洲新兴国 传统产业 亚非拉等发 家和地区 展中国家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第一轮转换时期(1945-1960) 第三轮转换时期(1972-1986) 第二轮转换时期(1961-1971)一第四轮转换时期(1986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20世纪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的四个时期: 第二轮转换时期(1961-1971) 第三轮转换时期(1972-1986) 美国等西方 国家 日本等国 亚洲新兴国 家和地区 亚非拉等发 展中国家 第一轮转换时期(1945-1960) 劳动密集型 纺织业 第四轮转换时期(1986-) 资金密集型行业 实 施 重 化 工 产 业 政 策 传统产业 重化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钱纳里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阶段, 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 结构转化推动的,其主要标志是人均GDP的增长、劳动力 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化以及增加值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 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 依据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钱纳里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阶段, 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 结构转化推动的,其主要标志是人均GDP的增长、劳动力 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化以及增加值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 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 依据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发展阶段 人均GDP (1970年美元) 主要特征 前工业社会 140-280 农业为主,初级产品生产 前期 280-560 农业向工业转变 工业中期 560-1120 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开始 化 迅速发展 社会 第三产业由平稳增长转向持续 后期1120-3360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 的主力 后工业化社会2100350术密集型产业主导,高档 耐用消费品普及 现代社会 3360-5040第三产业分化,消费个性化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发展阶段 人均GDP (1970年美元) 主要特征 前工业社会 140-280 农业为主,初级产品生产 工业 化 社会 前期 280-560 农业向工业转变 中期 560-1120 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开始 迅速发展 后期 1120-3360 第三产业由平稳增长转向持续 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 的主力 后工业化社会 2100-3360 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高档 耐用消费品普及 现代社会 3360-5040 第三产业分化,消费个性化

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判断 2000年中国三大地带产业结构 地区人均GDP/非农产业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 (元/)就业比重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东部10722 55.3 12.0 48.7 39.3 中部5974 43.3 19 45.8 34.7 西部4567 37.9 21.3 42.5 36.2
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判断 2000年中国三大地带产业结构 地区 人均GDP (元/人) 非农产业 就业比重 (%)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东部 10722 55.3 12.0 48.7 39.3 中部 5974 43.3 19.5 45.8 34.7 西部 4567 37.9 21.3 42.5 36.2

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判断 东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中期向后期过 渡) 中、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产业结构 的共同特征
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判断 东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中期向后期过 渡) 中、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产业结构 的共同特征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地理》第三讲 中国的人口二.ppt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地理》第二讲 中国的人口.ppt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地理》第一讲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布局(2).ppt
- 北京大学:《市场调研》第四章 抽样:设计与步骤.ppt
- 北京大学:《市场调研》第三章 问卷调查设计和访谈技巧.ppt
- 北京大学:《市场调研》第七章 数据分析:二元变量相关和回归.ppt
- 北京大学:《市场调研》第六章 频数分布:列联表和假设检验.ppt
- 北京大学:《市场调研》第二章 市场调研过程设计.ppt
- 北京大学:《市场调研》第一章 导论.ppt
- 北京大学:《市场调研》第五章 抽样:样本容量的确定.ppt
-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研究)第二讲 贸易的好处——加纳和韩国.doc
-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研究)第三讲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代价.doc
- 《国际贸易理论》ppt电子书.ppt
-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研究)参考书目及有关杂志.doc
-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研究)第一讲 丰田公司应对欧美贸易保护.doc
- 《国际税收》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导论国际税收.ppt
- 《国际税收》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国际避税的防范.ppt
- 《国际税收》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国际避税概论.ppt
- 《国际税收》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方法.ppt
- 《国际税收》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所得税的税收管辖权(22).ppt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地理》第五讲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2).ppt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地理》第六讲 中国农业发展与布局.ppt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地理》第七讲 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ppt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地理》第八讲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布局.ppt
- 北京大学:《金融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Foundations on Finance(任课教师:张圣平).doc
- 北京大学:《金融学概论》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一章 导论(任课教师:张圣平).ppt
- 北京大学:《金融学概论》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二章 货币的时间价值、债券和股票的定价.ppt
- 北京大学:《金融学概论》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 有效市场理论及其困境.ppt
- 北京大学:《金融学概论》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四章 项目投资分析.ppt
- 北京大学:《金融学概论》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六章 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定价模型.ppt
- 北京大学:《金融学概论》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六章 投资组合与资产定价二.ppt
- 北京大学:《金融学概论》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七章 衍生证券及其应用.ppt
- 北京大学:《金融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义)APT的均衡证明.pdf
- 北京大学:《金融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义)两时期CAPM模型.pdf
- 《金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货币概述.ppt
- 《金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章 金融机构体系.ppt
- 《金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信用与金融.ppt
- 《金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商业银行.ppt
- 《金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证券、保险与信托机构.ppt
- 《金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三章 中央银行.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