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地理》第五讲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2)

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二) 刘玉 区城经济与城市管狸研究所
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二) 刘玉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近年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态势 ■产业结构调整是各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 动力 推进工业化依然是多数省份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 资本、结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决定着工业 发展 状态和结构调整效果的区域分异格局 ■多数省份逐步明确了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产业 结构调整已成为积极主动的政府决策行为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 近年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态势 产业结构调整是各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 动力 推进工业化依然是多数省份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 资本、结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等因素决定着工业 发展 状态和结构调整效果的区域分异格局。 多数省份逐步明确了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产业 结构调整已成为积极主动的政府决策行为。 提高产业技术层次、培育区域特色经济、加快民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程度明显缩小的同时, 业地域分工进一步得到强化 ■区域间产业结构的技术梯度和效益梯度已经形成 区域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 本格局 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仍然严重 ■加入WTO将一定程度上通过产业结构特色改变区 域经济发展格局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程度明显缩小的同时, 产业地域分工进一步得到强化。 区域间产业结构的技术梯度和效益梯度已经形成, 区域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 本格局。 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仍然严重。 加入WTO将一定程度上通过产业结构特色改变区 域经济发展格局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省区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 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买方市场的形成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 省区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 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买方市场的形成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省区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态势 1978-1997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主要 是供需关系;1997年以后,产业结构调整从被 动的适应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政府行为 处热 年份GDP(亿元) 三产比重 分六五”时 6445 31.4:44.2:24.4 期 九五时期”78401 18.2:49.8:32 1997 74463 19.1:50:30.9 1999 81911 17.7:49.3:33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 省区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态势 1978-1997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主要 是供需关系;1997年以后,产业结构调整从被 动的适应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政府行为。 1.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缓 年份 GDP(亿元) 三产比重 “六五”时 期 6445 31.4 : 44.2 : 24.4 “九五时期” 78401 18.2 : 49.8 : 32 1997 74463 19.1 : 50 : 30.9 1999 81911 17.7 : 49.3 : 33 2002 95934 15.4 : 51.1 : 33.5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密切相 关 区域经济发达的程度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和效果。 第一类型:京津沪,产业结构层次最高,第三 业比重突出; 第二类型:沿海发达省份为主,与我国总体产业 结构特征最为接近,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轾 发达 第三类型:农业比重较高,但工业也形成了相当 的基础;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2. 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密切相 关 区域经济发达的程度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和效果。 第一类型:京津沪,产业结构层次最高,第三产 业比重突出; 第二类型:沿海发达省份为主,与我国总体产业 结构特征最为接近,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较 发达; 第三类型:农业比重较高,但工业也形成了相当 的基础; 第四类型:农业大省,工业化程度较低

1997年各地区产业结构聚类 口第一产业比重均值 口第二产业比重均值 口第三产业比重均值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辽、苏 闽、渝蒙、吉、赣 黑 琼、藏 浙、鲁鄂、云陕、青湘、桂、川 贵、新
1997年各地区产业结构聚类 京 津、沪 冀、晋 辽、苏 浙、鲁 粤 皖、豫 鄂、云 甘 闽、渝 陕、青 宁 蒙、吉、赣 湘、桂、川 贵、新 黑 琼、藏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第一产业比重均值 第二产业比重均值 第三产业比重均值

2001年各地区应业结构类 口第一产业比重均值口第二产业比重均值口第三产业比重均值 100% 90% 80% 70% 60% 50% 40% 20% 0%京 津、沪冀、晋、辽、苏吉、皖、豫闽、渝蒙、赣、湘黑 浙、鲁、鄂、粤云、甘、新陕、青、宁桂、川、贵 琼、藏
2001年各地区产业结构聚类 京 津、沪 冀、晋、辽、苏 浙、鲁、鄂、粤 吉、皖、豫 云、甘、新 闽、渝 陕、青、宁 蒙、赣、湘 桂、川、贵 黑 琼、藏 0 %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第一产业比重均值 第二产业比重均值 第三产业比重均值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的区域分异格局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与1997年相比,2001年产业结构的区域类型基本 保持一致。 湖北、吉林和新疆3省区发生变化,根本原因在 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有所上升。 所有类型的农业比重都有所降低,而农业大省的 比重下降幅度更大。 第三产业比重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京津沪第三 产业比重大幅上升,与其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 农业比重高的省份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提高,是 工业经济未得到应有发展,产业结构呈现虚高度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的区域分异格局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与1997年相比,2001年产业结构的区域类型基本 保持一致。 湖北、吉林和新疆3省区发生变化,根本原因在 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有所上升。 所有类型的农业比重都有所降低,而农业大省的 比重下降幅度更大。 第三产业比重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京津沪第三 产业比重大幅上升,与其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 农业比重高的省份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提高,是 工业经济未得到应有发展,产业结构呈现虚高度 化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3.各省区市工业化进程差异显著 进入“九五”以后,工业发展首先步入从数量扩 张为主转向以质量提高为主的阶段;工业结构的 重点也由解决比例失调转向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在结构调整中提高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难度加大,近半数省份“九五”期间加速工业化 进程的目标没有实现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3. 各省区市工业化进程差异显著 进入“九五”以后,工业发展首先步入从数量扩 张为主转向以质量提高为主的阶段;工业结构的 重点也由解决比例失调转向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在结构调整中提高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难度加大,近半数省份“九五”期间加速工业化 进程的目标没有实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地理》第四讲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一.ppt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地理》第三讲 中国的人口二.ppt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地理》第二讲 中国的人口.ppt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地理》第一讲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布局(2).ppt
- 北京大学:《市场调研》第四章 抽样:设计与步骤.ppt
- 北京大学:《市场调研》第三章 问卷调查设计和访谈技巧.ppt
- 北京大学:《市场调研》第七章 数据分析:二元变量相关和回归.ppt
- 北京大学:《市场调研》第六章 频数分布:列联表和假设检验.ppt
- 北京大学:《市场调研》第二章 市场调研过程设计.ppt
- 北京大学:《市场调研》第一章 导论.ppt
- 北京大学:《市场调研》第五章 抽样:样本容量的确定.ppt
-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研究)第二讲 贸易的好处——加纳和韩国.doc
-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研究)第三讲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代价.doc
- 《国际贸易理论》ppt电子书.ppt
-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研究)参考书目及有关杂志.doc
- 《国际贸易理论研究》课程教学资源(案例研究)第一讲 丰田公司应对欧美贸易保护.doc
- 《国际税收》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七章 导论国际税收.ppt
- 《国际税收》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五章 国际避税的防范.ppt
- 《国际税收》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四章 国际避税概论.ppt
- 《国际税收》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方法.ppt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地理》第六讲 中国农业发展与布局.ppt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地理》第七讲 中国工业发展与布局.ppt
-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地理》第八讲 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与布局.ppt
- 北京大学:《金融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Foundations on Finance(任课教师:张圣平).doc
- 北京大学:《金融学概论》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一章 导论(任课教师:张圣平).ppt
- 北京大学:《金融学概论》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二章 货币的时间价值、债券和股票的定价.ppt
- 北京大学:《金融学概论》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三章 有效市场理论及其困境.ppt
- 北京大学:《金融学概论》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四章 项目投资分析.ppt
- 北京大学:《金融学概论》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六章 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定价模型.ppt
- 北京大学:《金融学概论》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六章 投资组合与资产定价二.ppt
- 北京大学:《金融学概论》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第七章 衍生证券及其应用.ppt
- 北京大学:《金融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义)APT的均衡证明.pdf
- 北京大学:《金融学概论》课程教学资源(讲义)两时期CAPM模型.pdf
- 《金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货币概述.ppt
- 《金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章 金融机构体系.ppt
- 《金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信用与金融.ppt
- 《金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一章 商业银行.ppt
- 《金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证券、保险与信托机构.ppt
- 《金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三章 中央银行.ppt
- 《金融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货币供求.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