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邮电大学:《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三章

第三章 信道与信道容量 3.1信道的基本概念 3.2离散信道的容量及计算 3.3离散序列信道及其容量 3.4独立并联信道及其容量 3.5串联信道容量及数据处理定理 3.6连续信道及其容量 3.7信源与信道的匹配
1 第三章 信道与信道容量 3.1 信道的基本概念 3.2 离散信道的容量及计算 3.3 离散序列信道及其容量 3.4 独立并联信道及其容量 3.5 串联信道容量及数据处理定理 3.6 连续信道及其容量 3.7 信源与信道的匹配

3.1 信道的基本概念 信道是传送信息的载体(信号所通过的通道)。 信息是抽象的,信道则是具体的。信道的作用在 信息系统中用于传输与存储信息,而在通信系统 中则主要用于传输
2 3.1 信道的基本概念 信道是传送信息的载体(信号所通过的通道)。 信息是抽象的,信道则是具体的。信道的作用在 信息系统中用于传输与存储信息,而在通信系统 中则主要用于传输

3.1 信道的基本概念 3.1.1信道的数学模型与分类 3.1.2信道参数 3.1.3信道容量定义 ⊙
3 3.1 信道的基本概念 3.1.1 信道的数学模型与分类 3.1.2 信道参数 3.1.3 信道容量定义

3.1.1 信道的数学模型与分类 1、信道的分类 信道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常用的有下面几种分类。 ,从工程物理背景—传输介质类型 ,从数学描述方式一信号与干扰描述方式。 ,从信道本身的参数类型—恒参与变参。 ~从用户类型—单用户与多用户。 ⊙
4 3.1.1 信道的数学模型与分类 1、信道的分类 信道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分类,常用的有下面几种分类。 ➢ 从工程物理背景——传输介质类型。 ➢ 从数学描述方式——信号与干扰描述方式。 ➢ 从信道本身的参数类型——恒参与变参。 ➢ 从用户类型——单用户与多用户

3.1.1信道的数学模型与分类 明线 离散 [对称平衡电缆〔市内) 连续 无记忆 固体介质 信号类型 电缆{小同轴(长途) 半离散 有记忆 中同轴(长途) 半连续 无干忧:干扰少到可忽略 长波 信号与干扰类型 无源热噪声 中波 线性叠加干扰 有源散3弹噪声 短波 千扰类型 脉冲中噪声 有干扰 超短波 佼调 传输介质类型 移动 乘性干扰衰落 空气介质 码间干扰 视距接力 微波 散射 对流层 恒参信道〔时不变信道) 电离层 信道参量类型 变参信道(时变信道) 卫星 光波 用户类型 二用户信道(点对点通信) 混合介质 波导 多用户信道(通信网) 光缆
5 3.1.1 信道的数学模型与分类 传输介质类型 信号与干扰类型 信道参量类型 用户类型

3.1.1 信道的数学模型与分类 信源 编码 介质 译码 信宿 干扰 CI C2 C3 图3-1信道分类举例 其中:C1为连续信道,调制信道; C2为离散信道,编码信道; C3为半离散、半连续信道; C4为半连续、半离散信道
6 3.1.1 信道的数学模型与分类 图3-1 信道分类举例 其中:C1为连续信道,调制信道; C2为离散信道,编码信道; C3为半离散、半连续信道; C4为半连续、半离散信道

3.1.1 信道的数学模型与分类 2、信道模型 (1)调制信道模型 调制信道是为研究调制与解调问题所建立的一种广义信道,它所关 心的是调制信道输入信号形式和已调信号通过调制信道后的最终结果, 对于调制信道内部的变换过程并不关心。 具有如下共性: ①有一对(或多对)输入端和一对(或多对)输出端。 ②绝大多数的信道都是线性的,即满足线性叠加原理。 ③信号通过信道具有一定的延迟时间而且它还会受到(固定的或 时变的)损耗。 ④即使没有信号输入,在信道的输出端仍可能有一定的功率输出 (噪声)
7 3.1.1 信道的数学模型与分类 2、信道模型 (1)调制信道模型 调制信道是为研究调制与解调问题所建立的一种广义信道,它所关 心的是调制信道输入信号形式和已调信号通过调制信道后的最终结果, 对于调制信道内部的变换过程并不关心。 具有如下共性: ① 有一对(或多对)输入端和一对(或多对)输出端。 ② 绝大多数的信道都是线性的,即满足线性叠加原理。 ③ 信号通过信道具有一定的延迟时间而且它还会受到(固定的或 时变的)损耗。 ④ 即使没有信号输入,在信道的输出端仍可能有一定的功率输出 (噪声)

3.1.1 信道的数学模型与分类 e,() 线性时变网络 e() 图3-2 调制信道模型 两端信道模型,输入输出关系为: e。(t)=f[e(t)]+n(t) (3-1) 其中,e)为输入的已调信号:。0为信道总输出波形:0为加性噪声, 与(相独立,无依赖关系。表远调信号通过网络所发生的 (时变)线形变换。现在,我们假定能把 属呐 k(t)xe,(其中, 依赖乐网络的特性,是一种乘性干扰。于是上式可以表示为: e,(t)=k(t)×e(t)+n(t) (3-2)
8 3.1.1 信道的数学模型与分类 图3-2 调制信道模型 两端信道模型,输入输出关系为: (3-1) 其中, 为输入的已调信号; 为信道总输出波形; 为加性噪声, 与 相互独立,无依赖关系。 表示已调信号通过网络所发生的 (时变)线形变换。现在,我们假定能把 写为 ,其中, 依赖于网络的特性,是一种乘性干扰。于是上式可以表示为: (3-2) o i e t f e t n t ( ) [ ( )] ( ) = + i e t( ) o e t( ) n t( ) o e t( ) n t( ) i f e t [ ( )] i f e t [ ( )] i k t e t ( ) ( ) k t( ) o i e t k t e t n t ( ) ( ) ( ) ( ) = +

3.1.1 信道的数学模型与分类 由以上分析可知,信道对信号的影响可归结为两点:一是乘性干栽), 二是加性干扰 。n(t) 实际的物理信道中,根据信道传输函数0的时变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 两大类:一类是()基本不随时间变化,即信道对信号的影响是固定的或 变化极为缓慢的,这类信道称为恒定参量信道,简称恒参信道;另一类 信道是传输函数()随时间随机速快变化,这类信道称为随机参量信道, 简称随参信道
9 3.1.1 信道的数学模型与分类 由以上分析可知,信道对信号的影响可归结为两点:一是乘性干扰 , 二是加性干扰 。 实际的物理信道中,根据信道传输函数 的时变特性的不同可以分为 两大类:一类是 基本不随时间变化,即信道对信号的影响是固定的或 变化极为缓慢的,这类信道称为恒定参量信道,简称恒参信道;另一类 信道是传输函数 随时间随机速快变化,这类信道称为随机参量信道, 简称随参信道。 k t( ) n t( ) k t( ) k t( ) k t( )

3.1.1 信道的数学模型与分类 (2)编码信道模型 编码信道包括调制信道、调制器和解调器,是一种数字信道或离散 信道。由于信道噪声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将导致输出数字序列发生错误, 因此输入、输出数字序列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组转移概率来表征。 二进制数字传输系统的一种简单的编码信道模型如图3-3所示: P.=p(0)p(1|0)+p(1)p(0|1) p(0|0) p(0)0 p(1|0) p(0|1) p(1)1 p(I|1) 图3-3二进制编码信道模型 10
10 3.1.1 信道的数学模型与分类 (2)编码信道模型 编码信道包括调制信道、调制器和解调器,是一种数字信道或离散 信道。由于信道噪声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将导致输出数字序列发生错误, 因此输入、输出数字序列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组转移概率来表征。 二进制数字传输系统的一种简单的编码信道模型如图3-3所示 : 图3-3 二进制编码信道模型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西安邮电大学:《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信源与信息熵.ppt
- 西安邮电大学:《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主讲:王军选).ppt
-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三章 信道与信道容量(含解答).pdf
-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自测题无答案.pdf
-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实验指导书.pdf
-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大纲 Element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oding B.pdf
- 《信息论与编码》课程教学大纲 Element of Information Theory and Coding A.pdf
-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9章 信息安全标准与法律法规.ppt
-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信息保密技术.ppt
-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7章 网络安全技术.ppt
-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8章 信息安全管理.ppt
-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6章 访问控制技术.ppt
-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5章 操作系统与数据库安全.ppt
-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章 绪论.ppt
-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信息认证技术.ppt
- 《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4章 信息隐藏技术.ppt
- 西安邮电大学:《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教学资源(教材书籍,共九章,人民邮电出版社,主编:张雪峰).pdf
- 西安邮电大学:《信息安全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ecurity.doc
- 《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三维动画设计课程介绍.ppt
- 《三维动画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3ds max2010用户界面.ppt
-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ter 4 Parameters and Overloading.ppt
-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ter 1 C++ Basics.ppt
-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ter 3 Function Basics.ppt
-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ter 2 Flow of Control.ppt
-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ter 6 Structures and Classes.ppt
-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ter 7 Constructors and Other Tools.ppt
-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ter 8 Operator Overloading, Friends, and References.ppt
-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ter 5 Arrays.ppt
-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ter 11 Separate Compilation and Namespaces.ppt
-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ter 12 Streams and File IO.ppt
-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ter 10 Pointers and Dynamic Arrays.ppt
-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ter 9 Strings.ppt
-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ter 13 Inheritance.ppt
-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Chapter 14 Polymorphism and Virtual Functions.ppt
- 《微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Microcmputer Technology and aplications.doc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电子教案(PPT教学课件,共十五章,完整版).pptx
- 《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Computer Concepts.pdf
- 《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课件(英文讲稿)1-a-Computer History+ Di Devices.pdf
- 《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课件(英文讲稿)1-b-Digital Data Representation.pdf
- 《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课件(英文讲稿)2-a-Computer Hardwar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