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和表象变换(7.2)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

S72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 1.离散表象中的量子力学诸方程 坐标表象与离散表象的关系和对比如下表 坐标表象 离散表象 波函数(x,t) 列矢量() 复共轭波函数Y(x,1) 行矢量Y() 算符 F(x,-i0,) 矩阵F=(Fmn) 算符作用于态d(x,)= p(o=Fp(o F(x,-iha )p(x, t) (矩阵乘法) 态的内积j@:(x)(x)d (矩阵乘法) 因此,在离散表象中量子力学的诸方程的形式如下 (1)态的归一:平平=1,两态正交:Φ=0 (2)力学量的平均值(若已归一):F=+FP, (3)本征方程 Fy=ny (4)含时间的 Schrodinger方程 d 1h-=HP(o) 以上各式中的乘法均理解为矩阵(包括列、行矢量)乘法 2.离散表象中本征方程的解法 设 1 F1F12 那么本征方程就是 F, F22 F F 简写为 (F-Any=0 代表单位矩阵。这是一个齐次线性方程组,它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是 1F2 F21F2-元 或简记为 F-Al|=0. 这个方程称为长期(久期)方程。如果F是n×n矩阵,则它是关于的n次代数方程。根据“代数基
1 §7.2 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 1. 离散表象中的量子力学诸方程 坐标表象与离散表象的关系和对比如下表。 坐标表象 离散表象 态 波函数 (x,t) 复共轭波函数 (x,t) 列矢量 (t) 行矢量 (t) + 算符 ˆ ( , i ) F x − x 矩阵 ( ) F = Fmn 算符作用于态 (x,t) = ˆ ( , i ) ( , ) F x x t − x = ( ) ( ) t F t (矩阵乘法) 态的内积 ( ) ( ) x x dx + (矩阵乘法) 因此,在离散表象中量子力学的诸方程的形式如下: (1) 态的归一: = 1 + ,两态正交: = 0 + , (2) 力学量的平均值(若 已归一): F F+ = , (3) 本征方程: F = , (4) 含时间的 Schrödinger 方程: i ( ), d H t dt = 以上各式中的乘法均理解为矩阵(包括列、行矢量)乘法。 2. 离散表象中本征方程的解法 设 1 11 12 2 21 22 , , a F F a F F F = = 那么本征方程就是 11 12 1 1 21 22 2 2 , F F a a F F a a = 或 11 12 1 21 22 2 0, F F a F F a − − = 简写为 ( ) 0, F I − = I 代表单位矩阵。这是一个齐次线性方程组,它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是: 11 12 21 22 0, F F F F − − = 或简记为 | | 0. F I − = 这个方程称为长期(久期)方程。如果 F ˆ 是 n n 矩阵,则它是关于 的 n 次代数方程。根据“代数基

本定理”,在复数域内,n次代数方程一定有n个根(k重根算k个根),这些根就是本征值。矩阵F的 Hermitian性保证了长期方程的根都是实数。把这些本征值记为{λ1,2,…,n}(假设没有重根),再代 回方程 F1-1F2 1 F21F2-41 就可以对各个本征值求出{a1,a2,…,an},但有一个整体的常数因子未定,再利用归一化条件把它定出 就完全得到了归一化的本征矢量。有重根出现的情况稍微复杂一些,因为这时{a12a2,…,an}当中可以 自由选择的分量数目更多一些,我们不再细说 例子:完成矩阵 0 的“对角化” 首先不难验证这个F是 Hermitian矩阵 0-i)(0 F F 为了求本征值,可以直接写下它的长期方程: 22-1=0 所以本征值是: A1=1,2 对于A1=1,本征方程成为 a2 所以 a2=1a1 就是说,它的本征矢量是 归一化条件是 wv1=a1P+|a1P=21a1P2=1, 所以 la,p 可以取 所以归一化的本征矢量是 yI 类似地,对于A2=-1,归一化的本征矢量是
2 本定理”,在复数域内, n 次代数方程一定有 n 个根( k 重根算 k 个根),这些根就是本征值。矩阵 F ˆ 的 Hermitian 性保证了长期方程的根都是实数。把这些本征值记为 { , , , } 1 2 n (假设没有重根),再代 回方程 11 12 1 21 22 2 0, ( 1, 2, , ) i i F F a F F a i n − − = = (i = 1,2, , n) 就可以对各个本征值求出 { , , , } a1 a2 an ,但有一个整体的常数因子未定,再利用归一化条件把它定出, 就完全得到了归一化的本征矢量。有重根出现的情况稍微复杂一些,因为这时 { , , , } a1 a2 an 当中可以 自由选择的分量数目更多一些,我们不再细说。 例子:完成矩阵 − = i 0 0 i F 的“对角化”。 首先不难验证这个 F 是 Hermitian 矩阵: . i 0 0 i i 0 0 i F = F − = − = + + 为了求本征值,可以直接写下它的长期方程: 1 0, i i 2 = − = − − − 所以本征值是: 1, 1. 1 = 2 = − 对于 1 =1 ,本征方程成为 1 2 1 i 0, i 1 a a − − = − 所以 i , a2 = a1 就是说,它的本征矢量是 , i 1 1 1 = a 归一化条件是: | | | | 2 | | 1, 2 1 2 1 2 1 1 = 1 + = = + a ia a 所以 , 2 1 | | 2 a1 = 可以取 , 2 1 a1 = 所以归一化的本征矢量是: . i 1 2 1 1 = 类似地,对于 2 = −1 ,归一化的本征矢量是: . i 1 2 1 2 − =

现在我们把v1和v,排成一个方矩阵,记为S: i/√2-i/ 那么它的 Hermitian共轭 √-i 1/2 i/2 我们发现 /-i/21/1/2 S √i/八i-/ 1, 事实上这就是v1和v2的正交归一性。所以S是幺正矩阵。进一步我们发现 0-i1212 StES= √2i/2 1/2-i/21/2-1/√2 1/2i2i/v2i/2 所以这个幺正变换恰好把矩阵F对角化了,对角元素正是它的本征值。这给了我们关于算符(矩阵)的 本征函数的意义更多理解。所以,求解本征方程的问题又被称为算符(矩阵)的对角化问题,换句话说, 这个步骤使我们找到了从某个矩阵的一般表象(在这个表象中矩阵不是对角的)变到它自身表象的那个 幺正变换。 作业:补充题:求矩阵 A 0 010 的本征值,归一化本征矢量和把它对角化的幺正变换
3 现在我们把 1 和 2 排成一个方矩阵,记为 S : 1/ 2 1/ 2 , i / 2 i / 2 S = − 那么它的 Hermitian 共轭是: 1/ 2 i / 2 , 1/ 2 i / 2 S + − = 我们发现: 1/ 2 i / 2 1/ 2 1/ 2 1 0 , 1/ 2 i / 2 i / 2 i / 2 0 1 S S I + − = = = − 事实上这就是 1 和 2 的正交归一性。所以 S 是幺正矩阵。进一步我们发现, 1/ 2 i / 2 0 i 1/ 2 1/ 2 1/ 2 i / 2 i / 2 i / 2 i 0 S FS + − − = − − − = i / 2 i / 2 1/ 2 1/ 2 1/ 2 i / 2 1/ 2 i / 2 1 0 . 0 1 = − 所以这个幺正变换恰好把矩阵 F 对角化了,对角元素正是它的本征值。这给了我们关于算符(矩阵)的 本征函数的意义更多理解。所以,求解本征方程的问题又被称为算符(矩阵)的对角化问题,换句话说, 这个步骤使我们找到了从某个矩阵的一般表象(在这个表象中矩阵不是对角的)变到它自身表象的那个 幺正变换。 作业:补充题:求矩阵 0 i 0 i 0 i 0 i 0 A − = − 的本征值,归一化本征矢量和把它对角化的幺正变换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和表象变换(7.1)态和力学量的表象和表象变换.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6.2)Landau能级.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六章 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6.1)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 Schrodinger方程.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中心力场(5.4)氢原子和类氢离子.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中心力场(5.3)三维各向同性谐振子.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中心力场(5.2)球无限深势阱.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五章 中心力场 5.1 中心力场中粒子运动的一般性质.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守恒量与对称性(4.5)周期性势场中的能带结构.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守恒量与对称性(4.4)全同粒子系统波函数的交换对称性.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守恒量与对称性(4.3)Schrodinger图画和 Heisenberg图画.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守恒量与对称性(4.2)对称性与守恒量.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四章 守恒量与对称性(4.1)量子力学里的守恒量.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力学量用算符表达(3.4)角动量算符的本征值和本征态.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力学量用算符表达(3.3)动量本征函数的归一化.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力学量用算符表达(3.2)Hermitian算符的主要性质.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三章 力学量用算符表达 3.1 算符的运算.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一维势场中的粒子(2.5)一维散射问题.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一维势场中的粒子(2.4)线性谐振子.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一维势场中的粒子(2.3)δ势阱.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二章 一维势场中的粒子(2.2)方势阱.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七章 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和表象变换(7.3)Drac符号.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本征值问题的代数方法(8.1)线性谐振子的阶梯算符方法.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本征值问题的代数方法(8.2)角动量的本征值和本征态.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八章 本征值问题的代数方法(8.3)角动量的合成.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九章 电子自旋(9.1)电子自旋及其描述.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九章 电子自旋(9.2)电子总角动量和自旋轨道耦合.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微扰论 10.1 束缚态微扰论 I:非简并情形.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微扰论(10.2)束缚态微扰论I:简并情形.doc
- 清华大学:《量子力学》课程教学资源(教案讲义)第十章 微扰论(10.3)量子跃迁的微扰论.doc
- 西南交通大学:《电磁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静电场 Steady Electric Field.pps
- 西南交通大学:《电磁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0章 矢量分析 Vector Analysis.pps
- 西南交通大学:《电磁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恒定磁场 Steady Magnetic Field.pps
- 西南交通大学:《电磁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恒定电场 Steady Electric Field.pps
- 西南交通大学:《电磁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章 平面电磁波的传播 Plane Wave Propagation.pps
- 西南交通大学:《电磁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波导 Waveguide.pps
- 西南交通大学:《电磁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时变电磁场 Time-Vary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pps
- 西南交通大学:《电磁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七章 均匀传输线中的导行电磁波 Guided Electromagnetic Wave in Uniform Transmission Line.pps
- 西南交通大学:《电磁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准静态电磁场 Quasistatic Electromagnetic Field.pps
- 《量子力学习题》复习题.doc
- 《量子力学习题》课堂练习.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