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七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7.2)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 主应力

§2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主应力 公式推导 ∑F=0∑F=0 I+cos 20 cos cos 2a 2 b 0+ o, dA-o (dA c6safcesd+f, sin &+co ain a coSH 6, (dAsin a)sin a =0 2 a dA-o (dAcos a )sin a-1, (dAcos a)cosa+r, (dAsin a)sin a+o, (dAsin a cosa=0 2 Sn 2a +T, cos 2a v
§2 平面应力状态的应力分析 主应力 一、公式推导: a x y c x b a y c n x y y x = 0 F = 0 Fn dA− x (dAcos)cos + x (dAcos)sin + y (dAsin )cos − y (dAsin )sin = 0 dA− x (dAcos)sin − x (dAcos)cos + y (dAsin )sin + y (dAsin )cos = 0 2 1 cos 2 cos2 + = 2 1 cos 2 sin 2 − = x y = = x + y 2 cos 2 2 x − y + − x sin 2 = sin 2 2 x − y + x cos 2

二、符号规定: 正应力 角 ⊙ 由X正向逆时针转到刀正向 者为正;反之为负。 拉应力为正 压应力为负 切应力 使单元体或其局部顺时 针方向转动为正;反之为 负
二、符号规定: α角 由x正向逆时针转到n正向 者为正;反之为负。 n x 正 应 力 y x 拉应力为正 x 压应力为负 切 应 力 y x 使单元体或其局部顺时 针方向转动为正;反之为 负

禁单元体应力如图所示,其铅垂方向和水平方向各平面 上的应力已知,互相垂直的二斜面ab和bC的外法线分别与 轴成30°和-600角,试求此二斜面ab和bC上的应力。 30MPa 2 2 cOS 2a x sin 2d 10+30,10-30 0+30 3 20MPa4 10MPa 2 b -sin 2a +t cos 2a 2 m个10-5302842)3APa 309 O309+060=0x+0y=40MPa 在二向应力状态下,任意两个垂直面上,其σ的和为一常数
某单元体应力如图所示,其铅垂方向和水平方向各平面 上的应力已知,互相垂直的二斜面ab和bc的外法线分别与x 轴成300和-600角,试求此二斜面ab和bc上的应力。 20MPa 10MPa 3 30MPa a b c n1 = x + y 2 cos 2 2 x − y + − x sin 2 2 10 30 0 30 + = 0 cos60 2 10 −30 + 0 − 20sin 60 = −2.32MPa = sin 2 2 x − y + x cos 2 0 30 sin 60 2 10 30 0 − = 0 + 20cos60 =1.33MPa n2 2 10 30 0 60 + = − ( ) 0 cos 120 2 10 30 − − + ( ) 0 − 20sin −120 = 42.32MPa ( ) 0 60 sin 120 2 10 30 0 − − = − ( ) 0 + 20cos −120 = −1.33MPa + = − 0 0 30 60 x + y = 40MPa 在二向应力状态下,任意两个垂直面上,其σ的和为一常数

分析轴句拉伸杄件的最大切应力的作用面,说明低碳钢 拉伸射发生屈服的主要原因。 低碳钢拉仲肘,其上任意一点都是单向应力状态 .+ os 20 sin 2a 2 os 2a 2 Sin 2a +t coS 2a sin la x=45° 低碳钢试样拉伸至屈服肘表面沿45°出现 滑移线,是由最大切应力引起的。 2
分析轴向拉伸杆件的最大切应力的作用面,说明低碳钢 拉伸时发生屈服的主要原因。 低碳钢拉伸时,其上任意一点都是单向应力状态。 x = x + y 2 cos 2 2 x − y + − x sin 2 cos 2 2 2 x y = + = sin 2 2 x − y + x cos 2 sin 2 2 x = 0 = 45 2 0 45 x = 2 0 45 x = max = 低碳钢试样拉伸至屈服时表面沿450出现 滑移线,是由最大切应力引起的

分析圆轴扭转肘最大切应力的作用面,说明铸铁圆试样 扭转破坏的主要原因。 g.+ mIn- 2 CoS 20-T sm 2a =-tsin 2a sin 2a +r cos 2a 2 max- 三tcos2 a=±45 4s=0m=-7 Hs ON 」铸铁圆试样扭转试验时,正是沿着最大拉 应力作用面(即45°螺旋面)断开的。因此, 可以认为这种脆性破坏是由最大拉应力引起 0 的 5
分析圆轴扭转时最大切应力的作用面,说明铸铁圆试样 扭转破坏的主要原因。 = x + y 2 cos 2 2 x − y + − x sin 2 = − sin 2 = sin 2 2 x − y + x cos 2 = cos 2 0 = 45 = = − − 450 max = = + −450 max 0 0 45 = min max 铸铁圆试样扭转试验时,正是沿着最大拉 应力作用面(即450螺旋面)断开的。因此, 可以认为这种脆性破坏是由最大拉应力引起 的

应力圆 一、应力圆的方程式 oxtoror-ovni 20 2 2 xn=°sim2a+,cos2a 2 R o 二2 (x-a)2+y2=R
应力圆 一、应力圆的方程式 2 2 2 (x − a) + y = R = x + y 2 cos 2 2 x − y + − x sin 2 = sin 2 2 x − y + x cos 2 2 2 2 2 2 2 x x y x y + − + = + −

二,应力圆的画法 y d 2 在T一0坐标糸中,标定与微元垂直 的A、D面上应力对应的点a和d 连ad交0a轴于C点,C即为圆心,Cd为应 力圆半径
二.应力圆的画法 在τα-σα坐标系中,标定与微元垂直 的A、D面上 应力对应的点a和d 连ad交 σα轴于c点,c即为圆心,cd为应 力圆半径。 a (x , x ) d (y , y ) c x + y 2 y y x A D x o

3、几种对应关条 O1,,v 点面对应—应力圆上某一点的坐标值对应着单元体某 一方向面上的正应力和切应力; 转向对应—半径旋转方向与斜截面法线旋转方向一致; 三倍角对应——一半径转过的角度是斜截面旋转角度的两 倍
3、几种对应关系 点面对应——应力圆上某一点的坐标值对应着单元体某 一方向面上的正应力和切应力; 转向对应——半径旋转方向与斜截面法线旋转方向一致; 二倍角对应——半径转过的角度是斜截面旋转角度的两 倍。 y y x A D x a (x , x ) d (y , y ) c o

点面对应
点 面 对 应 y y x x c a A

转向对应、二倍角对应
c 转向对应、二倍角对应 a n b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七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7.1)概述.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十二章 动荷载交变应力(12.3)构件受冲击荷载作用时的动应力计算.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十二章 动荷载交变应力(12.2)构件作等加速直线运动或等速转动时的动应力计算.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十二章 动荷载交变应力(12.1)概述.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十一章 能量法.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十章 考虑材料塑性的极限分折(10.4)梁的极限弯矩·塑性铰.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十章 考虑材料塑性的极限分折(10.3)等直圆杆扭转时的极限扭矩.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十章 考虑材料塑性的极限分折(10.2)拉压杆系的极限荷载.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十章 考虑材料塑性的极限分折(10.1)塑性变形·塑性极限分析的假设.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五章 梁弯曲时的位移(5.3)按叠加原理计算梁的挠度和转角.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五章 梁弯曲时的位移(5.2)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及积分.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五章 梁弯曲时的位移(5.1)梁的位移——-挠度及转角.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四章 弯曲应力(4.6)梁的合理设计.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四章 弯曲应力(4.5)梁横截面上的切应力.梁的切应力强度条件.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四章 弯曲应力(4.4)梁横截面上的正应力梁的正应力条件.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四章 弯曲应力(4.3)平面刚架和曲杆的内力图.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四章 弯曲应力(4.2)梁的剪力和弯矩.剪力图和弯矩图.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三章 扭转(3.7)等直非圆杆自由扭转时的应力和变形.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二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2.3)应力.拉(压)杆内的应力.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二章 轴向拉伸和压缩(2.2)内力、截面法、轴力及轴力图.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七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7.3)空间应力状态的概念.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七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7.4)应力与应变间的关系.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七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7.5)空间应力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七章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7.6)强度理论及其相当应力.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8.1)概述.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8.2)两相互垂直平面内的弯曲.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8.3)拉伸(压缩)与弯曲.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8.4)扭转与弯曲.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八章 组合变形及连接部分的计算(8.5)连接件的实用计算.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九章 压杆稳定(9.1)概述.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九章 压杆稳定(9.2)概述.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九章 压杆稳定(9.3)不同杆端约束下细长压杆临界力的欧拉公式 压杆的长度因数.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九章 压杆稳定(9.4)欧拉公式的应用范围.临界应力总图.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九章 压杆稳定(9.5)实际压杆的稳定因数.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九章 压杆稳定(9.6)实际压杆的稳定因数.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附录I:截面的几何性质.ppt
- 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力学》配套教材电子教案(PPT课件)第四章 弯曲应力(4.1)对称弯曲的概念及梁的计算简图.ppt
- 《材料力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第三章 扭转.ppt
- 《材料力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第一章 绪论.ppt
- 《材料力学》课程PPT教学课件:第五章 测量技术基础.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