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上海交通大学:《诊断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发热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PT
文档页数:54
文件大小:486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正常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 衡,当机体在致热原(pyrogen)作用下或 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 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 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常见症状 发热

常见症状 发 热

发热 正常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 衡,当机体在致热原( pyrogen)作用下或 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 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 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fever)

发 热 正常人体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 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 衡,当机体在致热原(pyrogen)作用下或 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 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 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体温调节中枢( thermotaxis) 大脑皮质 下丘脑:后部为产热中枢 前区为散热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thermotaxic) 大脑皮质 下丘脑: 后部为产热中枢 前区为散热中枢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体温为36-37°c 舌下体温在363-372c 肛测法体温365-377°c ●腋测法体温36-37c 正常体温在24小时内一般波动范围不超 过1°c

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体温为36-37C 舌下体温在36.3-37.2C 肛测法体温36.5-37.7C 腋测法体温36-37C 正常体温在24小时内一般波动范围不超 过1C

生理性体温升高 体温升高 (>05℃) 发热 (濁节性体温升高 病理性体温升高 与体温调定点上移相适应 过热 (被动性体温升高, 超过体温调定点水平)

发热通常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发热 性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许多疾病常是由于早期出现发热而 被察觉的,因而它是疾病的重要信 号,甚至是潜在恶性病灶(肿瘤) 的信号

发热通常不是独立疾病,而是发热 性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 许多疾病常是由于早期出现发热而 被察觉的,因而它是疾病的重要信 号,甚至是潜在恶性病灶(肿瘤) 的信号

发热机制 致热源所致的发热: 外原性 内原性

发热机制 一. 致热源所致的发热: 外原性 内原性

发热机制 1外原性致热原( exogenous pyrogen 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 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 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 抗原抗体复合物 某些类固醇物质如原胆烷醇酮 多糖体成分及多糖核苷酸,淋巴细胞激 活因子等

发热机制 1.外原性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 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细菌, 病毒,真菌及细菌毒素等. 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 抗原抗体复合物. 某些类固醇物质,如原胆烷醇酮. 多糖体成分及多糖核苷酸,淋巴细胞激 活因子等

发热机制 外原性致热原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 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 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发热机制 外原性致热原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 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 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发热机制 2内原性致热原( endogenous pyrogen) 白细胞致热原( eukocytic pyrogen) 白细胞介素1 interleukin1)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interferon interleukin-6 (IL-6

发热机制 2.内原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 (白细胞致热原(leukocytic pyrogen)) 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1) 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interferon interleukin-6 (IL-6)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