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5 勘探地质设计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8
文件大小:168.98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5 勘探地质设计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实习五 勘探地质设计 一、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学会如何根据矿床拗查任务、矿床地质特征和地貌等因素,进行勘探地质设计。 其主要内容有:①选择矿产查的主体地段:②确定合理的探工程总体布置方式:③确定 矿床的勘查类型:④确定求取不同类别储量的勘探工程间距:⑤选择有效的物探工程类型 ⑥编制勘探设计剖面图和勘探工程布置平面图。这是一次较全面的矿床勘探设计方法的训 练。 二、方法原理 勘探设计是指为完成墈探计划任务,在正式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 技术方法和施工图件等工作,它是完成锄探任务的具体“作战方案”,是组织与管理勒探工 程施工和落实糊探计划的具体安挂。勘探地质设计可分为矿区勘探的总体设计和局部地段的 具体勘探工程项目的单项设计。 矿区勘探总体设计是根据上级部门下达的设计任务书进行,一切设计工作都应按任务书 的要求执行。同时还须认真分析矿区已有的地质、矿产资料,确定进行矿床拗探的主体地段 和求取地质储量的大体空间范用。 勘探工程的总体布置方式称作勒探系统。在矿床勘探实际工作中,人们根据矿床(体)地 质构造特征和期探工程手段的特点往往洗怪一平行或垂直的、或水平的期探别面系统作为基 本的总体工程布置方式。前者称为勘探线法,有时也采用两组相交勘探线构成勘探网:后者 称为水平勘探。 生产勘探中还常利用坑、钻工程将勘探线法与水平勘探结合起来,构成各式 坑道或(与)钻探组合的格架系统。 合理的勘探工程间距应是在满足给定精度条件下的最稀网度。地质因素,即指不同矿种 及其矿床勘探类型高低。矿床勘探工作阶段,以及物探任务所要求的储量类别。及勘探技术 手段的类型等是影响合理勘探工程确定的主要因素。目前确定勘探工程间距的方法比较多, 但都还不很完善, 主要有类比法、加密法、数理统计法 、稀空法等。在进行矿区总体物探设 计时以类比法为最常用。即根据规范所划分的勘探类型,采用相应的工程间距。 勘探类型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影响勘探工作难易程度的主要因素:①矿床地质构造复杂 程度:②矿体规模大小、形状、厚度和产状的稳定性:③有用组分分布的连续性和均匀程 度等。根据拟期探矿床主矿体的这些标志的数值大小,就可以与规范对比,确定出该矿床的 勘探类型,进而采用相应的工程间距 确定了物探线间距后,在矿区综合地质图上,以主矿体为重点,系统地布置探地质剖 面并编号。可直接在该图上布置探槽(TC)和浅井(QJ)。 单项勘探工程一般是在勘探设计剖面图上布置与设计。编制勘探线理想的或预测(设计) 的地质剖面图所依据的资料有:矿区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反映勘探线位置从地表到深部地 质构造的已有探矿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成果的编录资料:或已有的相邻勘探线剖面图、中段地 质平面图等 1、勘探设计地质剂面图的一般编制方法与步骤如下: (1)根据矿床地形地质图上勘探线所在平面位置和预计勘探深度范用,在方格纸上绘 制坐标网线:一般选择与勘探线交角最大的一组平面坐标(x或y)和高度坐标(2)绘成控制

实习五 勘探地质设计 一、 实习目的 通过实习学会如何根据矿床勘查任务、矿床地质特征和地貌等因素,进行勘探地质设计。 其主要内容有:①选择矿产勘查的主体地段;②确定合理的勘探工程总体布置方式;③确定 矿床的勘查类型;④确定求取不同类别储量的勘探工程间距;⑤选择有效的勘探工程类型; ⑥编制勘探设计剖面图和勘探工程布置平面图。这是一次较全面的矿床勘探设计方法的训 练。 二、方法原理 勘探设计是指为完成勘探计划任务,在正式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定 技术方法和施工图件等工作,它是完成勘探任务的具体“作战方案”,是组织与管理勘探工 程施工和落实勘探计划的具体安排。勘探地质设计可分为矿区勘探的总体设计和局部地段的 具体勘探工程项目的单项设计。 矿区勘探总体设计是根据上级部门下达的设计任务书进行,一切设计工作都应按任务书 的要求执行。同时还须认真分析矿区已有的地质、矿产资料,确定进行矿床勘探的主体地段 和求取地质储量的大体空间范围。 勘探工程的总体布置方式称作勘探系统。在矿床勘探实际工作中,人们根据矿床(体)地 质构造特征和勘探工程手段的特点往往选择一平行或垂直的、或水平的勘探剖面系统作为基 本的总体工程布置方式。前者称为勘探线法,有时也采用两组相交勘探线构成勘探网;后者 称为水平勘探。生产勘探中还常利用坑、钻工程将勘探线法与水平勘探结合起来,构成各式 坑道或(与)钻探组合的格架系统。 合理的勘探工程间距应是在满足给定精度条件下的最稀网度。地质因素,即指不同矿种 及其矿床勘探类型高低。矿床勘探工作阶段,以及勘探任务所要求的储量类别。及勘探技术 手段的类型等是影响合理勘探工程确定的主要因素。目前确定勘探工程间距的方法比较多, 但都还不很完善,主要有类比法、加密法、数理统计法、稀空法等。在进行矿区总体勘探设 计时以类比法为最常用。即根据规范所划分的勘探类型,采用相应的工程间距。 勘探类型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影响勘探工作难易程度的主要因素:① 矿床地质构造复杂 程度;② 矿体规模大小、形状、厚度和产状的稳定性;③ 有用组分分布的连续性和均匀程 度等。根据拟勘探矿床主矿体的这些标志的数值大小,就可以与规范对比,确定出该矿床的 勘探类型,进而采用相应的工程间距。 确定了勘探线间距后,在矿区综合地质图上,以主矿体为重点,系统地布置勘探地质剖 面并编号。可直接在该图上布置探槽(TC)和浅井(QJ)。 单项勘探工程一般是在勘探设计剖面图上布置与设计。编制勘探线理想的或预测(设计) 的地质剖面图所依据的资料有:矿区大比例尺地形地质图;反映勘探线位置从地表到深部地 质构造的已有探矿取样工程及物化探成果的编录资料;或已有的相邻勘探线剖面图、中段地 质平面图等。 1、勘探设计地质剖面图的一般编制方法与步骤如下: (1)根据矿床地形地质图上勘探线所在平面位置和预计勘探深度范围,在方格纸上绘 制坐标网线:一般选择与勘探线交角最大的一组平面坐标(x 或 y)和高度坐标(z)绘成控制 1

网 (2)将勘探线剖面上地表地形线、两端点位置和勘探线方位的仪器实测结果(或在矿区 地形图上切制标绘在格纸上 床地质图和地质测量资料,将地表探矿工程(探槽、浅井等)、矿体与地质 构造界线按其位置、产状(用换算过的假倾角)标绘于地形线上: (4)将已有勘探工程(钻探、坑道)及其揭露的矿体与地质构造界线,据工程地质编录 和取样资料转绘于相应位置上: (5)根据对矿床地质构造特点和成矿规律的认识,从地表向深部,依次将相邻工程揭 露的对应矿体边界点、地质构适点连接成线:并按其地质规律变化趋势向深部作出合理的预 测和推断,用虚线表示,若有相邻己知剖面图件资料,则应作参照对比推断。 2.在设计剖面图上设计钻探的方法和步骤: (1)在勘探线设计地质剖面图上,按照已确定的工程间距,沿矿体中心线(厚矿体)或 矿体底板线(薄矿体),从地表向深部逐步依次确定设计钻孔穿过矿体的截穿点位置: 2)确定钻探类型,常用直钻与斜钻(或定向钻)两类 主要是根据矿体产状、地表地 形地物情况、钻探设备条件和工人技术水平等确定。直钻多用于产状较缓的矿体:斜钻多用 于徒顿斜矿体,并尽可能沿矿体厚度方向从上盘钻进截穿矿体。要求钻孔轴线尽可能与矿体 表面垂直。钻孔倾角不宜小于65°~70°。 (3)孔位的确定:根据体上预计的钻孔截穿点和选定的钻深类型反推到地表,即可 确定设计钻孔地表开孔位置。若遇陡崖、河塘或建筑物等, 允许适当沿剖面移动位置。 (4)确定孔深 对于矿体边界清楚者, 般要求钻探穿过矿体后3 -5m即可停钻。对 于边界不清的体或和化带,一般要求穿过体(或化带)10一20m停钻。 如果要在剖面图上设计穿脉坑道,应按照一定的中段高度设计。例如在【号剖面上己有 坑道,其标高为+150米,则在Ⅲ剂面上设计的坑道标高也应是+150米或与其相差中段高度 的整数倍】 将设计剖面图上的勘探工程,如钻孔(Z瓜)、穿脉平硐(CD)转绘到平面图上并编号 三、实习步骤 1、阅读设计任务和大云山铅锌矿区地质简介 2、用矿床拗探类型类比法, 确定大云山铅锌矿床的勒探类型。具体步强为: 步:根据实习资料中的资料之 ,类比确定该矿床主矿体的规模大小、矿体形 态复杂程度、构造影响程度、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和有用组份分布均匀程度等的等级及相 应的类型系数: 第二步:根据上述五个地质因素及其类型系数,具体划分该矿床的锄查类型。 3、根据设计任务和大云山铅锌矿床的具体物探类型,参照实习资料的资料之四,确定 勘探工程间距 4、根据所确定的勘探工程间距和对该和床地质和产情况的了解,选择合理的助探工程 总体布置方式,并在大云山铅锌矿床综合地质图具体地予以总体布置: 5、选择过ZK2钻孔的拗探线,作拗探设计地质剂面图: 6、充分考虑该床地质、地貌特征,选择有效的勘杏技术毛段和工程类型。在撕探设 计地质剖面图上设计勘探工程 7、在B一B'勒探线地质剂面图和A一A'实测地质剖面图上设计勒探工程: 8、将上述三个剖面图上的工程转绘到大云山铅锌和矿床综合地质图上: 9、根据勘查主矿体的原则有重点地使用勘探工程,在大云山铅锌矿床综合地质图上参 2

网; (2)将勘探线剖面上地表地形线、两端点位置和勘探线方位的仪器实测结果(或在矿区 地形图上切制)标绘在格纸上; (3)根据矿床地质图和地质测量资料,将地表探矿工程(探槽、浅井等)、矿体与地质 构造界线按其位置、产状(用换算过的假倾角)标绘于地形线上; (4)将已有勘探工程(钻探、坑道)及其揭露的矿体与地质构造界线,据工程地质编录 和取样资料转绘于相应位置上; (5)根据对矿床地质构造特点和成矿规律的认识,从地表向深部,依次将相邻工程揭 露的对应矿体边界点、地质构造点连接成线;并按其地质规律变化趋势向深部作出合理的预 测和推断,用虚线表示,若有相邻已知剖面图件资料,则应作参照对比推断。 2.在设计剖面图上设计钻探的方法和步骤: (1)在勘探线设计地质剖面图上,按照已确定的工程间距,沿矿体中心线(厚矿体)或 矿体底板线(薄矿体),从地表向深部逐步依次确定设计钻孔穿过矿体的截穿点位置; (2)确定钻探类型,常用直钻与斜钻(或定向钻)两类,主要是根据矿体产状、地表地 形地物情况、钻探设备条件和工人技术水平等确定。直钻多用于产状较缓的矿体;斜钻多用 于陡倾斜矿体,并尽可能沿矿体厚度方向从上盘钻进截穿矿体。要求钻孔轴线尽可能与矿体 表面垂直。钻孔倾角不宜小于 65°~70°。 (3)孔位的确定:根据矿体上预计的钻孔截穿点和选定的钻探类型反推到地表,即可 确定设计钻孔地表开孔位置。若遇陡崖、河塘或建筑物等,允许适当沿剖面移动位置。 (4)确定孔深:对于矿体边界清楚者,一般要求钻探穿过矿体后 3~5m 即可停钻。对 于边界不清的矿体或矿化带,一般要求穿过矿体(或矿化带)10~20m 停钻。 如果要在剖面图上设计穿脉坑道,应按照一定的中段高度设计。例如在Ⅰ号剖面上已有 坑道,其标高为+150 米,则在Ⅲ剖面上设计的坑道标高也应是+150 米或与其相差中段高度 的整数倍。 将设计剖面图上的勘探工程,如钻孔(ZK)、穿脉平硐(CD)转绘到平面图上并编号。 三、实习步骤 1、阅读设计任务和大云山铅锌矿区地质简介; 2、用矿床勘探类型类比法,确定大云山铅锌矿床的勘探类型。具体步骤为: 第一步:根据实习资料中的资料之三,类比确定该矿床主矿体的规模大小、矿体形 态复杂程度、构造影响程度、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和有用组份分布均匀程度等的等级及相 应的类型系数; 第二步:根据上述五个地质因素及其类型系数,具体划分该矿床的勘查类型。 3、根据设计任务和大云山铅锌矿床的具体勘探类型,参照实习资料的资料之四,确定 勘探工程间距; 4、根据所确定的勘探工程间距和对该矿床地质矿产情况的了解,选择合理的勘探工程 总体布置方式,并在大云山铅锌矿床综合地质图具体地予以总体布置; 5、选择过 ZK2 钻孔的勘探线,作勘探设计地质剖面图; 6、充分考虑该矿床地质、地貌特征,选择有效的勘查技术手段和工程类型。在勘探设 计地质剖面图上设计勘探工程; 7、在 B—B′勘探线地质剖面图和 A—A′实测地质剖面图上设计勘探工程; 8、将上述三个剖面图上的工程转绘到大云山铅锌矿床综合地质图上; 9、根据勘查主矿体的原则有重点地使用勘探工程,在大云山铅锌矿床综合地质图上参 2

照上述三个剖面对整个矿床作全面布置: 10、编写实习报告。 四、实习资料 料之一 一设计任务 在-50米标高以上的主矿体上求取铅锌矿控制的资源/储量。在其深部及外围用稀一倍的 工程间距布置工程。 资料之二 一大云山可矿区地质简介 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比较简单,只有前震旦系(AZ)板溪群上段的浅变质岩系和第三系(R) 红色砾岩。 板溪群上段岩性为千枚岩、板岩、砂页岩等。由于受热液作用,从南到北形成三个蚀变 带。 I)硅化带(A☑a):主要由绢绿石英岩及燧石石英岩组成,二者相互过渡。岩石致密 坚硬。 2)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带(AZc):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较强,一般具角砾 岩化现象,不含矿。 3)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带(A乙。):以绢云母化、绿泥石化为主,陆化较弱。岩石早源 绿色。部分地区岩石具明显片理,当出现角砾岩化现象时,则往往构成角砾岩化含矿带(M亿) 以上 三个蚀变带呈过渡关系,相互间无明显的界线, 第三系(R)红色酥岩,星厚层层状。岩石中砾石的大小极不均匀,大者可达50cm, 小者只有几mm. 一般为3~5cm。酥石成分主要为花岗岩、千枚岩、板岩、云母片岩、砂 岩等。砾石多较圆滑,胶结物主要为砂质粘土及铁质。大面积出露于矿区北半部,与板溪群 地层早断层接钟 2、构造 矿区位于一轴向近东西(NEE)的倾伏背斜的北翼,地层倾向NW330°~350°,倾角 一般40~45”。第三系红色砾岩倾角较陡,一般为45°~60°,褶皱轴部在矿区南部(图 幅外),为大片黑云母花岗岩出露。 角区内断裂构造较发有,E断层从东到西横穿整个矿区。断层下盘岩石非常破碎,形® 小不一 棱角分明。 破碎带宽度为20~120m,断层走向NEE,倾向NW340°~345°,倾角30°~45° 与板溪群地层产状基本一致,根据地表及少量深部工程的了解,该断层为一成矿前的正断层, 延深可达200m以上。体基本上产于这个断层破碎带中,明显受其控制。 3、岩浆岩 为黑云母花岗岩,出露于矿区南部(在图幅外,从略)。 4、矿体特征

照上述三个剖面对整个矿床作全面布置; 10、编写实习报告。 四、实习资料 资料之一——设计任务 在-50 米标高以上的主矿体上求取铅锌矿控制的资源/储量。在其深部及外围用稀一倍的 工程间距布置工程。 资料之二——大云山矿区地质简介 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比较简单,只有前震旦系(AnZ)板溪群上段的浅变质岩系和第三系(R) 红色砾岩。 板溪群上段岩性为千枚岩、板岩、砂页岩等。由于受热液作用,从南到北形成三个蚀变 带。 1)硅化带(AnZB):主要由绢绿石英岩及燧石石英岩组成,二者相互过渡。岩石致密 坚硬。 B 2)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带(AnZC):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较强,一般具角砾 岩化现象,不含矿。 3)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带(AnZD):以绢云母化、绿泥石化为主,硅化较弱。岩石呈深 绿色。部分地区岩石具明显片理,当出现角砾岩化现象时,则往往构成角砾岩化含矿带(MZ)。 以上三个蚀变带呈过渡关系,相互间无明显的界线。 第三系(R)红色砾岩,呈厚层层状。岩石中砾石的大小极不均匀,大者可达 50cm, 小者只有几 mm,一般为 3~5cm。砾石成分主要为花岗岩、千枚岩、板岩、云母片岩、砂 岩等。砾石多较圆滑,胶结物主要为砂质粘土及铁质。大面积出露于矿区北半部,与板溪群 地层呈断层接触。 2、构造 矿区位于一轴向近东西(NEE)的倾伏背斜的北翼,地层倾向 NW330°~350°,倾角 一般 40~45°。第三系红色砾岩倾角较陡,一般为 45°~60°,褶皱轴部在矿区南部(图 幅外),为大片黑云母花岗岩出露。 矿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F1断层从东到西横穿整个矿区。断层下盘岩石非常破碎,形成 角砾岩带。角砾大小不一,棱角分明。 破碎带宽度为 20~120m,断层走向 NEE,倾向 NW340°~345°,倾角 30°~45°, 与板溪群地层产状基本一致。根据地表及少量深部工程的了解,该断层为一成矿前的正断层, 延深可达 200 m 以上。矿体基本上产于这个断层破碎带中,明显受其控制。 3、岩浆岩 为黑云母花岗岩,出露于矿区南部(在图幅外,从略)。 4、矿体特征 3

矿体呈透镜状、似脉状,大小不等,沿破碎带断续分布,形态比较复杂,沿走向和倾斜 都有分枝复合现象。在地表已发现有十个矿体。矿区东西两段各有一个不规则的透镜状矿体 出露于地表,出露长度约350m。矿区中段,矿体呈小透镜体, 般长度只有30~50m 体厚度变化 西段为 0m,中段为 m左右,东段为6 20m 矿体 渐变 薄。由西段主矿体统计得到的可矿体厚度变化系数(Vm)为65.5%。矿体走向变化较大,西 段矿体倾向NW320°~360°,中段和矿体倾向NW330°一~340°,东段矿体倾向NW320°~ 360°。矿体倾角变化较小,在30°~45°之间。从整体看,整个矿化带走向为70°~ 75 根据野外观察,矿石中的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含Ga、Cd)、方铅矿(含Au、 Ag) 伴生矿物有黄铜矿及少量辉银矿、辉铋矿、黄铁矿等,此外可见到Z、Pb、Cu的次生矿物。 脉石主要为石英、萤石,其次为重晶石、方解石。 矿石呈致密块状、不规则细脉状、浸染状构造。矿石中有用组份沿走向分布均匀,沿倾 向分布不均匀。Zn的品位为232一120%变化系数(V,)为110%:p%的品位为136~一3.75% 变化系数(V)为125%:Cu的品位一般为0.3%左右。矿化较连续, 见有无矿天窗和夹石 主矿体的含矿系数(K 1为0.8 根据以上资料,初步认为该矿床为中温热液充填型铅锌矿床, 5、矿产曲查工作 地表己按200m间距用主干槽对矿带进行了较系统的揭露。个别地段己用100m间距 用短槽进行了揭露。用工程揭露的矿体已进行取样分析。矿区已填制了1:2000地质图,并 在和矿区中部拉了A一A'实测地质剖面图。从而对和矿区地质构造和地表矿体分布、规模、形 态、产状及有用组份含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对东西两个矿段各打了一个钻孔,并在矿 带中部150m标高处打了一个水平坑道,对深部矿化及构造情况已初步了解。基本上认为该 矿床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铅锌萤石矿床,其中伴生组份C山也有可能利用,值得进一步进 行勘查。 6、图件资料 (1)大云山铅矿床综合地质图: (2)B一B'物探线地质剂面图: (3)A一A'实测地质剂面图: (4)ZK2钻孔资料 表V-1ZK2钻孔资料 钻孔深度(m) 地 质 农 录 4 44 第三纪红色砾岩。 44 47 3 角砾岩化含矿带,44m处见新层破碎带,产状NW340°∠60° 47 11 铅锌矿体。上盘倾角为45°,下盘倾角为40° 5812062 绢云母绿泥石化硅化 资料之三一 铅锌矿床勒探类型划分标准 1、矿体规揽别分标准 矿体规模划分标准如表V2所列

矿体呈透镜状、似脉状,大小不等,沿破碎带断续分布,形态比较复杂,沿走向和倾斜 都有分枝复合现象。在地表已发现有十个矿体。矿区东西两段各有一个不规则的透镜状矿体 出露于地表,出露长度约 350m。矿区中段,矿体呈小透镜体,一般长度只有 30~50 m。矿 体厚度变化较大,西段为 4~50 m,中段为 3 m左右,东段为 6~20 m。矿体往深部逐渐变 薄。由西段主矿体统计得到的矿体厚度变化系数(V m)为 65.5%。矿体走向变化较大,西 段矿体倾向NW320°~360°,中段矿体倾向NW330°~340°,东段矿体倾向NW320°~ 360°。矿体倾角变化较小,在 30°~45°之间。 从整体看,整个矿化带走向为 70°~ 75°。 根据野外观察,矿石中的矿石矿物主要为闪锌矿(含 Ga、Cd)、方铅矿(含 Au、Ag)、 伴生矿物有黄铜矿及少量辉银矿、辉铋矿、黄铁矿等,此外可见到 Zn、Pb、Cu 的次生矿物。 脉石主要为石英、萤石,其次为重晶石、方解石。 矿石呈致密块状、不规则细脉状、浸染状构造。矿石中有用组份沿走向分布均匀,沿倾 向分布不均匀。Zn的品位为 2.32~12.0%,变化系数(VZn)为 110%;Pb的品位为 1.36~3.75%, 变化系数(V Pb)为 125%;Cu的品位一般为 0.3%左右。矿化较连续,见有无矿天窗和夹石, 主矿体的含矿系数(Kp)为 0.8。 根据以上资料,初步认为该矿床为中温热液充填型铅锌矿床。 5、矿产勘查工作 地表已按 200 m 间距用主干槽对矿带进行了较系统的揭露。个别地段已用 100 m 间距 用短槽进行了揭露。用工程揭露的矿体已进行取样分析。矿区已填制了 1:2000 地质图,并 在矿区中部拉了 A—A′实测地质剖面图。从而对矿区地质构造和地表矿体分布、规模、形 态、产状及有用组份含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时对东西两个矿段各打了一个钻孔,并在矿 带中部 150m 标高处打了一个水平坑道,对深部矿化及构造情况已初步了解。基本上认为该 矿床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铅锌萤石矿床,其中伴生组份 Cu 也有可能利用,值得进一步进 行勘查。 6、图件资料 (1)大云山铅锌矿床综合地质图: (2)B—B′勘探线地质剖面图: (3)A—A′实测地质剖面图: (4)ZK2 钻孔资料 表 V-1 ZK2 钻孔资料 钻孔深度(m) 自 至 计 地 质 记 录 0 44 44 第三纪红色砾岩。 44 47 3 角砾岩化含矿带。44 m 处见断层破碎带,产状 NW340°∠60°。 47 58 11 铅锌矿体,上盘倾角为 45°,下盘倾角为 40°。 58 120 62 绢云母绿泥石化硅化带。 资料之三——铅锌矿床勘探类型划分标准 1、 矿体规模划分标准 矿体规模划分标准如表 V-2 所列 4

表V2矿体规模划分标准如表 矿体规模 类型系数 矿产种类 长度(米) 延深或宽(米) 大 0.9 Pb Zn >800 500 中 0.6 0.3-0.6 Pb Zn 300-800 200-500 0.3 小 01-031 Pb Zn c300 200 小矿体700米赋值0,6 2、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分类 简单:类型系数0.6。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大透镜状、大脉状、长柱状及筒状, 内部无夹石或很少夹石,基本无分枝复合或分枝复合有规律。 较简单: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系数0.4。矿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状、脉状、柱状 内部有夹石, 有分枝复合 复杂:类型系数0.2。矿体形态主要为不规整的脉状、复脉状、小透镜状、扁豆状、豆 荚状,囊状、鞍状、钩状、小圆柱状,内部夹石多,分枝复合多且无规律。 3、构造影响程度分类 小:类型系数0.3。矿体基本无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很小。 中:类型系数02。有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 大:类型系数0.1。有多条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对矿体错动距离大,严重影响矿体形 态。 4、矿体厚度稳定程唐 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如表V3所列 表V3矿体厚度稳定程度表 矿产种类 稳定程度 厚度变化系数(%) 类型系数 稳定 80 02 5、有用组份分布均匀程度 有用组份分布均匀程度如表V4所列 表V4有用组份分布均匀程度表 矿产种类稳定程度 厚度变化系数(%) 类利系数 均匀 180 02

表 V-2 矿体规模划分标准如表 矿体规模 类型系数 矿产种类 长度(米) 延深或宽(米) 大 0.9 Pb Zn >800 >500 中 0.6 (0.3~0.6) Pb Zn 300~800 200~500 小 0.3 (0.1~0.3) Pb Zn 200 米赋值 0.3; 中型矿体 300~500 米赋值 0.4,500~700 米赋值 0.5,>700 米赋值 0.6。 2、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分类 简单:类型系数 0.6。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大透镜状、大脉状、长柱状及筒状, 内部无夹石或很少夹石,基本无分枝复合或分枝复合有规律。 较简单: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系数 0.4。矿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状、脉状、柱状, 内部有夹石,有分枝复合。 复杂:类型系数 0.2。矿体形态主要为不规整的脉状、复脉状、小透镜状、扁豆状、豆 荚状,囊状、鞍状、钩状、小圆柱状,内部夹石多,分枝复合多且无规律。 3、构造影响程度分类 小:类型系数 0.3。矿体基本无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很小。 中:类型系数 0.2。有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 大:类型系数 0.1。有多条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对矿体错动距离大,严重影响矿体形 态。 4、矿体厚度稳定程度 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如表 V-3 所列 表 V-3 矿体厚度稳定程度表 矿产种类 稳定程度 厚度变化系数(%) 类型系数 稳定 80 0.2 5、有用组份分布均匀程度 有用组份分布均匀程度如表 V-4 所列 表 V-4 有用组份分布均匀程度表 矿产种类 稳定程度 厚度变化系数(%) 类型系数 均匀 180 0.2 5

6.矿床数查类型的划分 矿床勒查类型划分主要根据上述五个地质因素及其类型系数来确定,具体划分为三种勒 查类型如表V5所列 表V5矿床粉查类型实例 矿种 均杏类型 矿床实例 第「物杏类型 云南金顶、湖南桃林 铅锌可 第Ⅱ勒查类型 甘肃小铁山、云南老厂、江西银山 第Ⅲ物查类型 湖南水口山、辽宁关门山 (1)第I勘查类型:为简单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2.5~3.0。主矿体规模 大到巨大,形态简单到较简单,厚度稳定到较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到较均匀,构造 对矿体影响小或明显。 (2)第Ⅱ勘查类型: 为中等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1.7~2.4。主矿体规模 中等到大,形态复杂到较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和 体形状有明显影响小或无影响。 (3)第Ⅲ勘查类型:为复杂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1.0~1.6。主矿体规模 小到中等,形态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影响明显到 或到影响很小。 资料之四—铅锌矿床各勘查类型工程间距 如表V6所列 铅锌矿床各勒查类型工程间距参考表 矿床 香工程间距(m) 广种 勘查 探明的 控制的 类型 沿击向 沿简向 沿走向 沿顺向 80-100 50-100 160200 100-200 铅锌 40~50 30-50 80~100 60-100 40-50 30-50 注: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在类型矿床中,因继续加密已达到可矿山生产时采据工程 密度,故不再列出。 五、实习要求 1.提交两幅设计图: 1)勘探地质设计剖面图, 2)在大云山铅锌矿床综合地质图上作出的物探工程布置平面图 1、填写下表V7

6. 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 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主要根据上述五个地质因素及其类型系数来确定,具体划分为三种勘 查类型如表 V-5 所列。 表 V-5 矿床勘查类型实例 矿种 勘查类型 矿床实例 第Ⅰ勘查类型 云南金顶、湖南桃林 铅锌矿 第Ⅱ勘查类型 甘肃小铁山、云南老厂、江西银山 第Ⅲ勘查类型 湖南水口山、辽宁关门山 (1)第Ⅰ勘查类型:为简单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 2.5~3.0。主矿体规模 大到巨大,形态简单到较简单,厚度稳定到较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到较均匀,构造 对矿体影响小或明显。 (2)第Ⅱ勘查类型:为中等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 1.7~2.4。主矿体规模 中等到大,形态复杂到较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 体形状有明显影响小或无影响。 (3)第Ⅲ勘查类型:为复杂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 1.0~1.6。主矿体规模 小到中等,形态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影响明显到 或到影响很小。 资料之四——铅锌矿床各勘查类型工程间距 如表 V-6 所列 铅锌矿床各勘查类型工程间距参考表 勘查工程间距(m) 矿种 探明的 控制的 矿 床 勘 查 类型 沿走向 沿倾向 沿走向 沿倾向 铅锌 Ⅰ Ⅱ Ⅲ 80~100 40~50 50~100 30~50 160~200 80~100 40~50 100~200 60~100 30~50 注: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在Ⅲ类型矿床中,因继续加密已达到矿山生产时采掘工程 密度,故不再列出。 五、实习要求 1. 提交两幅设计图: 1)勘探地质设计剖面图, 2)在大云山铅锌矿床综合地质图上作出的勘探工程布置平面图。 1、 填写下表 V-7 6

表V-7 拗探任务与要求 规模大小 矿体形态 复杂程度 素 构造影响 程度 矿体厚度 稳定程度 类有用组份分在 型均匀程度 制揆米刑 总体评定 物探工程间距 的确定 勘探工程总体布置 方式的确定及依据 勘探技术手段 选择的依据 曲杏重点地段 确定的依据 简述勘探工程 施工颗序

表 V-7 勘探任务与要求 规模大小 矿体形态 复杂程度 构造影响 程度 矿体厚度 稳定程度 有用组份分布 均匀程度 地 质 因 素 级 别 及 勘 探 类 型 确 定 勘探类型 总体评定 勘探工程间距 的确定 勘探工程总体布置 方式的确定及依据 勘探技术手段 选择的依据 勘查重点地段 确定的依据 简述勘探工程 施工顺序 7

8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