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习三 内生、外生矿床远景区的综合预测

实习三 内生、外生矿床远景区的综合预测
实习三 内生、外生矿床远景区的综合预测

一、实习目的 训练并提高综合分析成矿地质问题的能 力,初步学会及掌握内生、外生矿产综 合预测的基本方法
一、实习目的 训练并提高综合分析成矿地质问题的能 力,初步学会及掌握内生、外生矿产综 合预测的基本方法

二、实习内容及步骤 1.仔细阅读和研究工作区已有的地质资料(见后面的附 图、附表) 2.综合分析有关控矿因素和矿化信息(找矿标志)的实 际资料,掌握工作区的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3.合理选择及确定找矿远景区,指出各个远景区内可能 找到的矿产种类、可能的矿床类型、远景大小及其主 要的地质依据
二、实习内容及步骤 1. 仔细阅读和研究工作区已有的地质资料(见后面的附 图、附表) 2. 综合分析有关控矿因素和矿化信息(找矿标志)的实 际资料,掌握工作区的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3. 合理选择及确定找矿远景区,指出各个远景区内可能 找到的矿产种类、可能的矿床类型、远景大小及其主 要的地质依据

三、实习要求 1.图文对照、综合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工作区内的主要 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 2.在附图2上合理选择及圈定远景区范围,并分矿种按 急缓重轻合理进行远景区的定级及编号(编号务必统 一);指出进一步找矿方向;最后编写出简要的书面 报告
三、实习要求 1. 图文对照、综合分析,进而归纳总结工作区内的主要 成矿特征和成矿规律 2. 在附图2上合理选择及圈定远景区范围,并分矿种按 急缓重轻合理进行远景区的定级及编号(编号务必统 一);指出进一步找矿方向;最后编写出简要的书面 报告

报告格式 一.前言 二. 工作区概况 三.工作区控矿因素分析 四.远景区圈定及说明 1.(名称、级别、矿种、面积、位置) (1)已知矿化信息介绍;(2)远景区圈定依据 2. 五.存在问题及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六.结束语
报告格式 一. 前言 二. 工作区概况 三. 工作区控矿因素分析 四. 远景区圈定及说明 1.(名称、级别、矿种、面积、位置) (1)已知矿化信息介绍;(2)远景区圈定依据 2. . 五. 存在问题及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六. 结束语

四、注意事项 1.课前应进行预习,并把附图2上的有关地层、构 造及岩体等轻轻着色(着色一定要宁淡匆浓,并 着重区内的含矿层、岩体和主要构造) 2.读图分析时,应图文对照,认真分析和总结,步 步深入,讲求实际效果(图中的矿点、重砂、金 属量异常编号次序是由西+东,从北+南)
四、注意事项 1.课前应进行预习,并把附图2上的有关地层、构 造及岩体等轻轻着色(着色一定要宁淡匆浓,并 着重区内的含矿层、岩体和主要构造) 2.读图分析时,应图文对照,认真分析和总结,步 步深入,讲求实际效果(图中的矿点、重砂、金 属量异常编号次序是由西→东,从北→南)

3.区内的矿化有外生和内生两类,二者的控制因素和 矿化信息不同,外生矿产以铝锰沉积矿床为主,在 分析时主要抓住含矿岩系的分布及古地理控制因素 (应着重对该类矿床形成条件及后期保存条件进行 分析)。内生矿产主要受构造条件和岩浆活动的控 制,以锡、铜、铅多金属矿床为主(应着重从成矿 的物质来源、成矿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4.作业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互相讨论、 相互启发、加深认识、共同提高
3. 区内的矿化有外生和内生两类,二者的控制因素和 矿化信息不同,外生矿产以铝锰沉积矿床为主,在 分析时主要抓住含矿岩系的分布及古地理控制因素 (应着重对该类矿床形成条件及后期保存条件进行 分析)。内生矿产主要受构造条件和岩浆活动的控 制,以锡、铜、铅多金属矿床为主(应着重从成矿 的物质来源、成矿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4. 作业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互相讨论、 相互启发、加深认识、共同提高

五、实习资料介绍 (一)大黑山地区地质矿产特征及矿化标志简介 1.自然地理及交通概况 工作区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博竹山海拔3000余米,山谷低 地海拔一般为1000余米,一般山区海拔在1400m以上 区内水系发育,.但多属间歇河,常年河以南盘江为主要河流, 山间湖泊和水库较多,基本上能够满足工农业用水的需要 工作区地处高原,气候温凉,坝区年平均气温20~22°C 最高达3940°C,最低810°C。山区冬季最低气温 为-24~10°C,常有霜雪 交通尚便利,有铁路与外界相通,区内公路四通八达
五、实习资料介绍 (一) 大黑山地区地质矿产特征及矿化标志简介 1.自然地理及交通概况 工作区地势南高北低,东南部博竹山海拔3 000余米,山谷低 地海拔一般为1 000余米,一般山区海拔在1 400m以上 区内水系发育,但多属间歇河,常年河以南盘江为主要河流, 山间湖泊和水库较多,基本上能够满足工农业用水的需要 工作区地处高原,气候温凉,坝区年平均气温20~22°C, 最高达39~40°C,最低8~10°C。山区冬季最低气温 为-2 4~10°C,常有霜雪 交通尚便利,有铁路与外界相通,区内公路四通八达


2.地层 区内沉积岩系广泛发育,占总面积的 90%以上,除震旦系、志留系和白垩 系缺失外,均有出露,其中三叠系分 布最为广泛,详见矿产地质图和地层 简表(表Ⅲ-1)
2.地层 区内沉积岩系广泛发育,占总面积的 90%以上,除震旦系、志留系和白垩 系缺失外,均有出露,其中三叠系分 布最为广泛,详见矿产地质图和地层 简表(表Ⅲ-1)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习七 钻孔投影.ppt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习一 内生金属矿床远景区的预测.ppt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9 取样技术误差的评价.pdf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8 地质剖面图类的编制.pdf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7 钻孔投影.pdf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6 岩心钻孔地质编录.pdf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5 勘探地质设计.pdf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4 矿区深部矿体定位预测.pdf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3 内生、外生矿床远景区的综合预测.pdf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2 典型矿床找矿标志研究.pdf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12 地质块段法.pdf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11 平行断面法储量计算.pdf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实习指导)实习1 内生金属矿床远景区的预测.pdf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方法)思维导图PPT讲稿.ppt
- 《矿山地质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二章 矿山建设阶段的地质工作.ppt
- 《矿山地质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一章 绪论.ppt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成矿预测与矿产普查 4.6 靶区优选.ppt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成矿预测与矿产普查 4.5 数据模型与信息合成.ppt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成矿预测与矿产普查 4.4 找矿技术方法与信息提取.ppt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成矿预测与矿产普查 4.3 成矿规律研究.ppt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习二 典型矿床找矿标志研究.ppt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习五 勘查地质设计(1/2).ppt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习五 勘查地质设计(2/2).ppt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习八 地质剖面图类的编制.ppt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习六 岩心钻孔地质编录.ppt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实习四 矿区深部矿体定位预测.ppt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大纲.doc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of Mineral Exploration(含考核大纲).doc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章 绪论(山东理工大学:张照录).ppt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矿产勘查阶段与勘查系统.ppt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矿产勘查的基本理论和准则.ppt
- 《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成矿预测与矿产普查 4.1 成矿预测与科学找矿.ppt
-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三章 矿山防水.doc
-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二章 矿山防尘.doc
-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六章 采区通风.doc
-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九章 矿井通风设计.doc
-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一章 火灾防治.doc
-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十章 矿井瓦斯.doc
-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七章 掘进通风.doc
-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授课教案(讲稿)第三章 矿井通风阻力.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