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系统(immunesystem)是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NK细胞、羊核-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及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各种膜分子及细胞因子等)组成,其主要作用是执行免疫功能。本章重点介绍免疫器官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将在后续相关章节分别介绍。免疫组织(immunetissue)又称为淋巴组织(lymphoidtissue),在人体广泛分布,其中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黏膜下含有大量弥散淋巴组织和淋巴小结(lymphoidnodule),在黏膜抗感染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等属于免疫器官(immuneorgan),又称为淋巴器官(lymphoidorgan)。免疫器官按其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图2-1),二者通过血液循环及淋巴循环互相联系并构成免疫系统的完整网络。(动画2-1“人体的免疫器官和组织")扁桃体下领下淋巴结颈淋巴结右淋巴管胸腺腋窝淋巴结淋巴管脾胸导管乳糜池小肠肠淋巴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大肠臀淋巴结阑尾腹股沟淋巴结骨髓淋巴管图2-1人体的免疫器官和组织骨髓和胸腺为人体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淋巴结、脾及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组成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及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10

11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immuneorgan)或称初级淋巴器官(primarylymphoidorgan),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和其他哺乳类动物的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一、骨髓骨髓(bonemarrow)是各类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源地,也是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B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一)骨髓的结构和细胞组成骨髓位于骨髓腔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由造血组织和血窦构成。造血组织主要由造血细胞和基质细胞组成。基质细胞包括网状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窦内皮细胞、巨噬细胞等。由基质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多种造血生长因子(如IL-3、IL-4、IL-6、IL-7、SCF、GM-CSF等)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生存、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称为造血诱导微环境(hematopoietic inductivemicroenvironment,HIM)。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stemcell,HSC)是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能分化潜能的造血前体细胞,体内血细胞均由其分化而来。血细胞在骨髓中生长、分裂及分化的过程称为造血(hematopoiesis)。人体内的造血功能首现于2~3周胚龄的卵黄囊,在胚胎早期(第2~3个月)HSC从卵黄囊迁移至胎肝,继而人脾,肝和脾成为胚胎第3~7个月的主要造血器官。随后,HSC又迁至骨髓,使骨髓成为胚胎末期直到出生后的造血器官。HSC在造血组织中所占比例极低,形态学上难以与其他单个核细胞相区别,人HSC的主要表面标志为CD34和CD117,不表达各种成熟血细胞谱系相关的表面标志。(二)骨髓的功能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在骨髓造血诱导微环境中,HSC最初分化为定向干细胞,包括髓样干细胞(myeloidstemcell)和淋巴样干细胞(lymphoidstemcell)。髓样干细胞最终分化为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等。淋巴样干细胞分化为祖B细胞(pro-Bcell)和祖T细胞(pro-Tcell)。祖B细胞在骨髓中继续分化为成熟B细胞;祖T细胞则经血液循环迁移至胸腺,在胸腺微环境诱导下进一步分化为成熟T细胞。成熟的B细胞、T细胞离开骨髓或胸腺,经血循环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尚未接触过抗原的成熟T、B细胞被称为初始淋巴细胞(naivelymphocyte)。树突状细胞来自髓样干细胞和淋巴样干细胞(图2-2)2.B细胞和NK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在骨髓造血微环境中,祖B细胞(pro-B)经历前B细胞(pre-Bcell)、未成熟B细胞,最终发育为成熟B细胞。NK细胞也在骨髓中发育成熟。有关T、B细胞分化与发育详见第九章和第十章。3.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骨髓是发生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后产生抗体的主要部位。记忆B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受抗原再次刺激而被活化,随后经淋巴液和血液迁移至骨髓,在此分化为成熟浆细胞,持久地产生大量抗体(主要是IgG,其次为IgA等)并释放至血液循环,成为血清抗体的主要来源。而在外周免疫器官发生的再次免疫应答,其抗体产生速度快,但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骨髓功能缺陷时,不仅会严重损害机体的造血功能,而且导致严重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缺陷。如大剂量放射线照射可使机体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同时受到抑制或丧失,这时只有植人正常骨髓才能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将免疫功能正常个体的造血干细胞或淋巴干细胞移植给免疫缺陷个体,使后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全部或部分得到恢复,可治疗免疫缺陷病和白血病等

12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生织l红细胞红母细胞8巨核/成红祖细胞血小板巨核细胞样干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粒-单核祖细胞肥大细胞多能干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胸腺T细胞祖T细胞DB细胞祖B细胞淋巴样干细胞NK细胞NK前体细胞树突状细胞图2-2造血干细胞的分化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能力,在骨髓造血微环境影响下,经过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等分化阶段,最终分化、成熟为各种血细胞二、胸腺胸腺(thymus)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老年期胸腺明显缩小,皮质和髓质被脂肪组织取代,胸腺微环境改变,T细胞发育成熟减少,导致老年人的免疫功能减退。(一)胸腺的结构和细胞组成胸腺由胸腺细胞和胸腺基质细胞(thymus stromalcell,TSC)组成。胸腺细胞是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T细胞。TSC包括胸腺上皮细胞(thymusepithelialcell,TEC)、巨噬细胞(macrophage,Mp)、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和成纤维细胞等。胸腺上皮细胞呈星形,其突起相互连接成网状,间隙中充满胸腺细胞和少量M等(图2-3)。1.皮质胸腺皮质分为浅皮质区(outercortex)和深皮质区(intercortex)。皮质内85%~90%的

13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被膜小栗皮质上皮细胞皮质一被膜下胸腺细胞上皮细胞皮髓交界处髓质上皮细胞髓质一树突状细胞L哈索尔巨噬细胞小体图2-3胸腺的结构A.胸腺切面示小叶结构:结缔组织构成小梁,包绕胸腺细胞,形成小叶;B.胸腺扫描电镜图:上皮细胞构成网络,包绕胸腺细胞;C.胸腺的组织结构示意图:胸腺皮质内含有大量未成熟胸腺细胞,少量胸腺上皮细胞、MΦ和DC;髓质内含有大量胸腺上皮细胞和一些疏散分布的较成熟的胸腺细胞和MΦ;髓质内可见哈索尔小体细胞为胸腺细胞(主要是未成熟T细胞),并含有TEC、MΦ和DC等。胸腺浅皮质区内的胸腺上皮细胞可包绕胸腺细胞,称为胸腺抚育细胞(thymicnursingcell),可产生某些促进胸腺细胞分化发育的激素和细胞因子。深皮质区内主要为体积较小的皮质胸腺细胞。2.髓质髓质内含有大量胸腺髓质上皮细胞和疏散分布的较成熟的胸腺细胞、MΦ和DC。髓质内常见胸腺小体(thymiccorpuscle),又称哈索尔小体(Hassallcorpuscle),由聚集的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包绕排列而成,是胸腺结构的重要特征。胸腺小体在胸腺发生炎症或肿瘤时消失。(二)胸腺微环境胸腺微环境(thymicmicroenvironment)主要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因子组成,是决定T细胞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胸腺上皮细胞是胸腺微环境最重要的组分,其以两种方式影响胸腺细胞的分化、发育。1.分泌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胸腺上皮细胞可产生SCF、IL-1、IL-2、IL-6、IL-7、TNF-α、GMCSF和趋化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通过与胸腺细胞表面相应的一些因子受体结合,调节胸腺细胞的发育和细胞间相互作用。胸腺上皮细胞分泌的胸腺肽类分子包括胸腺素(thymosin)、胸腺肽(thymulin)、胸腺生成素(thymopoietin)等,具有促进胸腺细胞增殖、分化和发育等功能2.细胞-细胞间相互接触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间可通过细胞表面分子的相互作用,诱导和促进胸腺细胞的分化、发育和成熟。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也是胸腺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多种胶原、网状纤维蛋白、葡萄糖胺聚糖等。它们可促进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接触,并帮助胸腺细胞由皮质向髓质移行及成熟。(三)胸腺的功能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发育的主要场所。从骨髓迁入到胸腺的T细胞前体(胸腺细胞)循被膜下一→皮质一→髓质移行,在胸腺微环境中,经过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过程,约90%

14第二章免疫器和组织以上的胸腺细胞发生凋亡,少部分胸腺细胞获得MHC限制性和自身免疫耐受,发育成熟为初始T细胞(naiveTcell),离开胸腺经血循环至外周免疫器官。若胸腺发育不全或缺失,则导致T细胞缺乏和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如迪格奥尔格综合征(DiGeorgessyndrome)患儿因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缺乏T细胞,极易反复发生病毒性和真菌性感染,甚至死亡。2.免疫调节作用胸腺基质细胞所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和胸腺肽类分子,不仅能调控胸腺细胞的分化、发育,而且对外周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也有调节作用。3.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T细胞在胸腺发育过程中,自身反应性T细胞通过其抗原受体(TCR)与胸腺基质细胞表面表达的自身抗原肽-MHC复合物发生高亲和力结合,引发阴性选择,启动细胞程序性死亡,导致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消除或被抑制,形成对自身抗原的中枢免疫耐受。若胸腺基质细胞缺陷,阴性选择机制发生障碍,不能消除或抑制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出生后易患自身免疫病(见第二十章)。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organ)或称次级淋巴器官(secondarylymphoidorgan),是成熟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位于胃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一、淋巴结淋巴结(lymphnode)是结构最完备的外周免疫器官,广泛分布于全身非黏膜部位的淋巴通道汇集处。身体浅表部位的淋巴结常位于凹陷隐蔽处(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内脏的淋巴结多成群分布于器官门附近,沿血管干排列,如肺门淋巴结。组织或器官的淋巴液均引流至局部淋巴结,局部淋巴结肿大或疼痛通常提示引流区域内的器官或组织发生炎症或其他病变。(一)淋巴结的结构淋巴结(lymphnode)实质分为皮质区和髓质区两个部分(图2-4)。1.皮质皮质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靠近被膜下为浅皮质区,是B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丰胸腺依赖区(thymus-independentarea)。在该区内,大量B细胞聚集成初级淋巴滤泡(primary边缘窦高内皮静脉、浅皮质区Y一副皮质区被膜一N髋质区输出淋巴初级淋巴滤泡动脉静脉次级淋巴滤泡一催索(生发中心)输入淋巴管能窦小梁AB图2-4淋巴结的结构A.淋巴结切面:淋巴结可分为三个区域,C:浅皮质区(B细胞区);P:副皮质区(T细胞区):M:髓质区,由髓索和髓窦组成:B.淋巴结结构模式图:淋巴结表面覆盖有结缔组织被膜,浅皮质区可见主要由B细胞组成的初级淋巴滤泡,受抗原刺激后可形成生发中心(次级淋巴滤泡);副皮质区可见高内皮微静脉,淋巴细胞由此从血循环进入淋巴结,也是T细胞主要定居的部位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5lymphoidfollicle),或称淋巴小结(lymphoidnodule)。初级淋巴滤泡主要含未受抗原刺激的初始B细胞,无生发中心。受抗原刺激后,淋巴滤泡内出现生发中心(germinalcenter,GC),称为次级淋巴滤泡(secondarylymphoidfollicle),内含大量增殖分化的B淋巴母细胞,后者可向内转移至淋巴结中心部髓质的髓索,分化为浆细胞并产生抗体。B细胞缺陷时,皮质缺乏初级淋巴滤泡和生发中心。浅皮质区与髓质之间的深皮质区又称副皮质区(paracortex),是T细胞定居的场所,称为胸腺依赖区(thymus-dependentarea)。副皮质区含有自组织迁移而来的DC,高表达MHCⅡ类分子,是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副皮质区有由内皮细胞组成的、呈非连续状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post-capillaryvenule,PCV),也称高内皮微静脉(highendothelialvenule,HEV),是沟通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重要通道,血液中的淋巴细胞由此部位可进人淋巴结实质。2.髓质髓质由髓索和髓窦组成。髓索由致密聚集的淋巴细胞组成,主要为B细胞和浆细胞,也含部分T细胞及M。髓窦内富含MΦ,有较强的捕捉、清除病原体的作用。(二)淋巴结的功能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淋巴结是成熟T细胞和B细胞的主要定居部位。其中,T细胞约占淋巴结内淋巴细胞总数的75%,B细胞约占25%。2.免疫应答场所淋巴结是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发生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之一。存在于组织中的游离抗原经淋巴液进入局部引流淋巴结,可被副皮质区内APC摄取,或抗原在组织中被APC摄取,随后APC迁移至副皮质区,将加工后的抗原肽提呈给T细胞,使其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性Th细胞;通过T-B细胞的相互作用,B细胞在浅皮质区大量增殖形成生发中心,并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一部分迁移至髓质区并分泌抗体,其寿命较短,而大部分浆细胞则经输出淋巴管一→胸导管一→血循环,迁移至骨髓,长期、持续性产生高亲和力抗体,成为抗体的主要来源。效应T细胞除在淋巴结内发挥免疫效应外,也是经输出淋巴管一→胸导管,进人血循环并分布于全身,发挥免疫效应。3.过滤作用淋巴结是淋巴液的有效过滤器。侵人机体的病原微生物、毒素或其他有害异物,通常随淋巴液进人局部引流淋巴结。淋巴液在淋巴窦中缓慢移动,有利于窦内MΦ吞噬、杀伤病原微生物,清除抗原性异物,从而起到净化淋巴液、防止病原体扩散的作用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结副皮质区的HEV在淋巴细胞再循环中起重要作用。随血流而来的T细胞和B细胞穿过HEV,分别进人副皮质区和浅皮质区,再迁移至髓窦,经输出淋巴管汇人胸导管,最终经左锁骨下静脉返回血液循环。二、脾脾(spleen)是胚胎时期的造血器官,自骨髓开始造血后,脾演变成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脾在结构上不与淋巴管道相连,也无淋巴窦,但含有大量血窦。(一)脾的结构脾外层为结缔组织被膜,被膜向脾内伸展形成若干小梁,后者在脾内反复分支,形成纤维网状结构,对脾内的淋巴组织(白髓)和充满血液的红髓起支持作用。脾实质可分为白髓和红髓(图2-5)1.白髓白髓(whitepulp)为密集的淋巴组织,由围绕中央动脉而分布的动脉周围淋巴鞘(peri-arteriolarlymphoidsheaths,PALS)、脾小结(splenicnodule)和边缘区(marginalzone)组成,相当于淋巴结的皮质。脾动脉人脾后,分支成为小梁动脉,小梁动脉继续分支进人脾实质,称为中央动脉。包裹中央动脉的PALS是厚层弥散淋巴组织,由密集的T细胞、少量DC及MΦ构成,为T细胞区。PALS的旁侧有脾小结,内含大量B细胞及少量M和FDC,为B细胞区。未受抗原刺激时脾小结为初级淋巴滤泡,受抗原刺激后中央部出现生发中心,为次级淋巴滤泡。白髓与红髓交界的狭窄区域为边缘区,内含T细胞、B细胞和较多M。中央动脉的侧支末端在此处膨大形成边缘窦(marginal sinus)。边缘窦内皮细胞之间存在间隙,是淋巴细胞由血液进人淋巴组织的重要通道。T细胞经边缘窦迁人PALS,而B细胞则迁人脾小结和脾索。白髓内的淋巴细胞也

16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维织白髓被膜红髓小梁静脉静脉窦OO小梁动脉白髓横切面白髓纵切面边缘区非胸腺依赖区生发中心胸腺依赖区中央动脉边缘窦红髓图2-5脾内淋巴组织结构示意图白髓由动脉周围淋巴鞘(PALS)、淋巴小结和边缘区构成。PALS沿中央动脉排列,由T细胞组成;PALS的一侧有淋巴小结,内含大量B细胞、少量MΦ和滤泡树突状细胞(FDC),受抗原刺激后中央部出现生发中心,称为次级淋巴小结。边缘区内含T细胞、B细胞和较多MΦ,是血液内淋巴细胞进人白髓的通道可进人边缘窦,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2.红髓白髓和边缘区外侧的广大区域为红髓,由脾索和脾血窦(splenic sinus)组成。脾索为索条状组织,主要含B细胞、浆细胞、MΦ和DC。脾索之间为脾血窦,其内充满血液。脾血窦汇人小梁静脉,再于脾门汇合为牌静脉出脾。牌索和脾血窦中的M能吞噬和清除衰老的血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或其他异物,并具有抗原提呈作用。(二)脾的功能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脾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其中,B细胞约占脾淋巴细胞总数的60%,T细胞约占40%。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脾也是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并发生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作为外周免疫器官,脾与淋巴结的主要区别在于:脾是对血源性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而淋巴结主要对由引流淋巴液而来的抗原产生应答。脾是体内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在机体的防御、免疫应答中具有重要地位。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脾可合成并分泌某些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成分和细胞因子等。4.过滤作用体内约90%的循环血液流经脾,脾内的Mb和DC均有较强的吞噬作用,可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衰老死亡的自身血细胞、免疫复合物以及其他异物,从而发挥过滤作用,使血液得到净化。三、黏膜相关淋巴组织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associatedlymphoidtissue,MALT)亦称黏膜免疫系统(mucosalimmunesystem,MIS),主要指胃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带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Peyerpatches,PP)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黏膜是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侵机体的主要部位,人体黏膜表面积约400m2,机体近50%的淋巴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17组织分布于黏膜系统,故MALT构成了人体重要的防御屏障。(一)MALT的组成MALT主要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等。1.肠相关淋巴组织肠相关淋巴组织(gut-associatedlymphoidtissue,GALT)是位于肠黏膜下的淋巴组织,由PP、阑尾、孤立淋巴滤泡、上皮内淋巴细胞及固有层中弥散分布的淋巴细胞组成,主要作用是抵御肠道病原微生物感染。GALT中的PP和上皮内淋巴细胞在摄取肠道抗原及黏膜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1)派尔集合淋巴结(PP):PP属小肠黏膜淋巴滤泡组织,是发生肠黏膜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在PP处,肠黏膜向肠腔呈圆顶状隆起,由一层滤泡相关上皮(follicle-associatedepithelium,FAE)将其与肠腔隔离。FAE主要由肠上皮细胞构成,其中散在少数微皱褶细胞(microfoldcell,M细胞)(图2-6)。M细胞是一种特化的抗原转运细胞,无微绒毛,不能分泌消化酶和黏液。这些结构特点使其很容易与小肠腔内微生物和颗粒接触,便于肠腔中的抗原由此进入派尔集合淋巴结。M细胞基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口袋,其内有T细胞、B细胞、MΦ和DC。M细胞可通过吸附、胞饮和内吞等方式摄取肠腔内抗原性异物,并以囊泡形式转运给口袋内的MΦ或DC。MΦ或DC识别抗原后进入PP,激活T、B细胞,从而启动肠道黏膜免疫应答。激活的T、B细胞也可进人肠系膜淋巴结并最终进人血循环。因此,GALT不仅参与肠道局部免疫,而且与全身免疫系统密切相关。抗原NNNVYMNaVO转运M细胞上皮细胞进入派尔集合淋巴结图2-6肠黏膜M细胞的功能示意图肠黏膜M细胞可通过吸附、胞饮或内吞摄人抗原,以囊泡形式转运并传递给MΦ或DC,再由这些APC将抗原提呈给淋巴细胞(2)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lymphocyte,IEL):IEL位于肠黏膜上皮细胞之间,主要为T细胞,其中,约40%的IEL为αBT细胞,可能是PP中的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然后通过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迁移至肠上皮。因此,其数量多少与抗原的刺激有关。另外,约60%的IEL为8T细胞,这类T细胞为胸腺非依赖性,以造血前体的形式不经胸腺而直接由骨髓迁移至肠上皮,并在肠上皮提供的微环境中分化成熟。8T细胞属固有免疫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并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IEL在免疫监视和细胞介导的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2.鼻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nasal-associatedlymphoidtissue,NALT)包括咽扁桃体、聘扁桃体、舌扁桃体及鼻后部淋巴组织,其主要作用是抵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NALT由淋巴小结及弥散的淋巴组织组成。NALT表面覆盖有上皮细胞,但无结缔组织被膜,也无输人淋巴管。抗原和异物陷人淋巴上皮隐窝中,然后被送至淋巴小结。淋巴小结主要由B细胞组成,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形成生发中心

18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3.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ronchial-associatedtissue,BALT)主要分布于各肺叶的支气管上皮下,其结构与派尔集合淋巴结相似,滤泡中的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形成生发中心,其中主要为B细胞。(二)MALT的功能及其特点1.行使黏膜局部免疫应答MALT在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构成了一道免疫屏障,是行使局部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在黏膜局部抗感染免疫防御中发挥关键作用。MALT与肠道正常菌群相互作用,对维持生理状态下的肠道自稳有重要意义。2.产生分泌型IgAMALT中的B细胞多为产生分泌型IgA(SIgA)的B细胞,这是因为表达IgA的B细胞可趋向定居于派尔集合淋巴结和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组织;另外,与淋巴结和脾相比,派尔集合淋巴结含有更多可产生大量IL-5的Th2细胞,而IL-5可促进B细胞分化并产生IgA。SIgA经黏膜上皮细胞分泌至肠黏膜表面,成为肠道局部黏膜免疫的主要效应分子。在肠黏膜淋巴组织中产生的部分幼浆细胞(proplasmacyte)可经血液循环进人唾液腺、呼吸道黏膜、女性生殖道黏膜和乳腺等部位,产生SIgA,发挥相似的免疫作用,使肠道免疫成为全身免疫的一部分。第三节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homing)指血液中淋巴细胞选择性趋向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的特定区域或特定组织的过程。淋巴细胞表面不同的黏附分子(又称归巢受体,homingreceptor)与特定组织HEV表面的黏附分子(又称地址素,addressin)的相互作用决定该细胞的去向(黏膜、皮肤或炎症部位等)。例如,产生SIgA的B细胞可定向分布于MALT。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recirculation)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的反复循环过程(图2-7)(动画2-2“淋巴细胞再循环”)。参与再循环的淋巴.血液循环胸导管输出淋巴管HEV.UUUTULaU脾脏OO淋巴结输人淋巴管OO●组织.图2-7淋巴细胞再循环模式图淋巴细胞再循环主要包括以下几条途径:①淋巴细胞经HEV离开血液循环进入淋巴结相应区域内定居,并通过输出淋巴管、胸导管返回血循环;②经脾动脉进入脾脏的淋巴细胞,穿过血管壁进入白髓区,然后移向脾索、脾血窦,最后经脾静脉返回血循环;③组织中的淋巴细胞经引流淋巴管进人相应的淋巴结,然后通过胸导管返回血循环;当通过组织局部的HEV时回到局部组织中

19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织细胞主要是T细胞,约占80%以上,其次为B细胞。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在于:①使体内淋巴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的分布更趋合理,有助于增强整个机体的免疫功能;②增加淋巴细胞与抗原及抗原提呈细胞(APC)接触的机会,有利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产生;③使机体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将免疫信息传递给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有利于动员各种免疫细胞和效应细胞迁移至病原体、肿瘤或其他抗原性异物所在部位,从而发挥免疫效应。因此,淋巴细胞再循环是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应答并发挥免疫功能的必要条件。本章小结免疫系统是机体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组成。免疫器官可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由骨髓和胸腺组成,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骨髓既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来源,也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胸腺微环境对T细胞的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免疫系统等,是成熟T细胞、B细胞等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成熟淋巴细胞可通过淋巴细胞再循环运行于全身,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和免疫效应。思考题1.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功能。2.试述淋巴结、脾和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功能的关系。3.什么是淋巴细胞再循环?有何生物学意义?(司传平)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精要讲义)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一章 概论 Medical Immunolo(包头医学院:陈建芳).pdf
- 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1章 免疫学概论(含答案).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2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含答案).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3章 抗原(含答案).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4章 抗体(含答案).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5章 补体系统(含答案).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6章 细胞因子(含答案).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7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含答案).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8章 B 淋巴细胞(含答案).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9章 B 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含答案).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10章 T 淋巴细胞(含答案).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11章 T 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含答案).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12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含答案).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第13章 免疫耐受(含答案).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免疫标记技术——HCG检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免疫标记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凝集反应——类风湿因子检测.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凝集反应——血型鉴定.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精要讲义)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2 免疫器官与组织(人卫版,含答案).pdf
- 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三章 抗原.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三章 抗原(antigen,Ag).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精要讲义)第三章 抗原.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3 抗原(人卫版,含答案).pdf
- 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四章 抗体.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四章 抗体.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精要讲义)第四章 抗体.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4 抗体(人卫版,含答案).pdf
- 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五章 补体系统.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五章 补体系统.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精要讲义)第五章 补体系统.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5 补体(人卫版,含答案).pdf
- 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六章 细胞因子.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第六章 细胞因子.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精要讲义)第六章 细胞因子.pdf
-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06 细胞因子(人卫版,含答案).pdf
- 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