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五章 补体系统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9
文件大小:1.34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材)第五章 补体系统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O第五章补体系统补体(complement,C)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是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一般情况下,血浆中多数补体成分仅在被激活后才具有生物学功能。多种微生物成分、抗原-抗体复合物以及其他外源性或内源性物质可循三条既独立又交叉的途径,通过启动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级联酶解反应而激活补体,所形成的活化产物具有调理吞噬、溶解细胞、介导炎症、调节免疫应答和清除免疫复合物等生物学功能。补体不仅是机体固有免疫防御体口系的重要组分,也是抗体发挥免疫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并在不同环节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及其调节。补体缺陷、功能障碍或过度活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动画5-1“补体系统的发现”)第一节补体的组成与生物学特性(一)补体系统的组成构成补体系统的30余种组分按其生物学功能可以分为三类、1.补体固有成分是指存在于血浆及体液中、参与补体激活的蛋白质,包括:①经典途径的C1q、Clr、Cls、C2、C4;②旁路途径的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properdin,P因子);③凝集素途径(MBL途径)的MBL、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ASP);④补体活化的共同组分C3、C5、C6、C7、C8、C9。2.补体调节蛋白(complementregulatoryprotein)是指存在于血浆中和细胞膜表面、通过调节补体激活途径中关键酶而控制补体活化强度和范围的蛋白分子。3.补体受体(complementreceptor,CR)是指存在于不同细胞膜表面、能与补体激活后所形成的活性片段相结合、介导多种生物效应的受体分子。补体系统的命名原则为:参与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固有成分按其被发现的先后分别命名为C1(q、r、s)、C2、..C9;补体系统的其他成分以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如B因子、D因子、P因子、H因子;补体调节蛋白多以其功能命名,如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衰变加速因子等补体活化后的裂解片段以该成分的符号后面附加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3a、C3b等;灭活的补体片段在其符号前加英文字母i表示,如iC3b。(二)补体的理化性质补体系统各成分均为糖蛋白,但有不同的肽链结构。各成分分子量变动范围很大。血清补体蛋白约占血清总蛋白的5%~6%,含量相对稳定,但在某些疾病情况下可有波动。补体固有成分对热不稳定:经56℃温育30分钟即灭活;在室温下很快失活;在0~10℃中活性仅能保持3~4天,故补体应保存在-20℃以下。紫外线照射、机械振荡等可使补体失活。(三)补体的代谢1.补体的来源:体内许多不同组织细胞均能合成补体蛋白,包括肝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内皮细胞、肠道上皮细胞和肾小球细胞等,其中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血浆中大部分补体组分由肝细胞分泌,但在不同组织中,尤其在炎症灶中,巨噬细胞是补体的主要来源。不同补体成分的主要合成部位各不相同。2.补体生物合成的调节补体的生物合成具有两个特点:①补体的基因表达存在组织特异性,40

41第五章补体系统不同细胞各自调节其补体的生物合成,例如家族性C3缺乏症患者肝细胞产生的C3明显减少,不足正常的1%,但巨噬细胞产生的C3可超过正常水平;②补体生物合成可受多种因素调节,其中既包括局部组织特异的因子,也包括多种全身激素。例如:某些补体组分属于“急性期反应物”(acutephasere-actant),机体应激反应中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如IL-1、IL-6、TNF-α、IFN-等)可调节其生物合成。3.补体的分解代谢补体代谢率极快,血浆补体每天约有一半被更新。在疾病状态下,补体代谢会发生更为复杂的变化。第二节补体激活途径补体固有成分以非活化形式存在于体液中,通过级联酶促反应被激活,产生具有生物学活性的产物。已发现三条补体激活途径,它们有共同的终末反应过程(图5-1)。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病原体表面甘露糖残基病原体表面多糖→→CiqrsMBL-MASPB因子、D因子C4、C2C4、C2P因子前端反应C3C5C6368末端通路Ic9MAC组装图5-1补体三条活化途径示意图前端反应指活化反应开始至生成C5转化酶的过程,三条激活途径各异:末端通路指C5激活至攻膜复合物(MCA)形成的过程,为三条途径所共有(一)经典途径经典途径(classicalpathway)指激活物与C1q结合,顺序活化C1r、C1s、C4、C2、C3,形成C3转化酶(C4b2a)与C5转化酶(C4b2a3b)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图5-2)。C1通常以C1q(C1r)2(C1s)2复合大分子形式存在于血浆中。C2血浆浓度很低,是补体活化级联酶促反应的限速成分。C3是血浆中浓度最高的补体成分,是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共同组分。1.激活物经典途径的激活物主要是与抗原结合的IgG、IgM分子。此外,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淀粉样蛋白p成分(SAP)和五聚素3(PTX3)等蛋白能识别并结合微生物表面成分,如磷脂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等,进而激活C1g;某些细菌细胞壁上的蛋白成分以及G*菌的胞壁酸(LTA)还能直接激活C1g。人类不同类型抗体活化C1g的能力各异(IgM>IgG3>IgG1>IgG2),IgC4无激活经典途径的能力。2.活化过程C1g与2个以上抗体Fc段结合可发生构型改变,使与C1q结合的C1r活化,活化的C1r激活C1s的丝氨酸蛋白酶活性活化的C1s的第一个底物是C4。在Mg*存在下,C1s使C4裂解为C4a和C4b,其中部分C4b结合至紧邻抗原抗体结合处的细胞或颗粒表面。C1s的第二个底物是C2分子。在Mg存在下,C2与C4b形成复合物,被C1s裂解而形成C2a和C2b;C2a可与C4b结合成C4b2a复合物即C3转化酶(C3convertase),后者使C3裂解为C3a和C3b,此乃补体活化级联反应中的枢纽性步骤。新生的C3b可与C4b2a中C4b结合,形成C4b2a3b即C5转

42第五章补体系统抗原-抗体复合物C1qrsClqrsC3C21C4b2aC4C4hC4b2C3转化酶-C4aC2b3C3bC4b2a3bC5转化酶图5-2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前端反应C1q与IC结合后被活化,依次激活Clr和Cls;C1s依次裂解C4和C2,形成C3转化酶(C4b2a);C4b2a裂解C3,形成C5转化酶(C4b2a3b)化酶(C5convertase),进人补体激活的末端通路(图5-2)。C3a游离于液相,是重要的炎症介质。另外C3b还可进一步被裂解为C3c、C3dg、C3d等小片段,其中C3d可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见第十三章)。(动画5-2“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前端效应”)C5转化酶(C4b2a3b)将C5裂解为C5a、C5b;C5a游离于液相,是重要的炎症介质,C5b可与C6稳定结合为C5b6;C5b6自发与C7结合成C5b67,暴露膜结合位点,与附近的细胞膜非特异性结合;结合于膜上的C5b67可与C8结合,所形成的C5b678可促进与多个C9分子聚合,形成C5b6789n复合物,此即攻膜复合物(membraneattackcomplex,MAC)(图5-3)。插人细胞膜的MAC通过破坏局部磷B0脂双层而形成“渗漏斑”,或形成穿膜的亲水性孔道,可容许水、离子及可溶性小分子等经此孔道自由流动。由于胞内胶体渗透压较胞外高,故大量水分内流,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逐渐肿胀并最终破裂(“溶破”)。(动画5-3“补体激活的共同末端通路”)(二)旁路途径旁路途径(alternativepathway)又称替代激活途径:其不依赖于抗体,而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C5b在B因子、D因子和备解素P因子参与下,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启动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在生物进化C9C6C7C9/c9的种系发生上,旁路途径是最早出现的补体活化途径,C9是抵御微生物感染的非特异性防线C9Co1.激活物某些细菌、内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均可成为旁路途径“激活物”,它们实际上是为补体激活提供保护性环境和接触的表面人细胞膜2.活化过程此途径从C3开始。生理条件下,血X清C3受蛋白酶等作用可发生缓慢而持久的水解,产生细胞内低水平C3b。自发产生的C3b绝大多数在液相中快速图5-3补体激活的共同末端通路及攻膜复合失活,少数可与附近的膜表面结构共价结合,膜表面结物结构示意图C5转化酶裂解C5,所产生的C5b依次与C6、构不同,产生不同的结果:①结合于自身组织细胞表面C7、C8、C9结合为大分子复合体(即MAC)形的C3b,可被多种调节蛋白降解、灭活;②结合于“激活成以C9为内壁、直径约10nm的穿膜通道物”表面的C3b,可与B因子结合,在Mg+存在下,结合

43第五章补体系统的B因子被D因子裂解为Ba和Bb,Bb仍与C3b结合,形成C3bBb,即旁路途径C3转化酶。旁路途径中,备解素(P)可结合细菌表面,稳定C3b与Bb结合形成C3转化酶,防止其被降解。结合于激活物表面的C3bBb可裂解更多C3分子,新生的C3b又可与Bb结合为新的C3bBb,形成旁路激活的正反馈放大效应(图5-4)。(动画5-4“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及C3b的放大效应”)2备解素(P)D因子C3旁路途径B因子C3转化酶经典途径或→ C3bC3bBbC3bBbP自发产生→4¥C3aBaC3bC3bnBb务路途径C5转化酶放大机制图5-4旁路途径及C3b的放大效应颗粒表面的C3b与B因子结合形成C3bB,在D因子作用下生成C3bBb,P因子与之结合成C3bBbP,裂解C3后生成C3bBb3b,然后裂解C5进人末端通路。C3bBb裂解C3,新生的C3b结合至“激活物”表面,B因子与之结合并被D因子裂解,产生新的C3bBb,从而形成正反馈放大环路C3b可与C3bBb复合物结合为C3bBb3b,此即旁路途径C5转化酶。其后的末端通路与经典途径完全相同。(三)凝集素途径凝集素途径(lectinpathway)又称MBL途径(MBLpathway),指血浆中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bindinglectin,MBL)、纤维胶原素(ficolin,FCN)等直接识别病原体表面糖结构,依次活化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MBL-associatedserineprotease,MASP)、C4、C2、C3,形成与经典途径中相同的C3转化酶与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1.激活物凝集素途径的激活物是病原体表面的糖结构。MBL和FCN可选择性识别多种病原体表面以甘露糖、甘露糖胺等为末端糖基的糖结构。含这些末端糖基的糖结构在哺乳动物细胞罕见(因其被唾液酸等所覆盖),但却是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细胞表面的常见成分。2.活化过程MBL-MASP或FCN-MASP复合物与病原体表面糖结构结合后,MBL或FCN发生构象改变,使与之结合的MASP1和MASP2被分别激活。活化的MASP2发挥其丝氨酸蛋白酶活性,裂解C4,所产生的C4b片段共价结合于病原体表面,随后与C2结合,后者也被MASP2裂解,生成与经典途径相同的C3转化酶C4b2a,继之裂解C3产生C5转化酶C4b2a3b,最后进人补体激活的末端通路(图5-5)。另外,活化的MASP1可直接裂解C3产生C3b,在D因子和P因子参与下,激活补体旁路途径(图5-5)。因此,凝集素途径对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的活化具有交叉促进作用。(动画5-5补体激活的凝集素途径”)可(四)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特点在生物种系进化中,三条补体激活途径出现的先后顺序是旁路途径→MBL途径一→经典途径。三条途径起点各异,但存在相互交叉,并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图5-6)。1.经典途径主要特点为:①激活物主要是由IgG或IgM结合膜型抗原或游离抗原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C1q识别抗原-抗体复合物是该途径的起始步骤;②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分别是C4b2a和C4b2a3b;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并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现在发现有些微生物可直接或通过C反应蛋白等结合后间接激活

44第五章补体系统C3C3b旁路澈活途径病原体甘露糖残基MASP1xC4a+C4bMBLC4C3.C4b2aMASP2(C3转化酶)YC2C3C2b+C2aC3bC4b2a3b(C5转化酶)图5-5补体激活的凝集素途径MBL-MASP或FCN-MASP结合于病原体表面糖结构,MBL或FCN构象改变,分别激活MASP1和MASP2:活化MASP2依次裂解C4和C2,产生C3转化酶C4b2a,继之裂解C3形成C5转化酶C4b2a3b;活化的MASP1直接裂解C3产生C3b,在D、P因子参与下,产生C3转化酶C3bBb或C3bBbP,继之裂解C3形成C5转化酶C3bBb3b最后进人末端通路经典途径抗原-抗体复合物(IgG或IgM)C1-一激活的C1C4b2aC4b2a3bC4+C2(C3转化酶)(C5转化酶)激活MASP2MBL途径MBLMASP1C5b~9C3C3b5(攻膜复合物)病原体甘露糖残基C6 C7C8 C9C3bBbC3bBb3b旁路途径C33h(C3转化酶)(C5转化酶)1-B因子D因子图5-6三条补体激活途径间的关系CIg,启动经典激活途径。2.旁路途径主要特点为:①激活物是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为自发产生的C3b提供反应表面;②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分别是C3bBb和C3bBb3b;③存在正反馈放大环路;④无需抗体存在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抗体产生之前的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即可发挥作用。3.凝集素途径主要特点为:①激活物质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和FCN等识别;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③对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④无需抗体参与即可激活补体,可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中发挥作用。第三节补体激活的调节机体对补体系统活化存在着精细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①控制补体活化的启动;②补体活性片段发生自发性衰变;③血浆和细胞膜表面存在多种补体调节蛋白,通过控制级联酶促反应过程中酶活性和MAC组装等关键步骤而发挥调节作用(图5-7)。各类补体调节蛋白针对补体激活途径关键环节的调节机制如表5-1。(动画5-6补体调节蛋白作用的关键环节”)(一)针对经典途径前端反应的调节机制C4b2a是经典途径和凝集素途径的C3转化酶。针对C4b2a的调节因子均发挥负调控作用,主要

45第五章补体系统是阻断C4b2a形成,或分解已形成的C4b2a,使之灭活。另外,C5转化酶C4b2a3b也受此机制调控。在该环节起作用的补体调节蛋白有C1抑制物(C1inhibitor,C1INH)、CR1、C4结合蛋白(C4bindingprotein,C4bp)、膜辅蛋白(membraneco-factorprotein,MCP)、I因子、衰变加速因子(decay-acceleratingfactor,DAF)等。C3b结合RI解离Bb8DAFQDAF细胞膜Aic3hC3bMCP0结合裂解C3bMCP+烟子细胞膜B图5-7补体调节蛋白作用的关键环节补体调节蛋白主要通过控制补体激活途径中某些关键环节(C3转化酶C4b2a、C3bBb以及MAC形成和活性)而发挥作用表5-1补体调节蛋白及其功能功能调节蛋白可溶性调节蛋白C1抑制物(C1INH)抑制C1r、C1s、MASP活性,阻断C4b2a形成C4结合蛋白(C4bp)抑制C4b2a、C4b2a3b形成与活性I因子(If)抑制C4b2a、C4b2a3b、C3bBb、C3bBb3b形成与活性H因子(Hf)抑制C3bBb、C3bBb3b形成与活性P因子(Pf)稳定C3bBbS蛋白(SP)抑制MAC形成群集素抑制MAC形成膜型调节蛋白抑制C4b2a、C3bBb、C4b2a3b、C3bBb3b形成与活性补体受体1(CR1)抑制C4b2a、C3bBb,C4b2a3bC3bBb3b形成与活性衰变加速因子(DAF,CD55)抑制C4b2a、C3bBb、C4b2a3b、C3bBb3b形成与活性膜辅蛋白(MCP,CD46)MIRL/CD59抑制MAC形成(二)针对旁路途径前端反应的调节机制多种调节蛋白可调控旁路途径C3转化酶(C3bBb)形成,或抑制已形成C3转化酶的活性。旁路途径C5转化酶C3bBb3b也受此机制调控。此外,P因子起正调节作用。(三)针对MAC的调节机制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通路中,多种补体调节蛋白可抑制MAC形成和活性,从而保护自身正常细胞免遭补体攻击。这些因子包括膜反应性溶破抑制物(membraneinhibitorofreactivelysis,MIRL)、同源限制因子(homologousrestrictionfactor,HRF)亦称C8结合蛋白(C8-bindingprotein,C8bp)、S蛋白(Sprotein,SP)、群集素(clusterin)等。此外,病原体能产生一些物质抑制补体活化,逃避补体系统的攻击。如脑膜炎奈瑟氏菌产生的H因子结合蛋白(fHbp)及其外膜蛋白PorA可分别将H因子和C4bp募集到细菌表面,灭活黏附其表面的C3b;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补体抑制因子SCIN(staphylococcalcomplementinhibitor)能结合C4b2a、C3bBb,抑制C3转化酶活化等

46第王章补体系统第四节老补体的生物学意义(一)补体的生物功能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效应是在细胞膜上组装MAC,介导细胞溶解效应。同时,补体活化过程中生成多种裂解片段,通过与细胞膜相应受体如I型补体受体(CR1、C3b/C4b受体)、ⅡI型补体受体(CR2、C3b受体、CD21)、Ⅲ型补体受体(CR3)、IV型补体受体(CR4)、C5aR、C3aR、C1qR等结合而介导多种生物学功能。1.细胞毒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最终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从而使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导致细胞溶破。该效应的意义为:参与宿主抗细菌(主要是G-细菌)、抗病毒及抗寄生虫等防御机制;参与机体抗肿瘤免疫效应机制;某些病理情况下引起机体自身细胞破坏,导致组织损伤与疾病(如血型不符输血后的溶血反应以及自身免疫病)。2.调理作用(opsonization)补体激活产生的C3b、C4b、iC3b等片段直接结合于细菌或其他颗粒物质表面,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补体受体结合而促进吞噬细胞对其吞噬(图5-8)。这种调理吞噬的作用是机体抵御全身性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的重要机制之一。(动画5-7"C3b-CR1的调理作用")吞噬细胞细菌补体活化CR1Fc受体一-C3bIgG吞噬图5-8C3b/CR1的调理作用病原体被IgG或补体C3b包被,可分别通过与吞噬细胞表面FcR或CR1结合而被吞噬3.炎症介质作用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多种具有炎症介质作用的片段,如C5a、C3a和C4a等。三者均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触发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平滑肌收缩等,从而介导局部炎症反应。C5a对中性粒细胞有很强的趋化活性,并可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氧自由基、前列腺素和花生四烯酸等。4.清除免疫复合物补体成分可参与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IC),其机制为:C3b与IC结合,同时黏附于CR1*红细胞、血小板,从而将IC运送至肝脏和脾脏被巨噬细胞吞噬、清除,此作用被称为免疫黏附(immuneadherence)(图5-9)。(二)补体的病理生理学意义1.机体抗感染防御的主要机制在抗感染防御机制中,补体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间的桥梁。病原微生物侵人机体后,补体旁路途径或MBL途径通过识别微生物表面或其糖链组分而触发级

第五章补体系统47补体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肝、脾CRI红细胞红细胞巨噬细胞血液循环一溶酶体图5-9C3b/CR1介导的免疫黏附作用可溶性IC体积小,难以被吞曦细胞捕获,但其可激活补体经典途径产生C3b,IC-C3b黏附于CR1*红细胞和血小板,形成较大的复合物并随血液流经肝脏和脾脏,可由该处巨噬细胞捕捉、吞噬而被清除联反应,所产生的裂解片段和复合物通过调理吞噬、炎症反应和溶解细菌而发挥抗感染作用。在特异性抗体产生后,可通过经典途径触发C3活化,与旁路途径中C3正反馈环路协同作用,形成更为有效的抗感染防御机制。2.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补体活化产物、补体受体及补体调节蛋白可通过不同机制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见第十三章)。例如:补体介导的调理作用可促进抗原提呈细胞摄取和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又如感染灶的过敏毒素(C3a、C5a、C4a)可招募炎症细胞,促进抗原的清除3.补体系统与血液中其他级联反应系统的相互作用补体系统与体内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激肽系统存在密切关系:①四个系统的活化均依赖多种成分级联的蛋白酶裂解作用,且均借助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发挥效应;②一个系统的活化成分可对另一系统发挥效应,如C1INH不仅负调节活化的C1r、C1s,也可抑制激肽释放酶、血浆纤溶酶、凝血因子和VI。某些疾病状态下(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四个系统的伴行活化具有重要病理生理意义。综上所述,补体的生物学意义远超出单纯非特异性防御的范畴,而涉及包括适应性免疫应答在内的广泛生理功能:补体系统既是固有免疫防御的一部分,又是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效应机制;补体可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并与体内其他蛋白系统相互联系。第五节补体与疾病的关系补体遗传缺陷、功能障碍或过度活化,均可参与某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一)遗传性补体缺损相关的疾病几乎所有补体成分均可能发生遗传性缺损,其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遗传性补体缺陷所致疾病约占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2%,以参与经典途径补体组分的缺陷较常见(见第二十章)。由于补体成分缺损,致使补体系统不能被激活,导致患者对病原体易感,同时由于体内免疫复合物清除障碍而易患相关的自身免疫病。此外,还有些特殊的补体缺陷病,如C1INH缺陷可引起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HAE),DAF缺陷可引起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48第五章补体系统(二)补体与感染性疾病补体在机体抵御致病微生物感染中起重要作用。某些情况下,病原微生物可借助补体受体入侵细胞,其机制为:①某些微生物与C3b、iC3b、C4b等补体片段结合,通过CR1、CR2而进人细胞,使感染播散。②某些微生物可以补体受体或补体调节蛋白作为其受体而人侵细胞,如EB病毒以CR2为受体;麻疹病毒以MCP为受体;柯萨奇病毒和大肠埃希菌以DAF为受体。③某些微生物感染机体后,能产生一些与补体调节蛋白功能相似的蛋白抑制补体活化,从而逃避机体补体系统的攻击。(三)补体与炎症性疾病补体激活是炎症反应中重要的早期事件。创伤、烧伤、感染、缺血-再灌注、体外循环、器官移植等均可激活补体系统,所产生的炎性因子或复合物(如C3a、C5a和非溶破效应的C5b~7、C5b~8、C5b~9等),可激活单核细胞、内皮细胞和血小板,使之释放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而参与炎症反应。另一方面,补体系统通过与凝血系统、激肽系统和纤溶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并与TNF-α、PAF、IL-1、IL6、IL-8等细胞因子彼此协同或制约,在体内形成极为复杂的炎性介质网络,扩大并加剧炎症反应,从而参与多种感染和非感染性炎症疾病的病理过程。因此,适时恰当地抑制补体功能可能成为治疗某些疾病的有效策略。本章小结补体系统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蛋白,是体内重要的免疫效应放大系统,广泛参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效应机制。在某些激活物作用下,补体固有成分循不同途径被激活。选今已发现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集素途径和旁路途径。三者具有共同的末端通路,最终形成攻膜复合物,通过溶细胞效应而发挥重要生理和病理作用。另外,补体活化过程中还产生多种具有重要生物学效应的活性片段,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和炎症反应。针对补体激活,体内存在极为复杂和严密的调节机制,以维持内环境稳定。补体固有成分或其调节蛋白缺陷,可引起补体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某些免疫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思考题1.补体激活有哪三条途径?各自的生物学意义如何?2.补体激活是如何调节的?3.补体有哪些生物学功能?4.补体系统相关的疾病有哪些?简述其机制。(龚非力)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