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英语翻译》课程教学资源(翻译教程)许渊冲——翻译的艺术(PDF电子版)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PDF
文档页数:226
文件大小:3.99M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英语翻译》课程教学资源(翻译教程)许渊冲——翻译的艺术(PDF电子版)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保 前 言 我国文学翻译家傅雷在谈到“中国艺术家对世界文化应尽的 责任”时说:“唯有不同种族的艺术家,在不损害一种特殊艺术的 完整性的条件之下,能灌输一部分新的血液进去,世界的文化才 能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完满,愈来愈光辉灿烂。”①我想,中国文 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贲任,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 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 输到世界文化中去,使世界文化愈来愈丰高,愈来愈光辉灿烂。 早在十九世纪末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Herbert A,Giles 就曾将一些唐诗名篇译成诗体,“他善于将词义和韵律巧妙地结 合起来”,“颇得评论界的赞赏”。②·例如英国文学家Lytten Strachey就说过:他译的唐诗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诗,在世界文 学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③但是他的译文有时理解不够正 确,后来的Arthur Waley等人就“抛弃了脚韵和诗歌用语的老 套,面用自由诗体和白描手法”④来翻译我国的诗词,这就开始了 分行散文的翻译时期。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 出版了一本《葵晔集一一中国三千年诗词选》,这是有史以来规模 最大的诗词英译本,但是译文重“形似”,诗意不浓,不能给世界 文化灌输多少新的血液。因此,我觉得有必要恢复Gils以诗体 译诗的传统,改正他不够正确的缺点,把翻译的艺术向前推进一 ① 1982年第4期第18页。 ① 王佐良:《英语文体学论文集,第27页

步。 在我看来,翻译的艺术就是通过原文的形式(或表层),理解 原文的内容(或深层),再用译文的形式,把原文的内容再现出来。 这种再现不是机械地逐字对译,而是原文“意美”的再创造。翻 译散文一般只要再现原文的“意美”,而翻译诗词,却除了“意美” 之外,还要尽可能再现原诗的“音美”和“形美”。 就是根据以上一些想法,我翻译过一些英、法文学作品,近 几年来,更把唐、宋诗词四、五百首,革命诗词二百余首,译成 英文、法文。同时,还在国内各外语刊物上发表了一些翻译论文, 比较国内外翻译家的译文,评论各家不同的译法,现在由中国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汇集成册,希望能为我国的翻译理论,添上一 砖一瓦。 英国翻译家Arthur Waley认为“林纾翻译的狄更斯作品优 于原著”,①范存忠教授也说过:“有些译诗经过译者的再创造, 还可以胜过原作。”②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文学翻译工作者努力的 方向,如能再创造出“胜过原作”的泽文来,那就是给世界文化灌 输新的血液,可以使世界文化更加光辉灿烂。 一九八二年八月八日 ①《书林,1982年第1期第30页。 ② 外国语,1981年第5期第8页, eiv·

目 录 前言. i 翻译中的几对矛盾. 1 翻译的标准. 9 忠实与通顺. .18 直译与意译. .27 意美、音美、形美. .52 再谈意美、音美、形美. .62 “三美”和“三似”的幅度. .75 扬长避短,发挥译文优势. .87 谈中诗英泽的变通问题. .94 译文能否胜过原文. 111 译诗记趣. 121 毛泽东词《长沙》译文研究. 134 毛泽东词《黄鹤楼》译文研究. 149 评毛泽东词《赠杨开慧》英、法译文. 156 评《周恩来诗选》英、法译文. 163 评鲁迅诗选英还文. 172 评李清照词英译文 186 文学翻译等于创作. 202

翻译中的几对矛盾 (一)理解与表达 任何语言,都有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或矛盾的问题。翻译涉及 到两种语言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或矛盾,情况复杂,而主要是解 决原文的内容和译文的形式之间的矛盾。如果译者用译文的形式 正确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就算达到了目的。 几年前,有一个法国翻译工作者说过:“翻译就是理解,并且 让别人理解。”(Traduire,c'est comprendre et faire compren- dre)“让别人理解”就是“表达”,“理解”是通过原文的形式(词 语)来理解原文的内容,“表达”是通过译文的形式来表达原文的 内容,理解是表达的基础,不理解就不能正确表达,表达是理解 的具体化、深刻化。因此,表达的结果(即译文)也是检验理解是 否正确的一个标准。 正确理解原文,往往并不容易。例如: "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如果理解为:“约瀚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那就只理解 了原文的形式,没有理解原文的内容。原来英国历史上宗教斗争 激烈,旧教规定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新教推翻了旧教政府后, 新教徙拒绝在斋日吃鱼,表示忠于新教,而“不吃鱼”也就转而取 得了“忠诚”的意思。“玩游戏”需要遵守游戏的规划,因此,“玩 游戏”也转而取得了“遵守规则”的意思。通过这两句英语的语言 形式,了解了它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这样才算“理解”了原文。理

解原文内容之后,如何用译文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呢?这句话如果 泽成:“他不吃鱼,还玩游戏。”那只表达了原文的形式,没有表达 原文的内容。如果译成“他既忠诚,又守规矩。”那就透过原文的 形式深入到内容了,深刻化了。如果祥成:“他忠实得斋日不吃荤, 凡事都循规蹈矩。”那就不但表达了原文的内容,而且更接近原文 的形式(词语)。汉语是表意文字,而英语是拼音文字,二者表达 力不一样。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学至文章》中说过: 汉语具有意美、音美、形美三大优点。在《关于翻译的通信》中, 鲁迅又谈到汉语的两个缺点,大意是话不够用和语法的不精密。 至于英语,也有意美,音美的优点,而形美的优点却比汉语少。 一般说来,原文的意美可以传达,原文的音美、形美却很瑶表达。 如: "At last,a candid candidate ! 英语底下划线的字声音相同,如果译成:“到底找到了一个老实的 候选人1”那就只传达了原文的意美,没有表达原文的音美。如果 改成“忠厚的”或“脸皮不太厚的候选人”,那么,“厚”字和“候”字 审音相同,多少传达了一点原文的音美和讽刺的意美,但要全部 传达,那就很不容易,甚至不太可能。至于形美,英国人讽刺不 可一世的拿破仑战败后关在俄尔巴岛上曾说过: “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这句英语无论从左看到右,或者从右看到左,字母的排列顺序都 是一样的,这种形美,很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翻译的。至于意美, 那却可以模仿汉语“不见棺材不落泪”,把这句译成:“不到俄岛我 不倒。”“岛”和“倒”同韵,“到”和倒”、“我”和“俄”音似、形似, 加上“不”字重复,可以说是用音美来译形美了。 汉语表达力不如英语的地方,是语法不如英语精密,语汇的 词性不象英语那么分明,词形也不象英语那样可以变化,不能加 个词缀就构成一个新词。因此在英译汉的时候,只好用加词、减 2◆

词、分词、合词、正说、反说、分句、合句、置前、置后等等方 法来表达英语的内容。如海明威(emingway)在《老人与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中描写老渔民说: "These scars were old. 译为“那些疤痕年深月久。”就是用了“加词法”。1960年前后的美 国报纸登过一篇《忘恩负义的非洲》(“Ingratitude of Africa),其 中有一句: "And dressing Empire in seductive colours and call- ing it Commonwealth cannot alter the facts,"' 这句可以泽成:“给帝国乔妆打扮,涂脂抹粉,美其名为联邦,也 不能改变现实。”“乔妆打扮,涂脂抹粉”用的是“拆词法”,“美其 名”是“加词法”。再如《第三帝国的兴亡》(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byW.Shirer)中张伯纶问及希特勒的态 度: ".whether the German memorandum was really his last word.” 译文:“德国的备忘录是不是果真绝无商量余地。”把肯定词译成否 定词“绝无商量余地”用的是“反译法”。又如欧·亨利(O.Henry) 在《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中描写电铃说: .and an electric button from which no mortal hand could coax a ring” 泽文是:“还有一个电钮,非得神仙下凡才能把铃按响。”①否定词 “no mortal hand”(不是凡人的手)译成肯定的“神仙下凡”,用 的是“正译法”。以上略举数例,说明英语和汉语表达形式的不同。 表达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是望文生义,一是辞不达意。如把 “rub one's hands'”译成“摩拳擦掌”就是望文生义或以辞害意。 译文见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小丛书第36种

知把“paralle】policy'译成平行的政策”,就是辞不达意,不如 改为“并行不悖的政策”。总之,翻译既要防止机械搬运的形式主 义,也要反对想当然的自由主义。 (二)忠实与通顶 翻译要反对形式主义和自由主义,这是从反面来讲的。从正 面来讲,翻译的标准是什么呢?几年前,严复提出过信、达、 雅”作为翻译的标准。用今天的话来说,“信”就是忠实确切,“达” 就是通顺达意,“雅”就是文字古雅或风格高雅。鲁迅在《题未定 草(二)》中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保存着原作的丰姿”可以说是“忠 实”于原文,“力求其易解”可以说是“通顺”的译文。直至今日, “忠实”和“通顺”(即“信”与“达”)还是大家都同意的翻译标准。 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忠实于原文的形式,有时是一致的,有 时却有矛盾。如将Disasters never come single译成“祸不单 行”,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忠实于原文。如果忠实于原文的内容 和忠实于原文的形式有矛盾,那译文就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不 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如把get the upper hand硬译成“占上 手”,倒不如译成“占上风”。 忠实于原文,译文最好要做到“三确”:正确,精确,明确。 例如:欧·亨利在《警察和赞美诗》①(The Cop and The A.n- them)中描写美国社会说: "Window-smashers do not remain there to parley with the law's minion.They take to their heels," 这两句如果译成:“砸橱窗的人总是溜之大吉,不会逗留在那 儿跟法律的宠儿打交道的。”“法律的宠儿”是什么人?译得不够明 ① 译文见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小丛书第36种。 4●

确。其实这里是指“警察”。如果详成“警察”,那又不够“精确”, 没有表达原文藐视的口气,而译成“法律的走卒”,可以说是做到 了“三确”。 忠实还应该忠实于原文的文体风格,道理很明显,这里就不 多说了。 下面谈谈翻译的第二个标准:“通顺”。通顺的译文形式要求 做到“三用”:通用,连用,惯用。这就是说,译文应该是全民族 目前“通用”的语言,用词能和上下文“连用”,合乎汉语的“惯用” 法。换句话说,“通用”是指译文词汇本身,“连用”是指词的搭配 关系,“惯用”既指词汇本身,又指词的搭配关系。例如“法律的 笼儿”就不是“通用”的词,美国Labor Monthly'”1953年登过 一篇《社勒斯何许人也》(“Who is This Dulles”by Philip Bolsover)中有一句: "Our policies are limited." 如果译成:“我们的政策是有限的。”“有限的”这个形容词和“政策” 这个名词就不好“连用”,应该改成“受到限制的”或“有局限性的”, 才算符合“连用”的要求。至于“惯用”,就指一般习惯用语和成 语等。例如“二话不说,单刀直入”、“蛛丝马迹”、“俯首听命”、 “受宠若惊”、“寡不敌众”、“一言雅尽”等等都是。 结论是:忠实于原文和通顺的译文,一般说来是一致的,因 为原文是通顺的,所以译文也该通顺。如果“忠实”和“通顺”发生 矛盾,那应该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 第二位,把忠实于原文的形式放第三位。 (三)直译与意泽 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 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却是 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 。50

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无论直译、意泽,都把忠实 于原文的内容放第一位。如果不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只忠实于原 文的形式,那就不是直译,而是硬译。如鲁迅批评过的把The Milky Way'”(天河,银河)泽成“牛奶路”就是一例。如果不忠实 于原文内容,只追求通顺的译文形式,那也不是意译,而是滥 译。如把“rub one's hands'”译成“摩拳擦掌”就是一例。换句 话说,硬译就是翻译中的形式主义,褴译就是翻译中的自由主 义。 马克思曾批判过“逐字推确”的硬译说:“鲁阿先生原说要尽可 能译得谁确,甚至于要译得逐字准确。他老老实实地完成自己的 任务。但正是他的老老实实和准确使我不得不大加删改,以便让 读者更容易了解。”①恩格斯也曾批判过不忠实于原文内容的滥泽 说:“一个作者为了漂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往往不惜阁割原作的语 言。”②由此可见,形式主义的硬译和自由主义的滥译是潮译时要 防止的两种偏向。 当译文的形式和原文的形式一致的时候,就无所谓直译、意 译。如前面提到的“祸不单行”,既可以说是直译,也可以说是意 译。 当译文的形式和原文的形式不一致的时候,就有直译或意译 的问题,而且直译可以有程度不同的直译,意译也可以有程度不 同的意译。如杰克·伦敦写失业工人Jugs说: ".he had about as much chance of getting a job as of being chosen mayor of Chicago." 可以译成: 一、他找到工作的机会和当选芝加哥市长的机会几乎差不 多。 ①转引自北京俄语学院1958年出版的翻译的基础第12页。 ②同上书第18页. 。6

二、他要找到工作简直跟要当选芝加哥市长同样困雉。 三、他找到工作的机会简直微乎其微。 以上三种济文,第一种直译的程度最天,第二种译文直译的程度 减少,意译的程度增加;第三种译文意译的程度更增加了。那么, 到底应该直译还是意译呢?例如: "Hitler was armed to the teeth when he launched the Second World War, 应该直译成:“希特勒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武装到了牙齿 的”,还是意译成“全副武装的”呢?意译可能使人误以为那时希 特勒本人真是全副武装了,直译却不会引起这种误解,还可以吸 收新鲜用语,所以这句直译比意译好。也就是说,如果译文和原 文相同的形式能表达相同的内容,一般可以直译。而《辜负春光》 (“Bctrayed Spring')中有一句: "Didn't she swear she'd never again believe anything in trousers ? 这句可以直译成:“她不是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相信穿裤子的家伙 吗?”后半句也可以意译为:“再也不相信勇子汉吗?”英语“穿裤子 的家伙”指男子,但在汉语中却可男可女,因为我国现在男女都 穿裤子。在这种情祝下,意译比直译好。也就是说,如果译文和 原文相同的形式不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一般应该意译。这 两个例子也说明了:这两句中只有底下划线的一小部分既可直译, 又可意译,面大部分却是无所谓直译或意译的。 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中说:“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 要的成分。.而且要吸收他们的新鲜用语。”而要吸收新鲜用 语,就要直译。近年看到报刊上有这类译文:说“通过埋葬以 往的差别,实现民族团结”,不说“消灭差别”,说“石袖大鳄”,不 说“大亨”,这些都是更富有感染力的新鲜用语。总之,如果外国 语的表达形式比本国语更精确,更有力时,可以直译,吸收外国 7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