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轧制原理讲义)第四章 前滑

第四章金属纵向流动时的前滑与后滑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前、后滑基本概念与实验方法:熟练掌握前滑的计算及、影响前滑的主要因素分析。重点难点:重点:前滑的计算及影响前滑因素的分析:难点:前滑与宽展相比,在物理意义及分析方法等方面各自的特点。轧件入口与出口速度均与轧辊的线速度不同,这是由于轧制过程中存在着前滑和后滑的现象所致,其本质是轧件的纵向流动的运动学问题。4.1基本概念及实测4.1.1前滑1.概念轧件的出口速度大于轧辊线速度v的现象称为前滑,用S,表示,其值可由下式计算:s, ==×100%(1)Vh可见vh和Sh只知其一,则二者均可得。若能测得vi,则S,可求得,故由该式得到的Sh值也称实测(或实际)前滑。但实测出口速度Vh十分麻烦,一般采用实测Sh,然后利用上式反算Vh.2.S,的实测将轧辊表面刻出两个相距为L(A→B)·的小坑,如图1所示轧件通过后,测出留在其表面上的两个凸痕的间距L,即可求得实测的前滑值,这是因为:图2后滑的概念图1前滑的实测Vh't-v-t_ Lh-LHVh-V(2)Sh=LHv.tV4.1.2后滑轧件的入口速度VH小于轧辊在入口处线速度的水平分速度的现象称为后滑。其值的大小可由下式计算:32
32 第四章 金属纵向流动时的前滑与后滑 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前、后滑基本概念与实验方法;熟练掌握前滑的计算及、影响前 滑的主要因素分析。 重点难点:重点:前滑的计算及影响前滑因素的分析;难点:前滑与宽展相比,在物理 意义及分析方法等方面各自的特点。 轧件入口与出口速度均与轧辊的线速度不同,这是由于轧制过程中存在着前滑和后滑的 现象所致,其本质是轧件的纵向流动的运动学问题。 4.1 基本概念及实测 4.1.1 前滑 1. 概念 轧件的出口速度 vh 大于轧辊线速度v的现象称为前滑,用 Sh 表示,其值可由下式计算: 100% S = − h h h v v v (1) 可见 vh 和 Sh 只知其一,则二者均可得。若能测得 h v ,则 Sh 可求得,故由该式得到的 Sh 值也称实测(或实际)前滑。但实测出口速度 vh 十分麻烦,一般采用实测 Sh ,然后利用上 式反算 vh . 2. Sh 的实测 将轧辊表面刻出两个相距为 LH (A→B)• 的小坑,如图1所示轧件通过后,测出留在 其表面上的两个凸痕的间距 Lh ,即可求得实测的前滑值,这是因为: 图1 前滑的实测 图2 后滑的概念 H h h h H L L L v t v t v t v v v S − = − = − h = (2) 4.1.2 后滑 轧件的入口速度 vH 小于轧辊在入口处线速度的水平分速度的现象称为后滑。其值的大 小可由下式计算:

v·cOsα-VH×100%SH-V-VH-(3)Vxcosa可见若知VH,可求SH,那么是否也需实测SH?一-不必,只需建立SH与S的关系即可。4.1.3前后滑S,、S.与出入口速度v、V及延伸系数μ的关系1.前滑S,与入口速度V的关系根据前滑的定义,轧件出口速度为Vh=v.(I+S,)(4)可见,若已知前滑值,即可求得vh,由秒体积相等:F.v=I.(5)VH:FH可见出口速度vh与入口速度v仅差一个延伸系数。将(4)式代入(5)式,则入口速度为1.v.(I+S.)(6)VH=可见若得到前滑S,也可求得入口速度VH。2.Sh与S的关系将(6)式代入后滑的定义(3)式,则有1+Shv.cosα1+Shu(7)SH=-1v-cosa.cosa3.Sh、SH与u的关系将(7)式中的u解出1+Sh(8)μ(I-S)cosα由以上分析可知:①若能得到Sh,则Vh、V均可得;②V与V的计算式仅差u;③当u和α一定时,Sht,则Sl。因为只要弄清前滑Sh,则后滑S的问题不难解决,故这里仅讨论前滑。虽然S通过实测可得,但它是通过测L得到的,并未反映出轧制工艺参数对S的影响;而且在实际当中,往往需事先知道轧件的出口速度(如高线轧制)这都要求从理论上解决前滑的计算问题。33
33 100% cos cos − = − = v v v v v v S H x x H H (3) 可见若知 vH ,可求 S H ,那么是否也需实测 S H ?——不必,只需建立 S H 与 Sh 的关系即 可。 4.1.3 前后滑 Sh、SH 与出入口速度 h v 、 H v 及延伸系数μ的关系 1. 前滑 Sh 与入口速度 vH 的关系 根据前滑的定义,轧件出口速度为 ( ) h Sh v = v 1+ (4) 可见,若已知前滑值,即可求得 vh ,由秒体积相等: h h H h H v v F F v = 1 = (5) 可见出口速度 vh 与入口速度 vH 仅差一个延伸系数。将(4)式代入(5)式,则入口速度为 ( ) H Sh v = v 1+ 1 (6) 可见若得到前滑 Sh 也可求得入口速度 vH 。 2. Sh 与 S H 的关系 将(6)式代入后滑的定义(3)式,则有: cos 1 1 cos 1 cos + = − + − = h h H S v S v S (7) 3. Sh 、S H 与μ的关系 将(7)式中的μ解出: (1 ) cos 1 − + = H h S S (8) 由以上分析可知: ①若能得到 Sh ,则 vh 、vH 均可得; ② vh 与 vH 的计算式仅差μ; ③当μ和α一定时, Sh ↑,则 S H ↓。 因为只要弄清前滑 Sh ,则后滑 S H 的问题不难解决,故这里仅讨论前滑。虽然 Sh 通过实 测可得,但它是通过测 Lh 得到的,并未反映出轧制工艺参数对 Sh 的影响;而且在实际当 中,往往需事先知道轧件的出口速度(如高线轧制)这都要求从理论上解决前滑的计算问 题

4.2前滑的理论计算4.2.1前滑的计算模型:1. Fink式:根据前滑的定义,S,的实际值为S,=_-1(9)41可见只需确定v/即可。根据秒体积相等,有hy(10)=其中,=cos,h,=h+D(1-cosr),代入(10)式有=}[h+ D(1-cos)]-.cosvh将此式代入(9)中并整理:1..(1-cosy).(D.cos-h)(11)Sh:12.Ekelund式因很小,在(11)式中,令1-cos=2·sin2/2~/2,而cos~1,则(11)式变为2D.-1)Sh=(12)2h此即Eklund前滑式,可知它是Fink式的近似与简化。3.Dresden式:若D/h>>1,则可将(12)式中的1略去,则S.-S.D-E.R(13)2hh此即Dresden前滑式,该式又是Ekelund式的近似与简化。实际计算时,(11)、(12)(13)三式记住一个即可。由上可见,S,=f(D,h,"),因D和h在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均可给出,故若求Sh,关键是中性角的确定。4.2.2中性角的确定1.巴甫洛夫式:若:①接触面上全滑动:t=f·p;②单位压力p沿接触弧均匀分布;③Ab=0。则:%1-%)N22β34
34 4.2 前滑的理论计算 4.2.1 前滑的计算模型∶ 1.Fink式: 根据前滑的定义, h S 的实际值为 = −1 − = v v v v v S h h h (9) 可见只需确定 v v h 即可。根据秒体积相等,有 v h h vh = (10) 其中, cos , (1 cos ) vh = v h = h + D − ,代入(10)式有 [ (1 cos )] cos 1 = h + D − v h vh 将此式代入(9)中,并整理: (1 cos ) ( cos ) 1 D h h Sh = − − (11) 2.Ekelund式: 因γ很小,在(11)式中,令 1 cos 2 sin 2 2 2 2 − = ,而 cos 1,则(11)式变为 ( 1) 2 2 = − h D Sh (12) 此即Eklund前滑式,可知它是Fink式的近似与简化。 3.Dresden式: 若 D h 1 ,则可将(12)式中的1略去,则 R h h D Sh = = 2 2 2 (13) 此即Dresden前滑式,该式又是Ekelund式的近似与简化。 实际计算时,(11)、(12)、(13)三式记住一个即可。 由上可见, S f (D,h, ) h = ,因D和h在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均可给出,故若求 Sh ,关键是 中性角γ的确定。 4.2.2 中性角的确定 1.巴甫洛夫式: 若:①接触面上全滑动: = f p ;②单位压力p沿接触弧均匀分布;③ b = 0 。则: ) 2 (1 2 = −

若轧制过程有张力,只需将前后张力Qn,Q代入力的平衡方程,则可得:=号-(1-%) +(0, -0n)/(4f p-R)22β若不满足三个前提条件,则利用巴甫洛夫式计算不准。2.利用单位压力沿接触弧上的分布函数求:如图3所示,单位压力p在中性面处达到最大值,且p,=P,将二者的单位压力公式带入即可解出中性角或中性面高度h。因此计算p的表达式不同,则给出的计算式亦不同,例如采利柯夫(适冷热轧薄带),Bland-Ford(适于冷轧薄板),Sims式(适于热轧中厚板)等均可导出各自的中性角计算模型。详细求解见后面的单位压力计算。图3p沿接触弧分布示意4.3影响前滑的因素分析金属轧制时的前滑问题,说到底是金属在变形过程中的运动学问题。故分析前滑只需从金属质点在变形区内剩余摩擦力以及速度的变化情况来考虑。4.3.1轧辊直径D的影响1:一般规律:Dt,S,1,且当D400mm,Dt,S,个(增大趋缓),如图4所示。2.分析:需从两个方面加以解释,一是为何DT,S,↑?二是为什么当D>400mm时,S,增大的程度趋缓?35
35 若轧制过程有张力,只需将前后张力 Qh QH , 代入力的平衡方程,则可得: ) 2 (1 2 = − (Q Q ) (4 f p R) h H + − 若不满足三个前提条件,则利用巴甫洛夫式计算不准。 2.利用单位压力沿接触弧上的分布函数求: 如图3所示,单位压力p在中性面处达到最大值,且 ph = pH ,将二者的单位压力公式带 入即可解出中性角γ或中性面高度 h 。因此计算p的表达式不同,则给出的γ计算式亦不同, 例如采利柯夫(适冷热轧薄带),Bland-Ford(适于冷轧薄板),Sims式(适于热轧中厚 板)等均可导出各自的中性角计算模型。详细求解见后面的单位压力计算。 图3 p沿接触弧分布示意 4.3 影响前滑的因素分析 金属轧制时的前滑问题,说到底是金属在变形过程中的运动学问题。故分析前滑只需从 金属质点在变形区内剩余摩擦力以及速度的变化情况来考虑。 4.3.1 轧辊直径D的影响 1.一般规律: D↑, h S ↑,且当D400mm,D↑, h S ↑(增大趋缓),如图4 所示。 2.分析: 需从两个方面加以解释,一是为何D↑, h S ↑?二是为什么当D>400mm时, Sh 增大的程 度趋缓?

Sh 小400D, mm图4D对S,的影响规律图5D不同引起力方向的变化随D↑,S,↑的原因可从剩余摩擦力△F随D的变化来入手分析。因剩余摩擦力△F是形成前滑的力源(动力),根据其定义有AF=THx-Thx- P即拽入力与推出力的差值,如图5所示,从工具的形状看,轧辊凸度的改变能导致△F的变化。随辊径D,使凸度I(即曲率1),导致T↑(虽然T也有增大但不如T明显),而Pl,故F↑,致S,↑。②D>400mm时S,增大趋缓的原因:DT,线速度v↑,则fI,使△F,故使S,增大缓慢。4.3.2压下率的影响1.一般规律:当s(=Nh/H)↑时,分别有如下三种情况:①^h=c时:此时随ε1,需H1的同时h也1,由图6可见,S,并非单调(有拐点):当ε8时,8↑,S,急剧个。②H=c时:随ε,hl(才有h),由图6可见,S,也并非单调,也有拐点:当ε8时,8,,S,1。36
36 400 D,mm Sh 图4 D对 h S 的影响规律 图5 D不同引起力方向的变化 ①随D↑, h S ↑的原因可从剩余摩擦力 Fx 随D的变化来入手分析。因剩余摩擦力 Fx 是 形成前滑的力源(动力),根据其定义有 Fx = THx −Thx − Px 即拽入力与推出力的差值,如图5所示,从工具的形状看,轧辊凸度的改变能导致 Fx 的变 化。随辊径D↑,使凸度↓(即曲率↓),导致 THx ↑(虽然 Thx 也有增大但不如 THx 明显),而 Px ↓,故 Fx ↑,致 h S ↑。 ②D>400mm时 h S 增大趋缓的原因: D↑,线速度 v ↑,则 f ↓,使 Fx ↓,故使 h S 增大缓慢。 4.3.2 压下率的影响 1.一般规律: 当 (= h H) ↑时,分别有如下三种情况: ① h = c 时: 此时随 ↑,需 H ↓的同时 h 也↓,由图6可见, h S 并非单调↑(有拐点):当 c 时, ↑, h S ↓; 当 c 时, ↑, h S 急剧↑。 ② H = c 时: 随 ↑,h ↓(才有 h ↑),由图6可见, h S 也并非单调↑,也有拐点:当 b 时, ↑, h S ↓;当 b 时, ↑, h S ↑

1412Ah=C10%8H=CS64-h=C2 +01020304050607080Ah/H, %图6ε对S,的影响③h=c时,·H(即有△h),此时随&1,S,单调,但增大趋势较缓,无拐点。可见不同情况,其影响规律不同。2.分析:分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如下两点:①根据Newton第二运动定律:AF=ma,判断a的变化情况;②根据f来判断S.值的大小。下面结合图6,以Nh=c为例进行分析,H=c和h=c两条曲线作为作业,由同学自己分析。(1)当Ah=c(曲线1):随ε1,需HI的同时h也l,对S,产生影响的三个因素△F、m及f将发生如下变化:①剩余摩擦力△F:在Nh=c时,·t,咬入角α不变,即接触弧长度不变,故△F不变,可知△F对S,无贡献;②变形区内的质量m:因随ε↑,需H1的同时h也I(即双向减小),故变形区内金属的质量m,而△F却未变,根据F=ma,必有加速度a个↑,从而v↑,故S,↑↑③摩擦系数f:37
37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2 4 6 8 10 12 14 H=C h=C h=C S h, % h/H, % 图6 对 h S 的影响 ③ h = c 时,• H ↑(即有 h ↑),此时随 ↑, h S 单调↑,但增大趋势较缓,无拐点。可 见不同情况,其影响规律不同。 2.分析: 分析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如下两点: ①根据Newton第二运动定律: Fx = ma ,判断 a 的变化情况; ②根据 f 来判断 h S 值的大小。 下面结合图6,以 h = c 为例进行分析, H = c 和 h = c 两条曲线作为作业,由同学自己 分析。 (1)当 h = c (曲线1): 随 ↑,需 H ↓的同时 h 也↓,对 h S 产生影响的三个因素 Fx 、m 及 f 将发生如下变化: ①剩余摩擦力 Fx : 在 h = c 时,• ↑,咬入角 不变,即接触弧长度不变,故 Fx 不变,可知 Fx 对 h S 无 贡献; ②变形区内的质量 m: 因随 ↑,需 H ↓的同时 h 也↓(即双向减小),故变形区内金属的质量 m ↓↓,而 Fx 却 未变,根据 Fx = ma ,必有加速度 a ↑↑,从而 v ↑↑,故 h S ↑↑; ③摩擦系数 f :

因随6↑,需H1的同时h也!(即双向减小),则轧件在变形区内的平均厚度h,1,制动区1,滑动区1,故接触面上的平均摩擦系数于,1,达到一定程度一一全滑动(=f·,),即=8,时,f,=c,其对前滑的影响消失),故S,ll;结论:当ε8。时,·第②条占主导地位,此时因:大则ml,故随s↑,S.↑↑;而对第③条,因6>6。时,接触面上的f,已达到最小值(不变了)。(2)当H=c(曲线2):一般规律:当时,,S;当<&时,,S,。总的来看,S,增大的程度不如曲线①。分析:随ε↑,有hl(因H=c),才Ah,此时对S,产生影响的三个因素:△Fx、m及f将发生如下变化:①剩余摩擦力△F:在H=c时,随ε↑,hl,△h,故咬入角α,接触弧长度t,推出力P1,所以剩余摩擦力△FI,则S,l;(注意:对曲线①,△F是不变的)②变形区内金属的质量m:因H=c,故随s↑,hl(单向减小),则h,=(H+h)/2l,ml;而同时变形区长度=/△h·Rt,又有使m↑的一面,但因后者需开平方,且Ah为增量,因此总的看还是ml,特别当hll,h=(H+h)/21l,变形区内金属的质量ml是主要的,则a↑,从而v↑,故S,↑;③平均摩擦系数fp:因随ε↑,需hI(单向减小),则轧件在变形区内的平均厚度hl,则接触面上的平均摩擦系数f,l,△F1,故S,1。但当h,减少到一定程度(8=8时),达全滑动,此处时f,=C,它对S,的影响消失。结论:38
38 因随 ↑,需 H ↓的同时 h 也↓(即双向减小),则轧件在变形区内的平均厚度 p h ↓,制动 区↓,滑动区↑,故接触面上的平均摩擦系数 p f ↓,达到一定程度——全滑动 ( f y = f ),即 b = 时, f c p = ,其对前滑的影响消失),故 h S ↓↓; 结论: 当 c 时,第③条占主导地位,此时因 不大, m 的减少不明显(第③条起的作用不 大),而第①条无作用,故 ↑, h S ↓。 当 c 时,• 第②条占主导地位,此时因 大则 m ↓,故随 ↑, h S ↑↑;而对第③条, 因 c 时,接触面上的 f p 已达到最小值(不变了)。 (2)当 H = c (曲线2): 一般规律: 当 b 时, ↑, h S ↓; 当 b 时, ↑, h S ↑。 总的来看, h S 增大的程度不如曲线①。 分析: 随 ↑,有 h ↓(因 H = c ),才 h ↑,此时对 h S 产生影响的三个因素: Fx 、m 及 f 将 发生如下变化: ①剩余摩擦力 Fx : 在 H = c 时,随 ↑,h ↓, h ↑,故咬入角 ↑,接触弧长度↑, 推出力 Px ↑,所以剩余摩擦力 Fx ↓,则 h S ↓;(注意∶对曲线①,Fx 是不变的) ②变形区内金属的质量 m: 因 H = c ,故随 ↑,h ↓(单向减小),则 hp = (H + h) 2 ↓,m ↓;而同时变形区长度 l = h R ↑,又有使 m ↑的一面,但因后者需开平方,且 h 为增量,因此总的看还是 m ↓,特别当 h ↓↓,hp = (H + h) 2 ↓↓,变形区内金属的质量 m ↓是主要的,则 a ↑,从而 v ↑, 故 h S ↑; ③平均摩擦系数 f p : 因随 ↑,需 h ↓(单向减小),则轧件在变形区内的平均厚度 hp ↓,则接触面上的平均 摩擦系数 f p ↓,Fx ↓,故 h S ↓。但当 hp 减少到一定程度( = b 时),达全滑动,此处时 f c p = ,它对 h S 的影响消失。 结论:

当&&时,使S,↑的因素(第②条)占主导地位。而第①条因受咬入条件的限制(α的最大值为22~24度)△F的变化不会很大;而对第③条,此时f,=c已不起作用了。虽然第②条(m1)占了主导地位,但由于还存在第①条的影响,故虽然仍ε,S,1,却不如△h=c情况增大的快。(3)当h=c(曲线3):一般规律:随ε1,S,单调↑,但增大的程度明显低于曲线①、②。分析:为何随ε1,S,单调个而无拐点?为何该曲线明显低于曲线①和②?此时仍需分析对S产生影响的三个因素△Fx、m及的变化。①剩余摩擦力△F:在入口厚度h=c时,随ε1,必来料厚度(即入口厚度),△h,故咬入角α,接触弧长度↑,推出力P,所以剩余摩擦力△F,则ShI。②变形区内金属的质量m(△Fx=ma):因h=c,故随εt,H↑,则h,=(H+h)/21,m,应使S,,但因同时有△F1,故S,I的不明显。③平均摩擦系数fp:因随ε1,需H1,则轧件在变形区内的平均厚度h,1,使接触面上的平均摩擦系数f↑,AFxt,故S,1。结论:第①条(△F的影响):因来料厚度(即出口厚度)H受咬入条件的限制,其增大的程H-h度有限,加之ε(6=)对H的改变并不敏感,故该因素不占主导地位;H第②条(m的影响):对S,的影响不大,也不是占主导地位。只有第③条(f,的影响)起主导作用,故使曲线③单调增大,又因f,的最大值是f,一0.577(接触面为全制动时),可知影响程度有限,这就是曲线③明显低于曲线①、②的原因。39
39 当 b 时,使 h S ↓的因素(第①、③条)占主导地位,而第②条,因 较小, h ↓的不 显著,故 m 的减少及 h 的增大均不明显,从而不占主导地位,因此 ↑, h S ↓。 当 b 时,使 h S ↑的因素(第②条)占主导地位。而第①条因受咬入条件的限制( 的 最大值为22~24度) Fx 的变化不会很大;而对第③条,此时 f c p = 已不起作用了。 虽然第②条( m ↓)占了主导地位,但由于还存在第①条的影响,故虽然仍 ↑, h S ↑, 却不如 h = c 情况增大的快。 (3)当 h = c (曲线3): 一般规律: 随 ↑, h S 单调↑,但增大的程度明显低于曲线①、②。 分析: 为何随 ↑, h S 单调↑而无拐点?为何该曲线明显低于曲线①和②?此时仍需分析对 h S 产生影响的三个因素 Fx 、m 及 f 的变化。 ①剩余摩擦力 Fx : 在入口厚度 h = c 时,随 ↑,必来料厚度(即入口厚度)↑,h ↑,故咬入角α↑,接触弧 长度↑,推出力 Px ↑,所以剩余摩擦力 Fx ↓,则 h S ↓。 ②变形区内金属的质量 m ( Fx =ma): 因 h = c ,故随 ↑, H ↑,则 hp = (H + h) 2 ↑,m ↑,应使 h S ↓,但因同时有 Fx ↓,故 h S ↓的不明显。 ③平均摩擦系数 f p : 因随 ↑,需 H ↑,则轧件在变形区内的平均厚度 hp ↑,使接触面上的平均摩擦系数 f p ↑, Fx ↑,故 h S ↑。 结论: 第①条( Fx 的影响):因来料厚度(即出口厚度) H 受咬入条件的限制,其增大的程 度有限,加之 ( = H − h H )对 H 的改变并不敏感,故该因素不占主导地位; 第②条( m 的影响):对 h S 的影响不大,也不是占主导地位。 只有第③条( f p 的影响)起主导作用,故使曲线③单调增大,又因 f p 的最大值是 f p = 0.577(接触面为全制动时),可知影响程度有限,这就是曲线③明显低于曲线①、②的原 因

4.3.3轧件出口厚度h的影响1.一般规律:hl,S,1。2.分析: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①H=c时,hl,△h↑;②Ah=c时,hl,H。它们的分析与对S,的影响相同,不再赞述。4.3.4轧件宽度的影响1.一般规律:在△F=c时,B↑,S,T,但当B增大到一定程度,则S,不再↑。2.分析:B1,金属沿宽度方向的流动阻力1,根据最小阻力定律,宽展△bl,而延伸μ↑(体积不变)·,但因△F不变(为常数),则加速度a=c(即匀加速)说明同一时间内的延伸量↑,故出口速度Vh↑,从而S,↑。若B,则宽向流动的阻力达到一定程度,一般BH>12时,△b=0(平面变形),此时u不再随B的个而↑,S,也不再随之继续↑。4.3.5张力的影响1.前张力Qn,,S,;2.后张力Q个,,S,。4.3.6前滑Sh,摩擦系数,宽展,延伸系数的关系讨论的前提是c=const1.当f=c(AF=c):△bl,μ↑,则同一时间内的延伸量t,出口速度Vh↑,则S,1。2.当f±c:①ft, AFt, at, Vht, S,t。②f,变形区内的纵横阻力比R/R,,Ab↑,ul,轧制时间l,故此时仍vh1,S,T。这是为什么?现从运动学观点分析不难解决:当几何参数(H,h,△h)不变时,变形区内的金属质量m=C,故若f↑,△Ft,a↑,Vh↑,轧制时间!,仍Vh↑。即f影响力,力影响速度,速度影响时间,所以①和②并不矛盾。40
40 4.3.3 轧件出口厚度 h 的影响 1.一般规律: h ↓, h S ↑。 2.分析: 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① H = c 时, h ↓,h ↑;② h =c时, h ↓, H ↓。它们的分析 与 对 h S 的影响相同,不再赘述。 4.3.4 轧件宽度的影响 1.一般规律:在 F c x = 时, B ↑, h S ↑,但当 B 增大到一定程度,则 h S 不再↑。 2.分析: B ↑,金属沿宽度方向的流动阻力↑,根据最小阻力定律,宽展 b ↓,而延伸 ↑(体积 不变)• ,但因 Fx 不变(为常数),则加速度 a = c (即匀加速)说明同一时间内的延伸量 ↑,故出口速度 vh ↑,从而 h S ↑。 若 B ↑↑,则宽向流动的阻力达到一定程度,一般 B H 12 时, b = 0 (平面变形),此 时 不再随 B 的↑而↑, h S 也不再随之继续↑。 4.3.5 张力的影响 1.前张力 Qh ↑, ↑, h S ↑; 2.后张力 QH ↑, ↓, h S ↓。 4.3.6 前滑 h S ,摩擦系数,宽展,延伸系数的关系 讨论的前提是ε=const. 1.当 f = c ( F c x = ): b ↓, ↑,则同一时间内的延伸量↑,出口速度 vh ↑,则 h S ↑。 2.当 f c : ① f ↑,Fx ↑,a ↑,vh ↑, h S ↑。 ② f ↑,变形区内的纵横阻力比 Rx Ry ↑,b ↑, ↓,轧制时间↓,故此时仍 vh ↑, h S ↑。这是为什么? 现从运动学观点分析不难解决: 当几何参数( H ,h,h )不变时,变形区内的金属质量 m = c ,故若 f ↑,Fx ↑, a ↑,vh ↑,轧制时间↓,仍 vh ↑。即 f 影响力,力影响速度,速度影响时间,所以①和②并不 矛盾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轧制原理讲义)第六章 平均单位压力.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轧制原理讲义)第五章 轧制单位压力.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轧制原理讲义)第二章 变形区内金属质点流动规律的分析.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轧制原理讲义)第三章 宽展.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轧制原理讲义)第七章 轧制力矩.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轧制原理讲义)第一章 轧制过程基本概念.doc
- 《型钢孔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Pass design.doc
- 《金属材料加工理论与工艺》课程教学大纲(轧制原理 Rolling Theory).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Rolling Technology(热加工理论与工艺).doc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章 绪论(华北理工大学:张志明).ppt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聚合物熔融和溶解.ppt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5章 化学纤维成型加工原理.ppt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6章 塑料成型加工原理.ppt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混合.ppt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4章 聚合物流体的流变性.ppt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7章 橡胶成型加工原理.ppt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8章 胶黏剂与涂料制备及应用原理.ppt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共八章,华北理工大学:张志明).doc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Principles of Moulding and Process of Polymer Materials.pdf
- 《金属材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单元 热处理原理.ppt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型钢孔型设计讲义)1 前言.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型钢孔型设计讲义)2 孔型设计理论基础.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型钢孔型设计讲义)3 延伸孔型系统设计.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型钢孔型设计讲义)4 简单断面型钢孔型设计.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型钢孔型设计讲义)5 H型钢孔型设计.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型钢孔型设计讲义)6 连轧机孔型设计.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型钢孔型设计讲义)7 导卫装置设计.doc
- 《型钢孔型设计》课程授课教案(完整讲义,共七部分).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完整讲稿,轧制工艺基础、型材和棒线材生产).doc
- 《轧制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轧钢专业方向生产实习指导书.doc
- 《轧制工艺学》课程毕业设计指导书.doc
- 《轧制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压下规程设计指导书.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书(PDF电子片).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轧制原理)概述.ppt
- 《轧钢工艺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轧制原理)第一章 轧制过程基本概念.ppt
- 《轧钢工艺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轧制原理)第六章 平均单位压力计算模型.ppt
- 《轧钢工艺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轧制原理)第七章 轧制力矩与电机负荷力矩的计算.ppt
- 《轧钢工艺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轧制原理)第三章 轧制时的横向变形——宽展.ppt
- 《轧钢工艺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轧制原理)第二章 变形区内金属质点流动规律的分析.ppt
- 《轧钢工艺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轧制原理)第五章 轧制单位压力分布函数式.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