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轧制原理讲义)第三章 宽展

第三章轧制时的横向变形一宽展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宽展的概念与组成,宽展的计算,掌握影响宽展的主要因素分析及孔型中轧制时宽展的变化规律。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宽展的影响因素的分析;难点在于如何应用最小阻力定律分析各因素对宽展的影响。3.1基本概念3.1.1宽展的定义压下体积朝横向移动的部分,导致轧件在宽度方向上尺寸的变化量称为宽展。轧制时,轧件在高度方向受到压缩,被压下的体积将按照最小阻力定律分别向纵向和横向移动,移向纵向者引起轧件长度的改变一一延伸,而移向横向者引起轧件宽度的改变宽展。简单说,宽展就是变形前后轧件宽度尺寸的差值:AB=B-b3.1.2宽展的组成轧制时的宽展量由三部分组成:AB = B, + △B, + △B,其中△B:为滑动宽展,是金属与辊面产生相对滑动时,导致轧件宽度的改变量;△B,:为翻平宽展,是由于接触面上的摩擦阻力很大时,轧件侧面的金属翻转到接触面上,使宽度增加的量;△B,:为鼓形宽展,是由于轧件的侧面出现鼓形而使宽度增加的量。关于△B,AB,AB,在总宽展量中的比例可进行如下定性分析。一般情况下,若,则变形的不均匀程度↑,故△B2,AB,在宽展中所占的比例↑,而△B,I;若1/h比值I,则接触面上的粘着区↑,△B,和△B,在宽展中所占的比例↑,而△B,1。3.1.3宽展的分类1、自由宽展:若被压下的金属,其金属质点在横向移动时,除受接触摩擦的影响外,不受其他任何阻18
18 第三章 轧制时的横向变形—宽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宽展的概念与组成,宽展的计算,掌握影响宽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及孔型中轧制时宽展的变化规律。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宽展的影响因素的分析;难点在于如何应用最小阻力定律分析各因 素对宽展的影响。 3.1 基本概念 3.1.1 宽展的定义 压下体积朝横向移动的部分,导致轧件在宽度方向上尺寸的变化量称为宽展。 轧制时,轧件在高度方向受到压缩,被压下的体积将按照最小阻力定律分别向纵向和横 向移动,移向纵向者引起轧件长度的改变——延伸,而移向横向者引起轧件宽度的改变—— 宽展。 简单说,宽展就是变形前后轧件宽度尺寸的差值: B = B −b 3.1.2 宽展的组成 轧制时的宽展量由三部分组成: B = B1 + B2 + B3 其中 B1 :为滑动宽展,是金属与辊面产生相对滑动时,导致轧件宽度的改变量; B2 :为翻平宽展,是由于接触面上的摩擦阻力很大时,轧件侧面的金属翻转到接触面 上,使宽度增加的量; B3 :为鼓形宽展,是由于轧件的侧面出现鼓形而使宽度增加的量。 关于 1 2 3 B ,B ,B 在总宽展量中的比例可进行如下定性分析。一般情况下,若 f ↑,则变 形的不均匀程度↑,故 2 3 B ,B 在宽展中所占的比例↑,而 B1 ↓; 若 l h 比值↓,则接触面上的粘着区↑,B2和B3 在宽展中所占的比例↑,而 B1 ↓。 3.1.3 宽展的分类 1、自由宽展: 若被压下的金属,其金属质点在横向移动时,除受接触摩擦的影响外,不受其他任何阻

碍和限制(如孔型侧壁、立辊等的阻碍)而导致轧件宽度的增加量称为自由宽展,如图1(a)所示。(a)自由宽展(b)限制宽展(c)强迫宽展图1.宽展分类图示2、限制宽展:金属质点横向流动时,除受接触摩擦影响外,还受孔型侧壁的限制,此时产生的宽展称为限制宽展,如图1(b)所示,其宽展量必小于自由宽展。3、强迫宽展:金属质点横向流动时,不仅不受除摩擦以外的任何阻碍,而且还受有来自孔形形状导致的推动作用,使轧件宽度产生额外的增加,这种宽展称为强迫宽展,如图1(c)所示,其宽展量一定大于自由宽展。3.2影响宽展因素的分析分析影响宽展的因素,其理论依据有两个,一是最小阻力定律,二是体积不变条件(利用位移体积的概念)。下面对主要的因素进行分析。3.2.1压下量的影响1、一般规律:Ah, ABt。2、分析:Ah是影响AB最主要的因素之一。△h对△B的这一影响规律可从如下两点来分析:①随△h↑,变形区长度1↑(1=√RAh),根据最小阻力定律,金属流动时必有纵向阻力,则金属质点易于向阻力相对较小的横向流动,故使△B↑。②h↑,压下的体积↑(相对压下体积=VNh/H),则△B1。3.2.2J压下率的影响19
19 碍和限制(如孔型侧壁、立辊等的阻碍)而导致轧件宽度的增加量称为自由宽展,如图1 (a)所示。 (a)自由宽展 (b)限制宽展 (c)强迫宽展 图1. 宽展分类图示 2、限制宽展: 金属质点横向流动时,除受接触摩擦影响外,还受孔型侧壁的限制,此时产生的宽展称 为限制宽展,如图1(b)所示,其宽展量必小于自由宽展。 3、强迫宽展: 金属质点横向流动时,不仅不受除摩擦以外的任何阻碍,而且还受有来自孔形形状导致 的推动作用,使轧件宽度产生额外的增加,这种宽展称为强迫宽展,如图1(c)所示,其宽 展量一定大于自由宽展。 3.2 影响宽展因素的分析 分析影响宽展的因素,其理论依据有两个,一是最小阻力定律,二是体积不变条件(利 用位移体积的概念)。下面对主要的因素进行分析。 3.2.1 压下量的影响 1、一般规律: h ↑,B ↑。 2、分析: h 是影响 B 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h 对 B 的这一影响规律可从如下两点来分析: ①随 h ↑,变形区长度 l ↑( l = Rh ),根据最小阻力定律,金属流动时必有纵向阻 力↑,则金属质点易于向阻力相对较小的横向流动,故使 B ↑。 ② h ↑,压下的体积↑(相对压下体积= V h H ),则 B ↑。 3.2.2 压下率的影响

1、一般规律:3661,AB,但对32-H=C(Nh/H)↑,分别有如下三种情.-h=C20-AAh=C况:24 ①H=C时,h↓(即有2016Aht);12②h=C时,H(即有8Nht) ;4③Nh=C时,HI,需同时0.0.20.00.40.60.81.0有hl。=Ah/H这三种情况虽然都使ε1,但其影响程度不同,下面结合图2逐图2宽展与压下率的关系个分析。2、分析:①H=C时(见曲线1):此时61,则hl,△h↑,将造成如下两种结果:Ihl,△ht,1(=VRAh)↑,根据最小阻力定律,纵向流动的阻力↑,则△B↑;II.h,压下体积,则AB。以上二者的综合作用,使△B的增大十分明显。②h=C时(见曲线2):此时61,则H↑,△h个将造成如下两种结果:IH1,△ht,导致△B,理由同前:ⅡI:H,才有△h1,而尽管△h能使压下体积1,但H却使压下体积I,亦即这一条既有使△B个的一面,又有使其减小的一面。由上分析,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虽仍有ε1,AB1,但增大的趋势不如①。③△h=c时(见曲线3):此时sT,需H的同时h也1。这将引起如下结果:I.HI,压下体积(VNh/H)↑,则AB↑,但因△h=C,故AB增大的程度不如①、②;20
20 1、一般规律: ↑ , B ↑ ,但对 ( h H )↑,分别有如下三种情 况: ① H = C 时 , h ↓ (即有 h ↑); ② h = C 时 , H ↑ (即有 h ↑); ③ h = C 时, H ↓,需同时 有 h ↓。 这三种情况虽然都使 ↑,但 其影响程度不同,下面结合图2逐 个分析。 2、分析: ① H = C 时(见曲线1): 此时 ↑,则 h ↓, h ↑,将造成如下两种结果: Ⅰ.• h ↓, h ↑,l ( l = Rh )↑,根据最小阻力定律,纵向流动的阻力↑,则 B ↑; Ⅱ. h ↑,压下体积↑,则 B ↑。 以上二者的综合作用,使 B 的增大十分明显。 ② h = C 时(见曲线2): 此时 ↑,则 H ↑, h ↑将造成如下两种结果: Ⅰ. H ↑, h ↑,导致 B ↑,理由同前; Ⅱ.• H ↑,才有 h ↑,而尽管 h ↑能使压下体积↑,但 H ↑却使压下体积↓,亦即这一条 既有使 B ↑的一面,又有使其减小的一面。 由上分析,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虽仍有 ↑,B ↑,但增大的趋势不如①。 ③ h = c 时(见曲线3): 此时 ↑,需 H ↓的同时 h 也↓。这将引起如下结果: Ⅰ. H ↓,压下体积( V h H )↑,则 B ↑,但因 h = C ,故 B 增大的程度不如①、 ②; 0.0 0.2 0.4 0.6 0.8 1.0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B, mm =h/H H=C h=C h=C 图2 宽展与压下率的关系

II·因Nh=C,则变形区长度1=VRAh不变,可知金属纵向流动的阻力并未增大,故该因素对宽展无影响。由以上分析,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此时虽仍有↑,△B1,但仅是压下体积的结果而已,故△B个的不明显。④对曲线2、3的分析由图2可见,该二曲线以6.为界,左右影响程度不同,解释如下:因对曲线2,使^B增大的主要因素是变形区长度1的增加,导致金属纵向阻力增大所致;而对曲线3,使^B增大的主要因素是压下体积。这就需看在某种情况下,谁起主导作用。当6.时(右边),对曲线2,此时△h较大,则1明显增大;而对曲线3压下体积的增大是靠H1来实现的,故1增大起主导作用。则此阶段曲线2高于曲线3。3.2.3轧件宽度的影响2.D8=50%403025.415=2010-2010154550轧件宽度B,mm图3轧件宽度对变形区划分的影响图4B对AB的影响曲线分析B对△B的影响,其理论依据是最小阻力定律和体积不变条件。如图3所示。由于轧件在变形区内1与B的相对尺寸不同,使金属流动的宽展区、延伸区的划分不同,故需分别讨论之;此外,B对AB的影响还与变形区长度1有关,故一般不孤立谈B的影响,而是研究1/B对△B的影响,其中1=/R△h,B=(B+b)/2。1、一般规律:如图4所示,随Bt,AB1,达到最大值后,△BI,尔后趋于不变。2、分析:①若1B>1,即1>B,随B↑,宽展区↑,故△B1,当/B-1,即I=BAB达最大值。如21
21 Ⅱ.• 因 h = C ,则变形区长度 l = Rh 不变,可知金属纵向流动的阻力并未增大,故 该因素对宽展无影响。 由以上分析,二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此时虽仍有 ↑, B ↑,但仅是压下体积↑的结果而 已,故 B ↑的不明显。 ④对曲线2、3的分析: 由图2可见,该二曲线以 0 为界,左右影响程度不同,解释如下: 因对曲线2,使 B 增大的主要因素是变形区长度 l 的增加,导致金属纵向阻力增大所 致;而对曲线3,使 B 增大的主要因素是压下体积。这就需看在某种情况下,谁起主导作 用。 当 0 时(左边),对曲线2,因 h 较小,故 l 增大不明显;而对曲线3因有 H ↓,故 压下体积 V h H 起主导作用。则此阶段曲线3高于曲线2; 当 0 时(右边),对曲线2,此时 h 较大,则 l 明显增大;而对曲线3压下体积的增 大是靠 H ↓来实现的,故 l 增大起主导作用。则此阶段曲线2高于曲线3。 3.2.3 轧件宽度的影响 图3 轧件宽度对变形区划分的影响 图4 B 对 B 的影响曲线 分析 B 对 B 的影响,其理论依据是最小阻力定律和体积不变条件。如图3所示。由于轧 件在变形区内 l 与 B 的相对尺寸不同,使金属流动的宽展区、延伸区的划分不同,故需分别 讨论之;此外, B 对 B 的影响还与变形区长度 l 有关,故一般不孤立谈 B 的影响,而是研究 l B 对 B 的影响,其中 l = Rh , B = (B +b) 2。 1、一般规律: 如图4所示,随 B ↑,B ↑,达到最大值后, B ↓,尔后趋于不变。 2、分析: ①若 l B 1,即l B, 随 B ↑,宽展区↑,故 B ↑,当 l B=1,即l=B,B 达最大值。如

图3。②若1/B<1,即1<B,随B↑,延伸区↑,而宽展区基本不变,如图3,故△B亦基本不变。但正如在“金属沿横向流动规律的分析”中所述,此时宽展区受有纵向的附加拉应力(延伸区变形不均所致),横向的附加压应力(由外端导致宽展区变形不均所致),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使△BI。③对轧制,一般都有1/B<1,(即1<B),该比值反映了金属流动时纵横阻力比的变化,1/B1,△B,当△B1,△B=0,为平面变形状态。一般认为,/B=2为纵横变形相等的条件,(为何不是1/B=1?),这是轧辊凸度的影响所致,这也是轧制时延伸大于宽展的原因。3.2.4轧辊直径的影响1、一般规律:DT,AB。2、分析:D1,变形区长度1↑,则金属纵向流动的阻力1,故△B↑。3.2.5摩擦系数对宽展的影响1、一般规律:F,AB2、分析:主要从金属流动时受到纵、横两方向的摩擦阻力入手。如图5所示。(a-r)2α++Y=2r/2P2
22 图3。 ②若 l B 1,即l B, 随 B ↑,延伸区↑,而宽展区基本不变,如图3,故 B 亦基本不 变。但正如在“金属沿横向流动规律的分析”中所述,此时宽展区受有纵向的附加拉应力(延 伸区变形不均所致),横向的附加压应力(由外端导致宽展区变形不均所致),二者共同作 用的结果,使 B ↓。 ③对轧制,一般都有 l B 1,(即l B),该比值反映了金属流动时纵横阻力比的变 化, l B ↑,B ↑,当 B ↑↑, B =0,为平面变形状态。一般认为, l B =2为纵横变 形相等的条件,(为何不是 l B =1?),这是轧辊凸度的影响所致,这也是轧制时延伸大于 宽展的原因。 3.2.4 轧辊直径的影响 1、一般规律: D ↑,B ↑。 2、分析∶ D ↑,变形区长度 l ↑,则金属纵向流动的阻力↑,故 B ↑。 3.2.5 摩擦系数对宽展的影响 1、一般规律: f ↑,B ↑ 2、分析: 主要从金属流动时受到纵、横两方向的摩擦阻力入手。如图5所示

图5.后滑区金属流动时的摩擦阻力示意图设金属流动时,纵、横两方向受到的摩擦阻力分别为R,和R,,则纵、横两方向的阻力比即为R,/R,。若↑,将导致该比值1,说明使纵向阻力↑,则金属更易于向横向流动,故而△B1,反之则ABI。现根据图5进行分析。①后滑区的纵横阻力比R/R,:R, = Tix Pix=,cos-P,sin =P(fcos-sin α+2222R=T=fP则纵横阻力比R/R,为:α+y_.snα+yRx/R, = cossin2f2可见,f,R/R,,故AB个②前滑区的纵横阻力比R/R,:图6是前滑区的受力图,与①同理:1.sinR/R,=cos+f2因很小(前滑区很小),故可认为sn~0cosy~l,2则有R/R,~1可见对前滑区,金属流动时在纵横两方向所受到的阻力大致相等,这表明f对^B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后滑区。综上,根据对后滑区的分析,知f↑,R/R,1,故△B。注意:所有使f↑的因素都将使△B↑,故影响摩擦的因素也都间接影响宽展。3.2.6影响摩擦的因素对宽展的间接影响影响的因素主要有:T、V、轧辊及轧件的表面状态、化学成分等。下面分述之。1、轧制温度T的影响:23
23 图5. 后滑区金属流动时的摩擦阻力示意图 设金属流动时,纵、横两方向受到的摩擦阻力分别为 Rx 和 Ry ,则纵、横两方向的阻力 比即为 Rx Ry 。若 f ↑,将导致该比值↑,说明 f 使纵向阻力↑,则金属更易于向横向流动, 故而 B ↑,反之则 B ↓。现根据图5进行分析。 ①后滑区的纵横阻力比 Rx Ry : y 1 1 1 1 1 x 1 1 = ) 2 sin 2 = ( cos 2 sin 2 = cos R T f P T P P f R T x Px = + − + + − + = − 则纵横阻力比 Rx Ry 为: 2 sin 1 2 cos x + − + = f R Ry 可见, f ↑, Rx Ry ↑,故 B ↑ ②前滑区的纵横阻力比 Rx Ry : 图6是前滑区的受力图,与①同理: Rx Ry = 2 sin 1 cos + f 因 很小(前滑区很小),故可认为 0 2 cos 1, sin 则有 Rx Ry 1 可见对前滑区,金属流动时在纵横两方向所受到的阻力大致相等,这表明 f 对 B 的影 响主要反映在后滑区。 综上,根据对后滑区的分析,知 f ↑, Rx Ry ↑,故 B ↑。 注意:所有使 f ↑的因素都将使 B ↑,故影响摩擦的因素也都间接影响宽展。 3.2.6 影响摩擦的因素对宽展的间接影响 影响 f 的因素主要有: T 、v 、轧辊及轧件的表面状态、化学成分等。下面分述之。 1、轧制温度T的影响:

①一般规律:T↑,△B↑,但达到一定程度后,随T,ABI。②分析:轧件的变形温度对宽展的影响,是通过T影响氧化铁皮的性状(如氧化皮的薄厚、软硬等),影响摩擦系数f,从而间接地影响△B。图7是轧制奥氏体不锈钢(1Cr18Ni9Ti):时实测出的T对AB的影响曲线(P25)。可见:I在T较低时,氧化皮的性状薄而硬,起增大摩擦的作用(类似沙子),随T,这种氧化皮生成的量↑,使摩擦系数f↑,则△B1I,当T较高时,氧化皮厚而软,起润滑介质的作用,故随T1,fI,故B。32时有有吉有司1184=26mmAha20MRAPO无筑化铁14皮h=10有氧化铁1210//皮84101Ah=47008009001000110012013002Ah=2轧制温度,“35673图/与时大系轧制速度u,m/s(a)热轧(b)冷轧2、轧制速度v的影响①一般规律:vt,ABI,但冷轧和热轧的影响趋势不同。②分析:I:图8(a)是热轧时与△B的关系曲线(P25)。由于v↑,使轧件与轧辊之间的相对滑动速度1,从而使件与辊两表面彼此啮合的程度减弱,故fl,则△Bl。至于为何在2~3m/s内f下降快,目前尚无满意的解释。注意,在教材P25的图3-18中,0~1m/s内的虚线并非实验值(带o"者为实验值)。II图8(b)是冷轧时v与△B的关系曲线(书中无)。可见有两种情况:其一:·当v<v时,随vt,轧件与轧辊的接触时间短,使两表面来不及粘结,故I,24
24 ①一般规律: T ↑, B ↑,但达到一定程度后,随 T ↑,B ↓。 ②分析: 轧件的变形温度对宽展的影响,是通过 T 影响氧化铁皮的性状(如氧化皮的薄厚、软硬 等),影响摩擦系数 f ,从而间接地影响 B 。 图7是轧制奥氏体不锈钢(1Cr18Ni9Ti)• 时实测出的 T 对 B 的影响曲线(P25)。可 见: Ⅰ.在 T 较低时,氧化皮的性状薄而硬,起增大摩擦的作用(类似沙子),随 T ↑,这种 氧化皮生成的量↑,使摩擦系数 f ↑,则 B ↑; Ⅱ. 当 T 较高时,氧化皮厚而软,起润滑介质的作用,故随 T ↑, f ↓,故 B ↓。 图7 T 与 B 的关系 图8 v 与 B 的关系 (a)热轧 (b)冷轧 2、轧制速度 v 的影响 ①一般规律: v ↑,B ↓,但冷轧和热轧的影响趋势不同。 ②分析: Ⅰ.• 图8(a)是热轧时 v 与 B 的关系曲线(P25)。由于 v ↑,使轧件与轧辊之间的相对 滑动速度↑,从而使件与辊两表面彼此啮合的程度减弱,故 f ↓,则 B ↓。至于为何在2~3m/s 内 f 下降快,目前尚无满意的解释。 注意,在教材P25的图3-18中,0~1m/s内的虚线并非实验值(带“°”者为实验值)。 Ⅱ.• 图8(b)是冷轧时 v 与 B 的关系曲线(书中无)。可见有两种情况: 其一:• 当 0 v v 时,随 v ↑,轧件与轧辊的接触时间短,使两表面来不及粘结,故 f ↓

故△BI;此外,随v↑,润滑剂的带入量↑(比如油膜轴承的形成就要求达到较大的v才行),使接触面上的油膜厚度↑,润滑作用↑,故I,从而△BI。其二:·当v>v时,因v↑↑,此时变形热↑,使润滑油的T↑,粘度1,则油膜厚度!,f,从而BT。3、轧辊的表面状态:轧辊表面越粗糙,f1,则AB↑。实践中发现,磨损后的旧辊AB大,而刚车好的新辊宽展小,就是因旧辊的表面比新辊粗糙,f大所致。4、轧件的化学成分:①一般规律:实践表明,合金钢的△B大,而碳素钢的△B小。②分析:这一影响因素主要是热轧时钢的化学成分对氧化皮产生的量的大小、性状不同,故而对f的影响程度不同所致。但目前计算宽展的公式都未将该因素考虑在内,所以宽展的计算常导致较大偏差。前苏联的齐日科夫作了大量该方面的工作,他建议在确定合金钢的宽展时,应将所计算的宽展值再乘以一个系数m,以修正因化学成分带来的影响。根据他所作的大量实验,不同钢种m值的取法见教材P26表3-2。3.3宽展的计算随着人们对宽展认识的不断深入,宽展的计算也不断朝由简到繁的方向发展,也就逐渐地更加符合客观规律并趋于完善。但因影响宽展的因素太多,在推导^B的计算模型时无法将所有的因素均考虑在内,目前的^B计算式都是在深入分析轧制过程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影响因素而得到的,因此在选择宽展的计算式时,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3.3.1Sibel公式最早提出AB计算式的是Sibel,他认为AB主要与压下率和变形区长度有关,并提出:AB与ε和/呈正比:AB=c·Ah/H./R-h = c·&-I式中的c值根据实验按如下取:T≤1000℃,c=0.35;T≥1000℃,c值可取大些。25
25 故 B ↓;此外,随 v ↑,润滑剂的带入量↑(比如油膜轴承的形成就要求达到较大的 v 才 行),使接触面上的油膜厚度↑,润滑作用↑,故 f ↓,从而 B ↓。 其二:• 当 0 v v 时,因 v ↑↑,此时变形热↑,使润滑油的T↑,粘度↓,则油膜厚度↓, f ↑,从而 B ↑。 3、轧辊的表面状态: 轧辊表面越粗糙, f ↑,则 B ↑。实践中发现,磨损后的旧辊 B 大,而刚车好的新辊 宽展小,就是因旧辊的表面比新辊粗糙, f 大所致。 4、轧件的化学成分: ①一般规律: 实践表明,合金钢的 B 大,而碳素钢的 B 小。 ②分析: 这一影响因素主要是热轧时钢的化学成分对氧化皮产生的量的大小、性状不同,故而对 f 的影响程度不同所致。但目前计算宽展的公式都未将该因素考虑在内,所以宽展的计算常 导致较大偏差。前苏联的齐日科夫作了大量该方面的工作,他建议在确定合金钢的宽展时, 应将所计算的宽展值再乘以一个系数m,以修正因化学成分带来的影响。根据他所作的大量 实验,不同钢种m值的取法见教材P26表3-2。 3.3 宽展的计算 随着人们对宽展认识的不断深入,宽展的计算也不断朝由简到繁的方向发展,也就逐渐 地更加符合客观规律并趋于完善。但因影响宽展的因素太多,在推导 B 的计算模型时无法 将所有的因素均考虑在内,目前的 B 计算式都是在深入分析轧制过程的基础上,抓住主要 影响因素而得到的,因此在选择宽展的计算式时,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 3.3.1 Sibel公式 最早提出 B 计算式的是Sibel,他认为 B 主要与压下率和变形区长度有关,并提出: B 与 和 l 呈正比: B=c h H R h = c εl 式中的 c 值根据实验按如下取: T 1000 ℃,c = 0.35 ; T 1000 ℃,c 值可取大些

一般认为c值实际上反映的是摩擦的影响,但这里取值的局限性较大。Sibel在实验中的轧件均B≥H,他未考虑轧件宽度B改变时,对△B的影响,故当轧件B≤H时不适用。3.3.2巴赫契诺夫式巴赫契诺夫式认为f的影响很重要,必须在^B的计算式中出现,他根据位移体积与其消耗的功成正比,导出了一个计算宽展的简化式:(RAh-Ah)=1155(1)1Ah= 0.577 |1-AB=1155.T-22H2f22f分析:①与Sibel式相比,若认为c=0.577(摩擦系数的最大值),则巴赫契诺夫式仅多了后面一项;②该式也没考虑B的影响,只有在B1≥2(一般轧制均如此)时才适用。3.3.3古布金式古布金的计算式与巴赫契诺夫式相似,他也没有将B考虑在内,但该式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故被认为“基本上能正确反映所考虑的各种因素的影响”。Ah.AhAhAh(f.RAh-4AB=(1+4=(1+e)-(f-1-.8H2H2可见该式增大了压下率的影响比重。3.3.4Ekelund式Ekelund在推导他的宽展计算式时,将轧件宽度B考虑在内,使宽展的计算又进了一步。Ekelund从“当金属向纵、横两方向流动时,需克服来自该两方向的阻力而作功”的观点出发,得到了下式:b2=B+8m/RAhh-4m(H+h).Rh.lnb/B1.6f .RAh -1.2△h,f=k,k,k,(1.05-0.0005T)msH+h其中,k是轧辊材质的影响系数,取法见P30表3-3k,是轧制速度的影响系数,取法见P30图3-23k,是轧件化学成分的影响系数,取法见P30表3-226
26 一般认为 c 值实际上反映的是摩擦的影响,但这里取值的局限性较大。 Sibel在实验中的轧件均 B H ,他未考虑轧件宽度 B 改变时,对 B 的影响,故当轧件 B H 时不适用。 3.3.2 巴赫契诺夫式 巴赫契诺夫式认为 f 的影响很重要,必须在 B 的计算式中出现,他根据位移体积与其 消耗的功成正比,导出了一个计算宽展的简化式: = − − = f h . ε l f h )= . ε l f h ( R h- H h B . 2 0 577 2 2 1 1155 2 2 1155 分析∶ ①与Sibel式相比,若认为 c = 0.577 (摩擦系数的最大值),则巴赫契诺夫式仅多了后 面一项; ②该式也没考虑 B 的影响,只有在 B l 2 (一般轧制均如此)时才适用。 3.3.3 古布金式 古布金的计算式与巴赫契诺夫式相似,他也没有将 B 考虑在内,但该式是在实验的基 础上得到的,故被认为“基本上能正确反映所考虑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 ε h ( ε) (f l H h ) h ) (f R h- H h B ( = + − = + 2 1 2 1 可见该式增大了压下率的影响比重。 3.3.4 Ekelund式 Ekelund在推导他的宽展计算式时,将轧件宽度 B 考虑在内,使宽展的计算又进了一 步。Ekelund从“当金属向纵、横两方向流动时,需克服来自该两方向的阻力而作功”的观 点出发,得到了下式: , (1. 05 0 0005 ) 1.6 1.2 8 4 ( ) ln 1 2 3 2 2 f k k k T H h f R h h m b B m R h h m H h R h b B = . − . + − = = + − + 其中, 1 k 是轧辊材质的影响系数,取法见P30表3-3 2 k 是轧制速度的影响系数,取法见P30图3-23 3 k 是轧件化学成分的影响系数,取法见P30表3-2

3.3.5采利柯夫式与前面的宽展计算公式相比,采利柯夫式在理论上更为严谨(前面几个公式的推导都作了各种简化和近似),而且实际应用时,发现其结果也比较符合实际,故该式是较好的宽展计算式。采利柯夫认为,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体积不断地发生转移,这种转移应满足最小阻力定律和体积不变条件。根据该理论依据,通过一系列的推导,他得到了下面的计算式(具体的推导思路见P28及图3-21):B=c.Nh(2/R/h-1/f).(0.138·s2-0.328·s)其中c是与b/l有关的参数,可按下式计算:C = 1.34(b/1 0.15)·e0.15-b/ + 0.53.4孔型中轧制时宽展的特点与计算前面所研究的宽展均为自由宽展,但在孔型.中轧制时,由于孔型形状的作用,将有强迫宽展或限制宽展的出现。3.4.1孔型中轧制时宽展特点:1、沿轧件宽度方向压缩不均匀图10是方形件进椭圆孔型的示意。可见沿宽度方向的压下量△h不同,亦即宽向变形不均,但因图10轧件是一整体,这就道使它以一个共同的平均延伸系数μ轧出,μ由μ=/L计算。由于沿宽度方向,各点处的压下系数n大小不同,而平均延伸系数μ,却相同,因此变形区内金属的横向流动有如下三种情况同时存在:①n=μ,即被压下的金属全部转移到延伸,此时无宽展,即AB=0;②n>μp,即压下的金属多,而延伸的少,此时产生宽展,即AB>0;③n<μp,即压下的金属少,而延伸的多,此时产生负宽展,即△B<0。负宽展是一种横向的收缩现象,《孔型设计》课中将详细讨论。2、孔型侧壁斜度对△B的影响:27
27 3.3.5 采利柯夫式 与前面的宽展计算公式相比,采利柯夫式在理论上更为严谨(前面几个公式的推导都 作了各种简化和近似),而且实际应用时,发现其结果也比较符合实际,故该式是较好的宽 展计算式。 采利柯夫认为,金属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体积不断地发生转移,这种转移应满足最小 阻力定律和体积不变条件。根据该理论依据,通过一系列的推导,他得到了下面的计算式 (具体的推导思路见P28及图3-21): (2 1 ) (0.138 0.328 ) 2 B =ch R h − f − 其中 c 是与 b l 有关的参数,可按下式计算: 134( 015) 0 5 0 15 c . b l . e . . b l = − + − 3.4 孔型中轧制时宽展的特点与计算 前面所研究的宽展均为自由宽展,但在孔型 中轧制时,由于孔型形状的作用,将有强迫宽展或 限制宽展的出现。 3.4.1 孔型中轧制时宽展特点: 1、沿轧件宽度方向压缩不均匀 图10是方形件进椭圆孔型的示意。可见沿宽度 方向的压下量 h 不同,亦即宽向变形不均,但因 轧件是一整体,这就迫使它以一个共同的平均延伸 系数 p 轧出, p 由 p =l L 计算。 由于沿宽度方向,各点处的压下系数 大小不同,而平均延伸系数 p 却相同,因此变 形区内金属的横向流动有如下三种情况同时存在: ① = p ,即被压下的金属全部转移到延伸,此时无宽展,即 B =0; ② > p ,即压下的金属多,而延伸的少,此时产生宽展,即 B >0; ③ < p ,即压下的金属少,而延伸的多,此时产生负宽展,即 B <0。 负宽展是一种横向的收缩现象,《孔型设计》课中将详细讨论。 2、孔型侧壁斜度对 B 的影响: 图10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轧制原理讲义)第七章 轧制力矩.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轧制原理讲义)第一章 轧制过程基本概念.doc
- 《型钢孔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Pass design.doc
- 《金属材料加工理论与工艺》课程教学大纲(轧制原理 Rolling Theory).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教学大纲 Rolling Technology(热加工理论与工艺).doc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1章 绪论(华北理工大学:张志明).ppt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2章 聚合物熔融和溶解.ppt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5章 化学纤维成型加工原理.ppt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6章 塑料成型加工原理.ppt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3章 混合.ppt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4章 聚合物流体的流变性.ppt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7章 橡胶成型加工原理.ppt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8章 胶黏剂与涂料制备及应用原理.ppt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授课教案(讲稿,共八章,华北理工大学:张志明).doc
- 《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Principles of Moulding and Process of Polymer Materials.pdf
- 《金属材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单元 热处理原理.ppt
- 《金属材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单元 热处理工艺.ppt
- 《金属材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单元 铁碳相图.ppt
- 《金属材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一单元 绪论(华北理工大学:左桂福).ppt
- 《金属材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六单元 钢的分类及编号方法.ppt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轧制原理讲义)第二章 变形区内金属质点流动规律的分析.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轧制原理讲义)第五章 轧制单位压力.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轧制原理讲义)第六章 平均单位压力.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轧制原理讲义)第四章 前滑.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型钢孔型设计讲义)1 前言.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型钢孔型设计讲义)2 孔型设计理论基础.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型钢孔型设计讲义)3 延伸孔型系统设计.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型钢孔型设计讲义)4 简单断面型钢孔型设计.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型钢孔型设计讲义)5 H型钢孔型设计.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型钢孔型设计讲义)6 连轧机孔型设计.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型钢孔型设计讲义)7 导卫装置设计.doc
- 《型钢孔型设计》课程授课教案(完整讲义,共七部分).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完整讲稿,轧制工艺基础、型材和棒线材生产).doc
- 《轧制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轧钢专业方向生产实习指导书.doc
- 《轧制工艺学》课程毕业设计指导书.doc
- 《轧制工艺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指导)压下规程设计指导书.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教学实验指导书(PDF电子片).doc
- 《轧钢工艺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轧制原理)概述.ppt
- 《轧钢工艺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轧制原理)第一章 轧制过程基本概念.ppt
- 《轧钢工艺学》课程PPT教学课件(轧制原理)第六章 平均单位压力计算模型.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