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教学资源 》 大学文库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轧制原理讲义)第五章 轧制单位压力

文档信息
资源类别:文库
文档格式:DOC
文档页数:17
文件大小:689KB
团购合买:点击进入团购
内容简介
《轧钢工艺学》课程授课教案(轧制原理讲义)第五章 轧制单位压力
刷新页面文档预览

第五章轧制单位压力分布函数式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轧制单位压力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Karman方程及其采利柯夫解的推导过程,了解Orowan方程及其Sims解、Stone方程及其Stone解的求解过程。重点难点:重点:Karman方程及其求解的思路及方法;难点:Orowan单位压力微分方程式的推导。5.1基本概念5.1.1轧制单位压力轧制时,接触弧上单位面积上所作用的正压力,称为轧制单位压力,简称单位压力,常用p示之。图1轧制单位压力p图2轧制压力5.1.2轧制压力P轧制压力是单位压力p在整个接触面的水平投影面积上的总和,用P示之。故P的方向与y轴平行,如图2所示。水平投影面积系指将接触面积投影到水平方向后的值。P=B.f'p.(Rdo.cos0)=B.f"p·dx(1)其中R·do=ds,而ds=dx/cos,B=(B+b)/25.1.3平均单位压力P平均单位压力指接触面水平投影面积上单位压力p的平均值。(2)p=P/F46

46 第五章 轧制单位压力分布函数式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轧制单位压力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 Karman 方程及 其采利柯夫解的推导过程,了解 Orowan 方程及其 Sims 解、Stone 方程及其 Stone 解的求解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Karman 方程及其求解的思路及方法;难点:Orowan 单位 压力微分方程式的推导。 5.1 基本概念 5.1.1 轧制单位压力 轧制时,接触弧上单位面积上所作用的正压力,称为轧制单位压力,简称单 位压力,常用 p 示之。 图1 轧制单位压力 p 图2 轧制压力 5.1.2 轧制压力 P 轧制压力是单位压力 p 在整个接触面的水平投影面积上的总和,用 P 示之。 故 P 的方向与 y 轴平行,如图2所示。水平投影面积系指将接触面积投影到水平 方向后的值。 P B p Rd B p dx L p L    =   0  = (  cos ) (1) 其中 R  d = ds ,而 ds = dx cos,B = (B + b) 2 5.1.3 平均单位压力 p 平均单位压力指接触面水平投影面积上单位压力 p 的平均值。 p = P F (2)

5.2Karmann方程及其采利柯夫解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课的核心内容。许多单位压力p的分布式都是通过推导Karmann方程而得到的。本节将重点建立Karmann方程,并以采利柯夫对该方程的求解作为例子,来讨论求Karmann方程的方法。要求:1.对Karmann方程应能独立完成推导:2.对采利柯夫得到的解析解-一p的分布函数式,应能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并能掌握求解Karmann方程的基本方法。5.2.1Karmann方程假定条件:1.材料为各向同性、均质连续体;2. △b=0;3.变形区内各截面上的、,沿高度方向不变一平截面假定;4.变形区内轧件的长、宽、高方向就是主方向;5.不考虑轧辊的弹性压扁及轧件的弹性变形。图3推导Karmann方程图示下面利用图3来推导Kamann方程。从假定条件中已能看出,该方程的推导方法为近似工程法。1.建立近似平衡微分方程在后滑区取一宽为dx的微分单元体小条,其上受力如图3所示,令B=1,则由ZX=0,有47

47 5.2 Karmann方程及其采利柯夫解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课的核心内容。 许多单位压力 p 的分布式都是通过推导Karmann方程而得到的。本节将重点 建立Karmann方程,并以采利柯夫对该方程的求解作为例子,来讨论求Karmann 方程的方法。要求: 1.对Karmann方程应能独立完成推导; 2.对采利柯夫得到的解析解—— p 的分布函数式,应能进行理论上的分 析,并能掌握求解Karmann方程的基本方法。 5.2.1 Karmann方程 假定条件: 1.材料为各向同性、均质连续体; 2. b = 0 ; 3.变形区内各截面上的 x v 、 x 沿高度方向不变——平截面假定; 4.变形区内轧件的长、宽、高方向就是主方向; 5.不考虑轧辊的弹性压扁及轧件的弹性变形。 图3 推导Karmann方程图示 下面利用图3来推导Karmann方程。从假定条件中已能看出,该方程的推导方 法为近似工程法。 1.建立近似平衡微分方程 在后滑区取一宽为 dx 的微分单元体小条,其上受力如图3所示,令 B = 1,则 由 X = 0 ,有

-2(o+do)(y+dy)+2oxy-2t,dscos0+2Pdssin0=0化简后doy+dy+do,dy+t,dscos0-pdssin0=0现对该式进行近似处理并整理①忽略高阶无穷小量do,dy;②方程两边同时乘以ydx;③ ds = dx/cos0 =dy/sin 0则得dor.=0dxydxydxydor_I-=0(3)dxdxyy2.近似屈服条件3=-,=-p,这里p是单由假定④,知,=-,02=-0.=-0m2位压力而非静水压力。根据屈服条件,0,-0,=2k=K,即-C- -(-p)=Kp-,=Ko,=p-Kdo, =dp将其代入(3)式中,得_=0(4a)dxydxy同理,前滑区的Karmann方程为__=0(4b)dxydxy这就是著名的Karmann微分方程式。3.Karmann微分方程式的第二种表达形式将高阶无论穷小略去后,式(1)可写成如下的形式doxy+o,dy=trdscos0-pdssin0d(oy)=t,ds cos0+ pdssin 0根据屈服条件,α,=p-K,而y=he/2,ds=Rde代入上式,48

48 − 2( x + d x )( y + dy) + 2 x y − 2 f ds cos + 2Pdssin  = 0 化简后 d x y + xdy + d xdy + f ds cos − pdssin  = 0 现对该式进行近似处理并整理 ①忽略高阶无穷小量 d dy  x ; ②方程两边同时乘以 ydx ; ③ ds = dx cos =dy sin  则得 + + − = 0 dx dy y p dx y dy dx y d x x f     + = 0 − − dx y dy y p dx d x x f    (3) 2.近似屈服条件 由假定④,知  1 = − x ,  2 = − z = − m ,  3 = − y = − p ,这里 p 是单 位压力而非静水压力。 根据屈服条件,  1 − 3 = 2k = K ,即 d dp p K p K p K x x x x = = − − = − − − =     ( ) 将其代入(3)式中,得 − + = 0 y τ dx dy y K dx dp f (4a) 同理,前滑区的Karmann方程为 − − = 0 y τ dx dy y K dx dp f (4b) 这就是著名的Karmann微分方程式。 3.Karmann微分方程式的第二种表达形式 将高阶无论穷小略去后,式(1)可写成如下的形式 d x y + x dy = f ds cos − pdssin  d( x y) =  f ds cos  pdssin  根据屈服条件,  x = p − K ,而 y = h 2, ds = Rd 代入上式

[(p-K)=2R(psin OF↑, cos0)(5)deKarmann方程的这种表达形式,后面将用来与Orowan方程相比较。5.2.2卡尔曼方程的求解条件1.单位摩擦力f沿接触弧的分布规律①全滑动:Ty=fp(f =const)其中「为摩擦系数,当接触面上摩擦不严重时,采用该摩擦规律是适合的。很多p分布式的求解都应用了该规律,如采利柯夫、Bland、Stone、克拉廖夫、Smith等公式。②全粘着:T, =k= K/2接触面上的摩擦切应力已达剪切屈服应力,所以该式适于接触面摩擦严重的变形过程。Sims采用了该规律。③混合摩擦:接触面按摩擦分区:滑动区与粘着区滑动区:t,=f·p粘着区:T,=k=K/2这一摩擦规律为陈家民公式所采用。④液体摩擦:dvrt,=ndy即摩擦切应力tf与流体的速度梯度成正比,这一规律称为Newton定律,比例系数n称为液体的粘度系数。该规律仅适于冷轧,为Nadai公式所采用。③对屈服应力加权:Tf=mk(或t,=m.o,)其中0<m<1,为摩擦因子。该规律一般用于接触面摩擦较重的情况,为切克马廖夫所采用。③摩擦切应力是单位压力p的某个函数:Ty =f(p)49

49  ( ) (    )   2 sin cos f h p K R p d d − =  (5) Karmann方程的这种表达形式,后面将用来与Orowan方程相比较。 5.2.2 卡尔曼方程的求解条件 1.单位摩擦力  f 沿接触弧的分布规律 ①全滑动:  f =f  p ( f = const) 其中 f 为摩擦系数,当接触面上摩擦不严重时,采用该摩擦规律是适合的。很多 p 分布式的求解都应用了该规律,如采利柯夫、Bland、Stone、克拉廖夫、Smith 等公式。 ②全粘着:  f = k = K 2 接触面上的摩擦切应力  f 已达剪切屈服应力,所以该式适于接触面摩擦严重的变 形过程。Sims采用了该规律。 ③混合摩擦: 接触面按摩擦分区:滑动区与粘着区 滑动区:  f = f  p 粘着区: f = k = K 2 这一摩擦规律为陈家民公式所采用。 ④液体摩擦: dy dvx f  =  即摩擦切应力  f 与流体的速度梯度成正比,这一规律称为Newton定律,比例系 数  称为液体的粘度系数。该规律仅适于冷轧,为Nadai公式所采用。 ⑤对屈服应力加权:  f m  f  s =  k (或 = m ) 其中 0  m 1 ,为摩擦因子。该规律一般用于接触面摩擦较重的情况,为切克马 廖夫所采用。 ⑥摩擦切应力是单位压力 p 的某个函数:  f = f ( p)

北京钢院式用之。2.接触弧方程(y=f(x)关系)①圆弧:较精确,但推导麻烦,如Bland、Sims等用之。②抛物线:是一种近似,Nadai、Siebel等用之。③直线:以弦代弧,采利柯夫用之。④平板:Stone用之。3.变形抗力的取法无硬化:K=C(热变形适用)②有硬化,但取平均值:K=(K,+K)/2③线性关系加权:K=a·K+b.Kh其中a、b为权。④带张力时:K=K-qK沿接触弧具有分布函数关系:HK'=V.K.h.其中v、n为常数,通过两个实验可定。5.2.3Karmann方程的采利柯夫解这里将导出采利柯夫的单位压力p分布函数式。①假定条件:①摩擦规律——接触面全滑动:t,=f·p,解除面摩擦不太严重时适用。②接触弧方程(y=f(x)关系)一以弦代弧:根据两点式直线方程,在图3所示的坐标系下,找出两个点:(0,h/2),兴x+台,如此处理,只有在压薄件(I,H/2),由此可写出直线方程为:y=2'21x7>1)时才适用,否则偏差较大。h③平面变形抗力为常数:K=1.155g,=const,可见热变形时适用。50

50 北京钢院式用之。 2.接触弧方程( y = f (x) 关系) ①圆弧: 较精确,但推导麻烦,如Bland、Sims等用之。 ②抛物线: 是一种近似,Nadai、Siebel等用之。 ③直线: 以弦代弧,采利柯夫用之。 ④平板: Stone用之。 3.变形抗力的取法 ①无硬化: K = c (热变形适用) ②有硬化,但取平均值: K=(KH+Kh)2 ③线性关系加权: K a K H b Kh =  +  其中a、b为权。 ④带张力时: K z = K − q ⑤ K 沿接触弧具有分布函数关系: n hx H K=  K ( ) 其中  、n 为常数,通过两个实验可定。 5.2.3 Karmann方程的采利柯夫解 这里将导出采利柯夫的单位压力 p 分布函数式。 ① 假定条件: ①摩擦规律——接触面全滑动:  f = f  p ,解除面摩擦不太严重时适用。 ②接触弧方程( y = f (x) 关系)——以弦代弧: 根据两点式直线方程,在图3所示的坐标系下,找出两个点: (0, h 2), (l, H 2),由此可写出直线方程为: 2 2 h x l h y +  = ,如此处理,只有在压薄件 (  1) h l 时才适用,否则偏差较大。 ③平面变形抗力为常数: K const =1.155 s = ,可见热变形时适用

从上述假定条件可看出,采利柯夫解只适用于热轧薄件的道次,或热轧带钢。2.边界条件:①入口处(x=1):无张力:y=H/2,p=K有后张力:=H/2,p=K-qH=K(1-q/K)=5-K将称为后张力系数。②出口处(x=0):无张力:y=h/2,p=K有前张力:y=h/2,p=K-qh=K(1-qh/K)=5h·K将5,称为前张力系数。3.推导:①求通解:由Karmann方程:dp_d+=0dxydxy将t,=f·p代入,则有+()p=(6)dx -ydx为推导方便,这里未将假定②代入,该式可写成如下形式:(7)p'±P(x)·p=Q(x)此为一阶变系数非齐次微分方程,根据《高等数学》,其通解为:P= P(Jo()[P).dy+c)=yd)(8)②求特解(确定积分常数):AhxhAhdx,故首先将(8)式中的dx换算成dy,由y=则dy=r+2122121 dydx =h将此式代入(8)中,且令21=8.则通解可写成:Ah51

51 从上述假定条件可看出,采利柯夫解只适用于热轧薄件的道次,或热轧带 钢。 2.边界条件: ①入口处( x = l ): 无张力: y = H 2, p = K 有后张力: y = H 2, p = K − qH = K(1− qH K) = H K 将  H 称为后张力系数。 ②出口处( x = 0 ): 无张力: y = h 2, p = K 有前张力: y = h 2, p = K − qh = K(1− qh K) = h  K 将  h 称为前张力系数。 3.推导: ①求通解: 由Karmann方程∶ −   = 0 dx y dy y K dx dp f  将  f = f  p 代入,则有 dx dy y K ) p y f ( dx dp   =  (6) 为推导方便,这里未将假定②代入,该式可写成如下形式: p  P(x) p = Q(x) (7) 此为一阶变系数非齐次微分方程,根据《高等数学》,其通解为: ( ( ) ) ( ) ( ) p e Q x e dy c P x dx P x dx  +     =      e ( K y e dy c) f y dx f y dx  +     =      (8) ②求特解(确定积分常数): 首先将(8)式中的 dx 换算成 dy ,由 2 2 h x l h y +  = ,则 dx l h dy 2  = ,故 dy h l dx  = 2 将此式代入(8)中,且令 =  h 2l f ,则通解可写成:

p=efo/nd-([ k/ yjo/.dy+c)(9)分别对前、后滑区进行积分,则可得两区的单位压力p和p,的分布函数式。现以后滑区为例。对后滑区:P=e8(n)(/yy)+c)=c y-*e+[ k/yc+ y*dy]=c°. y-[e+K. Jc+. y6-ldy]=c. y-".[c+K.c**. y°/8+c ]=c*.cy-+K.$"+c.cys(10)=(c-.c+c-*.c2).y-+K/8=Cu"y-°+K/8同理,对前滑区可得:(11)Ph=Chy+-K/8下面利用边界条件求出积分常数ch和ch。将入口处的边界条件:x=l.y=H/2,P=K(无张力时),代入(10)式,则K = CH -(H/2)-° + K/8解出Ch =K·(1-8-")-(H/2)o将出口处的边界条件:x=0,y=h/2,p=K(无张力时),代入(11)式,则K = Ch-(h/2)- - K/8解出Ch = K ·(1+8-")-(h/2)-8将c和c,的表达式分别代入(10)、(11)两式,则得到无张力条件下的采利柯夫单位压力p的分布函数式:K(12a)后滑区:PHSK(8 + 1)(12b)前滑区:Ph=式中h.=2y。同样方法,可得到具有前后张力时的采利柯夫单位压力p的分布函52

52 p e ( K y e dy c) y dy y dy  +     =        (9) 分别对前、后滑区进行积分,则可得两区的单位压力 H p 和 h p 的分布函数式。现 以后滑区为例。对后滑区: ( ) (ln ln ) (ln ln ) 1 1 p e K y e dy c y C y C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y c K c y dy c y c K y c y dy 1 1 1 1 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y K c c c c y K c c y K c c y c y c K c y c = H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2 1 2 1 1 1 1 2 (10) 同理,对前滑区可得:   ph = ch  y − K + (11) 下面利用边界条件求出积分常数 H c 和 h c 。 将入口处的边界条件: x = l , y = H 2, p = K (无张力时),代入(10)式,则   K = cH  H + K − ( 2) 解出  (1  ) ( 2) 1 cH = K  −  H − 将出口处的边界条件: x = 0, y = h 2, p = K (无张力时),代入(11)式,则   K = ch  h − K − ( 2) 解出   − − = (1+ )( 2) 1 ch K h 将 H c 和 h c 的表达式分别代入(10)、(11)两式,则得到无张力条件下的采利柯 夫单位压力 p 的分布函数式: 后滑区: ( )       =  −1 ( ) +1    x H h K H p (12a) 前滑区: ( )       =  +1 ( ) −1    h K h p x h (12b) 式中 h y x = 2 。同样方法,可得到具有前后张力时的采利柯夫单位压力 p 的分布函

数式:K(h8-1) () +1(13a)后滑区:PSK[(56+1)() -1(13b)前滑区:Ph=S4.利用采利柯夫式推出求解中性角或中型面高度h,的计算模型利用中性面高度h,的计算式,可得到比值h,/h与中性角的关系h, =h+D.(1-cosr)=h+ D2sin=h+ Ry?则h, /h=1+ Ry? /h(14)而比值h/h,可由采利柯夫式导出。下面推出h,/h的计算式。因在中性面处有ph=Pn,即K(6-1) ()° +1[(6+1) (%) -18h将h,/h解出:1+ /1 +(82 -1) (H/h)h.(15)h8+1当有前、后张力9h,9.时:h _[1+ /1+(5n8 -1) (5,5 +1)-(H/h)(16)h5,8+1其中5=1-q/K, 5=1-qn/K。5.2.4Karmann方程的Bland一Ford解1.假定条件:①Karmann方程的全部假定;②摩擦规律:t,=·p(f=const),接触面按全滑动处理,且摩擦系数f=const,此条件主要针对冷轧;接触弧方程:2y=h。=h+2R·(1-cosO)2.对平衡微分方程的简化处理:根据Karmann方程的第二种表达形式:53

53 数式: 后滑区: ( )       =  −1 ( ) +1     x H H h K H p (13a) 前滑区: ( )       =  +1 ( ) −1     h K h p x h h (13b) 4.利用采利柯夫式推出求解中性角  或中型面高度  h 的计算模型 利用中性面高度  h 的计算式,可得到比值 h h 与中性角  的关系 (  )  h = h + D  1− cos 2 2 = h + D2sin   h + R 则 h h R h 2 1   = + (14) 而比值 h h ,可由采利柯夫式导出。下面推出 h h 的计算式。 因在中性面处有 ph = pH ,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1 1 ( ) 1         h K h h K H 将 h h 解出:      1 2 1 1 1 ( 1) ( )         + + + −  = H h h h (15) 当有前、后张力 qh qH , 时:          1 1 1 1 ( 1) ( 1) ( )         + + + −  +  = h H h H h h h (16) 其中  H =1− qH K,  h =1− qh K 。 5.2.4 Karmann方程的Bland-Ford解 1.假定条件: ①Karmann方程的全部假定; ②摩擦规律: f p( f const)  f =  = ,接触面按全滑动处理,且摩擦系数 f = const ,此条件主要针对冷轧; ③接触弧方程: 2 2 (1 cos ) y = h = h + R  − 2.对平衡微分方程的简化处理: 根据Karmann方程的第二种表达形式:

d(o,.y)=p.ds.sin0t,-ds.coso由屈服条件,α,=p-K,而y=he/2,ds=R·do代入上式,[(p-)]=2R (p·sin OFT,·cos0)de这里p为求解函数,θ为自变量。该式可写成如下形式:(-→(-()D(psi0+-co)Khoae(k-为顺利求解此方程,需对其进行如下简化:①等号左边第一项:Kh(P-1)= Kh + K'hgdelk由于K>0,从入口到出口越来越大;而h。0,从入口到出口越来越小。故二者之和很小,可略之。事实上经计算K和h。的数值均较小,二者大致相当。②等号左边第二项(P-1)%(Kh):CKde其中的(p/K-1)很小,可不于考虑。理由如下:冷轧时,因轧件很薄,故影响应力状态影响系数n。=p/K的主要因素是外摩擦。若接触面绝对光滑,有n。=1,但一般情况下必n。>1。对于冷轧来说,接触面上的f很小,故(p/K-1)很小,略之偏差不大。②对接触弧方程的简化:根据假定3,Bland-Ford给出的接触弧方程为:hg=h+2R-(1-cosO)由于冷轧时,α<6,故θ很小,则sinθ~9,cos9=1,则上式变为h。=h+2R.(1-cos0)=h+R02将上述这些简化均代入平衡微分方程,则有(-1)~D-(p-0+)=D·p(+)Knoaok(17)3.Bland-Ford式的推出:(17)式可写成:(P-1)=D.P(OF))de(k-)h54

54 d( x  y) = p  dssin   f  ds cos 由屈服条件,  x = p − K ,而 y = h 2, ds = R  d 代入上式,  ( ) 2 ( sin   cos )   − =    h p K R p f d d  这里 p 为求解函数,  为自变量。该式可写成如下形式: 1 1 ( ) ( sin   co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Kh D p f d d K p K p d d Kh  为顺利求解此方程,需对其进行如下简化: ①等号左边第一项:     Kh K h K p d d Kh  =  +       −1 由于 K  0 ,从入口到出口越来越大;而 h   0 ,从入口到出口越来越小。 故二者之和很小,可略之。事实上经计算 K 和  h 的数值均较小,二者大致相 当。 ②等号左边第二项 1 ( )   Kh d d K p       − : 其中的 (p K −1) 很小,可不于考虑。理由如下: 冷轧时,因轧件很薄,故影响应力状态影响系数 n = p K 的主要因素是外摩 擦。若接触面绝对光滑,有 n = 1 ,但一般情况下必 n  1 。对于冷轧来说,接触 面上的 f 很小,故 (p K −1) 很小,略之偏差不大。 ②对接触弧方程的简化: 根据假定3,Bland-Ford给出的接触弧方程为: 2 (1 cos ) h = h + R  − 由于冷轧时, o   6 ,故  很小,则 sin  , cos 1 ,则上式变为 2 h = h + 2R (1− cos )=h + R 将上述这些简化均代入平衡微分方程,则有 1 D ( p ) D p( f ) K p d d Kh   f         =       − (17) 3.Bland-Ford式的推出: (17)式可写成: 1 ( f ) K p h D K p d d      =        −

其中p/K为未知函数,θ为自变量。对导数而言,上式左边中的1可去掉,并将接触弧方程代入。则2R0d(p/K)2R-fh+Rg).de4h+Re?(p/K)2R.de2f.doh/R+02+h/R+02对该式积分:h+RhJh/R+Cf-arctalRTh/R2=arcanl/R)。,则通解为;令an=P=C+ ho exp(r-an)前滑区:(18a)KRP=C-ho exp(-f-an)后滑区:(18b)KR4.确定积分常数:①无张力时:出口处:0=0, p=K,h =h,ahe =0故C* = C, = R/h将此代入(18a)式,则得P=ho.exp(r-an)前滑区:(19)Khh入口处:O=α,p=K,h =H,an =ah故C"=Ch =R/H-exp(f-au)其中an = 2/R/h arctan(/R/h .α)(20)可见a是一常数。将(20)式入(18b)式,则得P_ho exp(r-(ag-an)后滑区:(21)KHH55

55 其中 p K 为未知函数,  为自变量。对导数而言,上式左边中的1可去掉,并将 接触弧方程代入。则     d h R R f h R R p K d p K  +  + = ) 2 2 ( ( ) ( ) 2  2 2 2 2 2     +  +  = h R f d h R R d  对该式积分: h R C h R f R h R K 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n ln 2 arctan 2  令 ( h R) h R ah   arctan 2 =  ,则通解为: 前滑区: ( )   ah f R h C K p =    + exp (18a) 后滑区: ( )   ah f R h C K p =   −  − exp (18b) 4.确定积分常数: ①无张力时: 出口处: = 0 = = = 0    ,p Kh,h h,ah 故 C = Ch = R h + 将此代入(18a)式,则得 前滑区: ( )   h h f a h h K p =  exp  (19) 入口处:  =,p = KH,h = H,ah = aH 故 ( ) H aH C = C = R H  f  − exp 其中 a = R h  ( R h ) H 2 arctan (20) 可见 H a 是一常数。将(20)式入(18b)式,则得 后滑区: exp( ( ))   H h H f a a H h K p =   − (21)

共17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刷新页面下载完整文档
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