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大学: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指导书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指导书课程名称: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虚拟仿真实验专业类代码:0810负责人:蒋刚、刘恒联系电话:13851847278、13390928668申报学校:南京工业大学填表日期:2021年6月5日推荐单位:南京工业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二〇二一年四月
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虚拟仿真实验 教学指导书 课程名称: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虚拟仿真实验 专业类代码:0810 负责人:蒋刚、刘恒 联系电话:13851847278、13390928668 申报学校:南京工业大学 填表日期:2021 年 6 月 5 日 推荐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二○二一年四月

目录1编制依据A2实验项目32.1桩基承受外部荷载时的变形情况:32.2桩基的允许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32.3计算划分桩身摩阻力和桩端阻力;2.4实测桩身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对研究性试验)2.5分析判断桩身质量。-2.6实验前准备工作.32.7调查研究与方案制定33试验准备.33.1安全要求43.2试验仪器仪表的安装调试.44试验基本要求45单桩竖向静载实验25.1理论依据.....55.2实验准备66高压油泵及液压千斤使用操作规程.87百分表操作要求C8检测数据处理C2
2 目录 1 编制依据. 3 2 实验项目. 3 2.1 桩基承受外部荷载时的变形情况;. 3 2.2 桩基的允许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 3 2.3 计算划分桩身摩阻力和桩端阻力;. 3 2.4 实测桩身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对研究性试验); . 3 2.5 分析判断桩身质量。. 3 2.6 实验前准备工作. 3 2.7 调查研究与方案制定. 3 3 试验准备. 3 3.1 安全要求. 3 3.2 试验仪器仪表的安装调试. 4 4 试验基本要求. 4 5 单桩竖向静载实验. 4 5.1 理论依据. 5 5.2 实验准备. 6 6 高压油泵及液压千斤使用操作规程. 8 7 百分表操作要求. 9 8 检测数据处理. 9

1编制依据1、《施工图设计文件》: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一89);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一94);6、《桥梁桩基计算和检测》赵明华,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7、《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法,岩土工程学报》龚维明、蒋永生、翟晋;8、《桩基静载荷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工程质量》季宜海、邓壮志;2实验项目2.1桩基承受外部荷载时的变形情况;2.2桩基的允许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2.3计算划分桩身摩阻力和桩端阻力;2.4实测桩身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对研究性试验)2.5分析判断桩身质量。2.6实验前准备工作2.7调查研究与方案制定3试验准备3.1安全要求1、试验前应将试验所用的千斤顶,油泵调试好,将所用的荷载传感器、应变仪等试验仪器在标准压力机下经过严格率定,并认真填写记录表。2、在试验设备、仪器仪表的运输过程中应确保其不遭损伤,以保证现场试验数据的准确无误。3、现场吊装安置加载设备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证设备的安放位置正确和人员设备的安全。4、反力架的安装和焊接要牢固可靠,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反力装置不能进行3
3 1 编制依据 1、《施工图设计文件》; 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 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6、《桥梁桩基计算和检测》赵明华,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7、《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法,岩土工程学报》龚维明、蒋永生、翟晋; 8、《桩基静载荷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工程质量》季宜海、邓壮志; 2 实验项目 2.1 桩基承受外部荷载时的变形情况; 2.2 桩基的允许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 2.3 计算划分桩身摩阻力和桩端阻力; 2.4 实测桩身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对研究性试验); 2.5 分析判断桩身质量。 2.6 实验前准备工作 2.7 调查研究与方案制定 3 试验准备 3.1 安全要求 1、试验前应将试验所用的千斤顶,油泵调试好,将所用的荷载传感器、应 变仪等试验仪器在标准压力机下经过严格率定,并认真填写记录表。 2、在试验设备、仪器仪表的运输过程中应确保其不遭损伤,以保证现场试 验数据的准确无误。 3、现场吊装安置加载设备时,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证设备的安放位 置正确和人员设备的安全。 4、反力架的安装和焊接要牢固可靠,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反力装置不能进行

正式试验加载工作。图1反力装置示意图3.2试验仪器仪表的安装调试1、试验现场必须搭起能防雨、遮阳的临时帐篷或设施,以保护仪器设备。试验用的应变仪、高压油泵等仪器设备应按照就近、方便、安全的原则安放,应变仪等精密仪器必须安放在工作桌(台)上。2、试验现场所接电源必须符合临时架设电源线路的要求,禁止乱拉乱扯电源、电线、防止漏电,触电等事故发生。3、百分表的安装调试符合静载试验要求,百分表应安装固定在支承于相对不动基础上的基准梁上,百分表的安装应使表轴线平行于被测位移的方向,不得倾斜。4、荷载传感器与电阻应变仪接通后应进行调试,检查其工作状态和性能,调试完毕后应记下所用仪器仪表的型号规格及其初始读数值。4试验基本要求1、在前述试验准备工作完成后方可进行正式试验。2、桩基试验的加卸程序和桩顶沉降测读时间间隔严格遵守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和相应试验规程。3、试验过程中应注意记录现场天气变化情况及其对基准梁的影响,并将其在测量数据中消除。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向试验现场负责人反映,并同甲方和设计人员及时协商处理。5单竖向静载实验本试验指导书适用于混凝土预制桩和以各种形式成孔的混凝土灌注桩的单4
4 正式试验加载工作。 图 1 反力装置示意图 3.2 试验仪器仪表的安装调试 1、试验现场必须搭起能防雨、遮阳的临时帐篷或设施,以保护仪器设备。 试验用的应变仪、高压油泵等仪器设备应按照就近、方便、安全的原则安放, 应变仪等精密仪器必须安放在工作桌(台)上。 2、试验现场所接电源必须符合临时架设电源线路的要求,禁止乱拉乱扯电 源、电线、防止漏电,触电等事故发生。 3、百分表的安装调试符合静载试验要求,百分表应安装固定在支承于相对 不动基础上的基准梁上,百分表的安装应使表轴线平行于被测位移的方向,不得 倾斜。 4、荷载传感器与电阻应变仪接通后应进行调试,检查其工作状态和性能, 调试完毕后应记下所用仪器仪表的型号规格及其初始读数值。 4 试验基本要求 1、在前述试验准备工作完成后方可进行正式试验。 2、桩基试验的加卸程序和桩顶沉降测读时间间隔严格遵守规范中的有关规 定和相应试验规程。 3、试验过程中应注意记录现场天气变化情况及其对基准梁的影响,并将其 在测量数据中消除。对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或异常情况,应及时向试验现 场负责人反映,并同甲方和设计人员及时协商处理。 5 单桩竖向静载实验 本试验指导书适用于混凝土预制桩和以各种形式成孔的混凝土灌注桩的单

桩垂直静载试验。单桩静载试验方案的制定,要考虑桩的类型、试验方法、反力形式等多方面因素,做到先进、经济、合理,试验结果准确、可靠。单桩垂直静载试验加载方法主要有:慢速维持荷载法;多循环加、卸载法;快速维持荷载法。根据现行规范(JGJ106-2003J256-2003、DBJ02-202-92)规定,混凝土桩基一般应进行桩的垂直静载试验,以确定其垂直承载力,对某些情况还必须进行桩的水平及上拔静载试验。5.1理论依据1、桩身轴力计算公式Q=ng.E.A,+E,,(A-nAg)(1)式中:Eg、Eh一分别为钢筋、混凝土弹性模量;n一为钢筋根数;eg、eh一分别为钢筋、混凝土应变;A一桩身截面积;Ag一钢筋面积。2、桩侧摩阻力计算公式:T=Ω-Q2(2)元DA1式中:Q1、Q2一分别为荷载和桩端阻力;D一为桩身直径;△/一为桩长的变化值。桩基受力如下图。Q111NT+2个Q2图2某桩基受力图3、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外荷载O作用下,桩侧摩阻力Os与桩端阻力Op随桩土之间的相对位移逐渐发挥作用如下图,一般情况下,桩侧摩阻力发挥先于桩端阻力。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公式:Ou=Qsk +Qpk(3)式中:Qu一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Qsk一单桩总极限侧阻力;Opk一单桩总极限端5
5 桩垂直静载试验。单桩静载试验方案的制定,要考虑桩的类型、试验方法、反力 形式等多方面因素,做到先进、经济、合理,试验结果准确、可靠。 单桩垂直静载试验加载方法主要有:慢速维持荷载法;多循环加、卸载法; 快速维持荷载法。根据现行规范(JGJ106-2003J256-2003、DBJ02-202-92)规定, 混凝土桩基一般应进行桩的垂直静载试验,以确定其垂直承载力,对某些情况还 必须进行桩的水平及上拔静载试验。 5.1 理论依据 1、桩身轴力计算公式 g ( ) Q n E A E A nA g g h h g = + − (1) 式中:Eg、Eh—分别为钢筋、混凝土弹性模量;n—为钢筋根数;εg、εh—分别 为钢筋、混凝土应变;A—桩身截面积;Ag—钢筋面积。 2、桩侧摩阻力计算公式: 1 2 = π Q Q D l − (2) 式中:Q1、Q2—分别为荷载和桩端阻力;D—为桩身直径;△l—为桩长的变化值。 桩基受力如下图。 图 2 某桩基受力图 3、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 外荷载 Q 作用下,桩侧摩阻力 QS 与桩端阻力 Qp 随桩土之间的相对位移逐 渐发挥作用如下图,一般情况下,桩侧摩阻力发挥先于桩端阻力。单桩竖向极限 承载力公式: Q Q Q u sk pk = + (3) 式中:Qu—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Qsk—单桩总极限侧阻力;Qpk—单桩总极限端

阻力。钻孔桩直径600mm1000长10m800600-Qa400Q20005101520253035fml,s/mm(b)(a)图3桩的承载力组成5.2实验准备1、试桩试桩所承受的荷载一般由油压千斤顶加载系统施加。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以及试桩的预估极限加载量大小来决定,一般可采用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堆重平台反力装置及锚桩加堆重反力装置三种形式。锚桩横梁反力装置:锚桩数、锚桩尺寸、锚筋以及横梁的承载力设计均应满足1.2~1.4倍的试桩预估极限加载量。锚桩的抗拔承载力由有关规范计算确定,锚桩数量可为2根、4根、6根。当采用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数量应不少于4根,并应在试验过程中对锚桩上拔量进行监测。锚桩与反力横梁间用锚拉钢筋联结,钢筋焊接搭接长度;单面施焊时不小于10d,采用双面施焊时不小于5d(d为钢筋直径)。堆重平台反力装置:配置荷载量不得少于试桩预估极限加载量的1.2~1.5倍,配置荷载应在试验开始前一次加上,并均匀放置于平台上。也可将上述两种反力装置联合使用,形成锚桩堆重平台联合反力装置。2、桩制作要求试桩顶部一般应予以加强:可在顶配置加密钢筋网2~3层,桩身钢筋应伸入桩头,或以薄钢板圆筒做成加强箍与桩顶混凝土浇注成一体,用高标号砂浆将桩顶抹平。试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一致,为缩短试桩养护时间,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适当提高,或掺入早强剂。6
6 阻力。 图 3 桩的承载力组成 5.2 实验准备 1、试桩 试桩所承受的荷载一般由油压千斤顶加载系统施加。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 场实际情况以及试桩的预估极限加载量大小来决定,一般可采用锚桩横梁反力装 置、堆重平台反力装置及锚桩加堆重反力装置三种形式。 锚桩横梁反力装置:锚桩数、锚桩尺寸、锚筋以及横梁的承载力设计均应满 足 1.2~1.4 倍的试桩预估极限加载量。锚桩的抗拔承载力由有关规范计算确定, 锚桩数量可为 2 根、4 根、6 根。当采用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数量应不少于 4 根,并应在试验过程中对锚桩上拔量进行监测。锚桩与反力横梁间用锚拉钢筋联 结,钢筋焊接搭接长度;单面施焊时不小于 10d,采用双面施焊时不小于 5d(d 为钢筋直径)。 堆重平台反力装置:配置荷载量不得少于试桩预估极限加载量的 1.2~1.5 倍, 配置荷载应在试验开始前一次加上,并均匀放置于平台上。也可将上述两种反力 装置联合使用,形成锚桩堆重平台联合反力装置。 2、桩制作要求 试桩顶部一般应予以加强:可在桩顶配置加密钢筋网 2~3 层,桩身钢筋应 伸入桩头,或以薄钢板圆筒做成加强箍与桩顶混凝土浇注成一体,用高标号砂浆 将桩顶抹平。 试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一致,为缩短试桩养护时间,混 凝土强度等级可适当提高,或掺入早强剂

3、试桩用千斤顶千斤顶应平放于试桩中心,当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千斤顶施加荷载时,宜选择相同型号、相同类型的千斤顶,将千斤顶并联同步工作并使千斤顶的合力通过试桩中心线。千斤顶的检查:千斤顶加载系统主要包括千斤顶、高压油泵及油路三个部分,试桩前宜对加载系统进行检查。检查目的在于检查千斤顶、油泵工作是否正常,油路有无漏油。4、荷载与沉降的量测仪施加于桩顶的荷载宜用放置于千斤顶上的压力环,或应变式压力传感直接测定。也可采用安装在千斤顶油压系统上的压力表测定油压并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值的方法。试桩沉降一般采用百分表测量。试验时应在桩的2个正交直径方向对称安置4个百分表,小直径桩也可安置2个或3个百分表,固定和支承百分表的夹具和基准梁在构造上应确保不受气温的影响而变形,同时应避免振动、雨水、阳光照射等。温度对沉降测量的影响,主要由于温度变化会使基准梁产生变形,为消除这种影响可采用下列几种方法:基准梁宜采用刚度较大的型钢制做,且必须简支在基准桩上;用一百分表支在基准梁跨中附近某一相对不动体上,对基准梁的变形进行监测,以便对桩顶沉降测量值进行修正;利用围护物将试桩场地围护起来,防止基准梁受阳光直射及减小温差。5、试验过程从试桩入土到开始试验的间歇时间:预制桩,砂性土中为14天,对粉土或粘性土,应视土的强度恢复而定,一般不少于28天,对于淤泥或淤泥质土不得少于28天;对灌注桩,其桩身砼强度应达到设计等级。6、试验加载方式慢速维持荷载法:逐渐加载,每级荷载下的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后再加下一级荷载,直到满足试验加载终止条件,然后逐级卸载至零。多循环加、卸载法:每级荷载下的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后,再卸荷至零。7
7 3、试桩用千斤顶 千斤顶应平放于试桩中心,当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千斤顶施加荷载时,宜选 择相同型号、相同类型的千斤顶,将千斤顶并联同步工作并使千斤顶的合力通过 试桩中心线。 千斤顶的检查:千斤顶加载系统主要包括千斤顶、高压油泵及油路三个部分, 试桩前宜对加载系统进行检查。检查目的在于检查千斤顶、油泵工作是否正常, 油路有无漏油。 4、荷载与沉降的量测仪 施加于桩顶的荷载宜用放置于千斤顶上的压力环,或应变式压力传感直接测 定。也可采用安装在千斤顶油压系统上的压力表测定油压并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 换算荷载值的方法。 试桩沉降一般采用百分表测量。试验时应在桩的 2 个正交直径方向对称安置 4 个百分表,小直径桩也可安置 2 个或 3 个百分表,固定和支承百分表的夹具和 基准梁在构造上应确保不受气温的影响而变形,同时应避免振动、雨水、阳光照 射等。 温度对沉降测量的影响,主要由于温度变化会使基准粱产生变形,为消除这 种影响可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基准梁宜采用刚度较大的型钢制做,且必须简支在基准桩上; 用一百分表支在基准梁跨中附近某一相对不动体上,对基准梁的变形进行监 测,以便对桩顶沉降测量值进行修正; 利用围护物将试桩场地围护起来,防止基准梁受阳光直射及减小温差。 5、试验过程 从试桩入土到开始试验的间歇时间:预制桩,砂性土中为 14 天,对粉土或 粘性土,应视土的强度恢复而定,一般不少于 28 天,对于淤泥或淤泥质土不得 少于 28 天;对灌注桩,其桩身砼强度应达到设计等级。 6、试验加载方式 慢速维持荷载法:逐渐加载,每级荷载下的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后再加下 一级荷载,直到满足试验加载终止条件,然后逐级卸载至零。 多循环加、卸载法:每级荷载下的桩顶沉降达到相对稳定后,再卸荷至零

然后进行下一循环,直至满足试验加载终止条件。快速维持荷载法:每级荷载维持一小时后,再施加下一荷载,直到满足试验加载终止条件,然后分级卸载至零。要用慢速维持荷载法进行试验,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加载、卸载和沉降观测。加载分级:每级加载量为试桩预计最大试验荷载的1/10~1/12,逐渐加载,第一级则可取两倍加载量进行加载。测读桩顶沉降量的间隔时间:每级加载后,隔5min,10min,15min测读一次,以后每隔15min测读一次,累计一小时后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在每级荷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量在每小时内不大于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量为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小时尚未达到相对稳定:达到设计要求最大加载量且沉降达到稳定,或已达桩身材料的极限强度,以及试桩桩顶出现明显的破损现象;试桩桩顶总沉降量超过10cm时,若桩长大于40m,则控制的总沉降量可按桩长每增加10m相应增加1cm;已达到锚桩最大抗拔力或压重平台的最大重量时;卸载时桩顶沉降观测规定:①慢速法一每级卸载值为每级加载值的2倍,每卸一级荷载后隔15分钟测读一次,读两次后,隔半小时再读一次,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隔3~4小时再读一次;②快速法一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15分钟,观测时间为5.15分钟;卸载至零后测读两小时,测读时间为5,15,30,60,90,120分钟。6高压油泵及液压千斤使用操作规程1、将千斤顶在试验位置点正确对正放置;并使千斤顶位于下压和上顶的传力设备合力中心轴线上。2、用高压油管将千斤顶与液压控制阀连通好,液压控制阀通过高压油管与高压油泵连通。3、对电动油泵应先接好外接电源线,检查线路正确无误后再通电试机,将止通阀搬向止”位置,打开电动机开关,检查油泵是否能正常运转。8
8 然后进行下一循环,直至满足试验加载终止条件。 快速维持荷载法:每级荷载维持一小时后,再施加下一荷载,直到满足试验 加载终止条件,然后分级卸载至零。 要用慢速维持荷载法进行试验,应按下列规定进行加载、卸载和沉降观测。 加载分级:每级加载量为试桩预计最大试验荷载的 1/10~1/12,逐渐加载,第 一级则可取两倍加载量进行加载。 测读桩顶沉降量的间隔时间:每级加载后,隔 5min,10min,15min 测读一 次,以后每隔 15min 测读一次,累计一小时后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 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在每级荷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量在每小时内不大于 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 终止加载条件: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某级荷载作用下, 桩顶的沉降量为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 5 倍;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的沉降 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 2 倍,且经 24 小时尚未达到相对稳定;达到 设计要求最大加载量且沉降达到稳定,或已达桩身材料的极限强度,以及试桩桩 顶出现明显的破损现象;试桩桩顶总沉降量超过 10cm 时,若桩长大于 40m,则 控制的总沉降量可按桩长每增加 10m 相应增加 1cm;已达到锚桩最大抗拔力或 压重平台的最大重量时;卸载时桩顶沉降观测规定:①慢速法—每级卸载值为每 级加载值的 2 倍,每卸一级荷载后隔 15 分钟测读一次,读两次后,隔半小时再 读一次,即可卸下一级荷载。卸载至零后,隔 3~4 小时再读一次;②快速法— 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 15 分钟,观测时间为 5,15 分钟;卸载至零后测读两小时, 测读时间为 5,15,30,60,90,120 分钟。 6 高压油泵及液压千斤使用操作规程 1、将千斤顶在试验位置点正确对正放置;并使千斤顶位于下压和上顶的传 力设备合力中心轴线上。 2、用高压油管将千斤顶与液压控制阀连通好,液压控制阀通过高压油管与 高压油泵连通。 3、对电动油泵应先接好外接电源线,检查线路正确无误后再通电试机,将 止通阀搬向“止”位置,打开电动机开关,检查油泵是否能正常运转

4、当油泵运转正常,且油箱内有充足的备用油后,将止通阀搬向“通位置,打开电动机开关,使油管内充满液压油,并在预留油管接口处见到有油漏出后,拧紧该油管接口。5、正式实施加载工作,加载量可由油压表读数控制或用荷重传器控制。6、当试验过程中出现突然停电,应检查止通阀是否锁紧,以使荷载维持稳定,然后将高压油泵打向卸压档,使高压油管卸压。最后将电动高压油泵更换成备用的手动高压油泵,继续试验。7、卸载:当荷载加到预定值并决定开始卸荷时,应扳动止通阀手向“止”方向慢慢移动,使千斤顶内高压油向油泵的贮油箱内流动,当荷载至要求值时,将油泵止通阀手柄向“通”方向搬动。8、需将千斤顶卸荷至零时,完全打开止通阀手柄。这时可以切断电源,折除油泵的外接电源线路,并将电源线盘好。9、当千斤顶活塞完全进入工作油缸内后,折除高压油管,并将油管盘好存放,将千斤顶、油泵擦拭干净,以备下次再用。7百分表操作要求1、将百分表装在磁性表架上,用劲箍夹住表的轴顶,使百分表的测杆顶住试件测点。2、百分表测杆应与所测量的位移方向完全一致。测点表面需经一定处理(如在构件测点处粘贴玻璃片),以避免结构变形后,由于测点垂直于百分表测杆方向的位移,而使百分表产生误差。3、百分表使用前后要仔细检查测杆上下活动是否灵活。4、百分表的量程一般为10~50mm,在量测过程中要经常注意即将发生的位移是否会很大,以致可能造成测杆与测点脱离接触或测杆被顶死,所以要及时观察调整。8检测数据处理1、在现场进行试验的同时,应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绘制荷载-沉降(Q-S)曲线图,以便及时发现试验中所出现的问题。9
9 4、当油泵运转正常,且贮油箱内有充足的备用油后,将止通阀搬向“通”位 置,打开电动机开关,使油管内充满液压油,并在预留油管接口处见到有油漏出 后,拧紧该油管接口。 5、正式实施加载工作,加载量可由油压表读数控制;或用荷重传器控制。 6、当试验过程中出现突然停电,应检查止通阀是否锁紧,以使荷载维持稳 定,然后将高压油泵打向卸压档,使高压油管卸压。最后将电动高压油泵更换成 备用的手动高压油泵,继续试验。 7、卸载:当荷载加到预定值并决定开始卸荷时,应扳动止通阀手向“止”方 向慢慢移动,使千斤顶内高压油向油泵的贮油箱内流动,当荷载至要求值时,将 油泵止通阀手柄向“通”方向搬动。 8、需将千斤顶卸荷至零时,完全打开止通阀手柄。这时可以切断电源,折 除油泵的外接电源线路,并将电源线盘好。 9、当千斤顶活塞完全进入工作油缸内后,折除高压油管,并将油管盘好存 放,将千斤顶、油泵擦拭干净,以备下次再用。 7 百分表操作要求 1、将百分表装在磁性表架上,用劲箍夹住表的轴顶,使百分表的测杆顶住 试件测点。 2、百分表测杆应与所测量的位移方向完全一致。测点表面需经一定处理(如 在构件测点处粘贴玻璃片),以避免结构变形后,由于测点垂直于百分表测杆方 向的位移,而使百分表产生误差。 3、百分表使用前后要仔细检查测杆上下活动是否灵活。 4、百分表的量程一般为 10~50mm,在量测过程中要经常注意即将发生的 位移是否会很大,以致可能造成测杆与测点脱离接触或测杆被顶死,所以要及时 观察调整。 8 检测数据处理 1、在现场进行试验的同时,应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绘制荷载–沉降(Q–S) 曲线图,以便及时发现试验中所出现的问题

2、将单桩垂直静载试验概况整理成表格形式,并应对成桩和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作补充说明。3、作好单桩垂直静载试验的数据记录,试验数据应准确、清晰,不得随意涂改。4、确定单桩的极限承载力时,一般需绘制Q-S,S-lgt,S-lgQ曲线,以及其它辅助分析所需的曲线。5、单桩竖向极限抗压承载力的确定:对于陡降型Q-S、S-IgQ曲线,宜取发生明显陡降起始点对应荷载;对于缓变型Q-S、S-lgO曲线,宜取S=4Omm对应荷载值,桩长大于40m时,宜考虑桩身弹性压缩量,直径大于等于800mm的桩,取S=0.05D对应的荷载值。对于S-lgt曲线,取曲线尾部出现明显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在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的沉降两倍,且24h内未达到稳定,取前一级荷载值。6、当进行桩身应力和桩端阻力测定时,应整理出有关数据的记录表和绘制桩身轴力分布图、摩阻力分布图、桩端阻力与荷载关系等曲线。Q一S曲线线4507501050130.16D0-(2N)0.00j30456012024010tm0.000.800.801.601.602. 402. 403. 203. 204.004.004.804. 805.605.606.406. 40Paok7.207.20a.noa.o桂号区16-2号招务路16-28热长32.9m链径400mm测试目期2001-12-28桩长32.9m桂径400mm测试月期2001-12-28图4沉降绘图示意图7、划分桩侧总摩阻力和桩端阻力极限值,并由此求出桩侧平均极限摩阻力(当进行分层试验时,应求出各层土的极限摩阻力,然后再取平均值确定桩侧平均摩阻力)。8、当进行桩身应变和桩身截面位移测定时,应绘制桩身轴力分布图,计算不同土层的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
10 2、将单桩垂直静载试验概况整理成表格形式,并应对成桩和试验过程中出 现的异常情况作补充说明。 3、作好单桩垂直静载试验的数据记录,试验数据应准确、清晰,不得随意 涂改。 4、确定单桩的极限承载力时,一般需绘制 Q–S,S–lgt,S–lgQ 曲线,以及 其它辅助分析所需的曲线。 5、单桩竖向极限抗压承载力的确定:对于陡降型 Q-S、S–lgQ 曲线,宜取发 生明显陡降起始点对应荷载;对于缓变型 Q-S、S–lgQ 曲线,宜取 S=40mm 对应 荷载值,桩长大于 40m 时,宜考虑桩身弹性压缩量,直径大于等于 800mm 的桩, 取 S=0.05D 对应的荷载值。对于 S-lgt 曲线,取曲线尾部出现明显下弯曲的前一 级荷载;在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的沉降两倍,且 24h 内未达到稳定,取前一级荷载值。 6、当进行桩身应力和桩端阻力测定时,应整理出有关数据的记录表和绘制 桩身轴力分布图、摩阻力分布图、桩端阻力与荷载关系等曲线。 图 4 沉降绘图示意图 7、划分桩侧总摩阻力和桩端阻力极限值,并由此求出桩侧平均极限摩阻力 (当进行分层试验时,应求出各层土的极限摩阻力,然后再取平均值确定桩侧平 均摩阻力)。 8、当进行桩身应变和桩身截面位移测定时,应绘制桩身轴力分布图,计算 不同土层的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水工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资源(思政课件)单筋矩形截面梁板正截面承载力计算.pdf
- 《水工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资源(思政课件)梁、板的构造知识.pdf
- 《水工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资源(思政课件)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pdf
- 《环境岩土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8章 人工智能在环境岩土工程中的应用.pptx
- 《环境岩土工程》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章 环境岩土工程概论(西安交通大学:许领).pptx
- 《环境岩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Geoenvironment Engineering.pdf
- 枣庄学院:《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Experi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pdf
- 枣庄学院:《土力学及混凝土基本构件实验》课程教学大纲.pdf
- 枣庄学院:《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指导书.pdf
- 枣庄学院:《土木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指导书.pdf
- 枣庄学院:《土力学及混凝土基本构件实验》课程实验指导书.pdf
- 枣庄学院:《土木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指导书.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0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property matrices.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1 Multi-degree-of-freedom systems(MDOF)Undamped free vibrations.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2 Analysis of dynamic response using superposition.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3 Vibration analysis by matrix iteration.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5 Analysis of MDOF dynamic response(step-by-step methods).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4 Selection of dynamic degrees of freedom.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7 Distributed-parameter systems(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motion).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9 Distributed-parameter systems(Analysis of dynamic response).pdf
- 《水工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资源(思政课件)轴心受压柱设计.pdf
- 《水工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资源(思政课件)绪论 Hydraulic Concrete Structure.pdf
- 江苏科技大学:船舶工业《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Principles of Steel Structure Course Design.pdf
- 江苏科技大学:船舶工业《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pdf
- 惠州学院:《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Urban Design.pdf
- 惠州学院:《城市设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1 城市设计概念的发展.pdf
- 惠州学院:《城市设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2 城市设计的基本特征.pdf
- 惠州学院:《城市设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3 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pdf
- 惠州学院:《城市设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4 城市设计的理论思潮.pdf
- 惠州学院:《城市设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5 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pdf
- 惠州学院:《城市设计》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6 城市空间设计.pdf
- 江苏科技大学:《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Principles of Steel Structure Course Design.pdf
-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Chinese and Foreign Architecture History.doc
- 东南大学:《建筑力学 Architectural Mechanics》课程教学课件(英文讲稿)A02 Statics of Particles.pdf
- 东南大学:《建筑力学 Architectural Mechanics》课程教学课件(英文讲稿)A03 Equivalent Systems of Forces.pdf
- 东南大学:《建筑力学 Architectural Mechanics》课程教学课件(英文讲稿)A04 Equilibrium of Rigid Bodies.pdf
- 东南大学:《建筑力学 Architectural Mechanics》课程教学课件(英文讲稿)A05 Analysis of Structures.pdf
- 东南大学:《建筑力学 Architectural Mechanics》课程教学课件(英文讲稿)A06 Centroids and Centers of Gravity.pdf
- 东南大学:《建筑力学 Architectural Mechanics》课程教学课件(英文讲稿)A07 Moments and Product of Inertia.pdf
- 东南大学:《建筑力学 Architectural Mechanics》课程教学课件(英文讲稿)A08 Introduction to MoM.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