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学院:《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指导书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试验一材料基本性质试验一、砂的表观密度试验表观密度又称体积密度,是指材料包含自身孔隙在内的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试验目的和意义测定砂的表观密度,以此评定砂的质量。砂的表观密度也是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必要数据之一。(二)主要仪器设备1.电子天平:称量6Kg,感量1g。2.容量瓶:容积为500ml。3.烘箱、浅盘、料勺、等。(三)试样的制备将取回的试样用四分法缩分至约660g,放在烘箱中于(105土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分成两份备用。(四)试验步骤1.称取烘干试样300g(G0),精确至1g,然后注入半瓶自来水的容量瓶,用手旋转摇动容量瓶使砂样在水中充分摇动以排除气泡,塞紧瓶塞。2.静置30min后打开瓶塞,用滴管小心添水使水面与瓶颈刻度线平齐,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出其质量(G1)g,精确至1g。3.倒出瓶中水和试样,洗净容量瓶内外,再向容量瓶内注入与上项水温相差不超过2℃的自来水至瓶颈刻度线,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出其质量(G2)g,精确至1g。(五)试验结果1.试样的表观密度p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01g/cm)P式中Po—-砂的表观密度,kg/m;Go一烘干试样的质量,g;G一一试样、水及容量瓶的总质量,g;G2——水及容量瓶的总质量,8;P水一一水的密度,1000kg/m。以两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试验结果,如两次测定结果的误差大于0.02g/cm,否则应重1
1 《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指导书 试验一 材料基本性质试验 一、砂的表观密度试验 表观密度又称体积密度,是指材料包含自身孔隙在内的单位体积的质量。 (一)试验目的和意义 测定砂的表观密度,以此评定砂的质量。砂的表观密度也是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的必要数据之一。 (二)主要仪器设备 1.电子天平:称量 6Kg,感量 1g。 2.容量瓶:容积为 500ml。 3.烘箱、浅盘、料勺、等。 (三)试样的制备 将取回的试样用四分法缩分至约 660g,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 冷却至室温后分成两份备用。 (四)试验步骤 1.称取烘干试样 300g(G0),精确至 1g,然后注入半瓶自来水的容量瓶,用手旋转摇动 容量瓶使砂样在水中充分摇动以排除气泡,塞紧瓶塞。 2.静置 30min 后打开瓶塞,用滴管小心添水使水面与瓶颈刻度线平齐,塞紧瓶塞,擦干 瓶外水分,称出其质量(G1)g,精确至 1g。 3.倒出瓶中水和试样,洗净容量瓶内外,再向容量瓶内注入与上项水温相差不超过 2℃ 的自来水至瓶颈刻度线,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出其质量(G2)g,精确至 1g。 (五)试验结果 1.试样的表观密度 0 按下式计算:(精确至 0.01g/cm3 ) ) ρ水 - ρ ( 0 0 × + = G G G G 式中 0 —-砂的表观密度,kg/m3; G0 ——烘干试样的质量,g; G1——试样、水及容量瓶的总质量,g; G2 ——水及容量瓶的总质量,g; 水 ——水的密度,1000kg/m3。 以两次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试验结果,如两次测定结果的误差大于 0.02g/cm3,否则应重

新取样进行试验。2.试验记录GoG,G2P。平均值Po12二、砂的堆积密度试验(一)试验目的和意义测定砂的堆积密度并计算空隙率,借以评定砂的质量。砂的堆积密度也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必需的重要数据之一。在运输中,可以根据砂的堆积密度换算砂的运输质量和体积。(二)仪器设备1.电子天平:称量6kg,感量1g。2.容量筒:圆柱形金属桶,内径108mm,净高109mm,壁厚2mm,筒底厚约5mm,容积为1L。容量筒应先校正体积,将温度为(20土2)℃的饮用水装满容量筒,用玻璃板沿筒口滑移,使其紧贴水面并擦干筒外壁水分,然后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用下式计算容积:V=M1-M2式中:V一一容量筒容积,ml;M1一一容量筒、玻璃板和水的总质量,g;M2一一容量筒和玻璃板质量,g。3.烘箱、漏斗或料勺、毛刷、糖瓷盘、直尺等。(三)试样的制备用糖瓷盘装取试样约3kg,放在烘箱中于(105土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用5mm孔径的筛过筛,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四)试验步骤1.称容量筒质量G1(kg),2.用漏斗或料勺将试样徐徐装入从容量简漏斗,出料口距容量简口不应超过50mm,让试样以自由落体落下,当容量筒上部试样呈锥体,且容量筒四周溢满时,即停止加料。3.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出试样和容量筒的总质量G,kg,精确至1g。(五)试验结果1.堆积密度Po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01):2
2 新取样进行试验。 2.试验记录 G0 G1 G2 ρ 0 ρ 0 平均值 1 2 二、砂的堆积密度试验 (一)试验目的和意义 测定砂的堆积密度并计算空隙率,借以评定砂的质量。砂的堆积密度也是混凝土配 合比设计必需的重要数据之一。在运输中,可以根据砂的堆积密度换算砂的运输质量和体积。 (二)仪器设备 1.电子天平:称量 6kg,感量 1g。 2.容量筒:圆柱形金属桶,内径 108mm,净高 109mm,壁厚 2mm,筒底厚约 5mm,容积为 1L。容量筒应先校正体积,将温度为(20±2)℃的饮用水装满容量筒,用玻璃板沿筒口滑移, 使其紧贴水面并擦干筒外壁水分,然后称出其质量,精确至 1g。用下式计算容积: V=M1-M2 式中:V——容量筒容积,ml; M1——容量筒、玻璃板和水的总质量,g; M2——容量筒和玻璃板质量,g。 3.烘箱、漏斗或料勺、毛刷、搪瓷盘、直尺等。 (三)试样的制备 用搪瓷盘装取试样约 3kg,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 用 5mm 孔径的筛过筛,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四)试验步骤 1.称容量筒质量 G1(kg), 2.用漏斗或料勺将试样徐徐装入从容量筒漏斗,出料口距容量筒口不应超过 50mm,让试 样以自由落体落下,当容量筒上部试样呈锥体,且容量筒四周溢满时,即停止加料。 3.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出试样和容量筒的总质量 G2 kg,精确至 1g。 (五)试验结果 1.堆积密度 ' 0按下式计算(精确至 0.01):

Po-G-GoV式中:Po——堆积密度,kg/m;G——容量筒质量,g;G,一一试样和容量筒的总质量,g;V一容量筒的容积,L。2.空隙率P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P* =(1-Pa)×100%Po式中:P"-一砂的空隙率;Po——砂的表观密度;P——砂的堆积密度。堆积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kg/m。空隙率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3.试验记录p空隙率P'VMIM2GIG2平均值po122
3 V G G0 0 - ρ′= 式中: ' 0——堆积密度,kg/m3 ; G1——容量筒质量,g; G2 ——试样和容量筒的总质量,g; V ——容量筒的容积,L。 2.空隙率 P/按下式计算(精确至 1%): ) 100% ρ ρ (1- 0 ' ' 0 P = × 式中: P——砂的空隙率; 0 ——砂的表观密度; 0 ——砂的堆积密度。 堆积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 10kg/m3。空隙率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 术平均值,精确至 1%。 3.试验记录 M1 M2 V G1 G2 0 平均值 0 空隙率 P 1 2

试验二水泥试验(一)一、水泥细度(一)实验目的通过80m或45μm筛析法测定筛余量,测定水泥细度是否达到标准要求,若不符合标准要求,该水泥视为不合格。细度试验方法有负压筛法、水筛法和干筛法三种。当三种测试结果发生争议时,以负压筛法为准。(二)实验仪器设备m试验筛:由圆形筛框和筛底组成。m2负压筛析仪:负压筛析仪由筛底、负压筛负压源及收尘器组成,其中筛底由转速30土2r/min的喷气嘴、负压表、控制板、微电机及壳体等部分组成。筛析仪负压可调范围为4000-6000Pa。m天平:量程为100g,感量不大于0.01g。(三)实验步骤1.试验时所用试验筛应保持清洁,负压筛应保持干燥。2.筛析试验前,应把负压筛放在筛座上,盖上筛盖,接通电源,检查控制系统,调整负压至4000-6000Pa范围内。3.称取试样25g(80μm筛)或试样10g(45m筛),置于洁净的负压筛中,盖上筛盖,放在筛座上,开动筛析仪连续筛析2min。在此期间如有试样附着在筛盖上,可轻轻敲击,使试样落下。筛毕,用天平称量全部筛余物。4.当工作负压小于4000Pa时,应清理吸尘器内水泥,使负压恢复正常。(四)试验结果评定1.水泥试样筛余百分数按下式计算,结果精确至0.1%。式中:F-水泥试样的筛余百分数(%):R水泥筛余物的质量(g);m水泥试样的质量(g)。2.每个样品应称取两个试样分别筛析,去筛余平均值作为筛析结果。若两次筛余结果绝对误差大于0.5%时,应再做一次试验,取两次相近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3.当采用80μm筛时,水泥筛余百分数F≤10%为细度合格;当采用45m筛时,水泥筛余百分数F≤30%为细度合格。二、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一)试验目的水泥的凝结时间和安定性都与用水量有关,为了消除条件的差异,有利于比较,水泥净浆必须有一个标准的稠度,本试验就是为了测定水泥净浆达到标准稠度的用水量,以便为进行凝结时间和安定性试验作好准备。(二)主要仪器设备1.水泥净浆搅拌机由搅拌锅、搅拌叶片、传动机构和控制系统组成,搅拌叶片以双转双速转动。2.标准稠度与凝结时间测定仪锥体滑动部分的总质量为300土2g。3.电子天平(称量6Kg,感量1g)4
4 试验二 水泥试验(一) 一、水泥细度 (一)实验目的 通过 80µm 或 45µm 筛析法测定筛余量,测定水泥细度是否达到标准要求,若不符合标准 要求,该水泥视为不合格。细度试验方法有负压筛法、水筛法和干筛法三种。当三种测试结 果发生争议时,以负压筛法为准。 (二)实验仪器设备 试验筛:由圆形筛框和筛底组成。 负压筛析仪:负压筛析仪由筛底、负压筛负压源及 收尘器组成,其中筛底由转速 30±2r/min 的喷气嘴、负压表、控制板、微电机及壳体等部分 组成。筛析仪负压可调范围为 4000-6000Pa。 天平:量程为 100g,感量不大于 0.01g。 (三)实验步骤 1.试验时所用试验筛应保持清洁,负压筛应保持干燥。 2.筛析试验前,应把负压筛放在 筛座上,盖上筛盖,接通电源,检查控制系统,调整负压至 4000-6000Pa 范围内。 3.称取试 样 25g(80µm 筛)或试样 10g(45µm 筛),置于洁净的负压筛中,盖上筛盖,放在筛座上,开动 筛析仪连续筛析 2min。在此期间如有试样附着在筛盖上,可轻轻敲击,使试样落下。筛毕, 用天平称量全部筛余物。 4.当工作负压小于 4000Pa 时,应清理吸尘器内水泥,使负压恢复 正常。 (四)试验结果评定 1.水泥试样筛余百分数按下式计算,结果精确至 0.1%。 式中:F-水泥试样的筛余百分数 (%); R 水泥筛余物的质量(g); m 水泥试样的质量(g)。 2.每个样品应称取两个试样分别筛析, 去筛余平均值作为筛析结果。若两次筛余结果绝对误差大于 0.5%时,应再做一次试验,取两 次相近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3.当采用 80µm 筛时,水泥筛余百分数 F≤10%为细度合 格;当采用 45µm 筛时,水泥筛余百分数 F≤30%为细度合格。 二、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 (一)试验目的 水泥的凝结时间和安定性都与用水量有关,为了消除条件的差异,有利于比较,水泥净 浆必须有一个标准的稠度,本试验就是为了测定水泥净浆达到标准稠度的用水量,以便为进 行凝结时间和安定性试验作好准备。 (二)主要仪器设备 1.水泥净浆搅拌机 由搅拌锅、搅拌叶片、传动机构和控制系统组成,搅拌叶片以双转双速转动。 2.标准稠度与凝结时间测定仪 锥体滑动部分的总质量为 300±2g。 3.电子天平(称量 6Kg,感量 1g)

4.浅盘、刮平刀、毛巾、量筒、小刀、润滑油。(三)试验步骤标准稠度用水量以试杆法为准,GB/T1346-1989标准中规定的试锥法可作为代用法。1.试验前须检查仪器金属棒能否自由滑动;试杆降至模顶面位置时,指针应对准标尺零点;搅拌机运转正常等。2.标准稠度用水量可用调整水量和不变用量两种方法中的任一种来测定,如发生矛盾时,以前者为准。采用调整水量法,水量按经验确定:采用不变水量法,拌和水量用142.5mL。3.水泥净浆的拌制拌和前,搅拌锅和搅拌叶片需用湿布擦过。称取500g水泥试样倒入搅拌锅内水中。采用调整水量方法时,拌和用水量为142.5ml,拌和前,先放水,然后再加入水泥试样,拌和时,先将锅放到搅拌机锅座上,升至搅拌位置,开动机器;慢速搅拌120s,停拌15s,接着快速搅拌120s后停机。4.标准稠度测定拌和结束后,立即将拌好的水泥净浆装入已置于玻璃板上的试模中,用小刀插捣、轻轻振动数次,刮去多余的净浆。抹平后迅速将试模和底板移到维卡仪上,并将其中心定在试杆下,降低试杆直至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1-2s后,突然放松,使试杆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浆中。在试杆停止沉入或释放试杆30s时,记录试杆距底板之间的距离。升起试杆后立即擦净。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1.5min内完成。(四)试验结果以试杆沉入净浆并距底板6mm+1mm的水泥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其拌和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P=ml/m2*X100%式中:ml---水泥净浆达到标准稠度时的拌和用水量(g)m2-水泥质量(g)记录格式:水泥试样质量(g)加水量(ml)试杆下沉深度S(mm)标准稠度用水量P(%)水泥(500g)
5 4.浅盘、刮平刀、毛巾、量筒、小刀、润滑油。 (三)试验步骤 标准稠度用水量以试杆法为准,GB/T1346-1989 标准中规定的试锥法可作为代用法。 1.试验前须检查 仪器金属棒能否自由滑动;试杆降至模顶面位置时,指针应对准标尺零点;搅拌机运转 正常等。 2.标准稠度用水量可用调整水量和不变用量两种方法中的任一种来测定,如发生矛盾时, 以前者为准。采用调整水量法,水量按经验确定;采用不变水量法,拌和水量用 142.5mL。 3.水泥净浆的拌制 拌和前,搅拌锅和搅拌叶片需用湿布擦过。称取 500g 水泥试样倒入 搅拌锅内水中。采用调整水量方法时,拌和用水量为 142.5ml,拌和前,先放水,然后再加 入水泥试样,拌和时,先将锅放到搅拌机锅座上,升至搅拌位置,开动机器;慢速搅拌 120s, 停拌 15s,接着快速搅拌 120s 后停机。 4.标准稠度测定 拌和结束后,立即将拌好的水泥净浆装入已置于玻璃板上的试模中,用小刀插捣、轻轻 振动数次,刮去多余的净浆。抹平后迅速将试模和底板移到维卡仪上,并将其中心定在试杆 下,降低试杆直至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 1-2s 后,突然放松,使试杆垂直自由地沉 入水泥浆中。在试杆停止沉入或释放试杆 30s 时,记录试杆距底板之间的距离。升起试杆后 立即擦净。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 1.5min 内完成。 (四)试验结果 以试杆沉入净浆并距底板 6mm+1mm 的水泥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其拌和水量为该水泥的 标准稠度用水量,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 P=m1/m2*×100% 式中:m1-水泥净浆达到标准稠度时的拌和用水量(g) m2 –水泥质量(g) 记录格式: 水泥试样质量(g) 加水量(ml) 试杆下沉深度 S(mm) 标准稠度用水量 P(%) 水泥 (500g)

试验三水泥试验(二)一、主要仪器设备1.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一种工作时搅拌叶片既绕自身轴线自转义沿搅拌锅周边公转,运动轨迹似行星式的水泥胶砂搅拌机。2.水泥胶砂试体成型振实台由可以跳动的台盘和使其跳动的凸轮等组成。振实台的振幅为15mm土0.3mm,振动频率60次/(60s±2s)。3.试模为可卸的三联模,由隔板、端板、底座等组成。模槽内腔尺寸为40mm×40mm×160mm。三边应互相垂直。4.抗折试验机一般采用杠杆比值为1:50的电动抗折试验机。抗折夹具的加荷与支撑圆柱直径应为10mm土0.1mm,两个支撑圆柱中心距离为100mm土0.2mm。5.抗压试验机抗压试验机以200~300KN为宜,在接近4/5量程范围内使用时,记录的荷载应有土1%精度,并具有按2400N/s土200N/s速率的加荷能力。6.抗压夹具由硬质钢材制成,上、下压板长40mm土0.1mm,宽不得小于40mm,加压面必须磨平。7.刮平刀。断面正三角形,有效长度26mm二、试件成型1.成型前将试模擦净,四周的模板与底座的接触面上应涂黄干油,紧密装配,防止漏浆,内壁均匀刷一薄层机油。2.水泥与IS0标准砂的质量比为1:3,水灰比为0.5。每成型三条试件需要称量水泥450g土2g,IS0标准砂1350g土5g,拌和用水量225g土1g。3.搅拌时先将水加入锅里,再加入水泥,把锅放在固定架上,上升至固定位置。然后立即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s后,在第二个30s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将砂子加入。把机器转至高速再拌30s。停拌90s,在第一个15s内用一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中间。在高速下继续搅拌60s。各个搅拌阶段,时间误差应在土1s以内。4.在搅拌胶砂的同时,将试模和模套固定在振实台上,用一个适当勺子直接从搅拌锅里将胶砂分两层装入试模,装第一层时,每个槽里约放300g胶砂,用大播料器垂直架在模套顶部,沿每个模槽来回一次将料播平,接着振实60次,再装入第二层胶砂,用小播料器播平,再振实60次。移走模套,从振实台上取下试模,用一金属直尺以近似900的角度架在试模模顶的一端,然后沿试模长度方向以横向锯割动作慢慢向另一端移动,一次将超过试模部分的6
6 试验三 水泥试验(二) 一、主要仪器设备 1.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 一种工作时搅拌叶片既绕自身轴线自转又沿搅拌锅周边公转,运动轨迹似行星式的水泥 胶砂搅拌机。 2.水泥胶砂试体成型振实台 由可以跳动的台盘和使其跳动的凸轮等组成。振实台的振幅为 15mm±0.3mm,振动频率 60 次/(60s±2s)。 3.试模 为可卸的三联模,由隔板、端板、底座等组成。模槽内腔尺寸为 40mm×40mm×160mm。 三边应互相垂直。 4.抗折试验机 一般采用杠杆比值为 1:50 的电动抗折试验机。抗折夹具的加荷与支撑圆柱直径应为 10mm ±0.1mm,两个支撑圆柱中心距离为 100mm±0.2mm。 5.抗压试验机 抗压试验机以 200~300KN 为宜,在接近 4/5 量程范围内使用时,记录的荷载应有±1% 精度,并具有按 2400N/s±200N/s 速率的加荷能力。 6.抗压夹具 由硬质钢材制成,上、下压板长 40mm±0.1mm,宽不得小于 40mm,加压面必须磨平。 7.刮平刀。断面正三角形,有效长度 26mm 二、试件成型 1.成型前将试模擦净,四周的模板与底座的接触面上应涂黄干油,紧密装配,防止漏浆, 内壁均匀刷一薄层机油。 2.水泥与 ISO 标准砂的质量比为 1:3,水灰比为 0.5。每成型三条试件需要称量水泥 450g ±2g,ISO 标准砂 1350g±5g,拌和用水量 225g±1g。 3.搅拌时先将水加入锅里,再加入水泥,把锅放在固定架上,上升至固定位置。然后立 即开动机器,低速搅拌 30s 后,在第二个 30s 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将砂子加入。把机器转至高 速再拌 30s。停拌 90s,在第一个 15s 内用一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中间。在 高速下继续搅拌 60s。各个搅拌阶段,时间误差应在±1s 以内。 4.在搅拌胶砂的同时,将试模和模套固定在振实台上,用一个适当勺子直接从搅拌锅里 将胶砂分两层装入试模,装第一层时,每个槽里约放 300g 胶砂,用大播料器垂直架在模套顶 部,沿每个模槽来回一次将料播平,接着振实 60 次,再装入第二层胶砂,用小播料器播平, 再振实 60 次。移走模套,从振实台上取下试模,用一金属直尺以近似 900 的角度架在试模模 顶的一端,然后沿试模长度方向以横向锯割动作慢慢向另一端移动,一次将超过试模部分的

胶砂刮去,并用同一直尺在近乎水平的情况下将试体表面抹平。5.在试模上作标记或加字条标明试件编号和试件相对于振实台的位置。三、试件养护将作好标记的试模放入雾室或湿箱的水平架上养护,湿空气应能与试模各边接触。一直养护到规定的脱模时间(对于24h龄期的,应在破型试验前20min内脱模,对于24h以上龄期的应在成型后20h-24h之间脱模)时取出脱模。脱模前用防水墨汁或颜料笔对试体进行编号和做其它标记。两个龄期以上的试体,在编号时应将同一试模中的三条试体分在两个以上龄期内。将做好标记的试体立即水平或竖直放在20℃土1℃水中养护,水平放置时刮平面应朝上。养护期间试件之间间隔或试体上表面的水深不得小于5mm。四、强度试验试体龄期是从水泥加水搅拌开始试验时算起。各龄期的试件必须在下列时间内进行强度试验:24h±15min;48h±30min;●72h±45min;●7d±2h;●>28d±8h;试件从水中取出后,在强度试验前应用湿布覆盖。1.抗折强度试验将试体一个侧面放在试验机支撑圆柱上,试体长轴垂直于支撑圆柱,通过加荷圆柱以5ON/s土10N/s的速率均匀地将荷载垂直地加在棱柱体相对侧面上,直至折断。保持两个半截棱柱体处于潮湿状态直至抗压试验。抗折强度Rf以牛顿每平方毫米(MPa)为单位,按下式进行计算:Rf=1.5FfL/b3式中:Ff一一破坏荷载(N);L-----支撑圆柱中心距(mm);b----棱柱体正方形截面的边长(mm)以三个试件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抗折强度的试验结果,计算精确至0.1MPa。当三个强度值中超出平均值土10%时,应剔除后再取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试验结果。2.抗压强度试验7
7 胶砂刮去,并用同一直尺在近乎水平的情况下将试体表面抹平。 5.在试模上作标记或加字条标明试件编号和试件相对于振实台的位置。 三、试件养护 将作好标记的试模放入雾室或湿箱的水平架上养护,湿空气应能与试模各边接触。一直 养护到规定的脱模时间(对于 24h 龄期的,应在破型试验前 20min 内脱模,对于 24h 以上龄 期的应在成型后 20h-24h 之间脱模)时取出脱模。脱模前用防水墨汁或颜料笔对试体进行编 号和做其它标记。两个龄期以上的试体,在编号时应将同一试模中的三条试体分在两个以上 龄期内。 将做好标记的试体立即水平或竖直放在 20℃±1℃水中养护,水平放置时刮平面应朝上。 养护期间试件之间间隔或试体上表面的水深不得小于 5mm。 四、强度试验 试体龄期是从水泥加水搅拌开始试验时算起。各龄期的试件必须在下列时间内进行强度 试验: ●24h±15min; ●48h±30min; ●72h±45min; ●7d±2h; ●>28d±8h; 试件从水中取出后,在强度试验前应用湿布覆盖。 1.抗折强度试验 将试体一个侧面放在试验机支撑圆柱上,试体长轴垂直于支撑圆柱,通过加荷圆柱以 50N/s±10N/s 的速率均匀地将荷载垂直地加在棱柱体相对侧面上,直至折断。 保持两个半截棱柱体处于潮湿状态直至抗压试验。 抗折强度 Rf 以牛顿每平方毫米(MPa)为单位,按下式进行计算: Rf= 1.5FfL/b3 式中:Ff——破坏荷载(N); L-支撑圆柱中心距(mm); b-棱柱体正方形截面的边长(mm); 以三个试件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抗折强度的试验结果,计算精确至 0.1MPa。当三个强 度值中超出平均值±10%时,应剔除后再取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试验结果。 2.抗压强度试验

抗压强度试验后的两个断块应立即进行抗压试验。抗压强度试验须用抗压夹具进行,在整个加荷过程中以2400N/S土200N/S的速率均匀地加荷直至试件破坏。抗压强度RC以牛顿每平方毫米(MPa)为单位,按下式进行计算(精确至0.1MPa):Rc=Fc/A式中Fc--破坏荷载(N);A-----受压部分面积,40×40=1600(mm2);以一组三个棱柱上得到的六个抗压强度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试验结果。如六个测定值中有一个超出六个平均值的土10%,就应剔除这个结果,而以剩下五个的平均数为结果。如果五个测定值中再有超过它们平均数土10%的值,则此组结果作废。五、试验结果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最大荷载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平均值平均值(KN)(MPa)(MPa)(MPa)(MPa)1234568
8 抗压强度试验后的两个断块应立即进行抗压试验。抗压强度试验须用抗压夹具进行, 在 整个加荷过程中以 2400N/S±200N/S 的速率均匀地加荷直至试件破坏。 抗压强度 RC 以牛顿每平方毫米(MPa)为单位,按下式进行计算(精确至 0.1MPa): Rc=Fc/A 式中 Fc-破坏荷载(N); A-受压部分面积,40×40=1600(mm2); 以一组三个棱柱上得到的六个抗压强度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试验结果。如六个测定值 中有一个超出六个平均值的±10%,就应剔除这个结果,而以剩下五个的平均数为结果。如果 五个测定值中再有超过它们平均数±10%的值,则此组结果作废。 五、试验结果 抗折强度 (MPa) 抗折强度 平均值 (MPa) 最大荷载 (KN) 抗压强度 (MPa) 抗压强度 平均值 (MPa) 1 2 3 4 5 6

试验四混凝土用骨料试验(砂筛分试验)一、试验目的测定砂的颗粒级配,计算砂的细度模数,评定砂粒粗细程度,二、仪器设备1.标准筛:包括孔径为9.5.4.75.2.36.1.18,0.6.0.3.0.15mm的方孔筛以及筛的底盘和盖一个。2.电子天平、摇筛机、塘瓷盘(小)、毛刷。三、试验步骤1.准确称取试样500g。2.将孔径为9.5.4.75.2.36.1.18、0.6.0.3.0.15mm的筛,按孔径大小顺序叠置,孔径最大的放在最上层,将试样倒入最上层9.5mm筛内,加盖后,置于摇筛机上摇筛10分钟。3.将整套筛从摇筛机上取下,按孔径从大至小,逐个于在洁净瓷盘上用手进筛分,直至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时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个筛中,按此顺序进行,直至每个筛的试样全部筛完为止。如试样为特细砂,在筛分时增加0.075mm的方孔筛一只。4.称量各号筛筛余试样重量(精确至1g),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剩余量总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重相比,相差不得超过1%,否则必须重新试验四、试验结果1.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量的百分率(精确至0.1%)。2.计算累计筛分百分率:该号筛上分计筛余百分率与大于该号筛上分计筛余百分率的总和。(精确至0.1%)3.记录格式:9
9 试验四 混凝土用骨料试验(砂筛分试验) 一、试验目的 测定砂的颗粒级配,计算砂的细度模数,评定砂粒粗细程度。 二、仪器设备 1.标准筛:包括孔径为9.5.4.75.2.36.1.18,0.6.0.3.0.15mm的方孔筛以及筛的底盘和 盖一个。 2.电子天平、摇筛机、搪瓷盘(小)、毛刷。 三、试验步骤 1.准确称取试样500g。 2.将孔径为9.5.4.75.2.36.1.18、0.6.0.3.0.15mm的筛,按孔径大小顺序叠置,孔径最 大的放在最上层,将试样倒入最上层9.5mm筛内,加盖后,置于摇筛机上摇筛10分钟。 3.将整套筛从摇筛机上取下,按孔径从大至小,逐个于在洁净瓷盘上用手进筛分,直至 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0.1%时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个筛中,按此顺序进行, 直至每个筛的试样全部筛完为止。如试样为特细砂,在筛分时增加0.075mm的方孔筛一只。 4.称量各号筛筛余试样重量(精确至1g),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剩余量总和与 筛分前的试样总重相比,相差不得超过1%,否则必须重新试验. 四、试验结果 1.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量的百分率(精确至0.1%)。 2.计算累计筛分百分率:该号筛上分计筛余百分率与大于该号筛上分计筛余百分率的总 和。(精确至0.1%) 3.记录格式:

记录尺分计筛余累计筛余A(%)寸(mm)质量(g)质量百分数a(%)4.75A,ai2.36A2a21. 18A3as0. 60Aa40.30Asas0. 15Asa.<0. 154.按下列计算细度模数Mx(精确至0.01)Mx = (S +4, +A,+4, +A.)-54I100- A,式中:A,Az、A3、A4、A、A。分别为:4.75.2.36.1.18、0.6.0.3.0.15mm,各筛上的累计筛余百分率。5.根据累计筛百分率计算结果,绘制筛分曲线。10
10 记录尺 寸(mm) 分计筛余 累计筛余An (%) 质量(g) 质量百分数an (%) 4.75 a1 A1 2.36 a2 A2 1.18 a3 A3 0.60 a4 A4 0.30 a5 A5 0.15 a6 A6 <0.15 4.按下列计算细度模数 M X (精确至0.01) 1 2 3 4 5 6 1 100 ( ) 5 A A A A A A A M X = 式中:A1.A2、A3、A4、A5、A6 分别为:4.75. 2.36.1.18、0.6.0.3.0.15mm,各筛上的 累计筛余百分率。 5.根据累计筛百分率计算结果,绘制筛分曲线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枣庄学院:《土木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指导书.pdf
- 枣庄学院:《土力学及混凝土基本构件实验》课程实验指导书.pdf
- 枣庄学院:《土木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实验指导书.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0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property matrices.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1 Multi-degree-of-freedom systems(MDOF)Undamped free vibrations.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2 Analysis of dynamic response using superposition.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3 Vibration analysis by matrix iteration.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5 Analysis of MDOF dynamic response(step-by-step methods).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4 Selection of dynamic degrees of freedom.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7 Distributed-parameter systems(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motion).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9 Distributed-parameter systems(Analysis of dynamic response).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6 Variational formulation of the equations of motion.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18 Distributed-parameter systems(Analysis of undamped free vibration).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1 Overview of structural dynamics(1/2).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1 Overview of structural dynamics(2/2).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3 Response to harmonic loading.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5 Response to impulsive loading.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4 Response to periodic loading.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2 Analysis of free vibration.pdf
- 《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课件(讲稿)08 Generalized SDOF systems.pdf
- 枣庄学院:《土力学及混凝土基本构件实验》课程教学大纲.pdf
- 枣庄学院:《土木工程材料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Experi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