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沿线流量与节点流量

教学设计五沿线流量和节点流量章节第5章管段流量、管径和水头损失课程名称给排水管道系统名称5.2沿线流量和节点流量教学课程讲授给排水专业45分钟设计教师对象时间本科生课堂1、掌握采用长度比流量计算沿线流量的方法,了解面积比流量法;教学2、熟悉节点流量计算过程中有关折算系数的推导过程。目的3、掌握节点流量的计算方法。5.2沿线流量和节点流量1、沿线流量:供给该管段两侧用户所需流量。(3min)分配管qiq3Q11q54971934954q1BeDq6929294Q294图5-1干管配水情况+如图所示:干管除供沿线两旁为数较多的居民生活用水q、92等外,还要供给分配管流量q1、92、9a等,还有可能给少数大用水户供应集中流量Q1、Q2、Q等。由于用水点多,用水量经常变化,所以按实际情况进行管网计算是非常繁杂的,而且在实际工程中也无必要。所以,为教学内容了计算方便,常采用简化法一一比流量法,即假定小用水户的流量均及匀分布在全部干管上。比流量法有长度比流量和面积比流量两种。教学(1)长度比流量:假定沿线流量q、92均匀分布在全部配水安排干管上,则管线单位长度上的配水流量称为长度比流量,记为q.[L/(sm)],即:(5min)_9-20,qs=EL式中:Q一一管网总用水量,L/s:ZQ一一工业企业及其他大用户的集中流量之和,L/s。ZL一一管网配水干管总计算长度,m;(单侧配水的管段按实际长度的一半计入:双侧配水的管段,计算长度等于实际长度:两侧不配水的管线长度不计。)qi+qtqt图5-2沿线流量均匀出流假设
教学设计五 沿线流量和节点流量 章节 名称 第 5 章管段流量、管径和水头损失 5.2 沿线流量和节点流量 课程名称 给排水管道系统 教学 对象 给排水专业 本科生 课程讲授 时间 45 分钟 设计教师 课堂 教学 目的 1、掌握采用长度比流量计算沿线流量的方法,了解面积比流量法; 2、熟悉节点流量计算过程中有关折算系数的推导过程。 3、掌握节点流量的计算方法。 教学 内容 及 教学 安排 5.2 沿线流量和节点流量 1、沿线流量:供给该管段两侧用户所需流量。(3min) 如图所示:干管除供沿线两旁为数较多的居民生活用水 q1′、q2′等外, 还要供给分配管流量 q1、q2、q3等,还有可能给少数大用水户供应集中 流量 Q1、Q2、Q3等。由于用水点多,用水量经常变化,所以按实际情况 进行管网计算是非常繁杂的,而且在实际工程中也无必要。所以,为 了计算方便,常采用简化法——比流量法,即假定小用水户的流量均 匀分布在全部干管上。比流量法有长度比流量和面积比流量两种。 (1)长度比流量:假定沿线流量 q1′、q2′.均匀分布在全部配水 干管上,则管线单位长度上的配水流量称为长度比流量,记为 qs[L/(s •m)],即:(5min) L Q Q q i s _ 式中:Q——管网总用水量,L/s; ∑Qi——工业企业及其他大用户的集中流量之和,L/s。 ∑L——管网配水干管总计算长度,m;(单侧配水的管段按实际 长度的一半计入;双侧配水的管段,计算长度等于实际长度;两侧不配 水的管线长度不计。) 图 5-2 沿线流量均匀出流假设 ql+qt qt

长度比流量法表达沿线流量计算公式:9,=9,L优缺点:计算简单、方便,但忽略了沿管线供水人数和用水量的差别,有缺陷。(2)面积比流量:假定沿线流量q、92….…均匀分布在整个供水面积上,则:单位面积上的配水流量称为面积比流量,记作q[L/(s·m)],即:(5min)9 =0-20EA式中区ZA一一给水区域内沿线配水的供水面积总和,m;(a)(b)图5-3按供水面积法求比流量面积比流量法表达沿线流量计算公式:9,=QA·4,优缺点:计算比较准确,但计算过程较麻烦。当供水区域的干管分布比较均匀、干管距离大致相同的管网,用长度比流量法计算较为简便。(3)例题:当存在下列哪些因素时,按干管长度的比流量确定沿线流量会产生较大误差?(2min)(A)沿线存在较多广场、公园等无建筑物地区(B)沿线不同管段建筑密度差异很大(C)沿线存在较多大用户集中用水(D)沿线单位管长用水人数有很大区别2、节点流量:以变化的沿线流量折算为管段两端节点流出的流量,即节点流量。(15min)管道内任意断面X处的流量可表达为:L-xL-x(设=)q=g,qx=q,+LLqi该流量变化的管道L中的水头损失可表示为:(+)h= [ dh =aq".d积分,得:aq"[+1] - ] h=@
长度比流量法表达沿线流量计算公式:qy qs Li 优缺点:计算简单、方便,但忽略了沿管线供水人数和用水量的差别, 有缺陷。 (2)面积比流量:假定沿线流量 q1′、q2′.均匀分布在整个供水 面积上,则:单位面积上的配水流量称为面积比流量,记作 qA[L/(s• m 2)],即:(5min) A Q Q q i A _ 式中 ∑A——给水区域内沿线配水的供水面积总和,m 2; 图 5-3 按供水面积法求比流量 面积比流量法表达沿线流量计算公式: qy qA Ai 优缺点:计算比较准确,但计算过程较麻烦。当供水区域的干管分布 比较均匀、干管距离大致相同的管网,用长度比流量法计算较为简便。 (3)例题:当存在下列哪些因素时,按干管长度的比流量确定沿线流 量会产生较大误差?(2min) (A)沿线存在较多广场、公园等无建筑物地区 (B)沿线不同管段建筑密度差异很大 (C)沿线存在较多大用户集中用水 (D)沿线单位管长用水人数有很大区别 2、节点流量:以变化的沿线流量折算为管段两端节点流出的流量,即 节点流量。(15min) 管道内任意断面 x 处的流量可表达为: L L x q q L L x qx qt l _ 1 _ (设 l t q q ) 该流量变化的管道 L 中的水头损失可表示为: dx L L x h dh aq n L L n 0 0 _ 1 积分,得: aq L n h n n n 1 1 1 1 1 1 ○1

q.+qjdx4(1-a)q,aq图5-4沿线流量折算成节点流量图5-4中水平虚线表示沿线不变的折算流量等于:q=q,+q式中:α一一折算系数,即把沿线变化的流量折算成在管段两端节点流出的流量的系数。折算流量所产生的水头损失为:?h=alq"=aLq"(y+α)"联立①两式,可得:(y + 1)*l - +?α=-n+1取水头损失公式的指数为n=2,带入式得:α=/++1/3-从上式可见,折算系数α仅与有关:(1)在管网末端的管段,转输流量q,=0,则=0,得:α=/1/3=0.577;(2)在管网起端的管段,转输流量远大于沿线流量,得:α=0.5。例题1:工程设计中,为便于管网计算,通常采用折算系数α=0.5将管段沿线流量折算为管段两端节点流量,但实际上该折这算系数是一个近似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哪几项?(2min):(A)靠近水厂出水管道的管段的折算系数大于0.5(B)靠近管网末端的管段的折算系数大于0.5(C)越靠近水厂出水管的管段的折算系数越接近于0.5(D)越靠近管网末端的管段的折算系数越接近于0.5例题2:某城镇最高时总用水量为284.7L/s,其中集中供应工业用水量为189.2L/s。干管各管段编号及长度如下图所示,管段4-5、1-2及2-3为单侧配水,其余为两侧配水。试求:(1)干管的比流量;(2)各管段的沿线流量:(3)各节点流量。(13min)
图 5-4 沿线流量折算成节点流量 图 5-4 中水平虚线表示沿线不变的折算流量 q 等于: q qt q1 式中: ——折算系数,即把沿线变化的流量折算成在管段两端节点 流出的流量的系数。 折算流量所产生的水头损失为: n n n h alq aLq1 ○2 联立○1 ○2 两式,可得: n n n n 1 1 1 1 ○3 取水头损失公式的指数为 n=2,带入○3 式得: 1 3 2 从上式可见,折算系数 仅与 有关: (1) 在管网末 端的管段,转 输流量 qt =0,则 =0,得: 1 3 0.577 ; (2) 在管网起端的管段,转输流量远大于沿线流量,得: 0.5 。 例题 1:工程设计中,为便于管网计算,通常采用折算系数 0.5 将 管段沿线流量折算为管段两端节点流量,但实际上该折这算系数是一 个近似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哪几项?(2min): (A)靠近水厂出水管道的管段的折算系数大于 0.5 (B)靠近管网末端的管段的折算系数大于 0.5 (C)越靠近水厂出水管的管段的折算系数越接近于 0.5 (D)越靠近管网末端的管段的折算系数越接近于 0.5 例题 2:某城镇最高时总用水量为 284.7 L/s,其中集中供应工业用水 量为 189.2 L/s。干管各管段编号及长度如下图所示,管段 4-5、1-2 及 2-3 为单侧配水,其余为两侧配水。试求:(1)干管的比流量;(2) 各管段的沿线流量;(3)各节点流量。(13min)

5绿地居住区6二级756756泵站008008居住区居住区008756756工厂绿地321教学重点:沿线流量的长度比流量计算方法,节点流量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节点流量计算过程中折算系数的推导过程。教学对策:(1)采用图片、示意图的方式对所介绍的基本理论进行直观的讲授,重点使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工程建立联系;与(2)沿线流量的长度比流量计算方法,主要通过引入相对综合性的例难点题讲解其具体计算过程,使学生掌握该类计算的方法。而后,通对策过预留习题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掌握和继续巩固该类计算问题。(3)节点流量计算过程中有关折算系数的问题,主要通过教师严谨的板书推导完成,教师讲授时注重推导的逻辑性,逐步的引导学生完成推导内容,使学生理解推导的结论性内容。教学采用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二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基本概念、公方法式推导的讲述过程中主要采用板书,讲述过程中所用到的图片、例题等与内容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手段习题:1、当存在下列哪些因素时,按干管长度比流量确定沿线流量会产生较大误差?(A)沿线存在较多广场、公园等无建筑物地区(B)沿线不同管段建筑密度差异很大作业杰(C)沿线存在较多大用户集中用水及(D)沿线单位管长用水人数有很大区别课外52、城镇配水管网计算中,通常将沿线流资源推荐量通过折算系数折算成节点流量。请根SL/s6L/sAL/s据折算系数的定义,比较右图中管段2C杰—6精确折算系数A2-和管段2—3的精确10L/s14L/s折算系数A2-3大小?.6D(A)A2-6>A2-3(B) A2-6=A2-3TL/s(C)A2-6<A2-3(D)不能确定
重点 与 难点 对策 教学重点:沿线流量的长度比流量计算方法,节点流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节点流量计算过程中折算系数的推导过程。 教学对策: (1) 采用图片、示意图的方式对所介绍的基本理论进行直观的讲授, 使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工程建立联系; (2) 沿线流量的长度比流量计算方法,主要通过引入相对综合性的例 题讲解其具体计算过程,使学生掌握该类计算的方法。而后,通 过预留习题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掌握和继续巩固该类计算问题。 (3) 节点流量计算过程中有关折算系数的问题,主要通过教师严谨的 板书推导完成,教师讲授时注重推导的逻辑性,逐步的引导学生 完成推导内容,使学生理解推导的结论性内容。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采用板书为主,多媒体为辅,二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基本概念、公 式推导的讲述过程中主要采用板书,讲述过程中所用到的图片、例题等 内容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作业 及 课外 资源 推荐 习题: 1、当存在下列哪些因素时,按干管长度比流量确定沿线流量会产生较 大误差? (A)沿线存在较多广场、公园等无建筑物地区 (B)沿线不同管段建筑密度差异很大 (C)沿线存在较多大用户集中用水 (D)沿线单位管长用水人数有很大区别 2、城镇配水管网计算中,通常将沿线流 量通过折算系数折算成节点流量。请根 据折算系数的定义,比较右图中管段 2 —6精确折算系数A2-6和管段2—3的精确 折算系数 A2-3大小? (A) A2-6>A2-3 (B)A2-6=A2-3 (C) A2-6<A2-3 (D)不能确定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水塔与清水池容积计算.pdf
- 《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给水系统的水压关系.pdf
- 《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分区给水的能量分析.pdf
- 《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输水管渠计算.pdf
- 《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污水管道计算.pdf
- 《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排水系统总论.pdf
- 《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雨水调蓄池.pdf
- 《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污水管道设计.pdf
- 《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合流制管渠设计流量的确定.pdf
- 《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雨水管渠设计流量的确定.pdf
- 《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用水量计算.pdf
- 《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授课教案(教学设计)工业给水系统.pdf
- 《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授课教案(教学方案).pdf
- 《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The Preliminary design for Pipeline Network of Water and Wastewater.pdf
- 《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考试大纲(给水排水管网工程).pdf
- 《给排水管道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Pipeline Network of Water and Wastewater.pdf
-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九章 其它设施简介.ppt
-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五章 室内消防给水系统 1/2(不含演示动画).ppt
-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建筑内部给水工程.ppt
-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八章 室内热水供应系统(不含演示动画).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