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二章 大量营养元素

第二章 大量营养元素 李晓林材料
李晓林材料 第二章 大量营养元素

第一节植物的营养成分 植物的组成和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 植物的组成成分: 80% 水 42% %0 Cl 20% 5%P 干物质 5%Ca Je M 干物质组成成分: 24% 4% 1% Na 30%粗纤 氧 1%微量元素:Fe 12%蛋白质 Z,Mn、Cu,B 8%无氮浸出物 4%脂肪 萁他元素 6%灰分 灰分的组成成分
李晓林材料 第一节 植物的营养成分 其他元素 一、植物的组成和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

植物的组成成分: 必需营养元素 非必需营养元素 80% 有益元素 水 其它元素 42% 钾 20% %% CsP 干物质 干物质组成成分: 24% 1%Na 30%粗纤 氧 1%微量元素;Fe 12%蛋白质 .Mn,Cu, B 48%无氮浸出物 4%脂肪 6%灰分 灰分的组成成分 其他元素
李晓林材料 其他元素 必需营养元素 非必需营养元素 有益元素 其它元素

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 对于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作用直接 性的化学元素称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确定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 必要性: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 期 不可替代性:缺少这种元素后,植物会出现特有 的症状,而其它元素均不能代替其作用,只 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会减轻或消失 直接性:这种元素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 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 的间接作用。 李晓林材料* Arnon& Stout.1939
李晓林材料 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 对于植物生长具有必需性、不可替代性和作用直接 性的化学元素称为植物必需营养元素 确定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 •必要性: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命周 期 •不可替代性:缺少这种元素后,植物会出现特有 的症状,而其它元素均不能代替其作用,只 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会减轻或消失。 •直接性:这种元素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 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 的间接作用。 *Arnon & Stout,1939

非必需营养元素中一些特定的元素,对特 定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为某些种类植物所 必需,这些元素为有益元素 例:豆科作物-钴 藜科作物-钠; 硅藻和水稻-硅
李晓林材料 非必需营养元素中一些特定的元素,对特 定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益,或为某些种类植物所 必需,这些元素为有益元素。 例:豆科作物-钴; 藜科作物-钠; 硅藻和水稻-硅

目前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 营养元素有17种。它们是碳、氢、氧、氮、 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 鉏、氯、镍。 C N Mo Mr BFe K 二、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和确定的年份
李晓林材料 目前 国内外公认的高等植物所必需的 营养元素有17种。它们是碳、氢、氧、氮、 磷、钾、钙、镁、硫、铁、硼、锰、铜、锌、 鉬、氯、镍。 Mn B Fe S N C O H Ca K P Cu Cl Zn Mo Mg 二、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和确定的年份 Ni

三、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和来源 分组原则:根据植物体内含量的多少分为大量营 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一般以占干物质重量的 0.1%为界线。大量营养元素含量占干物重的 0.1%以上,包括C、H、O、N、P、K、Ca、 Mg、S等9种;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一般在0.1%以 下,包括Fe、B、Mn、Cu、Zn、Mo、C等7种 来源:碳和氧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氢和氧来自水 其它的必需营养元素几乎全部是来自土壤。 由此可见,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介质,而且也 是植物所需矿质养分的主要供给者
李晓林材料 分组原则:根据植物体内含量的多少分为大量营 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一般以占干物质重量的 0.1%为界线。大量营养元素含量占 干物重的 0.1%以上,包括C、H、O、N、 P、K、Ca、 Mg、S等9种; 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一般在0.1%以 下,包括 Fe、B、Mn、Cu、Zn、Mo、Cl等7种 来源:碳和氧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氢和氧来自水 其它的必需营养元素几乎全部是来自土壤。 由此可见,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介质,而且也 是植物 所需矿质养分的主要供给者。 三、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和来源

正常生长植株的干物质中营养元素的平均含量 元素号 umo/克(干重) mg/kg %0 0.001 0 0.1 0.6 Zn 0.30 0 钼铜锌锰铁硼氯硫磷镁钙钾氮氧碳氢 1.0 50 Fe 2.0 B 2.0 20 3.0 100 3.0 0.1 60 M g 80 0.2 125 K 250 1000 30000 40000 H 60000
李晓林材料 正常生长植株的干物质中营养元素的平均含量 元素 符号 mol/克(干重) mg/kg % Mo 0.001 0.1 - Cu 0.1 0.6 - Zn 0.30 20 - Mn 1.0 50 - Fe 2.0 100 - B 2.0 20 - Cl 3.0 100 - S 3.0 - 0.1 P 60 - 0.2 Mg 80 - 0.2 Ca 125 - 0.5 K 250 - 1.0 N 1000 - 1.5 O 30000 - 45 C 40000 - 45 H 60000 - 6 钼 铜 锌 锰 铁 硼 氯 硫 磷 镁 钙 钾 氮 氧 碳 氢

三、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和来源 分组原则:根据植物体内含量的多少分为大量营 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一般以占干物质重量的 0.1%为界线。大量营养元素含量占干物重的 0.1%以上,包括C、H、O、N、P、K、Ca、 Mg、S等9种;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一般在0.1%以 下,包括Fe、B、Mn、Cu、Zn、Mo、C等7种 来源:碳和氧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氢和氧来自水 其它的必需营养元素几乎全部是来自土壤。 由此可见,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介质,而且也 是植物所需矿质养分的主要供给者
李晓林材料 分组原则:根据植物体内含量的多少分为大量营 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一般以占干物质重量的 0.1%为界线。大量营养元素含量占 干物重的 0.1%以上,包括C、H、O、N、 P、K、Ca、 Mg、S等9种; 微量营养元素含量一般在0.1%以 下,包括 Fe、B、Mn、Cu、Zn、Mo、Cl等7种 来源:碳和氧来自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氢和氧来自水 其它的必需营养元素几乎全部是来自土壤。 由此可见,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介质,而且也 是植物 所需矿质养分的主要供给者。 三、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和来源

四、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营养功能 K Mengel和E. A Kirkby把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分 为四组: 第一组:植物有机体的主要组分,包括C、H O、N和S; 第二组:P、B(S都以无机阴离子或酸分子的 形态被植物吸收,并可与植物体中的羟基化合物进 行酯化作用; 第三组:K、(Na)、Ca、Mg、Mn、Cl,这些 离子有的能构成细胞渗透压,有的活化酶,或成为 酶和底物之间的桥接元素; 第四组:Fe、Cu、Zn、Mo、Ni,这些元素的 大多数可通过原子价的森化传递电子
李晓林材料 K.Mengel和E.A.Kirkby把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分 为四组: 第一组:植物有机体的主要组分,包括C、H、 O、N和S; 第二组: P、B(Si)都以无机阴离子或酸分子的 形态被植物吸收,并可与植物体中的羟基化合物进 行酯化作用; 第三组:K、(Na)、Ca、Mg、Mn、Cl,这些 离子有的能构成细胞渗透压,有的活化酶,或成为 酶和底物之间的桥接元素; 第四组:Fe、Cu、Zn、Mo、Ni,这些元素的 大多数可通过原子价的变化传递电子。 四、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营养功能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生态学知识》讲义ppt电子课件.ppt
-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九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ppt
-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章 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ppt
-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ppt
-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ppt
-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种群与群落.ppt
-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ppt
-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ppt
-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章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ppt
-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章 农业发展与中国生态农业.ppt
- 《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章 绪论.ppt
- 南京农业大学:《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四章 有机肥料营养及施用.ppt
- 南京农业大学:《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二章 植物的微量元素营养与微量元素肥料.ppt
- 南京农业大学:《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四章 复混肥料(掌握主要的复肥品种).ppt
- 《土壤理化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土壤水分的测定.doc
- 《土壤理化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土壤脲酶活性测定.doc
- 《土壤理化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土壤酶活性测定.doc
- 《土壤理化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土壤磷酸酶测定(酸性、中性和碱性磷酸酶).doc
- 《土壤理化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土壤颗粒分析及手测质地.doc
- 《土壤理化分析》课程教学资源(讲义)土壤结构形状的观察及微团聚体分析.doc
-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第一部分 生物试验工作程序.doc
-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一 作物营养失调症状幻灯片观察.doc
-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二 氮磷钾肥料对同作物生长的效应.doc
-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三 植物营养液培养技术与植物缺素观察.doc
-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四 作物根的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doc
-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五 根系活力的测定.doc
-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六 植物根际化学过程.doc
-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七 常用氮、磷、钾肥料主要性质的检定.doc
-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八 主要化肥的定性鉴定.doc
-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九 土壤中的养分的淋洗及其环境效应检测.doc
-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实验讲义)实验十 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原理及其生态学和农学意义.doc
-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思考题.doc
-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三章 氮素肥料.ppt
-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第四章 磷素肥料.ppt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英文版)Chapter 05 The nutrients translocation in the plant.ppt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英文版)Chapter 06 Foliar application.ppt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英文版)Chapter 07 Factors effecting the plant uptake.ppt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英文版)Chapter 08 Soil Fertility and Nutrient Bioavailability.ppt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英文版)Chapter 09 Fertilizers and environmental.ppt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英文版)Chapter 10 Nitrogen nutrition of plant and Nitrogen fertilizers.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