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06章 假体腔动物

第6章假体腔动物假体腔动物又称原腔动物,是几类动物的总称,包括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轮虫动物门(Rotifero)、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线虫动物门(Nematoda)、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等7个门类。尽管它们的外部形态上差异很大,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亦不甚清楚,但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有假体腔(pseudocoelomate)。假体腔又称为初生体腔,是指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消化道之间的腔,即外胚层的表皮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组成体壁,而肠壁的形成并没有中胚层的参与,仍然由内胚层形成。假体腔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类型。第1节线虫动物门(Nematoda)线虫动物门是原腔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记录的约有15000种,有人估计其种类不少于50万种。它们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及土壤中,生活方式多样,除自由生活外,还有许多种类寄生于动物、植物体内,对人体和家畜的健康造成危害,也使植物发生线虫病害,造成减产。线虫孵化后,除生殖细胞外,体细胞不再分裂,因此线虫的细胞数目是恒定的。一、结构特征1·外部形态线虫头部不明显,有6或3个唇瓣围绕着口。身体呈细长的圆柱形,两部细,通常末端较前端尖细。通常雌雄异形,雌虫末端直,雄虫未端常弯曲。自由生活的线虫一般很小,常不足1mm,最大的也不过几毫米。海中生活的较大,长者达5cm左右。寄生的大小差异很大,小的与自由生活的相似,大的可超过1m。线虫的体表有一角质层,无纤毛,有各种感觉功能的乳突。前端有头感器或侧器、尾端有尾感器,是分类的重要依据。2.体壁体壁由角质层、表皮层(上皮细胞)和肌肉构成。有的种类体表光滑,有些种类体表具有斑纹、小刺或鳞片。角质层发达,有一定的弹性,其下为合胞体的表皮层。合胞体沿背、腹和两侧的4条纵线向内侧加厚,形成背线、腹线和侧线。神经索理在背腹线之中
第 6 章 假体腔动物 假体腔动物又称原腔动物,是几类动物的总称,包括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轮虫 动物门(Rotifero)、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线虫动物门(Nematoda)、线形动物门 (Nematomorpha)、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等 7 个门 类。尽管它们的外部形态上差异很大,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亦不甚清楚,但它们具有一个 共同的特征,即都有假体腔(pseudocoelomate)。 假体腔又称为初生体腔,是指体壁中胚层与内胚层消化道之间的腔,即外胚层的表皮 与中胚层形成的肌肉组成体壁,而肠壁的形成并没有中胚层的参与,仍然由内胚层形成。 假体腔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一种体腔类型。 第 1 节 线虫动物门(Nematoda) 线虫动物门是原腔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记录的约有 15000 种,有人估计其种 类不少于 50 万种。它们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及土壤中,生活方式多样,除自由生活 外,还有许多种类寄生于动物、植物体内,对人体和家畜的健康造成危害,也使植物发生 线虫病害,造成减产。 线虫孵化后,除生殖细胞外,体细胞不再分裂,因此线虫的细胞数目是恒定的。 一、结构特征 1.外部形态 线虫头部不明显,有 6 或 3 个唇瓣围绕着口。身体呈细长的圆柱形,两部细,通常末 端较前端尖细。通常雌雄异形,雌虫末端直,雄虫末端常弯曲。 自由生活的线虫一般很小,常不足 1mm,最大的也不过几毫米。海中生活的较大,长 者达 5cm 左右。寄生的大小差异很大,小的与自由生活的相似,大的可超过 1m。 线虫的体表有一角质层,无纤毛,有各种感觉功能的乳突。前端有头感器或侧器、尾 端有尾感器,是分类的重要依据。 2.体壁 体壁由角质层、表皮层(上皮细胞)和肌肉构成。有的种类体表光滑,有些种类体表 具有斑纹、小刺或鳞片。角质层发达,有一定的弹性,其下为合胞体的表皮层。合胞体沿 背、腹和两侧的 4 条纵线向内侧加厚,形成背线、腹线和侧线。神经索埋在背腹线之中

2条侧线内各有1条排泄管。肌肉层仅有较厚的纵肌层,而无环肌层,因此,线虫类只能摆动,不能伸缩运动。3消化系统线虫具有完全的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和后肠是由外胚层内陷形成的,内壁具角质层;前肠包括口、口腔、咽(食道)咽为圆形管,前段较细,后端膨大成球状;后肠包括直肠和肛门。中肠由来源于内胚层的一层细胞构成,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大部分雄虫射精管开口在直肠的腹面,这部分称为泄殖腔4呼吸系统线虫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自由生活的种类借体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寄生的种类行厌氧呼吸。5.排泄系统线虫的排泄系统仍为原肾型,但排泄系统中完全没有鞭毛和纤毛。原始种类的咽部有1-2个大型的肾细胞进行水分调节和排泄,开口在咽部神经环的腹面。虫的排泄系统是由肾细胞延伸成管状,2条侧管之间有1条横管连接,呈“H"形,并经共同的小管到体前腹中线上的排泄孔。“H"形的管向后的1对发达,分别纵贯在上皮层形成的侧线中,左边的1条较发达,并具细胞核。有的线虫幼虫具有腺型排泄系统,而成虫具有管型排泄系统。6.神经系统线虫的神经系统是圆筒状神经系统,所有神经都嵌在表皮中,与扁形动物的梯式神经系统相当。感觉器官不发达。7生殖系统绝大多数的线虫雌雄异体,进行两性生殖,少数种类进行孤雌生殖。生殖腺管状。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和具肌肉质的射精管。射精管与直肠相通。雄虫大多具交接刺(spicule)。雌性生殖系统一般为双管形,少数单管形,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2个子宫汇合成阴道,阴道开口于腹中线上的雌性生殖孔。螺旋型卵裂,直接或间接发育。幼虫生长有蜕皮现象。线虫在孵化后,除生殖细胞外,细胞分裂停止,其细胞数目恒定,因此为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理想材料。二、几种重要的寄生线虫1.猪虫2人鞭虫
2 条侧线内各有 1 条排泄管。肌肉层仅有较厚的纵肌层,而无环肌层,因此,线虫类只能 摆动,不能伸缩运动。 3.消化系统 线虫具有完全的消化道,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前肠和后肠是由外胚层内陷形成 的,内壁具角质层;前肠包括口、口腔、咽(食道),咽为圆形管,前段较细,后端膨大 成球状;后肠包括直肠和肛门。中肠由来源于内胚层的一层细胞构成,对食物进行消化、 吸收。 大部分雄虫射精管开口在直肠的腹面,这部分称为泄殖腔。 4.呼吸系统 线虫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自由生活的种类借体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寄生的种类 行厌氧呼吸。 5.排泄系统 线虫的排泄系统仍为原肾型,但排泄系统中完全没有鞭毛和纤毛。原始种类的咽部有 1-2 个大型的肾细胞进行水分调节和排泄,开口在咽部神经环的腹面。蛔虫的排泄系统是 由肾细胞延伸成管状,2 条侧管之间有 1 条横管连接,呈“H”形,并经共同的小管到体前腹 中线上的排泄孔。“H”形的管向后的 1 对发达,分别纵贯在上皮层形成的侧线中,左边的 1 条较发达,并具细胞核。有的线虫幼虫具有腺型排泄系统,而成虫具有管型排泄系统。 6.神经系统 线虫的神经系统是圆筒状神经系统,所有神经都嵌在表皮中,与扁形动物的梯式神经 系统相当。感觉器官不发达。 7.生殖系统 绝大多数的线虫雌雄异体,进行两性生殖,少数种类进行孤雌生殖。 生殖腺管状。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储精囊和具肌肉质的射精管。射精管 与直肠相通。雄虫大多具交接刺(spicule)。雌性生殖系统一般为双管形,少数单管形, 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2 个子宫汇合成阴道,阴道开口于腹中线上的雌性生殖孔。 螺旋型卵裂,直接或间接发育。幼虫生长有蜕皮现象。线虫在孵化后,除生殖细胞 外,细胞分裂停止,其细胞数目恒定,因此为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理想材料。 二、几种重要的寄生线虫 1.猪蛔虫 2.人鞭虫

3.十二指虫钩虫4.绕虫5.丝虫三、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类群无尾感器纲尾感器纲有无尾感器退化或无排泄器官有成对的纵管交接器雄虫有1个交合刺雄虫有1对交合刺生活方式多数营自由生活多数营寄生生活常见种类旋毛虫、人鞭虫、扭曲线虫虫、丝虫、钩虫第2节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腹毛动物被认为是假体腔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它们生活在海洋或淡水底部沉积物周围,体长仅65-500μm,目前已发现约400种,因身体腹面生有纤毛而得名。常与轮形动物门一起合称为担轮动物。腹毛类体长形,背面隆起,其角质层呈鳞片状,并有许多棘;腹面扁平,纤毛只有腹面,常排成1或2纵带或数横带。体表有角质层,其内为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内为环肌和纵肌,纵肌通常6对。口在前端,口腔内有齿与钩。除口周围有普通纤毛外,头部还有司感觉的长纤毛或棘毛丛。消化管与线虫相同,分口、咽、肠、直肠和肛门,咽部肌肉发达,咽球内有腺体,肛门开口于体后腹面。体后端分叉,每一叉的末端有粘腺的开口,因此可作固着之用。2条具焰茎球的原肾管开孔在腹方中央(有的无排泄系统),无排泄囊(膀胱)。在咽的前端,两侧各有一神经节,左右互相连接,即为脑。原体腔不发达。与大多数假体腔动物不同,海产腹毛动物仍为原始的雌雄同体,单一的卵巢充满整个原体腔,一次产1-5枚卵。直接发育,无幼虫期。淡水种类行孤雌生殖,雄性生殖系统完全退化
3.十二指虫钩虫 4.绕虫 5.丝虫 三、线虫动物门的主要类群 无尾感器纲 尾感器纲 尾感器 无 有 排泄器官 退化或无 有成对的纵管 交接器 雄虫有 1 个交合刺 雄虫有 1 对交合刺 生活方式 多数营自由生活 多数营寄生生活 常见种类 旋毛虫、人鞭虫、扭曲线虫 蛔虫、丝虫、钩虫 第 2 节 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 腹毛动物被认为是假体腔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它们生活在海洋或淡水底部沉积物周 围,体长仅 65-500μm,目前已发现约 400 种,因身体腹面生有纤毛而得名。常与轮形动 物门一起合称为担轮动物。 腹毛类体长形,背面隆起,其角质层呈鳞片状,并有许多棘;腹面扁平,纤毛只有腹 面,常排成 1 或 2 纵带或数横带。体表有角质层,其内为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内为环肌和 纵肌,纵肌通常 6 对。口在前端,口腔内有齿与钩。除口周围有普通纤毛外,头部还有司 感觉的长纤毛或棘毛丛。消化管与线虫相同,分口、咽、肠、直肠和肛门,咽部肌肉发 达,咽球内有腺体,肛门开口于体后腹面。体后端分叉,每一叉的末端有粘腺的开口,因 此可作固着之用。2 条具焰茎球的原肾管开孔在腹方中央(有的无排泄系统),无排泄囊 (膀胱)。在咽的前端,两侧各有一神经节,左右互相连接,即为脑。原体腔不发达。 与大多数假体腔动物不同,海产腹毛动物仍为原始的雌雄同体,单一的卵巢充满整个 原体腔,一次产 1-5 枚卵。直接发育,无幼虫期。淡水种类行孤雌生殖,雄性生殖系统完 全退化

常见种类如鼬虫(Chaetonotus)。睡液腺侧神经索原肠假体腔一肠?卵卵巢直肠肛门粘附腺第3节轮虫动物门(Rotifera)轮形动物种类很多,已记录有1800余种,许多是世界性分布的。既有在淡水和海洋浮游生活和底栖生活的种类,也有共生或寄生的种类,既有单体生活的,也有群体生活的还有在潮湿土壤中生活的种类。轮形动物较小,体长0.5-3mm,呈长圆形或囊形,身体可分为头部、驱部及尾部尾部末端常有1-4中趾。头部具一轮盘(trochaldisc)(或称头冠corona),是由身体前端腹面口周围的纤毛区及环绕头区的纤毛环组成的纤毛器。其上纤毛经常打动,有运动和摄食功能。除轮盘外轮虫体表其他部位无纤毛。头部后是囊状的驱干部,内有内脏器官。尾部有由2-30个腺
常见种类如鼬虫(Chaetonotus)。 第 3 节 轮虫动物门(Rotifera) 轮形动物种类很多,已记录有 1800 余种,许多是世界性分布的。既有在淡水和海洋浮 游生活和底栖生活的种类,也有共生或寄生的种类,既有单体生活的,也有群体生活的, 还有在潮湿土壤中生活的种类。 轮形动物较小,体长 0.5-3mm,呈长圆形或囊形,身体可分为头部、躯干部及尾部, 尾部末端常有 1-4 中趾。 头部具一轮盘(trochal disc)(或称头冠 corona),是由身体前端腹面口周围的纤毛区 及环绕头区的纤毛环组成的纤毛器。其上纤毛经常打动,有运动和摄食功能。除轮盘外, 轮虫体表其他部位无纤毛。头部后是囊状的躯干部,内有内脏器官。尾部有由 2-30 个腺

细胞组成的足腺(pedalgland)。足腺的分泌物通过足腺管开口在趾或尾端部,身体借足腺分泌物附着在其他物体上。漂浮生活种类的尾端常退化或消失。轮虫体壁的外层是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角质层,有些种类躯干部角质层加厚成甲板及刺、棘等结构。上皮细胞之内为独立成束的肌肉。环肌形成一定数目的环肌带;纵肌束较发达,特别是在头、尾区,肌肉的收缩可使头、尾伸出或缩回驱干部。由体壁也伸出肌肉到消化道等器官,以固定器官的位置。肌肉的组成是平滑肌与横纹肌。肌肉之内即为假体腔,其中充满体腔液,体腔液中含有分枝成网状的变形细胞。厂胃腺广兜甲背触器一表皮原体腔1泄殖腔肠肛门(涨殖孔)伊爽足福生殖囊HCL粘腺膀胱L顺[轮盘原肾管L头(头冠)L烟轮虫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游泳或爬行或是两种方式结合进行。它们靠纤毛轮盘的旋转以推动身体游泳前进。在水底沉积物上附着生活的种类,靠尾部粘附腺产生分泌物,可在物体上做蛭形爬行运动。远洋漂浮生活的种类,尾部退化,驱干成球状,体表长出长刺以增加表面积或体内出现油滴以增强漂浮机能,运动的方式常随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轮虫是肉食性种类,以各种原生动物,小型的淡水动物为食。口位于身体前端腹面,常被轮盘环绕,,由口直接通入咽(捕食种类)或借助于一个小管开口到咽(悬浮取食的种类),咽壁具很厚的肌肉呈球状,其内壁有角质层,并有角质层特化成几个大的突起,构成轮虫特有的咀嚼器(trophi),因此轮虫的咽又称咀嚼囊(mastax),它的功能主要是机械消化用以研磨食物。在捕食性的轮虫,取食时咽中的咀嚼器可由口中伸出,用以捕食或把持食物,然后与食物一起缩回咽中进行食物的研磨。在悬浮取食的种类,靠口前或口后纤毛带上纤毛的打动,造成水流,再将水流中微小的食物颗粒扫入咽中。也可以靠咽壁肌肉的抽吸作用、吸食捕获物体内的汁液,一些寄生的种类轮盘减小,咽完全退化。咽壁四周还有2一7个睡液腺,直接开口到咽,它的分泌物可帮助消化食物。咽后为膨大的胃胃的两侧各有一胃腺(gastricgland),可以分泌消化酶,食物在胃中被消化和吸收。轮虫主要是胞外消化。胃后为短的肠,肠末端汇合排泄管及生殖腺管形成泄殖腔(cloaca),从泄殖腔孔开口到身体背面驱干的末端。轮虫没有呼吸及循环系统,以体表进行气体交换,靠体腔液完成物质的输送轮虫的排泄器官为一对原肾,位于假体腔的两侧,每个原肾包括几个到20个焰茎球(flamebulb)及一个排泄管,它们是由一个多核细胞组成。细胞核位于排泄管管壁中
细胞组成的足腺(pedal gland)。足腺的分泌物通过足腺管开口在趾或尾端部,身体借足腺 分泌物附着在其他物体上。漂浮生活种类的尾端常退化或消失。 轮虫体壁的外层是上皮细胞分泌形成的角质层,有些种类躯干部角质层加厚成甲板及 刺、棘等结构。上皮细胞之内为独立成束的肌肉。环肌形成一定数目的环肌带;纵肌束较 发达,特别是在头、尾区,肌肉的收缩可使头、尾伸出或缩回躯干部。由体壁也伸出肌肉 到消化道等器官,以固定器官的位置。肌肉的组成是平滑肌与横纹肌。肌肉之内即为假体 腔,其中充满体腔液,体腔液中含有分枝成网状的变形细胞。 轮虫的运动方式主要是游泳或爬行或是两种方式结合进行。它们靠纤毛轮盘的旋转以 推动身体游泳前进。在水底沉积物上附着生活的种类,靠尾部粘附腺产生分泌物,可在物 体上做蛭形爬行运动。远洋漂浮生活的种类,尾部退化,躯干成球状,体表长出长刺以增 加表面积或体内出现油滴以增强漂浮机能,运动的方式常随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 轮虫是肉食性种类,以各种原生动物,小型的淡水动物为食。口位于身体前端腹面, 常被轮盘环绕,由口直接通入咽(捕食种类)或借助于一个小管开口到咽(悬浮取食的种 类),咽壁具很厚的肌肉呈球状,其内壁有角质层,并有角质层特化成几个大的突起,构 成轮虫特有的咀嚼器(trophi),因此轮虫的咽又称咀嚼囊(mastax),它的功能主要是机 械消化用以研磨食物。在捕食性的轮虫,取食时咽中的咀嚼器可由口中伸出,用以捕食或 把持食物,然后与食物一起缩回咽中进行食物的研磨。在悬浮取食的种类,靠口前或口后 纤毛带上纤毛的打动,造成水流,再将水流中微小的食物颗粒扫入咽中。也可以靠咽壁肌 肉的抽吸作用、吸食捕获物体内的汁液,一些寄生的种类轮盘减小,咽完全退化。咽壁四 周还有 2—7 个唾液腺,直接开口到咽,它的分泌物可帮助消化食物。咽后为膨大的胃, 胃的两侧各有一胃腺(gastric gland),可以分泌消化酶,食物在胃中被消化和吸收。轮虫 主要是胞外消化。胃后为短的肠,肠末端汇合排泄管及生殖腺管形成泄殖腔(cloaca),从 泄殖腔孔开口到身体背面躯干的末端。 轮虫没有呼吸及循环系统,以体表进行气体交换,靠体腔液完成物质的输送。 轮虫的排泄器官为一对原肾,位于假体腔的两侧,每个原肾包括几个到 20 个焰茎球 (flame bulb)及一个排泄管,它们是由一个多核细胞组成。细胞核位于排泄管管壁中

焰茎球也呈倒杯形,由杯顶向管腔伸出许多鞭毛,焰球内壁周围还有大小不等的原生质柱,焰球的两侧有原生质管与排泄管相通,左右排泄管在后端联合形成膀胱(bladder),开口到泄殖腔,原肾的功能主要是水分的调节。随水分的排出,可以带走一些代谢产物。咽的背面有一分叶状的脑神经节,由它分出两条神经索直达身体后端,由脑向前发出神经到感官。轮虫的感官包括小眼、触须及轮盘处的感觉毛。有人认为头部的脑后器也是感觉器官,尚有待证实。轮虫是雌雄异体并异形的动物,一些轮虫没有雄虫,有雄性个体的种类,其雄性个体仅在年周期的一定时间内出现,因此轮虫的生殖方式主要是孤雌生殖,或配合以有性生殖。轮虫的雄性个体很小,最小的仅为雌体体积的1/10,雄性个体的一些结构如泄殖腔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均退化消失。一般具有一个囊状的精巢及一具纤毛的输精管,以生殖孔直接开口在身体后端。在输精管的两侧有一对前列腺,输精管的末端形成阴茎。某些轮虫雌性生殖系统包括有两个生殖腺(双巢类):它是由单层合胞上皮细胞包围的一个囊,内有卵巢及卵黄腺,卵黄腺产生的卵黄可直接供给卵。每个生殖腺有一短的输卵管,分别开口到泄殖腔。双巢类的一些种轮虫完全行孤雌生殖。一些种类只有一个生殖腺(单巢类)及一个生殖管,每个雌虫可产卵8-20粒。有雄虫的种类,雄虫出现后需交配授精。单巢类的轮虫,具有雄性个体,行孤雌生殖及有性生殖。通常在外界环境适宜时,雌虫行孤雌生殖,由雌性个体产生大而卵壳较薄的卵,这种卵成熟过程中不发生减数分裂,称为非需精卵(amicticegg),它可以很快地发育成雌性个体,这种雌体又行孤雌生殖,称非混交雌体(amicticfemale)。如此重复可行许多代孤雌生殖。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或有其他刺激时,轮虫种群中会出现混交雌体(micticfemale),它产生小型的卵,卵壳亦薄,这种卵在成熟过程中经过了减数分裂,称需精卵(micticegg),需精卵如果不受精,则孵化成雄性,雄虫的寿命很短。卵如果受精,则发育成一个具厚卵壳的休眠卵(restingegg)。休眠卵可以对抗各种不良环境长达数月之久,待环境转好时,再孵化成非混交雌虫,它又开始孤雌生殖。轮虫是构成浮游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是鱼类的天然饵料之一。它在水质生物鉴测,污水治理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焰茎球也呈倒杯形,由杯顶向管腔伸出许多鞭毛,焰球内壁周围还有大小不等的原生质 柱,焰球的两侧有原生质管与排泄管相通,左右排泄管在后端联合形成膀胱(bladder), 开口到泄殖腔,原肾的功能主要是水分的调节。随水分的排出,可以带走一些代谢产物。 咽的背面有一分叶状的脑神经节,由它分出两条神经索直达身体后端,由脑向前发出 神经到感官。轮虫的感官包括小眼、触须及轮盘处的感觉毛。有人认为头部的脑后器也是 感觉器官,尚有待证实。 轮虫是雌雄异体并异形的动物,一些轮虫没有雄虫,有雄性个体的种类,其雄性个体 仅在年周期的一定时间内出现,因此轮虫的生殖方式主要是孤雌生殖,或配合以有性生 殖。 轮虫的雄性个体很小,最小的仅为雌体体积的 1/10,雄性个体的一些结构如泄殖腔、 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均退化消失。一般具有一个囊状的精巢及一具纤毛的输精管,以生殖 孔直接开口在身体后端。在输精管的两侧有一对前列腺,输精管的末端形成阴茎。 某些轮虫雌性生殖系统包括有两个生殖腺(双巢类),它是由单层合胞上皮细胞包围 的一个囊,内有卵巢及卵黄腺,卵黄腺产生的卵黄可直接供给卵。每个生殖腺有一短的输 卵管,分别开口到泄殖腔。双巢类的一些种轮虫完全行孤雌生殖。一些种类只有一个生殖 腺(单巢类)及一个生殖管,每个雌虫可产卵 8-20 粒。 有雄虫的种类,雄虫出现后需交配授精。单巢类的轮虫,具有雄性个体,行孤雌生殖 及有性生殖。通常在外界环境适宜时,雌虫行孤雌生殖,由雌性个体产生大而卵壳较薄的 卵,这种卵成熟过程中不发生减数分裂,称为非需精卵(amicticegg),它可以很快地发育 成雌性个体,这种雌体又行孤雌生殖,称非混交雌体(amictic female)。如此重复可行许 多代孤雌生殖。当外界环境发生改变或有其他刺激时,轮虫种群中会出现混交雌体 (mictic female),它产生小型的卵,卵壳亦薄,这种卵在成熟过程中经过了减数分裂,称 需精卵(mictic egg),需精卵如果不受精,则孵化成雄性,雄虫的寿命很短。卵如果受 精,则发育成一个具厚卵壳的休眠卵(resting egg)。休眠卵可以对抗各种不良环境长达数 月之久,待环境转好时,再孵化成非混交雌虫,它又开始孤雌生殖。 轮虫是构成浮游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是鱼类的天然饵料之一。它在水质生物鉴测, 污水治理上有着重要的价值

A钩形猪吻轮虫;B前节晶囊轮虫;C至点球轮虫;D盘镜轮虫;E金鱼藻沼轮虫;F金鱼藻沼轮虫(群体的管室);G对棘同尾轮虫;H椎尾水轮虫;I萼花臂尾轮虫;J长三肢轮虫;K巨长肢轮虫;L鳞状叶轮虫;M团藻无柄轮虫;N梳状疣毛轮虫;O长柄巨冠轮虫;P大腕轮虫:Q索纹单趾轮虫:R前额犀轮虫:S真(足乔)轮虫;T长足轮虫;U月形腔轮虫;V针簇多肢轮虫;W矩形龟甲轮虫
A 钩形猪吻轮虫;B 前节晶囊轮虫;C 至点球轮虫;D 盘镜轮虫;E 金鱼藻沼轮虫;F 金鱼 藻沼轮虫(群体的管室);G 对棘同尾轮虫;H 椎尾水轮虫;I 萼花臂尾轮虫;J 长三肢轮 虫;K 巨长肢轮虫;L 鳞状叶轮虫;M 团藻无柄轮虫;N 梳状疣毛轮虫;O 长柄巨冠轮 虫;P 大腕轮虫;Q 索纹单趾轮虫;R 前额犀轮虫;S 真(足乔)轮虫;T 长足轮虫;U 月 形腔轮虫;V 针簇多肢轮虫;W 矩形龟甲轮虫

第4节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动吻动物生活于海底泥沙中,从潮间带到6000m深海都有其分布,目前已知约100种。此类动物体长一般不超过1mm,体表有13个节带(zonites),具有假体腔,无纤毛。以动吻虫为例:第1个节带为头节,顶端有口,头节上长环绕的刺;第2个节带为颈节,周围有1层角质板,头节可缩入其中。身体其余的节带形成躯干,驱干的角质层形成1个背板和2个腹板。各个节带间有薄的膜,使身体可以弯曲。驱干的节带上有一个中背刺和2个侧刺,尾节有可以运动的长侧刺。在第3和第4节带之间有1对粘液管,有的还有多对侧粘液管。体壁的上皮细胞是合胞体,外面是角质层,里面为肌肉层。虫体运动时以头插入泥中,再收缩头部牵引身体运动、前进。肌肉层内为充满体腔液的假体腔,体腔液中有变形细胞。消化系统包括口、口腔、咽、食道和肠,肛门开口于驱干末端。食道内有睡液腺和消化腺的开口。以硅藻或泥沙中的有机颗粒为食。排泄系统是身体靠后端的1对原肾,焰球内有一根鞭毛,肾孔开口在第11节带两侧。神经系统包括1咽前端环状的动吻虫脑和1条腹神经索。雌雄异体,生殖孔开口在最后一节带。幼虫经蜕皮发育为成虫。第5节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线形动物特别细长,成虫长30-150cm,分布在淡水、潮湿土壤及海洋中。一般幼虫寄生在节肢动物体内,成虫自由生活。目前已知仅250种左右。身体结构与线虫相似。体壁最外层为厚的角质层,其下为上皮细胞,界限清楚。与线虫的背线、腹线一样,线形动物的上皮在背面和腹面也突起成为背上皮索和腹上皮索,但没有线虫那样的侧线。线形动物的肌肉亦只有纵肌而无环肌。体细胞数目同样恒定
第 4 节 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 动吻动物生活于海底泥沙中,从潮间带到 6000m 深海都有 其分布,目前已知约 100 种。 此类动物体长一般不超过 1mm,体表有 13 个节带 (zonites),具有假体腔,无纤毛。 以动吻虫为例:第 1 个节带为头节,顶端有口,头节上长环 绕的刺;第 2 个节带为颈节,周围有 1 层角质板,头节可缩入其 中。身体其余的节带形成躯干,躯干的角质层形成 1 个背板和 2 个腹板。各个节带间有薄的膜,使身体可以弯曲。躯干的节带上 有一个中背刺和 2 个侧刺,尾节有可以运动的长侧刺。在第 3 和 第 4 节带之间有 1 对粘液管,有的还有多对侧粘液管。 体壁的上皮细胞是合胞体,外面是角质层,里面为肌肉层。 虫体运动时以头插入泥中,再收缩头部牵引身体运动、前进。肌 肉层内为充满体腔液的假体腔,体腔液中有变形细胞。 消化系统包括口、口腔、咽、食道和肠,肛门开口于躯干末 端。食道内有唾液腺和消化腺的开口。以硅藻或泥沙中的有机颗 粒为食。排泄系统是身体靠后端的 1 对原肾,焰球内有一根鞭 毛,肾孔开口在第 11 节带两侧。神经系统包括 1 咽前端环状的 脑和 1 条腹神经索。 雌雄异体,生殖孔开口在最后一节带。幼虫经蜕皮发育为成 虫。 动吻虫 第 5 节 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 线形动物特别细长,成虫长 30-150cm,分布在淡水、潮湿土壤及海洋中。一般幼虫寄 生在节肢动物体内,成虫自由生活。目前已知仅 250 种左右。 身体结构与线虫相似。体壁最外层为厚的角质层,其下为上皮细胞,界限清楚。与线 虫的背线、腹线一样,线形动物的上皮在背面和腹面也突起成为背上皮索和腹上皮索,但 没有线虫那样的侧线。线形动物的肌肉亦只有纵肌而无环肌。体细胞数目同样恒定

线形动物头部不明显,前端有口,成虫消化道退化,不再取食。体末端尖细成二叶或三叶状分叉。没有呼吸器官、排泄系统和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由头号端的神经环及埋在腹面上皮索内的神经索组成。雌雄异体,一般雌虫较雄虫长,体呈暗褐色或黑色。生殖系统包括1对生殖腺。雄性生殖管末端通入直肠或泄殖腔,没有交合刺。雌性的输卵管和受精囊均开口于泄殖腔中。交配季节时,常多条虫缠绕在一起。交配后雌虫在水中产卵,卵在水中孵化,刚孵化的幼虫前端有一可伸缩的吻。幼虫由其分泌的粘液所包,被寄主吞食或经体表侵入寄主。寄主多为水生甲虫或生活在水边的蝗虫、蟋蟀等。海洋中的游线虫幼虫用吻穿过甲壳类的体壁进入寄主血腔。幼虫在寄主体内蜕皮数次,成虫自由生活。常见的如铁线虫(Gordius)和拟铁线虫(Paragordlus)。早期幼虫成虫铁线虫第6节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棘头动物个体大小差别很大,小的仅2mm,大的达1m,多数体长10cm左右。目前已知500余种。成虫与幼虫均营寄生生活,幼虫寄生在昆虫或甲壳动物体内,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的消化道中,其中大多数寄生在鱼、鸟和哺乳类体内
线形动物头部不明显,前端有口,成虫消化道退化,不再取食。体末端尖细成二叶或 三叶状分叉。没有呼吸器官、排泄系统和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由头号端的神经环及埋在腹 面上皮索内的神经索组成。 雌雄异体,一般雌虫较雄虫长,体呈暗褐色或黑色。生殖系统包括 1 对生殖腺。雄性 生殖管末端通入直肠或泄殖腔,没有交合刺。雌性的输卵管和受精囊均开口于泄殖腔中。 交配季节时,常多条虫缠绕在一起。交配后雌虫在水中产卵,卵在水中孵化,刚孵化 的幼虫前端有一可伸缩的吻。幼虫由其分泌的粘液所包,被寄主吞食或经体表侵入寄主。 寄主多为水生甲虫或生活在水边的蝗虫、蟋蟀等。海洋中的游线虫幼虫用吻穿过甲壳类的 体壁进入寄主血腔。幼虫在寄主体内蜕皮数次,成虫自由生活。 常见的如铁线虫(Gordius)和拟铁线虫(Paragordlus)。 铁线虫 第 6 节 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 棘头动物个体大小差别很大,小的仅 2mm,大的达 1m,多数体长 10cm 左右。目前 已知 500 余种。 成虫与幼虫均营寄生生活,幼虫寄生在昆虫或甲壳动物体内,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的 消化道中,其中大多数寄生在鱼、鸟和哺乳类体内

身体分为吻、颈、驱干3部分。吻位于身体前端,具有钩、棘,以附着在寄主组织上。吻后有一短的颈部,吻和颈可缩入吻鞘内。颈后为驱干部,或表面光滑或有褶皱和刺。体壁由外向内依次为角质层、上皮细胞、肌肉。上皮细胞为很厚的合胞体,细胞核很大。外层的肌肉为环肌,内层为纵肌。体壁与消化道之间是假体腔。消化系统退化,亦没有呼吸和循环器官,排泄器官为一对原肾。神经系统包括位于吻鞘内后端的脑和由脑向后发出的1对侧神经。棘头动物的感觉器官为分布于吻和尾部的触觉感受器。雌雄异体。雄性生殖系统为1对精巢、输精管以及生殖管前端膨大成的储精囊。雌性生殖系统包括1-2个卵巢,以后卵巢形成许多卵球,卵球中包含卵,成熟的卵受精后经阴道、雌性生殖孔排出体外。受精卵随寄主粪便排出,被昆虫、甲壳类等吞食,在中间寄主体内孵化后成为顶端有顶突、钩的幼虫,并穿过寄主肠壁进入寄主血腔,成为有感染力的幼虫。中间寄主被终寄主取食后,幼虫便用吻及钩附着在终寄主的肠壁上发育为成虫,如寄生于猪肠内的巨吻棘头虫。吻牵缩肌勿膝-腔隙系统神经节假体腔猪巨吻棘头虫棘头虫前部的纵切第7节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
身体分为吻、颈、躯干 3 部分。吻位于身体前端,具有钩、棘,以附着在寄主组织 上。吻后有一短的颈部,吻和颈可缩入吻鞘内。颈后为躯干部,或表面光滑或有褶皱和 刺。 体壁由外向内依次为角质层、上皮细胞、肌肉。上皮细胞为很厚的合胞体,细胞核很 大。外层的肌肉为环肌,内层为纵肌。体壁与消化道之间是假体腔。 消化系统退化,亦没有呼吸和循环器官,排泄器官为一对原肾。神经系统包括位于吻 鞘内后端的脑和由脑向后发出的 1 对侧神经。棘头动物的感觉器官为分布于吻和尾部的触 觉感受器。 雌雄异体。雄性生殖系统为 1 对精巢、输精管以及生殖管前端膨大成的储精囊。雌性 生殖系统包括 1-2 个卵巢,以后卵巢形成许多卵球,卵球中包含卵,成熟的卵受精后经阴 道、雌性生殖孔排出体外。受精卵随寄主粪便排出,被昆虫、甲壳类等吞食,在中间寄主 体内孵化后成为顶端有顶突、钩的幼虫,并穿过寄主肠壁进入寄主血腔,成为有感染力的 幼虫。中间寄主被终寄主取食后,幼虫便用吻及钩附着在终寄主的肠壁上发育为成虫,如 寄生于猪肠内的巨吻棘头虫。 棘头虫前部的纵切 猪巨吻棘头虫 第 7 节 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05章 扁形动物门.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04章 腔肠动物门.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03章 多孔动物门.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02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01章 原生动物门.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绪论.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Zoology(含实验大纲).pdf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3章 植物的抗性生理(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2章 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1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0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9章 光形态建成(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8章 植物生长物质(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7章 细胞信号转导(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6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5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代谢(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4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3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2章 植物的矿质营养(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章 植物的水分生理(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07章 环节动物门.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08章 软体动物门.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09章 节肢动物门.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0章 触手冠动物.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1章 棘皮动物门.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2章 半索动物门.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3章 脊索动物门.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4章 圆口纲.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5章 鱼纲.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6章 两栖纲.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7章 爬行纲.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8章 鸟纲.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9章 哺乳纲.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20章 动物地理分布.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名词解释)绪论.pdf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名词解释)原生动物门.pdf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名词解释)多细胞动物的起源.pdf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名词解释)多孔动物门.pdf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名词解释)腔肠动物门.pdf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名词解释)扁形动物门.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