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09章 节肢动物门

第9章身体分节有附肢的原口动物: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节肢动物为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门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健康、经济等各方面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绝大多数种类陆栖。全身包被坚实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节以及发达的肌肉,籍以增强运动。还具备气管等空气呼吸器,能高效地进行呼吸;完全适应于陆上生活。节肢动物是在无脊椎动物进化中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的一门动物,其绝大多数种类演变成为真正的陆栖动物,占据了陆上所有生境。第01节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nipponense)日本沼虾俗称为青虾或河虾,生活于淡水,在河流、湖泊、池沼中都能生活,在我国分布甚广,为一种经济虾类。一、外剖形态日本沼虾青绿色,带有棕色斑点,长40-80mm。体外被有甲壳(crust),即外骨骼。全身原有20体节,组合成两体部,即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由头部6体节与胸部8体节相互愈合而成,节间界线已完全消失;背面包被一块特别发达的甲壳,称为头胸甲(carapax)。头胸甲略呈圆筒状,前端有一尖的突起称为额剑(rostrum)。额剑短于头胸甲本身之长,左右侧扁,上缘几乎平直,带锯齿11-14个,下缘向上弧曲,有锯齿2-3个。头胸甲前缘在第一触角基部处有一对触角刺;触角刺之后,头胸甲左右两侧还有一对肝刺。头胸甲有被护驱体、附肢和鳃的功能;额剑可能在游泳中起平衡身体的作用。腹部呈长柱形,肌肉发达,分为6节。第二腹节的侧甲覆盖在第一腹节的侧甲上。第六腹节末端还有一尾节;尾节略呈长三角形,肌肉不发达,背面有2对短小的活动刺。二、附肢沼虾的附肢除小触角外均为双支型,每附肢可分为内肢与外肢。但有些附肢的外肢消失了(如步足),所以便成为单支。沼虾除第一体节的一对附肢已完全退化外,其余各体节即使愈合也仍保留一对附肢,因此共有附肢19对,即:头肢5对、胸肢8对、腹肢6对。序附肢名构造功能号称
第 9 章 身体分节有附肢的原口动物: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节肢动物为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门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健康、经济等各方面有十 分密切的关系,绝大多数种类陆栖。 全身包被坚实的外骨骼,可防止体内水分的大量蒸发。有灵活的附肢、伸屈自如的体 节以及发达的肌肉,籍以增强运动。还具备气管等空气呼吸器,能高效地进行呼吸;完全 适应于陆上生活。节肢动物是在无脊椎动物进化中登陆取得巨大成功的一门动物,其绝大 多数种类演变成为真正的陆栖动物,占据了陆上所有生境。 第 01 节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 日本沼虾俗称为青虾或河虾,生活于淡水,在河流、湖泊、池沼中都能生活,在我国 分布甚广,为一种经济虾类。 -、外剖形态 日本沼虾青绿色,带有棕色斑点,长 40-80mm。体外被有甲壳(crust),即外骨骼。 全身原有 20 体节,组合成两体部,即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由头部 6 体节与胸部 8 体节 相互愈合而成,节间界线已完全消失;背面包被一块特别发达的甲壳,称为头胸甲 (carapax)。头胸甲略呈圆筒状,前端有一尖的突起称为额剑(rostrum)。额剑短于头胸 甲本身之长,左右侧扁,上缘几乎平直,带锯齿 11-14 个,下缘向上弧曲,有锯齿 2-3 个。头胸甲前缘在第一触角基部处有一对触角刺;触角刺之后,头胸甲左右两侧还有一对 肝刺。头胸甲有被护躯体、附肢和鳃的功能;额剑可能在游泳中起平衡身体的作用。腹部 呈长柱形,肌肉发达,分为 6 节。第二腹节的侧甲覆盖在第一腹节的侧甲上。第六腹节末 端还有一尾节;尾节略呈长三角形,肌肉不发达,背面有 2 对短小的活动刺。 二、附肢 沼虾的附肢除小触角外均为双支型,每附肢可分为内肢与外肢。但有些附肢的外肢消 失了(如步足),所以便成为单支。沼虾除第一体节的一对附肢已完全退化外,其余各体 节即使愈合也仍保留一对附肢,因此共有附肢 19 对,即:头肢 5 对、胸肢 8 对、腹肢 6 对。 序 号 附肢名 称 构造 功能

小触角感觉1原肢3节,具平衡囊,有触鞭3条原肢2节,排泄孔在腹面基部,外肢成长方形鳞片,感觉2大触角内肢成触鞭原肢形成强有力之大颚,分切齿部与日齿部,二者成大颚嚼食3分叉突起,内肢形成很小的触须,3节,外肢消失第1小原肢2节,成片状,其内缘有刺,内肢不分节,末端帮助摄食、感A颚觉内侧有2 个钩状小突帮助摄食及激第2小原肢2节,成片状,其内缘有刺:内肢细,不分节;动鳃室水流供颚外肢和顶肢成宽大的片状,叫颚舟片呼吸第1颚原肢2节,宽大,内缘有刺;内肢小,不分节;外肢感觉及摄食足基部大,末端细长,有1个分成2叶的片状副肢原肢第1节(基节)宽短,第2节(底节)与内肢第第2颚1节愈合;内肢5节,末2节宽大;外肢细长,具羽感觉及摄食1足状毛第3颚原肢2节,具鳃。内肢5节,只有3节(第)1、2节愈8感觉及摄食足合:第4、5节愈合):外肢细长,具羽状毛第1步原肢2节,具鳃。内肢5节,末端呈螯状,较小,外摄食9足肢消失第2步摄食与攻击、原肢2节,具鳃。内肢5节,末端呈螯状,粗大,外10足防护肢消失第3步步行11原肢2节,具鳃。内肢5节,末端爪状,外肢消失足第4步步行原肢2节,具鳃。内肢5节,末端爪状,外肢消失12足
1 小触角 原肢 3 节,具平衡囊,有触鞭 3 条 感觉 2 大触角 原肢 2 节,排泄孔在腹面基部,外肢成长方形鳞片, 内肢成触鞭 感觉 3 大颚 原肢形成强有力之大颚,分切齿部与臼齿部,二者成 分叉突起,内肢形成很小的触须,3 节,外肢消失 嚼食 4 第 1 小 颚 原肢 2 节,成片状,其内缘有刺,内肢不分节,末端 内侧有 2 个钩状小突 帮助摄食、感 觉 5 第 2 小 颚 原肢 2 节,成片状,其内缘有刺;内肢细,不分节; 外肢和顶肢成宽大的片状,叫颚舟片 帮助摄食及激 动鳃室水流供 呼吸 6 第 1 颚 足 原肢 2 节,宽大,内缘有刺;内肢小,不分节;外肢 基部大,末端细长,有 1 个分成 2 叶的片状副肢 感觉及摄食 7 第 2 颚 足 原肢第 1 节(基节)宽短,第 2 节(底节)与内肢第 1 节愈合;内肢 5 节,末 2 节宽大;外肢细长,具羽 状毛 感觉及摄食 8 第 3 颚 足 原肢 2 节,具鳃。内肢 5 节,只有 3 节(第]1、2 节愈 合;第 4、5 节愈合);外肢细长,具羽状毛 感觉及摄食 9 第 1 步 足 原肢 2 节,具鳃。内肢 5 节,末端呈螯状,较小,外 肢消失 摄食 10 第 2 步 足 原肢 2 节,具鳃。内肢 5 节,末端呈螯状,粗大,外 肢消失 摄食与攻击、 防护 11 第 3 步 足 原肢 2 节,具鳃。内肢 5 节,末端爪状,外肢消失 步行 12 第 4 步 足 原肢 2 节,具鳃。内肢 5 节,末端爪状,外肢消失 步行

第5步步行13原肢2节,具鳃。内肢5节,末端爪状,外肢消失足第1腹游泳原肢2节,颇长,外肢大,内肢非常短小14足第够腹原肢2节,长,外肢略大于内肢,内肢有一短小棒状15游泳足内附肢,雄虾在内附肢背面还有1雄性附肢第3腹游泳原肢2节,颇长,外肢略大于内肢,内肢具内附肢16足第4腹原肢2节,长,外肢略大于内肢,内肢具内附肢游泳17足第5腹18游泳原肢2节,颇长,外肢略大于内肢,内肢具内附肢足原肢粗,内外肢宽大,外肢外缘有1小刺,与尾节合尾足游泳19成尾扇三、内部结构1.消化系统口位于头胸部腹面,周围有大颚和小颚。食道很短。胃大,分为二部分,前是门胃(cardiacstomach),用来研磨食物,后是幽门胃(pyloricstomach),有过滤食物使之进入中肠的作用。中肠颇长,直达第六腹节,能吸收养料。后连后肠,后肠较短,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在胃和中肠之间有一对不发达的盲肠。一对肝脏位于胃的左右两侧,左右肝脏均由多数分枝的直管组成,各以一短的输出管注入中肠腹侧的左右。肝脏不仅分泌消化酶,分解食物,还通过其输出管储存肠内已消化的食物。2.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开管式,包括心脏和动脉两部分,前者略呈三角形,位于头胸部的后半部内,靠近背侧,外包围心窦,共有3对心孔,即背面、腹面以及左右两侧各一对。由心脏发出7条动脉,向前一条前大动脉、一对触角动脉和一对肝动脉;向后一条后大动脉;向下一条下行动脉。下行动脉由心脏发出后,穿过腹神经链,分为前后2支,前一支称为胸下动脉,后一支称为腹下动脉,二者合称神经下动脉。血液通过这些动脉及其分支由心脏
13 第 5 步 足 原肢 2 节,具鳃。内肢 5 节,末端爪状,外肢消失 步行 14 第 1 腹 足 原肢 2 节,颇长,外肢大,内肢非常短小 游泳 15 第够腹 足 原肢 2 节,长,外肢略大于内肢,内肢有一短小棒状 内附肢,雄虾在内附肢背面还有 1 雄性附肢 游泳 16 第 3 腹 足 原肢 2 节,颇长,外肢略大于内肢,内肢具内附肢 游泳 17 第 4 腹 足 原肢 2 节,颇长,外肢略大于内肢,内肢具内附肢 游泳 18 第 5 腹 足 原肢 2 节,颇长,外肢略大于内肢,内肢具内附肢 游泳 19 尾足 原肢粗,内外肢宽大,外肢外缘有 1 小刺,与尾节合 成尾扇 游泳 三、内部结构 1.消化系统 口位于头胸部腹面,周围有大颚和小颚。食道很短。胃大,分为二部分,前是贲门胃 (cardiac stomach),用来研磨食物,后是幽门胃(pyloric stomach),有过滤食物使之进入 中肠的作用。中肠颇长,直达第六腹节,能吸收养料。后连后肠,后肠较短,肛门开口于 尾节腹面。在胃和中肠之间有一对不发达的盲肠。一对肝脏位于胃的左右两侧,左右肝脏 均由多数分枝的直管组成,各以一短的输出管注入中肠腹侧的左右。肝脏不仅分泌消化 酶,分解食物,还通过其输出管储存肠内已消化的食物。 2.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开管式,包括心脏和动脉两部分,前者略呈三角形,位于头胸部的后半部 内,靠近背侧,外包围心窦,共有 3 对心孔,即背面、腹面以及左右两侧各一对。由心脏 发出 7 条动脉,向前一条前大动脉、一对触角动脉和一对肝动脉;向后一条后大动脉;向 下一条下行动脉。下行动脉由心脏发出后,穿过腹神经链,分为前后 2 支,前一支称为胸 下动脉,后一支称为腹下动脉,二者合称神经下动脉。血液通过这些动脉及其分支由心脏

流入身体各部分与各器官的组织间隙内。组织间隙分两类,狭小的称为血腔(lacuna),宽大的称为血窦(sinus)。血腔和血窦都不像血管,周围并无管壁,自然也无肌肉,只外被较为致密的结缔组织而已。这两类组织间隙在体内分布有序,因此血液在其中循环是定向而有规律的。血液流出动脉先到血腔,与周围细胞进行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然后再流入血窦内。可见血腔和血窦不仅宽狭不同,同时内部所合血液的性质也不同,血腔内含动脉血,而血窦内却含静脉血。静脉血最后汇集在一个宽大的腹血窦内,再通过几条入鳃血管,流入鳃内,进行气体交换。这样静脉血经过充氧,变成动脉血,随即经几条出鳃血管流入围心窦,最后经小孔回归心脏。3,呼吸系统鳃共7对。各着生于后2对颚足和5对步足的基部,被头胸部与头胸甲左右两侧所形成的鳃室围护着。鳃室有入水孔和出水孔各一对,与外界相通。由于第二小呼吸板的拨动,鳃室内的水不停地内外循环,使鳃永远洗浴于新鲜水中,这样血液流经鳃时,可以获得足够的氧气。4.排泄系统排泄系统为一对触角腺,位于食管之前的头胸部左右两侧内,开口在第二触角基部。5.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分脑、食管下神经节和腹神经链三部分。脑较发达,由原头部前3对神经节愈合而成,以围食管神经与食管下神经节相连。食管下神经节由原头部后3对神经节和原胸部前3对坤经节愈合而成。此外腹神经链共有11个神经节,即5个胸神经节和6个腹神经节。脑和各神经节都发出神经通到身体各个部分。第一对触角是沼虾重要的味觉器官,其上有许多膜毛,以感受水中的化学刺激。分布在第二对触角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的触毛则接受机械刺激。一对平衡囊位于第一触角原肢第一肢节内,能感知身体所处的方位。复限一对,位于眼柄顶端;眼柄分两节可活动。6.生殖系统雌雄异体,生殖腺位于头胸部内中肠上方、心脏下方。雄虾的一对精巢前部左右分离,后部则相互愈合,左右两侧共发出一对输精管,输精管颇长,迁回曲折,末端开口于第五步足基部内侧。雌虾的一对卵巢左右已全部愈合,两侧发出的一对输卵管短而直,向下开口于第三步足基部内侧。日本沼虾多在春,夏两季繁殖。交配后,受精卵粘附在雌虾后4对游泳足上,经2-3星期,孵出蚤状幼体,经过8次蜕皮,发育成为九龄蚤状幼体,再蜕皮一次,变为末期幼体(postlarve)。末期幼体是已完成变态的仔虾,体长5.4mm,其活动恣态显然不同于前各龄蚤状幼体,无论游泳或爬行都背面在上、腹面在下,完全和成虾一样。第02节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
流入身体各部分与各器官的组织间隙内。组织间隙分两类,狭小的称为血腔(lacuna),宽 大的称为血窦(sinus)。血腔和血窦都不像血管,周围并无管壁,自然也无肌肉,只外被 较为致密的结缔组织而已。这两类组织间隙在体内分布有序,因此血液在其中循环是定向 而有规律的。血液流出动脉先到血腔,与周围细胞进行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然后再流入血 窦内。可见血腔和血窦不仅宽狭不同,同时内部所合血液的性质也不同,血腔内含动脉 血,而血窦内却含静脉血。静脉血最后汇集在一个宽大的腹血窦内,再通过几条入鳃血 管,流入鳃内,进行气体交换。这样静脉血经过充氧,变成动脉血,随即经几条出鳃血管 流入围心窦,最后经小孔回归心脏。 3.呼吸系统 鳃共 7 对。各着生于后 2 对颚足和 5 对步足的基部,被头胸部与头胸甲左右两侧所形 成的鳃室围护着。鳃室有入水孔和出水孔各一对,与外界相通。由于第二小颚呼吸板的拨 动,鳃室内的水不停地内外循环,使鳃永远洗浴于新鲜水中,这样血液流经鳃时,可以获 得足够的氧气。 4.排泄系统 排泄系统为一对触角腺,位于食管之前的头胸部左右两侧内,开口在第二触角基部。 5.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分脑、食管下神经节和腹神经链三部分。脑较发达,由原头部前 3 对神 经节愈合而成,以围食管神经与食管下神经节相连。食管下神经节由原头部后 3 对神经节 和原胸部前 3 对坤经节愈合而成。此外腹神经链共有11 个神经节,即5 个胸神经节和6 个腹神经节。脑和各神经节都发出神经通到身体各个部分。 第一对触角是沼虾重要的味觉器官,其上有许多嗅毛,以感受水中的化学刺激。分布 在第二对触角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的触毛则接受机械刺激。一对平衡囊位于第一触角原肢第 一肢节内,能感知身体所处的方位。复限一对,位于眼柄顶端;眼柄分两节可活动。 6.生殖系统 雌雄异体,生殖腺位于头胸部内中肠上方、心脏下方。雄虾的一对精巢前部左右分 离,后部则相互愈合,左右两侧共发出一对输精管,输精管颇长,迂回曲折,末端开口于 第五步足基部内侧。雌虾的一对卵巢左右已全部愈合,两侧发出的一对输卵管短而直,向 下开口于第三步足基部内侧。 日本沼虾多在春、夏两季繁殖。交配后,受精卵粘附在雌虾后 4 对游泳足上,经 2-3 星期,孵出蚤状幼体,经过 8 次蜕皮,发育成为九龄蚤状幼体,再蜕皮一次,变为末期幼 体(postlarve)。末期幼体是已完成变态的仔虾,体长 5.4mm,其活动恣态显然不同于前 各龄蚤状幼体,无论游泳或爬行都背面在上、腹面在下,完全和成虾一样。 第 02 节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中华稻蝗隶属于直翅目蝗稻蝗属。蝗科昆虫植食性,摄食除营养外,同时获取水分因此在干旱年份,食量特大,不少种类成了农作物的害虫。本科共约9000种,我国已记载300余种,其中稻蝗属共约20种。我国报道约10种,以中华稻蝗分布最广,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尤其南方十分常见。多栖息在各种植物的茎叶上,主食未本科植物,危害水稻、玉米、高梁、小米、甘蔗、菱白等。一、外剖形态成虫雌虫体长36-44m,雄虫体长30-33mm;全身绿色或黄绿色,左右体侧自复眼向后至前胸背板的后缘有暗褐色纵纹。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1.头部头部较小,颜面明显向后下方倾斜,而头顶向前突出,二者组成锐角。(1)触角:触角一对,呈丝状,短于身体而长于前足腿节,由20余小节构成,其上生有许多嗅毛和触毛。(2)口器:大:1对,位于口的左右两侧,略显三角形,不分节,完全几丁质化,十分坚硬。其内缘即咀嚼缘带卤,上部称为白齿突,有磨盘状刻纹,其齿宽平,适于研磨;下部称为门齿突,呈凿形,其齿尖长,适于撕裂。左右大颚并不对称,闭合时左右齿突相互交错嵌合。大颚外缘有2个关节小凸,与头壳相联。由于肌肉的牵引,大颚可左右摆动。小颚:1对,亦位于口的左右两侧,但居大颚之后,用以协助大颚咀嚼食物,同时还有检测食物的功能。每个小颚基部分为2节,即轴节(cardo)和茎节(stipes)。轴节在大颚后方与头壳相连,茎节内前侧有两片内叶,即外颚叶(galea)与内颚叶(lacinia)。外颚叶略弯曲,呈匙状,可抱握食物,以免外溢。内颚叶内缘有细齿和刚毛,可配合大颚弄碎食物。由茎节外侧发出的小颚须共分5节,司触觉和味觉。下唇:1片,由原头部第六对附肢左右愈合而成,被覆在口的腹面,有托盛食物以及与上唇协同钳住食物的作用,此外也用来检测食物。下唇的基部称为后须(postmentum),几乎完全和头壳愈合,不能活动。后额相当于愈合的左右轴节,又分为不明显的亚(submentum)和(mentum)。颊连接能自由活动的前频(praementumP;前须相当于愈合不完全的左右茎节,前端有一片唇舌(ligula),外侧有一对分为3节而司味觉的下唇须。上唇和舌:这两部分都非附肢演变而成,它们与大颚、小颚和下唇共同组成稻蝗的口器(mouthparts)。上唇1片,是头壳的延伸物,与下唇相应,形成口的前壁,呈半圆形,弧状的下缘中央有一缺刻,上缘平直,与头部连接,可以活动。舌1个,是口前腔底
中华稻蝗隶属于直翅目蝗稻蝗属。蝗科昆虫植食性,摄食除营养外,同时获取水分, 因此在干旱年份,食量特大,不少种类成了农作物的害虫。本科共约9000 种,我国已记 载 300 余种,其中稻蝗属共约 20 种。我国报道约 10 种,以中华稻蝗分布最广,北起黑龙 江,南至广东,尤其南方十分常见。多栖息在各种植物的茎叶上,主食禾本科植物,危害 水稻、玉米、高粱、小米、甘蔗、茭白等。 一、外剖形态 成虫雌虫体长 36-44m,雄虫体长 30-33mm;全身绿色或黄绿色,左右体侧自复眼向 后至前胸背板的后缘有暗褐色纵纹。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 1.头部 头部较小,颜面明显向后下方倾斜,而头顶向前突出,二者组成锐角。 (1)触角:触角一对,呈丝状,短于身体而长于前足腿节,由 20 余小节构成,其上 生有许多嗅毛和触毛。 (2)口器: 大颚:1 对,位于口的左右两侧,略显三角形,不分节,完全几丁质化,十分坚硬。 其内缘即咀嚼缘带卤,上部称为臼齿突,有磨盘状刻纹,其齿宽平,适于研磨;下部称为 门齿突,呈凿形,其齿尖长,适于撕裂。左右大颚并不对称,闭合时左右齿突相互交错嵌 合。大颚外缘有 2 个关节小凸,与头壳相联。由于肌肉的牵引,大颚可左右摆动。 小颚:1 对,亦位于口的左右两侧,但居大颚之后,用以协助大颚咀嚼食物,同时还 有检测食物的功能。每个小颚基部分为 2 节,即轴节(cardo)和茎节(stipes)。轴节在大 颚后方与头壳相连,茎节内前侧有两片内叶,即外颚叶(galea)与内颚叶(lacinia)。外颚 叶略弯曲,呈匙状,可抱握食物,以免外溢。内颚叶内缘有细齿和刚毛,可配合大颚弄碎 食物。由茎节外侧发出的小颚须共分 5 节,司触觉和味觉。 下唇:1 片,由原头部第六对附肢左右愈合而成,被覆在口的腹面,有托盛食物以及 与上唇协同钳住食物的作用,此外也用来检测食物。下唇的基部称为后颏 (postmentum),几乎完全和头壳愈合,不能活动。后颏相当于愈合的左右轴节,又分为 不明显的亚颏(submentum)和颏(mentum)。颏连接能自由活动的前颏 (praementumP;前颏相当于愈合不完全的左右茎节,前端有一片唇舌(ligula),外侧有 一对分为 3 节而司味觉的下唇须。 上唇和舌:这两部分都非附肢演变而成,它们与大颚、小颚和下唇共同组成稻蝗的口 器(mouth parts)。上唇 1 片,是头壳的延伸物,与下唇相应,形成口的前壁,呈半圆 形,弧状的下缘中央有一缺刻,上缘平直,与头部连接,可以活动。舌 1 个,是口前腔底

壁的一个膜质袋形突起,表面有刚毛和细刺,睡液腺开口于其基部的下方,有搅拌食物和味觉的功能。2.胸部胸部由3体节愈合而成,节间虽还存在界线,但各节已不能自由活动。这3个胸节自前而后分别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前胸背板发达,呈马鞍形,向后延伸覆盖中胸。稻蝗前胸背板的中隆线较低,而棉蝗(Chondracris)和飞蝗(Locsta)的都较高。中胸和后胸两侧各有一条横缝将中、后胸分别划分为前后2部分。胸部是中华稻蝗的运动中心,有足3对和翅2对。3个胸节各有一对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各足的结构基本相同,由6肢节构成,即基节(coxa)、转节(trochanter)、腿节(femur)、胫节(tibia)、附节(tarsus)和前附节(praetarsus)。基节和转节都短,尤其与身体连接的基节特别不明显。腿节十分发达。胫节细长如杆,带刺。节分为3小节。前节演变成一对瓜,爪间有一扁平的吸盘状中垫(arolium)。前足和中足都是步行足,而后足为跳跃足,特别强壮,其粗大的腿节外面上下两条隆线之间有平行的羽状隆起。股节上侧内缘具刺9-11个,刺间距离彼此相等。两对翅分别着生在中胸和后胸上,顺次称为前翅和后翅。前翅狭长于后翅,革质比较坚硬,用来保护后翅,称覆翅。后翅宽大,柔软膜质,飞翔时起主要作用,静息时则如折扇一样折叠于前翅之下。3:腹部腹部由11个体节组成,其附肢几乎全部退化。第一腹节较小,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鼓膜听器。第二至第八腹节都发达。未3个腹节退化,其形态因性别而异。雌蝗第九和第十腹节小,且相互愈合;第十一腹节也退化,其背板位于肛门上方,称为肛上板(superanalplate=epiproct),腹板则分成左右2片,称为肛侧板(副板)(podicalplates=paraproct)。此腹节的一对退化附肢演变成短小的尾须(cercus)。腹部末端还有产卵器(ovipositor)。产卵器呈瓣状,共2对,背侧的一对称为背辨,由第九腹节的一对附肢演变而成,腹侧的一对称为腹瓣,由第八腹部的一对附肢变成。产卵时雌蝗弯曲腹部,以其坚硬的产卵器钻掘泥土,产卵其中。雄蝗第九和第十腹节也退化、愈合,但第九腹节的腹板却颇发达,一直延伸到身体未端,看起来好象裂为前后两片,称为生殖下板(subgenitalplate)。第十腹节的腹板则已完全消失。第十一腹节及其残存的附肢与雌蝗相似。三、内部结构1.消化系统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与后肠3部分
壁的一个膜质袋形突起,表面有刚毛和细刺,唾液腺开口于其基部的下方,有搅拌食物和 味觉的功能。 2.胸部 胸部由 3 体节愈合而成,节间虽还存在界线,但各节已不能自由活动。这 3 个胸节自 前而后分别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 前胸背板发达,呈马鞍形,向后延伸覆盖中胸。稻蝗前胸背板的中隆线较低,而棉蝗 (Chondracris)和飞蝗(Locsta)的都较高。中胸和后胸两侧各有一条横缝将中、后胸分 别划分为前后 2 部分。 胸部是中华稻蝗的运动中心,有足 3 对和翅 2 对。3 个胸节各有一对足,分别称为前 足、中足和后足。各足的结构基本相同,由 6 肢节构成,即基节(coxa)、转节 (trochanter)、腿节(femur)、胫节(tibia)、附节(tarsus)和前附节(praetarsus)。基节 和转节都短,尤其与身体连接的基节特别不明显。腿节十分发达。胫节细长如杆,带刺。 跗节分为 3 小节。前跗节演变成一对瓜,爪间有一扁平的吸盘状中垫(arolium)。前足和 中足都是步行足,而后足为跳跃足,特别强壮,其粗大的腿节外面上下两条隆线之间有平 行的羽状隆起。股节上侧内缘具刺 9-11 个,刺间距离彼此相等。 两对翅分别着生在中胸和后胸上,顺次称为前翅和后翅。前翅狭长于后翅,革质比较 坚硬,用来保护后翅,称覆翅。后翅宽大,柔软膜质,飞翔时起主要作用,静息时则如折 扇一样折叠于前翅之下。 3.腹部 腹部由 11 个体节组成,其附肢几乎全部退化。第一腹节较小,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鼓 膜听器。第二至第八腹节都发达。末 3 个腹节退化,其形态因性别而异。 雌蝗第九和第十腹节小,且相互愈合;第十一腹节也退化,其背板位于肛门上方,称 为肛上板(superanal plate = epiproct),腹板则分成左右 2 片,称为肛侧板(副板) (podical plates=paraproct)。此腹节的一对退化附肢演变成短小的尾须(cercus)。腹部末 端还有产卵器(ovipositor)。产卵器呈瓣状,共 2 对,背侧的一对称为背辨,由第九腹节 的一对附肢演变而成,腹侧的一对称为腹瓣,由第八腹部的一对附肢变成。产卵时雌蝗弯 曲腹部,以其坚硬的产卵器钻掘泥土,产卵其中。 雄蝗第九和第十腹节也退化、愈合,但第九腹节的腹板却颇发达,一直延伸到身体末 端,看起来好象裂为前后两片,称为生殖下板(subgenital plate)。第十腹节的腹板则已完 全消失。第十一腹节及其残存的附肢与雌蝗相似。 三、内部结构 1.消化系统 消化管分为前肠、中肠与后肠 3 部分

口前腔:口前腔(preoralfoodcavity)位于前肠之前,是由背前方的上唇、腹后方的下唇、左右两侧的大颚和小颚包围而成的腔室。舌由口前腔的底壁发出;一对唾液腺位于胸部内靠近腹侧处:其左右输出管前行会合,开口就在舌基腹侧。口前腔的功能是搅拌经口器咀嚼过的食物,使之与舌基排放出来的睡液混和。口前腔的前端开孔通常被叫做口,实际上真正的口却位于其末端。前肠:包括咽(pharynx)、食管(oesphagus)、嗪囊(crop)和砂囊(gizzard)四部分。咽是前肠的最前端部分,咽壁外面附着肌肉,由于肌肉的伸缩,咽可缩小或扩大,借以吞咽食物。咽后连食道,食道后部膨大,形成嗪囊,这是食物暂时储存的场所。前肠的最未部分是砂囊,也称前胃(proventriculus):囊壁本身的肌肉十分发达,同时内面又分纵向排列的几丁质小齿,可进一步粉碎食物。中肠:中肠就是胃,呈粗管状,其机能为消化和吸收。前端有3对突出物,称为肠盲囊(entericaeca)。肠盲囊向前延长,贴附在砂囊外面,向后伸展,贴附胃本身的的前部外面。这些突出物扩大了小肠的消化和吸收面。后肠:后肠前跟中肠交界,后以肛门跟外界相通,能将食物残渣连同由马氏管排出的排泄物一起驱出体外。后肠末段膨大,称为直肠(rectum,其肠壁由于细胞增多而且加厚,形成6个纵向排列的直肠垫(rectalpapillae),过去误认为腺体,实则是从食物残渣中回收水分的结构。2.排泄系统从中肠和后肠交界处发出的马氏管是稻蝗的排泄器官,共计200多条。这些细管末端封闭,完全游离在腹血窦内,直接浸浴于血液中,能吸收来自身体各部分的代谢废物,基端开口于消化管,将废物排放到肠内,跟食物残渣一起经肛门排出体外。3.血腔与循环系统稻蝗的体壁和内脏之间存在的体腔为混合体腔(mixocoel),由假体腔和真体腔合并而成,其内充满血液,因此又名血体腔(haemocoel)。腹部的血体腔最宽大,有2片水平的天幕状隔膜将其分隔成3部分。上方的一片隔膜称为背隔,下方的一片则称为腹隔。背隔和背侧体壁间的这部分血体腔称背血窦(dorsalsinus),即围心窦(pericardialsinus),内有心脏。背隔和腹隔间的部分血体腔称为围脏窦(perivisiceralsinus),最大,内有消化管、马氏管以及生殖器官等。腹隔和腹侧体壁间的血体腔称为腹血窦(ventralsinus):腹神经链纵走其中。背隔和腹隔的左右间侧缘以及后缘均有裂缝,血液可通过这些裂缝从一血窦流到另一血窦。由于血体腔的存在以及呼吸系统的发达,循环系统不发达,属开管式,只有一条背血管。这条背血管分为心脏和大动脉两部分。心脏纵贯于腹部背血窦,后端封闭,由一系列膨大呈囊状的心室组成,每个心室有一对心孔,心孔的边缘向内延长,形成心瓣。在前后心孔之间左右两侧均有一对翼肌(alarymuscle)。翼肌外端集中着生于背侧体壁的内面内端展开呈翼状,终止于心脏壁上。大动脉由心脏前端发出,贯穿胸部,直达头部,开口于脑后。血液的循环由逐个心室的伸缩引起。当一个心室收缩时,其前方的心瓣使心孔关
口前腔:口前腔(preoral food cavity)位于前肠之前,是由背前方的上唇、腹后方的 下唇、左右两侧的大颚和小颚包围而成的腔室。舌由口前腔的底壁发出;一对唾液腺位于 胸部内靠近腹侧处.其左右输出管前行会合,开口就在舌基腹侧。口前腔的功能是搅拌经 口器咀嚼过的食物,使之与舌基排放出来的唾液混和。口前腔的前端开孔通常被叫做口, 实际上真正的口却位于其末端。 前肠:包括咽(pharynx)、食管(oesphagus)、嗉囊(crop)和砂囊(gizzard)四部 分。咽是前肠的最前端部分,咽壁外面附着肌肉,由于肌肉的伸缩,咽可缩小或扩大,借 以吞咽食物。咽后连食道,食道后部膨大,形成嗉囊,这是食物暂时储存的场所。前肠的 最未部分是砂囊,也称前胃(proventriculus),囊壁本身的肌肉十分发达,同时内面又分 纵向排列的几丁质小齿,可进一步粉碎食物。 中肠:中肠就是胃,呈粗管状,其机能为消化和吸收。前端有 3 对突出物,称为肠盲 囊(enteric aeca)。肠盲囊向前延长,贴附在砂囊外面,向后伸展,贴附胃本身的的前部 外面。这些突出物扩大了小肠的消化和吸收面。 后肠:后肠前跟中肠交界,后以肛门跟外界相通,能将食物残渣连同由马氏管排出的 排泄物一起驱出体外。后肠末段膨大,称为直肠(rectum),其肠壁由于细胞增多而且加 厚,形成 6 个纵向排列的直肠垫(rectal papillae),过去误认为腺体,实则是从食物残渣中 回收水分的结构。 2.排泄系统 从 中肠和后肠交界处发出的马氏管是稻蝗的排泄器官,共计 200 多条。这些细管末端 封闭,完全游离在腹血窦内,直接浸浴于血液中,能吸收来自身体各部分的代谢废物,基 端开口于消化管,将废物排放到肠内,跟食物残渣一起经肛门排出体外。 3.血腔与循环系统 稻蝗的体壁和内脏之间存在的体腔为混合体腔(mixocoel),由假体腔和真体腔合并而 成 ,其内充满血液,因此又名血体腔(haemocoel)。腹部的血体腔最宽大,有 2 片水平的 天幕状隔膜将其分隔成 3 部分。上方的一片隔膜称为背隔,下方的一片则称为腹隔。背隔 和背侧体壁间的这部分血体腔称背血窦(dorsal sinus),即围心窦(pericardial sinus),内 有心脏。背隔和腹隔间的部分血体腔称为围脏窦(perivisiceral sinus),最大,内有消化 管、马氏管以及生殖器官等。腹隔和腹侧体壁间的血体腔称为腹血窦(ventral sinus),腹 神经链纵走其中。背隔和腹隔的左右间侧缘以及后缘均有裂缝,血液可通过这些裂缝从一 血窦流到另一血窦。 由于血体腔的存在以及呼吸系统的发达,循环系统不发达,属开管式,只有一条背血 管。这条背血管分为心脏和大动脉两部分。心脏纵贯于腹部背血窦,后端封闭,由一系列 膨大呈囊状的心室组成,每个心室有一对心孔,心孔的边缘向内延长,形成心瓣。在前后 心孔之间左右两侧均有一对翼肌(alary muscle)。翼肌外端集中着生于背侧体壁的内面, 内端展开呈翼状,终止于心脏壁上。大动脉由心脏前端发出,贯穿胸部,直达头部,开口 于脑后。血液的循环由逐个心室的伸缩引起。当一个心室收缩时,其前方的心瓣使心孔关

闭,阻止这一心室的血液流人背血窦,同时后方的心瓣又隔断了跟后一心室的通连,以阻止血液的倒流,这样血液就被挤压到前一心室而使之扩张;同时前一心室还通过心孔,由背血窦引入血液。总之,心室由后向前,一缩一张,缩时产生正压,血液挤向前一心室;张时则在负压情况下,由背血窦和后一心室引入血液,最后流进大动脉,通过其开口,流入头部内,并靠近腹侧,流回胸部,再进入腹部的腹血窦内。由于腹隔的波状收缩,使腹血窦内的血液穿过腹隔侧缘和后缘的裂缝而流入围脏窦。背隔原向上拱起,因翼肌的收缩而拉平,背血窦因而扩大,血液也就通过背隔侧缘与后缘的裂缝由围脏窦进人背血窦,最后经心孔回归心脏。稻蝗的血液也由血浆以及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组成,但无论血浆或血细胞都不含血红蛋白和血蓝蛋白等呼吸色素,因此稻蝗的血液不像其他动物的那样能输送氧气,而只不过可运输养料、激素和代谢废物等。4.呼吸系统稻蝗的呼吸系统非常发达,由多数气管组成,能直接供应氧气给身体各部分的组织和细胞,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因此管壁的结构与体壁相同而反向。内面为角质膜,称为内膜,其增厚部分形成螺旋状内脊,称为螺旋丝(taenidium),用来支撑气管,使之不至于凹瘾。内膜外为一层多角形扁平细胞,扁平细胞层外更有一层由由结缔组织形成的底膜。气管纵横连接,形成一个在解部学和生理学上都完整统一的系统。纵贯身体的共有侧,背、腹3对气管干,这3对气管干以横气管相互连接。从纵气管干和横气管发出很多分支。伸布到身体各个部分。这些分支愈分愈细,最后形成很多微气管(tarceole)。微气管直径不到1um,未端封闭,其螺旋丝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辨。这些微气管一般在体壁内面和器官表面盘根错结,但也伸入细胞之间,其至穿透细胞。气管干或气管的某一部分有时扩大形成气囊,囊壁很薄,无螺旋丝。由于气囊的存在,气管系统进出的气体容量可以增大。从中胸开始,直到第8腹节,左右侧气管干按节向外发出一对短气管,与外界相通;短气管的开口就是气门(气孔)(spiraclestigma)。气门共10对,即中胸1对、后胸1对、前8个腹节各1对。氧气以扩散的方式由气门进入气管,再到达微气管,最后透过其纤薄的管壁而直接供应给组织和细胞。微气管内的氧气被组织和细胞吸收以后,管内氧分压下降,氧气也就能从气门不断扩散进来。同样,二氧化碳的排放也由大气和微气管内二氧化碳的分压差所引起。只不过依赖气体的扩散还不能满足昆虫氧气的需求,必须经常呼吸以补不足。吸气时,前4对气门开放,后6对气门关闭,外界新鲜空气由前者进入体内,呼气时,前四对气门关闭,而后6对气门开放。以排出体内污浊的空气。这样呼吸一次整个气管系统内2/3的空气可得到更新。5.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稻蝗有发达的感觉器。一对触角司触觉和膜觉。小颚须和下唇须则司味觉。视觉器官包括单眼(ocellus)和复眼(compoundeye)。单眼3个,位于头部前面的左右复眼之间,呈三角形排列,结构简单,只可辨别明暗。复眼一对,着生在头部左右两侧,结构复杂,除明暗外,还可分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此外第一腹节左右两侧还有一对鼓膜听器(tympanalorgan)
闭,阻止这一心室的血液流人背血窦,同时后方的心瓣又隔断了跟后一心室的通连.以阻 止血液的倒流,这样血液就被挤压到前一心室而使之扩张;同时前一心室还通过心孔,由 背血窦引入血液。总之,心室由后向前,一缩一张,缩时产生正压,血液挤向前一心室; 张时则在负压情况下,由背血窦和后一心室引入血液,最后流进大动脉,通过其开口,流 入头部内,并靠近腹侧,流回胸部,再进入腹部的腹血窦内。由于腹隔的波状收缩,使腹 血窦内的血液穿过腹隔侧缘和后缘的裂缝而流入围脏窦。背隔原向上拱起,因翼肌的收缩 而拉平,背血窦因而扩大,血液也就通过背隔侧缘与后缘的裂缝由围脏窦进人背血窦,最 后经心孔回归心脏。稻蝗的血液也由血浆以及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组成,但无论血浆或血细 胞都不含血红蛋白和血蓝蛋白等呼吸色素,因此稻蝗的血液不像其他动物的那样能输送氧 气,而只不过可运输养料、激素和代谢废物等。 4.呼吸系统 稻蝗的呼吸系统非常发达,由多数气管组成,能直接供应氧气给身体各部分的组织和 细胞,气管由体壁内陷形成,因此管壁的结构与体壁相同而反向。内面为角质膜,称为内 膜,其增厚部分形成螺旋状内脊,称为螺旋丝(taenidium),用来支撑气管,使之不至于 凹瘪。内膜外为一层多角形扁平细胞,扁平细胞层外更有一层由由结缔组织形成的底膜。 气管纵横连接,形成一个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上都完整统一的系统。纵贯身体的共有侧、 背、腹 3 对气管干,这 3 对气管干以横气管相互连接。从纵气管干和横气管发出很多分 支。伸布到身体各个部分。这些分支愈分愈细,最后形成很多微气管(tarceole)。微气管 直径不到 1μm,末端封闭,其螺旋丝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辨。这些微气管一般在体壁 内面和器官表面盘根错结,但也伸入细胞之间,其至穿透细胞。气管干或气管的某一部分 有时扩大形成气囊,囊壁很薄,无螺旋丝。由于气囊的存在,气管系统进出的气体容量可 以增大。 从中胸开始,直到第 8 腹节,左右侧气管干按节向外发出一对短气管,与外界相通; 短气管的开口就是气门(气孔)(spiracle stigma)。气门共 10 对,即中胸 1 对、后胸 1 对、前 8 个腹节各 1 对。氧气以扩散的方式由气门进入气管,再到达微气管,最后透过其 纤薄的管壁而直接供应给组织和细胞。微气管内的氧气被组织和细胞吸收以后,管内氧分 压下降,氧气也就能从气门不断扩散进来。同样,二氧化碳的排放也由大气和微气管内二 氧化碳的分压差所引起。只不过依赖气体的扩散还不能满足昆虫氧气的需求,必须经常呼 吸以补不足。吸气时,前 4 对气门开放,后 6 对气门关闭,外界新鲜空气由前者进入体 内,呼气时,前四对气门关闭,而后 6 对气门开放。以排出体内污浊的空气。这样呼吸一 次整个气管系统内 2/3 的空气可得到更新。 5.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稻蝗有发达的感觉器。一对触角司触觉和嗅觉。小颚须和下唇须则司味觉。视觉器官 包括单眼(ocellus)和复眼(compound eye)。单眼 3 个,位于头部前面的左右复眼之 间,呈三角形排列,结构简单,只可辨别明暗。复眼一对,着生在头部左右两侧,结构复 杂,除明暗外,还可分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此外第一腹节左右两侧还有一对鼓膜听器 (tympanal organ)

稻蝗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脑、食道下神经节以及腹神经链3部分构成,脑在食道上方以一对围食道神经与在食道之下的食道下神经节相连。食道下神经节后连一东腹神经链这条腹神经链纵走于消化管腹侧,共有8个神经节,计胸部3个,腹部5个。再由脑和神经节发出多数神经,伸布到有关的身体各部分,形成周边神经系统。6.生殖系统与发生稻蝗雌雄异体。雌蝗有一对卵巢、一对输卵管,一条阴道、一个受精囊以及一对摄护腺。每个卵巢由多个卵巢管(ovariole)组成,各卵巢管直接开口于同侧的输卵管,左右输卵管会合成为一条宽大的阴道,开口于第八腹节腹板后方的雌生殖孔。纳精囊位于身体末端,和阴道通连。交配后,雌蝗接受的精英先暂储于纳精囊内,等卵产生,精英才破裂,释出精子,进入阴道,与卵会合。一对摄护腺也开口于阴道,其分泌物使由生殖孔产出的受精卵粘合在一起,形成卵块。雄蝗的生殖器官和雌蝗的近似,包括一对精巢、一对输精管、一条射精管和一些附属腺。每个精巢由多个精巢管(testicularfollicle)构成,精巢管横列呈梳齿状,各以很短的输精小管汇入同侧的输精管中。左右输精管会合成为一条射精管,开口于第九腹节生殖下板背侧基部的雄生殖孔。精子在输精管内接受附属腺所分泌的物质,形成精荚;交配时雄蝗授予雌蝗的乃是精荚。中华稻蝗每年发生一代,以受精卵越冬。卵在5月上旬开始孵化,跳楠蜕皮5次,至7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再经半月,雌雄开始交配。卵在雌蝗阴道内受精;雌蝗产出的受精卵形成卵块,一生可产1-3个卵块。卵块颇似半个花生,呈黄根色,长13-20mm,直径6-9mm。每块含卵35粒左右。卵呈长椭圆形,黄色,长3.6-4.5mm,直径1.0-1.4mm。雌蝗产卵可延至9月间;多产在田内。第3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一、异律分节和身体的分部与环节动物的同律分节不同,节肢动物的身体虽然也是分节的,但却是异律分节(heteronomoussegmentation),体节发生分化,其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身体最前一节称为顶节(acron),最末一节称为尾节(telson=pygidium),肛门位于其腹面或末端,因此又称肛节(analsegment)(顶节和尾节也出现于环节动物,顶节就是环节动物的口前叶)。这两节都小,非胚带分节形成,不是真正的体节,在它们之间才是真正的体节。在异律分节中机能和结构相同的体节常组合在一起,形成体部(tagmata)或体区。不同的体部有了分式,完成不同的生理功能。头部是感觉中心,胸部为运动中心,腹部成为
稻蝗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脑、食道下神经节以及腹神经链 3 部分构成.脑在食道上方, 以一对围食道神经与在食道之下的食道下神经节相连。食道下神经节后连一东腹神经链, 这条腹神经链纵走于消化管腹侧,共有 8 个神经节,计胸部 3 个,腹部 5 个。再由脑和神 经节发出多数神经,伸布到有关的身体各部分,形成周边神经系统。 6.生殖系统与发生 稻蝗雌雄异体。 雌蝗有一对卵巢、一对输卵管,一条阴道、一个受精囊以及一对摄护腺。每个卵巢由 多个卵巢管(ovariole)组成,各卵巢管直接开口于同侧的输卵管,左右输卵管会合成为一 条宽 大的阴道,开口于第八腹节腹板后方的雌生殖孔。纳精囊位于身体末端,和阴道通 连。交配后,雌蝗接受的精荚先暂储于纳精囊内,等卵产生,精荚才破裂,释出精子,进 入阴道,与卵会合。一对摄护腺也开口于阴道,其分泌物使由生殖孔产出的受精卵粘合在 一起,形成卵块。 雄蝗的生殖器官和雌蝗的近似,包括一对精巢、一对输精管、一条射精管和一些附属 腺。每个精巢由多个精巢管(testicular follicle)构成,精巢管横列呈梳齿状,各以很短的 输精小管汇入同侧的输精管中。左右输精管会合成为一条射精管,开口于第九腹节生殖下 板背侧基部的雄生殖孔。精子在输精管内接受附属腺所分泌的物质,形成精荚;交配时, 雄蝗授予雌蝗的乃是精荚。 中华稻蝗每年发生一代,以受精卵越冬。卵在 5 月上旬开始孵化,跳蝻蜕皮 5 次,至 7 月中、下旬羽化为成虫。再经半月,雌雄开始交配。卵在雌蝗阴道内受精;雌蝗产出的 受精卵形成卵块,一生可产 l-3 个卵块。卵块颇似半个花生,呈黄根色,长 13-20mm,直 径 6-9mm。每块含卵 35 粒左右。卵呈长椭圆形,黄色,长 3.6-4.5mm,直径 1.0-1.4mm。 雌蝗产卵可延至 9 月间;多产在田埂内。 第 3 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异律分节和身体的分部 与环节动物的同律分节不同,节肢动物的身体虽然也是分节的,但却是异律分节 (heteronomous segmentation),体节发生分化,其机能和结构互不相同。身体最前一节 称为顶节(acron),最末一节称为尾节(telson =pygidium),肛门位于其腹面或末端,因 此又称肛节(anal segment)(顶节和尾节也出现于环节动物,顶节就是环节动物的口前 叶)。这两节都小,非胚带分节形成,不是真正的体节,在它们之间才是真正的体节。 在异律分节中机能和结构相同的体节常组合在一起,形成体部(tagmata)或体区。不 同的体部有了分式,完成不同的生理功能。头部是感觉中心,胸部为运动中心,腹部成为

营养和生殖的中心。如通过体节的组合,昆虫身体分为头、胸和腹3个体部;蜘蛛、虾、蟹等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身体分为头部和驱躯干部。总之,体节既分化又组合,从而增强运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二、具发达坚厚的外骨骼节肢动物都有一层坚硬的角质膜(cuticle)包被在身体外面,称之为外骨骼(exoskeleton)。外骨骼分为3层:上角质膜(上表皮)(epeicutilce)、外角质膜(外表皮)(exocuticle)和内角质膜(内表皮)(endocuticle)。上表皮薄,仅0.1-1um厚,由蛋白质及脂类组成,陆生的种类还含有蜡质,可以有效地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保持体内水分对动物在陆地上生活极为重要,这也是很多节肢动物能够在极干旱的地区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外表皮是由复杂的含氮多糖几丁质与蛋白质结合而成的糖蛋白组成。几丁质本身是一种柔软的物质,但糖蛋白经过体,即由于酚的存在而使分子结构更牢固。外表皮很薄,但很坚硬,这是由于碳酸钙与磷酸钙在外表皮中的沉积使外表皮骨化变硬,因此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内表皮相对很厚,亦由几丁质及少量蛋白质组成,但它未经化,很少有钙质沉积,因此内表皮柔软而有弹性。内表皮下是单层的上皮细胞,上皮细胞排列在非细胞结构的膜之上,表皮层就是由上皮细胞向外分泌形成的。尽管外骨骼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作用,但是上皮细胞分泌形成外骨骼后,外骨骼不再增长,使身体的生长受到限制。在节肢动物的发育过程中都要通过蜕皮去掉旧的外骨骼,长出新的外骨骼。蜕皮时上皮细胞分沁新的表皮层,同时分泌的几丁质酶和蛋白酶分解、吸收旧的表皮。而后,一般外骨骼在动物的背中线处破裂,个体从旧的外骨骼中钻出,迅速吞入空气和水分使身体延伸、长大。同时新的表皮再经化变硬。蜕皮由体内分泌的激素调控,不同的节肢动物蜕皮的次数不一样。各个体节通常包被4块外骨骼,即:背板(背甲)(tergite=turgum)、腹板(腹甲)(sternite=sternu)、左右侧板(侧甲)(pleurite=pleurum)。侧板常见于甲壳动物中,昆虫腹节的侧板已完全退化,唯有翅亚纲的胸节具备侧板,但这些侧板均由附肢原肢的亚基节(subcoxa)扩大演变而成,而非真正的体节外骨骼。三、分节的附肢节肢动物每一体节都有一对附肢,它不同于环节动物的疣足。疣足小,运动力不强是体壁的中空突起,本身及其与驱干部相连处均无活动关节。节肢动物的附肢是实心的内有发达的肌肉,不但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关节,并且本身也分节,十分灵活,这种附肢称为节肢(arthropodium):其各节称为肢节(podite)。节肢的灵活性和运动力都远远超过疣足。节肢可分2种类型,即双枝型(biramous)和单枝型(uniramous)
营养和生殖的中心。如通过体节的组合,昆虫身体分为头、胸和腹 3 个体部;蜘蛛、虾、 蟹等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蜈蚣身体分为头部和躯干部。 总之,体节既分化又组合,从而增强运动,提高了动物对环境条件的趋避能力。 二、具发达坚厚的外骨骼 节肢动物都有一层坚硬的角质膜(cuticle)包被在身体外面,称之为外骨骼 (exoskeleton)。外骨骼分为 3 层:上角质膜(上表皮)(epeicutilce)、外角质膜(外表 皮)(exocuticle)和内角质膜(内表皮)(endocuticle)。 上表皮薄,仅 0.1-1μm 厚,由蛋白质及脂类组成,陆生的种类还含有蜡质,可以有效 地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保持体内水分对动物在陆地上生活极为重要,这也是很多节肢动 物能够在极干旱的地区生存的主要原因之一。外表皮是由复杂的含氮多糖几丁质与蛋白质 结合而成的糖蛋白组成。几丁质本身是一种柔软的物质,但糖蛋白经过鞣体,即由于酚的 存在而使分子结构更牢固。外表皮很薄,但很坚硬,这是由于碳酸钙与磷酸钙在外表皮中 的沉积使外表皮骨化变硬,因此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内表皮相对很厚,亦由几丁质及少 量蛋白质组成,但它未经鞣化,很少有钙质沉积,因此内表皮柔软而有弹性。内表皮下是 单层的上皮细胞,上皮细胞排列在非细胞结构的膜之上,表皮层就是由上皮细胞向外分泌 形成的。 尽管外骨骼有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作用,但是上皮细胞分泌形成外骨骼后,外 骨骼不再增长,使身体的生长受到限制。在节肢动物的发育过程中都要通过蜕皮去掉旧的 外骨骼,长出新的外骨骼。蜕皮时上皮细胞分沁新的表皮层,同时分泌的几丁质酶和蛋白 酶分解、吸收旧的表皮。而后,一般外骨骼在动物的背中线处破裂,个体从旧的外骨骼中 钻出,迅速吞入空气和水分使身体延伸、长大。同时新的表皮再经鞣化变硬。蜕皮由体内 分泌的激素调控,不同的节肢动物蜕皮的次数不一样。 各个体节通常包被 4 块外骨骼,即:背板(背甲)(tergite=turgum)、腹板(腹甲) (sternite = sternu)、左右侧板(侧甲)(pleurite = pleurum)。侧板常见于甲壳动物中,昆 虫腹节的侧板已完全退化,唯有翅亚纲的胸节具备侧板,但这些侧板均由附肢原肢的亚基 节(subcoxa)扩大演变而成,而非真正的体节外骨骼。 三、分节的附肢 节肢动物每一体节都有一对附肢,它不同于环节动物的疣足。疣足小,运动力不强, 是体壁的中空突起,本身及其与躯干部相连处均无活动关节。节肢动物的附肢是实心的, 内有发达的肌肉,不但与身体相连处有活动关节,并且本身也分节,十分灵活,这种附肢 称为节肢(arthropodium),其各节称为肢节(podite)。节肢的灵活性和运动力都远远超 过疣足。 节肢可分 2 种类型,即双枝型(biramous)和单枝型(uniramous)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08章 软体动物门.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07章 环节动物门.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06章 假体腔动物.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05章 扁形动物门.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04章 腔肠动物门.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03章 多孔动物门.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02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01章 原生动物门.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绪论.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Zoology(含实验大纲).pdf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3章 植物的抗性生理(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2章 植物的成熟和衰老生理(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1章 植物的生殖生理(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0章 植物的生长生理(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9章 光形态建成(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8章 植物生长物质(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7章 细胞信号转导(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6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5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代谢(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4章 植物的呼吸作用(图解).ppt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0章 触手冠动物.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1章 棘皮动物门.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2章 半索动物门.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3章 脊索动物门.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4章 圆口纲.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5章 鱼纲.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6章 两栖纲.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7章 爬行纲.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8章 鸟纲.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19章 哺乳纲.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20章 动物地理分布.docx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名词解释)绪论.pdf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名词解释)原生动物门.pdf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名词解释)多细胞动物的起源.pdf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名词解释)多孔动物门.pdf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名词解释)腔肠动物门.pdf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名词解释)扁形动物门.pdf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名词解释)原腔动物.pdf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名词解释)环节动物门.pdf
- 华南师范大学:《动物学》课程教学资源(名词解释)软体动物门.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