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浅析《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西北师范大学:马新春)
第21卷第6期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 21 No 6 2007年12月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Dec.2007 浅析《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 马新春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易传》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易传》中描述辩证法的话语有:“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 谓之道”,“刚柔相推生变化”等等。可见,《易传》的辩证思想可谓博大精深 关键词]《易传》辩证法;变易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304(2007 Superficial Analysis on the Dialectical Thought of bar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Aboudant dialectical thought contains in"Yizhuan" A few words which describe dialectics are: Living means yi",One yin one yang means virtue","repelling each other between strong and soft means change"etc. Thus the dialectics in Yizhuan is vast and profound Key words:“ Yizhuan”; dialectics; change 辩证法”一词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其意义是此?这就是说,卦爻的变化错综复杂,形成了各种 指人们以推理的方式来探求真理的方法。到黑格卦象。又说:“易之为书也,不可远其道也屡迁。变 尔那里“辩证法”已成为一种揭示运动变化及其动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这就是 力的世界观。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说,“爻变化无常,阴爻阳爻互相转化”。正是由于 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理论,“唯物辩证卦爻的变化无常,才生出各种不同的卦象,由此断 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各种事物吉凶祸福,离开了卦爻的变化就不能进 定之否定规律 行占筮了。就“易”的含义,孔颖达在《周易正序》 《易传》是对《易经》解释,它汇集了前人丰富的对《易传》之“易”解释道:“夫易者,变化之总名 思想内涵把《易经》推向先秦辩证法思想的最高峰。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 其精湛的辩证法观点对中国后来的辩证法思想有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 大的影响。《易传》最简要的命题是“日新之谓盛德,莫非资变化之为换代之功…谓之《易》取变化 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之意”。从一定程度说,《易传》就是对万物变化及 化”这些变化的永恒性肯定了对立面的转化。 其法则进行论著的一部哲学著作。 在爻卦的启发之下,《易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 、生生之谓易 现象作了一定的观察,由此认识到,一切事物也都处 中国古人多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人生,在在变动之中。《系辞传》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 他们看来,整个宇宙就是生生不息流迁不止的运化见矣。在天成象”是说,天上形成了日月星辰;天 动过程。按照汉代学者的解释,“易”本有“变易”的象有明有晦月亮有盈有亏。“在地成形”是说地上 意思。《易传》极其重视变易思想。《系辞传》中:形成了山川、草木禽兽等有形的东西;山川有流动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变迁,生物有枯荣生死。丰卦《彖辞》又说“于鬼神 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乎”?这就是说,从自然界到人类,没有不变的 *[收稿日期]2007-09·2 [作者简介]马新春(1978-),男,内蒙古包头市人,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主要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91994-2010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enki.net
第 21 卷 第 6 期 2007 年 12 月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21 No. 6 Dec. 2007 浅析《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 Ξ 马新春 (西北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易传》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易传》中描述辩证法的话语有“: 生生之谓易”“, 一阴一阳 谓之道”“, 刚柔相推生变化”等等。可见《, 易传》的辩证思想可谓博大精深。 [关键词《] 易传》;辩证法 ;变易 [中图分类号] B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0304(2007) 06 - 0030 - 02 Superficial Analysis on the Dialectical Thought of ”Yizhuan” MA Xin2chu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North2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 Aboudant dialectical thought contains in ”Yizhuan”. A few words which describe dialectics are :”Living means yi”,”One yin one yang means virtue”,”repelling each other between strong and soft means change”etc. Thus , the dialectics in Yizhuan is vast and profound. Key words :“Yizhuan”;dialectics ;change “辩证法”一词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其意义是 指人们以推理的方式来探求真理的方法。到黑格 尔那里“, 辩证法”已成为一种揭示运动变化及其动 力的世界观。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 思想的基础上 ,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理论“, 唯物辩证 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 定之否定规律”[1 ] 。 《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 ,它汇集了前人丰富的 思想内涵 ,把《易经》推向先秦辩证法思想的最高峰。 其精湛的辩证法观点对中国后来的辩证法思想有很 大的影响。《易传》最简要的命题是“日新之谓盛德 , 生生之谓易”“, 一阴一阳之谓道”“, 刚柔相推而生变 化”,这些变化的永恒性肯定了对立面的转化。 一、生生之谓易 中国古人多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人生 ,在 他们看来 ,整个宇宙就是生生不息、流迁不止的运 动过程。按照汉代学者的解释“, 易”本有“变易”的 意思。《易传》极其重视变易思想。《系辞传》中 : “参伍以变 ,错综其数。通其变 ,遂成天下之文 ;极 其数 ,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 ,其孰能与于 此 ?”这就是说 ,卦爻的变化错综复杂 ,形成了各种 卦象。又说“: 易之为书也 ,不可远其道也屡迁。变 动不居 ,周流六虚 ;上下无常 ,刚柔相易”。这就是 说“, 爻变化无常 ,阴爻阳爻互相转化”。正是由于 卦爻的变化无常 ,才生出各种不同的卦象 ,由此断 定各种事物吉凶祸福 ,离开了卦爻的变化就不能进 行占筮了。就“易”的含义 ,孔颖达在《周易正序》中 对《易传》之“易”解释道“: 夫易者 ,变化之总名 ,改 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 ,阴阳运行 ,寒暑迭来 ,日月 更出 ,孚萌庶类 ,亭毒群品 ,新新不停 ,生生相续。 莫非资变化之为 ,换代之功 ……谓之《易》,取变化 之意”。从一定程度说《, 易传》就是对万物变化及 其法则进行论著的一部哲学著作。 在爻卦的启发之下《, 易传》对自然现象和社会 现象作了一定的观察 ,由此认识到 ,一切事物也都处 在变动之中。《系辞传》说“: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 ,变 化见矣。”“在天成象”是说 ,天上形成了日月星辰;天 象有明有晦 ,月亮有盈有亏。“在地成形”是说 ,地上 形成了山川、草木、禽兽等有形的东西;山川有流动 变迁 ,生物有枯荣生死。丰卦《彖辞》又说“, 于鬼神 乎”? 这就是说 ,从自然界到人类 ,没有不变的。 Ξ [收稿日期] 2007 - 09 - 23 [作者简介] 马新春(1978 - ) ,男 ,内蒙古包头市人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 ,主要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第6期 马新春:浅析《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 《易传》认为事物是经常处在变化之中,“天地 《易传》认为,凡是事物在其为主动时,它都是 之道,恒久而不已者也”。恒久不已,就是永恒的运阳;在其为被动时,它都是阴。凡是阳者都可以代 动。《系辞》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入乾坤;《乾》卦的六爻,表示事物的“动”所遵循公 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易相推式。凡是阴者都可以代入坤卦;《坤》卦的六爻表示 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被动事物的“动所遵循的公式 焉。”这就是所谓“功业见乎变”。又说:“天地之大 乾坤二卦虽可以代入凡有健顺性质的事物 德曰生”,就是说天地总不断地生出新的事物。但《易传》解释这两个卦,则多就一切事所从以生阴 生”就是“日新”还说:“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阳说。《系辞》说:“夫乾,天下之至健也。灬夫坤,天 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按照《易传》下之至顺也。”这是就一切事物所从以生的阴阳说 看法,宇宙间变化,其内容不过是事物的成毁,也就此“阴”只能是阴,所以是至顺;此阳只能是阳,所以 是乾坤的开阖。事物的成是其来,其毁是其往 是至健。此一阴一阳,就是生一切事物者。“一阴 来一往,就是变。这种往来是无穷的。惟其无穷,一阳之谓道”,若泛说,则泛指事物中的阴阳;若专 所以世界无尽。 指说,则专指此所谓阴阳 以上阐述了《易传》绝对变化、运动的思想 《易传》又讲“聚”、“感”以详解变易之原因。两 但是也并不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系辞上》云:端所以能致成变化者,实在于聚、感、解。《易传》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辟。”高亨先生注:“天而说:“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天地感而 晴朗,其形为圆,天动而降雨雪,其势直下。圆形而万物化生。…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 无不包,直下则无不至是以能大生,地静而不生草矣。″“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白果草木皆甲坼 木,则上闭,地动而生草木,则上开,唯其能闭能开,解之时义大矣哉!”分离者聚,郁结者解,对立者感 是以能广生。2所以《易传》所说的乾坤各有动静,而一切变易起 这是对老子片面看重“虚静”的思想之扬弃。《易 三、阴一阳谓之道 传》则把运动变化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结合起 事物的千变万化是有规律的,“言天下至动而 来,锻造出了极为深刻的宇宙观。 不可乱也”,“易解而天下之理得矣”。《易传》认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为世界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道”或 为什么万事万物总是变化呢?《易传》以两种相“常”。《易传》在对《易经》的占筮和占筮原则进行 反的东西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它认识到事物自身包解释的时候,认为卦爻的变化是神秘莫测的。但是 含有矛盾的对立面,一个事物就是对立面的统 纷扰的变化现象背后却有一定的规律。《易传》云 对立面双方互相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刚柔“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动静有常,刚 者,立本者也”(《易传啄辞下》)。《易传啄辞上》中柔断矣。到尚秉先生注释为“动者乾之常,静者坤 讲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之常,因其动静之迹,而识其刚柔之情也。4“动静 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有常”与“变化之道”是一个意思,都指的是运动变 者,昼夜之象也”,一切事物都包含互相对立的两个化的规律性。 方面,通过相推、相摩、相荡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 《易传》认为一切变化都是一反一复,反复是变 展。《系辞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化的规律。事物发展演进到相当的程度就必定转 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照它的看法,卑高、贵为其反面。《易传》说:“日中则昃,月盈则实。”又 贱动静、刚柔都是相反的东西,可是必须在一起。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这就 又说:“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是说,事物的发展若到一定的限度,它就要变为它 寒暑是相反的,但是必须“一寒一暑”才能成岁。正的反面。变了以后就通了;通也是穷的反面。这就 如“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相反的,但必须“一阴是所谓“物极必反”。《易传》认为这是事物发展所 阳,才能成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与“相摩相遵循的一般规律 荡”都表示有相互矛盾的意义。但是互相矛盾的东 《易传》与《老子》皆认为:如欲保持一物,则必 西,正是“相反相成”。这是《易传》对于对立面的统勿使其发展至极,必常预先接受其反面。如此则可 和斗争的规律的自发认识 不至于变为其反面。所以《既济》(下转第78页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p//www.cnki.net
《易传》认为事物是经常处在变化之中“, 天地 之道 ,恒久而不已者也”。恒久不已 ,就是永恒的运 动。《系辞》说“: 日往则月来 ,月往则日来 ,日月相 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 ,暑往则寒来 ,寒易相推 而岁成焉 ,往者屈也 ,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 焉。”这就是所谓“功业见乎变”。又说“: 天地之大 德曰生”,就是说天地总不断地生出新的事物。 “生”就是“日新”,还说“: 阖户谓之坤 ,辟户谓之乾。 一阖一辟谓之变 ,往来不穷谓之通”。按照《易传》 看法 ,宇宙间变化 ,其内容不过是事物的成毁 ,也就 是乾坤的开阖。事物的成是其来 ,其毁是其往。一 来一往 ,就是变。这种往来是无穷的。惟其无穷 , 所以世界无尽。 以上阐述了《易传》绝对变化、运动的思想。 但是也并不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系辞上》云 : “夫乾 ,其静也专 ,其动也辟。”高亨先生注“: 天静而 晴朗 ,其形为圆 ,天动而降雨雪 ,其势直下。圆形而 无不包 ,直下则无不至是以能大生 ,地静而不生草 木 ,则上闭 ,地动而生草木 ,则上开 ,唯其能闭能开 , 是以能广生。”[2 ]所以《易传》所说的乾坤各有动静 , 这是对老子片面看重“虚静”的思想之扬弃。《易 传》则把运动变化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结合起 来 ,锻造出了极为深刻的宇宙观。 二、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为什么万事万物总是变化呢 ?《易传》以两种相 反的东西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它认识到事物自身包 含有矛盾的对立面 ,一个事物就是对立面的统一。 对立面双方互相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 刚柔 者 ,立本者也”《( 易传·系辞下》) 。《易传·系辞上》中 讲到“: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 ,失得之象 也 ,悔吝者 ,忧虞之象也 ,变化者 ,进退之象也 ,刚柔 者 ,昼夜之象也”,一切事物都包含互相对立的两个 方面 ,通过相推、相摩、相荡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 展。《系辞说》“: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 ,贵 贱位矣;动静有常 ,刚柔断矣。”照它的看法 ,卑高、贵 贱、动静、刚柔都是相反的东西 ,可是必须在一起。 又说“: 日月运行 ,一寒一暑”“, 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寒暑是相反的 ,但是必须“一寒一暑”才能成岁。正 如“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相反的 ,但必须“一阴 一阳 ,才能成道”。“刚柔相摩 ,八卦相荡”与“相摩相 荡”都表示有相互矛盾的意义。但是互相矛盾的东 西 ,正是“相反相成”。这是《易传》对于对立面的统 一和斗争的规律的自发认识。 《易传》认为 ,凡是事物在其为主动时 ,它都是 阳 ;在其为被动时 ,它都是阴。凡是阳者都可以代 入乾坤《; 乾》卦的六爻 ,表示事物的“动”所遵循公 式。凡是阴者都可以代入坤卦《; 坤》卦的六爻表示 被动事物的“动”所遵循的公式。 乾坤二卦虽可以代入凡有健顺性质的事物。 但《易传》解释这两个卦 ,则多就一切事所从以生阴 阳说。《系辞》说“: 夫乾 ,天下之至健也。”“夫坤 ,天 下之至顺也。”这是就一切事物所从以生的阴阳说。 此“阴”只能是阴 ,所以是至顺 ;此阳只能是阳 ,所以 是至健。此一阴一阳 ,就是生一切事物者。“一阴 一阳之谓道”,若泛说 ,则泛指事物中的阴阳 ;若专 指说 ,则专指此所谓阴阳。 《易传》又讲“聚”“、感”以详解变易之原因。两 端所以能致成变化者 ,实在于聚、感、解。《易传》 说“: 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天地感而 万物化生。 ……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 矣。”“天地解而雷雨作 ,雷雨作而白果草木皆甲坼 , 解之时义大矣哉 !”分离者聚 ,郁结者解 ,对立者感 , 而一切变易起。 三、一阴一阳谓之道 事物的千变万化是有规律的“, 言天下至动而 不可乱也”“, 易解而天下之理得矣”[3 ] 。《易传》认 为世界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这种规律就是“道”或 “常”。《易传》在对《易经》的占筮和占筮原则进行 解释的时候 ,认为卦爻的变化是神秘莫测的。但是 纷扰的变化现象背后却有一定的规律。《易传》云 : “知变化之道者 ,其知神之所为乎 ?”“动静有常 ,刚 柔断矣。”[3 ]尚秉先生注释为“: 动者乾之常 ,静者坤 之常 ,因其动静之迹 ,而识其刚柔之情也。”[4 ]“动静 有常”与“变化之道”是一个意思 ,都指的是运动变 化的规律性。 《易传》认为一切变化都是一反一复 ,反复是变 化的规律。事物发展演进到相当的程度就必定转 为其反面。《易传》说 :“日中则昃 ,月盈则实。”又 说“: 易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 系辞下》) 这就 是说 ,事物的发展若到一定的限度 ,它就要变为它 的反面。变了以后就通了 ;通也是穷的反面。这就 是所谓“物极必反”。《易传》认为这是事物发展所 遵循的一般规律。 《易传》与《老子》皆认为 :如欲保持一物 ,则必 勿使其发展至极 ,必常预先接受其反面。如此则可 不至于变为其反面。所以《既济》 (下转第 78 页) 第 6 期 马新春 :浅析《易传》中的辩证法思想 13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1卷 玄在此强调时代与文学创作息息相关,以此理论详喷喙辞》里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说法 细剖析了《诗》的发展演变。也许郑玄对诗的论析《左传》所载季札观乐而发表的评论也较集中地体 还有一些待商榷的地方,但他注意并特为拈出时代现了“观诗知政”的观点;还有孔子著名的“兴观群 影响作用于文学创作这一规律,不能不说是直承孟怨”说,其“观”和“怨”所包蕴的内涵都跟文学作品 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反映社会现实与批评社会政治紧密相关。这些可 启示而来 以说都是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 可以说,自孟子后,经历代文士们于创作实践《春秋》作”的理论渊源 及诗文批评过程中一步步的推进,以强调时代与创 作紧密相关为核心内容的“以诗证史,以史论诗”观 参考文献] 点,遂成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治学论学方法之一种1]孔子论语路[M]/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标点本) 了。直到清末王国维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21毛享毛诗正义诗大序M14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标 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5的 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8-14 著名论断,将时代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又上升了 [3]斑固汉书文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层,即由此抽绎总结出时代历史对一些特定文体的4]毛亨毛诗正义诗谱序M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标 形成、发展,并走向繁盛的促生之功。所有这些理 点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8 论成就溯其源皆可谓滥觞于孟子“王者之迹熄而51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 《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2001:57 当然,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 《春秋》作”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孟子之前,《周易 (责任编辑:李登叶) 上接第31页)象辞说:“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就是说,量变就引起质变。“度”是一种范围,在这 如此,他就可以保持着他的“既济”。《系辞》说 个范围之内,量变不会引起质变 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乱者,有其治也 总的来说,《易传》虽然对于中国辩证法的发展 是以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有一定的贡献,但是它的辩证法思想是不彻底的 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它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认识到客观辩证法的某些 能如此的人,所表现的态度就是“谦”。《谦卦·方面,但是它不是用这些知识去推动事物的发展, 彖辞》说:“天道亏盈而益谦,此道变盈而流谦,人道而是利用它阻止事物的发展 恶盈而好谦。 许多西方学者有一种错觉认为中国古代没有 因为《易传》对否定之否定规律没有认识,它所西方意义上的哲学思想。而《易传》所包含的丰富 认识的变动只是循环的。“往来不穷”也只是循环。的辩证法思想足以否定这种错觉。的确,中国古代 《易传》认为在对立面对立中,主要不是矛盾,而是不仅有哲学,而且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中国 他们的调和。《乾卦喙辞》说:“保和太和,乃利古代哲学与同时期的西方哲学相比是毫不逊色的 贞。”它认为乾坤能保持宇宙的协和。这个“和”与 参考文献 普通的和不同,所以叫“太和 []吴倬.马克思哲学导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由此可见,《易传》是主张调和矛盾的。它企图 防止矛盾的激化,认为“激”就是太过、失中,而“失[2]高享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79 中”必致于凶 [3]朱伯.易学哲学史(第二卷)[M]北京:北京华夏出版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有一个重要的范畴就 社,1995 是“度”,“度就是事物存在的界限,超过这个界限,【4]尚秉和周易尚氏学M.北京:中华书局,1980 这个事物就不是这个事物,而要转化为别的事物。 (责任编辑:宋子秋) o1994-2010ChinaAcademicJOum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enki.net
玄在此强调时代与文学创作息息相关 ,以此理论详 细剖析了《诗》的发展演变。也许郑玄对诗的论析 还有一些待商榷的地方 ,但他注意并特为拈出时代 影响作用于文学创作这一规律 ,不能不说是直承孟 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诗》亡然后《春秋》作”的 启示而来。 可以说 ,自孟子后 ,经历代文士们于创作实践 及诗文批评过程中一步步的推进 ,以强调时代与创 作紧密相关为核心内容的“以诗证史 ,以史论诗”观 点 ,遂成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治学论学方法之一种 了。直到清末王国维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 楚之骚 ,汉之赋 ,六代之骈语 ,唐之诗 ,宋之词 ,元之 曲 ,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5 ]的 著名论断 ,将时代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又上升了一 层 ,即由此抽绎总结出时代历史对一些特定文体的 形成、发展 ,并走向繁盛的促生之功。所有这些理 论成就 ,溯其源皆可谓滥觞于孟子“王者之迹熄而 《诗》亡《, 诗》亡然后《春秋》作”。 当然 ,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诗》亡然后 《春秋》作”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孟子之前《, 周易 ·贲·彖辞》里有“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的说法 ; 《左传》所载季札观乐而发表的评论也较集中地体 现了“观诗知政”的观点 ;还有孔子著名的“兴观群 怨”说 ,其“观”和“怨”所包蕴的内涵都跟文学作品 反映社会现实与批评社会政治紧密相关。这些可 以说都是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诗》亡然后 《春秋》作”的理论渊源。 [参 考 文 献] [1 ] 孔子. 论语·子路[M] ∥李学勤. 十三经注疏 (标点本)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 ] 毛亨. 毛诗正义. 诗大序[M] ∥李学勤. 十三经注疏 (标 点本)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8 - 14. [3 ] 斑固. 汉书·先文志[M].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 286 - 293. [4 ] 毛亨. 毛诗正义·诗谱序[M] ∥李学勤. 十三经注疏 (标 点本)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4 - 8. [5 ] 王国维. 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2001 :57. (责任编辑 :李登叶) (上接第 31 页) 象辞说“: 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能 如此 ,他就可以保持着他的“既济”。《系辞》说“: 危 者安其位者也 ;亡者 ,保其存者 ;乱者 ,有其治也。 是以君子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乱 ,是 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能如此的人 ,所表现的态度就是“谦”。《谦卦· 彖辞》说“: 天道亏盈而益谦 ,此道变盈而流谦 ,人道 恶盈而好谦。” 因为《易传》对否定之否定规律没有认识 ,它所 认识的变动只是循环的。“往来不穷”也只是循环。 《易传》认为在对立面对立中 ,主要不是矛盾 ,而是 他们的调和。《乾卦·彖辞》说 :“保和太和 ,乃利 贞。”它认为乾坤能保持宇宙的协和。这个“和”与 普通的和不同 ,所以叫“太和”。 由此可见《, 易传》是主张调和矛盾的。它企图 防止矛盾的激化 ,认为“激”就是太过、失中 ,而“失 中”必致于凶。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有一个重要的范畴就 是“度”“, 度”就是事物存在的界限 ,超过这个界限 , 这个事物就不是这个事物 ,而要转化为别的事物。 就是说 ,量变就引起质变。“度”是一种范围 ,在这 个范围之内 ,量变不会引起质变。 总的来说《, 易传》虽然对于中国辩证法的发展 有一定的贡献 ,但是它的辩证法思想是不彻底的。 它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认识到客观辩证法的某些 方面 ,但是它不是用这些知识去推动事物的发展 , 而是利用它阻止事物的发展。 许多西方学者有一种错觉 :认为中国古代没有 西方意义上的哲学思想。而《易传》所包含的丰富 的辩证法思想足以否定这种错觉。的确 ,中国古代 不仅有哲学 ,而且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中国 古代哲学与同时期的西方哲学相比是毫不逊色的。 [参 考 文 献] [1 ] 吴倬. 马克思哲学导论[M].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 2002. [2 ] 高亨. 周易大传今注[M]. 济南 :齐鲁书社 ,1979. [3 ] 朱伯. 易学哲学史 (第二卷) [M]. 北京 :北京华夏出版 社 ,1995. [4 ] 尚秉和. 周易尚氏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责任编辑 :宋子秋) 87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 21 卷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14讲 New NISHIDA and consciousness.pptx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15讲 The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 of Japanese Language.pptx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13讲 大森庄藏与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身-心关系”问题解决方案 Omori Shūzō and his Wittgenstein-inspired solution to the mind-body problem.pptx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12讲 演化心理学 Evolutionary Psychology.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11讲 心灵的模块性 Modularity of Mind.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9讲 人皮囊论证 The Zombie Argument.pptx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8讲 对于汉字屋论证的一些反思 Some Further Reflection Upon Chinese Room Argument.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10讲 动物认知 Animal Cognition.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7讲 对于机器状态功能主义的批评——汉字屋论证 Criticism Of Machine State Functionalism - Chinese Room Argument.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6讲 功能主义 Functionalism.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5讲 人工神经元网络以及神经语义学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d Neurosemantics.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4讲 取消式唯物主义(或译为“消除式唯物主义”)Eliminative Materialism.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3讲 心脑同一论 The Mind - Brain Identity Theory.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2讲 行为主义 Behaviorism.ppt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英文版)第1讲 笛卡尔与十二个心灵哲学问题 Descartes And 12 Problems In Philosophy Of Mind.ppt
-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PDF电子书(克里斯丁·麦茨).pdf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皮尔士真理观的实践意义(复旦大学:邵强进、黄维).pdf
- 复旦大学:《逻辑哲学论》导读_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逻辑教学——从师生年龄差增长谈起.pdf
- 复旦大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_课程电子讲义.docx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两汉易学与音乐学(黄黎星).doc
- 复旦大学:《伦理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Ethics》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大纲).pdf
- 复旦大学:《伦理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Ethic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一讲 哲学与人生造化——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概论.pptx
- 复旦大学:《伦理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Ethic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二讲 从伦理(ethos)之本义论说什么是伦理学.pptx
- 复旦大学:《伦理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Ethic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三讲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和德性论与规范论之区分.pptx
- 复旦大学:《伦理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Ethic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五讲 德性论伦理学(1/2).pptx
- 复旦大学:《伦理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Ethic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四讲 追问德性论与道义论的区分根据.pptx
- 复旦大学:《伦理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Ethic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六讲 德性论伦理学(2/2)Virtue Ethics.pptx
- 复旦大学:《伦理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Ethic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七讲 道义论伦理学(1/2)Deontological Ethics.pptx
- 复旦大学:《伦理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Ethic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八讲 道义论伦理学(2/2)Deontological Ethics.pptx
- 复旦大学:《伦理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Ethic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九讲 功利主义伦理学(1/2).pptx
- 复旦大学:《伦理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Ethic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讲 功利主义伦理学(2/2).pptx
- 复旦大学:《伦理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Ethic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一讲 正义之为首德.pptx
- 复旦大学:《伦理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Ethics》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第十二讲 道德判断.pptx
- 复旦大学:《批判性思维与论证问题 Critical Thinking and Argumentation》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义)第1-2章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和价值、批判性思维的指导性原则.pdf
- 复旦大学:《批判性思维与论证问题 Critical Thinking and Argumentation》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义)第3-4章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标准、分析论证结构.pdf
- 复旦大学:《批判性思维与论证问题 Critical Thinking and Argumentation》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义)第5-6章 审查理由质量、评价论证关系.pdf
- 复旦大学:《批判性思维与论证问题 Critical Thinking and Argumentation》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义)第7-8章 考察不同的解释和论证、揭示隐含假设.pdf
- 复旦大学:《批判性思维与论证问题 Critical Thinking and Argumentation》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义)第9-10章 澄清意义——语言和概念、学会提问.pdf
- 复旦大学:《批判性思维与论证问题 Critical Thinking and Argumentation》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义)第11-13章 构建论证、经验思维和科学思维、谬误.pdf
- 复旦大学:《心灵哲学 Philosophy of Mind》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讲稿)Lecture 1 Descartes And 12 Problems In Philosophy Of Mind.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