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 域之一,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学习这门课程对于教育 技术专业、小学教有专业和教有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非常必要和重要,被列为教有技术和教 有管理专业的专业必(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教有测量与评价的形成 和发展,掌握教有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教有测量与评价理念,初步具 备开展教有测量与评价的能力。教有测量与评价课程主要研究对教有现象进行测量和价值判 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等。课程内容可以分为教有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有测量 与评价的具体应用两大部分,具体包括:教有测量与评价的概念、目标、类型、原则等一般 理论:教育测量与评价方案设计、实施以及教有测量与评价信总搜集与处理的方法与技术: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评价等教育测量与评价实践中的应 用:国内外最新教有测量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与应用。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包括教有测评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各类基础教育测评两大部分,主要让学生学会 教育测评的质量指标、编制方法与结果的处理,涉及学科测评、标准化考试、智力测验、学 生学业评价、学生品德测评和教师评价等理论与实践的知识。总之,教有测量与评价这门课 对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和教有教学管理等工作意义重大,特别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 以帮助学生了解先进的教有测量与评价理念,指导其学习和工作。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了解教有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掌握教有测量与评价的概念、一般原理和方法。 掌握编制测量量表的方法和步骤。掌握评价方案设计以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技巧。 树立科学的、先进的教有测量与评价理念。初步具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在学习本课程时,应该学习过《概率与统计》、《教有研究方法》和心理学课程,对统计 知识和教有研究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相关课程为统计、心理测量、科研方法和基础心理学等。 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 域之一,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学习这门课程对于教育 技术专业、小学教育专业和教育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非常必要和重要,被列为教育技术和教 育管理专业的专业必(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 和发展,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初步具 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主要研究对教育现象进行测量和价值判 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等。课程内容可以分为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育测量 与评价的具体应用两大部分,具体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目标、类型、原则等一般 理论;教育测量与评价方案设计、实施以及教育测量与评价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方法与技术;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与方法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教学评价等教育测量与评价实践中的应 用;国内外最新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与应用。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程包括教育测评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各类基础教育测评两大部分,主要让学生学会 教育测评的质量指标、编制方法与结果的处理,涉及学科测评、标准化考试、智力测验、学 生学业评价、学生品德测评和教师评价等理论与实践的知识。总之,教育测量与评价这门课 对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和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意义重大,特别是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可 以帮助学生了解先进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指导其学习和工作。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 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一般原理和方法。 掌握编制测量量表的方法和步骤。掌握评价方案设计以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技巧。 树立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初步具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 在学习本课程时,应该学习过《概率与统计》、《教育研究方法》和心理学课程,对统计 知识和教育研究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的相关课程为统计、心理测量、科研方法和基础心理学等。 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

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述(共3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生在学完本章后,应当能够:定义教有测量和教有评价:认识教有测量与教有评价之间 的关系:认识教有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及社会价值: 2)了解基础教有课程政革精神及对教有测量与评价的要求:认识教有测量与评价对教师职 业专业化的重要性 2、教学内容 1)教有测量与评价的概述(2学时) 2)教有测量与评价的发展阶段(1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 2)教有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教有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教有测量与评价的应用价值、 教有测量与评价的类型和功能。 4、本章思考题 1)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含义是什么? 2)有什么特点,功能是什么? 第二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共3学时) 1、散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内容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教有测量与评价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的概念: 2)掌握分析研究方法。 2、教学内容 1)教有测量与评价的信度(1学时)》 2)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效度(1学时) 3)教有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难度(0.5学时) 4)教有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区分度(0.5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的概念: 2)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具体计算方法。 4、本章思考题 1)如何提高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2)如句控制测验的难度?
第一章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述(共 3 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学生在学完本章后,应当能够:定义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认识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之间 的关系;认识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及社会价值; 2)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及对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要求;认识教育测量与评价对教师职 业专业化的重要性。 2、教学内容 1)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述(2 学时) 2)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阶段(1 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问题; 2)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地位、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应用价值、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和功能。 4、本章思考题 1)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含义是什么? 2)有什么特点,功能是什么? 第二章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共 3 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内容教学,要让学生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的概念; 2)掌握分析研究方法。 2、教学内容 1)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信度(1 学时) 2)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效度(1 学时) 3)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难度(0.5 学时) 4)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区分度(0.5 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的概念; 2)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具体计算方法。 4、本章思考题 1)如何提高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2)如何控制测验的难度?

第三章教有测验的编制与实施(共6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本章教学要让学习者掌握各种题目编写技巧: 2)命题双向细目表的编制技能。 2、教学内容 1)测验目标、思型的确定(1学时) 2)命题设计(2学时) 3)试题的编制(2学时) 4)测验实施(1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制测验,确定测验的题型: 2)试题编制的组织管理工作,实验实施的工作。 4、本章思考题 1)如何进行命题设计? 2)如何把握试题编制的质量? 第四章敦育评价方案的编制与实施(共6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本章探讨制定教有评价表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要求学习者掌握的主要知识技能点有:制 定教有评价表的意义: 2)制定教有评价表的原则:教有评价表的构成要素:制定教有评价表的一般方法。 2、教学内容 1)教有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案的制定(3学时) 2)教育评价的实施(3学时) 3、敦学重点和难点 1)制定教育评价表的一般方法,尤其是关于初拟评价指标的方法、筛选评价指标的方法: 2)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以及设计教育评价标准方法。 4、本章思考思 1)如何构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2)简述教有评价实施的基本步骤。 第五章教育评价的方法(共6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第三章 教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共 6 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本章教学要让学习者掌握各种题目编写技巧; 2)命题双向细目表的编制技能。 2、教学内容 1)测验目标、题型的确定(1 学时) 2)命题设计(2 学时) 3)试题的编制(2 学时) 4)测验实施(1 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制测验,确定测验的题型; 2)试题编制的组织管理工作,实验实施的工作。 4、本章思考题 1)如何进行命题设计? 2)如何把握试题编制的质量? 第四章 教育评价方案的编制与实施(共 6 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本章探讨制定教育评价表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要求学习者掌握的主要知识技能点有:制 定教育评价表的意义; 2)制定教育评价表的原则;教育评价表的构成要素;制定教育评价表的一般方法。 2、教学内容 1)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案的制定(3 学时) 2)教育评价的实施(3 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制定教育评价表的一般方法,尤其是关于初拟评价指标的方法、筛选评价指标的方法; 2)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以及设计教育评价标准方法。 4、本章思考题 1)如何构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2)简述教育评价实施的基本步骤。 第五章 教育评价的方法(共 6 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教有评价的各种方法: 2)在实际的教学与研究中,如何运用各种方法 2、教学内容 1)数有评价方法概述(1学时) 2)收集教有评价的信息(2学时) 3)处理教有评价信息的方法(3学时) 3、敦学重点和难点 1)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 2)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运用。 第六章教育测量结果的整理、转换与组合(共6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教有测量结果处理的各种方法: 2)在实际的教学与研究中,如何运用各种方法。 2、教学内容 1)教育评价方法概述(2学时) 2)收集教有评价的信息(2学时) 3)处理教育评价信息的方法(2学时) 3、散学重点和难点 1)教育测量分数的转换 2)教育测量结果的组合,解释。 第七章散育评价的心理及其调控(共3学时) 1、敦学目的和要求 1)教育评价过程是评价者依据某种标准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会带有主观 的影响: 2)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会学会如何调控评价心理,尽量客观的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 2、教学内容 1)教育评价心理概述(1学时) 2)评价者心理与调控(1学时) 3)被评价者心理与调控(1学时 3、敦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教育评价的各种方法; 2)在实际的教学与研究中,如何运用各种方法。 2、教学内容 1)教育评价方法概述(1 学时) 2)收集教育评价的信息(2 学时) 3)处理教育评价信息的方法(3 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 2)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运用。 第六章 教育测量结果的整理、转换与组合(共 6 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教育测量结果处理的各种方法; 2)在实际的教学与研究中,如何运用各种方法。 2、教学内容 1)教育评价方法概述(2 学时) 2)收集教育评价的信息(2 学时) 3)处理教育评价信息的方法(2 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育测量分数的转换 2)教育测量结果的组合,解释。 第七章 教育评价的心理及其调控(共 3 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教育评价过程是评价者依据某种标准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会带有主观 的影响; 2)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会学会如何调控评价心理,尽量客观的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 2、教学内容 1)教育评价心理概述(1 学时) 2)评价者心理与调控(1 学时) 3)被评价者心理与调控(1 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评价者自身的心理调控: 2)对被评价者的心理调控 4、本章思考题 1)被评价者在受评过程中有何心理现象? 2)在结果反馈中有何心理现象? 第八章学业成绩测量的编制(共6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材为课程内容,是学生根据编制试题的一半原理和方法来编制学科测 验试题 2)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会学会如何根据教学大纲来编写试卷 2、教学内容 1)以语文成绩测量为例讲述学业成就测量的基本内容(3学时) 2)教有测量基本理论知识考核的测验编制(3学时) 3、敦学重点和难点 学业成绩测量的基本内容,学会迁移,将测验的编制方法灵活应用。 第九章学业成绩测量的试题分析(共6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针对学生自己设计好的试卷或者教师指定的一份试卷,让学生根据评价试题的质量指标来分 析试题。 2、实践内容 教育测量与评价质量指标以及计算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测验编制好之后的测验质量指标的计算来考察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试题的分析能力,能够利 用计算公式来分析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等 第十章学生评价(共3学时) 1、散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会学会如何编制学生评价表 2)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分为问卷,访谈,调查,观察等途径,使学生根据编制一份完整的
1)评价者自身的心理调控; 2)对被评价者的心理调控。 4、本章思考题 1)被评价者在受评过程中有何心理现象? 2)在结果反馈中有何心理现象? 第八章 学业成绩测量的编制(共 6 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门课程的教材为课程内容,是学生根据编制试题的一半原理和方法来编制学科测 验试题 2)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会学会如何根据教学大纲来编写试卷。 2、教学内容 1)以语文成绩测量为例讲述学业成就测量的基本内容(3 学时) 2)教育测量基本理论知识考核的测验编制(3 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业成绩测量的基本内容,学会迁移,将测验的编制方法灵活应用。 第九章 学业成绩测量的试题分析(共 6 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针对学生自己设计好的试卷或者教师指定的一份试卷,让学生根据评价试题的质量指标来分 析试题。 2、实践内容 教育测量与评价质量指标以及计算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测验编制好之后的测验质量指标的计算来考察学生是否真正掌握试题的分析能力,能够利 用计算公式来分析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等 第十章 学生评价(共 3 学时) 1、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会学会如何编制学生评价表 2)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分为问卷,访谈,调查,观察等途径,使学生根据编制一份完整的

学生评价表 2、教学内容 1)学生评价的基本内容(1学时) 2)学生评价表编制(2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指定学生评价表的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七、本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章节 标题 学时分配 讲授 实线 教有测量与评价的概述 3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 教有测验的编制与实施 6 四 教有评价方案的编制与实德 6 五 教育评价的方法 6 教有测量结果的整理,装换与组合 七 教育评价的心理及其调控 3 学业成绩测量的编制 学业成绩测量试题分析 学生评价 八、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指定教材:胡中锋,《教育测量与评价》,2006年3月第2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2、主要参考资料: 1)黄光扬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 2)王孝玲主编:《教有测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版 九、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论文(70%) 2、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成绩(30%)
学生评价表 2、教学内容 1)学生评价的基本内容(1 学时) 2)学生评价表编制(2 学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指定学生评价表的原理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实际应用能力。 七、本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章节 标 题 学时分配 讲授 实践 一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述 3 二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 3 三 教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 6 四 教育评价方案的编制与实施 6 五 教育评价的方法 6 六 教育测量结果的整理,装换与组合 6 七 教育评价的心理及其调控 3 八 学业成绩测量的编制 6 九 学业成绩测量-试题分析 6 十 学生评价 3 八、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1、指定教材:胡中锋,《教育测量与评价》,2006 年 3 月第 2 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2、主要参考资料: 1)黄光扬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版 2)王孝玲主编:《教育测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版 九、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 1、课程论文(70%) 2、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成绩(30%)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数学史概论》课程教案讲义(共十五讲).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Methods of Education Research.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教师专业发展评价》课程教学大纲.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数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数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A History of Mathematics.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初等数论.ppt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数论》课程教学大纲 Primary Number Theory.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书籍资料)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书籍PDF电子版(OUJILIDE JIHEYUANBEN).pdf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古今数学思想》书籍PDF电子版3(英文版,美国 Morris.Kline)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Volume 3.pdf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古今数学思想》书籍PDF电子版2(英文版,美国 Morris.Kline)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Volume 2.pdf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古今数学思想》书籍PDF电子版1(英文版,美国 Morris.Kline)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Volume 1.pdf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资料)数学心理学、数学教学心理学资料.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资料)“理解数学”是教好数学的前提——“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初中第五次课题会议成果综述.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资料)浅议概念形成过程的合理性——“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教学思考.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资料)数学能力取决于数学思想方法——由分析2011年安徽省中考数学试题得到的启示.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资料)初中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渗透教学.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资料)高考中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PPT).ppt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资料)求解中考数学压轴题的常见数学思想方法.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资料)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数学应用题、情境题、开放题.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学习资料)如何选择数学复习课的例题.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案讲义(共十八章).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几何研究讲义)第一讲 关于数学证明、命题的四种变化、逆命题证法、直接证法与间接证法、综合法与分析法\归纳法与演绎法.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几何研究讲义)第三讲 关于不等量的证法、共线点的证法.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几何研究讲义)第九讲 第一类轨迹命题举例、第二类轨迹命题举例.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几何研究讲义)第二讲 等线段的证法、等角的证法、和差倍分的证法和定值问题.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几何研究讲义)第五讲 图形的相等或合同、运动.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几何研究讲义)第八讲 三角形中一些线段的计算、两个常用定理.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几何研究讲义)第六讲 轴反射或轴对称变换、合同变换、位似变换和相似变换、初等几何变换的应用.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几何研究讲义)第十一讲 几何作图问题的意义与作用、尺规作图、定位作图与活位作图.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几何研究讲义)第十七讲 体积的概念、求立体体积的基础.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几何研究讲义)第十三讲 等分圆周、十等分圆周、黄金分割(外内比,中外比).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几何研究讲义)第十二讲 轨迹交截法.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几何研究讲义)第十五讲 关于凸多面体的欧拉定理、正多面体.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几何研究讲义)第十六讲 空间几何变换.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几何研究讲义)第十四讲 正射影,平行射影、二面角,垂直平面、多面体.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几何研究讲义)第十讲 第二类轨迹命题举例、第三类轨迹命题举例、轨迹探求法.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几何研究讲义)第四讲 共圆点的证法.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代数研究讲义)第一章 数与数系.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代数研究讲义)第三章 函数.doc
- 《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资源(初等代数研究讲义)第二章 式.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