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实验指导书(内蒙古科技大学:李琦,共十七个实验)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实验指导书科Sn内业古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实验总室2011年9月编写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 实 验 指 导 书 信息工程学院实验总室 2011 年 9 月编写

目录2学生实验室规则.3仿真系统使用简介.8实验一基本I/O接口实验.1实验二P3.3口输入,P1口输出,.3实验三中断应用实验一工业顺序控制..6实验四6位8段LED动态显示控制.8实验五定时器与中断综合应用实验一秒表实验六.12串并转换试验.13实验七8255控制交通灯...15实验八A/D转换实验...16实验九步进电机控制实验..18实验十小直流电机调速实验...20实验十一DIA输出拟定波形实验..21实验十二电脑时钟,.22实验十三16×16点阵显示控制实验..25实验十四8155并行扩展3×3键盘、4位LED显示..27实验十五2×16LCD液晶显示接口实验双机通信..28实验十六MCS-51串行口应用实验(-)..29实验十七MCS-51串行口应用实验()一一与PC机通信..31附录字形/字位表/键值表
1 目 录 学生实验室规则.2 仿真系统使用简介.3 实验一 基本 I/O 接口实验.8 实验二 P3.3 口输入,P1 口输出.1 实验三 中断应用实验——工业顺序控制.3 实验四 6 位 8 段 LED 动态显示控制.6 实验五 定时器与中断综合应用实验—秒表.8 实验六 串并转换试验.12 实验七 8255 控制交通灯.13 实验八 A/D 转换实验.15 实验九 步进电机控制实验.16 实验十 小直流电机调速实验.18 实验十一 D/A 输出拟定波形实验.20 实验十二 电脑时钟.21 实验十三 16×16 点阵显示控制实验.22 实验十四 8155 并行扩展 3×3 键盘、4 位 LED 显示.25 实验十五 2×16LCD 液晶显示接口实验.27 实验十六 MCS-51 串行口应用实验㈠——双机通信.28 实验十七 MCS-51 串行口应用实验㈡——与 PC 机通信.29 附录 字形/字位表/键值表.31

学生实验室规则1、学生应在实验课前做好实验的预习工作,并写好预习报告交老师检查。无预习报告不准参加实验。2、学生应按时上实验课,按照老师要求对号入座,进入实验室后不得大声喧哗与打闲,保持静的实验环境。3、在实验室内不准吃东西、喝饮料、不准吸烟、不准穿背心、拖鞋,注意警装礼貌。4、学生要按技术规程操作仪器设备,不懂要求与技术操作者应虚心请教老师。对于与实验无关的仪器,不要撞自使用,不能撞自交换仪器以及把公物拿出实验室。5、学生做实验应严束认真、耐心细致,听从老师指导,正确操作。严防触电、损坏仪器或其它事故发生。6、实验完毕,应把实验数据记录或结果交指导老师审阅。7、学生离开实验室前,要将所用仪器设备放量原处,关好仪器开关,并保持室内及实验台的整洁。8、学生损坏仪器要及时报告老师,并按规定进行经济赔偿。9、学生应按时交实验报告。2
2 学生实验室规则 1、学生应在实验课前做好实验的预习工作,并写好预习报告交老师检查。 无预习报告不准参加实验。 2、学生应按时上实验课,按照老师要求对号入座,进入实验室后不得大 声喧哗与打闹,保持肃静的实验环境。 3、在实验室内不准吃东西、喝饮料、不准吸烟、不准穿背心、拖鞋,注 意着装礼貌。 4、学生要按技术规程操作仪器设备,不懂要求与技术操作者应虚心请教 老师。对于与实验无关的仪器,不要揎自使用,不能揎自交换仪器以及 把公物拿出实验室。 5、学生做实验应严肃认真、耐心细致,听从老师指导,正确操作。严防触 电、损坏仪器或其它事故发生。 6、实验完毕,应把实验数据记录或结果交指导老师审阅。 7、学生离开实验室前,要将所用仪器设备放置原处,关好仪器开关,并 保持室内及实验台的整洁。 8、学生损坏仪器要及时报告老师,并按规定进行经济赔偿。 9、学生应按时交实验报告

集系统便用简介一、Dais仿真实验系统简介本实验室应用Dais一958H+型仿真实验系统,它是及微机原理8086/8088、单片机MCS-51、MCS-96为一体的三合一仿真系统,把不同类型CPU的三总线(八位数据线、十六位地址总线、CPU控制总线)浓缩与合成,形成混为一体的通用型微机仿真实验系统。系统提供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实验项目完整丰富,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能完成《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实验内容。系统中的实验部件均为模块化设计电路,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学生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硬件电路设计连线及软件编程。本实验系统同时配有直流电机、步进电机、音响等实验被控对象,可支持控制应用等综合性实验。师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修改或新开实验项目。系统硬件主要内容如表一所示:表一系统硬件主要内容管理CPU:89C52、目标CPU:准16位微处理器8088、8032/78E438CPU系列单片机、196KB/KC单片机监控管理程序在管理CPU的FLASH中、由RAM器件61256二片系统存储器构成最小系统(寻址范围64K)BPRAM61256(32K)8251、8253、8255、8259、8237、ADC0809、DAC0832、164、273、接口芯片244、393分频、电子发声单元,电机控制单元,开关及发光二及单元实验极管、单脉冲触发器、继电器控制、16×16点阵、2×16LCD等打印接口,RS232C串口、D/A驱动接口、步进电机驱动接口、音外设接口频驱动接口、PC总线接口显示器6位LED、二路双踪示波器键盘32键自定义键盘EPROM编程器对EPROM2764/27128快速读出系统电源+5V/2A,±12V/0.5A1.系统组成Dais一958H型仿真实验系统的微机接口实验由管理CPU、目标CPU8088/8032/196单元和通用电路、接口实验电路及稳压电源组成,并配有CPU选择开关、串行口通信波特率选择开关。系统既能独立运行(脱机方式),也可以PC微机为操作平台。系统接口实验电路为单元电路方式,通过RS232串行接口与PC微机相连,在Windows集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上位机丰富的软硬件资源,实现用户程序的编辑、编译、调试运行。目标CPU8088采用主频为14.3818MHz晶振,51系列单片机晶振频率6MHz。“MCS-51实验系统”支持汇编语言及C51编程、调试及运行。3
3 仿真系统使用简介 一、 Dais 仿真实验系统简介 本实验室应用 Dais—958H+型仿真实验系统,它是及微机原理 8086/8088、单片机 MCS-51、 MCS-96 为一体的三合一仿真系统, 把不同类型 CPU 的三总线(八位数据线、十六位地址总线、 CPU 控制总线)浓缩与合成,形成混为一体的通用型微机仿真实验系统。系统提供丰富的软硬件 资源,实验项目完整丰富,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能完成《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 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实验内容。 系统中的实验部件均为模块化设计电路,各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学生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硬件 电路设计连线及软件编程。本实验系统同时配有直流电机、步进电机、音响等实验被控对象,可 支持控制应用等综合性实验。师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修改或新开实验项目。系统硬件主要内 容如表一所示: 表一 系统硬件主要内容 CPU 管理CPU:89C52 、目标CPU:准16位微处理器8088、8032/78E438 系列单片机、196KB/KC 单片机 系统存储器 监控管理程序在管理 CPU 的 FLASH 中、由 RAM 器件 61256 二片 构成最小系统(寻址范围 64K)、BPRAM 61256(32K) 接口芯片 及单元实验 8251、8253、8255、8259、8237、ADC0809、DAC0832、164、273、 244、393 分频、电子发声单元,电机控制单元, 开关及发光二 极管、单脉冲触发器、继电器控制、16×16 点阵、2×16LCD 等 外设接口 打印接口,RS232C 串口、D/A 驱动接口、步进电机驱动接口、音 频驱动接口、PC 总线接口 显示器 6 位 LED、二路双踪示波器 键盘 32 键自定义键盘 EPROM 编程器 对 EPROM 2764/27128 快速读出 系统电源 +5V/2A,±12V/0.5A 1. 系统组成 Dais—958H +型仿真实验系统的微机接口实验由管理 CPU、目标 CPU 8088/8032/196 单元和通 用电路、接口实验电路及稳压电源组成,并配有 CPU 选择开关、串行口通信波特率选择开关。系 统既能独立运行(脱机方式),也可以 PC 微机为操作平台。系统接口实验电路为单元电路方式, 通过 RS232 串行接口与 PC 微机相连,在 Windows 集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上位机丰富的软硬件 资源,实现用户程序的编辑、编译、调试运行。目标 CPU8088 采用主频为 14.3818MHz 晶振,51 系列单片机晶振频率 6MHz。“MCS-51 实验系统”支持汇编语言及 C51 编程、调试及运行

2.系统资源分配实验系统寻址范围定义如表二所示:系统数据区F000:0000~00FFH系统堆栈区F000:0100~01FFH系统程序区F000:020007FFH用户程序区0000:1000~07FFFH用户数据区用户堆栈区0000:0400~0600H中断向量区0000:0000~03FFH系统已定义的I/0地址如下:接口芯片口地址用途74LS273FFDDH字位口74LS273字形口FFDCH74LS245键入口FFDEHEP总线8255AFFD8H8255B口FFD9HEP地址8255C口FFDAHEP控制8255控制口FFDBH控制字3.常用控制电路1.串行口通信波特率选择开关(位于实验箱右上角的船形开关)本系统一体机型设有串行口选择开关,其中最左边一位表示选择8251串口通信实验,右边两位为系统与PC机通信波特率选择位,在PC机配置较低的场合或D0S操作环境下通常选择9600常规波特率;选择57600波特率的目的是提高通信效率,在windows环境或Pc机能承受的8251 9680 57600情况下,一般以选择57600为宜。串行口通信波特率选择开关2.CPU选择开关(位于实验箱右侧,串行口通信波特率选择开关下方的船形开关)CPU选择开关,通常情况下在开机前应根据左图正确选择当前CPU类型,图中“96”表示MCS-196KB/KC、“88”表示8088/8086、“51”表示MCS-8032/8052,在通电状态下,也可拨动选择开关改变当前CPU类型,但是在改变当前CPU类型后,要用系统复位命令加予确认,若不按复位命令按钮会引发“死机”。(实验箱右下侧红色按钮)A
4 2. 系统资源分配 实验系统寻址范围定义如表二所示: 系统数据区 F000:0000~00FFH 系统堆栈区 F000:0100~01FFH 系统程序区 F000:0200~07FFH 用户程序区 用户数据区 0000:1000~07FFFH 用户堆栈区 0000:0400~0600H 中断向量区 0000:0000~03FFH 系统已定义的 I/O 地址如下: 接口芯片 口地址 用途 74LS273 FFDDH 字位口 74LS273 FFDCH 字形口 74LS245 FFDEH 键入口 8255A 口 FFD8H EP 总线 8255B 口 FFD9H EP 地址 8255C 口 FFDAH EP 控制 8255 控制口 FFDBH 控制字 3. 常用控制电路 1.串行口通信波特率选择开关(位于实验箱右上角的船形开关) 串行口通信波特率选择开关 2. CPU 选择开关(位于实验箱右侧,串行口通信波特率选择开关下方的船形开关)

3、三输入、八输出译码器(74LS138)电路系统上配有带使能控制的三输入、八输出译码器74LS138一片。系统实验程序中对译码器的定义是:使能控制端G的有效寻址范围为OFFEOH~OFFFFH,译码器输入控制端A、B、C连接地址线A2、A3、A4,其译码输出端YO~Y7的有效寻址范围分别为OFFEOH、OFFE4H、OFFE8H、OFFECH、OFFFOH、OFFF4H、OFFF8H和OFFFCH.如下图74LS138AA2YEFFEOHb934Y1FFE4H-FFE8H9450FFECH1浴FFFOH164d0FFF4HdY6FFF8HG+Y7FFFCHUCC二、Dais仿真实验系统安装使用1.硬件安装(1)电源连接:通过随机所配的三芯电源线接入AC220V电网。(2)打开电源开关系统应显示闪动的“P.”,若否应按下复位(RESET)键,如仍不显示闪动的“P.”,应立即切断电源,检查后重新进行或向指导教师报告。2.windows环境快捷使用福(1)在桌面上双击图标机实验系统弹出图1所示“选择通讯端口”对话框,然后选择PC机与实验系统所插串口一致的串口选项(串口1或2),与仿真器串行口通信波特率选择开关所对应位置一致的选项,(右侧是57600、中间是9600),软硬件设置、串口接线正确,且仿真器电选择通讯端口X波特率确认串口96009取消串口257600串口5串口4串口E串口E图1:选择通讯端口对话框源打开,点击“确认”,计算机与仿真器连接,便进入Dais集成调试环境(IDE),如图2所示。IDE是IntergratedDevelopmentEnvironment(集成开发环境)的缩写。使用IDE可以轻松地创建文件,并可通过其良好的界面来编译或编辑文件,以生成下载至Dais仿真器中的调试程序文件。点击“确认”若未进入Dais集成调试环境而系统弹出图3所示Information提示框,选择“Yes”连接仿真器进入Dais集成调试环境。选择“No”与选择“选择通讯端口”对话框“取消”一样,不连仿真器进入Dais集成调试环境。注意:若仿真器与计算机没有连接,主界面上仿真器连接图标%有颜色(红绿),否则仿真器连接图标%显示灰色。5
5 3、三输入、八输出译码器(74LS138)电路 系统上配有带使能控制的三输入、八输出译码器 74LS138 一片。系统实验程序中对译码器的 定义是:使能控制端 G 的有效寻址范围为 0FFE0H~0FFFFH,译码器输入控制端 A、B、C 连接地址 线 A2、A3、A4,其译码输出端 Y0~Y7 的有效寻址范围分别为 0FFE0H、0FFE4H、0FFE8H、0FFECH、 0FFF0H、0FFF4H、0FFF8H 和 0FFFCH,如下图 二、 Dais 仿真实验系统安装使用 1.硬件安装 ⑴电源连接:通过随机所配的三芯电源线接入 AC220V 电网。 ⑵打开电源开关系统应显示闪动的“P.”,若否应按下复位(RESET)键,如仍不显示闪动 的“P.”,应立即切断电源,检查后重新进行或向指导教师报告。 2.Windows 环境快捷使用 ⑴在桌面上双击图标 ,弹出图 1 所示“选择通讯端口”对话框,然后选择 PC 机 与实验系统所插串口一致的串口选项(串口 1 或 2),与仿真器串行口通信波特率选择开关所对 应位置一致的选项,(右侧是 57600、中间是 9600),软硬件设置、串口接线正确,且仿真器电 图 1: 选择通讯端口对话框 源打开,点击“确认”,计算机与仿真器连接,便进入 Dais 集成调试环境(IDE),如图 2 所示。 IDE 是 Inter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集成开发环境)的缩写。使用 IDE 可以轻松地 创建文件,并可通过其良好的界面来编译或编辑文件,以生成下载至 Dais 仿真器中的调试程序 文件。点击“确认”若未进入 Dais 集成调试环境而系统弹出图 3 所示 Information 提示框,选 择“Yes”连接仿真器进入 Dais 集成调试环境。选择“No”与选择“选择通讯端口”对话框“取 消”一样,不连仿真器进入 Dais 集成调试环境。注意:若仿真器与计算机没有连接,主界面上 仿真器连接图标 有颜色(红绿),否则仿真器连接图标 显示灰色

6Dais-ICS51仿真开发系统口回区文件()编译(C)调试)实验指导江)型号选择(T)工程(P)设置(S)视图(V)窗口(W)帮助O)-口中!国I%W电E内程序内数据图2:IDE集成调试环境主界面XInfornation仿真器设有连接,请确认:以后还要连接吗?YesNo图3:Information对话框注意:点击“NO”可不连仿真器直接进入集成调试环境主界面,然后在菜单“设置”选项中选择“选择通讯端口”进行设置连接仿真器。在单片机实验中在菜单“设置”选项中选择“仿真模式”,仿真模式设置如图4所示:仿真模式X型号片外RAM片外ROM确认Dais-52用户用户CDais-52L取消系统系统CDais-52MCDais-52H触发方式晶振源e下降沿C外部1/0上升铅内部<P2N0厂P2./1LLEP2.2频率片内ROM院CO0OH-OFFFHC24HHzCOO0OH-1FFFHRP2.5G12IHzC0000H-3FFFH一P2.6C6NHzP2.C0000H-7FFFH广存储区映射厂PO勾-I/O图3:仿真模式设置对话框(2)系统功能自检(联机方式)单片机实验中,点击工具条中“"图标,在打开对话框中(Dais 文件夹)双击 LED51. asm文件,进入实验源程序的编辑窗口。(3)工具条中点击“!”图标,进行源文件编译、装载,在出现编译成功的对话框后点击“0K”自动进入源文件调试状态。点击“”运行,执行系统自检程序,以连续方式运行“8”字循环右移程序,若LED出现跑“8”显示,说明系统已进入正常工作状态,点击“”停止。(4)调试程序时,可在在工具条中点击所需的运行方式:)”单步、“0”宏单步、运行。(5)若需要以断点方式运行,可直接点击源语句行前的“”图标来完成所需断点的设置与清6
6 图 2:IDE 集成调试环境主界面 图 3: Information 对话框 注意:点击“NO”可不连仿真器直接进入集成调试环境主界面,然后在菜单“设置”选项 中选择“选择通讯端口”进行设置连接仿真器。在单片机实验中在菜单“设置”选项中选择“仿 真模式”,仿真模式设置如图 4 所示: 图 3:仿真模式设置对话框 ⑵系统功能自检(联机方式) 单片机实验中,点击工具条中“ ”图标,在打开对话框中(Dais 文件夹)双击 LED51.asm 文件,进入实验源程序的编辑窗口。 ⑶工具条中点击“ ”图标,进行源文件编译、装载,在出现编译成功的对话框后点击“OK” 自动进入源文件调试状态。点击“ ”运行, 执行系统自检程序,以连续方式运行“8”字循环 右移程序,若 LED 出现跑“8”显示,说明系统已进入正常工作状态,点击“ ”停止。 ⑷调试程序时,可在在工具条中点击所需的运行方式:“ ”单步、“ ”宏单步、“ ” 运行。 ⑸若需要以断点方式运行,可直接点击源语句行前的“ ”图标来完成所需断点的设置与清

除,然后再点击“”图标进入断点运行状态。(6)系统进入运行状态后若需终止程序运行请点击图标“”退出当前操作返回待令状态。(7)步骤(2)~(4)可在IDE集成开发环境主界面菜单栏中的对应功能菜单项实现注意:(1)当已经建立或打开了的一个源程序文件(汇编语言或C51,其扩展名是asm或C),可以使用菜单编译项中的“文件编译、连接、装载”命令或单击工具栏“!”按钮即可对当前源文件进行编译、连接,如果源文件存在错误,即弹出下列“编译连接产生错误”对话框,单击“OK”,编译错误信息便出现在“编译连接信息”窗口,双击错误信息行,光标便自动跳转到源文件编辑窗口的出错行,以便进行修改。如果源程序文件没有错误,即弹出“编译、连接成功”对话框。c:1onf511deno.as:编译结果BO区C:Omf51denO.aSmERROR IN(LINE 5SYNTAX ERRORCOMPILE COMPLETED,OWARNING(S),SERRORS双击错误信息行(2)当启动调试软件或在使用软件过程中出现通讯错误提示框,如下图所示。XInforaation仿真器设有连接,请确认:以后还要连接吗?-NoYes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仿真器与计算机没有连接:(2)仿真器的电源没有打开:(3)仿真器连接的实际串行口波特率选择开关位置与软件设置不一致;对于(1)(2)的错误,只要在硬件上检查一下,或用杀毒软件清除病毒即可。对于第(3)种错误,请单击“No”进入主界面,再打开“设置/通讯端口选择”菜单,选择与硬件实际连接的端口及波特率与仿真器一致,单击“确定”按钮即可。IDE集成开发环境系统使用详见IDE主界面菜单中的“帮助”项。3.初始化状态51系列单片机8032实验系统复位后各寄存器的初始化值如下:PC=0000H,SP=07H,P0~P3=FFH,DPTR=0000H,ACC、B、PSW均为0,其余详见教材。4.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接线图上的粗实线表示学生在实验时要用导线连接起来。2)文件名:所编辑的文件起名不得超过8个字符,不可以使用汉字以及“-、?、*、/”等DOS文件名所不可使用的字符,也不可输入盘符和路径!否则,当你点击“!”图标一编译、连接、装载程序时,系统提示错误,出现如下错误信息提示对话框。说明所编辑文件名起名错误,按要求重新起名;或者是预说明语句不正确。区ACS51程序中包含文件未找到,产生错误COK7
7 除,然后再点击“ ”图标进入断点运行状态。 ⑹系统进入运行状态后若需终止程序运行请点击图标“ ”退出当前操作返回待令状态。 ⑺步骤⑵~⑷可在 IDE 集成开发环境主界面菜单栏中的对应功能菜单项实现 注意: (1)当已经建立或打开了的一个源程序文件(汇编语言或 C51,其扩展名是 .asm 或 .C), 可以使用菜单编译项中的“文件编译、连接、装载”命令或单击工具栏“ ”按钮即可对当前 源文件进行编译、连接,如果源文件存在错误,即弹出下列“编译连接产生错误”对话框,单击 “OK”,编译错误信息便出现在“编译连接信息”窗口,双击错误信息行,光标便自动跳转到源 文件编辑窗口的出错行,以便进行修改。如果源程序文件没有错误,即弹出“编译、连接成功” 对话框。 (2)当启动调试软件或在使用软件过程中出现通讯错误提示框,如下图所示。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⑴ 仿真器与计算机没有连接; ⑵ 仿真器的电源没有打开; ⑶ 仿真器连接的实际串行口波特率选择开关位置与软件设置不一致; 对于⑴⑵的错误,只要在硬件上检查一下,或用杀毒软件清除病毒即可。对于第⑶种错误, 请单击“No”进入主界面,再打开“设置/通讯端口选择”菜单,选择与硬件实际连接的端口及 波特率与仿真器一致,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IDE 集成开发环境系统使用详见 IDE 主界面菜单中的“帮助”项。 3. 初始化状态 51 系列单片机 8032 实验系统复位后各寄存器的初始化值如下: PC=0000H,SP=07H,P0~P3=FFH,DPTR=0000H,ACC、B、PSW 均为 0,其余详见教材。 4. 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接线图上的粗实线表示学生在实验时要用导线连接起来。 2)文件名:所编辑的文件起名不得超过 8 个字符,不可以使用汉字以及“- 、?、*、/” 等 DOS 文件名所不可使用的字符,也不可输入盘符和路径!否则,当你点击 “ ” 图标—编 译、连接、装载程序时,系统提示错误,出现如下错误信息提示对话框。说明所编辑文件名起名 错误,按要求重新起名;或者是预说明语句不正确

实验一基本I/0接口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习单片机实验系统的操作方法及实验步骤。2、学习P1口使用方法。3、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学习延时子程序的编写和使用。二、实验内容1、P1八位分别连线八只发光二极管:编程实现控制八个灯依次循环点亮,延时1s。2、P1.0口输出方波,方波占空比50%,周期为50mS。三、程序参考流程(注:书中给出的流程图仅作为编程参考,可不依据该流程图自行编写程序完成实验。)开始+P1口初始化+点亮1位发光二极管H延时一秒★左移一位+循环四、编程提示1、P1口为双向I/0接口,每一位都可作为输出或输入端。编写程序可对其按字节操作(如:MOVP1,#OFFH)或者按位操作(如:SETBP1.O)。2、单片机定时可用指令循环方式(软件延时)或定时器定时方式(硬件延时)实现。若用指令循环方式,其程序延时时间计算公式如下:延时时间=执行指令所需机器周期×指令循环次数例如:要实现100mS延时,可编写程序如下:DEL:MOVR3,#200DEL1:MOVR2,#125DEL2:DJNZFR2,DEL2;125*4=500μsDJNZR3,DEL1:0.5ms*200=100ms本实验箱单片机外接晶振频率为6MHz,执行一条单周期指令(如:MOV)时间为2μS,执行一条双周期指令(如:DJNZ)为4μS。以上程序精确延时时间为:(500+2+4)*200+2=101.202(ms)3、参考例子①P1口输出,点亮一个发光二极管L18
8 实验一 基本 I/O 接口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习单片机实验系统的操作方法及实验步骤。 2、学习 P1 口使用方法。 3、用汇编语言编写程序,学习延时子程序的编写和使用。 二、实验内容 1、P1 八位分别连线八只发光二极管;编程实现控制八个灯依次循环点亮,延时 1s。 2、P1.0 口输出方波,方波占空比 50%,周期为 50ms。 三、程序参考流程 (注:书中给出的流程图仅作为编程参考,可不依据该流程图自行编写程序完成实验。) 四、编程提示 1、P1 口为双向 I/0 接口,每一位都可作为输出或输入端。 编写程序可对其按字节操作(如:MOV P1,#0FFH)或者按位操作(如:SETB P1.0)。 2、单片机定时可用指令循环方式(软件延时)或定时器定时方式(硬件延时)实现。若用 指令循环方式,其程序延时时间计算公式如下: 延时时间 = 执行指令所需机器周期 × 指令循环次数 例如:要实现 100ms 延时,可编写程序如下: DEL: MOV R3,#200 DEL1: MOV R2,#125 DEL2: DJNZ R2,DEL2 ; 125 * 4 =500μs DJNZ R3,DEL1 ;0.5ms*200=100ms 本实验箱单片机外接晶振频率为 6MHz,执行一条单周期指令(如:MOV)时间为 2μs,执行 一条双周期指令(如:DJNZ)为 4μs。以上程序精确延时时间为: (500+2+4)*200+2=101.202(ms) 3、参考例子 ① P1 口输出,点亮一个发光二极管 L1

汇编语言参考程序:【汇编语言不区分大小写】C语言参考程序:[注意:C语言区分大小写]ORGO00Oh:伪指令,定义程序存储初始地址#include//包含SFR预定义头文件MOVP1,#Ofeh:将立即数0feh送入P1口voidmainO1/主函数END(P1=0xfe:]:结束指令//P1口输出fe②让灯L1延时0.5s闪烁汇编语言参考程序C语言参考程序ORG000Oh#includestart:CPLp1. 0;P1.0位取反#defineuintunsignedint//自定义数据类型ACALLdelay:调用延时子程序void delay O;//函数声明AJMPvoid mainOstart:无条件跳转指今delay:MOVR3,#5while(1):延时子程序//无限循环函数MOVR2,#200/DEL1:P1=P1~1;//P1.0求反,表达式不唯一DEL2:MOVR1,#125delay O;//延时程序调用1DEL3:DJNZR1,DEL31DJNZR2,DEL2DJNZR3,DEL1//函数定义,该函数为一个无参数函数RET:子程序返回语句void delayO//该函数实现程序延时功能END【uintx,y//修改x,y初值可以改变延时时间for (x=100;x>0;x--)for (y=200;y>0;y--);1五、实验电路VCCRIR2R3R4RSR6R7R8LED8LED1LED2LED3LED4LEDSLED6LED7MXX4M4MN1N2N3N6N4N5N7N8Ls-L3040300LId六、实验步骤1、实验接线:用导线把P1.0~P1.7分别连接至L1~L8,打开实验箱电源;2、编程调试:在PC机上打开实验软件(MCS-51单片机实验系统),用汇编语言编写并调
汇编语言参考程序:[汇编语言不区分大小写] ORG 0000h ;伪指令,定义程序存储初始地址 MOV P1,#0feh;将立即数 0feh 送入 P1 口 END ;结束指令 C 语言参考程序:[注意:C 语言区分大小写] #include // 包含 SFR 预定义头文件 void main() // 主函数 { P1=0xfe; } // P1 口输出 fe ② 让灯 L1 延时 0.5s 闪烁 汇编语言参考程序 ORG 0000h start:CPL p1.0 ; P1.0 位取反 ACALL delay ;调用延时子程序 AJMP start ;无条件跳转指令 delay:MOV R3,#5 ;延时子程序 DEL1: MOV R2,#200 DEL2: MOV R1,#125 DEL3:DJNZ R1,DEL3 DJNZ R2,DEL2 DJNZ R3,DEL1 RET ;子程序返回语句 END C 语言参考程序 #include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自定义数据类型 void delay(); //函数声明 void main() { while(1) //无限循环函数 { P1=P1^1;//P1.0 求反,表达式不唯一 delay(); //延时程序调用 } } //函数定义,该函数为一个无参数函数 void delay() //该函数实现程序延时功能 { uint x,y; //修改 x,y 初值可以改变延时时间 for(x=100;x>0;x-) for(y=200;y>0;y-) ; } 五、实验电路 六、实验步骤 1、实验接线:用导线把 P1.O~P1.7 分别连接至 L1~L8,打开实验箱电源; 2、编程调试:在 PC 机上打开实验软件(MCS-51 单片机实验系统),用汇编语言编写并调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注册用户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7章 C51应用程序设计.doc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5章 51单片机的外围模块及应用 5.3 串口UART.doc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1章 单片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doc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5章 51单片机的外围模块及应用 5.2 定时器及其应用.doc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2章 51系列单片机系统结构.doc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5章 51单片机的外围模块及应用 5.1 并口.doc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3章 C51基本语法.doc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s.pdf
- 《数据结构》课程作业习题(无答案).pdf
- 《数据结构》课程实验指导.pdf
- 《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实验力学——静态测量.ppt
- 《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工程力学——杆件的内力.ppt
- 《力学》课程教学资源(PPT课件)材料力学——扭转.ppt
- 《力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工程力学试题(样卷,含参考答案).doc
- 《力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材料力学试题(样卷,含答案).doc
- 《力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材料力学习题解.doc
- 《力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动力学试题(无答案).pdf
- 《力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运动学模拟试题(无答案).pdf
- 《力学》课程教学资源(作业习题)静力学测验(无答案).pdf
-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十章 指针.ppt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2007试卷A(答案).doc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2007试卷A(试题).doc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2007试卷B(答案).doc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2007试卷B(试题).doc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2010-201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试卷(答案).doc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2011-2012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试卷A(答案).doc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2011-2012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试卷A(试题).doc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67106309A卷(试题).doc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67106309A卷(答案).doc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资源(试卷习题)2010-201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试卷(试题).doc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授课教案(讲义)第6章 单片机接口技术.doc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资源(书籍文献)Keil与proteus完美结合教程.pdf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3章 C51基本语法.ppt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5章 MCS-51单片机的外围模块及应用 5.1 并口.ppt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5章 MCS-51单片机的外围模块及应用 5.2 定时器及其应用.ppt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5章 MCS-51单片机的外围模块及应用 5.3 串口.ppt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2章 51系列单片机系统结构.ppt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1章 单片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ppt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7章 C51应用程序设计.ppt
-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课件(PPT讲稿)第6章 MCS-51单片机接口技术.ppt